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创作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694529cc6137ee06eff91851.png)
(二)、农村题材小说:
• 1.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丰富的原因: • (1)社会现实的关照: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进行。 • (2)政治时代的需求。 • (3)文学指导方针的支配。
2.代表作品
• • • • • • 短篇代表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 谷 峪的《新事新办》 马 烽的《结婚》 高晓声的《解约》 李 準 ,《李双双小传》等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保卫延安》 吴 强,《红日》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峻 青,《黎明的河边》
• 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 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 一般都是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 主张文学创作要赶任务。 • 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 要求:新、短、通。
(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 • 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 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 为代表。见作品选419页 。 • 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 《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 《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 艾,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
第四章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
• 一、十七年小说的分类概述 • (一)、军事题材的小说。
• 1.十七年时期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丰富的 原因。
• (1).这首先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为成立 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创造英雄、充满 奇迹的历史,这是可歌可泣的壮烈的历史, 为作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创 作素材。 • (2).好多作家是从这一伟大斗争中走过来 了,对那艰苦的战斗历程有深切的感受。 • (3).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时代的要 求,它反映了时代的情绪和人民的呼声,对 巩固新生政权,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起了很 大作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后改编位电影李双双李准因此获得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清明雨影视作品小康人家1958老兵新传1959耕云播雨1960李双双1962龙马精神1965牧马人1982双雄会1984大漠紫禁令1986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0a38909ba1aa8114431d979.png)
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一)概述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
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1956年毛泽东提出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其影响下,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1、1953年在北京召开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六、小说创作流派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
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第七章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15e9cc3b14e852458fb57a1.png)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人物脸谱化 (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 (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
山药蛋派(P85-86)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 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 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 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锻炼锻炼》
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 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 情况的反映。 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 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 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 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 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 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 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b602622bcd126fff7050bea.png)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评论资料一、贺仲明: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二、董之林:周立波小说的唯美倾向三、王福湘:《山乡巨变》:左右为难中的艺术创造简述中国新文学乡村题材小说的渊源贺仲明一对于中国新文学的语言成就和发展方向,对于新文学语言于何时成熟以及是否成熟等问题,研究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我以为,评价新文学语言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本土化的实现。
因为众所周知,新文学是从传统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脱胎而来,它的语言更是受到文言文和翻译文体的强烈影响,要走向自立,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从外在到内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本土化转换过程。
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生活化。
也就是语言的鲜活自然,是现实生活的直接产物。
因为文学的主要反映对象是现实生活,它的语言就应该以现实人们的语言为基础,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到现实人们的真实生活。
二是民族性。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本土化的语言应该具有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透过语言可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三是美学化。
语言本土化不是完全回归口语,而应该是对生活语言的提高和净化。
它应该立足于生活,又比生活更美、更凝炼、更生动。
真正成熟的新文学语言,应该是汲取了传统文言文的精粹,又借鉴翻译语的优长,同时又建立在现实大众口语的基础上,是本土生活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具备了这三点,就可以说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本土化,也才可以说是实现了文学语言的成熟。
本土化是一个基本要求,具体到语言风格和语言方向则可以是多元和丰富的。
也就是说,随文学体裁和创作题材的变化,语言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差异,更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征。
像知识分子题材,就应该符合知识分子的生活话语,可以书面化一些,文气一些;乡村题材就要符合农民的生活,要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知识分子话语,尤其在直接传达农民口语时更应该如此。
此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文学体裁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语言的表现内涵也会有所差异。
新文学语言的本土化需要现实生活的滋养,在这当中,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路程,那就是对农民语言的吸收和借鉴。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
![第一部分 十七年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1fc88371fe910ef12df87c.png)
第一部分十七年文学专项一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总体风貌:“十七年文学”时期内的小说继承中外文学,尤其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农村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列举题或论述题)革命历史题材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先是时代的需要。
从50年代到7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
这个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多体现出宏大的叙事倾向,具有史诗般的规模。
1.这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举出三部即可)★梁斌《红旗谱》主人公:朱老忠、严志和(抗日时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主人公:江姐,许云峰(解放战争时期)吴强的《红日》主人公:陈毅、粟裕、张灵甫(解放战争时期)曲波的《林海雪原》主人公:杨子荣(解放战争时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主人公:彭德怀等,(解放战争时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抗战前)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红日》梗概:《红日》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统帅华北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这一史实,表现了我军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一伟大历史性转折,显示了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战斗伟力。
艺术成就:A它突破了以往描写军人的一般模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我军不同层次军事将领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了《红日》的开创性成绩。
