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某些局限的突破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儒笋砼坛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钱叶春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杜甫草堂时期的诗歌一反过去"白头搔更短"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时期,杜甫借蜀山水发出了和平之音,甚至主要表现为避世幽栖的心理.如"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江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朝雨》)等,从这些述志中可见其隐逸之志.纵观诗人的诗歌,没有哪个时期像在草堂时期这样亲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体验有那么深刻与持久.正如李长祥(1082年),苏轼就一直处在外任与流放的境地,这对一个自幼深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积极追求"入世"的作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后赤壁赋》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近半百,心力憔悴的苏轼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不复存在了,对未来希望的憧憬,对春风二度,东山再起的渴盼,皆被现实的"风吹雨打去".这种念头的产生,是苏轼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道家"出世"与佛家"避世"思想的影响下,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心理的真实反映.政局的险荡,环境的恶劣,政见的相悖,生活的困顿,理想的幻灭……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之后,终于彻底顿悟了——大道坎坷难行,小径也许通幽.苏轼带着无限哀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离家出走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其所止而休矣".这是苏轼内心忧懑的发泄,是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同时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英雄途穷,才人命蹇,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就苏轼而论,他可不是那种一颗树上吊死的人."宏博通达"的思想,旷达乐观的襟怀,决定了他在生存的竞争中很容易找到生活的出路和精神上的依托.当他行走儒门受挫转而从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很快地找到了新的思想归宿,即佛,道两家的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并借此来武装自己,从而完成自身思想上的质的转变.另外,被誉为"方山子"的陈储,以及与苏轼同游黄州赤壁的杨道士(杨世昌),他们的人生信条与生活方式对苏轼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方山子传》(元丰五年作)和《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三)》中有所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是皈依佛门,整日参经拜佛,还是投身于道,以求得道成仙?《后赤壁赋》的末段,苏轼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交待. 孤鹤"横江东来",道士"羽衣蹁跹"……生动的记述,形象的描绘,超世绝尘,寓意明确.道士化鹤,虽属苏轼梦境中的想象,实是苏轼内心深处对道家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潜意识的追求.这种迫切的"出世"之情,与孟浩然在《临洞庭》诗中表现出的对"入世"的渴盼之心异曲同工, 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啊!可惜,"欲济无舟楫",不知是羽化的道士没有点化,还是苏轼自身的冥顽不灵,苏轼最终未能逃离尘世,飞升仙境,徒余临渊羡鱼的份儿."性情所至,妙不自得.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三游赤壁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折丰厚,语自天巧,曲尽其妙.我们只有"素处以默",才能"妙机其微";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环其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触及其思想的底蕴.三游之作,在创作时间上是前后延续的;在景境的设置上既相互关联,又富于变化;在作者思想情感的流动上,既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又逐步推移,渐次深化,从总体上较清晰地反映出苏轼思想倾向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一游时对封建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二游时儒,道两家思想在古战场上的公开宣战,三游时苏轼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上质的转化的过程.苏轼这种思想的转化,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形式完成的,而是借助具体景物的描绘,情境的渲染,物象与意象的自然契合来艺术呈现的,可谓精巧而又奇妙.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观中,佛,道两家的思想最终不过是一对未能脱离封建儒家思想母体的孪生胎儿,只是苏轼在身处逆境时为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解脱的思想鸦片,在此后的政治斗争及社会生活中,最终还是胎死腹中,未能充分展示其生命力,此乃后话.注释:【1】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参见王水照苏轼选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曾枣庄.《苏轼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朱靖华.苏轼新论》.济南:齐鲁书社,1983.(夏文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oo6.1|2l\儒笋论坛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蜀地山水与儒家诗人就是这样相得益彰,完成了一位儒家诗人生命的呈现过程.草堂时期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关系: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等.首先,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儒家诗人--,D关注着社会状况,为和谐的社会理想而竭尽心力.就大自然而言,道家在其中寻找并释放自己自由的梦想,而儒家则与此不同.《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尧舜时代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论语?泰伯》写道:"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孔子称赞尧高不可攀,就像天一样,太伟大了.