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技能与能力)

合集下载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4章 知 觉 )【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向远方直线延伸的两条平行铁轨看起来逐渐聚合,个体据此判断距离。

他所依赖的单眼线索是()。

[统考2010研]A.视轴辐合B.线条透视C.运动视差D.运动透视【答案】B【解析】视轴辐合属于双眼线索;线条透视是指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的印象;运动视差是指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得慢,方向相同的印象;运动透视是指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的印象。

2.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统考2010研]A.1秒B.3秒C.5秒D.7秒【答案】A【解析】在时间知觉中,人的个别差异和误差较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计时器测量出的时间和人对时间的主观估计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是对于1秒钟左右的时间间隔,人的主观估计最准确,短于1秒钟的间隔常被高估,而长于1秒钟的时间常被低估。

3.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亮度不同,但是人们仍然将其知觉为白衬衫。

这种知觉特性是()。

[统考2010研]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题目中的知觉特性是知觉恒常性中的明度恒常性。

4.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

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统考2009研]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方向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答案】A【解析】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方向恒常性是指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明度的知觉不随感觉映象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动 机)

第10章动机10.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动机的定义动机(motivation)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式,直到活动的完成。

“动机”这一概念是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二)动机术语1.本能本能是指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一些行为倾向或行为方式。

这种先天的本能行为模式在种系的每一个体达到特定的发展阶段时,被足够的刺激条件所激发而以同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行为一旦被引发出来后,便不再依赖外界刺激而完全自发地完成。

2.需要和驱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而“驱力”是来源于这种生物需要的唤醒状态,这种唤醒状态驱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的满足。

需要和驱力概念的基础是体内平衡原理。

有机体的生存必须保持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当某种物质或能量代谢失去平衡时,就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使有机体被唤醒,促使有机体从事某种目的在于满足需要的行为,以恢复体内平衡。

3.诱因(1)定义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分类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而负诱因使人产生消极的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3)功能诱因具有两种功能:它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或离开诱因本身。

(三)动机概念在研究中的运用为了使动机研究具有科学的应用价值,必须将动机概念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研究者可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种因素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才能发现刺激条件的变化、作为中介变量的动机的变化以及行为的变化这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

1.动机的行为指标可用于测量动机强度的行为指标有:在训练水平恒定条件下的学习速度、最终达到的操作水平、反应被消除的困难程度、对其他活动的干扰程度、对特定目标或活动的偏好程度以及一些有关维持生存的行为指标。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

第17章变态心理与心理治疗17.1 复习笔记一、概述和历史(一)名称和研究课题变态心理学又称为病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态或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的异常表现,不仅对这些现象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而且还要阐明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1.正常和变态(1)耶荷达总结性观点耶荷达(M.Jahoda)的6项总结代表了近代心理学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人对自我的态度,用自我承认、自信、自我依靠等来叙述心理健康的态度。

②强调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健康者有总的向上的生活原则,并且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潜能。

③人格整合性,强调心理力量的平衡、人生观的统一及对紧张状态的抗拒和自我控制。

④自主性,认为个体与外界的关系总的表现是自主的、独立的,强调决策过程和内部调节的重要性。

⑤认识现实,即一个人知觉到的现实与实际相符合就是心理健康,他能够从失真了的需求的知觉中摆脱出来。

⑥掌握环境,指适宜的人际关系以及满足情境所要求的效率、解决问题的效率、爱的能力和良好的适应和调节能力等。

(2)学科性标准①经验标准,有两种意义:a.其一指病人的主观经验,他们自己感觉到忧郁、不快或不能控制某些行为。

另外也有些病人由于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也正好作为变态的标准。

b.其二是指研究者对自身的主观体验,即以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别人的心理状态,凡与自己经验不同者都可被认为变态。

②社会标准:这一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以社会适应为用。

以通常的社会生活要求为基础来考虑个人行为调节是否完善。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与环境协调的,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③病因和症状标准:有些致病因素或症状在正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某人身上有所发现,则可判别为变态。

