中西文化与全球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明显,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因此,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中西方民间交往和互信。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丝绸之路就和罗马帝国建立贸易联系,开启了两大文明间的交流之路。
此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汉学、天主教传教、科技交流等。
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如西方人往往更加注重时间的效率与价值,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人则注重情感交流和面子,更强调家庭和集体的责任和担当。
因此,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关键。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如西方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在中国颇受欢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
此外,在教育、旅游、商贸等领域,中西方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语言障碍、信任缺乏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加强交流、扩大合作,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1、促进中西方的文化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引导各自的优秀文化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存。
2、提升中西方的互信与合作。
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间和人民间交往和互信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3、拓展个人的视野和精神世界。
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个人的视野和精神世界的拓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四、如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强教育交流。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中西方文化交融[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快速发展,纵向深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全球化的进程在上个世纪大踏步迈进的基础上又向前跨出一大步,全球正在被一个由网络和科技包罗致密的网所包围,每个国家之间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在积极的向外拓展合作多边关系。
历年来,文化产业的推进和交融也紧随全球化的趋势正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慢慢火热。
但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中西方文化在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中却显示出不同的沟通模式。
文章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模式。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交融;文化沟通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06-01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不断相互合作和竞争,国家之间开展的经济贸易,政治互信,文化传播的趋势和速度与日俱增。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能清楚的感受到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中国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在西方国家中的唐人街、汉语热无疑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反馈形式。
一、全球化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文化,英文是culture,该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耕耘、耕作。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对文化下了个定义,即:文化或文明,从人种志学的观点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性。
文化的固有属性是传播性。
一种文化特质产生后就有向外扩散的本能,它不可能被创造文化的群体所独有,而扩散的结果就是使之成为一群人或者更大范围的群体所共享的东西。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异域文化能够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不稀奇。
全球化是推动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
(一)本体文化独特性的创造和发展世界上每个国家无论地域大小还是国际地位高低都有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特征,它独立于其他国家和民族,这即是本体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与挑战

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与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融合已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与影响力。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这种融合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
首先,在全球化下的中西文化融合中,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中西文化在食品、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互补。
例如,在西餐中加入中式调料和烹饪方法,成为了一种深受欢迎的食品。
在音乐方面,中西合拍的音乐已经开始流行并受到了欢迎,这使得中西方的音乐元素相互渗透,并吸收彼此的长处。
西方的流行音乐舞曲与东方的古典音乐相结合,既满足了音乐爱好者对于流行的需求,也尊重了老传统的美感。
这些融合的文化形式,为全球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记。
其次,全球化下,中西文化的融合也面临着挑战。
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观、思想、历史和文化差异是造成挑战的主要原因。
文化差异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它不仅可以使每个国家的文化更强大,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文化融合。
然而,如果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强调过于突出,它可能会削弱文化交流,难以推动文化的融合与互相学习。
例如,历史、宗教、法律和道德观念等领域的差异,很容易使得两个文化之间产生深刻的文化矛盾。
最后,全球化打破了国家间的边界,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中西方文化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有些文化可能会转化为另一个文化的影响下,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文化的消失对于全球化而言是一种文化的巨大损失,在文化多样性下,每个文化体系都是其独特的表现,都有其内在的价值。
这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相对主义的重要表达。
当然,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带来的弊端,也会给一些文化带来危险,特别是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许多文化面临被西方文化解构和替代的风险。
综合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融合既充分展现了其趋势,也面临着非常的挑战。
在不断推动文化融合的同时,需要保持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关注,理解多样性文化为全球化助力,保障它的合理表达及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

(5)“人治”思想残余与“法治”思 ) 人治”思想残余与“法治” 想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封建社会, 人治”包括两种形式: ① 中国封建社会,“人治”包括两种形式: 一是德治,实行仁政; 二是术治,实行暴政。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人治”残余现象: 当前我国现实生活中“人治”残余现象 第一, 第一 , 少数主要领导人以权压法,以言代法; 第二,个别党委、政府以权压法,以政策代 第二 法。 ②现代西方文化重视“法治”。 现代西方文化重视“法治”
型。重感悟、重“先验理性”,其思维方式是 直观思维。 现代西方文化:“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类 ②现代西方文化 型。注重思辨理性,其思维方式是“实证—-分 析思维”。西方人重实验、重实事、重逻辑推 理。
三、当代与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 当代与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与 近现 交流的差异分析
1、方式不同; 、方式不同; 2、心态不同; 、心态不同; 3、范围和程度不同; 、范围和程度不同; 4、内容不同 ; 、 5、结果不同 。 、
中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包括7个方面: 中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将包括 个方面: 个方面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商法 行政法 经济法 社会法 刑法 诉讼和非诉讼法
(6)“知足常乐”心理与 ) 知足常乐” 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的冲突与交融
十不足
明代 朱载育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食来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人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界。
本文将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状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进行探讨。
一、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概念。
它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全球化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经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中国文化也随之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文化的缺失使得一些中国人开始模仿西方人的行为和思想,并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