只有尧能学习天,因为他和天一样,恩泽无处不在;他的礼仪制度太美好了,因为这些制度顺应人性的发展.《大学》也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种仁政是尧,舜从大自然中感悟来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仁政社会和大自然一样是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是理想社会还是大自然,其本质的共同点还在于"尽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从而人世与天地就可以相互渗透,互相印证.从大自然中感悟社会状况的儒家思维方式,在杜甫的草堂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历经秦州时期生死的煎熬之后,杜甫初到成都平原,安居草堂,获得了生命的新生,为大自然的安详,自由与和乐的景象所感动.这个世界是各得其所尽物之性,和谐有序的世界.如:"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鹅对沉浮"(《卜居》)的热闹生机,"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的逍遥自由;"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徐步》)的闲适自在,这些动物为自己的生活自在地忙碌,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真切观察的欣美心态.又用叠词来表现欢悦的心情: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襄红蕖冉冉香"(《狂夫》),"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其六).尤其是《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这些自然景物,展现自然界与社会的和乐,安详和自由.它们是世相的象征,是杜甫心目中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投影,是现实世界的混乱,困苦生活的反写照.因为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可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次,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周易?上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其序."《论语?阳货》上载: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赞美大自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并切身地效仿大自然的这种美德,是"与天地合其德"的表现.初来成都草堂,杜甫从大自然中寻找理想的社会光芒,他又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感受赞美大自然的这种美德.这与《易经》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典型地表现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潜","润"写出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德,以及春雨滋润后城里花叶更加繁茂的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感同身受的赞美之情.又如《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以春水为题,诗人敏感的触系和春水一起,滋润干蝈的沙滩;碧色的春水触动着诗人家的柴门,像是告知诗人水里将有肥美的鱼儿,筒车也可灌小园了.水鸟更是在春水中繁衍,游嬉.春水的厚德载物让诗人更加倾情相知.《后游》中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江山的"有待","无私"写出了大自然的有情有意,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的万般愁绪似乎完全被消解了, 此时的大自然成了诗人心灵唯一的精神寄托.前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惠泽万物,后一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对诗人的情感慰籍,实际上也是诗人济世思想与落泊心境的投射,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人世的不公与无情.再次,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不同于西方文化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异己的,征服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人与大自然是亲和的关系.《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讲的是,一次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刚一动,野鸡便飞向空中,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啊,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个故事虽小,仍可见孔子对小动物的亲昵之情与友善之态.《孟子?尽心上》日: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民及物的思维方式,在宋儒张载《西铭》上有具体论述:"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同胞,把万物看作是自己朋友的仁爱情怀.杜甫也有其相似的观点:"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把眼前稠叠的山和花,鸟看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至爱.草堂时期,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相乐的景象."鸬鹚鹅鹅莫曼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表现诗人与小动物处在平等的交流状态,一种幽默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多童心!在写友情与亲情的时候,往往兼写自然之乐,表现出物我忘机的仁爱之情. 如"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南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起尽余杯"(《客至》);"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同十七侍御抡许随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特别是在《寒食》中: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景物闲雅娟秀,人情相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诗人陶然相忘矣."[3]如ur村》,诗人在与大自然的相融相乐中充分表现出安宁,温馨的亲情生活情调: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乐和亲情之乐的双重快慰之中. 杜甫在心灵的安宁中甚至写出《江亭》中这样的诗句: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王嗣爽云:"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4]仇兆鳌说"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5]但接下来却写道:"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可见杜甫虽能在田园山林中寻得真趣,但他不像陶渊明那样能在大自然中寻得生命的归依.