B,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如沈振新、梁波、张灵甫。
C.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个战役的描写主次分明,张弛自如。
尤其是对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独特写法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旗谱》(可能单独命题)★梗概:是梁斌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
《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和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从历史的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6b00826a5e9856a56126095.png)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
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政治色彩浓烈。
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
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
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与冲突 以《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百合花》的批评活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与冲突 以《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百合花》的批评活](https://img.taocdn.com/s3/m/b1ad835e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a.png)
然而,在“十七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也面临着不少冲突。一方面, 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批评家们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对于“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的理解、对于“人民性”的界定等。另一方面,面对不同的文学思潮,批 评家们也在探索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立场。例如,《创业史》和《红旗谱》 对于农村革命的描绘得到了肯定,而《青春之歌》和《百合花》则因为更加注重 个体情感和人性描写而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总的来说,《红旗谱》、《青春之歌》和《三家巷》这三部作品虽然都以成 长为主题,但在叙事手法上各有特点。《红旗谱》注重人物个性和情感的深刻表 达,《青春之歌》更情感的直接描述,而《三家巷》则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物成长 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叙事策略使得作品各具特色,为读者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 人物的成长历程。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 公林道静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青春的力量和抗日救亡的热情。
林道静是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少女,因为家庭的压力和自己的追求,走上 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的道路上,她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始终坚定地 信仰着自己的信仰,不断地追求真理和进步。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成长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一主题在许多作品中 都有所体现,其中包括《红旗谱》、《青春之歌》和《三家巷》。这些作品虽然 有着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时代背景,但它们都展现了主人公们在时代变革中成长的 过程。本次演示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作品在叙事方面的共同点和不 同点。
在“十七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批评家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观察和审视。他 们注重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对于人民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于社会主义 建设的推动。其次,批评家们通过对于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 意义的观点和方法,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社会效果论”等,对于推 动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嬗变论
![“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嬗变论](https://img.taocdn.com/s3/m/970ab1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1.png)
“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乡村空间书写嬗变论
张欢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52)2
【摘要】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不仅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革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反映了这场变革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影响。
文章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考察中心,通过小说中民居空间、民俗空间、政治生活空间书写呈现的“政治化”嬗变,观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政治与文化的变迁。
【总页数】9页(P64-72)
【作者】张欢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试析十七年文学中农村现实题材短篇小说的人性书写——以赵树理、李准、周立波等人的短篇作品为例
2.意识形态下集体主义的书写r——以"十七年"时期新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为例(1949—1966)
3.“十七年”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以《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
4.乡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收获
——评王旺山长篇小说《铁花》5.革命历史题材独特新颖的艺术书写——评傅恒长篇小说《十个连长一个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58bd1adaa58da0116c174997.png)
《红岩》成书过程 《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
《圣洁的血花》
▼
《在烈火中永生》
▼
《禁锢的世界》
梁斌《红旗谱》
一部反映北 方农民革命运动 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 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时间:清末民初至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 事件:护钟,打官司,探监, 反割头税运动,二师学潮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运涛、江涛
杨沫《青春之歌》
青年知识 分子的人生道 路
知识分子题材 女性视角
青年知识分子参与革命斗争,在 斗争中成长,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
主要人物: 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思想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 放到献身社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 形象,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说明, 个人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 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作者多 为四、五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的青 年。由于出现在“双百”方针提出 之时,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百花 文学”。
这批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 争议,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期 间,这些作品受到严厉批判,作者 大多受到牵连、迫害。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 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 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 农民革命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国农 民英雄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新时代 的思想觉悟。是中国旧式农民英雄 向新时代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 典型。
朱老忠的形象,既是中国现代 小说中少有的新型农民英雄,也是 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中不多见的 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个新中国 青年的单纯热诚 和矛盾困惑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价值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a74313a8114431b90dd8b0.png)
现就是贡献出 了赵树理 、 犁 、 立波 、 孙 周 柳青 和《 三里 湾》 《 、 铁木前 传》 《 、 山乡 巨变 》 《 、 创业史》 等经典 作家作
品, 以及 “ 山药蛋派” “ 、 荷花淀派 ” “ 、 茶子花派 ” 当代文坛上 仅有 的几个 文学 流派 , 等 在表 现当时农村 生活状 况和农民精神面貌 的同时 , 塑造 了丰 富多彩 的农 民形 象 , 民风 民俗 描写 上取 得 的突出成就 , 在 也越来 越受 到
“ 七年" 十 农村 题 材 小 说 的价 值 与意 义
李 平
( 中央广播 电视大 学 文法 学 院 , 京 10 3 ) 北 0 0 1
摘
要: 人们 曾对 “ 十七年 ” 学的创作成就给予 了比较多 的批 评与否定 , 文 但那 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
史上仍然有着他们 自己独特 的价值 和意义 , 特别 是农村 题材 的小说 占据着 特别 重要 的地 位。最为突 出 的表
实 现 了平 衡过 渡 , 取得 了令 人 瞩 目的 成绩 。 并
生 产者 的生 产方 式 和传 统观 念 中转 变过 来 , 一 走
条从 未有 过 的 “ 体 致 富 ” 路 。这 不 仅 对 于 刚 集 道 刚 获得 土地 的农 民是一 场 痛 苦 考验 , 也极 大地 吸
引着 许 多来 自农 村 、 感情 上 与 农 民 血 肉相 连 的 在
20 0 9年 第 3期 总第 3 6期
海 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a fHan n Ra i & T ie st o r lo ia do n V Un v r i y
2 9 No 3 oo .
