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合集下载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

东北“十大怪”,你说怪不怪在我的父辈那里听说最早的东北有“十大怪”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旧的东北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窗户纸糊在外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最早的东北没有玻璃窗和塑料布,只有窗户纸。

那种窗户纸也叫“麻纸”,是芦苇线麻等制成的,又软又黄。

在用苏子油,桐油加盐水制作而成的窗户纸。

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防潮防止室内潮气侵湿窗户纸。

为了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糊窗户纸也是技术活,要糊的平整而且无皱褶。

随着玻璃和塑料布的普遍使用,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

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早年的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使用(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

以前的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从小就跟随父母参加农耕劳作,抽旱烟是为了劳动中抽烟驱赶蚊虫,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

都是自家中种的旱烟,多数使用烟袋杆抽烟,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就有了“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

现在东北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不同的是现在抽的香烟。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最早的房子多为茅草房,妇女生完孩子后,将孩子平放在摇篮(也叫悠车)里,摇篮里垫着装有谷糠的”糠口袋“的软垫子,再把摇篮用绳子挂在房梁上,孩子的母亲一边干活一边晃动摇篮哄孩子睡觉。

第四怪”嘎拉哈“人人爱”嘎拉哈“就是袍子,羊,猪等小动物的膝盖骨。

小时候儿童玩具极少见,”抓嘎拉哈“就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游戏之一,”嘎拉哈“的玩法很多,各地不尽相同。

会玩”嘎拉哈“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嘎拉哈“已成稀罕物。

第五怪冻豆包讲鬼怪粘豆包是东北地区传统食品之一,历史悠久。

包粘豆包,要将大黄米碾成粉和成粘米面发酵,大豆烀熟做馅,包成小球状上锅蒸熟。

粘豆包糯糯的筋道可口,好吃又扛饿,一年四季都能吃。

过年的时候,粘豆包和饺子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

”怪事“指的就是大家边包豆包边讲一些鬼怪故事,家长里短,扯”老婆舌’,闲唠嗑。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1]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1]

其实,东北的导游对"东北三大怪"不陌生了,但是了解的不一定全面.而在带团过程中,外省游客(特别是南方的游客)对我们的"怪"特别感兴趣.现在就把我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导游朋友,可以应用在带团的过程中.如果讲的好的,应该会使你们多赚点儿银子的!一般,我在讲购物前,会把这几大怪拿出来讲讲.一来,气氛会很好;另外,我会把与购物有关的都放在压轴的位置.这样呢,会很快把购物的铺垫做好.当然了,效果也是不错的.不信,大家也试试!东北风俗十大怪旧十大怪说起东北的十大怪来,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如今即便是上了些岁数的人也未必说得全。

其实,那十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老话就有: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之说。

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反映老东北的风俗习惯,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窗户纸糊在外--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小儿睡悠车的习俗来源于东北的满族。

他们在狩猎生活的时代,因山林中经常有毒蛇野兽出没,把不会走路的婴儿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会因受热而“上火”生病,于是便想出“吊起来”的办法。

早期游猎尚未定居时,多是用兽皮制成兜状的吊袋,两端拴皮条挂在林中大树上。

后来逐渐发展成用桦树皮和薄木板做成的“悠车子”或称“摇车子”。

悠车的制作,是先以薄木片经水汽熏蒸后弯成近似椭圆形的车帮,把接头处用皮绳或锔钉连接牢固,再在底部安横梁和底板,做成后两头微上翘,形如小船,车帮上沿的中前部还要安“车弓子”。

四角装铁环、穿皮绳、拴车钩子,悬挂在炕上方的“子孙椽子”上。

车帮的外侧用红黄油漆涂刷,并有“长命富贵”、“九子十成”之类的吉祥文字和图案装饰。

吊绳上还拴有小铃铛和布制、骨制的小玩具,既用来哄小孩玩,又能增添装饰效果。

婴儿出生后数日(有在七天或十二天的),便开始睡悠车,俗称“上车”。

所用的车很少是自家新制,而是由姥姥家、舅舅家赠送,而且以经人用过的旧车为好,因为这样的车已被实践证明能使孩子平安长大成人,用起来吉利。

也有的人家为图孩子“好养活”,专门向亲友中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家庭去借其用过的悠车。

孩子入车之前往往还要有一些仪式,如姥姥、舅妈等叨咕几句平平安安、步步登高之类的吉祥话,还放一些钱在车内的枕头下,俗称“压车钱”。

若是借来的悠车,拴吊好后把孩子放进去之前,先把自家的猫放进去悠一悠,若是猫不在家,就用扫炕的“条帚疙瘩”代替,悠时嘴里也要“叨咕”,意思无非是借此去掉“邪气”。

另一说猫或条帚疙瘩都是整天呆在自家炕上,将其在车里放一放,孩子再睡就不会“认生”。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烟筒垒在山墙外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烟筒垒在山墙外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烟筒垒在山墙外东北这地方,原来有人给编出来“四大怪”顺口溜,后来又发展到“八大怪”,其它几大怪已经逐步消逝了,这个“烟筒垒在山墙外”,如今还继续存在。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城乡的满族传统住宅,无论土坯草房还是青砖瓦房,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烟筒不是建在山墙上方的屋顶,也不是从房顶中间伸出来,而是像一座小塔一样立在房山东西两侧或南窗的前面,老百姓称这样的烟筒为“跨海烟筒”、“落地烟筒”,用满语的话说就是“呼兰”,呼兰就是“烟筒”。