行为异常也是疾病。

在病人身上可以找到生理、生化、神经、遗传等器质性原因或一定的功能性障碍。

④统计学标准:在取样统计中,某一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配,居中的大多数人为正常,而居两端的少数人则为变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4章 毕生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4章 毕生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毕生心理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伊扎德认为,个体生来就有的情绪反应是()。

[统考2010研]A.愉快和不愉快B.爱、怒和怕C.惊奇、苦恼、厌恶、微笑和兴趣D.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愤怒和悲伤【答案】D【解析】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

假装游戏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

[统考2010研]A.感知运动阶段B.形式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皮亚杰游戏阶段论3.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统考2010研]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道德实在论阶段【答案】C【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前道德阶段,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

4.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

[统考2010研]A.幼儿期和青少年期B.婴儿期和幼儿期C.婴儿期和青少年期D.婴儿期和成年早期【答案】C【解析】个体出生后,身体发育的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婴儿期(0~3岁)和青少年期(11、12~17、18岁)。

5.认知功能的老化与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关系密切。

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统考2009研]A.感觉功能理论B.加工速度理论C.抑制理论D.工作记忆理论【答案】A【解析】①感觉功能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老化是因为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导致的;②加工速度理论认为老年人的思维变慢,心理加工速度减慢;③抑制理论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抑制功能降低;④工作记忆理论认为工作记忆的年龄差异本质是任务加工成分的差异。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情绪和情感)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情绪和情感)

第11章情绪和情感11.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的定义(1)心理现象的三个组成部分传统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划分为3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本身属性的加工过程,它们反映着事物、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感性的或理性的特性。

意志过程是认识活动的能动方面或自觉的调节方面,是认识活动的延伸。

因此,认识活动和意志活动都是以客观事件本身的特性对人起作用的。

(2)情绪的概念情绪与认识不同,情绪是以主体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主要指主体的愿望、需要、渴求的欲望、追求的目标等倾向。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3)情绪的特性客观事件或情境对人的意义可有积极的性质或消极的性质,从而导致情绪与认识不同的第二个特点,即情绪有正性的与负性的或积极的与消极的之分。

凡对人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引起肯定性情绪,而具有消极作用的事件则引起否定性情绪。

情绪亦可看作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维持或改变(J.Campos,1990)。

(4)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复杂性。

情绪在构成上有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生理唤醒等多种成分;在品种上有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以及具有强烈或淡漠、激烈或恬静、短暂或持久等多种存在形式。

情绪的发生唤醒神经系统各水平和意识各水平的活动。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合心理过程。

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兼容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

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区分(1)感情感情(affection)是区别于认识活动、并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映的统称。

一般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因此,无论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情绪或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同一现象所侧重的不同方面。

(2)情绪情绪(emotion)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

无论在动物或人类,感情性反映的发生都是脑的活动过程,或个体需要的特定反映模式的发生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

普通心理学笔记记忆版

普通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特征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实验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3.测量法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用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5.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三)主要的心理学理论1.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学派:代表任务:奠基人是德国冯特。

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研究对象和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所有人类的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

于是可以通过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以及其它组成个体精神生活的体验来揭示人类心理的潜在结构经典研究:意识结构,内省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次调查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子女,他们的入学成绩越高。

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述,研究者调查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其入学成绩,对这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进行统计处理,因此该研究属于相关研究。

2.研究者试图通过研究少数失语病人探究人类语言产生机制。

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述,研究者试图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因此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神经元结构的是()。

A.胞体B.树突C.轴突D.神经胶质【答案】D【解析】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4.人脑神经元的大概数量是()。

A.10亿个以上B.100亿个以上C.1000亿个以上D.10000亿个以上【答案】B【解析】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

5.随着睡眠的进行,慢波睡眠的时间()。

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C.呈U型变化D.呈倒U型变化【答案】B【解析】睡眠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时间约10分钟;②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③第三阶段,脑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大约持续40分钟;④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波,表明进入深度睡眠阶段。

其中,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一般来说,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

因而,随着睡眠的进行,慢波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

6.随着睡眠的进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6章 记 忆)【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6章 记 忆)【圣才出品】

