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组成-地

合集下载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矿 物 及 其 硬 度
赤铁矿
黄铜矿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 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 用的。
4、岩石——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 定的规律聚 集在一起而形成 。
二、岩石的成因及分类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 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岩浆岩
喷出岩
岩石Βιβλιοθήκη 沉积岩变质岩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化石 大理岩 板岩
2、说出三大岩中的代表岩石名称各有哪些?
喷出岩
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侵入岩
玄武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化石
层理构造
变质岩: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重 变质作用 熔 再 生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过程——地壳物质循环。
砂岩 板 岩
玄武岩
石灰岩
花岗岩
为什么三号地点缺失B层?有哪几种可能?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1、说出A 、B、C、D、E、F、G的作用名称。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岩石圈
——地壳和地 幔顶部。
地壳 地核 地幔
一、岩石的组成 1、化学元素 铝 铁



钾 镁

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百分比图
长石
方解石
食盐 金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 刚 石 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石墨
石英
云母
方 解 石
水 晶
石 英 长 石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234345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234345
高中地理课件陆地环境 的组成—陆地水234345
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陆地
•陆地水类型
•空间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分布 •地下水 •深层、浅层地下水或潜水、 承压水 •分类 •循环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周期 •动态水资源 •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水 •含盐 •陆地咸水 •地下咸水、湖泊咸水 •多少 •陆地淡水 •冰川、地下淡水、江河水
•陆地水循环
•海洋水循环
• 环节代号 • •1、4、6、9、10 • •3、7、8 •• 2、5
• 2、海洋上的水经过 • 蒸发 变成水汽升入高空,被
• 风输送到大陆上空,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

•凝 形成 • 降水 ,大陆上的水又通过 • 地表和

•结地 径流流入海 洋,这就是海陆间大循环。






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补给 冰川融水补给
河流径流的季节变 •径流量随降水量的 •径流量随气温的
化规律
•季节变化而变化 •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 地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举例(我国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
)
•珠江、松花江
•塔里木河


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相互补给
•当河流水位高于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 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湖面或潜 水面,湖泊水或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1、和理排灌,防止土壤盐渍化 • 2、适量开采,防止水位过度下降 • 3、雨季回灌,及时补漏 • 4、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注意:我国东北的松花江等河流,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3、4月份),夏季有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形成夏汛(7、8月份),一年中有两个汛期。
(4)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谁的水位高就补给低水位的。(书上图)
注意:我国黄河下游,由于是“地上河”,湖床比地面高,因此,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单一方向)
地下水中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很少。
(4)动态地下水:河流水
(5)根据水体更新循环的周期分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6)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4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在机整体。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1岩石圈——全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它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岩石的重要性:一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二是对于人类来说,它可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5)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水库可人工调节)
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洪水期,延缓、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径流。
5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2)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最重的循,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认识: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我们亚洲只与南极洲板块不相邻)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球概况知识点归纳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相当复杂,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

地核由铁和镍构成,地幔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构成,地壳则是我们所处的表面。

大气层则由几层气体构成,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

2. 地球的环境地球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等各个方面。

大气层包含了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能够维持地球上的生物进行呼吸和光合作用。

水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占地球表面的70%。

陆地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间,包括了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各种地形。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纬度、海拔、地形、陆地分布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环境中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和形态。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5. 地球的地理地球上有着多样的地理特征,包括了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物组成,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6. 地球的灾害地球上的灾害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7. 地球的资源地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壤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之,地球是一个复杂而丰富多彩的星球,它的结构、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地理、灾害和资源都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加了解并尊重地球,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堆积地貌是指由风化、侵蚀等作用产生的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黄土高原、河口三角洲等。
岩石与地貌的关系
03
硬岩的硬度高,不易被侵蚀,因此形成的地貌通常较为陡峭、高大。例如,花岗岩和石灰岩地区的地貌通常山峦起伏,崖壁陡峭。
软岩的硬度较低,容易受到风化、侵蚀和溶解,因此形成的地貌通常较为平缓、低矮。例如,页岩和泥岩地区的地貌通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亚马逊雨林的岩石与地貌关系
亚马逊雨林的岩石组成决定了其地貌特点,这些岩石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为茂密的森林提供了生长的条件。
THANKS
感谢观看
黄土高原的岩石组成
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一种沉积岩)构成,这些黄土是在数百万年的地质历史中,由风力作用从其他地方搬运过来的。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黄土高原的地貌以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为特点,这是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风力作用所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岩石与地貌关系
黄土高原的岩石组成决定了其地貌特点,由于黄土的松散性质,使得地表容易受到侵蚀,形成了特有的沟壑地貌。
总结词
沉积岩的形成通常与风化、侵蚀和沉积等作用有关,当风化、侵蚀作用将其他类型的岩石破坏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在沉积过程中逐渐压实和胶结,最终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层理构造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常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详细描述
地貌的形成与分类
02
01
02
04
03
侵蚀地貌是指地表岩石在风化、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形态,如峡谷、峰林等。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貌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地壳的升降、断裂、褶皱等运动形式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陆地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引言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陆地环境之一。