呼兰式的烟筒来源于最早的长白黑水之域,生于斯长于斯的满族人,为了生存,先是搭建窝棚,然后发展成为马架子,后来发展到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土坯房。

过去的东北,木材很方便使用,有的房子墙壁也多是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的。

这样的房子在屋里垒上土炕烧火以后,如果烟筒附在墙壁上或设在房顶上,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为了防止发生火灾,人们就把烟筒设在距房子三、四尺远的地面上,中间的距离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

据记载,这种烟筒最早的材料,不是砖石也不是土坯,是利用森林中被虫蛀空的树干,截成适当长度直接埋在房侧,为防止树干的裂口处漏烟,用藤条上下捆缚,外面再抹以泥巴,成为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杰作。

可是,这种材料制作的烟筒经常引起火灾,火烧大了一点,烟筒就烧“没”了,人民只能淘汰掉,改为土坯垒烟筒。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满族人走出山林后,这种烟囱也被带到东北的汉族居住区。

随着建房材料的变化,逐渐改为用土坯和青砖砌筑,保持着高过房檐、下粗上细的建筑风格。

土坯草房的烟筒,打远处看,像是一只大酒壶立在房山头。

后来用砖砌的烟筒,为了砌筑方便,多为方形,从根部往上逐渐收敛,像一座小塔。

在呼兰萧红故居的西山墙之侧,至今仍保留着那高大砖砌“呼兰”烟筒。

呼兰式烟筒在建的时候,都距房体有一段间隔,其间有一段砌有烟道的短墙相连接,俗称为“烟筒脖子”或“烟筒桥子”。

有的人家为防止冬季严寒时受冻影响排烟烧炕,有的地方还在此短墙下留出类似桥洞的空间,以便用柴禾加热以利烟道畅通。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
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如下:
1.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窗户纸糊在外面可以防止窗框受潮,保持窗户透气、明亮。

2. “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地区的妇女们过去常常抽烟袋,这是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影响。

3. “大缸小缸腌酸菜”:东北地区冬季蔬菜不易保存,所以人们发明了腌酸菜的方法。

大缸小缸则是用来腌制酸菜的容器。

4. “养活孩子吊起来”:这是东北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人们会将孩子放在摇篮中吊起来。

5. “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人们会在冬天聚在一起讲故事、听鬼怪传说。

6. “头顶狗皮帽,身穿皮外袄”:这是东北地区冬季保暖的一种装扮,狗皮帽和皮外袄都是保暖的衣物。

7. “草皮房子篱笆寨”:东北地区的房屋多为草皮盖顶,四周则是篱笆围成的院子。

8. “大姑娘叼烟袋”:东北地区的一些妇女有抽烟的习惯,烟袋是她们的日常用品之一。

以上就是东北八大怪顺口溜的意思,这些顺口溜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体现,也是东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东北十八怪,逐渐消失的东北民俗
随着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东北民俗逐渐消失。

东北三省和内蒙东北部被誉为关东,满族人(在旗的)和山东闯关东的,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风俗,20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仍然能够看到的一些民俗风情,在逐渐的消亡。

小编整理了一下,和大家一起共享。

东北人热情,好客,大方,欢迎大家到东北来做客!!
一窗户纸糊在外
二草苫土房篱笆寨
三烟囱贴在山墙外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
六百褶皮鞋脚上踹
七双腿没有单腿快
八冰上钓鱼单线拽
九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十大碗白酒轮着喝
十一嘎啦哈姑娘爱
十二女人叼个大烟袋
十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十四年节喜庆吃豆包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十六家家户户有酱缸
十七不吃鲜菜吃酸菜
十八南北大炕对脑袋。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农村的“八大怪”,有谁还记得吗
东北八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在于反映了老东北的风俗习惯,也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1、姑娘叼着大烟袋
东北农村这噶哒生活单调,你说出去扭个秧歌吧忒冷,所以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到现在奶奶还有抽烟的习惯,都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2、窗户纸糊在外
在东北冬天极为寒冷,若糊在里面,由于室内外温差极大纸很容易被室内玻璃的水浸破从而达不到御寒的作用,虽然不好看但是好用啊。

3、养个孩子吊起来
吊起来哈哈,不是把孩子吊起来而是东北的摇篮,这种摇篮是吊在房梁上的,与南方的悠车相似,这也与东北农村的生活习惯分不开。

4、反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农村人人喜欢穿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来御寒,不仅暖和还不占雪,对于现在时髦的人们才会穿貂皮大衣。

貂皮更是名贵的东北三宝之一。

5、草呸房子篱笆寨
东北农村里的百姓都是把草和泥混合在一起,有特定的模子固定成一个大块,叫做“坯”晒干之后垒成房子,冬暖夏凉。

6、狗皮帽子头上戴
东北农村这噶哒还是汉人多,汉人不擅长打猎,寒冷的东北冬天会冻死不少狗,索性把狗的皮毛来制成狗皮帽子。

别说还真暖和。

7、大缸小缸腌酸菜
以前的东北农村冬天里没什么蔬菜,大白菜呢又不容易储存,聪明的东北人发明了一中特殊的储存方式腌渍成酸菜,酸爽可口。

8、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农村每年进入腊月,农民们就忙碌着淘米包粘米豆包,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随着农村生活得日益变迁,东北农村的这些生活习惯也在渐渐的改变,这八大怪也快淘汰了。

