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合集下载

筷子与刀叉——餐桌礼仪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筷子与刀叉——餐桌礼仪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筷子与刀叉——餐桌礼仪中的中英文化差异摘要:中国的筷子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被用作食用工具。

中国是筷子发明的国家。

筷子看似简单,但两根筷子的细节是不同的。

与中国的筷子不同,英国人最习惯使用的餐具是刀叉,这与他们的历史和饮食文化有关。

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命运取决于他们吃的方式。

通过对两国餐具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英两国在餐桌礼仪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了解两国在饮食上的魅力。

关键词:中国筷子;刀叉;餐桌礼仪;历史和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发展了数千种菜肴,餐具也很有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筷子。

而英国则是典型的西餐国家,刀叉就是他们的主要餐具。

一、筷子的发明和发展在远古时期,中国人学会了用竹竿、小树干和其他物体夹取食物吃,这是最早的筷子的原型。

后来,筷子逐渐发展成了两根木条。

从考古发掘、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得知,中国筷子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几个阶段:前形态—燔炙时代至陶器饪物之前;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筴—青铜时代;箸—东周至唐;筷—宋至当代。

在前形态时期,祖先用树枝或长条来摘、插、拉、拿食物。

过渡时期从使用两根木棍开始,持续了大约3000年。

当时的餐具被称为匕匙,是一种小勺。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不再满足于用匕匙吃饭,有了将树枝作为餐具的想法。

筴的阶段与我国的青铜时代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商朝有人用兽牙骨磨制成筷子,其形状比虎口要长一些,整体比树干做成的筷子平整。

到了商朝晚期,为了追求奢靡的生活,贵族阶层命工匠把象牙磨成筷子。

战国末期,由于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筷子,被称为青铜箸。

汉代,竹筷和铜筷取代了象牙和青铜筷。

尤其是竹筷,由于轻快,方便,不易生锈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这时,筷子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上方粗,足部细的圆箸。

到了唐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材料的丰富,金银筷应运而生。

皇亲国戚才可以用金筷,银筷是文人官员常用的筷子。

筷子的妙用—关于筷子的文化典故及与西方刀叉的比较的高中生作文_议论文

筷子的妙用—关于筷子的文化典故及与西方刀叉的比较的高中生作文_议论文

筷子的妙用—关于筷子的文化典故及与西方刀叉的比较的高中生作文在中国,最寻常的百姓之家,筷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现代文明如何地日新月异,国人似乎对它仍然是爱不忍释。

一双竹筷在手,轻松自如,得彼舍此,简捷明了。

再则,这种据说有着髙深的物理学原理的竹筷其形相若,大小相等,无论是饭前饭后,都要紧密、平和地站在一起,的确有一种合作的精神。

西方人进食,则擅长刀与叉的运用。

现代文明较早的西方人自有他们的文明方式,连进餐也不例外。

左手持刀,右手拿叉,面抹餐巾,于盆碟之中取得佳肴,其动作的自如,其神态的绝对从容,的确有种绅士的风度。

然而,十足的绅士也免不了哪怕仅仅一次的偶尔疏忽,或许是刀叉相碰,甚至是碰落到地面的金属的轰响,造成了一种吸引人的声音,于是也就破坏了西方人所追求的“和谐为美”的美学效应。

但这刀与叉作用、形状的不同,倒较合于西方人所追求的所谓个性的自由。

由此看来,中国人之习惯于竹筷,正如西方人之习惯于刀叉,各有讲究,各有渊源。

如若不顾惜这些,免为其难让国人改用刀叉,正如让西方人使用竹筷,必然会让吃者费劲,看吃者费神,故似乎不应强求统一,最好的办法是各就其便。

倘若是国人与西人同桌共宴,仍不防你用你的刀叉,我用我的竹筷。

这样,宾主双方才会各尽其饮,不会因为不善假物而羹汁不饱。

然而也有例外。

1972年,尼克松总统应邀访华,磋商中美建交。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宴会上使用的是一种江安竹筷,宾主双方概不例外。