第6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统考2010研]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答案】C【解析】米勒(G.Miller)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2.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统考2010研]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C【解析】学生在考试时,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涉及再认和回忆两种活动。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再认,而回答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回忆。

3.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统考2009研]A.脑机能定位说B.突触生长说C.反响回路说D.记忆分子说【答案】C【解析】贾维克和艾斯曼设计的小白鼠跳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反响回路假设。

实验时,他们把小白鼠放在一个窄小的平台上,使它总想往下跳,而一旦跳下来,就会受到栅极地板的电击,因而被迫返回小平台,经过多次训练后,小白鼠在小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就会明显延长,即形成了回避反应,这说明它对“电击”形成了记忆。

然后,将形成了回避反应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24小时以后使之电痉挛休克以破坏其记忆;另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之后立即使之电痉挛休克。

然后,分别把它们放回小平台上。

结果发现,前者仍然存在着回避反应,说明它们对电击形成了长时记忆,因此电痉挛休克不能将它破坏。

而后者会立即往下跳,回避反应消失,说明电痉挛休克可能已经破坏了小白鼠的短暂记忆中的回避反应回路,从而引起了遗忘。

据此推测,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之一。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7章 学 习)【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7章 学 习)【圣才出品】

第7章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学生在已掌握“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

这种学习属于()。

[统考2010研]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答案】A【解析】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其中下位学习又可分为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类。

当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类属学习。

重力属于力的一种,所以这种学习属于派生类属学习。

2.最早通过“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强化不是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的心理学家是()。

[统考2010研]A.班都拉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答案】B【解析】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说。

托尔曼在1930年进行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获得强化之前已进行了学习,只是未表现出来而已。

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3.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统考2010研]A.试误B.顿悟C.强化D.模仿【答案】C【解析】试误是桑代克在尝试错误说中强调的,顿悟是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模仿是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

斯金纳认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它主要手强化规律的制约。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能够有效解释这一现象的学习理论是()。

[统考2010研]A.认知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意思是身教或者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即观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5.下列心理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统考2009研]A.习惯化B.敏感化C.暗适应D.自适应【答案】C【解析】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言 语)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言 语)

第8章言语8.1 复习笔记一、语言和言语概述(一)语言的基本特性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1.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语言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语言为人类所独具,同时也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1)全人类共有5500种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在不同民族、地域间几乎是不能相通的。

然而这些语种都是由语音、词、短语和句子所组成,都属于有一定规范的符号系统。

(2)人类语言发生在人际相互交往之中,是人们之间进行通讯联系的手段。

通过语言交际把人们联系起来,语言成为人类组成社会、共同进行生产协作的必不可少的凭借。

世界上各种语言之间虽然互不相通,但由于语言的一般规范和规则,使人通过学习可以相互掌握。

现代社会文化和交通的发展,为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语言的功能(1)语言是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手段。

(2)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3)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3.语言作为物质刺激的特殊性(1)语词是一种抽象符号。

(2)语词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概括性质是它的根本特征。

语言的概括性囊括了现实事物无限丰富的内容。

4.语言和言语(1angtlage and speech)言语是同语言不同而又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

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称为言语。

(1)区别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

语言是社会现象,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语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而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人运用语言材料(词)和语言规则(语法)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心理过程。

因此,言语是人脑的功能。

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a.语言对社会成员是共同的东西,同一民族的不同成员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作为工具,进行不同方式的言语活动,交流不同的思想。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版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以下哪种选项的科学?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a.重新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认知、记忆、思维、想象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3.反映的最高形式是a.表象b.想象c.思维d.意识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a.重新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c.重新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5.心理活动又被称作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理性活动d.心理状态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去研究,这就是遵从了心理学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个别化原则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发生改变某些条件,以引发被试某些心理活动展开研究的方法,就是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调查法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冯特9.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就是把心理分成a.心理过程与个性b.情感与意志c.认知与意向d.内容与形式10.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心智主义11.弗洛依德指出,人的一切犯罪行为的显然出发点源自人的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二、填空题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繁杂.它主要包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含重新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