下面看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为什么能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已"远",远到哪里去了呢?他的心已与"飞鸟"一同飞向大自然之中.陶渊明的心灵已寻找到了归宿即大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言,是由"以物观物"的方式写成的,"以物观物"就是把自己物化成物,感受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物化的思想在《庄子?秋水》其九中有所体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示'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委运任化,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这种道家的生命美学境界是以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快乐为目的.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不经意地抬起头,南山就展现在他面前,那种悠然的喜悦,心灵的期许是含蕴不尽的.所以诗人写出了高远静穆的和谐诗境.杜甫是一位儒家诗人,他的心不可能消融在自然之中,人世才是他心灵牵挂的地方.虽然志为隐逸,但这是一种无奈一种退避一种潜在的期待.因为诗人内心忧国爱民的情结是消不去的,那份牵挂,那份热情也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杜甫虽然不乏"道机"之心,写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通透"的诗句,但仍然感叹:"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诗歌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杜甫的心境不能与自然达到真正物化的程度,主要在于杜甫具有儒家的济世思想.他的诗歌一般都是儒铪宏"有我之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只是在对政治失望与灰心时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心灵的慰籍,正所谓"薄劣愧真隐,幽偏得自恰"(《独酌》).第四,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既然儒家诗人不能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生命的归宿,而政治高层权势又排斥诗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那么那种人世的牵挂与热情就会受到挫折,渐渐地就会产生被弃的感觉与孤寂.因此,文学史上有很多不得志的文人,采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怨愤,借怨妇诗来抒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王安石的《明妃曲》等.但杜甫是位性情耿介的人,如《唐才子传》就记载杜甫"性褊躁傲诞",他无意借代怨妇抒情.漂泊西南是杜甫退避政治,也是为了生存寻找安宁的需要.开始时的快乐与欣慰渐渐消失,心灵的创伤渐渐袒露出来.这一时期写了一些与自然生命相依的诗歌.因为他的执着受挫,无所凭依,就从上文论述的儒家自然观中吸取力量.诗人围绕草堂的筹建向朋友觅桃树,觅绵竹,觅桤树,觅松树,觅果树等,固然有美化环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生命相依的心理因素.在《高楠》中写道:"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高楠给诗人带来了幸福快乐,充满着亲人般的深情.当楠树为风雨所拔时,他的生命象失去了很多东西似地痛苦:"沧波老树性所爱,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至此无颜色".尤其是"草堂"与诗人的生命依存感更强烈,《堂成》中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地方.心里自然很欢喜,并且诗化了它的美.这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漂泊中避居天涯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生存慰籍,草堂也是"他微贱生命的象征".[6]对草堂及其周围的草木诗性化满足的背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怆心情.如《草堂即事》:"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诗人把自己的穷愁旅泊的状况与寒鱼,宿雁进行类比,可见其处境的苦寒卑微与心境的凄怆情状.这种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结尾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有诗人的献身精神,但更多的是为寒士鸣不平的呼号.总之,在诗人隐逸期间,大自然是杜甫追寻社会理想,感受天人大德的载体,闪现着儒家诗人崇高的理想光辉.大自然又是诗人的朋友,诗人与之陶然相乐;大自然更是诗人理想破灭后的心灵慰籍.至于杜甫为何隐逸,以及隐逸后的心态变化及其动因,及其在文化上的阐释,那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注释:【1】【3】【4】【5】杜甫着.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 1979,P727,P806,PS01.P801【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岳麓书社,2000【6】王富仁.杜甫:一个老年人的悲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A]A.古老的回声【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P203(钱叶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oo6.12xI引珂f1盈高1。
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
老, 幼吾 幼以及人之 幼。 ” (< 梁惠 王上 ) ) 依孟 子之 见 ,侧 隐之 神 ,他 们创作了一 些优 秀 的作 品 ,表现 了一 定 的爱 国忧 民的 思想 安定城楼 > 、< 行次西效 作一 百韵》 、《 有感 》 、 心 ,人 皆有知 ,把对 亲人 的 爱心 推广 开去 ,既 是爱 普天 下人 ,爱 感情 。如李 商隐的 《
国封建 时代 知识分 子 最可 宝贵 的 品质 ,从 而教 育 、激 励 了后 世无
数 的诗人和爱国者 , 是 他们学习 的楷模 。晚唐时期 素有 “ 小李 杜”
其次, 受 儒家的爱 民思 想的影 响。孟子说 : “ 老吾 老以及 人之 之称 的李 商隐和 杜牧 ,极 力 推崇 杜甫 ,重视 他诗 歌 的现实 主 义精
会画卷 、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了各 种 尖锐 复杂 的社 会 矛盾 和 广大 人 义精神 ,他们 的许 多诗 作 如 《 悯荒 诗》 、《 贫 妇词 》 、《 舂 陵行》 、 民灾难深 重 的生 活 ,以及 自己悲 天 悯人 、爱 国爱 家 的博 大 情 怀 ,
《 囝》 、 《 菜蜡 》等反 映 了人 民悲惨 痛苦的生活 , 寄寓 着诗人对 人 民 汇构成 为一部 具有 丰 富社会 内 容 、鲜 明时代 特色 、强烈 政治 倾 向 的关怀 与同情 ,赋予 了强 烈 的批 判现实 主义精 神。中 唐后 期 以 自 和兼擅众 长、沉郁顿挫 风格 特征 的 “ 诗 史 ” 而彪炳 青史 、流芳 千 居易 、元稹 为代 表 的新 乐 府 诗 派 ,包 括 张 籍 、王建 、李 绅 等 人 。
古 。历来 ,对 杜甫的诗歌研究甚 多 ,对 其文艺 思想 的研究 也 不少.