我们绝对不会认为这是精明的总理的不经意琉忽。

此确有深意寓焉。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华府官员应邀坐在我们的桌前,实属不易。

这实质上是两个敌对的阵营,第一次心平气和地聚会。

宾主双方此时正是在把历史的背景完全地幅遮,而找寻一个新的开幕式,不见烽火,不见硝烟。

用惯了筷子的民族,正自力更生,百业待兴,迫切地向往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和平兴盛的人民共和国。

而用惯了刀叉的民族,援蒋、侵朝、侵越均告失败,内讧与艾怨四起,从而感到了另一阵营的新兴力量的伟大和战争的无可战胜。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妈妈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碗筷,坐到小明的旁边说:“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呢。

筷子和刀叉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工具,它们其实还代表了不同文化的习惯和历史呢。

”小明眼睛瞪得大大的,继续问道:“那筷子代表什么呢?”“筷子啊,”妈妈边说边用筷子夹了一块青菜,“它们代表了中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

你知道吗?在中国,筷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古时候,人们用筷子来夹取食物,这样既能保持食物的温度,也能避免手接触到食物。

筷子讲究的是‘夹’和‘捏’,用得好还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哦。

”小明认真地点点头,“哦,原来是这样!那刀叉呢?”“刀叉则是西方文化中的餐具,它们代表了欧洲以及一些其他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

”妈妈拿起一把刀叉演示给小明看,“在西方,吃饭时会用刀子切开食物,再用叉子把切好的食物送到嘴里。

这种方法最早是为了方便切割肉类和其他食物,所以刀叉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小明好奇地问:“那为什么我们用筷子,他们用刀叉呢?”妈妈想了想,温柔地说:“这其实和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有关系。

古时候中国的饮食方式比较注重食物的整齐和均匀,所以用筷子可以更好地掌握食物的形状和大小。

而西方的餐桌文化比较注重分餐制,特别是吃肉类的时候,刀叉就显得特别有用了。

”小明眨了眨眼睛,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你觉得筷子和刀叉哪个更好呢?”妈妈笑了笑,揉了揉小明的头发:“其实没有哪个更好,只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习惯。

筷子和刀叉各有各的优点。

用筷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更专注地去夹取食物,而且它们通常都是很简单的工具;用刀叉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切割和分餐,特别是对那些需要切割的食物。

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每种文化的餐桌习惯。

”小明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妈妈的话。

他抬起筷子,试着夹住一块豆腐,开心地说:“妈妈,我喜欢用筷子夹豆腐,感觉很有趣!不过我也想试试用刀叉吃一吃!”妈妈笑了笑:“那就让我们下一次一起尝试吧!”小明兴奋地跑开了,心里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和期待。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刀叉,而不是筷子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刀叉,而不是筷子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刀叉,而不是筷子作者:徐风来源:《畅谈》2018年第23期说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当然是,我们用筷子,外国人用刀叉!其实,一开始我们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

刀又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大家可以想象—下,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基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付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作“匕”,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

“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

我们曾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着出现的就是餐具的叉子。

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

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

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

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这表明商代时刀又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后,在洛阳的一个战国墓里出土了50多件铜刀铜叉,说明战国也用刀叉。

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过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

这说明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中国人为何用筷子取代刀叉中国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6支铜箸头。

这就是为进餐准备的。

所以,学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刀叉呢?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摆脱了原始的状态,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

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王室和贵族的标准饮食。

筷子与刀叉之争

筷子与刀叉之争

筷子和刀叉本质上都是进餐的工具。中人与西人各因习俗使用之、欣 赏之、赞美之,所谓“各美其美”。而对他人进餐工具和饮食习惯,最好的 态度当是“美人之美”,即,开放包容,学会欣赏。这种胸襟首先有对本民 族的自知、自信和自主。没有自知之明、自信之格,自主之能者对于异己之 物往往是贬斥的、低看的,鄙夷的,因为自大、自负的心理来源于深层次的 自卑。譬如,中国戏剧种类颇多。如若京剧、黄梅戏、豫剧、花鼓戏、梆子、 秦腔、川剧互相鄙夷、互相攻讦,何来中华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还要互相学 习、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 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于“民以食为天”,食器自然成为生活之味的表达。《礼记· 礼运》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筷子和刀叉的争论,说到底还是文化理念的冲突 。追本溯源,筷子原本取诸草木,便于携带,上方下圆,可尝人间百味,可 传阴阳之变,可点穴、按摩、刮痧,有旁通之用。筷子,蕴含了通达与智慧 。而刀叉来自于钢铁,切割迅速,仪态优雅,合力中有独立,分工中有合作 ,进取中有包容。小小木棍不可用于美食与叉子进食颇为怪异的看法,究其 文化本源,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源于农耕文明的筷子包含了无 数的“人学”哲思,而基于工业文明的刀叉则体现了科学实证的精神。刀叉和 筷子,说到底都是工具,至于该怎么使用它们,则要看所面对的食物;文化 各有源流和人群,到底该怎么去碰撞和融合,毋庸置疑,首先需要相互尊重 。如此,方能学人之长,避己之短;如此,面对世事纷纭,便能够睿智洞察 。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