5.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重新认识过程包含认知、记忆、想象和。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算出糖块、属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10.科学心理学的创办依赖哲学、生理学和三大基础学科的发展。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2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2.1 复习笔记一、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功能(一)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1.神经元(1)定义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不仅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

它不同于身体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它可被输入刺激所激活,引起神经冲动,进行冲动传导,在心理上就是信息传递。

(2)组成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分为树突和轴突。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是可以有多个树突。

①胞体胞体是神经细胞的主体,每个神经细胞有一个核及其周围的细胞质。

②树突树突是由胞体外层表面向外延伸的无数呈树枝状的细小分支,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神经细胞的冲动。

③轴突轴突是由胞体向外延伸的一根长支,其长度可短至1毫米的几分之一,也可长至1米,这取决于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它们传导神经冲动。

轴突的外周包着由髓磷脂组成的髓鞘,以防止神经冲动在并行的神经纤维之间扩散,故而起着绝缘的作用。

神经冲动总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导。

(3)类型①传入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是从外周向中枢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元,它们分布于身体各组织、器官,接受各种刺激信息。

这类神经元又称为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

②传出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是从神经系统各中枢向外周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元,它们将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和腺体等效应器官,引起运动或分泌反应。

这类神经元也称为运动神经元、外导神经元。

③联络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介于上述两种神经元之间,其功能是连接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起联系的作用,也称中间神经元。

它们分布于脊髓、脑,特别是大脑皮层。

它们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不但起着连接的作用,而且起着在脑各个层级上的分析与综合作用。

2.神经由许多平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一束,便构成一根神经,神经是神经纤维的集合。

神经没有传导方向之分。

在同一根神经里,既可有传入神经元,又可有传出神经元。

神经系统主要以神经而不是以单个神经元的形式分布于全身,构成神经网络。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试呈现障碍物、竞争情境和无法解答的难题作为引发动机的刺激条件。此外,诱因的呈现可
激发动机,称为诱因动机。
(四)动机与意志的关系
动机指的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意志作为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动
机”与“意志”这两个概念既互相区别,又彼此关联。
1.联系
(1)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2)意志行为有很大的动机成分。意志行为的动机,就是为了有意识地去克服困难,
达到预定的目的。意志行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正是由于有明确的目的,
人才能发动有机体作出符合目的的行为,并且制止其他不符合目的的行为。
2.区别
(1)意志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目的性、意识性和克服
4 / 10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③第三,个人与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都是由本能的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④起初提出人类具有以下几种本能: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 合群性、自卑、建设,后来又补充扩展为 18 种本能,并提出本能具有 3 种成分:能量成分、 行动成分和目标指向成分。 (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也将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先天力量,并对本能持有独到的观点。 ①他认为本能不具备有意识的目的,也没有预先确定的方向,许多满足本能的方式是可 以习得的。 ②他提出本能冲动是为满足躯体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采取行动, 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③虽然本能基本上在意识层面以下发生作用,但它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 思想、体验,并经常使人处于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 ④他认为人类天性中最基本的方面就是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生本能的作用在于维持 生存和促使个体生殖繁衍,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性行为或性欲望;死本能促使个体通过疾病 老化,而最终死亡。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导致自我破坏行为;当死本能指向外部时,导致 攻击行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两种基本能量。 3.评价 (1)本能说并未从行为的过程、机制或结构来解释行为,它并未真正地解释行为,而 仅仅是在为行为贴标签。 (2)本能说过分强调固定的先天的行为机制,而许多行为确实可以通过学习来加以改 造。 (二)驱力理论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3章 感 觉)【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3章 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一、单项选择题1.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统考2009研]A.红黄绿紫B.红绿黄蓝C.紫红黄蓝D.红紫蓝绿【答案】A【解析】人类感觉到的颜色按照波长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2.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统考2009研]A.16~20000HzB.50~5000HzC.300~5000HzD.1000~4000Hz【答案】D【解析】人耳适宜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

3.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统考2008研]A.色调、波长、照度B.色调、明度、照度C.波长、明度、饱和度D.色调、明度、饱和度【答案】D【解析】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4.视觉感受野位于()。