继承杜甫 “ 即事 名篇 ” 的优 良传统 ,他们 目睹 社会 弊端 ,力 图 以 诗歌揭露现 实 ,进 行讽 谏 ,改 良政 治 ,挽 救 危机 。创作 了大量 的 开展起一个 新乐府运动 , 是 继杜 甫 之后 掀起 的 唐诗 发展 又 一 次现
杜甫对儒_道两家思想的亲和_论杜甫客居秦州时期思想之特征
杜甫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论杜甫客居秦州时期思想之特征韩成武(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
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
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杜甫;秦州;儒道兼容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71-1351(2005)06-0048-04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一般说来,进则以儒家思想为旗帜,退则以释、道两家思想为依托。
杜甫与此相类而又有明显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他罢掉官职退居山野之后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是杜甫一生的重要转折。
这年七月,他果决地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带领家属来到秦州谋生。
从一个政府官员变成一介草民,身份的变化,带来了思想的变化。
此前,无论是漫游时期还是为官时期,他是坚定地抱守儒家思想观念的,其间虽说他也游历过佛寺、道观,接触过僧人、道士,但均停留在广开文化视野的目的层面,并未产生过思想的亲和。
但是,来到秦州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一方面仍然信守着儒家思想,同时对道家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
本文拟以他的秦州诗作为依据,对他这一时期的思想特征作出论述。
一、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对自己的归隐原因作了说明:“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这些诗句,很明显是斥责肃宗的昏庸导致了邺城战役的惨败,很明显是斥责肃宗的刚愎自用。
在杜甫的眼里,此时的肃宗已是扶不起来的天子,此时的朝廷已是政治昏暗的朝廷,作为一个正直的、立志有所作为的士人,已经没有必要参与其中。
杜甫这样解释他的归隐行为,是遵照儒家思想对人的进退行为所作的规定。
先秦儒家虽然在整体上是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激励人们有所作为,但对于仕进来说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政治清明时应该出去做官,在政治昏暗时应该隐居山野。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
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作者:杨建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4期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有志报国,无路请缨,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但作为儒家薪火的传承者,杜甫用一生坚守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一体现儒家思想的信念,赢得了“千秋万岁名”,赢得了“诗圣”这一至尊雅号。
一、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思想观念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
他年少便深受祖辈的儒士做派的影响,成年后的杜甫更喜欢以儒士自居。
作为儒学的继承者,杜甫一直坚守着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忠君思想。
这从他的诗中频繁使用“朝廷”“致君”等词语中可以体现出来。
在漫游齐赵时期,杜甫写下了历代传诵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气象雄伟,胸襟开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最佳写照。
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必然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充盈着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作支撑。
杜甫这首诗极好地诠释了这一理想人格,这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从政之路《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又有:“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
”这说明儒家并不是把做官看成唯一的出路,杜甫的从政之路即是践行了儒家这一思想。
从他后来的求官经历来看:举进士不第则应制举,应制退下则干谒权贵以求荐引,荐引不成又投恩匦以献。
要求一次比一次高,路子越走越窄,他并不像世俗士子那样屡败屡战,非考个进士不可。
可见他恃才负气,自视极高,生性是很倔强的。
他曾写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正是对此种选官制度的抨击。
这种性格同时也影响了杜甫后来的为官之路。
儒学传统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杜甫当然也一直未停止对仕途的追求,他曾多次痛心的违拗自己刚直的本性而屈身干谒。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2020-08-21 09:08:50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吴立昂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中表达的儒家精神主要有忠君爱国,关怀苍生,思念亲人,爱护亲人,赞颂友谊,怀念友人等。
从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可分析杜甫儒家精神的表达,展现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将孔孟儒学的精神实质与杜甫的诗歌联系起来,可揭示杜甫诗歌的儒学正统性,从中解答杜甫诗儒家思想的来源和书写动力,从儒家发展的角度和诗歌发展的角度分析出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儒家精神;诗圣;人性光辉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华诗坛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年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轼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道:“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也”,“诗圣”是后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
之所以入“圣”,是因为杜甫诗歌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就是儒家精神,这是杜甫诗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千百年来各家之所以如此崇尚杜甫诗歌,皆因为杜甫诗体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家精神,可以说,儒家精神成就了杜甫诗歌,杜甫诗正是因其醇正的儒家精神理念而光焰万丈长,最终杜甫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与孔孟比肩的圣人。