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文化冲突是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也随之而来。

下面我们将就一些典型的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饮食习惯的文化冲突案例。

在中国,人们习惯用筷子进餐,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使用刀叉。

当中国人在西餐厅用餐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使用刀叉,而西方人在中国餐厅用餐时,可能会觉得难以驾驭筷子。

这种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用餐时的不适应和尴尬,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文化冲突的常见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仪式,当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时,很容易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冲突。

例如,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会禁食,而基督教徒在特定的节日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这些宗教习俗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另外,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是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道德、家庭、婚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往往存在差异。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婚前同居和离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在一些东方国家,这样的行为则被视为不道德和不合适。

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这些价值观念上产生冲突时,往往会引发矛盾和争执。

最后,语言沟通也是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语言和语言习惯往往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一些习惯用直接表达的西方人可能会因为东方人的含蓄和委婉而产生误解,从而影响到谈判的进行。

综上所述,文化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增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融合与共存。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有效地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由NordriDesign提供

发展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 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 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 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 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 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运用 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由NordriDesign提供

刀叉的使用方法
1、持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 用手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 2、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 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所有的叉和匙都会朝上 放置,所有的刀锋部分则都会向里放置。依照顺序用 完餐后平行斜放在餐盘内。
中国传统文化
——
筷子文化
chopsticks culture
筷子在古名为箸。古人讲究忌讳,“箸”的谐 音是“住”,而“住”是停滞的意思,商人生怕商 品滞销,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箸”为“筷”, 取“快”意,代表着生意兴隆。后来,“筷”字很 快流传并取代了“箸”字。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古籍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 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 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 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 的文明”。
刀叉的特点:
他们先是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 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看起来正好符合他们 的工业文明和进步,看起来确实符合科学的精神。 其实,西方人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他们在意公正,在意是非对 错,在意一是一二是二,这些特征,恰恰适合玩科学,适合搞专 业的东西。刀叉分工不同,不能代替,但各自都很专业,正是这 种文化传统的体现。西方人适合科学,而中国人适合人学。西方 人的传统文化与刀叉匹配,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筷子匹配.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

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筷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不仅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餐具,更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习俗传统。

首先,筷子体现了中国人民注重“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餐桌上,饭菜通常是共享的,大家一起吃饭,共同享受美食的乐趣。

筷子一根一根地捡取食物,意味着亲近、分享和团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常见的刀叉象征着个体主义,每个人吃饭几乎是独自享用自己的食物,因此筷子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群体利益,追求和谐相处的理念。

其次,筷子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相对于西方使用的餐具,筷子制作简单,使用方便,花费较少,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节俭节约传统。

筷子的材料多样,可以用竹子、木头、塑料等制作,材料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地域和个人喜好。

而一双筷子通常可以使用很长时间,只需时常清洗,几乎没有损耗。

这种节约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朴实无华和节约意识,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视。

此外,筷子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在中国社会中,使用筷子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例如,吃饭时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时要轻柔有力,避免拨动碗底或碰撞碗边,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认为筷子和碗是和谐相处的伴侣,筷子应该轻轻地和碗接触。

此外,筷子不能竖立在饭碗中间,这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因为这样类似于祭典中供奉先人时竖立香烛的做法。

这些细致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中国人对他人尊重、注重细节的态度。

最后,筷子还是中国人国粹文化的代表。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也是独具魅力的。

筷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在古代的戏曲和舞蹈中,筷子经常被用作道具和节拍器,表达着音乐的韵律和舞蹈的美感。