在我国每个农村都有每个农村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农村来说,这些风俗习惯是它们多年才养成的。

东北十大怪

东北十大怪

东北民俗十大怪东北的过去流传着很多民俗说法,对于那些东北的民俗现在在大家的概念中仍有诸多的猜想和新奇,特别是传说中东北有几大怪。

俺是纯正的东北人,对过去东北的民俗传说虽然知道一些,但并不系统。

有说东北有三大怪的、有说有六大怪的、还有说有八大怪的等等。

到底有多少怪,我也非常好奇,所以最近到处找资料,把所有收集来的资料集中整理出来发现有十大怪。

在这里一一介绍给朋友们,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东北的民俗风采(有些现在还在流传中)。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这是因为东北的冬季非常寒冷,室内与室外的温度反差很大,过去窗子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

因为冬季内热外寒,如果把窗纸糊在室内容易被融化的冰霜浸破,所以要糊在窗户外面的窗棂上,然后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玻璃普及后的现在这种糊窗的方法基本绝迹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烟有防蛇和防蚊虫的作用,在东北的农村,抽烟可以起到防蛇虫的效果。

尤其在东北的冬天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家里“猫冬”,由于过去生活单调,大家就会经常聚在一起边抽烟边聊天。

过去没有烟卷,只有旱烟,一般都是由女孩要给老人装烟袋,点烟后要吸上几口,确信烟点着了再递给老人,一来二去自己就有了烟瘾,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大姑娘也不列外地争相抽旱烟解闷。

现在东北的农村虽然抽烟袋的看不到了,但东北农村姑娘抽烟还是很普遍的。

第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预防儿童被动物咬伤,同时妇女可以解放双手做家务活,并方便哺乳。

东北的摇篮里放的是米糠口袋,小孩子是手和腿都包的紧紧的睡在上面,即安全舒服又少生病,用东北女人的话说,睡摇篮的孩子长大身材好。

本人小时候就睡过这样的摇篮。

现在在东北的农村用摇篮养孩子的还有。

第四怪:大缸小缸渍酸菜东北的天气是冬长夏短,由于过去东北比较落后,蔬菜能保鲜一冬是很难做到的。

我国各地“八大怪”

我国各地“八大怪”

我国各地“八大怪”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因受气候、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提炼出来后,称之为“八大怪”现象。

一、北方地区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斤半白酒不见外】——喝烈酒在东北冬天是抵御严寒的好方法了,再说东北人向来热情好客,不喝到你倒就是你见外。

第六怪:【棉乌拉脚上踹】——棉乌拉是冬季北方外出必穿的一种鞋。

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乌拉草也很少见了。

关东三宝也由原来的人参貂皮乌拉草,变成了今天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了。

第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二人转表演人人爱】——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家喻户晓的二人转已闻名全国。

2、青岛八大怪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弯,车子才能到达。

第三怪:【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有诸多的海水浴场,人们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是在家中穿好了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第四怪:【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大约要喝2到3斤啤酒,青岛啤酒集团为了让人们每天都能及时品尝到新鲜的啤酒,因此将啤酒装进了塑料袋,这样即节约原材料,又可以方便大家。

大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

大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

⼤东北逝去的民间游戏在过去的东北农村,在⽥间、地头、场院,在⽼百姓家的屋前屋后、炕头上,在村边的⼩河旁、⼤树下,勤劳的东北⼈民发明了⼀系列的民间游戏,劳累了的⼈们在休息的空余玩着民间游戏,这些游戏有些是消耗体⼒的体育活动,有些是动⽤⼤脑的脑⼒活动。

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是刮风下⾬下⼤雪,只要有时间,⽼百姓就会快快乐乐的去做这些具有浓郁民间乡⼟⽓息的游戏。

只可惜,过去东北的这些民间游戏到现在玩的⼈也少了,就连知道游戏名称的⼈也少多了,⼈们取⽽代之的是⾼科技的⽹络游戏。

像这种⼟的掉渣的游戏连东北农村的孩⼦们都很少去玩了,这也是社会进步、国民⽂化⽔平提⾼的缘故吧。

⼩孩⼦们从出⽣到蹒跚⾛路到懂事以后,玩的第⼀个游戏恐怕就是摔泥炮了,直到孩⼦们长⼤成⼈后,还有许多的民间游戏可以玩的。

按⼈的年龄从⼩到⼤排序,可玩的民间游戏如下:摔泥炮:⽤⼟和⽔活成泥,团成泥团,俩⼈分成同等的泥团,泥团中间抠⼀个深窝,使劲摔在地上,随着⼀声响,泥点四溅。

以响声⼤、泥团中间崩开花有窟窿⼤⼩为赢,有时弄不好,还会⼀点声都没有,泥团也不开花,当然也不能出现窟窿了。

接杏核:将吃完的杏扒出的杏核晒⼲,俩⼈出同数的杏核,约定好谁先接,然后将杏核放到⼿⼼,扔起来,⽤弯起的⼿背接住,再扔起来,⽤⼿⼼去抓,抓住的杏核归⼰。

这时,⼏次接抓,会掉地上不少杏核。

关键是看谁的⼿背弯的深,⽽且⼿⼤占绝对的优势。

弹炮楼:将⽤泥团成的泥球四个摆成两层,底下三个,上⾯⼀个,东西南北四个位置摆好,被⼩孩⼦们视为“⼩⽇本的炮楼”,然后在远距离的⽤泥球分别弹四个“炮楼”,⼀次弹倒为赢。

