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枣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因孩子高考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家庭价值观的变迁。

课文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思考家庭教育和亲情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说题材的文本有一定的接触。

但针对本文所反映的农村生活,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连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亲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作品情感的体验。

2.难点:理解作品中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家庭教育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2.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农村生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农村生活的印象,进而引出本文《枣儿》。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词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这篇课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旧社会陋习揭示,以及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社会现实。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旧社会陋习危害,培养正确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讽刺手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农村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课文:b.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揭示旧社会陋习。

c. 分析课文中典型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b. 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b. 讲解练习题,分析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3. 对比、讽刺手法4. 典型句子分析5. 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课文中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b.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课文中运用对比、讽刺手法。

c.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旧社会陋习认识。

2. 答案:a. 主要人物特点:略b. 对比、讽刺手法:略c. 旧社会陋习认识: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农村生活文学作品,如《荷花淀》等,进一步解农村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PPT说课教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PPT说课教学
枣儿
情景导入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 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 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 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 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 还是香甜?
精读课文
分析人物形象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老人,好奇而 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 爱的天性。
精读课文
剧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为何不在农村?这反映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抛弃旧家,在城里另成新家。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 到城里寻找新天地,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 的社会现实。
助学资料
知识链接·话剧
话剧指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其主要表现手段是对话。话剧艺 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1)舞台性。话剧演出要借助舞台完成。 (2)直观性。话剧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
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通过化装、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 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借助所塑造的具体艺术形象,向观 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场景。 (4)对话性。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初读课文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4个
男孩
老人
直接出场
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
未出场,但存在于老 人和男孩的对话中
精读课文
整体探究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男孩枣儿为了生活所迫,被迫离开家乡去城市谋生的故事。

通过枣儿的经历,课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我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当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同时,他们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课文中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枣儿》,使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枣儿》的故事情节,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探讨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揭示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枣儿》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散文。

这篇课文以作者童年时的一段生活经历为线索,通过描述一个枣儿引发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旨在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文中展现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美好,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以及作者通过故事表达对这些情感的珍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阅读指导、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写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友情或乡情的作文。

6.总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9枣儿》(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9枣儿》(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9 枣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9 枣儿》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顽强生活、抵抗侵略者的故事。

通过描写枣儿树的兴衰,反映了民族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感情。

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题材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了解不多,对于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2.原因: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了解不多,对于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农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回答问题。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的体会。

枣儿_说课稿

枣儿_说课稿

枣儿_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故事《枣儿》为教学内容,该故事出自小学语文课本,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枣儿的成长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生活的变迁,感受家庭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

(2)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2)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传递温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故事的理解与复述。

(2)重要词语和短语的掌握。

2.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学生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利用图片、词语或故事情节为导入,引出课堂话题。

2.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Step 2 阅读与理解1.教师朗读故事《枣儿》,让学生跟读。

2.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理解和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合作分享,学生代表表演复述,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

Step 3 词语与短语学习1.教师呈现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解释意思,并示范正确的发音和用法。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词语和短语的掌握。

Step 4 情感价值观引导1.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例如:“枣儿的爷爷奶奶对她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Step 5 创作小作文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就《枣儿》中的情节或角色进行自由创作。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促进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六、巩固与拓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和拓展相关知识。

枣儿_说课稿

枣儿_说课稿

枣儿_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枣儿》。

这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反映了农村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课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叫做枣儿的女孩,从小到大,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变迁,成为一名教师的感人故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深刻描绘,对主人公枣儿的成长过程的细腻刻画。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和关注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变化。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枣儿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变化。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仪、课件学具:课本、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枣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内容解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主人公枣儿的刻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问题。

6.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枣儿成长过程环境变化心理变化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枣儿的成长过程。

答案:枣儿从小失去父母,由奶奶抚养长大。

她勤奋好学,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2. 请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案:课文中的枣儿象征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通过枣儿的成长故事,反映了农村孩子的艰辛生活和成长历程,呼吁社会关注农村教育和孩子的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课文的拓展延伸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枣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枣儿》,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文章。

该文章以枣子为主题,通过描述枣儿的外貌、味道和成长经历,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生字词:枣儿、晶莹、甜蜜、紫红等。

理解文章主题,并能够准确朗读文章。

2. 能力目标:提高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培养细致观察并准确描写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保护和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的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描写枣儿的外貌和味道,培养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枣儿的成长经历,培养对时间和变化的认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枣子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0分钟)学生默读《枣儿》文章,然后进行问题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3. 词语学习(10分钟)解释和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并进行词语操练,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生字词。

4. 描述枣儿的外貌和味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枣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由描述枣子的外貌和味道,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5. 枣儿成长的描写(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文章中描述枣儿成长经历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枣儿的成长过程。

6. 情感体验(10分钟)学生绘制自己眼中的枣子,并写下自己对枣子的感受和想法。

7. 文章朗读及评价(5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枣儿》文章,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板书设计[枣儿] [晶莹] [甜蜜] [紫红]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枣子的外貌、味道以及它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9《枣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一个枣儿为线索,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通过描绘枣儿从青到红的过程,象征着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曲折,富有乡土气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在教材中,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针对本文,学生可能对乡土气息较重的题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章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土气息,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性关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乡土气息,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的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人物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文章氛围。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课文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人际关系。