此外,筷子在传统医学中也有特殊的用途,例如筷子敲击特定穴位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些都体现了筷子作为中国人文化和审美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从筷子中解读中国文化能够透过餐桌上的细节,展现出中国人注重和谐相处、节约节俭、注重礼仪和珍视传统文化的特点。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08期今天我们对就餐形式的理解就是: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

然而,刀叉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也最早开始使用。

餐具的应用及变迁反映的是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演变。

刀叉其实是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首先告诉你,一开始我们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刀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

大家可以想一下,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基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付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

现代人用的匕首原来产生的时候居然是用于饮食的。

如今出土的青铜匕,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可以切可以捞。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

“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

我们至今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着出现的餐具就是叉子。

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

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

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

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

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时刀叉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后,在洛阳的一个战国墓里出土了50多件多铜刀铜叉,说明战国也用刀叉。

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过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

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了刀叉那么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筷子的呢?在我国江淮东部龙庄出土的42根骨箸,还有青海出土的骨箸,距今都7000年了。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筷子与刀叉》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筷子和刀叉,这俩玩意儿可有意思了,背后那可是藏着大大的文化差异呢!
你想想,咱老祖宗用的筷子,两根小木棍儿,多简单呐!我觉得这筷子就好像咱中国人的性格,含蓄内敛。

夹个菜啥的,那得有点技巧,还得有点耐心,就跟咱平时做事儿似的,不慌不忙,稳稳当当。

再看看那刀叉,好家伙,银光闪闪的,感觉老霸气了。

也许这就代表着西方人的那种直接、豪爽。

一刀一叉,就把食物给解决了,多干脆利落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吃西餐,哎呀妈呀,那刀叉我摆弄半天,感觉自己特笨拙。

我就寻思,这玩意儿咋就不能像筷子那么好使唤呢?这难道就是文化差异的魔力?
不过话说回来,筷子和刀叉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呀。

可能在某些时候,它们也能相互融合呢。

就好比现在全球化了,咱中国人也会偶尔用用刀叉,外国人说不定也会试试拿筷子夹花生米呢!
嘿,你说这文化差异是不是挺奇妙的?有时候我就想啊,要是全世界都只用一种餐具,那该多没意思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这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嘛!
那刀叉是不是就一定比筷子高级呢?这可不一定!咱筷子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呢!说不定外国人还觉得咱筷子特神奇呢!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自己都有点乱了。

反正就是,筷子和刀叉,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文化内涵。

咱得尊重这些差异,也得欣赏这些差异,对吧?嘿嘿,你们觉得呢?。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

筷子象征与刀叉象征的文化差异作文“哇,筷子和刀叉,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呢!”小明兴奋地说。

“对啊,听说筷子是中国的东西,刀叉是西方的!”小丽边说边摆弄着她的小刀小叉,像是在准备一场美味的盛宴。

小明眨巴着眼睛,调皮地问:“那筷子跟刀叉有什么特别的差别呢?”小丽想了想,认真地说:“我知道!筷子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它们其实是很古老的哦。

你看,筷子用来夹东西,就像我们用心去感受食物一样。

每一根筷子都能传达一种尊重和细腻。

”“哇,真的是这样吗?”小明睁大眼睛,感叹道,“那刀叉呢?我听说在西方,用刀叉吃饭也是有特别的意思。

”“对啊!”小丽点头,“在西方,刀叉代表的是一种秩序和讲究。

用刀叉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很注重礼仪。

比如,用刀切肉,然后用叉子把肉送到嘴里,这样吃饭就不会弄得一团糟。

”小明拍了拍手,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哇,那筷子就是中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享受食物,而刀叉就是西方人喜欢用更有秩序的方式对待食物。

”“没错!”小丽高兴地说,“筷子代表的是灵活和自然,而刀叉代表的是规则和优雅。

虽然它们看起来很不一样,但每种方式都有它独特的美丽。

”小明认真地看着小丽,仿佛看到了一本大书:“那中国人吃饭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特别的规矩呢?”小丽想了一下,笑着回答:“当然有啊!比如,吃饭的时候要尊重长辈,不要大声喧哗。