煽纸⽚⼦:将废报纸或废纸⽚叠成四⽅形,中间留有空隙,置于地上,⼈哈腰⽤另⼀个纸⽚⽤⼒煽动,把纸⽚煽的翻⼀个个为赢;或者⼈⽤⼿拍打地⾯,将纸⽚翻个。

踢毽⼦:⽤⼏个铜⼤钱中间穿上鸡⽑或马鬃,底部⽤⽊头塞⼦紧实就可以⽤了。

玩的时候⽤右脚往⾥往外踢起,或者⽤脚尖沟起;⽤右脚踢起来,再⽤左脚答,可连续答多次。

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

风俗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的外在反映。

风俗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有关。

在俺们东北这嘎哒就有这样的顺口溜:“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火盆里面烧鸡蛋,养活孩子吊起来……”简称东北八大怪。

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玻璃窗在中国住宅中使用,大约从清光绪年间开始,直至近三四十年才在各地城乡广泛普及。

在此之前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平民百姓的土屋茅舍,还是皇亲国戚的宫殿宅邸,用于分隔窗户内外的主要遮蔽物,就是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的纸。

但奇怪的是,在山海关以内和南方地区,窗纸都是糊在窗棂内侧,这样,既可以保护脆弱的窗户纸,又能从房子外面就可以看到“盘肠”、“灯笼锦”等各种花式的窗格图案,能起到美化的作用。

但是过了山海关,尤其东北地区,窗户纸却都被糊到了窗棂的外面了,人们心中不免诧怪:窗户纸为什么要糊在外面呢?大家都知道,南方的热空气刮到山海关就被长城挡住了,越往北温度越低,天气越冷,在“数九”的日子里,一般气温都在--28℃甚至--36℃以上,可谓滴水成冰。

在过去年代里,天气寒冷不说,农村住房子条件也差,墙体都是用土坯及“垃禾辩”垒的房子,封密不好,墙体透风。

窗户都是木材做的,简单得很,都是上下两厢的,下面的一扇基本固定不动,除非特殊情况可拿下来,一般不卸下来。

上面的窗户扇是活的,它的两边有两个圆轴(户枢)装在窗户框的两个槽里,可以让窗户扇上下转动。

夏天的时候,天热了,可以用木棍把上扇支起来,(潘金莲就是因为不小心碰掉支窗的木棍碰到了西门庆才惹上杀身之祸的。

),也可以拿下来。

窗户扇内用木条分割成几个小方块,相互垂直交错,起互相支撑及糊窗户纸用,有的是长方型或者是菱形,这要看干活的木匠手艺和审美了。

老百姓管这样的窗户叫格子窗。

这种格子窗虽可以防兽却不能挡风御寒,为了抵御风寒,人们就把纸糊在窗户上。

那么,窗户纸为什么非糊在外面,不糊在里面呢?其实,糊在外面,恰恰是俺们东北银儿的大智慧的表现。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

东北民俗新旧八大怪

其实,东北的导游对"东北三大怪"不陌生了,但是了解的不一定全面.而在带团过程中,外省游客(特别是南方的游客)对我们的"怪"特别感兴趣.现在就把我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导游朋友,可以应用在带团的过程中.如果讲的好的,应该会使你们多赚点儿银子的!一般,我在讲购物前,会把这几大怪拿出来讲讲.一来,气氛会很好;另外,我会把与购物有关的都放在压轴的位置.这样呢,会很快把购物的铺垫做好.当然了,效果也是不错的.不信,大家也试试!东北风俗十大怪旧十大怪说起东北的十大怪来,年轻人多半不知道是什么,如今即便是上了些岁数的人也未必说得全。

其实,那十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年间,东北地区比较贫困,特别是非常守旧,那时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窗户上面一律使用一种专用的十分厚实的“麻纸”把格子式的窗棱糊起来。

在满族三合院,窗户纸如果糊在里面,室内温度过高时,窗户纸受热膨胀就会被绷紧,外面寒风刮来就会把窗户纸刮得哗哗地响,既吓人又容易损坏。

而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还可以形成室内外温差,从而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不但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到后来虽然有了玻璃,人们一方面因为买不起,或者由于习惯,觉得安上玻璃之后,在屋外可以把屋内的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感到不方便,所以一直沿袭下来。

就是现在,还有极个别地方有人仍然使用窗户纸糊窗户。

多数情况下,糊窗户纸这一景象,我们只能在一些武打片子里看到,屋外的人用手指捅破窗户纸,有时为防止发出声响被人发现,一般用舌头舔破窗户纸,然后向屋内吹迷魂药或者是向屋内窥视。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大姑娘叼烟袋在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东北姑娘(满族格格)“猫冬”在家的时候,就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

