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
国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
国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第一篇:国外优秀企业文化案例一、国外企业文化案例一IBM公司的企业文化 IBM公司的全称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其前身是1911年在纽约成立的CTR公司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1999年IBM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已名列第14营业收入额816.67亿美元利润63.28亿美元资产额861亿美元。
IBM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革50年代中期由集权变为分权废除蓝领与白领的全部80年代实行战略重组将所有的销售部门归并到信息系统联合部尽量了解顾客信息特别是顾客多种特殊的需求让技术专家直接参与市场营销。
公司最早提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的信条后又改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一流主义”。
公司以乐观、正直、开朗、进取的精神塑造了IBM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公司的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把“营销导向”作为企业理念关心用户、关心社会成为公司价值观的支柱。
IBM倡导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营销从公司各级领导到各制造厂的工人都要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培训把“服务至上”和“IBM就是服务”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之中不把产品卖出作为服务的终点和最终目的而是以与用户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作为成功的标志。
公司要求全体员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给以落实或答复。
IBM的公司宗旨是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卓越的工作。
尊重人就是尊重用户和员工的权利和尊严帮助他们自我尊重信任人就是发挥职工的自觉性和创造力追求卓越就是尽力以最优的方式达成结果和尽可能完美。
IBM作为高科技企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提出必须满足职工的安全感、职业保障等心理需求因而报酬必须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激励性对特别需要嘉奖的职工一定要锦上添花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
IBM公司在几十年的经营中形成了一种良好服务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历届总裁都认为良好的服务是打开计算机市场的关键IBM就是要为顾客提供全世界最好的销售服务对每一个服务都周密安排蠃得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威廉·大内Z理论的主要观点
威廉·大内Z理论的主要观点
Z理论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提出。
威廉·大内发觉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的企业,根据美国方式管理,效率并不如意。
依据这一现象大内讨论分析了日本企业的管理阅历,并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Theory Z)一书提出Z理论,其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Z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当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采纳长期雇佣职工能增加他们的平安感和责任心,促使他们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舞职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作业当中。
(3)实行个人责任制,认为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应当有处理权,同时还需有力量协调职工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员工的乐观性。
中级管理者应当起到承上启下、统一思想的作用。
(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管理者应到处显示关怀员工的利益,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服、愉悦。
(5)对职工要进行学问的全面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留意培育职工多方面的力量。
(6)预备评价与稳步提拔,应全面与长期坚持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不以“一时一事”为依据对职工表现下结论。
(7)掌握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威廉大内的z理论的读后感
威廉大内的z理论的读后感篇一威廉大内的 z 理论的读后感嘿,朋友!最近读了威廉大内的 Z 理论,这感觉,怎么说呢,还真有点复杂。
一开始,我觉得这 Z 理论可能就是那种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可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好像就在讲我们身边的事儿。
也许你会问,这 Z 理论到底是啥?嗯,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
它强调了文化对于组织的重要性,认为组织应该建立一种信任、亲密的文化氛围。
我觉得吧,这理论说的挺有道理的。
你想想,在一个公司里,如果大家都互相不信任,整天勾心斗角,那工作能做好吗?肯定不能啊!但也许有人会说,这也太理想化了,现实中哪有这么好的事儿?我想说,可能确实不容易做到,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不是?就拿我自己经历的事儿来说。
之前参加过一个社团活动,一开始大家都还客客气气的,可后来因为一些分工的问题,就闹得不太愉快。
这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能按照 Z 理论说的,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信任,是不是就不会这样了?不过,我又在想,这 Z 理论是不是也有局限性呢?比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方法能行得通吗?也许在某些地方适用,在另一些地方就不行了。
总之,读了威廉大内的 Z 理论,让我对组织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问题。
这一路的阅读和思考,真好!篇二威廉大内的 z 理论的读后感哎呀妈呀,威廉大内的 Z 理论,读完之后我这脑袋里那叫一个乱!你说这 Z 理论,它到底厉害在哪儿呢?我觉得它就像是给迷路的人指了一条可能走得通的路。
比如说,它强调的那种企业文化,要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心想,要是所有公司都能这样,那上班得多爽啊!可转念一想,这现实中能做到吗?也许在一些小公司还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容易培养感情。
但在那些大公司,人那么多,怎么可能每个人都跟家人似的?这不是痴人说梦吗?不过呢,我又琢磨着,就算不能完全达到那种理想状态,稍微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努力,是不是也能有点效果?比如说,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大家增进了解,是不是也能增强点凝聚力?就像我之前实习的那个公司,天天就知道让我们干活,一点人文关怀都没有。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