还要记住,不要把筷子插在饭里,因为那是祭拜死人的方式。

”“哇,这些规矩真有趣!”小明睁大了眼睛,“那西方人呢?他们吃饭有什么规矩?”“西方人也有很多规矩哦!”小丽回答说,“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刀叉要放在盘子上,表示你已经吃完了。

还有,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要咀嚼得太响。

”小明抬起手,像是要举手回答问题一样:“那我们在国际场合上,是不是要学会两种方式呢?”“对呀!”小丽点了点头,“如果我们能同时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那就更好了。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可以和不同国家的人更好地交流。

”小明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决定以后不仅要学会用筷子,还要学会用刀叉!”“哈哈,那太棒了!”小丽开心地笑了,“我们可以一起去学习,体验不同的文化,变得更加懂得尊重和欣赏。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西饮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下所创造的不同饮食。

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饮食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是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们的观念影响不同,它们自然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主要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有食物本身的味道,加热以后的熟了味道,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道以及调料各种味道,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补充,互助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这也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他它的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就要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

烹制方法
• 西餐的烹制方法中,以意式西餐及英式西餐较为特殊。意 式西餐烹调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 英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多以蒸、煮烧、熏见长;另外,法式 菜肴中善以酒作为调味品进行烹饪。
代表食物 法式西餐中属红酒山鸡、巴黎龙虾最为出名;英式西餐代 表菜肴有:奶汁牛肉卷、红酒牡蛎;意式名吃:意大利面、 披萨饼;俄式经典:罗宋汤、罐焖牛肉;德式主流:瑞士 奶酪火锅、香肠、德国啤酒。
3.2西方文化
•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如: 东欧与西欧;南欧与北欧,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区别,然而 体现着本质上的差异的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历史
• 西方历史起源于公元前9世纪初,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 的文明,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 罗马帝国;中世纪前后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国家进 入了封建统治,比中国提前大概1000年左右;14-16世纪 末期,欧洲出现以工场手工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封 建社会开始瓦解;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二战时期的二 次工业革命,使西方欧美国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暂,自封建社会瓦解后,随着文艺复兴便出现了资本主 义萌芽,从此开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这与中国的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说相去甚远。
• 正是这种历史、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千差万别,才使得 东西国家在文化、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的 差异。
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文化异, 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一般来说西 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罗斯的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 料集一锅而熬成的之外,一般正菜中的鱼就是鱼,鸡就 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
1.2刀叉的“故事”
• 起源:相对于筷子的发明,西方的刀叉要晚诞生2600年左 右。大约15世纪前后,西方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叉取食 物送往口中,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叉才是西方人真正的餐 具,但叉却又不能单独使用,需配合刀来共同进餐。

餐具的用途和介绍

餐具的用途和介绍

餐具的用途和介绍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们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在餐桌上,餐具不仅是用来进食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餐具及其用途。

1. 筷子筷子是中国传统的餐具,在东亚地区广泛使用。

它们由两根长条形的棍子组成,用于夹取食物。

筷子的使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协调的手眼协调能力。

使用筷子可以更好地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且不会损坏食物的形状。

同时,筷子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东方的传统美德和礼仪。

2. 刀叉刀叉是西方餐桌上常见的餐具,用于切割和进食。

刀的作用是切割食物,而叉则用于夹取食物。

相比于使用筷子,刀叉的使用更加方便,尤其适用于切割坚硬的食材。

刀叉的使用也体现了西方的餐桌礼仪,使用它们可以让进餐过程更有序、文雅。

3. 碗和盘子碗和盘子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

碗通常用来盛放汤类食物或主食,而盘子则用来盛放菜肴或小食。

它们的形状各异,材质也有多种选择,如陶瓷、玻璃、不锈钢等。

碗和盘子的使用方便快捷,可以将食物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使得进餐更加美观。

4. 杯子杯子是用来盛放饮品的容器。

它们的种类繁多,有茶杯、咖啡杯、酒杯等。

不同种类的杯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容量,以适应不同饮品的品味和需求。

杯子的使用不仅方便了饮品的饮用,同时也可以增添餐桌的视觉效果,使进餐过程更加愉悦。

5. 碟子碟子是用来盛放小食或调料的扁平容器。

它们通常是圆形或方形的,可以摆放在桌面上,供大家取用。

碟子的使用使得小食和调料更加便于取用,同时也提高了餐桌的整洁度。

餐具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进食,还体现了不同文化的风貌。

选择适合的餐具,不仅可以提高进餐的效率,还可以增添进餐的乐趣。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选购餐具,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让进餐成为一种享受。

为什么中国人发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却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会用,筷子却不是?