中国文化的一些优秀的方面也遭到了误解和质疑。
例如,中国的文化习惯中重视家庭、崇尚孝顺,但是这些特点在全球化的浮躁环境中并不能获得重视。
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状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已经加快。
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此外,中国武术、太极拳、中医等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在文化产品方面,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也正在走向世界。
例如,电影《流浪地球》在海外票房超过1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一些音乐家、作家也正在海外创作,例如王菲、韩寒等。
此外,中国的旅游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全民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还拥有自然风光美丽的地方。
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文化也将逐渐被更多人所认知。
预测未来,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业无疑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触的重要方式之一,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数字化也成为了当下的趋势之一。
中国的数字化文化发展迅速,微信、抖音等国内文化产品已逐渐走向世界。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作用

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互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日益增多,中华文化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包罗万象的文明,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全球化为中华文化提供广阔的舞台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和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使得文化多元化成为了现实。
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文化因其独特性质备受关注。
例如,在国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医、太极拳、茶艺等逐渐被世界所知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中国的现代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电影、电视剧、音乐等综合性文艺作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板块。
全球化的机遇,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全球化也对中华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全球化的大浪淘沙作用使得中华文化面临着海量的文化信息冲击。
即便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地如敦煌、开封等地,也难免有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的文化产品涌现,容易透支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让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
西方文化的浸染与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欠缺,出现“无中华、非中国”的情况。
这种现象,前所未有,警醒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以下方面积极作为:1. 健全中华文化的创新体系。
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拓展创新应用领域。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立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传播平台和创新基地,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经济全球化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中西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在进行一种深入的融合。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产生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交流的速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在逐渐打破互相隔绝的局面,文化交流也逐步加速。
特别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代表的贸易、投资的活跃,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接触的机会更多了。
这种机会是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交流的。
2.经济全球化扩大了文化交流的范围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企业和机构跨国合作,使得文化交流的机会不再是局限于政府维护的渠道。
随着不同文化的企业和机构之间的贸易和合作,文化交流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上进行,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
3.经济全球化侵蚀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虽然经济全球化给文化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侵蚀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的商品、资本和服务流动加快,也使得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流动增加。
部分国家和地区因此丢失了本土文化的特色,文化产品同质化侵蚀了文化多样性。
二、如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1.注重文化的传承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注重文化的传承。
传承是对文化的保护,是将文化历史和精神传递给后人,同时也是让不同文化重新产生价值和影响的过程。
注重文化的传承,可以让不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适的发展和有效的传承。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还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鼓励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性格。
保护多样文化之间的差异化,可以促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加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修复方法和合作方式。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文化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其产生的文化冲击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一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与此同时,站在中西文化话语权依然不平等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欧美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依托美国的强势经济在不断的世界化,特别是在欧美国际新战略的推动下,英语文化正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向全球扩张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非英语文化,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和发展,很多民族都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主张,一些激进的人士反全球化的浪潮和反英语文化的浪潮。
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面临着诸多难题民间和学术界都曾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应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并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种种对策。
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间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且也引起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然而,我们何不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全球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动力和机遇,通过正确认识和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以独立积极的面貌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得以进一步发展。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本身有一定认识。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那么,全球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呢?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与挑战

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与挑战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密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中西文化融合的现状1. 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交流,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不断加深。
现代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
西方的科技、艺术和生活方式广泛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2. 文化产业的融合中西文化融合在文化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影视、音乐、时尚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加。