Z理论的内涵以及常见的误解-管理资料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实际上属于组织理论的范畴,。
尽管大内在撰写该书时使用了大量有关文化的论述,但它绝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化论著。
从研究路线来说,与其说它是本尼迪克特方式(这是文化人类学的典型方式),不如说他是马克斯·韦伯方式(这是社会学的典型方式)。
指出这一点,对于评价大内的学术贡献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从组织理论角度看,韦伯方式是“正宗”的组织理论路径,而本尼迪克特方式是“正宗”的文化理论路径。
大内对日本式管理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总结和归纳,并由此提出了Z 理论。
在他的笔下,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截然不同。
然而,这种模式化的归纳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失误。
大内自己也承认,任何模式化的做法,都有可能过于简单化。
进行模型分析,建模难度是十分大的。
原因在于,如果不对现实简化,模型的变量将会十分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衡量;而如果简化过多,就会偏离现实,甚至沦落为同现实不符的纸上作业。
从经验和常识的角度看,大内对日本企业特点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他对美国企业的概括是否准确就值得推敲。
因为他在书中,对美国企业的描述远远没有对日本企业的描述细致,但他却断言“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P42)。
难道真是截然相反的吗?让我们从最重要的雇用时间长短说起。
表面上看,美国确实是短期雇用制。
大内引用密歇根大学科尔的研究结论,说明美国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所有日本公司的4~8倍(P43)。
但是,大内没有把蓝领和白领的流动率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流动率,尤其是流水线上的高流动率,主要表现在蓝领人员上。
所以,大内断言,是短期雇用制造成了评估和升职的快速化。
这似乎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因为蓝领的升职问题和白领是不能比的。
而且如果把日本常见的大量“临时工”考虑进去,那么,日美的员工流动率是否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有疑问。
当然,大内所说的在美国管理人员中三年没有晋升到重要岗位就意味着失败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人性假设文献综述1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综述武姣摘要:人类对于人性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探索也在不断深化,管理学界对人性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从时间跨度和中西方角度,对目前为止形成的人性假设理论加以归纳总结,使读者对这一理论体系及其新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人性假设;管理理论;综述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Gregor)在他的《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人性假设”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都有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这称为“人性假设”。
人性问题是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前提,回避这个问题,将犯舍本取末的错误,而重视这个问题,则将会为我们理解社会各个社会现象提供一把钥匙[1]。
西方思想界和经济管理学界对人性假设理论的论述十分丰富,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埃德加·沙恩(E·H·Schein)在1960年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论述,将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归结为三种,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2】。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沙因等人在总结前人的人性假设理论后提出第四种人性假说,即“复杂人”假设。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对日本与美国企业比较研究后,提出了综合两国企业特点的“Z理论”。
一年后,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雷斯·迪尔结合 Z理论,提出了“文化人”的假设。
下面分别简要说明这五种人性假设以及其相关的中外管理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1. 经济人假设这种理论产生于早期科学管理时期,其理论来源是西方享受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的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
他们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即“经济人”。
在管理中强调用物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来刺激工人的努力工作。
Z理论-威廉·大内基本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人力: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人的各种具体力量的总称。
人力的构成有体质、智力、知识与技能四大要素。
人力资源:(广义)指除去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口以外的所有人口,即在一定时空X围内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狭义)指企业或组织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这种能力体现在每个劳动者的体力与智力的综合水平上,并以劳动者群体的整体数量与质量表现出来。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其主要表现是一个数量概念,是构成人力资源的基础。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工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X围内的人口,亦即劳动人口的总和。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达到标准的人才的总称,它表时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人才质量与数量的总体状况。
人力资源的特征:生物性与社会性;主体性与客体性;无限性与时效性;再生性与可投资性人力资源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即劳动力人口数量。
人力资源质量:是指人力资源在质上的规定性,具体反映在构成人力资源总量的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上,而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体素质,也与劳动力人口的结构密切相关。
劳动者的个体素质:是指每个劳动者在其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开发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素养与品质。