各地八大怪

各地八大怪

各地八大怪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第五怪:斤半白酒不见外第六怪:棉乌拉脚上踹第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第八怪:二人转表演人人爱2、青岛八大怪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第三怪:身穿泳衣走在外第四怪:啤酒装在塑料袋第五怪:公共站牌乱安排第六怪:东南西北分不开第七怪:一等美女嫁老外第八怪:管小姑娘叫小嫚3.河南八大怪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第三怪:天井窑院地下开第四怪:中字说的真不赖第五怪:寻根问祖河南拜第六怪:少林太极最叫卖第七怪:豫剧老少都喜爱第八怪:红旗渠水引天外4.陕西八大怪第一怪:帕帕头上戴第二怪:房子半边盖第三怪:面条像腰带第四怪:烙饼赛锅盖第五怪:辣子是道菜第六怪:碗盆难分开第七怪:唱戏吼起来第八怪:姑娘不对外5.新疆八大怪第一怪:神秘湖里出妖怪第二怪:男人爱把花帽戴第三怪:骆驼比车跑得快第四怪:春夏秋冬一天来第五怪:鞭子底下谈恋爱第六怪:风吹石头砸脑袋第七怪:条条井水连起来第八怪:鬼哭狼嚎谁作怪6.成都八大怪第一怪:不泡茶馆把病害第二怪:到处摆起麻将赛第三怪:成都美女惹人爱第四怪:耙耳朵男人美女爱第五怪:一日三餐吃泡菜第六怪:串串麻辣又自在第七怪:太阳出来翻倒晒第八怪:自行车比汽车快7.云南八大怪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第二怪:三只蚊子炒个菜第三怪:石头长在云天外第四怪:四季衣服同穿戴第五怪:种田能手多老太第六怪:娃娃出门男人带第七怪:好烟见抽不见卖第八怪:摘下草帽当锅盖8.上海八大怪第一怪:到外滩像到国外第二怪:吃饭要用小碟来第三怪:衣服挑到窗外晒第四怪:卖房好像卖白菜第五怪:摩托车在便道开第六怪:噪音多大都忍耐第七怪:新版地图天天改第八怪:奶油小生没气概9.南京八大怪第一怪:老头害怕老太太第二怪:家家户户吃野菜第三怪:有病元宵墙上来第四怪:各种报纸卖得快第五怪:雨花石头到处卖第六怪:板鸭名声传国外第七怪:旅游看墙看坟来第八怪:南京人见怪都不怪10..广东八大怪第一怪:早晨起床先买菜第二怪:宵夜吃到凌晨来第三怪:麻将桌子马路摆第四怪:鸡鹅猫狗上阳台第五怪:睡衣拖鞋逛大街第六怪:广播电视听不明白第七怪:煲粥煲汤用药材第八怪:摩托充当出租开11..海南八大怪第一怪:三条沙虫一碗菜第二怪:树根包在树皮外第三怪:一条蚂蝗当腰带第四怪:牛头下雨牛尾晒第五怪:头上斗笠当锅盖第六怪:青石板上煎鸡蛋第七怪:火车没有牛车快第八怪:老太爬树比猴快12..云南十八怪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第二怪:摘下草帽当锅盖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第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第五怪:米饭粑粑叫饵块第六怪:山洞能和仙境赛第七怪:四季衣服同穿戴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第十一怪:四个竹鼠一麻袋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第十三怪:竹筒能当水烟袋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露在外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第十六怪:花生蚕豆论堆卖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第十八怪:背着孩子谈恋爱。

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

东北八大怪1、东北八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第六怪:【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冻死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狗皮帽子。

第七怪:【大缸小缸淹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每年进入腊月,就是农民们忙碌着淘米的时候。

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2、山东青岛八大怪第一怪:【老区房顶红瓦盖】——青岛有很多外国留下的老式建筑,极具欧陆风情,其建筑多为红瓦顶。

第二怪:【骑车没有走路快】——青岛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特别少,青岛是山地城市,上坡下坡特别多,单行线多,造成了看似很近的路也必须绕很大的弯,车子才能到达。

第三怪:【身穿泳装走在外】——青岛有诸多的海水浴场,人们去洗海水浴的时候,一般是在家中穿好了泳装,然后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浴场。

第四怪:【啤酒装进塑料袋】——青岛人在夏季每人每天大约要喝2到3斤啤酒,青岛啤酒集团为了让人们每天都能及时品尝到新鲜的啤酒,因此将啤酒装进了塑料袋,这样即节约原材料,又可以方便大家。

第五怪:【公交站牌乱安排】——青岛的单行线太多了,再加上公交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使很多外地人不明白青岛的公交车如何坐。

第六怪:【东西南北分不开】——青岛是山地城市,没有一条路是正南或是正北的,在青岛问路,当地人不会告诉你往东走或是往北走,只会告诉价钱到第几个路口往左拐或往右拐。

东北“三大怪”

东北“三大怪”

东北“三大怪”“见怪不怪,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你说怪不怪?”这描述的正是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东北民俗“三大怪”。

三大怪实际上是满族民俗和中原文明的一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整个东北地区以满族为代表的土著民族,他们把自身生存方式的一种习尚和中原文明、中原文化汉族地区的习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俗,这种风俗有它的历史的严格性,同时又有它自己的一种独有的传承方式。

虽然这三怪现在基本上已消失殆尽,但既然是历史风俗,还是有必要整理出来。

东北之第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其居住房子的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

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桐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为什么要糊在外边呢?因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这种东北民间的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

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而且在东北风大雪硬。

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

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东北人生存的经验积累。

冬夜,当北风扬起砂雪,“哗哗”地击打在窗子上,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追逐,像战鼓在“咚咚”地擂响,可是屋内却温暖宁静,窗纸抵挡住了寒风冷雪的袭击,东北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上......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东北人勤劳和洁净的美好性格。