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合作带来了许多成功的影片,中西合璧的音乐和时尚设计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例如,许多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创造出了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
3. 教育与研究的合作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中西方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跨文化研究和交流项目。
通过中西方学术的互鉴,推动了对人类文明、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深入理解。
二、中西文化融合面临的挑战1. 文化冲突与适应尽管中西文化融合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文化冲突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差异,有时会导致误解和矛盾。
例如,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被稀释和遗忘的风险。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有时可能使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受到威胁。
如何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 文化适配与商业化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商业化现象也引发了关注。
在文化产业中,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过度商业化和迎合市场需求,可能导致文化的原汁原味被稀释。
如何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持文化的真实和深度,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比较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比较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文化的定义十分复杂,但总的来说,文化包括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语言等。
下面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明显不同点和相似之处来探讨二者间的异同。
一、价值观在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不同是比较明显的区别之一。
中西方国家在不同的历史、经济、政治、宗教背景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注重个人责任、尊重长辈,强调我们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和人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主和自由,人应该自己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因此,中西方社会交往和对待权利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很大区别。
但是,中西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
例如,同时对于友谊、真诚、勇气、家庭等重视,这些都是在两者文化中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求的。
二、生活方式中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一方面,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在生活方式上更加强调个体的特点和不同性格;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更重视家庭和集体,普遍强调个体应该为家庭和集体服务。
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钱,强调高效利用时间。
而中国的文化则更加强调缓慢和思考,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三、教育教育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重要区别。
在西方国家,教育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华夏传统文化中,教育则更注重对知识和智慧的授予与塑造,教导学生应该向先贤古人学习。
在教育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不完全相同。
例如,在中国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极大,在学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而西方国家注重独立思考和个人发展,更加重视科学技术、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四、宗教中西方宗教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对比.doc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摘要:文化非常特殊,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定产生激烈的火花,出现第三方文化。
无论是中国文化抑或是西方文化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本民族一定会选择符合其民族自身发展的文化,进行借鉴和学习,产生出新的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对比差异;分析;全球化语境前言随着当前阶段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不再只是经济方面的交流,文化软实力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当前阶段全球化语境慢慢的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十分奥妙,因而一定要对中西方文化正确的看待,这一点至关紧要。
其中笔者就对中西方文化的霸权情况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合理的分析,发现了其中的消极影响以及积极意义。
一、关于全球化语境的简介1.全球化语境的定义经济的交流其必然会加速文化的交流,由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在实际的交流当中避免不了的会碰到问题,因此在当前阶段,这种情况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比较新的文化语境进行交流,解决在当前交流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情况就是在当前阶段所说的全球化语境。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中西方文化可以很好的进行交流,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文化的碰撞情况。
2.关于全球化已经的背景所谓的全球化语境其实质上是出自西方,在发展当中美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当中关于全球化的制定并不只是经济基础,还有文化方面,文化进行交流相对比较缓慢。
在这一发展的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全球化语境。
西方的文化有十分大的强制性,一些发达国家对本国优秀的文化以及比较先进的科技,十分强势的向中国宣扬其国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么做最真实的目的就是想要使本国家的文化在我国的文化语境当中占据较高的地位,然后在慢慢的蚕食其本民族的价值观,使之能够认同其国家的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碰撞当中十分不公平。
在全球化语境的大背景之下,强制性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无异于是在对中国文化的挑战。
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中的中国

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中的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融合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欣赏。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中国需要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在全球文化的融合中体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制造”与“中国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文化输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音乐、美术、书法、戏曲、民间传统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需要我们在推广中国制造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这一进程,拥抱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中。
如中国的古诗词、传统音乐、武术、中医等文化元素深受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士的喜爱。
中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例如建立语言学校、呈现不同艺术和文化节目、支持中国艺术家和文化人士的国际巡演等,这些都可以加强文化交流的互动性。
三、全球视野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需要我们在广泛地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建立自己的全球视野,提高对外传播的意识和方式,让世界更加真切地了解中国。
例如中华文化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都是中国在迈向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体现给全球,也将有助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四、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需要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其他文化的冲击下维系自身的文化特色。
中国需要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给予充分重视,让文化传承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文化交融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也日益显著。
中西文化交融不仅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交融的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首先,中西文化交融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所带来的信息和交流的便利性,使得中西文化能够更加深入地相互传播和交流。
中西文化的交流不仅能够拓宽人们的视野,增进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得以被更好地认同和尊重,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化的世界。
