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1)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1)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11)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太阳社,钱杏珮还有A)郭沫若B)鲁迅C)蒋光慈答案:C解析:2.[单选题]《梅雨之夕》《石秀》A)施蛰存B)刘呐鸥C)丰子恺答案:A解析:3.[单选题]《相隔一层纸》A)沈尹默B)胡适C)刘半农答案:C解析:4.[单选题]鲁迅前期的杂文贯穿始终的灵魂A)追求自由个性解放B)追求爱情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答案:C解析:5.[单选题]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小说潮流A)伤痕小说B)反思小说C)实验小说答案:A解析:6.[单选题]郭全海A)《邪不压正》B)《暴风骤雨》C)《荷花淀》答案:B解析:C)王蒙答案:B解析:8.[单选题]“五四”《鸽子》A)刘半农B)徐志摩C)胡适答案:C解析:9.[单选题]臧克家诗歌的成名作是A)《罪恶的黑手》B)《烙印》C)《运河》D)《自己的写照》答案:B解析:10.[单选题]叶紫中篇小说《星》的大背景是A)广东农民运动B)大革命前后C)湖南农民运动D)江西农民运动答案:C解析:11.[单选题]散文名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A)秦牧B)杨朔C)余光中D)刘白羽答案:D解析:无12.[单选题]倪吾诚这个一事无成的知识分子典型出自王蒙的A)《活动变人形》B)《布礼》C)《蝴蝶》D)《春之声》答案:A解析:13.[单选题]展示了上海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五户人家灰色、压抑而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A)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B)夏衍的《上海屋檐下》C)陈白尘《征婚》14.[单选题]【题干】丁玲塑造的负着时代苦闷的叛逆女性的代表人物是( )。

A)贞贞B)陆萍C)萧涧秋D)莎菲答案:D解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她在爱情中的两种不完满结局正表现了当时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苦闷。

【考点】30 年代文学--小说创作15.[单选题]多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塑造小说人物的作家是( )A)郁达夫B)艾 芜C)鲁 迅D)庐 隐答案:C解析:16.[单选题]【题干】下列散文集中,为新时期文学树立了“说真话”榜样的作品是( )。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现当代重点整理完美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老舍的小说创作1.老舍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

2.《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3.《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小说以赵子曰为主线,以王女士为枢纽。

4.《二马》描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5.老舍于1929 年离英返国途中,在经新加坡逗留数月的时间里,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6.1930 年回国后,老舍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 6 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 —1937),另有写于1930 —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7.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 ),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8.《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 —1948)三部。

9.?老舍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浓郁的京味儿。

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三、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四、小说文体的创新。

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具体自己展开)第二节骆驼祥子10.?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是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

二是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敲骨吸髓;除了刘四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损害了祥子的身心。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20112431 35 李铃风内容摘要: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

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

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正文: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题目已按字母A~Z排序一、单项选择题1. 1912年出版的《玉梨魂》曾风靡一时,是鸳鸯蝴蝶派最为畅销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作者是(徐枕亚)。

2. 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郑振铎)。

3. 1926—1929年,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作者,是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

4. 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

5. 1944年到抗战胜利期间,老舍创作了一生中规模最宏大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组成,近一百万字。

这部小说是(《四世同堂》)。

6.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与散文集《漂泊杂记》一起,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

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南行记》)。

7. 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1929年问世的(《灭亡》)。

8. 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淘金记》)。

9. 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穆时英)。

10. 冰心的第一篇小说就是谈女子教育问题的(《两个家庭》)。

11. 冰心于1919年8月在《晨报》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两个家庭》)。

12. 《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

其作者是(路翎)。

13. 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酒后》)。

14. 丁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

15. 短篇小说《法律外的航线》表现作者在一艘外国商船上的见闻,船上趾高气扬的洋人和贫困国人的鲜明对比,对偷搭轮船的穷人的残酷惩处,以及峡岸。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

