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土壤分类和命名(原11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根据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根据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在系 统地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所作 的科学区分。 的科学区分。
(二)土壤分类的目的
概括讲:根据对大量具体材料的分析对比,将外部形 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 类单位,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以正确地反映土 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反 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壤、 改造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
按土体厚度划分3级:即<30㎝为薄 层;30-60㎝中层;>60㎝厚层; 按砾石含量(粒径>3㎜为砾石)30 -50%的为轻砾石土,50-70%的为 中砾石土,>70%的为重砾石土。
7、变种 是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划分依据 是以典型土种为标准,在质地、 耕性、肥瘦等性状上产生的微小 变异。 群众常用乌、油、枯、死、冷、 僵等来形容。如白散土土种分油 白散、冷白散等变种。
9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P224)设 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 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 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 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 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如表9-1所示。 文献中常见的土壤类型的特征
9.2.3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
9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 ① 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 ②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 ③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④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化指标。
9
9.2.5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如表9-2所示。
4、亚类 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根据主导 的成土过程之外,产生附加的、次要的 成土过程来划分。 如黑土,其主导成土过程是有机质的积 累,次要成土过程若是潴育化过程,则 其亚类是草甸黑土,若是白浆化过程, 则其亚类为白浆化黑土。 亚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1)同一土类某些性质上的续分 如潮土土 类按有无石灰反应和水文条件划分潮土、 灰潮土、湿潮土等亚类;
9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受美国早期土壤分类 影响较深,宋达泉(1950) 在《中国土壤分类 标准的商榷》中列举的中国土壤分类仍属美 国马伯特土壤分类。以土类为基本单元,以 土系为基层单元,分为显域、隐域和泛域土 3个土纲、7个亚纲、18个土类。
9
自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苏联土壤 发生分类,特别地理发生学分类,对中国土 壤分类的影响较深,时间也较长。从1978年 始,中国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加,美国土壤 分类系统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逐渐 进入中国,对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产生了 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9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 章
9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也是 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土壤 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 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 依据;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 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9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 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 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 有关,因此,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 学为基础,以土壤特性进行划分, 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 过程来划分。
2)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如耕作、种植、 施肥、灌排等)影响下,具有一定特征的 成土过程。如富铝化过程、粘化过程等; 3)每一个土类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的 土壤属性,特别是具有作为鉴定该土壤类 型特征的诊断层。如红壤的富铝化层,潜 育性土壤的潜育层等。 4)由于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影响,在 同一个土壤类型内必有相类似的肥力特征 和改良利用方向与途径。如红壤的酸性, 盐土的盐分,褐土的干旱问题。
9
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是土 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 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概括为三点: 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概括为三点: 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十一种成土过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程);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 类的最终依据。 类的最终依据。
9
9.2.1 中国土壤分类的原则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基 本原则为: (1)土壤分类发生学原则:土壤是客观存在 的历史自然体,按发生学原则,把成土因 素、过程和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即 土壤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并以属性作为 土壤分类的依据; (2)土壤分类的统一性原则:土壤是一个整 体,既是历史自然体,又是人类劳动的产 物。
2)不同土类之间的相互过渡 在一个地域 内,由于几种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 相互交错和重叠,即可出现两个、三 个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土类之 间的过渡特性是划分亚类的重要依据。
草甸土 沼泽土
盐土
3)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 如红壤土类的 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不完整,具A- (B)-C构型的一个亚类。 5、土属 是土壤分类中具承上启下作用的土壤分类 单元。它是亚类的续分,又是土种共性的 归纳。 土属主要是根据母质、地形、水文等地方 因素,以及盐分组成、人为措施等来划分。 地带性土壤亚类中,主要依据成土母质类 型划分土属。
2、亚纲(38个) 主要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 和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性(盐碱土纲 的盐土和碱土)划分。 如铁铝土纲,根据气候条件分湿热铁 铝土和湿暖铁铝土2个亚纲(热量差 别)。 又如半水成土纲,根据土壤有机质的 丰缺和土色,分淡半水成土和暗半水 成土2个亚纲;
3、土类 是高级分类单元,它是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 为因素作用下,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 属性的统一和综合。同一土类具有独特的成土过 程,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体构型),均 有相对稳定的性态特征可资鉴别,不同土类间在 性质上有质的差异。 划分土类依据 1)土壤的发生类型与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 在不同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地带性土壤, 即所谓地带性。如湿热铁铝土亚纲分砖红壤、赤 红壤、红壤等土类。