其次,中西文化交融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中西文化交融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被全球市场所接受和认可,进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源泉和思路。
通过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中西文化之间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融合和创新,从而产生出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三,中西文化交融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合。
中西文化的交融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为当代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之间能够进行深入的对话和碰撞,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变革。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够带动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中西文化交融对于保护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使得文化全球化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都面临着丧失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风险。
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互补和对话的关系,从而促进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

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一、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异同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启示。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2.1 价值观差异1. 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2. 中西对时间的看法不同,中国更注重过去,西方更关注未来3. 在教育方面,中国注重纪律和记忆,而西方更注重创造力和批判思维2.2 社会组织与亲属关系差异1. 中国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西方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2. 在社会组织方面,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更注重个体解放和个人权利2.3 传统文化差异1.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化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2.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强调意境和人文关怀,西方更注重个体表达和创新三、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3.1 社会道德观1. 中西文化都注重道德观念,强调诚实、宽容和义务感2. 尽管价值观有差异,中西文化都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3.2 跨文化交流与借鉴1. 全球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 中西文化的借鉴和融合造就了创新和进步四、全球化语境下的启示4.1 尊重差异与包容性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西文化的差异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2. 鼓励包容,避免文化冲突和偏见4.2 重视跨文化教育与交流1. 加强中西文化研究与交流,促进跨文化的教育与相互理解2. 培养全球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4.3 保护本土文化与创新1. 全球化的冲击确实会对本土文化带来影响,但也带来了机遇2. 借鉴他国经验,保护本土文化并推动创新五、结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以及从中获取启示,有助于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
我们必须尊重差异,重视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并且保护本土文化与推动创新,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中西文化交流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文化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西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也能够带来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社会制度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多元性的发展文化多元性是指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多元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文化也渗透到了中国。
例如,在生活方式、艺术、电影、音乐等方面的交流中,中国人逐渐接受并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良好特点。
同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通过中西文化交流传向了西方世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青年学生前来中国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二、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经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双方还在经济、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交流。
例如,中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了合作,不仅使我们各自发展出优秀的科学技术,还使得科技的交流和传递变得更加便捷。
随着中国的经济逐渐崛起,中国市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消费市场,西方国家也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发掘新的商业机会。
三、中西文化交流引导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转变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西方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也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
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以新的方式影响着西方世界,例如道家哲学的影响,孔子文化的传承等,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互鉴不仅强化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也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中西文化交流是文化全球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不仅促进了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科技的交流,加强了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这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的相同点,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文化的定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文化传播方式的对比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
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包括思想、道德、风俗、习惯、艺术、语言、宗教等各个方面。
文化是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的特点,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应运而生,中西方的文化传播不同却又互相影响和共存。
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是非常不同的。
从宗教、价值观、文化艺术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感受到的。
1.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在宗教方面的差异表现得比较明显。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它们强调的是个人的信仰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是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
2.价值观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
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东方文化则注重的是家庭、集体和民族的利益。
3.文化艺术中西方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文化通常体现为个性、多元和实验性,如音乐、画作等;东方文化则强调的是古典、凝练和内省,如书法、国画等。
三、文化传播方式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1.媒介在传统媒介方面,中西方文化的传播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别。
西方文化通常采用广告、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传播,而东方文化则更多的采用文化节日、民间传说、戏曲等形式传承。
2.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介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西方文化更多的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方式进行传播,而东方文化则依托微博、微信等平台来推广。
四、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互动与交流中西方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是很多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走向共和共通的世界.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理性主义、超越主义、意志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谐主义、包容主义,应该彼此更好地组合,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和协力.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的、创造新文明的角色,这是中西文化研究、中西文化相互理解的最终目标.