在东北,一般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两部分,靠下边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亮纸”,上边的部分是“支窗”.糊在外的窗纸是糊在“支窗”上.支窗在冬日里关得紧紧的到春夏天气转暖了,晌午前后,人们把“支窗”支起或吊起来,以便通风换气。

新疆八大怪

新疆八大怪

1、东北八大怪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农村生活单调,大姑娘也争相抽旱烟解闷。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朝外】——东北人喜欢穿动物的皮毛制成的衣服来防寒,关东三宝中的貂皮更是名贵。

第四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摇篮与南方的“悠车”相似,只不过东北的摇篮吊在房梁上。

第五怪:【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用来垒屋。

第六怪:【狗皮帽子头上戴】——东北在严冬降临的时候,有的狗冻死
了,天气又那么冷,汉族人因为不擅打猎不能获取其他动物的皮毛,所以将狗皮做成狗皮帽子。

第七怪:【大缸小缸淹酸菜】——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

这是北方大白菜的一种特殊吃法,东北的特色食品。

第八怪:【冬天包豆讲鬼怪】——东北每年进入腊月,就是农民们忙碌着淘米的时候。

淘米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

东北林区的习俗和东北林区十大怪东北风俗习惯话题:东北风俗习惯钱串子酸菜的制作方法林区“跳大神”如今被称之为“装神弄鬼”。

当年,却在林区内显赫一时,是林区看病的一种主要方式。

山里人身居大山之腹,有病都要请“大神”来看,这种看病的方式称之为“跳大神”。

“大神”是主神,主神家设有香炉,每月的初一、十五才烧香祭神,把神请到家里,附入体内。

其次,是“二神”,“二神”是“大神”的配角,主要是为“大神”传话的翻译。

因阴阳两界的话语不同,全靠“二神”来沟通。

两人看病,一唱一和,十分默契。

每逢去给病人看病,“大神”都要上香、摆供,腰系铜铃,手执皮鼓,盘坐在凳子之上,开始“请神”。

等请来神后,“二神”则手持皮鼓,边敲边念叨,嘴里振振有辞。

当神全部到齐,两面皮鼓叮咚作响,似如暴风骤雨,“大神”则跳将起来,摇晃身躯,奔腾狂舞。

舞后,“大神”便慢慢地坐下来,全身如触电般颤抖,此时,神已附入大神之体。

接着,就是“看病”,在看病时,“大神”在嘀嘀咕咕的说话,这话只有“二神”才能听懂,“二神”就翻译,把病情、病因、以至“冲撞”了什么都一气说完。

看完病,“大神”一个鲤鱼打挺和请来的神一起退位,至此结束。

看完病就要治病,治病的方法视病情而定,如给病人看香、搬竿子、给小孩破关、拘魂、过阴等等。

看香:“看香”是“大神”请来神后,看香案上的香火燃得如何,从中来断定病人的病情及如何避凶解难。

搬竿子:“搬竿子”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让病人坐在炕上,双手持一根五尺长的高粱秸,上端插着三柱点燃的香火,这时,“大神”和“二神”要互相配合,轮番和病人说话,借助病人之口,说出病因和如何除病的方法。

病人说完后,“大神”和“二神”便把病人所说的话,说成是神鬼之言,是神鬼附体后的征兆。

有时候,病人坐在炕上,一坐就是几小时,累得腰酸腿疼,再加上炕热、病重,病人不一会儿就会神志不清。

破关:“破关”是指有病的儿童,经“大神”看完后,说犯了某些“关口”。

如“火关”、“水关”、“奇巧关”等等。

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一、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别是最北部的地区和东部的一些地方的气温,和现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亲身体验难以想象。

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

二、苫土房篱笆寨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

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

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

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或是都住在楼房里啦!!三、烟囱贴在山墙外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

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

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

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

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

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

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

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

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

历史中的东北八大怪,是哪八大怪?到底有多怪

历史中的东北八大怪,是哪八大怪?到底有多怪

历史中的东北八大怪,是哪八大怪?到底有多怪各个地区都有很多有趣的民间生活习惯。

在东北就有八个传统生活习惯,被称为'东北八大怪',不仅记录着过去东北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东北文化,我们来看看这八大怪都有哪些。

第一怪,窗纸糊在外面。

为了御寒,当地百姓可是想尽了办法。

他们糊窗纸,是用两层,一层在门里面,一层在门里面。

并且在纸上面涂上植物油,这样防风效果就更好了。

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个是很特别,其实不是真的把孩子吊起来,而是把孩子的摇篮吊起来。

这是之前的游牧民族想到的办法,因为他们经常迁移游牧,为了孩子的安全就把孩子的摇篮吊到马车上,这样照顾起来方便。

后来变成了一个特色,在屋子里也把孩子的摇篮吊到梁上,既节省空间,又能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当做可以推的秋千摇篮。

第三怪,反穿皮袄毛在外。

说了吃了,穿的也少不了。

在历史中,人们的衣服很有限,功能主要是御寒。

所以皮袄是冬季的必需品,抗寒能力很强。

在冬季的时候,东北的百姓会把皮袄反穿,皮在内毛在外面,这样一来就不怕雨雪天了,因为雨雪都不会把毛沾湿。

这样的生活经验都是百姓经过不断实践总结的。

第四怪,狗皮帽子头上戴。

当时的人们很穷,狗皮帽子很实惠也很保暖,所以很受百姓欢迎。

不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可以选择的衣物很多,希望大家尽量保护动物,不穿戴使用动物皮毛。