(三)采用多种手段来写人: 其一,心理描写:这是茅盾常用的艺术手法, 也是我国现代小说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表征。 例如,第一章基本上就是写老通宝坐在塘路上的 内心活动,时而对他进行心理剖析,既交待了老 通宝的败家史和今不如昔的生活境况,同时又表 现出他勤劳善良、经验丰收的性格特征。第二章 写四大娘“窝种”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比喻 也十分形象生动;第四章写老通宝与阿四侍候 “宝宝”上山时那种焦急而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 情,都相当逼真而又能展示人物性格。
二、简析《边城》 (一)题解:本文写于1934年4月,原载于1934 年《国闻周报》第11期,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 店出版单行本,后经过多次修改。这篇小说一发表即引起 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一直被理论界看作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优秀中篇。 “边城”,实指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这是真实 的地名,但在小说中已被作者艺术化。峒,本是苗、侗、 壮、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茶峒与作者的家乡 镇筸一样,都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山城,如今属 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在这里,“边城”显然另有寓意: 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边远之城,世外之城。作品中所 提到的地名几乎都是真实的,如辰州、沅陵、桃源、酉水、 沅水、白河等。据考证,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即是 取材于这一带。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 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但主导方面看,她是 个丑陋泼辣的女车主,而且精于算计,刘四办的 人和车厂主要就是靠她维持下来的。她也是旧社 会旧家庭的受害者,但更多地是她害人。她爱祥 子,同时又奴役祥子。
虎妞不仅继承了剥削者的许多恶习,还继承了他 父亲的许多流氓气。她善于骂人,还善于骗人, 利用人。祥子就是被她诱骗上勾的。她给小福子 帮忙生意,并不是出于同情心,而是想利用小福 子趁机捞好处,还要小福子感她恩。 作者对虎妞的批判较尖刻,给她副“老而丑”的 外貌,更把丑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她被父亲 赶走,最后因为好吃懒做和迷信夺去了生命,也 有可同情的地方,但更多是的可恶。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一章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舍的生平与创作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老张的哲学》 (1928)
❖ 《老张的哲学》展示了北京 市民社会多方面的生活。作 品以老张为主人公,通过这 样一个卑劣的小人,居然从 “京师德胜汛公私立官商小 学堂”的教员兼小杂货铺老 板,一跃为南方某省的教育 厅长的荒诞故事,展示了当 时中国的政治腐败。
《老张的哲学》节选
❖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 文坛的注目。
老舍的生平及创作简介
❖ 1929年,老舍告别欧洲而东归。 途中在新加坡逗留近 5个月,边 工作,边动笔写第四部长篇小说 《小坡的生日》。
❖ 1930年初,老舍回到祖国,历 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在 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 短篇小说。
❖ 吴太极:家里有个母老虎,一心想纳妾。 ❖ 邱先生:被家中大学毕业的老婆管着,很不自由。
《牛天赐传》
❖ 《牛天赐传》是继《离婚》 之后发表的一部长篇,讲述了 一个路边弃婴,被一个“老绝 户”家庭收养长大,一步步地 得到家庭、社会文化熏陶,终 于模塑出典型“国人”性格的 过程。作品在审视市民社会陈 旧文化心态的主题方面,在以 幽默格调写灰色人生故事方面, 都可看作是《离婚》的姊妹篇。
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一天
吃了睡,睡了吃;多迈一步,
都似乎与理不合。他的身量比
他的儿子还矮着一点,脸上可
比马威富泰多了。重重的眉毛,
圆圆的脸,上嘴唇上留着小月
牙儿似的黑胡子,在最近的一
二年来才有几根惨白的。眼睛
和马威的一样,又大,又亮,
又好看;永远戴着玳瑁边的大
眼镜。他既不近视,又不远视,
戴着大眼镜只是为叫人看着年
❖ 1、关注古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是这些中短 篇小说的首要主题。
❖ 30年代前中期,是中国社会世道丧失运作章法的阶 段。老舍对世风的恶化倍感痛心,以多重视角,古 国“老”民族的精神蜕变 。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内容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创作的长篇悲剧小说,其主人公祥子的一生,经历“三起三落”,最终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有三: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迫害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祥子的性格和他所走的个人奋斗的道路,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原因;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婚姻的不幸,是导致祥子悲剧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这一悲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警醒后人,既要清醒地对待严酷的社会现实,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否定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的道路。