作者:成中英作者单位: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美国,夏威夷,檀香山,1107信箱刊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全球化西方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交融。
全球化与中外文化交流

全球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社会科学论文全球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王帅利摘要: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的全球化。
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进行分析,对存在于中外文化中的一般规律,还有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怎样将国外的文化借鉴成我国自己的文化。
由于文化间相互的交流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国民健康还可以推动我国国情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会上第一次对我国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扬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第一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这表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
一、中外文化交流意义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
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文化的理解必须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实现。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四大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向来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大的传统性以及开放性。
将国外的文化吸收以及借鉴,可以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开放与发展。
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融合于世界的文化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2使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非常的重要的位置。
中国的文化交融和全球化

中国的文化交融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全球贸易、旅游、移民和数字化技术等因素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对全球化浪潮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文化交融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机遇。
文化交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在过去,中国曾经和罗马帝国、希腊、印度等国家建立过贸易和文化联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例子,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带来了相当多的中外文化交流。
相反,其他文明,如希腊和罗马帝国,则把中国视为神秘而不可控制的地方。
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有所改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对中国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
对于一个古老的国家来说,如何在文化交融中保护自己特有的文化吸引力一直是中国领导层所关注的。
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强保护其自然文化资源,以防止文化被外部势力破坏和侵犯,并通过建立博物馆、景区以及其它相关设施来维护和展示这种文化。
另一方面,中国极力推广自己的文化艺术来增加其全球影响力。
例如,中国将汉字书法、篆刻、园林艺术等标志性民间艺术推向世界,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颇受欢迎。
在一定程度上,旅游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政府通过投资并加强管理和维护相关地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这让更多的外国人可以了解并感受到中国的美丽和神秘。
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也在不断变化并与外部世界互相交流。
同时,中国的悠久历史、多元社会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等因素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中国。
这些新形式的交流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并衬托出了它的魅力。
但是同时,全球化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文化认同、社会问题和政治稳定性。
首先,由于后现代文化的流行,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失去兴趣,如传统汉字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的漫画和流行音乐等娱乐主流,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特区报/2005年/03月/27日/中西文化与全球化何兆武 深圳学术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是不是全球化将来就意味着全球的大一统?从联系的密切来说,这是必然的。
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雷同”,我们所谓的一致是指u2 nity,而不是uniformity。
Unity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u-nityofvariety(多样性)andvariety2 inunity。
Uniformity指大家都一样。
世界的方向是走向全球化,但是是一中有多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讲演者小传何兆武原籍湖南岳阳,1921年9月生于北京,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清华(西南联大)读研究生。
