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②社会条件: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

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

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③历史材料: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

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

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

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论自杀》是代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①国外看法: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

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韦伯。

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内看法:A.社会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

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

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杨心恒)。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1.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1)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

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

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

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 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部 Nhomakorabea 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学权威教材之一。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本书每章的知识梳理框图,在全方位把握重要考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整理名校笔记,归纳考点难点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记,并将全书考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一般了解)至五星(熟练掌握),以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3.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社会学相关辅导资料,对每章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给出了提示。

4.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习题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社会学考研真题,并补充了典型习题。

所选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全面,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

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社会角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六章社会角色6.1复习笔记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四个重要来源(1)芝加哥学派。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人类学视角。

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3)“完形主义心理学”。

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行为之基础。

(4)社会戏剧论。

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战后,许多重要社会学家,如帕森斯、莫顿、达伦多夫、戈夫曼等均对角色理论做出了贡献。

2.社会角色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要通过角色来表现,角色是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

首先是一系列的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其次是一系列的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长期的社会生活使各种角色形成了一整套各具特色的行为模式,这要求承担特定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1-16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①自然差别。

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②社会差别。

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

社会差别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社会地位的类型a.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b.非正式社会地位。

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②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a.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b.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个性日趋丰富和多样化,内在素质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的含义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2)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3)社会分化产生的后果①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②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4)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a.指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力大体相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①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三章社会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社会运行的概念: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及机制运行机制: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4.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宏观和微观;个人、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血缘、地缘和业缘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变迁性和文化堕距3.文化堕距的概念: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

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丛:因功能上互相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5.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了解概念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边际: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6.文化的功能:重点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表 1-7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章 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一、概念题1.社会组织[北科大2011年研]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泰罗制答:泰罗制是由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简答题1.社会组织有哪些构成要素?[中财2010年研]答: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规范是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它指个人或团体应如何思考、感觉与信仰,在各种情况与关系当中应如何行动。

规范的目的是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

(2)地位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社会地位的形式有两种:归属地位与成就地位。

归属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成就地位则是依靠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取得的地位。

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主要是成就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际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地位之间的互动。

社会组织的互动也是经由地位而建立的,社会中到处都充满着这种组织性的互动。

(3)角色角色是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角色表现地位,地位规定角色的范围。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9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1复习笔记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①时期。

西方现代性从17世纪开始,在19世纪进入高峰期,成为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期。

②基本特征和趋势。

这一时期,社会的集合性趋势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表征了古典现代性的一种基本特征和趋势。

③影响。

这一过程确定了“集体化社会”的重要特征,并对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预设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社会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社会的整合机制等。

(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现代人是现代性转型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映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

其经典研究人物包括:①涂尔干。

研究的起点是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问题。

②齐美尔。

着重对社会交往如何使个人属性转变为社会现象,并发展出共同体生活做了大量的探讨。

③韦伯。

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文化趋势,以及这一过程中社会与个人不断增长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④库利。

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以及初级群体的特殊作用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

⑤米德。

分析了自我观念在社会互动中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强调了符号互动能力在人的自我发展和角色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⑥帕森斯。

致力于解答“社会系统如何实现自身整合”,聚焦点始终为“个体的可整合性”。

个人的可整合性是社会系统均衡与稳定的关键,而个人的社会化对于这一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化理论中有关人的个性发展、文化传递、角色承担以及“生命历程”等的视角和范式,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当时个体的集体化和组织化趋势。

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集体化社会”向“个体化社会”转变。

这些趋势的重要方面包括:①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②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③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④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⑤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⑥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①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②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3.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1)“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作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的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①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

a.“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b.“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②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米德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

(3)精神分析理论①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②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a.本我。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

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节作用。

c.超我。

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

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

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d.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③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他认为,前三个时期对人格的发展至为重要,一生的人格在这三个时期即已基本确定下来。

这三个时期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性欲的满足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后人格健康与否。

④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欲的作用而被称为“泛性论”观点,他也因此而受到广泛批评,但他对无意识的发现和早期社会化的强调也深受重视。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他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

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如果婴儿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种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婴儿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相反,则会对他人和环境产生不信任,以致对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②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环境。

父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这种自主性活动,过多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并对自身的能力和周围的环境产生疑虑,不利于青年期建立独立自主的个性。

③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由于儿童有了语言的能力和从事游戏活动的能力,他开始表现出与他人交谈和一起从事游戏活动的主动性。

父母如果对儿童主动的要求不予理睬或管束太多,取笑或惩罚儿童一些带有创造性甚至有点荒诞的做法,就可能使其产生内疚感,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④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

这时成年人应鼓励儿童积极动脑并努力完成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培养起儿童完成工作的勤奋精神。

不理解或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

⑤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⑥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顺利地完成这些活动,需要个人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方面活动的失败,会使个体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感。

⑦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由于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个人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个人,则会沉溺于对自我、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关注之中。

⑧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的解释,将陷入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5)生命历程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①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

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是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

②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a.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

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

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b.生命的相关性任何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

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c.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

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关于生命历程的时间安排如果符合社会的期待,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则有可能带来麻烦。

d.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其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二、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①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人类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

②人们能够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通过语言广泛地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迅速扩展自己的信息量。

(2)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

(3)学习能力人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在社会化中的作用表现为:①人凭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更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所处社会环境的意义,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

②人在通过各种途径认识事物的同时,能迅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社会活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