我们在研究杜甫诗的儒家精神表达的时候应该看到,在他的诗文中,处处显示的是原始儒家的仁爱精神,忠君报国精神,而较少体现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例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这也是后世认为他具有圣人资质的一种表现。
那么原始儒学中主要包含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
孔子除了强调仁以外,还特别注重礼制,他认为礼制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恪守等级制度,尊君忠君,君明臣贤,最终达到君臣和谐,上下等级关系融洽的思想。
论儒家观念于杜甫诗歌之影响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〇二〇年第二期作者简介:朱艳波(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批评。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中,可以说儒家思想基本上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
在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学说一直是仕宦人家必修的典籍,这既是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着价值观,甚至文学观的形成。
以“仁”为精髓的人文关怀成为杜甫立身处世的根本,而儒学经典《毛诗》中的“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成为他创作诗歌的轴心思想。
诗人在耳濡目染底层贫民疾苦中,激发出对百姓的同情心,在安史之乱的时局中衍生出对腐败政治统治的谴责心,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悲天悯人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的慈悲之心,民胞物与的高贵情怀。
一、深受儒家影响的思想观念杜甫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家门显赫。
祖上杜预,著名的学者、大将,父亲杜闲也曾任职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本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接触到了儒学,也接受了相当严格的儒家教育,从而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以说把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不仅仅只是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行为上也绝不含糊。
他切身实施着忠恕之道,在之后,同下层人民一起生活的经历,对于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来讲,显得尤为宝贵,这也就使得他的诗因为贴近穷苦大众,而显得更加真实,意境雄厚且内容宽广,后人便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中的语言。
他在自己的草堂被冻得瑟瑟发抖,凄风苦雨之下,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俗世的一切浅薄欲望,不夸张地说,他的终生,都在服膺于儒学。
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饱受风霜,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他的自强不息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他的品德在于,思想观念中对于万物的仁爱、包容之心。
杜甫儒家思想
晚周原始儒家,以孔子(前55l一前479)、子思(前483——前40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为代表。儒家人性思想,系承自西周以来的中国文化精神,而发展成熟。《诗·大雅·烝民》产生于周宣王时期(前827一前782)1,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人性思想原型。《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烝即众,彝即常,懿即美,则、彝均指人性。《烝民》,实际巳显性地或潜在地包涵了后来被儒家发展成熟的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以下即就《烝民》的义理架构,论述儒家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第一,人类起源于自然。依《烝民》,人类产生于天。天,在《烝民》,犹是有意志的天,至晚周,转化为自然之天(即天地),与形上之天(即天道。《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表示形上天道体现于自然万物。这一思想,显然是由《烝民》“有物有则”所代表的前儒家思想之理路发展而来。《易传》系孔子及其后学层累地创制而成)。人类产生于有意志的天这一意义,亦转化为人类起源于自然。《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即表示人类起源于自然。《易传》这一思想,是在人类起源论上,为中国人性论提供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前提。第二,人性根源于天道(自然的形上本体、本质)。依《烝民》,人性根源于天。这一意义,至晚周,发展为人性根源于天道。子思所作《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表示人性源于天道,人道源于人性,人文源于人道。第三,人性本善。依《烝民》,人性爱好美德,则人性本质是善。这一思想,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依孔子、孟子,仁的根源是内在人性,即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所以人性本善。依孟子,恶不是人类本性,恶根源于“失其本心”而“蔽于物”(《告子上》),即人性失落,人性被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吞没。第四,人性普遍平等。依《烝民》, 天赋人性为普遍平等(烝民是指人类)。这一思想,亦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论语·阳货》:“性相近也。”《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皆表示人性普遍平等。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孟子所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系列超越历史时代、涵盖普遍人类的思想命题的根源,即正是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第五,天道客观地是善,人性则是自觉地善。依《烝民》,天赋人性是善,则有意志的天亦是善。至晚周,天转化为形而上的、无意志的天道,这一意义亦转化为天道客观地是善。《周易·乾·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系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皆表示天道客观地是善。《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依孟子,因为人有自觉心,所以人性是自觉地善(心性是一不是二,就其静态讲是性,就其动态讲是心,良知,良能)。体认人性,即体认天道,尽到人性,即实践天道。天道人性,本质一致(天道体现于自然的万物并育和人类的人性人道,并非独立存在于自然人类之外,这是儒家体认的终极存在。尽人性而体天道,由个体挺立人性主体,进而达成天下有道,这是儒家的终极关怀。在儒家,终极存在与现实存在体用不二,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亦体用不二。此即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但并非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因为人有自觉性,已区别于自然在先)。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人性源于天道、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这三层意义。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
