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影响系数计算

合集下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方数最大值a鼻十算方法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a max分别为和。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a max为。

3.103建筑斛构的抗磴性能化设i|■应務合卜列姿求:1选定地豐动水准*对览计愷用年限血年的结构,町就用本规范的曲遇期L设阴地恋和罕遇地爲的地廉作用.JV札设防地说的加速度购按木规范表3工2的设计苹本地醴加速墮采用*设励地讥的地芒莎响杀放最大值」6度「度(0M驭、一度t015a). &度(0 20g)s 8度(030?). 9度可分别采用|w]03、0.34、0.45.0.6& 0.90.对设计使用年限趙过30年的结构.比碍虑富际需襲和町能,经9门研究甘对地谍作用做适吗调忆对赴于发苗U毅旳恻10km以内的蟻构, 地徙动夢数应汁入近场殄响,伽n以内大系ft 1.5, 以外辽乘以不小于1_2苗的增大方法二2M 阎A」中地宾动師值加菇度按Sfl厄ft斤牺的规菇化魄毎动捕j®厦股应谱禾弋信的|】/心倍估走. 并按0.0勺rgi乐4.1帝川加,亿3咋«射恥分区.各分気地靈动*加速度总Ifl如丧FJ.6.2 箔遇地震动、孚遇地農动■极罕遥地震动嶂值加速度G2I多遇地圧动峰値抑連度宜按八低十基本地废渤峰值加速度丄々借拥定.622 罕删地爲动歧值加連更宜按基木地復动烽值加速度1W72曲倍确定占623极罕迥地磁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布地役动雎值加速度2,7-3.2倍确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中震作用下o max=X =。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o max> 3=o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倍确定”罕遇地震下a max= ( ~)X =~o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其中g=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X 980=49 cm/s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力放大系数计算书(审图回复用)

地震力放大系数计算书(审图回复用)

地震力放大系数计算书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8条及条文说明,结合场地实际现场情况,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增大系数计算如下:生活楼西侧道路相对正负0.000低1.6m,L1=0m,平均L>4.0m,坡度0.3≤H/L<0.6,
L1/H<2.5,ξ=1.0,增大系数λ=1+ξα=1+1.0x0.1=1.1。

综合楼西侧道路相对正负0.000低1.5m,L1=0m,平均L>3.0m,坡度0.3≤H/L<0.6,
L1/H<2.5,ξ=1.0,增大系数λ=1+ξα=1+1.0x0.1=1.1。

河道分析:河道为场地内部局部下凹地形,河道净宽5m,河道两侧采用重力式毛石挡土墙护堤;场地内部离建筑最近点为11.29m,建筑总图在拟建建筑边与河道护堤之间设置2.5~4.5m宽的绿化缓坡带,坡比1:1.8~1:3.2;河道护堤采用毛石挡土墙,挡土高度≤3m,综合考虑增大系数取值λ=1.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得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与罕遇地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得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就是小震、中震、大震得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 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 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得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得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得规定,因此首先就就是要将时程得地震波比如简单得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得规定,将、Elcentro得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得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得就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得Elcentro给出得相对得值即多少倍得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得就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就是所需要得一条曲线得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得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得地震影响曲线就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得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得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与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得规范规定得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得选择一般就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得试验后得到一定得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完整word版)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地震影响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和。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3=。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其中g=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罕遇地震αmax=(125/49)×=。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77889小震中震大震-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则系数为35/(**100)=,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注意理解公式各项的意思。

六、时程分析法(一)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K*αmax基本αmax: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 =K*αmax 基本α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6.2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1.9极罕遇地震取2.9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的K取值见高孟潭主编《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第230页12.2.3节)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 Ⅱ(GB18306-2015附录E.1)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 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E.1。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F.1取2.5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7度015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0.15。

7度0.15g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1/3=0.05。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E.1,加速度为0.05时的Ⅲ类场地FA=1.30。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0.15,查得Ⅲ类场地的FA=1.0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0.15g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2.5* 1.30*(1/3)*0.15=0.16252、确定8度0.2g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0.2g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0.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1,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0.04和0.28。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10.3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0.12。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1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0.125/3=0.04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6.2.2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6~2.3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1.6~2.3)×0.125=0.2~0.288。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3.2.2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其中g=9.8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0.05×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2-2,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F.1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0.05×2.5=0.125(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0.125=0.046,罕遇地震αmax=(125/49)×0.125=0.3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徐翔(高强螺栓)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电子信箱:xuxiang@
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 3.2.2
阻尼比ζ =0.05 5.1.5砼8.2.2钢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表5.1.4-1
特征周期T g=0.45表5.1.4-2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0.9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0.02
阻尼调整系数η2=1
说明: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2.红色为输入值;将A1至D46格粘贴到".txt"文件。

3.“八度多遇地震、Ⅲ类场地土、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g”宜用文件名"8d3102g.txt"。

4.在SAP2000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Number of Points per Line'为24。

5.在ETABS的'Response Spectrum function Definition' 对话框中,'Header Lines to Skip'为22。

结构自振周期T地震影响系数α
0.000.072
0.100.160
0.450.160
0.540.136
0.630.118
0.720.105
0.810.094
0.900.086
0.990.079
1.080.073
1.170.068
1.260.063
1.350.060
1.440.056
1.530.053
1.620.051
1.710.048
1.800.046
1.890.044
1.980.042
2.070.041
2.160.039
2.250.038 6.000.0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