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历史与历史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等,译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史》、《思想录》、《历史的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国的浩劫》、《法国革命论》、《人类解放的故事》等。
现在世界的局势是在朝着全球化前进,世界上各个部分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了。
不要说五千多年以前,就是一百多年以前,各个地方的交往也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现在的联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整个世界正在不可逆转地一体化。
讲到全球化,就必然要讲到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文化。
一、当中国遇到英国与外部世界接触非常少,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自高自大的心态。
中国文明应该有五千年的历史,至少大家都是这么讲。
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也就是说距今天差不多170年到180年以前,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和外界接触非常少,所以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和外部世界接触非常少的文化。
它自己的文化是基本上闭关发展的。
近代的国家,无论大小,都是主权国家,他们都是独立的、平等的。
但是在古代,由于中国认为自己的文化高,就妄自尊大,看不起周边的民族,把他们叫做蛮夷。
事实上汉族的文化也确实高于周边的民族。
这种情况,给以汉族为主的中国人造成了一种自高自大的心态。
那个时候中国没有外交部,处理国与国之间事务的,有一个理藩院,就是处理藩邦事务的部门。
当时与中国交往的都是藩属,都是属国,所以把处理藩属国事务的机构就叫做理藩院。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连续打败仗。
打了败仗以后,西方的列强就要求中国也设立自己的外交部。
中国的外交部就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衙门就设在东单的外交部街。
那个外交部的建筑,就非常能反映当时中国的那种心态。
按照中国的建筑,一般说都是三个门,中间是正门,两边是两个旁门。
正门一般是不开的,除非有大典,比如说皇帝来了,普通事务都是走两边的旁门。
外国的使臣来了,也要他们走旁门。
可是外国使臣不干,外国使臣是代表国家的,代表国家就一定要走正门。
这就闹矛盾了。
中国的心态还是天朝上国,所以外交部建筑就只有两个旁门,没有正门,让你出入的时候就只能走旁门。
我们知道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它是全世界最早步入工业化的国家。
换句话说,英国是当时全世界第一个走入现代化的国家。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是全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这个地位有些像今天的美国。
我们知道美国是二战以后才变成今天的超级大国的,而在此以前美国还是孤立的,它不愿意卷入欧洲事务。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了。
可是中国那个时候太愚昧了,昧于世界大势,把英国也看做一个藩属。
英国在18世纪末年派了一个使臣来中国,希望和中国通商,那个使节叫做马戛尔尼。
他上书给乾隆皇帝。
乾隆答复给他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不但反映了乾隆个人的心态,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心态,就是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我们什么都有,我们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但是我们是很宽大的,我们容许(恩赐)你们和我们通商,把英国视为落后的蛮夷国家。
就是这样一种心态造成了后来很多的矛盾,比如,我们知道在中国见皇帝的时候要下跪,可是他们见国王的时候不像中国那样的三跪九叩。
他们对上帝才下跪。
在1840年以前,中国只一个通商口岸就是广州。
在广州有13个洋行,这13个洋行包办了对外贸易。
英国人来中国以后,就通过这些洋行和中国接触、交涉。
英国那时候已经是自由贸易的国家,并且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工商业国家,但是中国设立了很多的关卡尽量限制他们的活动。
中国认为通商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互利,所以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争执。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双方争的是什么呢?中国的官方规定,夷人夷妇不得同时上街。
夷人就是洋人,夷妇就是外国的女人,也就是说外国的男女不得同时上街。
这个规定今天看起来非常可笑,可是当时中国方面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
男女公开在大街上招摇,这怎么可以?这叫“男女混杂”,是不可以的。
中国在这么一个小问题上争论非常厉害,可以说反映了双方价值观的不同,而价值观的不同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不同。
二、中学和西学冲突的历史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有先天成分不同的原因,但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我们说两个民族的文化不同,这个不同是先天的不同还是后天的不同?是先天的不同吗?清朝末年这个观点就流行了,讲中学和西学,讲中国的学术和西方的学术,好像中学和西学先天就不一样,好像中学天生就走的是这条路,西学天生就走的是那条路。
但我想个人之间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成分也有,但重要是后天的成分在起作用。
各民族文化的不同很可能也是这样:有先天的成分在里面,但主要的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中学和西学冲撞的历史。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还自高自大,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一仗就打败了。
为什么吃败仗?这就促使一部分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来寻找原因。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认为我们打败仗是因为夷人(就是洋人,具体说就是英国人)“船坚炮利”。
那么应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其中有一个人叫做魏源的,当时写了一本《海国图志》。
这本书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讲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的,就是“世界概况”。