杜甫的伟大与局限杜甫的伟大与局限——兼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周美超对一个历史人物,要想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应该采取远观近看的态度。
所谓近看,就是要走进人物所处的时代,感受其在特定时代的人生追求和内心的矛盾;所谓远观,就是要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用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去审视历史人物,以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
唯有近看,我们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和追求,把握其思想、行为对于特定时代的意义和价值,不至于以现代人的观点进行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但是研究古人的目的无疑是要有益于世,有益于现代人们,所以,我们又不能不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和局限性进行考察。
譬如杜甫。
一方面,人们只是觉得他如何如何崇高、伟大,没能充分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偏爱,从心底里不愿提及他的局限和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他的伟大,也总是觉得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因此不能把它情况下,他也没有背弃国君。
安史之乱,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凄惨,也知道这是朝廷的昏暗所至,但他还是寄希望于唐肃宗,以致不顾一切,义无反顾,死里逃生,追到灵武,追到凤翔,想方设法到皇帝的身边。
在凤翔,他蓬头垢面,衣不蔽体,拖着一双破鞋,跪倒在肃宗面前。
但又怎么样呢?短短三个月,一个空头的左拾遗,使他备受屈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清醒,几经曲折,再次回到长安,又再次狼狈离开长安。
这最后一次的离去,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值得庆贺,因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使他最终走向人民,进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却有被遗弃的感觉,十分伤心:“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即使后来漂泊西南,贫病交加,他还是恋恋不忘已经黑暗无比的朝廷和昏庸无比的皇帝,恋恋不忘自己的仕途之梦。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其辛酸,其愤激,其对做官的期望,还是那样强烈。
所以,杜甫心目中这条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仕途之路,是一种并不十分明智的选择,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杜甫寄希望于朝廷,寄希望于在仕途上一展才能,这当然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能脱离时代苛求于他。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名:***系别:音乐学院双学位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指导教师:***2016年5月7日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引言 (1)一、杜甫的生平 (1)(一)少年时期 (1)2.游历时期(732——747) (1)(二)长安落魄时期(747——756) (1)(三)安史之乱与为官时期(757——759) (2)(四)老年漂流时期(759——770) (2)二、杜甫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望岳》与《石壕吏》为例 (2)(一)以《望岳》为例 (2)1.时代背景 (2)2.分析《望岳》的思想感情 (2)(二)以《石壕吏》为例 (3)1.时代背景 (3)2.分析《石壕吏》的思想感情 (3)(三)杜甫先后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3)三、杜甫的诗歌对后人带来的影响 (4)结语 (4)参考文献 (4)致谢 (4)浅析杜甫思想的变化——以《望岳》和《石壕吏》为例摘要浅析唐朝从盛世到落魄的背景下杜甫的思想转变。
关键词《石壕吏》;《望岳》;思想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Du Fu thoughtIn "Wang Yue" and "Li" as an example of this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ll hills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u Fu, a childhood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thought, but also because of social dark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of thought after the biggest difference, Du Fu's life has left many of the popular poetry," Wang Yue "and" Shihao officials "is the most prominent he thought two pieces from the Wangyue, it will be extremely temporary, a glance" daring heroism to the Shihao officials "for the runners of the cruel, old woman helpless, deeply saddened but helpless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both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from prosperity to the abjection of Du Fu's thoughts change.Key words"Shihao official"; "Wang Y ue" ; thought引言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8岁。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摘要: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
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
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
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一)20世纪50年代之前20世纪大致可以算做中国现代学术的开端。
此期的杜甫研究以1922年梁启超的《情圣杜甫》和1928年出版的胡适《自话文学史》为代表。
山于未受政治潮流的影响,此期的研究多能发挥学者学术自山之精神,评论杜诗多有创见,至今仍小失经典之论。
例如,胡适的《自话文学史》第四章专章讲论杜甫,认为杜诗具有“诙谐风趣”的风格,且这种风格贯穿杜甫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胡适还认为杜甫开创了一种“问题诗”的体式;胡适对杜甫第三时期的“小诗”格外重视,这种“小诗”用自山的绝句体,小拘平仄,多用自话,叙述简单生活的小片段、小故事、小感想,小印象,并且和西方的印象主义艺术相联系。