作品最感人的地方,是阅读后所留下的“谁能救救祥子”的呼声。

祥子这一形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

这也是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性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着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

作品描写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

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一、命运“三起三落”,从进取向上、不甘失败到自甘堕落:祥子是个悲剧形象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破了产的青年农民。

20——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各种自然灾害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

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纷涌入城市,样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祥子本来是个有着美好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劳美德的劳动者。

作品描写祥子是有内秀的人,在他健康、沉默的外表下,藏着极其美好的内心,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他脸上的精神”,“只要他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辟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他相信靠自己力气生活,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老舍生平

老舍生平

老舍生平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

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

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

此后四年,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中国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30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即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时期。

30年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成就)有以下几点: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30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和广大的内地农村进行了激烈的对峙和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城乡社会生活急剧动荡,刺激作家们关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最终促进了长于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的发展;其次,30年代小说广泛借鉴、择取了中外文学资源,受外来小说(如欧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以及中国古代小说传统(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的影响;最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作家们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寻获自身需要的适合的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文学资源的选择吸收中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它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

学术界认为《虹》是茅盾最好的作品,它所述的女主人公梅行素远比《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清澈、明朗而富有理性。

现当代文学——老舍

现当代文学——老舍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成名作(1926-1929)《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亦称“旅英三长篇”奠定了老舍幽默小说家的地位,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也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鼎盛期(30年代中期):《骆驼祥子》《猫城记》《月牙儿》《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40年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火葬》等建国后:第二次创作高峰,话剧《龙须沟》《茶馆》,长篇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

老舍笔下的市民社会(一)老派市民老舍笔下最丰满、生动的形象系列。

总体文化背景: “衣”者心态。

特点:善良、热忱、迁腐、保守、落后。

代表人物形象: 《二马》中的老马; 《牛天赐传》的牛老者;《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祁天佑父子;《离婚》的张大哥、老李。

(二)新派市民老舍笔下讽刺性鲜明的一类背景特征:中国城市资本主义和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市民阶层文化意识变得驳杂;1、恶少型洋奴:殖民地中国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影响;唯利是图、道德沦丧、寡廉鲜耻、行径卑劣《离婚》小赵、《赵子曰》欧阳天风等2、洋派青年:向往西方物质文明,对西方进步思想缺乏深刻理解;只取皮毛美化自己、装点门面。

《离婚》:张天真,《牺牲》:毛博士,《善人):穆女士等(三)城市贫民在老舍“市民世界”里占有特殊位置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突出表现了老含艺术的批判性:具有浓烈的悲剧性《骆驼祥子》祥子、小福子;《月牙儿》“我”与母亲;《四世同堂》小文夫妇、小崔等《月牙儿》:两母女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月牙儿的多种功能:主人公缺憾人生的象征;表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心境;串联小说结构。

散文诗型小说:第一人称“我”叙述,抒情性强,具有感染力。

(四)理想市民带有浓重理想色彩、与老含所受市民文学熏陶有关。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1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 骆 驼 祥 老 子 舍 》 19 31 年 《 在 我 英 这 国 一 辈 子 》
第一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一、老舍(1899-1966)的生平与创作:
舒庆春,满族,北京人。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汉语讲师,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 子民。 作者看出也写出了他们必然被时代淘汰的历 史命运,但又总忘不了渲染他们的正派善良。
2、新派市民: 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一味追逐“新”, 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 人物 。 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谨慎的以 致排拒的态度。
3、理想市民: 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 性格:侠客+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 赵景纯,《二马》里的李子荣,《离婚》里
1930年回国。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 曾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 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
20年代:《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二马》。 30年代:《猫城记》,《离婚》,《牛天 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 《断魂枪》,《柳家大院》,《微神》。 40年代:《四世同堂》。 50年代:《正红旗下》,话剧《茶馆》。
第一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二、北京文化底蕴: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的。„„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 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 节节的一些什幺,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 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 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 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春风老舍概括主要内容