Ge e a e ilN . 6 n r lS r o 3 a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https://img.taocdn.com/s3/m/a13f3fd4a1c7aa00b52acb59.png)
“十七年”的小说(下)
二、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叙述逻辑 (一)革命话语 (二)革命话语之外 1、传奇性 传统章回小说的借鉴 传统与革命伦理的冲突 2、日常生活与人性气息
“十七年”的小说
第二节 百花小说 一、含义、代表作 二、代表性作品
1、孙谦《奇异的离婚故事》 2、耿龙祥《明镜台》 3、李国文《改选》 4、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5、宗璞《红豆》 6、陆文夫《小巷深处》 7、陆翎《洼地上的战役》
“十七年”的小说
第三节 茹志鹃和孙犁 一、二人创作的意义 二、茹志鹃 (一)茹志鹃生平 (二)创作特点 a、历史题材 1、取材上 2、英雄性格 3、细节描写 4、女性视角 b、现实题材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的成就 (一)取得成就的原文学传播方面原因 3、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而言 4、文学形象自身的规律 5、从作家个体角度而言
“十七年”的小说
(二)取得成就的表现 1、理论上的表现 2、创作上的表现 (1)百花小说 (2)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短暂繁荣 3、长篇小说的繁荣
“十七年”的小说
三、孙犁 (一)孙犁生平 (二)中短篇创作 (三)《铁木前传》 1、人物设置 2、人道主义情怀 3、两种话语的交锋
“十七年”的小说
第四节:赵树理小说创作 一、赵树理方向 二、建国后的创作 三、赵树理小说评价史 四、山药蛋派
“十七年”的小说(下)
第一节:十七年长篇小说概述 一、长篇小说种类 1、革命历史题材 军事战争、农村革命历史、地下政治斗争历史、知识分子革 命历史、潮流之外 2、现实题材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社会主义改造
十七年文学之小说概观
“十七年”的小说(上)
第一节:概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体裁:长短篇发达中篇衰落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
![第七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d1c605bedd3383c4bb4cd2b0.png)
后期致力研究,创作较少。仅完成 《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 表后影响广泛。在“文革”中被迫害, 于 1969年去世。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孙犁《铁木前传》: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 动的优秀作品。
– 木匠黎老东、铁匠傅老刚;六儿、九儿;小满儿
三、孙犁、周立波、柳青的小说
• 周立波《山乡巨变》:反映湖南农村的农业 合作化运动的佳作。
– 党支书李月辉,合作社社长刘雨生。中间人物亭 面糊(盛佑亭)、陈先晋;落后人物菊咬筋(王 菊生)
农村题材小说
• 分类
• (一)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 • (二)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 • (三)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 • (四)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
赵树理创作影响一批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 孙谦、束为等人,形成具有近似风格的地域性作家 群,称之“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特征。 •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
三、《创业史》分析
• 艺术特点: •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 2. 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 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 3.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 人物性格。 •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 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 示不够。