梁启超在“诗圣”之外,誉杜甫为“情圣”,“因为他的感情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小走样子”。
梁氏还举例证明杜甫对妻儿、家庭真挚的感情,展现杜甫温柔细腻的另一面。
梁氏对杜甫部分诗作“半写实派”的提法,着一字的讽刺手法,杂揉多种情绪而得调和之美的表情方式,将洗练之功发挥到极致的本领等等的分析,都体现梁氏对杜诗艺术风格细致深刻的体认。
可以看出,以梁、胡为代表的上世纪50年代前的杜甫研究,体现出一种“但开风气小为先”的风格,他们首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现代学术方法观照杜甫研究,既有革路开创之功,又颇多闪光创见。
但是,梁、胡多就杜诗的艺术风格、情感意绪做出评论,未专门论述杜甫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学术难逃成为政治的附庸,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政教主流地位,对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捆绑约束毋庸赘言。
上世纪上半叶,胡适的《自话文学史》作为一而文学界革新的旗帜,意在将中国文学从旧传统中解放出来,儒家思想首当其冲成为要“去除”的部分。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便小难理解,梁启超为何更愿称杜甫为“情圣”而非“诗圣”了。
论杜甫对孔子“仁道”思想的继承
社会 , 也是诗人的济世理想——“ 致君尧舜 上 , 再使风俗淳” ( 《 奉
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 ) 。 诗人希望辅佐君王实施 仁道之政 , 再 现 尧舜之世 。因之 , 循着孔子的仁道 思想 , 诗人展开了一生 的行 动
道事君。 ” ( 《 先进》 ) “ 以道” 就是 引导君行仁道 , 以利民惠民。 孔子
把“ 爱人 ” 作 为仁道 的标准 , 同时也是 臣事君之标准 。 “ 忠” 是孑 L 子在君 臣伦理关系层面上提 出的行为规范 。孔子
( 《 春宿左省》 ) 。 但他 的忠诚笃厚品格并没有得到肃宗 的赏识 , 反
参军后写 的《 凤凰 台》 中提到 : “ 图以奉至尊 , 凤 以垂鸿猷 。 再光中
兴业 , 一洗苍生忧 。 深衷正为此 , 群盗何淹留。” 另外 , 像“ 我虽消 渴甚 ,敢忘帝力勤 。尚思 未朽骨 ,复睹耕桑 民” ( O J  ̄ J 蔡 十四著 作》 ) 、 “ 尚想趋朝廷 , 毫发裨社稷 ” ( 《 客堂》 ) 、 “ 我多 长卿 病 , 日夕 思朝廷 ” ( 《 同元使君春陵行》 ) 和他 晚年流寓夔州 , 虽然 自己不再 是朝 臣, 而且多病缠身 , 但对君 国依然不能忘怀 , 甚至更为关切 , 如: “ 愁边有江水 , 焉得北之朝 ” ( 《 又雪》 ) 、 “ 时危思 报主 , 衰谢 不
而因忠诤直谏而触怒肃宗 , 被贬 为华 州参 军 , 不久便 弃官离去 。 虽如此 , 他对君 王忠诚无私之心依然如故 。 如他被贬为华州司功
说: “ 居之无倦 , 行之以忠。 ” ( 《 论语 ・ 颜渊》 ) 要求奉 职者 坚守职位 不懈怠 , 执行政令需忠实。曾子也说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论
杜甫思想之“去儒化”研究
杜甫思想之“去儒化”研究
郭根群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07(000)0S1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杜甫的思想"奉儒守素"、"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然而,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家庭影响、人生经历和命运变化以及他特殊的人生行藏,杜甫思想错综复杂,并非儒家思想所能涵盖,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并存,因此"去儒化"思想也时不时在其身上通过种种不同方式得以展现。
【总页数】3页(P)
【作者】郭根群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杜甫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论杜甫客居秦州时期思想之特征 [J], 韩成武
2.日本实现\"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之始末经纬\r——对《从\"脱儒\"到\"脱亚\"》《从\"请封\"到\"自封\"》之解析 [J], 孙卫国;秦丽
3.佛学儒化还是援儒入佛\r——对契嵩会通儒释思想的定性 [J], 田智忠
4.杜甫有“轻儒重法”的思想吗?——评《中国文学发展史》(新编)关于杜甫思想的一些论述 [J], 韩酉山
5.杜甫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杜甫草堂诗论思想研究》[J], 雷霞;刘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甫与儒家思想
杜甫与儒家思想
周韵春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2
【摘要】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由于时代的影响,他有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而影响他的立身行事和诗歌创作的却是儒家思想。
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中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思想,并且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不可避免地他也接受了儒家思想中的落后反动思想。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杜甫常称自己是儒者,是研究儒术的,如在《忆昔》中说:“愿见北地傅介子,老懦不用尚书郎”,在《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中说:“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在《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中说:“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在《独酌成诗》中说:
【总页数】14页(P87-100)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主义诗人;立身行事;佛家思想;傅介子;中说;诗歌创作;下层人民;忠君;集贤院
【作者】周韵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诗坛骄子,思想巨人--儒家思想下的陶渊明与杜甫论析 [J], 白彬彬
2.浅谈杜甫践行儒家思想的体现 [J], 杨建平
3.试论杜甫儒家思想及杜甫文学的地位影响 [J], 陈俍宇;
4.儒家思想的化身——杜甫《前出塞》征人形象分析 [J], 邱璐
5.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解读 [J], 黄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杜甫儒道释思想的消长
论杜甫儒道释思想的消长
鲁克兵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4)005
【摘要】在杜甫的思想结构中,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但道家、道教、佛家影响也不可忽略.杜甫思想的变迁过程及其缘由,其儒道释成分既不是简单相加,又不是静止的按比例分配,而是既相互交融,又此消彼长的动态综合体.
【总页数】6页(P1-6)
【作者】鲁克兵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汉代悲士不遇赋中儒道思想的消长离合 [J], 孙晶
2.论儒道互补思想对杜甫诗歌审美态度的影响 [J], 杨丽琼;郭艳华
3.儒道释思想融合下的中国传统居住设计美学思想 [J], 周绚;
4.儒道释结合熔铸百家的开放型思想——李白思想新论 [J], 葛景春