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土壤的功能。

1. 土壤的组成土壤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 矿质矿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据土壤总质量的大部分。

矿质主要包括砂、粘土和黏土等颗粒。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有不同比例的矿质成分,这也决定了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2 有机质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残体、腐殖质和微生物等。

有机质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有机质的降解和积累过程也对土壤质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3 水分水分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与土壤类型、降水量、排水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1.4 空气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为植物根系提供呼吸及养分吸收所需的氧气。

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和通气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2. 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2.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和排列方式等。

物理性质对于土壤的透气性、持水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而排列方式则决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通气性。

2.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描述了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包括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含量等。

这些化学性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2.3 生物性质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了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而土壤中的动植物则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 土壤的功能土壤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3.1 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和根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水分、营养和支撑。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案题目: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教学目标:
1. 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3. 了解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

a. 陆地水是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瀑布等。

b. 陆地水可以分为表层水和地下水。

2. 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

a. 陆地水的来源主要包括雨水、融雪水和地下水。

b. 陆地水的运动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动和渗透。

3. 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a. 陆地水是维持生物生存的重要资源,提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

b. 陆地水的流动和蓄水对地表风化和侵蚀有重要影响,形成地貌。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陆地水的兴趣。

2. 介绍陆地水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基本特征。

3. 介绍陆地水的来源和运动过程,让学生了解陆地水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4. 讨论陆地水对地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意义。

5.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分析该地区的陆地水特点和应用目的。

6. 小结:概括总结课堂内容,重点强调陆地水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小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课堂评价: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小组活动成果。

3. 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的理解和思考。

陆地水体类型

陆地水体类型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 水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
土壤是一种永续 (2)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光照
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6H2O 叶绿素 C6H12O6+6O2↑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环境
消费者 (动物)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呼吸
太阳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呼吸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
性的可更新资源,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但如果利用不当,
则会引起土壤肥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的地方。
•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层之间、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 系更为紧密,更为独特。
• 这个空间范围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2.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自然地理面(近地表活动层)
1)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 对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缺少水蒸气,强烈的太阳短波辐 射使生命物质难以生存,气团 没有垂直变化,温度 分
布不受地表影响(受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影响极少)
• 对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在下垫面(岩石圈和水圈)
的影响下,温度分布不均,气流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
并伴随水分循环,同时还把大气中所含的固体微粒、细 菌微生物带到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 紧密)
3. A.N斯特拉勒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 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范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代表了讲求实际的研究方向。未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极地、高山、沙漠很少有人类活动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 方,这种直接相关环境的概念不清楚。
4. 陈传康见解
厚度——随研究范围大小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 讲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圈层性 2、四大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所有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上下成层组合、 相互交织组合 4、地理圈/地理壳——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 朝向宇宙空间。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多样的自然要素组合,如陆地、水体、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着地球上物种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成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并阐述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陆地陆地是地球表面上不被水体覆盖的部分,包括大陆、岛屿和沙漠等。

陆地的特征因地理位置和地形而异,如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山地地区则为众多物种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

陆地上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也随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二、水体水体是地球上占据了70%以上的部分,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资源,还对全球气候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湖泊和河流则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则滋养着地表的植被,满足着人类的饮水需求。

水体的特性和水质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三、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湿度等要素。

气候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地球形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因素所决定。

不同的气候区域适合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的生存,如热带雨林适宜植物繁茂,而极地地区则是北极熊等动物的家园。

气候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四、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不同的地形类型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如山脉为许多低温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而平原则适宜农业的发展。

地形也对降水分布、风向和气候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上由岩石和有机物经过长期风化和分解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物质。

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因地区的不同而异。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对于农业和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教案(精)

4.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教案(精)

4.2《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教案天津蓟县四中赵玉红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要求:(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掌握地质构造及形成的地表形态2能力要求: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分析归纳能力3德育渗透:树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学以致用二、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地质构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四、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实物投影、VCD光盘五、教学方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学生观察实物投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波纹岩石”照片(海相沉积、波浪作用形成)。