茶子花派
•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 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 史传统的表现。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 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 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 •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 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山乡巨变》、周健明 《柳林前传》
论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小说
![论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a8695515b7360b4c2e3f64a2.png)
论 十七年学院 湖北荆 门 4 80 4 00)
化 的李犟 的 短篇 小说 《 能走 那条 路 》, 即表现 了两 条道 路斗 争 不 的 问题 。可 以说农 村题 材 小说 的创 造是 和新 中 国社会 主义 农村 建 设 同步成 长 的,是 在 引导大 众 改变 价值观 念 的 同时与 大众 一起 成 长 的。正 因为 是对 正在 发 生 的社 会 运动 作如 此近 距离 的描 写和 在 政 策指 导 下对 未来 进行 勾画 ,十 七年 的农 村题 材 小说在 整 体时代 躁 动情 绪 的影 响下 开始 营造 着 理想化 的 田园 生活和 乌托 邦 的未 来 中国文 学进 入 当代 阶段 以后 , 小说创 作 也随之 进入 了一个 崭 世 界 。十 七年 的农 村题 材 小说具 有 浓厚 的政 治理想 化色 彩 ,并 不 新 的阶段 ,农村 题材 小 说 的兴盛 就是 一个 显 著标 志 。本 时期 ,农 去 反 映生 活现 实 的复杂 性 ,反而 形成 了一 种统 一 的模式 : 农村建 村题 材的 小说 无论在 作 家 队伍方 面还 是在 作 品数量 方 面 ,规模 都 设 的每 一 步都 是在 党 的领导 下完 成 的,每 个创 业英 雄 的创业 史都 非常壮 观 。其 中不乏 代表 着 本时 期文 学创 作最 高成 就者 ,农 村题 是 在 困难 中~ 步步 成长 ,创 业英雄 自身既 是领 导者 ,又 是被 引导 材小 说和本 时 期极 为活跃 的革命 历史 题材 小说 ~起 构成 了本 时 期 者 ,在 他们 这 些人 物的领 导 下 ,社会 主义 农村 建设 蓬勃 发展 。作 小说创 作 的两大 支柱 。农村 题材 小说 在十 七年 大量 涌现 ,并成 为 家 柳青 的长篇 小说 《 创业 史 》就是 这种叙 事模 式 的代 表性 作 品。 代 表本 时期 文学 最 高成就 的作 品 ,这 一现 象不 是偶 然 出现 的 ,它 伴 随 着 对 新 中 国农 村 建 设 生 活 的 理想 化 表 现 , 十七 年 的农 受十七 年期 间社 会文 化环 境 的影 响 ,与农 村题 材小 说 自身 的特征 村 题材 小说 塑造 了 一系列 社会 主义 新人 形象 。15 年的 第二 次文 93 也有着 密切 的关系 。 代 会将 塑造 社会 主义 的 新的 英雄人 物 形象 作为 社会 主义 文艺创 作 农村 题材 小说 在 当代 文坛 十七 年大 量涌 现 ,并 和革 命历 史题 的 主要任 务 。在 十七 年 的农村 题材 的小 说 中 ,出现 了具有 明显 时 材 的小 说一 起 占据十 七年 文坛 的重 要位 置 并取得 巨大成 就 ,不是 代特 征 的社 会主 义文 化理 想 的标本 的新 人 形象 。他们 思想 崇高 、 偶 然现 象 ,是有 着深 刻 的社会 历 史文化 原 因 的,是 符合 文学 发展 道 德纯 正 、形质 健壮 。 《 创业 史 》 中梁 生 宝就 是一个 社会 主义 农 规律 的。农 村题材 小 说是 从现代 文 坛演 变分 化而 来 的 。中 国现代 村新 人 的典 型 。梁 生 宝不 顾父 亲 的反对 ,大 公无 私地 带领 村里 的 文坛 二 十年 代 ,鲁 迅 开创 了 中国 乡土 小说 的创作 风气 ,以回 忆重 群众 ,克服 重重 困难 建立 的灯 塔农 业合 作社 ,带 领广 大农 民脱 贫 组 故乡 的风 土人情 为 表现对 象 的小 说在 中国现代 文 坛大 量涌 现 。 致 富 。以梁 生宝 为代 表 的农村 建设 的带 头人 一方 面表 现 出对提 高 当时 著名 的乡 土 小 说 作家 台静 农 、 王鲁 彦 、彭 家 煌 、许 钦 文 、 生产 技术 的极 高热 情 ,另 一方 面又 表现 出顾 全大局 、联系 群众 、 废名 等无 一 不受 到鲁迅 创作 的影响 。三 四十 年代 以来 , “ 革命 ” 任 劳任怨 、谦 虚谨 慎 的鲜 明党 性 ,与时代 文 艺政 策紧 密贴 合 。但 逐渐 融 入乡 土小说 的创 作之 中,丁 玲等 作家 开始 强 调 “ 农村 ” , 是这 些英 雄人 物在 对待 爱 情方 面几 乎是 一个 同一 个态 度 ,他们 把 开始 在 以乡村 生活 为题 材 的作 品 中融入 革命 的 因素 ,用 “ 农村 ” 全 部精 力 奉献 给 了党 的合作 化事 业 ,无 暇顾及 自己 的情感 生活 , 来置 换 “ 乡土 ” 。 “ 命进 入农 村 ,对 农村 题材 的 小说及 其概 念 即使 面对 优秀 异性 的主 动 示爱 ,他们 也表 现 的唯 唯诺 诺 、躲躲 闪 革 的形 成都 起 到了关 键性 的作 用 。于 客观 方面 而言 , ‘ 革命 ’构 成 闪 。作者 很少 正面 去描 写这 些英 雄人 物 的爱情 生活 。这种表 现方 了农 村 的新 的现 实 ;于 主观 方面 而 言 , ‘ 革命 ’促 成 了观 照农 村 式 在 《 业史 》 《 创 山乡 巨变 》 《 阳天 》 《 里湾 》等 作 品中都 艳 三 的新 的视野 。”于 是农 村题 材 、农村 生 活的 作品在 文坛 上逐 渐 增 得 到 了体 现 。梁生 宝面 对 爱情选 择放 弃 ,让恋 人进 城做 工人 。 陈 多 ,尤其是 在 四十 年代 以延 安革 命根 据地 为代 表 的解放 区文 学 。 大 春面 对盛 淑 君散 步的邀 请 ,坚 决拒 绝选 择 了去做 工 作。在 农村 而 中国文学 进入 了当代 阶段 以后 ,文 艺工 作 总的指 导方 针沿 用 毛 题 材 的作 品中英 雄人 物 的恋 爱一般 都 是英 雄无 暇顾 及个 人感情 , 泽东 《 在延 安文 艺座 谈 会上 的讲 话 》中提 出 的文 艺为工 农兵 服 务 恋 人 采 取 主 动 的态 度 ,最 后 经历 重 重 事 情 ,在 英 雄 事 业 成功 之 作为新 中国文 艺工 作总 的指 导方 针 ,也就 是 当代文 坛十 七年 基本 时 ,也 就是 他们 爱情 收获 之 时 。与正 面英雄 人 物相对 应 的还 有 中 延 续着 延安 文艺 的传 统 。而延 安文 学 是具有 强 烈 的革命 色彩 的 , 间人 物 和 反面 人 物 。中 间人 物 一 般 都 是 思想 比较 落 后 的平 凡 农 因此十 七年 文坛 必然 具有 强 烈的革 命色 彩 , 同时在 新 中 国广 大 的 民,他 们在 英雄 人物 的感 召和 改造 下 ,思 想都 落后 向先进 发 生转 农 民翻 身解 放获 得 了土地 , 中国农 村发 生 了翻 天覆 地 的变化 ,表 变 , 比如梁 生宝 的 爹梁三 老汉 就是 中 间人物 的代 表 。 由开始 的反 现 农村 农 民生活 的作 品就 必然 增加 ,而 因 为农 村题 材 的小说 具有 对梁 生 宝 的互助合 作 组 的工作 ,到 后来 的完 全支 持 “ 宝娃 子 ,好 革 命 的色彩 , 因此必 然在 十七 年 时期得 到前 所 未有 的发 展 ,与革 样 的 !” 。与英雄 人 物对 立 的反面 人物 , 一般就 会描 写反 面人 物 命 历 史题 材 的小 说 一起 占据 当 代 文 坛五 六 十 年 代 文 学 的重 要 位 如何 在正 面人 物 开展 的事 业 中进 行 重重 阻碍 、搞 破坏 ,最 后 当然 置 ,成为本 时 期文坛 重要 的支柱 。 以行 为 失败 ,而英 雄 人物 取得 斗争 的胜 利告 终 。十七 年 的农村 题 十七 年 的农村 题材 小说 的优秀 作 品因为 其创 作 的显 著特 点 , 材 小说人 物 塑造 的这 些特 点主 要是 由当时 的塑造 新 的英雄 人物 形 代表 了本 时期 文坛 的最 高文 学 成就 。十 七年 的农村 题 材小 说在 取 象 的方针 相关 的 ,是 阶级 斗争 、二元 对立 思维 模 式 的体现 ,是 当 材 、人物 塑造 、创 作风 格等 方 面具 有一 些共 同 的特 征 。十 七年 时 时特殊 的社 会文 化背景 的产 物 。 期 的农村 题材 小说 的创 作紧 跟 社会 主义 国家 农村 工作 和建 设 的步 十 七 年 农 村 题 材 小 说 的创 作 代 表 了当 时文 学 创 作 的 显 著成 伐 ,取材 于新 中 国的农 村生 活 ,采用 革命 话语 介入 的模 式 ,描 写 就 ,体现 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家的叙述模式与富有政治色彩的 农村 生活 ,塑 造 了大量 的农 村新 人形 象 ,在创 作上 体现 出了 民族 权 力话 语 紧密 联系 ,造 就 了十七 年 的农村 题材 小 说独特 的艺 术形 化 、大 众化 的色彩 。 式。 十 七 年 的 农村 题 材 小 说 承 继 了 延 安革 命 文 学 的 传 统 ,展 现 出 自己的新 貌 。 由于对现 实 斗争 的强 调 ,要求 作家 去关 注 反映 社 参考文献 : 会 所发 生 的一切 重大 的变 革 , 因此 ,十七 年 的农村 题材 小 说 以新 [ 王又平 : 《 “ 1 ] 从 乡土”到 “ 农村 ”—— 关于 中国当代文 学主 导题 中 国国家 的农业 政策 和农 村变 革所 发生 的变 化 为素 材 ,用 一 种革 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的考察》, 《 华中师 范大 学学 ( 报 人文社会科 学 命 话语 的模 式 ,描述 了农 村进 行 的政 治运 动和 中心 事件 ,从 解放 版 )》20 年 7 . 03 月 前 夕 的 解放 区的 土 改运 动 ,5 年 代 的农业 合作 化 运 动 , 反 “ O 右 【 朱晓进 等 : 《 2 ] 非文学的世 纪 :2世 纪中 国文 学与政 治文化 关系史 o 倾 ”运动 , 15年 的 “ 跃进 ”、人 民公社 化运 动 ,到六 十年 代 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年版。 98 大 04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潮流的的十七年小说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潮流的的十七年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76b08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1.png)