这本书今天看起来是个通俗读物,但是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是先进的知识。
因为当时中国人很少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情况怎么样。
魏源还提出一个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我们要学习洋人的长处来抵抗洋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船坚炮利”。
他们“船坚炮利”,我们就要用更坚的船、更利的炮来对付他们。
这是中国在知识方面的第一步觉悟。
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人们就发现,这个船坚炮利也还需要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你要是没有基础科学的知识,你就造不出“坚船”,造不出“利炮”。
所以还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工业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
没有科学的基础,你怎么能有工业呢?这个道理很简单。
到了1860年左右,中国在上海、在北京就设立了一些学习近代知识的学校。
那个时候在北京叫同文馆,在南方叫做制造局。
制造局就是工厂吧,在工厂里面附带出了许多基本科学的教科书。
还有广方言馆,就是学习外语的地方。
因为要学习西方传来的科学知识,不懂西方的语言是不行的。
大约过了十年左右,中国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当时有一个叫做郭嵩焘的人,是兵部侍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吧。
他做了第一任的中国驻英国公使。
郭嵩焘和一个中国去学海军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这个学生叫做严复。
两个人谈论中西学术,甚至是彻夜不休。
两个人达到了一致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落后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但是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科学技术还要有社会体制作为它的背景。
没有这个背景,科学技术是无由发展的。
这是一个进步,这就是说近代科学,或者说近代技术或工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各方面的社会条件相配合。
没有社会条件相配合,就不可能有近代的科学技术。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这件事给中国人的刺激太大了。
日本原来在中国眼里只是一个藩属,结果中国被日本打败了。
中国和洋人打,和英国打,和法国打,打败了,不想和日本人打也打败了。
大家知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
日本原来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但是日本觉得它原来的传统不行了,所以就进行了一次明治维新。
所谓“维新”,他们也叫做“脱亚入欧”,就是说原来它是亚洲,现在它要脱离亚洲,要走入西方的社会。
用我们今天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一场近代化。
原来是一个传统的社会,现在日本人要脱离传统社会,进入“近代化”或者叫做“现代化”。
“近代化”或者“现代化”在英文里面都是一个字,是“modernization”。
近代化或者现代化同时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大家都要近代化。
这是不成问题的。
问题是这个过程应该怎么走法,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
每个国家近代化的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许多困难。
问题是你如何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改造自己。
日本是采用维新来改造自己。
日本战胜中国后,当时中国人都认为这是它维新的结果,是日本脱亚入欧的结果,是它近代化的结果,所以中国也就要维新,不但是要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还要改造我们原有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这样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
甲午战争后没有几年,中国也有一次大规模的维新运动叫做“戊戌变法”。
所谓变法就是把传统的社会政治体制改造为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但是变法失败了。
三、科学与民主的共生关系科学与民主是同步的、共生的。
这是中国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教训才得到的认识。
戊戌变法以后,君主专制的政体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于是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那个时候很多人的想法也很简单,认为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国,什么事情就都可以解决了。
其实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中华民国虽然在1912年建立了,但中国的社会并没有改造,仅仅是换了一个招牌。
原来的招牌叫做“大清帝国”,现在换成了“中华民国”,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所以光换一个招牌是没有用的。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中国又进了一步。
那个时候提出了两个口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以为这样两张牌一打出来,中国的事情就好了。
确实,中国最需要的也是这两个东西,而且科学和民主还有着内在的联系。
科学要求有民主的体制,民主的体制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科学和民主是近代化过程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近代化,就是科学和民主。
没有民主,科学发展不了;没有科学,实行不了民主。
这是中国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教训才得到的认识。
本来这个认识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不成熟,所以这两个口号的提出并没有真正落实。
当然任何口号的真正落实,都是很困难的。
当代就有许多例子。
一个例子是法西斯德国,它迫害犹太人的罪行是骇人听闻的,差不多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差不多使整个犹太人种族绝灭。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他跑到了美国,他的理论被称为“犹太人的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