第五怪,草皮房子篱笆寨。

说完了吃和穿,该说住了。

在东北的农村,老百姓的房子主要是砖头水泥的成分。

寒冷的冬季,还是会觉得冷。

他们就用当地的一种很长的草固定到房子外面,看着像是一个草皮房子一样,但是保暖效果很好。

同时还会把草和木棍做成篱笆,很有创意。

第六怪,大缸小缸渍酸菜。

先说吃的,每个地方都有特色美食,东北也不例外。

说到酸菜,是东北的名吃,在全国都很有名气。

而东北的酸菜在历史中,最早是为了保存食物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寒冷的冬季,蔬菜是很少的,为了保障食物供给,人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白菜腌制成酸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18怪——逐渐消失的东北习俗
一、窗户纸糊在外
过去,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别是最北部的地区和东部的一些地方的气温,和现在相比更加寒冷,冷的程度,不是亲身体验难以想象。

为了取暖,保持室内的温度,又不能让风把窗户纸刮掉,或者因为屋内外的巨大温差将窗户纸弄湿而掉了,一般都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的小格子窗外面。

不论平民百姓的破旧房屋还是富豪大臣的深宅大院,都是如此。

二、苫土房篱笆寨
苫土房篱笆寨是对昔日东北人家的住房和院落的普遍描述。

用从山上或者草甸子割来的草苫房;先是找那些耐腐烂的草,后来也有用稻草等代替的。

用黄土与轧碎的草和泥做成坯,晒干之后垒墙盖房,然后在坯垒的房墙外面再抹上混杂着碎草的泥;从附近的山林中砍来细木头截成一人左右高,将房子和空地围起来,形成一个院落。

草都是耐雨抗腐烂的,房屋和墙保暖性能好。

现在这样的房屋很少见,土房早换成砖瓦房,墙也是红砖砌成或是都住在楼房里啦!!
三、烟囱贴在山墙外
老东北汉族房屋一般都把烟囱贴在山墙外。

为了让保持热度的烟火给房间内带来更多的热量,一般都把烟囱紧贴着山墙修筑,也有的把烟囱的大部分直接裸露在室内,还把烟囱安上“插板”(通常用铁片)。

四、除病驱邪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

萨满沟通人神两界,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

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

为崇信者除病驱邪主要是野萨满,萨满行祭时要跳太平神或家神,俗称跳大神。

野萨满除病驱邪时也跳神,而且法衣、法器俱全,身带腰铃,手持神鼓敲击。

舞蹈模拟各种动物跑动飞翔的姿态,以示各种神灵附体。

现在东北城乡连由此变异而来的“装神弄鬼”的都很少见,更别说萨满舞了。

五、火盆上炕烤爷太
火盆和火炕、火墙一样,是过去东北地区冬天取暖的必要设备之一。

除去日常用火之外,并不能满足人们对“热”的要求。

冬天过于寒冷和漫长,所以早晚要烧木头或者玉米“瓤子”之类硬柴,然后将碳火放在“火盆”里取暖。

火盆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用黏土做成口大底小呈圆形的器皿。

黏土做的火盆不需要什么技艺,大人孩子都会。

泥火盆保温效果好,搬动也不烫手,用料一般选黄土,到处都有。

后来有铁的、铜的等火盆,但用的不多。

家有老
人的,因为身体和寒冷的原因,冬天基本不参加户外活动,就坐在热炕头上,盘腿抽烟袋,烤火,给小孩子讲故事。

火盆的用途除了暖身之外,还用来烧烤一些食物,烧水,热饭等等。

中年人和青年人火力旺,家有火盆的都要先让给长辈和年幼的孩子。

现在的东北农村一般采用地炕(相当于楼房的地热)或者电暖气等,铝合金门窗封闭的更严实,废弃虽然暖和,但是翻动时,会让灰尘跑满房间的火盆,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不过对于上了年纪的人,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幸福不是语言能描述的。

六、百褶皮鞋脚上踹
百褶皮鞋就是靰鞡,也叫乌拉,东北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种特有的鞋子。

靰鞡多用牛皮或者鹿皮缝制而成,鞋帮和鞋底有的是一整块皮子,鞋脸儿带褶并缝有穿鞋带的耳子,鞋面可以盖住脚背。

鞋里面絮上靰鞡草,穿在脚上松软暖和还结实。

靰鞡鞋因为絮靰鞡草得名。

这种鞋曾经在东北非常流行,尤其是那些赶大车的车老板更喜欢穿。

现在完全看不到了,只在一些民间收藏家或者民俗村里能到真正的百褶皮鞋,也就是靰鞡鞋。

七、双腿没有单腿快
双腿没有单腿快”类似的还有“马拉爬犁比车快”等等,说的都是和东北的冰雪有关的“怪”。

冰雪一直是东北的独特景观,过去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河流封冻,到处都是积雪,人们便用“马拉爬犁”这样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通行的问题。