春风老舍概括主要内容

春风老舍概括主要内容
《春风》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北京的一位年轻女性柳君子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北京,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的命运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小说以柳君子为主角,描写了她的成长和奋斗过程。

柳君子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从小就饱受家庭的压迫和不公平待遇。

她在家中只是个母亲、兄弟的佣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爱。

然而,柳君子并没有为此气馁,她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勤奋的精神,一直努力向前。

在求学过程中,柳君子遇到了爱情的考验。

她与同学胡兰成相爱,并开始了一段甜蜜而曲折的感情旅程。

然而,胡兰成家庭的阻碍和外部的压力使得两人无法团聚。

他们的爱情因为现实的种种限制而悲剧收场。

尽管如此,柳君子并没有因此放弃,她仍然积极向前,寻找自己的价值。

此外,《春风》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农民的生存困境、妇女的地位低下、学生的早恋等。

通过描写这些现象,老舍用他独特的笔触呈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总的来说,老舍通过《春风》这部小说,通过柳君子这一形象,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奋斗历程,并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和问题。

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于了解上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2012.537关注【语文与成才】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的经历阶段
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

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

代表作《骆驼祥子》。

《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

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

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

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玲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
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

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

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

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老舍的背景资料

老舍的背景资料

⽼舍的背景资料⽼舍的背景资料 ⽼舍先⽣在我们⼼中,永远是那么可爱可亲的⽂⼈,他为中国⽂学留下了宝贵的⽂化财富。

⽼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于北京。

⽗亲是⼀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中。

母亲也是旗⼈。

靠替⼈洗⾐裳做活计维持⼀家⼈的⽣活。

1913年考⼊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后任北京市⽅家胡同⼩学校长。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教员。

同年发表了第⼀篇短篇⼩说《⼩铃⼉》。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学东⽅学院中⽂讲师。

教学之余,读了⼤量外国⽂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涯。

陆续发表《⽼张的哲学》、《赵⼦⽈》和《⼆马》三部描写市民⽣活的讽刺长篇⼩说。

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学⽂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刊》。

1934年夏到青岛⼭东⼤学任中国⽂学系教授。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学创作。

抗⽇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艺》。

1946年3⽉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年,期满后,留美写作。

1949年底返回北京。

曾任政务院⽂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联主席等职。

1966年被“四⼈帮”迫害致死。

⽼舍⼀⽣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著有长篇⼩说《⼩坡的⽣⽇》、《猫城记》、《离婚》、《⽜天赐传》、《骆驼祥⼦》等,短篇⼩说集《赶集》等。

其《骆驼祥⼦》问世后蜚声⽂坛,曾先后被译成⼗⼏种外⽂。

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说《⽕葬》、《四世同堂》等,中篇⼩说《我这⼀辈⼦》,短篇⼩说集《贫⾎集》、《⽉⽛集》,以及通俗⽂艺作品集《三四⼀》等。

中华⼈民共和国建⽴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学《⽆名⾼地有了名》,散⽂杂⽂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

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

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

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

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

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

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

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

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

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

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

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

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

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

文中多处描绘了北京的风俗民情,比如北京古都的大杂院、狭窄的胡同、热闹的庙会洋车夫的门派、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等,以及平易、亲切、新颖、恰当的京味儿语言,使文章通俗易懂、生动而又风趣幽默,带上了浓郁的地方风味。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

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