具体反映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与精神素质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是构成人力资源总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数量是构成人力资源总量的自然基础;人力资源质量是决定人力资源总量优劣的核心。
量多质低的人力资源有哪些危害:高消费、低效能、自复制与多破坏等特性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适量优质的人力资源总量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开发主体有计划地采用教育开发、培训开发、使用开发等多种有效途径,并经过开发对象的主观努力,使其生理、心理、智力、技能、道德等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从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国家或组织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活动过程。
威廉大内及其Z原理
时代背景
研究发现:日企生产率高于美国企业 美在日设置的企业若按照美国的管理方式,其效 率也差。 4.结果: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 企业学习管理方式,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在调 查两国的企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参照传统的X 理论和Y理论,以日本企业文化为参照系,写下 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一书,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
大内其人
• 威廉· 大内是日裔美籍管理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 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 士学位。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 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 他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于1981 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 挑战》一书。 •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 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 系。
对美日管理研究的七个维度
1、雇佣制度 2、决策制度 3、责任制 4、控制机制 5、考评与提升制度 6、员工职业发展 7、对职工的关怀
Z理论基本内容
Z理论: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 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A型组织: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 服从地位的企业。大内认为,当时研究的 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J型组织 :主要特点 Z型组织:确立了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由员工 参与决策的企业。
主要特点及作用
管理思想史18春在线作业1
B.1980
C.1990
D.2000
3.()以后,在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兼并浪潮此起彼伏。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4.日本的文化是一个近乎()式的文化,它的来源十分复杂。
A.政治
B.宗教
管理思想史18春在线作业1-0003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经济的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圈。
A.区域政治
B.区域经济
C.区域社会
D.区域文化
2.在()年以前,敌对性兼并实际上是很少的。
1.现代权变学说的创始者是()和()
A.彼得·德鲁克
B.劳伦斯
C.洛希
D.威廉·纽曼
2.厄威克把法约尔的()()()三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的三个主要职能。
A.计划
B.组织
C.协调
D.控制
3.现代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包括()。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的人
D.复杂人
A.错误
B.正确
19.对于摧毁旧英国,建立一个新英国,并促使全世界走向工业化起过最大作用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亚当?斯密,一个是詹姆斯?瓦特。
A.错误
B.正确
20.人在现实的世上生活,每个人都在履行上帝所分配的“天职”,在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就是“选民”和“亲民”的标志。
A.错误
A.错误
威廉·大内及其Z原理
大内其人
• 《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 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 公司文化》 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 • 其中 《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斯卡尔曾与 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曾与 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另外,大内的组织文 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另外,大内的组织文 化的思想对管理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对管理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化的思想对管理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时代背景
1.产生时间:20世纪 年代 产生时间: 世纪 世纪80年代 产生时间 2.原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原因: 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美国企业面临日企的严重挑战。 美国企业面临日企的严重挑战。 3.经过:大内选择了美日两国的典型企业进 经过: 典型企业进 经过 大内选择了美日两国的典型企业 行研究。 行研究。 典型企业: 典型企业: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 有子公司或工厂。 有子公司或工厂。
评价
1.不同于“性本恶” 1.不同于“性本恶”的X理论,也不同于“性 不同于 理论,也不同于“ 本善” 理论, 理论是“ 本善”的Y理论,Z理论是“以争取既追求 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 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 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2.威廉 大内的研究 2.威廉·大内的研究,激发了企业文化的一次 威廉 大内的研究, 变革。1980-1990年代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 变革。1980-1990年代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 化时代。 化时代。