“双腿没有单腿快”是描述大人们为了帮助孩子们消遣漫长的冬季时光,想出来的冰雪娱乐活动的一种。

当时冰上滑具有双腿的小爬犁和单腿的划子,有些地方管划子也叫“单腿驴”,划子和现在的滑冰鞋的构造和原理差不多,只是材料是木头和厚铁片,人的双脚站在上面。

划子占地面积小,冰上阻力小,所以在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进速度比爬犁更快更敏捷更需要技巧。

八、冰上钓鱼单线拽
冬季凿冰捕鱼,在关东有悠久的历史,形式多样。

有的在冰下撒网捕鱼,有的在冰下放置诱鱼进去的器具,定期砸冰来取。

“冰上钓鱼单线拽”是老关东人根据个人的经验,凿开冰面,和夏季在河边钓鱼一样,将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但鱼竿和鱼漂儿此时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只能根据每根线的蠕动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

钓上来的都是大鱼。

九、大姑娘上树比猴快
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的百姓,每年到了收山货的季节,女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籽,采猴头,日积月累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

她们的胆量和技能,令男人自愧不如。

孩子们都是从小和大人们一起上山的,不分男女。

所以在东北,有些地方女孩子爬树玩耍是很正常的事情。

国内
其他山区,也应该有这样的现象。

十、大碗白酒轮着喝
过去关东人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者红白事儿,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尽醉而止。

东北人大碗喝酒的习惯,和过去关东的气候和人的性格有关。

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忙碌一天,男人盘腿上炕,烫一壶酒,媳妇给炒几个菜,大口吃肉,和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样,是典型的幸福生活。

十一、嘎啦哈姑娘爱
抓嘎啦哈曾经是东北地区汉、满、蒙等民族比较流行的,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

嘎啦哈满语发音,是一种用猪、牛、羊的蹄骨和一个布面内装粮食或者沙子的口袋来进行的一种游戏,口袋上抛过程中,以手翻动和抓取嘎啦哈的多少,同时接住下落的口袋为胜负标准,骨头四面都有不同的累计标准,花样繁多,几人一起玩,乐趣无穷。

过去嘎啦哈不仅仅是大姑娘喜欢,所有人都喜欢,也是进入冬季,北方室内活动中多人参与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十二、女人叼个大烟袋
这样的说法没“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或“小姑娘叼着个大烟袋”更吸引人,但更贴近现在的生活实际,只是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

如今的农村姑娘抽烟的很少,倒是城市里的吸烟女子越来越多了。

十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满族先民的狩猎生活,女人也要骑马。

妇女生小孩难以携带,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

后来生活条件改善,这样的习俗被保存了下来。

北方汉族也用这样的方式抚育孩子,只不过悠车挂在房梁上,孩子安全。

悠车子摇起来,防苍蝇、蚊虫,有细微的风,孩子睡得舒坦。

十四、年节喜庆吃粘豆包
在东北种植一种作物叫糜子(学名叫黍米),做熟后是很粘的米,也叫黄米。

黄米按米粒大小还分大米和小黄米,因米色金黄,故称之为黄米。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蒸上一锅粘豆包祭拜灶王爷,只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因为粘豆包是粘的,意为灶王爷汇报工作的时候把嘴粘上,少说坏话。

就有了过年要吃粘豆包的习俗。

由于黍米产量比较低,占东北农作物的比重越来越少,现在大部分被江米(即:粘大米)所代替,所以现在的粘豆包都是白色的。

十五、上贴饼子下炖菜
上贴饼子下炖菜这样的烹饪方式,有的地方也叫一锅出。

锅里又炖菜又烀饼子,菜炖在锅底,饼子贴在锅边。

多数一锅出里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铁锅的四周贴上玉米面的饼子。

用料十分丰富,味道也一样,豆角绿绿的,绵而不过烂,土豆块已经到了被炖得没有任何棱棱角角的状态,入口即化,而吸收了青菜香味的排骨,味道也不错。

当然主菜可以改成鱼、牛肉、排骨、鸡肉等等,也可在锅边贴上一圈白面小花卷,吃起来特别有味道。

现在东北这样的烹饪方式在农村见到的不多,反而城里人喜欢。

十六、家家户户有酱缸
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过去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都是附近瓦窑烧制的,酱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盖着,边角系上红布条和螺丝帽,最后用“酱缸帽子”(苇子编制,形状和过去土改地主头上戴的尖顶纸糊帽子一样)盖上,“烀黄豆,摔成方,缸里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调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

”大酱在东北人家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干豆腐卷大葱蘸大酱、大酱炖豆腐、大酱炖小鱼、酱炖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十七、不吃鲜菜吃酸菜
过去东北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靠地窖这样的储存根本不够吃,因此用淹渍大白菜方法贮存,经发酵变酸,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

过去东北城乡几乎家家都有酸菜缸。

十八、南北大炕对脑袋
过去东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

炕用来睡觉,吃饭,招待客人,取暖等等。

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有时祖孙好几代都睡在一个屋里的南北大炕上。

一般长者都睡在朝阳的南炕,少者在背阴的北炕。

晚上睡觉,还要挂上帷幔,一般南炕老人的炕沿外挂蓝色的帷幔,北炕小夫妻的炕沿外挂红色的帷幔。

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所以出现“南北大炕对脑袋”的说法。

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

火炕还有,但大致都是北炕,南面空出来,放点家具什么的,和城市里的卧室一样。

过去取暖,主要靠烧火做饭产生的热量。

现在的新房都在地面下也如炕一样搭建,为了干净,灶坑都设置在房子外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