为什么中国人发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却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会用,筷子却不是?

为什么中国人发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却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会用,筷子却不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

我们来看看筷子的发明和使用。

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而最早的刀叉则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

筷子的发明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由于中国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适合种植稻米和蔬菜,而这些食物需要用筷子才能更好地取食。

中国的餐桌文化也与筷子密不可分,中国人认为用筷子取食更为文雅、卫生,而且可以避免刀叉等餐具产生的噪音和刺激性气味。

而西方的餐桌文化则与刀叉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刀叉,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关。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餐桌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仪式感,人们在用餐时需要保持优雅、文雅的形象,而使用刀叉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礼仪感。

西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影响了餐具的发展。

由于西方气候干燥,适合种植麦类和肉类,这些食物需要用刀叉来切割和食用。

除了文化和地理因素,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菜为主,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吃面包、肉类和奶制品等食物,这些食物需要用刀叉来食用。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和社交活动,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这也影响了餐具的使用方式。

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与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虽然筷子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才能熟练使用,但它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而刀叉则适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也是西方餐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筷子和刀叉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鉴和学习不同文化的优点,使自己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化。

“筷子”与“刀叉”

“筷子”与“刀叉”

人们常喜欢用“筷子”来代表中餐,“刀叉”代表西餐。

众所周知,这两种餐具代表了中西餐文化的不同之处,也呈现出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不知道您更喜欢哪一个呢?首先,呼和浩特新东方向大家讲述一下有关中、西餐的历史与文化差异。

中餐,即指中国风味的餐食菜肴,主要分为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中餐讲究“食材五品”——色•香•味•意•形,菜品主要分为冷盘、热菜等,主食多为面食,再搭配汤粥之类,工艺之繁琐、取材之广泛、类别之多样、味道之各异,无不让人为之赞叹!西餐,顾名思义是西方国家的餐食,是我们对欧美各国菜点的统称。

在欧美各国,每个国家的饮食都有其风味特点,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我们大家比较了解的在中国盛行的有披萨、牛排、汉堡、意大利面等。

正规西餐包括餐汤、前菜、主菜、餐后甜品及饮品。

中西餐的菜品不同,点餐就餐的形式也不同。

西餐是每个人点自己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点好大家只管吃,两者各有千秋。

自己点菜对个人选择更尊重一些,但品种一定单一,吃起来也没有那么热闹,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个体的独立性。

中国文化中更多的重视整体,点菜的人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但俗话说众口难调,所以这是件难事,可还要这样做,因为中国人觉得整体的一致更重要。

中餐讲究分享,餐桌上多是很热闹、一派乐融融的景象。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厨房里也很不一样。

西餐的厨房更像一间工厂,有很多标准设备,配有计量器、温度、时间控制器等,厨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设计的,对出品的样式、颜色有严格的要求。

其实老外的脑子都比较简单,但他们把很多事标准化了、程序化了,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连贯性,麦当劳和星巴克都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

中餐的厨房则很不同,推门进去,火光冲天,厨师一排,都满头大汗,各种调料摆了几排,最终的好不好吃,要看厨师手中的大勺子怎么掌握了。

这与中国文化相关,中餐的生命力就是来自于它的不统一与多样化。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筷子与刀叉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筷子与刀叉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筷子与刀叉(第二课时)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就是麻烦。

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

也许您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就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

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就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

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与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与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

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与刀叉的不同,与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

”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

”而从造字法来瞧,“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就是木头筷子。

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就是可能的。

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

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

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与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筷子与刀叉(第三课时)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与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筷子与刀叉的事理比较研究