Z理论(奥齐理论)
奥齐理论,Z理论Z理论(Theory Z)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鉴于美国企业面临着日本企业的严重挑战。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
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 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的内容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
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曾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及时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管理心理学(组织文化)(录像3)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赵国祥 李永鑫 丁桂凤 王明辉
第十四章 组织文化及其功能
案例】 【案例】组织文化的魅力
一次,开车去超市,发现一位日本老人正在擦车。 一次,开车去超市,发现一位日本老人正在擦车。当时 第一反应是这位老人是“擦车族” 但感觉不对。 第一反应是这位老人是“擦车族”,但感觉不对。因为老人 西装革履,不像缺钱的穷人,并且擦车布还是手帕。 西装革履,不像缺钱的穷人,并且擦车布还是手帕。上前 问:“老人家,您为什么帮我擦车?” 老人家,您为什么帮我擦车? 老人严肃回答道: 我是日本丰田公司的退休员工, 老人严肃回答道:“我是日本丰田公司的退休员工,我 不能容忍在我眼皮底下有如此脏的车。 听完后, 不能容忍在我眼皮底下有如此脏的车。”听完后,不觉大为 震惊, 震惊,一个已退休十几年的员工偶尔在街上看到自己公司产 竟有如此深厚感情。可见, 品,竟有如此深厚感情。可见,丰田公司在他心目中地位是 多么高,公司对他影响有多大! 多么高,公司对他影响有多大! 这就是组织文化魅力。日本企业在二战后之所以腾飞, 这就是组织文化魅力。日本企业在二战后之所以腾飞, 缘由在于日本企业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缘由在于日本企业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员工归属感和满 足感,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足感,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日本、 表1 日本、美国管理经营方式比较 比较点 基本雇佣制度 企业决策制度 责任制 考评与晋升 控制机制 员工培养与职业途径 员工关心 日本式( 日本式(J型) 终生雇佣 共识式集体决策 集体负责 缓慢考评和晋升 暗示的控制 通才型” “通才型” 全面关心 美国式( 美国式(A型) 短期雇佣 个人决策 个人负责 快速考评和晋升 明示的控制 专才型” “专才型” 部分关心
威廉·大内和他的Z理论
2016.08当代电力文化威廉·大内和他的Z 理论文边济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日裔教授威廉·大内于1981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他把典型的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称为A(America)型,把典型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称为J(Japan)型,而把美国少数几个企业(如IBM公司、P&G公司等)自然发展起来的、与J型具有许多相似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称之为Z型。
Z理论,就是主张日本和美国的成功经验应相互融合。
这种“Z型文化”深刻揭示了经济与社会、管理与文化的内在联系,而且从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从而为企业文化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威廉·大内以提出Z理论而闻名世界,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日本式管理的关注。
然而,透过威廉·大内的著作,人们可以发现,他的理论贡献,并不在于对日本的总结,而在于对美国的启发。
日本式管理在Z理论中的地位,只是一个参照系。
Z理论的本质,是对专业分工和官僚组织进行改造,建立在长期雇用基础上的稳定环境,促成个人和组织的高度融合,开诚布公、容纳批评,以信任、友谊与合作关系打造有机的团队,实现生产经营和社会关系的一体化。
在Z理论迅速走红后,威廉·大内没有头脑发热,而是冷静地持续探讨大型组织的复杂性问题。
他再度从美日比较入手,探究企业、社会、政府的三角关系,提出了M型社会。
威廉·大内后来一直专注于非政府组织和教育管理研究。
他的Z理论和M型社会,本质是追求组织系统的整合与合作。
所有的管理问题,在威廉·大内那里都走向文化;所有的技术问题,在威廉·大内那里都走向哲学。
这种管理文化与管理哲学的探讨,使威廉·大内把管理学带入了文化人类学领域,也开创了比较管理学的新天地。
大师其人威廉·大内,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经典·CLASSIC WISDO M ·智慧大师思想,实践源泉。
企业文化-网络作业-4答案-保95分-2014春电大工商管理
1、()的《Z理论》一书揭示了形成日美管理模式差别的原因。
邑 A.威廉?大内2、美国企业精神一书是()撰写的。
* E.劳伦斯?米勒3、()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的出版,把企业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电 E.丹尼尔?雷斯4、海尔集团的()案例被列入哈佛案例库。
邑 A.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5、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
电 A.比尔咬伯纳西6企业文化理论由()学者提出。
耐A.美国7、企业文化结构中的表层是指()。
色 B.企业形象8、企业文化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新的发展,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几个里程碑?(D.第四个里程碑9、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C.企业会计10、企业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指()。
D.企业价值观1、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的精髓是()。
‘ A.讲求信任应 B.微妙性“ D.人际间的亲密性2、企业管理变化的三大趋势是:()" A.理念人性化“ B.管理科学化3、企业文化理论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 C.目标社会化3、企业文化理论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A.Z理论一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宙B.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C.企业文化一现代企业精神支柱应 D.寻求优势4、发达国家的公司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A.经营国际化“ B.跨国合作化“ C.文化一体化5、企业文化出现前的三个理论学派是()" A.组织技术学派" B.行为科学学派" C.管理科学学派6 —般领导理论可分为()。
"A.素质论"C.风格论D.权变论7、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实现其经济价值的“ A.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应 B.企业员工的经营管理特色" C.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 D.促进企业深化改革8、从市场角度分类,企业文化包括()。
宙 B.强人文化* C.拼搏与娱乐文化“ D.赌博文化‘ E.过程文化9、按空间分布特征,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模式。