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要潮流的的十七年小说五六十年代小说(即十七年小说),以革命历史性题材及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为主,再现了中共领导的各项战役,反映了解放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时期的表现。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有如下四个特征:①民族化与史诗化倾向。
多数用文学的形式真实的再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场景,红色经典式的革命历史小说以理性的共性取代了感性的个性。
例:《铁道游击队》描写了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由铁路、煤矿工人们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体现了民族救亡与抗争精神。
《红岩》是一部叙述中国地下共产党员的革命斗争史诗,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②英雄崇拜心理。
以传统的抒情形式用夸张、神奇化的手段塑造传奇英雄人物,以反面人物或次要人物衬托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事迹或精神,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例:《林海雪原》将革命英雄人物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巧妙结合。
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过程。
着重描写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赋予他英雄人物般的浪漫色彩。
③肯定歌颂现实。
体现了政治的要求和导向,反映革命历史进程和重大政治事件,内容大多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关联。
例:《创业史》以陕西渭河平原下堡乡的蛤蟆滩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展现了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实际状况,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歌颂了解放后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所有制以后农民思想意识的改变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
④风格、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化趋向。
生动形象地塑造传奇式英雄人物,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内容,冷静、观众式的写实性写作风格为主要表现。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忽视了社会生活丰富性、复杂性。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_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2_农村题材小说赵树理、柳青创业史](https://img.taocdn.com/s3/m/059e8bfef90f76c661371a5d.png)
③ 白占魁 白占魁,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的兵,游手好闲。蛤 蟆滩传他的两件事:推磨的时候把磨棍倒插;犁地的 时候,犁头掉了也不知道,走了好远,才回来在土里 挖犁头。 老婆和他是一样的人。两个人没有孩子,有了钱 就到集上下馆子,他们经常像文化人一样,两人一齐 逛到集上,在馆子里,男女平等地吃羊肉泡馍。
《创业史》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土改后,土地重新分配了,为什么过几年,原来的贫农 还是穷,又要卖地了呢?问题是关于人和人之间为什么 会有贫富的分化,这个分化是怎么来的?