6、土种 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发 育在相同母质的基础上,具有类似的 土体构型、理化性质和熟化程度等一 群比较稳定的土壤。 土属内土种的划分主要按表土质地和 土体构型。 具体划分进是采取“相同母质看表层 质地,相同表层质地看土体构型”的 步骤来判别。
例如水稻土按耕层质地分砂田(砂 土),砂泥田(轻壤)、泥砂田 (中壤)、泥田(粘土)4个土种, 相同耕层质地按白塥(漂白层)或 白底,青塥(潜育层)或青底,黄 塥(黄斑层)或黄底等土体构型再 划分为多个土种。如中位青塥砂泥 田、白底泥沙田土种。 此外,土体厚度、砾石含量等也是 划分土种的依据。
9
土壤分类的发展阶段
土壤分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求和发 展、土壤知识的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土壤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从古迄今,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 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②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 ③定量 化的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
9
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 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 础,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了地理发生、形态 发生、历史发生三大学派;定量化土壤分类 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以1975年发表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oil taxonomy) 》为代 表,在国际土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 的重大变革。
1)是吸取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从而使土壤分类处于定性向定量 转化的阶段; 2)是充分注意了我国土壤的特色。如我国 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的深刻性,热带 亚热带土壤分布的广泛性,西北内陆 土壤的干旱性以及“世界屋脊”高山 土壤的独特性等; 3)是总结了我国土壤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法。 力图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系统分 类。
9
图9-1 土壤圈及其组成的解析示意图
9
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 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同发育 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土壤性状特征是成 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 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量化 测量的土壤特征。故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 类的理论基础。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目的、意义 土壤分类的概念、目的、
9
9.1 土壤分类概述
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 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 征,对土壤圈中各异的聚合土体所做的科 学区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的 自然体即土壤圈,如图9-1所示。
9
土壤分类的对象是土壤个体。 因此,土壤分类是在认识土壤个体发生、发育规律的 基础上,从土壤个体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入手,在 分析自然环境中相互联系的多个土壤个体之间的相似 性、差异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归并与区分。 Simonson 先 后 提 出 了 单 个 土 体 (pedon) 与 聚 合 土 体 (polypedon)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土壤多级系统,按 聚合土体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首先,将相似的聚合 土体归并为土纲;其次,据土纲的差异性,将土纲细 分为亚纲,再按亚纲内次级土壤性状的差异性,将亚 纲细分为土类,…。
9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六级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 和土系。 土纲( 一、土纲(Order):最高分类级别,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质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二、亚纲(Suborder):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 亚纲( ) 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水分、温度、岩性)划分。 三、土类(Group):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 土类( ) 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四、亚类(Subgroup):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 亚类( ) 过程的特性和是否有母质残留的特性划分。 五、土族(Families):主要反映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 土族( ) 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单元。 六、土系(Series):由单个土体的聚合体特征反映。 土系( )
9.2.4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级别和依据
1、土纲 是根据土类间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归纳来划 分。它反映了在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 壤物质迁移、转化与累积过程所引起的土 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如铁铝土反映湿热条 件下脱硅富铝化过程。 如前表所示,全国现共分为铁铝土、淋溶 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 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 为土、高山土等12个土纲。
9
土壤分类的目标
土壤分类的目标是按土壤发生学理论 构建一有严密逻辑、多等级、谱系式的分 类系统(hierarchy), 根据聚合土体相似性和差 异性进行归纳与划分类别;并按聚合土体 的相似程度逐级区分,形成土壤分类的等 级体系(category)。
9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即强 调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及外在表现 上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 关。 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 行,不能依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 推断的成土过程进行分类。
1. 2. 3. 4. 5.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土壤个体的剖面 构型与特性; 简化土壤数据的处理过程; 揭示土壤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分类单元可设计为土壤制图单元,为 土壤调查制图服务; 土壤分类单元最终将作为特殊目的,如土 地评价的单元。
(三)土壤分类的意义
1、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的基础,是进 行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因地制 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研究土 壤的一种基本方法。 2、土壤分类学的研究于发展水平,不 仅显示了土壤地理学和土壤发生学的 水平,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 标志。
9