著名管理思想-Z理论和Z文化
威谦·大内: Z理论和Z文化威谦·大内,日裔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曾先后在斯坦福在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博士。
他提出的“Z理论”和组织文化思想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概述】大内对管理学的最重要贡献,在于通过研究比较美、日和理方式,提出了有关组织发展的Z理论,这是一种以美国文化背景为依据,并吸收日本式企业组织的长处所形成的既有高生产效率又有高度员工满足的企业组织理论。
X理论的重点在于要求美国企业根据美国具体情况,利用日本企业管理的经验进行管理,要求企业建立密切人际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使管理者与员工取得一致,取得统一。
主要著作有:《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故事背景】大内,1943年6月28日出生于美国檀香山。
1961~1965年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人员。
196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68~1971年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讲师。
197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72~1979年先后为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此外,他还是美国管理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所的成员。
1975~1981年在行政管理科学编辑委员会中任职,1978~1981年为管理月刊学术委员。
在第二次世界在战中成为世界新霸的美国,随着战争的结束,经济增长失去了强大的动力。
在战后,日本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4倍。
美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甚至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慢,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的英国。
许多人对日本的成本虽然感到惊羡,却断定日本无法成为美国学习的国家。
大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1973年,大内开始对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他选择了美、日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日本的经营管理效率一般较美国高。
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形成一种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提出了“Z理论”这种组织发展理论。
自学考试管理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年4月浙江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6088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18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18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国家第一个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股票。
3.威尼斯造船厂中,政府与工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
4.资产阶级革命首先从_____________开始的。
5._____________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巴贝奇思想的延伸和结果。
6.谢尔顿的管理哲学的基本原则认为:作为工业部分的管理,分为三个部分:经营职能、_____________、组织职能。
7.奥尔德佛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人的需要主要是:_____________。
8.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提出选择领导模式的理论,即_____________。
9.决定行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和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人的认识同对人的管理,在许多方面,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被称为“神学之父”,著作《神学大全》,认为宇宙是按等级的阶梯来安排的。
A.马基雅维利B.阿奎那C.荷马D.柏拉图2.文艺复兴起源于()。
A.英国B.美国C.意大利D.德国3.萨伊指出:()是生产力的第四要素。
A.劳动B.资本C.土地D.企业家4.最早研究分工的是()。
A.詹姆斯·斯图亚特B.亚当·斯密C.泰勒D.法约尔15.甘特重视()的因素在管理中的应用。
A.方法B.人C.效率D.技术6.韦伯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称为()。
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
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Z理论(Theory Z)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一译乌契,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Z理论。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 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
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1.短期雇用;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7局部关系。
管理者激励员工时必须要了解的道理-超Y理论
超Y理论管理者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对症下药一、案例故事:一艘渡轮缓缓地离开码头,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
渡轮行至大海中央的时候,船长发现由于超载船就要沉没了,这时候,轮船既回不去也无法到达终点,唯一的办法就是甩掉几个乘客。
船长先找到了一个日本人,直接告诉他船要沉了,唯一可以逃生的办法就是游过去,赖在船上只是死路一条。
日本人很怕死,他略一思量便跳入了水中。
船长接着找到了一个德国人,告诉他跳海求生是服从纪律的需要,德国人也跳入了大海。
船长又找到了一个法国人,对他说:“不要怕,你跳水的姿势一定很优雅。
”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法国人也跳了下去。
在鼓动苏联人跳海的时候,船长告诉他这是革命的需要。
苏联人毅然决然地跳入了大海。
紧接着,船长又找到了一个美国人,美国人说什么都不愿意跳海。
这时,船长对他说:“放心,你的船票中我们已经给你投了100 万美元的保险。
”听到此,美国人也跳了进去。
、”二、正解道理:员工的个性特征与愿景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与此相应,便要求管理者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在员工激励方面取得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详细解读:X 理论和Y 理论是两种分别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对于人性的设想背向而驰。
X 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