赵树理那些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受到不 ‚大‛、不‚深‛的指责。
3、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 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他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 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 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 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 愿。‛
人物卡片:穷人 ① 任老四
任老四,一个男人,长了个水蛇腰,不能干重活。 大舌头,说话也说不清。老婆比他还不如。就这样两个 人生了很多孩子。小说是这样写的:‚一条破被里有一 串娃娃,好象还没羽毛的小燕子,露出一排小脑袋。‛ 一家人住在一间草棚里,草棚里还有一头土改分的小牛, 晚上小牛哗啦啦地就在草棚里撒尿。 ②高增福 高增福解放后死了老婆,把分的牛卖了, 埋了老婆。小说开始时,家里已经一无所有。
小说第一个比较集中的场景就是郭世富盖楼房上 大梁。蛤蟆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郭世富土改时, 差一点定成富农,现在土改过去了,郭世富有神气起来。 上大梁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扬眉吐气。
下一个情节是‚活跃借贷‛。‚活跃借贷‛ 是土 改以后,很多贫雇农虽然分到了地,但春天仍然严重 缺粮。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由政府出面,让条件 好的农户,主要是富农、中农,借粮食给贫农。但是 到了1953年,就没有富裕农民愿意借了。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5bdd56425c52cc58bd6becb.png)
三、意识形态的单一化。 在人物刻画上,要求英雄就是彻底的 英雄,很少出现性格组合式的复合型人物。 主人公不成熟只是经验的问题,不是世界 观的问题。 中间人物不被提倡。
第二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 一、柳青及其《创业史》(第一部) • 1、作者简介:1916~1978 陕西吴堡县人。 • 写有《地雷》、《种谷记》(1945), • 参加过陕北保卫战,写了《铜墙铁壁》 • 建国后,去北京,参加创刊《中国青年报》, 任副主编。 • 1952年回陕西,深入生活,任中共长安县委 副书记,并在黄甫村安家十四年。 • 《创业史》,写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的一部史 诗性的作品,并以阶级论建构人物关系。
在题材上采取了一些传奇的情 节。如:奇袭虎狼窝、智取威 虎山、大战四方台等。 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高波、 白茹、李勇奇,以及匪首座山 雕等形象 艺术分析:人物各具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特色鲜明,雪原、山 林等很多奇异神秘的环境描写 对传达有很好的作用。 叙事上,表现惊险传奇具有更 多的民间因素,节奏有张有弛。 文体上以民间为基础做一些现 代的改造,从通俗走向艺术化。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柳青在创作
2、作品分析:深刻反映人们在那时的社会思想和心理变 化过程。 (1)、题序:1929年(民国十八年),下堡村,蛤蟆 滩。出现的人物:梁三老汉的爹、梁三老汉、杨大财东的 佃户、梁生宝母子。 (2)、正文,互动组中国建国以后农村的一种劳动形 式。 ↓ A梁生宝等—贫农、下中农 合作社: B姚士杰、郭世富—地主、富农 ↓ C梁三老汉—中农 高级社 ↓ 人民公社 冲突:四条线索、立体构架。 (3)、结局:照应、对照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3](https://img.taocdn.com/s3/m/11b818f8fab069dc502201dd.png)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专题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 年的文学。
P1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P2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P3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P3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P5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P5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P10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P8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P15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P16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P17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P23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15f560cbb68a98271fefaaf.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轨迹及其时代局限
![“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轨迹及其时代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81be8ae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d.p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Epoch Limitations of Realistic Novels in the Seventeen Years from
1949-1966
作者: 薛晓芬
作者机构: 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8
出版物刊名: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6页
主题词: 十七年 现实主义小说 发展轨迹 局限性
摘要: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2009-03-23 23:14:14)转载分类:学术论文标签:文化————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深刻反映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手法。
十七年文学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包括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背景。
决定了它在某些程度上有其局限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成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滋生的土壤,也就是说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有其现实主义的基础,进而我们又不可忽视其现实主义成就。
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首先是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描绘了当时农村农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农民面对国家种种变化以及政策的变动,心理也是非常矛盾的,不知所从。
这一阶段的小说同样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再者它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与当时的历史状况相联系,如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
至于今,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对于现在的文坛仍然有非常深远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十七年文学农村题材小说建国初期现实主义成就正文:十七年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
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
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
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
因此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基础植根于当时中国国情以及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共的领袖怀有十分崇拜的心里,国人的思想都是十分的激进,在此期间的文学作品必然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当时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在建国时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们。
这一时期的国人思想十分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此时的文学作品主要的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建国初期,农村的生产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还是比较复杂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农民采取的是不同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于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在建国后肯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政策的改变在农村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特殊的十七年里,这必然是会引起许多作家的眼球,而深刻的反映这些社会的状况。