筷子与刀叉的事理比较研究

与筷子相比,手指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印度人通常用右手 进食,而左手则被视为神圣之手,用于清洁和祈祷。在印度文化中,食物被视为 一种宗教仪式,而手指则是参与这个仪式的工具。印度人通常会将食物放在一个 浅盘中,然后用手指轻轻夹起并送至口中。这种做法体现了印度人对食物的珍视 和对神的敬仰。
从筷子和刀叉的事理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2、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 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同时也要 学会从中寻找共性和互补之处,以实现和谐共处。
参考内容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食方式的演变是与社会、文化、地理、科技等多个 因素紧密相关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进食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以手抓、刀叉、筷子这三种进食方式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各自产生的背 景和发展历程。
一、手抓
手抓是最原始的进食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古代,人们直 接用手抓取食物进行食用,这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所决定的。随着人类 的进化,我们的手部结构变得更加灵巧,手指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这使得我们 能够更有效地抓取物品,包括食物。手抓的优势在于其直接性和方便性,无需借 助其他工具,直接将食物送入口中。
然而,手抓也有其局限性。在正式场合或者需要精细操作的情况下,手抓可 能会显得不够卫生,也不够雅观。此外,手抓对于一些特殊的食物,如烫食、硬 食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刀叉
刀叉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而逐渐产生的。在古代,人们 开始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食物的来源变得丰富起来。同时,为了更好地进食和 分享食物,人们开始使用刀叉作为进食的工具。刀叉的使用使得进食过程变得更 加文雅和卫生,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处理一些难以用手抓取的食物。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与刀叉的对比
筷子和刀叉是两种不同的餐具,它们在使用方式、文化背景、餐桌礼仪等方面有所不同。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对比:
1.使用方式:
-筷子:筷子是一种古老的餐具,主要用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

使用筷子时,人们通常夹取食物,不需要切割或者撕裂。

-刀叉:刀叉是西方国家和地区常见的餐具,主要用于切割和插取食物。

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插取食物,并将其送入口中。

2.文化背景:
-筷子:筷子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人们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餐具之一。

筷子代表着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刀叉:刀叉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和地区流行,是西餐文化的象征之一。

刀叉代表了西方人的餐桌礼仪和用餐习惯。

3.餐桌礼仪:
-筷子:使用筷子时,人们通常要注意一些餐桌礼仪,如不可将筷子插入饭中直立、不可将食物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碗中、不可用筷子指向他人等。

-刀叉:在西餐文化中,刀叉的使用有一套严格的餐桌礼仪,如切肉时应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上、用餐时应该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等。