[统考2008研]A.外侧膝状体B.额叶C.视网膜D.视觉皮层【答案】C【解析】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该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视网膜上的此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5.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适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统考2008研]A.500Hz以下B.1000~5000HzC.5000~10000HzD.10000Hz以上【答案】A【解析】按照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频率理论(电话理论)的适用范围为1000Hz 以下,因此,答案为A。

注:在《心理学与生活》、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孟昭兰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解释听觉的现象的理论包括频率理论(包括电话理论及神经齐射理论)和位置理论(包括共鸣理论及行波理论),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频率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5000Hz以下的声音,而位置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1000Hz以上的声音。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某次调查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的子女,他们的入学成绩越高。

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述,研究者调查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其入学成绩,对这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进行统计处理,因此该研究属于相关研究。

2.研究者试图通过研究少数失语病人探究人类语言产生机制。

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述,研究者试图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因此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神经元结构的是()。

A.胞体B.树突C.轴突D.神经胶质【答案】D【解析】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4.人脑神经元的大概数量是()。

A.10亿个以上B.100亿个以上C.1000亿个以上D.10000亿个以上【答案】B【解析】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

5.随着睡眠的进行,慢波睡眠的时间()。

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C.呈U型变化D.呈倒U型变化【答案】B【解析】睡眠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时间约10分钟;②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③第三阶段,脑电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大约持续40分钟;④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波,表明进入深度睡眠阶段。

其中,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

一般来说,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

因而,随着睡眠的进行,慢波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

6.随着睡眠的进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1.1复习笔记一、心理学的概念范围(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发挥人的潜在力量,用以改善人的生活和人类生命质量。

1.认识人的心理规律,提高人的心理潜能。

例如根据记忆规律组织学习过程;根据知觉特性发挥艺术家的构思与创作。

2.从心理上了解他人,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人之间深层次的互相了解和互相帮助。

3.按照个体心理功能各方面的差别,把人放置在最适合的位置,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效用。

4.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例如,特殊才能的早期发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发展中的人成为心理功能健全和心理素质完善的人。

(三)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

这些过程是通过人脑的活动实现的,是外界事物作为信息传入人脑,经过人脑的加工、处理,从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诸形式。

(四)心理与脑1.心理是脑的机能自然科学的发展阐明了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和脑长期演化的产物。

生物进化史表明,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

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

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

心理的反映有几个重要的特点:(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

二、心理学的领域与分类(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从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说,可分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学科研究(1)基础学科首先,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它的研究既要从心理本身方面进行,又要从脑的机制方面进行,还要从社会方面进行。

由此形成了心理学基础研究的3大领域: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社会化、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 格)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 格)

第13章人格13.1 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人格概念1.人格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

人格标志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

该定义反映了人格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它包括:(1)整体性人格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它是一种心理组织,构建成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结构。

它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经常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

(2)稳定性由许多个性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在行为中恒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

这种稳定性具有跨时空的性质。

但是这种稳定性是可变的、发展的而不是刻板的。

这是因为:①各种人格特征在某个人身上整合的程度不同;②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性质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中可反映它们不同的方面;③暂时性地受情境的制约,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的稳定特性。

(3)个体性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构成了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尽管不同人可以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他们的整体人格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4)动机性与适应性。

人格驱使人趋向或回避某种行动,寻找或躲开某些刺激,人格是构成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它的动机性与内驱力或情绪不同。

人格的这种驱动力反映着人格对人的生活活动具有适应性的品质。

(5)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人格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

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极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然而它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

2.气质(1)定义气质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的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

如行为的强度、反应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

(2)气质与人格的关系①区别a.气质更多同生理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相联系,因此较为固定而不易受外因左右;b.从种系发展来看,气质更多同生物进化相联系,而人格则更多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影响;c.从个体发展来看,气质出现得较早,而人格则是在个体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0章 动 机)【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0章 动 机)【圣才出品】

第10章动机一、单项选择题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又将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仅指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最初提出的五层次需要层次理论中,成长性需要也包括尊重的需要,而在其后来提出的七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则不属于成长性需要,但是将新增的两种需要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视为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在1970年又将需要层次归并为五个层次,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中,成长性需要只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