教师提问:这张照片说明了我县地表形态有何变化?学生回答:我县北部在地质年代时期为海洋,现为山地。

教师提问:上节课涉及到我国云贵高原的石灰岩,说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如何?师生共同总结:地壳的地表形态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教师提问:那么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有那些呢?学生观看:VCD光盘,然后比较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提问: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造成地表形态巨大变化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地壳运动的类型有哪几种?它们对地表形态有那些影响呢?用。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地壳运动的奥秘,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观看:VCD光盘,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师提问: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地表的基本面貌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观看多媒体动态演示“大西洋大洋中脊的形成”总结出:因为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或大洋。

观看多媒体动态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总结出: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使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脉。

教师提问: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哪些山脉是这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如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教师承转:地壳运动往往引起地壳的变形、变位,如褶皱、断层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其基本形态是褶皱和断层。

陆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和作用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庞大、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包括了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各种生态环境。

这些生态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陆地生态系统。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生态系统又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着许多重要的服务。

一、森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覆盖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吸收器之一。

森林中的物种数量非常庞大,从微生物到高大的大树,几乎各个层次都有。

森林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氧气、水循环调节、土壤保护和防止土壤侵蚀等等。

此外,森林还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源,如建筑材料和木材,同时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二、草原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另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它们广袤辽阔,与森林相比有着较少的树木和灌木。

草原中生长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草本植物,这些草本植物为草食性动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草原还可以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草原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包括了各种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

三、沙漠沙漠是一种特殊的陆地生态环境,它们干燥荒凉,雨水稀少,温度变化很大。

沙漠中的生物在适应这种极端环境方面发挥了非常出色的能力。

沙漠中的植物通常能够忍受长时间的干旱,而动物则能够通过减少代谢率和减少水分损失来适应干旱。

沙漠还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生态系统,在过度开采、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沙漠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受破坏。

四、湖泊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为湖泊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氧气的供应和水循环的调节等等。

湖泊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其中包括了各种鱼类、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等。

湖泊经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污染、过度开采和过度捕捞等等,这些活动都对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地理教案-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3. 了解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2. 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3. 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陆地水的循环过程;2. 陆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图表或图片;4. 实践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了解陆地环境的组成;2. 提问:你们认为陆地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陆地水。

二、陆地水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的定义:指存在于陆地上的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2. 介绍陆地水的特点:有限性、分布不均、循环更新等;3. 强调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重要性。

三、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2. 展示相关图片或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存在形式的特征;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环境中陆地水的存在形式。

四、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生态等;2. 举例说明陆地水对农业生产、城市发展等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五、实践活动:陆地水调查(15分钟)1. 布置实践活动任务:调查周围环境中的陆地水情况;2. 提供实践活动指导:观察、记录、分析陆地水的存在形式和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陆地水的概念、特点和存在形式,以及陆地水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环境中的陆地水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陆地水的存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地表形态(地貌)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 板块与 非洲 板块相撞)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 海沟或岛屿、海岸山脉 。
如: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 亚欧 板块与太平洋 板 块相撞)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太平洋 板块相撞)
总之,地球不海陆的形成的分布,陆地大规模的山系、 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 地壳运动 的结果。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为谷地 或盆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断层:
(受强大压力 或张力,岩体 破裂并有明显 错动、位移)
常形成裂谷、陡崖、谷地、低地以及块状 山地或高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 背斜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盆地构造,有利于储存 地下水 ,常形成自流盆地。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索赔变形变位,常保留在 地壳岩层 中,
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 为 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为山岭,但
褶皱
不不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为谷 地
地 (受强大
质 构 造
挤压作用, 岩层弯曲 变形)
二、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分类
影响
水平运动: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
地 壳 运
和弯曲变形,常造成 巨大的褶皱山系、裂 谷或海洋。

垂直运动:使岩层抬升或下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迁。
实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大西洋扩张 东非裂谷的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上的 岩石圈 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 断裂构造带 分 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与地貌[考纲要求]陆地的组成要素。

主要造岩矿物。

三大类岩石。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知识讲解]陆地环境是由地壳(岩石、地貌)、大气(气候)、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陆地环境组成——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石圈≠地壳1、组成岩石的矿物(1)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最主要的有氧硅铝,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金属元素为铝。

(2)几个概念: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2、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等。

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生成示意图”。

玄武岩:密度大,有许多气孔,不宜做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小,好的建筑材料。

华山、黄山、北京八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色金属。

(2)沉积岩: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形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

海滨的金、金刚石。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下:砾岩、砂岩、粘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

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

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

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

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

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

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

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

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

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

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

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

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

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

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

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

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手段】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教学过程()】(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分类2.板块构造学说(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2.地质构造的类型(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

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

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

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

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②断层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1.风化作用(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

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板书)①流水作用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②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板书)【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