5.尊重儒道释而不限于儒道释——以刘勰的文学观念的教学为例 [J], 刘淮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某些局限的突破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诚如闻一多先生推许的,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主要原因是他的诗文中所反映的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伦理风范。
杜甫一生服膺并视为安生立命思想之所的是早期儒家思想。
本文在披览部分杜甫诗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发现: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并不墨守成规,对其中的某些局限有所突破,比如他无论居官与否都积极的思谋政事,与劳动人民保持着友好交往,不歧视妇女。
这是一种“扬弃”,是对儒家思想的有意发展。
关键词:杜甫;早期儒家思想;继承;局限;突破
【中图分类号】g410
早期儒家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先秦时代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它就逐渐表现出一些局限性。
对此,杜甫没有墨守,又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下层民众中间,给他反观儒家学说提供了可能。
故而,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某些局限是有所突破的。
一、不在其位,亦谋其政
“不在其位,亦谋其政”是早期儒家思想所提供的著名论题,它对人的虑事范围做了基本规定:“君子思不出其位”杜甫一生的行为却对早期儒家思想这一规范有所突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不过在位与否都“谋其政”,为朝政国事每每思虑不已。
杜甫一生,在朝任左拾遗只有一年时间,期间被赦放还家达两月之久,实际在
朝不到一年,加上华州司功任和在成都被严武表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实际为官时间总共才两年的。
换言之,杜甫大半生是在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不在位”中度过的。
他可贵处就是,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邦国和苍生,有诗为证: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
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诗写于至德二年(757)春,时诗人陷身贼巢叛将史思明等合兵围攻太原。
杜甫在诗里陈述了他观察贼势、料定敌我、分析利害而处理军事的策略,希望朝廷能采取措施,迅速扼芦子关以阻止叛军西犯。
又如广德二年(764),杜甫在夔州,心忧诸蓄镇跋扈不臣扰乱朝政,作《有感五首》,皆为政论,仅引三首:
其二:幽蓟馀蛇豕,乾坤尚虎狼。
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
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其三: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其四: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这些诗以在野之身对政事的思考不乏真知灼见,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杜子美这种献计进策的诗歌可以作奏疏读,说明诗人是具有经
纶才干的。
他一生都在参与国事,即使是在难于亲自参与到政治实践中去的情况下,还要对政治事件作出思考,用诗歌表达对时政的看法,诗人的思考显示了执着的关注着国家安危的情怀,渗透着光辉的爱国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这种积极谋政的精神早期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联系,但有区别。
孔孟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仅是对“道”的执着而言,对具体事务的思考态度则是:“思不出其位”。
而杜甫不但执着于人生理想,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突破,同时也是对早期儒家思想积极入世态度的进一步发展。
二、与劳动人民友好交往
早期儒家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出于“民为邦本”的
认识,比较重视劳动人民,提出“民为贵”、“节用爱民”等积极主张;另一方面,早期儒家有无可掩饰的对劳动人民抱有轻视天都。
孔子就说:“惟上智下愚不移”,就是认为劳动人民属于下等愚民,可以让他们着走,不必要告诉他们为什么。
杜甫不是这样。
他接受儒家民本是想,同时也不轻是劳动者。
艰难的生活迫使他接触劳动,并在劳动中认识了劳动人民的品格
总之,杜甫和劳动人民有较深厚的情谊,交通往来,互相帮助,相契无间。
劳动人民接纳了杜甫,杜甫更是自觉尊重劳动人民的人格,和他们平的交往。
三、同情与尊重——对妇女的基本态度
杜甫以妇女为题的诗篇,再加上散见于其诗中涉及妇女的诗句,总数量不是很多,但是通过这些备见性情的诗篇诗句,我们足以窥见诗人对妇女的基本态度:关怀劳动妇女,赞美她们的优秀品质,尊重歌妓舞女,歌颂他们的艺术才能。
同情下层妇女的不幸遭遇,谴责贵族妇女的骄奢淫佚。
总之,杜甫对待妇女是平等而非歧视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论及的是杜甫对劳动妇女的赞颂与关怀。
《白丝行》里生动的描绘织女的劳动:“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
第二,诗人对歌伎舞女的艺术才能的真情歌颂。
从这一类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妇女并无歧视凡舞艺歌技精熟曾令诗人感动得倾
倒者,杜甫都为之歌咏。
最具神采的当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和《听杨氏歌》两首。
前一首描写公孙大娘及弟子李十二娘的绝妙舞姿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后一首《听杨氏歌》这样写道: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江城带素月,况乃清夜起。
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
玉杯久寂寞,金管迷宫徵。
勿云听者疲,愚智心尽死。
古来杰出士,岂待一知己。
吾闻昔秦青,倾侧天下耳。
可见,杜甫对擅长舞蹈和音乐的妇女是真心歌颂的,没有轻佻狎邪的赏玩成份,也没有就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大做文章,而是只专注于艺术,进而以高度的热情去肯定她们的艺术才能。
第三、讽刺鞭笞贵妇的荒淫无耻。
诗人将鄙夷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当时炙手可热、妖姿媚主的杨氏姐妹身上,依仗玄宗的极度宠爱杨氏一门无所顾忌,祸股殃民为所欲为。
特别是《丽人行》、《哀江头》、《虢国夫人》三首,在这三诗中杜甫对杨氏姐妹的讽刺与谴责之旨,古今论者多所论述,兹不赘述。
总的来说,杜甫的妇女是进步的,颂其所爱,悯其所怜,斥其所赠,但就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杜甫已突破早期儒家歧视妇女的思想。
如上所述,看到杜甫思想中至少有三个方面,即他的积极参谋国政、与劳动人民友好交往、不歧视妇女,这是对早期儒家思想有所突破的。
杜甫对早期儒家思想的突破,是一种“扬弃”基础上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有益发展,使儒家思想更趋于进步性。
这无疑是杜甫对儒家建设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唐诗论丛》陈贻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杜甫评传》陈贻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论语今读》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杜甫诗全译》韩成武张志民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