2.“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①生理的需要,表现为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②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因此,答案应为C。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解析】双趋冲突指两个吸引的目的只能选择其一时的冲突;双避冲突指两个回避的目的只能回避其一时的冲突;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个体既吸引又回避时产生的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多个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作用时的冲突。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关于心理学的研究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异常复杂,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方面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2、个体的现象与行为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的意识的另一特点。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还能揭露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多数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的。

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些心理现象也是无意识的。

意识是让你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支配。

4、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二、心理学的任务1、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心理与环境。

2、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个案研究3、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正确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起源,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意义实践意义: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有助于人们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从而为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全)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全)

一、感觉定律及心理量表法和有关实验(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只有在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才能产生感觉。

感觉的意义:a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b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考夫卡把刺激分为近刺激和远刺激。

近刺激是感觉器官接受到的刺激,可随感觉器官发生变化,如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等。

;远刺激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会太大变化,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2.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来自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是指接收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3.感觉的编码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3.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3.2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他看来,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技能与能力
12.1 复习笔记
一、技能
(一)技能定义
技能(skill)是在活动中经过练习而获得的,赖以顺利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或动作系统。

(二)技能的动作分析
一般从动作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两方面研究技能的动作分析。

1.动作的反应时间
(1)定义
动作的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出现到开始作出动作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简称反应时。

反应时的长短可以相对地反映出技能动作的熟练程度及动作的复杂程度。

(2)分类
①简单反应是对单一的刺激作单一的确定反应,这种反应对刺激和反应方式都无需辨别和选择,因此反应时也短。

②复杂反应是要求根据各种可能出现的刺激,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方式作出反应。

刺激可以有几种,反应方式也可以有两种或更多种。

因此,在要求作出的反应复杂时,就需要对刺激和反应方式加以辨别和选择。

③二者的差异:简单反应时的个体差异不大,复杂反应时则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即使加
以训练,有的人能有较大的缩短,有的人则不能,这就反映出不同人在技能上的差异。

(3)影响因素
刺激物及人本身的特点对反应时是有影响的。

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时越短。

人处于积极准备状态下,反应时也会缩短。

情绪、疲劳和疾病都会影响反应时的长短。

2.动作的准确性
动作的准确性是指动作的形式、速度、力量3方面是否恰当和协调,是否符合目的的需要。

它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下,由整个机体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1)动作的形式
①动作的形式是指动作的方向和幅度。

动作方向是指动作的轨迹,它应指向所要达到的目的。

动作幅度是指动作量的大小,即动作路径的长短。

②动作方向不对,根本谈不上达到目的;动作幅度不对,过小或过大,也不能达到目的。

它们都是不准确的动作。

(2)动作的速度
①动作的速度是指动作部位在单位时间里所移动的路程多少。

它是肌体的一种能力,其范围常在每秒几毫米到l干毫米之间。

②动作的速度是以动作的目的为转移的,动作任务的性质不同,要求的任务也不同。

依据不同任务,调节相应的不同动作速度,也是准确完成动作的条件之一。

(3)动作的力量
①动作的力量是指动作所表现出来或所能表现出来的力量。

它也是完成动作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许多活动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和障碍,需要动作表现出一定的力量。

即使并没有阻力或障碍,动作也需具有克服任何可能障碍的力量的潜在可能性。

②动作的准确性对于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是必须的,它是构成各种技能的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

许多机械操作都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三)动作的控制与调节
每一个技能动作都是根据对刺激的感知所作出的反应。

它起始于感知活动,终止于动作的完成。

因此,技能活动是感知觉过程与动作过程共同协调完成的,它们都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四)技能形成的过程
1.技能形成过程的定义
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指人通过练习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2.技能形成过程的3个主要阶段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这是开始练习技能动作的初期。

这时,练习者的注意范围较窄,对动作不能整体把握,动作往往不协调、紧张忙乱,而且细节的控制也很差,并易受过去种种习惯动作的干扰。

(2)动作的交替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练习者已能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在局部的动作上能够协调,但在整体动作上,还处在逐渐练习水平上。