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 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 单元(FAO/Unesco)、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IRB)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以 俄罗斯为代表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 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的局面。
9
9.2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 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的土壤,在公元前二、 三世纪的《禹贡》中按土色、质地和水文等, 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涂泥、 青黎、黄壤和海滨广斥等,且将土壤分类同 地形、植被和土壤利用联系起来,是世界上 土壤分类的最早尝试。
(二)土壤分类的目的
概括讲:根据对大量具体材料的分析对比,将外部形 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并入相当的分 类单位,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以正确地反映土 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反 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壤、 改造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
按土体厚度划分3级:即<30㎝为薄 层;30-60㎝中层;>60㎝厚层; 按砾石含量(粒径>3㎜为砾石)30 -50%的为轻砾石土,50-70%的为 中砾石土,>70%的为重砾石土。
7、变种 是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划分依据 是以典型土种为标准,在质地、 耕性、肥瘦等性状上产生的微小 变异。 群众常用乌、油、枯、死、冷、 僵等来形容。如白散土土种分油 白散、冷白散等变种。
9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2年P224)设 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 亚种等7级分类单元,将中国土壤划分为铁铝 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 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人为土 和高山土等共12个土纲,如表9-1所示。 文献中常见的土壤类型的特征
9.2.3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特点
9
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 ① 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 ②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 ③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④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化指标。
9
9.2.5 中国土壤的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 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 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如表9-2所示。
4、亚类 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根据主导 的成土过程之外,产生附加的、次要的 成土过程来划分。 如黑土,其主导成土过程是有机质的积 累,次要成土过程若是潴育化过程,则 其亚类是草甸黑土,若是白浆化过程, 则其亚类为白浆化黑土。 亚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1)同一土类某些性质上的续分 如潮土土 类按有无石灰反应和水文条件划分潮土、 灰潮土、湿潮土等亚类;
9
中国近代土壤分类受美国早期土壤分类 影响较深,宋达泉(1950) 在《中国土壤分类 标准的商榷》中列举的中国土壤分类仍属美 国马伯特土壤分类。以土类为基本单元,以 土系为基层单元,分为显域、隐域和泛域土 3个土纲、7个亚纲、18个土类。
9
自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期,苏联土壤 发生分类,特别地理发生学分类,对中国土 壤分类的影响较深,时间也较长。从1978年 始,中国开始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随着 中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加,美国土壤 分类系统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逐渐 进入中国,对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产生了 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9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 章
9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工具;也是 土壤科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土壤 分类还是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 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 依据;同时土壤分类也是国内外土壤科学研 究、进行土壤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
9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 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各种不同土壤 性状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 有关,因此,土壤分类以土壤发生 学为基础,以土壤特性进行划分, 根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推断的成土 过程来划分。
2)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如耕作、种植、 施肥、灌排等)影响下,具有一定特征的 成土过程。如富铝化过程、粘化过程等; 3)每一个土类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的 土壤属性,特别是具有作为鉴定该土壤类 型特征的诊断层。如红壤的富铝化层,潜 育性土壤的潜育层等。 4)由于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影响,在 同一个土壤类型内必有相类似的肥力特征 和改良利用方向与途径。如红壤的酸性, 盐土的盐分,褐土的干旱问题。
9
土壤分类的依据
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和内部性质是土 土壤外部形态(土体构型) 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概括为三点: 壤分类的主要依据。进一步概括为三点: 分析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十一种成土过 研究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程);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 研究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 类的最终依据。 类的最终依据。
9
9.2.1 中国土壤分类的原则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基 本原则为: (1)土壤分类发生学原则:土壤是客观存在 的历史自然体,按发生学原则,把成土因 素、过程和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即 土壤属性)结合起来考虑,并以属性作为 土壤分类的依据; (2)土壤分类的统一性原则:土壤是一个整 体,既是历史自然体,又是人类劳动的产 物。
2)不同土类之间的相互过渡 在一个地域 内,由于几种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的 相互交错和重叠,即可出现两个、三 个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土类之 间的过渡特性是划分亚类的重要依据。
草甸土 沼泽土
盐土
3)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 如红壤土类的 红壤性土亚类,是剖面发育不完整,具A- (B)-C构型的一个亚类。 5、土属 是土壤分类中具承上启下作用的土壤分类 单元。它是亚类的续分,又是土种共性的 归纳。 土属主要是根据母质、地形、水文等地方 因素,以及盐分组成、人为措施等来划分。 地带性土壤亚类中,主要依据成土母质类 型划分土属。
2、亚纲(38个) 主要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岩性 和土壤属性的重大差异性(盐碱土纲 的盐土和碱土)划分。 如铁铝土纲,根据气候条件分湿热铁 铝土和湿暖铁铝土2个亚纲(热量差 别)。 又如半水成土纲,根据土壤有机质的 丰缺和土色,分淡半水成土和暗半水 成土2个亚纲;