同时,课文还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暗示了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的变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原因: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丰富,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挖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枣儿》。

本篇文章以枣儿为线索,讲述了三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朴实,寓意深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理解文章的情节结构。

2. 领悟文章中所揭示的人性特点和成长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重点: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枣儿的形态,引导学生谈论对枣儿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了解故事背景。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探讨人物性格和成长过程。

a.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情节发展。

c. 探讨文章主题,揭示成长道理。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2. 人物形象:善良、勇敢、担当3. 主题:成长、道德、人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成长过程中道德观念的认识。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作业题目:以“枣儿”为题,写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

答案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类似主题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2. 板书设计中的文章结构和主题。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答案要求。

一、例题讲解例题讲解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重要环节。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枣儿》。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枣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话剧小品。

该剧以“枣儿”为线索,围绕着老人与男孩之间的亲情展开,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变化。

这篇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话剧这种文学形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话剧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亲情、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话剧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概括剧情,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话剧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老人和男孩的形象,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把握作品的主题。

2、教学难点:体会话剧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五、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话剧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视频,引出课题《枣儿》。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预习,解决生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9枣儿》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寓意深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有限,对于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氛围。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人物形象分析、社会变迁等。

2.视频:准备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课件教学说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课件教学说课

19 枣儿
[答案] ①“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 “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②“枣儿”象征着故乡。 老人喜欢怀旧,表现出老人对故土的挚爱。③“枣儿”是传统生活 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 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 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 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 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枣儿”是全 剧的线索,贯串全文;老人和孩子围绕“枣儿”进行对话,文章围 绕“枣儿”展开情节。
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 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 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
细节感知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 何理解老人的心理?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19 枣儿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竹匾.( biǎn) 囫.囵.( ) 凝.视( nínɡ)
掸.去( dǎn) 蓦.然( mò) 羡.慕( xiàn)
19 枣儿
___q_i_á_o__(翘首)
__d_ǎ_o____(跌倒)


___q_i_à_o__(翘起)
__d_à_o____(倒退)
19 枣儿
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 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 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情感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 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 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 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 时期,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态度、思 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 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说课稿尊敬的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

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小说《枣儿》的情节与主旨;2.了解现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方法;3.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4.学会如何欣赏现代文学作品;5.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现代小说《枣儿》的情节与主旨,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2.教学难点:学会如何欣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内容1.新课导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描述,慢慢引入《枣儿》这个故事,预测故事情节。

2.文本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情节,有选择性的分析每一个人物,带领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3.文章欣赏:阅读小说,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小说中的内容,学习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4.词汇语法:学习并掌握小说中的生词和常用成语,了解小说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

5.写作训练: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件通过PPT或视频来引入《枣儿》这个故事的情节,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理解阅读《枣儿》这部小说,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并通过思考和解读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3.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情景模拟法通过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模拟故事情节,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五、教学评价1.日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学生的课堂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日常评价。

2.综合评价:根据学生在整个学期内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参加活动情况等方面。

3.学生评价: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反馈和评价,了解教师教学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枣儿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责任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放弃了自己的城市生活,回到乡村种植枣树的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和对家园的眷恋。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情感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面对真实感人的故事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价值观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提高对家庭和责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主人公为了照顾父亲而放弃城市生活的决定,感受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2.原因: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情节时,可能难以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决定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乡村枣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责任意识。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责任的认识,增强情感体验。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强调亲情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课文主题“亲情与责任”进行,通过关键词和图表等形式,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变化。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

枣儿优秀说课稿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并正确使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巧;2. 运用所学技巧,自主推测语境中不熟悉的单词或短语的含义;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推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概念;2. 掌握并运用不同的上下文线索来推测词义;3. 运用所学技巧,自主推测语境中不熟悉的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技巧,自主推测语境中不熟悉的单词或短语的含义;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准备:1. PPT演示、投影仪;2. 学生作业本;3. 单词卡片;4. 分组活动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课堂气氛营造:与学生互动,询问过去一周的学习情况。

2.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生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Step 2:讲解(10分钟)1.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概念。

2. 分析上下文线索: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上下文中的线索,以帮助理解词义。

3. 归纳总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归纳上下文线索的方式及步骤。

Step 3:示范(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研读一段简短的文章,通过上下文线索推测猜测不熟悉的单词或短语的含义。

2.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推测词义的方法和技巧。

Step 4: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练习:教师发放单词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句子和上下文线索,独立推测卡片上单词的意思。

2. 学生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交换卡片,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推测卡片上单词的意思。

3. 教师巡回指导:走进每个小组,与学生互动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Step 5:巩固(10分钟)1. 学生展示:教师邀请数位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他们的推测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男孩捡枣,吃枣。
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
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
自主探究
讨论、明确
的味道
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男人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男孩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香甜
苦涩
“枣儿”
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是人物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
合作探究
B A
A
可删掉“学习态度和”。 删掉“通过”。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2.预习下一课。
再见
作者:孙鸿
枣儿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能关心、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1.选择(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A.颗 B.棵)(2)老人将枣儿塞 进孩子嘴里。( A.
2.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特级教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说课稿

《枣儿》说课稿《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说课稿
镇海中学陈志海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

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