建国初期,可谓新生的国家刚刚建立,先进的政党受到国民的强烈的拥护。
整个国家刚刚摆脱了战争开始步入真正的建设中,一切都是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精神是先进的,激进的。
对于一切的新生事物开始关注,同时也有一些破旧的东西是依然存在的,对于这些落后的破旧的事物将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是每个国民所关心的问题,然后就是关系自己利益的问题,农民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中解脱出来,受封建小农思想的束缚十分严重,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面对这些变化,他们又将作何选择。
这些都是摆在新生的政权面前的突出的问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坛知识分子在文学创作方面往往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甚至就是为了展现一下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歌颂一下自己崇拜的领袖,或者是描写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周围的变化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志趣等等,这些都是少不了对于现实的反映和阐释。
二.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恩格斯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提供了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样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种种矛盾而且也刻画在当时的社会中不同的农民形象,虽说十七年文学有其局限性,但是我们依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讲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那么这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呢?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农村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期。
国家的政策正在逐步的影响着整个农村社会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应对以及种种心理变化。
在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必然的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系列公有化运动的开展成为必然,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成为必然。
首先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描绘了当时的乡村自然和生活环境。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风景描写在"十七年"文学中不是太盛行,乡村世界的丰富和美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但是,在一些作家的笔下,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些乡村自然景观,感受到乡村世界的自然风貌。
如周立波《山乡巨变》,孙犁《铁木前传》等,就以"新的田园牧歌"和"诗化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秀丽多姿的江南丘陵地带和河北白洋淀地区的自然风景画,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王汶石《风雪之夜》等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勾勒出了各地有特色的自然风情。
作家们对生活景观的描绘要更为具体细致。
它包括乡村的日常劳动场景,如各地方的自然耕作过程,从南方的插秧、收割到北方的播种、扬麦,从北方的采摘棉花到南方的果园修剪,还包括农民的家庭生活和一些地方风俗,以及像乡村夜校、田间休憩、村人乘凉、庆丰收等生活场景,其间穿插了许多的农民口语、乡间传闻和民间故事,动人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着乡村情趣,也渗透出乡村人情世态。
当中的许多作品,如《山乡巨变》、《盖满爹》、《创业史》、《三里湾》、《登记》、《水滴石穿》等,都可以说是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第二,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的小说深刻的刻画了当时不同农民形象以及他们的心理变化,描绘了当时农民的精神世界。
在对乡村社会生活描写中,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是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农民形象塑造最丰富的时期,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当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物",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三里湾》中的范登高、"铁算盘"等,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正面农民形象的出现,像《山乡巨变》中的陈大春、盛淑君,《三里湾》中的王金生、王玉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高增万,《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他们不但有体面的外表,而且体现出自信、热忱、乐观、智慧和富于牺牲的精神品格,这在以往文学中是很难看到的。
同时,作家们还展现了复杂的乡村精神世界——对乡村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揭示。
乡村的人际和人情关系,如父子、祖孙关系(如《铁木前传》、《创业史》、《盖满爹》),母女、婆媳关系(如孙犁《正月》、赵树理《三里湾》、《登记》),夫妻、恋人关系(如《山乡巨变》、《李双双》、《三里湾》),邻里关系(如《铁木前传》、康濯《水滴石穿》),亲戚朋友关系(如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等,在不少作品中表现得相当真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密切情感和文化关系,在《创业史》、《山乡巨变》、浩然《艳阳天》、刘绍棠《运河的桨声》等作品中也有准确细致的渲染;农民与集体制度、与各级官员之间相依存又相矛盾的复杂关系,则或显或隐地呈现在《"锻炼锻炼"》、《水滴石穿》、马烽《赖大嫂》、西戎《宋老大进城》等作品中。
再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农村的变化,以及对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当时人们的心理变化。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所展现的乡村世界几乎完全是现实的世界,它们反映的是现实中正在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乡村变革,描绘的是正经受着运动考验和进行着变化的各类农民生活。
这一乡村世界与现实的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也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复杂变幻。
可以说,从50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后来的"人民公社",以及其间进行的"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等,都在"十七年"文学的乡村生态世界中留下了或浅或深的印迹。
如:短篇小说《董林和小卡》对土地改革时期“中等收入者”的心态就有难能可贵的独特描述,堪称一篇佳作。
叙述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河南舞阳某村的一对邻居,董林和小卡,自幼就非常要好。
董林有六七十亩地,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已经结婚,人手本来就多,还雇了一个帮工,闹得挺兴旺的;小卡地不多,人又少,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嫁给了董林的二儿子,日子算是撑着过。
舞阳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小卡是村农会委员;董林担心自己是富农,于是开始提防小卡,小卡对董林的疏远也有些头疼。
村里的地主看透了董林的心思,叫佣人到董林那里去煽风点火:共产党什么也不懂,只要有吃的就当作富农。
董林吓得上了吊,要不是他儿子看见,早就没命了。
地主的造谣更加厉害,村里的几个中农都慌了神。
地主又给董林出主意,要董林卖掉耕牛,让麦地荒着。
董林于是整天大吃大喝,也不下地劳动。
土地法颁布后,董林只划一个富裕中农;他喜出望外,不仅开始下地劳动,还和小卡重归于好。
小说不长,只有一千五百字左右,却一波三折地展示了中原大地土地改革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们微妙的心理状态。
此外很多的作品都深刻的展示了这一方面的强烈的现实性。
再比如,柳青的《创业史》刻画了梁生宝这一个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的形象。
描绘了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代表不同利益的农民的种种心态变化。
三.因政治性的突出而导致了文学的盲从,其现实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
"十七年"文学的乡村世界虽然带有较强的政治主导性,不是完全的乡村自主呈现,正如前文所讲: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不乏背离现实的情况,在当时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