3、土类 是高级分类单元,它是一定的综合自然条件或人 为因素作用下,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 属性的统一和综合。同一土类具有独特的成土过 程,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体构型),均 有相对稳定的性态特征可资鉴别,不同土类间在 性质上有质的差异。 划分土类依据 1)土壤的发生类型与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相吻合。 在不同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地带性土壤, 即所谓地带性。如湿热铁铝土亚纲分砖红壤、赤 红壤、红壤等土类。
6、土种 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发 育在相同母质的基础上,具有类似的 土体构型、理化性质和熟化程度等一 群比较稳定的土壤。 土属内土种的划分主要按表土质地和 土体构型。 具体划分进是采取“相同母质看表层 质地,相同表层质地看土体构型”的 步骤来判别。
例如水稻土按耕层质地分砂田(砂 土),砂泥田(轻壤)、泥砂田 (中壤)、泥田(粘土)4个土种, 相同耕层质地按白塥(漂白层)或 白底,青塥(潜育层)或青底,黄 塥(黄斑层)或黄底等土体构型再 划分为多个土种。如中位青塥砂泥 田、白底泥沙田土种。 此外,土体厚度、砾石含量等也是 划分土种的依据。
9
土壤分类的发展阶段
土壤分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求和发 展、土壤知识的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土壤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从古迄今,土壤分类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 重要阶段:①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②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发展阶段; ③定量 化的土壤系统分类(或诊断分类)阶段。
9
19世纪末俄国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地 理发生分类,奠定了现代土壤分类的科学基 础,到20世纪中叶已形成了地理发生、形态 发生、历史发生三大学派;定量化土壤分类 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中期,以1975年发表的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oil taxonomy) 》为代 表,在国际土壤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土壤分类 的重大变革。
1)是吸取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从而使土壤分类处于定性向定量 转化的阶段; 2)是充分注意了我国土壤的特色。如我国 人为活动对土壤影响的深刻性,热带 亚热带土壤分布的广泛性,西北内陆 土壤的干旱性以及“世界屋脊”高山 土壤的独特性等; 3)是总结了我国土壤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法。 力图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壤系统分 类。
9
图9-1 土壤圈及其组成的解析示意图
9
土壤圈中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是在不 同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同发育 阶段的土壤所构成的。土壤性状特征是成 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在土壤野外 调查、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能够直接定量化 测量的土壤特征。故土壤发生学是土壤分 类的理论基础。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目的、意义 土壤分类的概念、目的、
9
9.1 土壤分类概述
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聚合土体发生 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性状和特 征,对土壤圈中各异的聚合土体所做的科 学区分。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存在的 自然体即土壤圈,如图9-1所示。
9
土壤分类的对象是土壤个体。 因此,土壤分类是在认识土壤个体发生、发育规律的 基础上,从土壤个体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入手,在 分析自然环境中相互联系的多个土壤个体之间的相似 性、差异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归并与区分。 Simonson 先 后 提 出 了 单 个 土 体 (pedon) 与 聚 合 土 体 (polypedon)的概念,并以此建立了土壤多级系统,按 聚合土体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首先,将相似的聚合 土体归并为土纲;其次,据土纲的差异性,将土纲细 分为亚纲,再按亚纲内次级土壤性状的差异性,将亚 纲细分为土类,…。
9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六级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 和土系。 土纲( 一、土纲(Order):最高分类级别,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质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 二、亚纲(Suborder):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 亚纲( ) 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水分、温度、岩性)划分。 三、土类(Group):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 土类( ) 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质划分。 四、亚类(Subgroup):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 亚类( ) 过程的特性和是否有母质残留的特性划分。 五、土族(Families):主要反映与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 土族( ) 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单元。 六、土系(Series):由单个土体的聚合体特征反映。 土系( )
9.2.4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级别和依据
1、土纲 是根据土类间发生和性状的共性归纳来划 分。它反映了在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 壤物质迁移、转化与累积过程所引起的土 壤属性的重大差异。如铁铝土反映湿热条 件下脱硅富铝化过程。 如前表所示,全国现共分为铁铝土、淋溶 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旱土、漠土、 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 为土、高山土等12个土纲。
9
土壤分类的目标
土壤分类的目标是按土壤发生学理论 构建一有严密逻辑、多等级、谱系式的分 类系统(hierarchy), 根据聚合土体相似性和差 异性进行归纳与划分类别;并按聚合土体 的相似程度逐级区分,形成土壤分类的等 级体系(category)。
9
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即强 调土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切土壤性状的获得及外在表现 上的差别都与土壤的形成演化有 关。 但土壤分类必须根据土壤特性进 行,不能依据成土条件的差别和 推断的成土过程进行分类。
1. 2. 3. 4. 5.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构建土壤个体的剖面 构型与特性; 简化土壤数据的处理过程; 揭示土壤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分类单元可设计为土壤制图单元,为 土壤调查制图服务; 土壤分类单元最终将作为特殊目的,如土 地评价的单元。
(三)土壤分类的意义
1、土壤分类是认识土壤的基础,是进 行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因地制 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研究土 壤的一种基本方法。 2、土壤分类学的研究于发展水平,不 仅显示了土壤地理学和土壤发生学的 水平,也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 标志。
9
目前国际上主要土壤分类体系有:美国 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 单元(FAO/Unesco)、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 (IRB)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以 俄罗斯为代表的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等。形成 了多种土壤分类并存的局面。
9
9.2 中国土壤分类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 史悠久,拥有种类繁多的土壤,在公元前二、 三世纪的《禹贡》中按土色、质地和水文等, 将九州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涂泥、 青黎、黄壤和海滨广斥等,且将土壤分类同 地形、植被和土壤利用联系起来,是世界上 土壤分类的最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