练习者的紧张开始慢慢消失,所受干扰和多余动作都大大减少。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所有的动作能协调而准确地联贯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巩固下来。

它们能以连锁的方式再现,这时所需的意识的参与和视觉的注意已达到最少的程度。

3.技能形成全过程的特点
(1)在技能动作的掌握中,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2)多余动作、紧张状态逐渐消失;
(3)动作错误消除,视觉控制减弱,运动觉控制加强;
(4)动作方式向自动化、稳定性转化,实现动作的灵活性提高。

(五)练习曲线
1.练习曲线的概述
(1)定义
练习曲线是对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练习曲线是检测技能掌握过程的有效方法。

(2)分类
根据所采用的指标,练习曲线可分为2类:
①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考察完成动作所需时间或错误量的变化。

由于完成动作所需时间和错误量总是越来越减少的,因此这类曲线总是呈现逐渐下降的形状。

②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考察完成的动作量或练习效率的变化。

由于完成动作量或练习效率总是增加的,所以这类曲线总呈现逐渐上升的形状。

这两类曲线,它们都不是呈理想的连贯、圆滑的形状。

在练习中总有反复现象;错误率总趋势是在下降,但有时也会有提高;效率总趋势是在上升,但有时也会下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练习者注意的暂时放松;可能是练习者有意推敲,放慢了练习的进程;也可能是练习者给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2.“高原”现象
(1)定义
高原现象是指在一个练习时期里,练习似乎毫无进展,效率并无明显提高,曲线近似为一段水平线,这种经过一段练习出现成绩原地踏步的现象。

(2)原因
①技能结构有所改变和实现新的技能动作的新方式尚未出现前的停滞或准备状态。

因为一项技能活动可以由不同的动作方式完成,它们有水平不同之分。

②在一个持久的练习过程中,高原现象可能出现不止一次,这是由技能结构、实现动作的方式方法的改变决定的。

③技能的发展最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出现发展的“极限”。

即一旦达到这个水平后,技能就不再提高了。

然而,这个极限是相对的,且因人而异。

它与人的生理条件、个人的能力及努力、一定的客观条件有关。

(六)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明确的目的与要求
动作的练习是有目的、有要求、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这是它区别于简单的重复动作的基本特征。

练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它以最合理、最有效且最正确地完成每一动作为目的,每一次练习都使人向掌握技能迈进一步。

2.正确合理的练习方法
正确合理的练习方法是提高练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练习应有方法可循,避免盲目的尝试。

练习应遵从指导,观察示范,接受随时检查,及时纠偏,应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应根据技能的性质安排局部练习或整体练习;最初的练习不应图快,而应力求准确无误。

练习方法的选择还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因目的而异,这样才能均衡各方面情况,寻找出提高练习效率、掌握技能的最佳捷径。

3.反馈的作用
每次练习都会产生一个结果,了解这一结果,认真研究本次练习中的正误和得失,是提高练习效率的良好方法。

每次练习对各个步骤作出规划,并预见其结果。

练习之后,检查结果,并与每个步骤的规划相对照,正确的将在后面的练习中加以强化,使之得到巩固,错误
的则予以改正。

这样,每次练习都有所收获,也就大大提高了整个练习的效率。

4.适当分配练习时间
(1)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
正确分配练习时间对练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般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各次练习的时间间隔不宜过短。

较长时间的或连续不间断地练习叫集中练习;较短时间和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练习叫分配练习。

分配练习往往比集中练习优越。

集中练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疲劳,也可能是由于脑的内抑制规律所致。

(2)最优的练习时间分配
开始阶段进行间隔及时间均较短的练习,以后逐渐延长练习时距和练习时间。

实践证明,掌握了的技能,每经一定时间进行复习,可使之长久地保持。

5.技能的相互作用
已经掌握的技能可以影响新的技能的掌握。

这种技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叫作技能的迁移。

迁移有正负之分。

应当合理地利用迁移作用,避免干扰作用,使已经学到的技能服务于将要学的技能,这样就能避免过多的精力浪费,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1.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2.能力定义的3个要点
(1)能力是完成种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是说明能力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