4.适用范围:
-筷子:筷子主要适用于米饭、面条、蔬菜等食物,以及一些小型食物和小吃。

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餐厅和家庭都会提供筷子。

-刀叉:刀叉主要适用于肉类、面包、沙拉等食物,以及一些需要切割的大型食物。

在西方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餐厅和家庭都会提供刀叉。

综上所述,筷子和刀叉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具,各有其使用方式、文化意义和适用范围,体现了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人用金属做筷子,省掉了许多木材,竹筷是微不足道的, 似乎也难以回收,而金属筷子则可以方便回收。所以,有很多 树木因为这个小小的创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精选ppt
17
筷子的人文形象:
古人善于托物言志,借物寓情,习惯将大自然、人文 环境的和谐与人的道德、智慧联系起来,如筷子的形 态刚直、不易扭曲象征人性的正直。朴实和不屈不饶 等性格,性格。两根筷子必须团结合作,密切配合协 调一致才能发挥取食的作用,因此人们在工作中学会 并肩前进,团结一心,从筷子上学习文人处事的方式 和人格取向。
精选ppt
11
筷子哲学
1、纯朴又简单。本质上筷子就是两支小短棍,没有 比这只要把两支靠起来就能使用的木棍跟简单的 东西了。生活本应简单,何必复杂!
2、练习。用筷子不是生来就会。你必须要学者使用 并不断练习着。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经久不衰的磨 练。
3、确定目标。如果你曾经试着用它们就餐,你就会 知道如果你在餐盘上胡乱的夹食物你将夹不到任 何东西。你只有瞄准你想要的,你才能得到它。 而且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能一口气得到,认清你 要什么,然后就去努力得到它。
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文化
chopsticks culture
精选ppt3ຫໍສະໝຸດ 筷子在古名为箸。古人讲究忌讳,“箸”的谐 音是“住”,而“住”是停滞的意思,商人生怕商 品滞销,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箸”为“筷”, 取“快”意,代表着生意兴隆。后来,“筷”字很 快流传并取代了“箸”字。
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古籍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 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
精选ppt
18
外来的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吃饭的工具,是类似于国粹式的东西。不过,很 久以来就不是“国粹”了,因为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善于使用筷 子,而且使用他们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筷子,具备自己民族的 “筷子文化”。
日本人的“筷子文化”在于形状的改进或者改良,而韩国人的 “筷子文化”在于环保。
日本人是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用筷子的,典型的日本做法就是 去改良它,所以它的一端变成尖的。这是一个几乎微不足道的 改良,但是却看到了日本人不因循守旧的良好品质。
精选ppt
5
筷子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基本种类 :
竹筷、漆筷、天竺筷、象牙筷、乌木筷、龙 寿筷、翡翠玉筷
精选ppt
6
精选ppt
7
筷子由于它的日常 居家实用性,在造 型上多是上方下圆, “上端有棱,手握 不转;下端光滑, 不伤唇舌。”
精选ppt
8
使用方法:规范的 使用方法讲究得是 用右手执筷,大拇 指和食指捏住筷子 的上端,另外三个 手指自然弯曲扶住 筷子,并且筷子的 两端一定要对齐。
比较中国筷子文化 与
西方刀叉文化
10级应用英语第二组
LOGO
虽然思维是人类共有,但在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 境、人文交流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下,东西方社会 的思维习惯、层次、角度等却向着不同的方向相 对独立地发展起来。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 和习惯上就有很大差异。单从吃饭的家伙来看,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 己的习惯。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 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精选ppt
9
筷子文化的特点
“不变应万变”:筷子所透出的是简则易行,易 行则有功的哲理。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 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 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精选ppt
10
“使用原理中蕴藏着大智慧”:筷子的基本功能 包括插、挑、夹、扒、搅、摆、捞等,仅用食指 、中指和大拇指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加以小指和 无名指的辅助即可完成一系列夹菜的动作,且夹 菜过程中,除了牵动人的手指外,还涉及手掌、 手腕、手臂、肩胛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块肌肉, 因此儿童较早使用筷子将有利于提前开发智力, 既思维敏捷又对人体健康有益。使用筷子有利于 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着实有科学依据。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 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 的文明”。
精选ppt
4
筷子的起源
关於筷子的起源,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故 事:大禹为治好水患,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就 连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躭误一分一秒。有一次 ,大禹在野外煮肉吃,陶锅的肉很烫手,无法立 刻用手抓食,他不想浪费时间,便砍下两根树枝 ,把肉夹出来吃。久而久之,大禹练成了用树枝 夹取食物的本领,他的部下见他这样吃饭,既不 烫手,也不会把双手弄脏,於是纷纷仿效,这样 就产生了用筷子吃饭的习俗。
精选ppt
12
筷子的其他“角色”
1、诺贝尔物理获奖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几千年 前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奇妙绝伦的 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筷子是手指的延长,它不 怕高温,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2、筷箸除了餐饮中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在我国婚俗、 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 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筷子的谐 音象征也就是取“快”之意,如快乐,快速等。而这 种象征往往在喜庆的日子表现的特别突出。
精选ppt
13
3、儿时父母讲授的“一 把筷子难以折断,而一 双筷子则易折”的人生 哲理。在日常生活中, 常以喻一把筷子既是一 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 显得形单影只,难以支 撑。团结便是力量,集 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也增添了“宁可断,不 可屈”的坚贞的性格。
精选ppt
14
4、筷子舞是由筷子演化 出来的民间艺术,“筷 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 得名,多在喜庆宴会上 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 时,舞者双手各持筷一 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 各种敲击声,动作敏捷 ,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组 成部分。
精选ppt
15
筷子舞欣赏
精选ppt
16
筷子文化圈:
从饮食的差异上来看,中国被认为是“稻米文化圈” 、“筷子文化圈”、“汉子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 ”等,而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 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 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而筷子由两 根大小完全一致的形态和在夹菜中开合之间默契的工 作关系去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