他们天然地厌弃工作,缺乏进取心,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求,守旧的天性使他们对变革持抵制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管理领域,主张管理者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运用奖惩措施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Y 理论则把要求工作视为人的本性。
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工作,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他们对于自己所参与的工作目标,能进行自我控制与管理,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按照这种人性假设理论,管理者应把员工安排到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鼓励他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可以把责任最大限度地让递给员工,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替代传统的强制命令和要求服从的管理方式。
威廉·大内的Z理论与美国企业文化的改变
威廉·大内的Z理论与美国企业文化的改变作者:富海芝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4期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是日裔美籍管理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教授,担任数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
一、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咄咄逼人,气势恢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岛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什么原因使得它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超越美国的境界?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试图找出恰当的答案,并试图能够为美国企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
他的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
但是,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却较高出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
同时,他也发现,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如IBM、普罗克特、甘布尔、柯达等,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上都与日本企业惊人的相似。
威廉·大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
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二、Z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威廉·大内研究的美国模型中,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理性主义而著称,他们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和财务分析等元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除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建立的关系外,没有其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
而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即比较注重目标、信念,价值观、文化等因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威廉大内 《Z理论》读后感
威廉·大内《Z理论》读后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之一的《Z理论》,作者: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
Z理论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2.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换,有利于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3.员工的升迁应是缓慢且按部就班的;3.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4.员工对公司要有责任感。
大内认为,企业有Z理论才能提高生产力,而Z理论的精髓就在信任、默契以及亲密等三个要素。
威廉·大内认为:除了信任、默契及亲密,没有一个社会人能够成功。
一、信任。
大内博士举出惠普公司(Hewlett Packard)的实例,来解释何谓企业内的信任。
该公司副总裁交付人事专家设计一项新的制度。
对人事专家来讲,这是难得的表现机会。
可是人事专家进行一周之后,发现公司里某部门已有类似的制变,只是别人都不知道。
他诚实地向副总裁报告,该部门的制度稍作修改,即可符合企业的需要。
他知道他可以信任副总裁,对方会再给他表现的机会,以回应他的诚实。
大内认为,互信乃是生产力的泉源。
二、默契。
大内博士又举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为实例,来说明何谓企业之内的默契。
原来宝验卫生纸工厂的操作员在领班监督下工作,往往过程中一个步骤错误要在三个步骤之后才会发现,并导致整叠卫生纸作废的损失。
在传统制度下,即使负责的领班与温顺的操作员也无法产生契默。
后来宝洁实施半自主式的制度,在生产线成立工作小组,自己管理自己,小组成员产生了默契,不良率大同降低,生产力大幅提高。
三、亲密。
大内博士指出,美国人公认亲密存在于家庭、教堂、好友、俱乐部、邻居之中,并不存在于工作场所。
可是在日本,亲密感觉见于工作场所,并因此孕育出家族式的共同意识。
亲密的感情,互相关心,彼此鼓励,不仅维系日本人的生活,也维系日本产业的高生产力。
威廉-大内在比较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时,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包括雇佣的期限、决策的方式、职责的归属、评价和晋升的速度、控制过程、职业途径、关怀员工的性质。
《Z理论:解开日本企业的成功秘诀》
《Z理论:解开日本企业的成功秘诀》《Z理论》 序 《Z理论》 作者简介威廉·大内,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土、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担任数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
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Z理论》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之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Z理论》 第一部分 《Z理论》 美日公司比较(1)美日公司比较模型是对现实的提取。
它试图以去粗取精的方式把某个事物重要的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展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领会它的独特性。
前几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日本组织的模型例子,描述了这种组织的与众不同之处和独到之处。
虽然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描述一个复杂的现象,但是它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化。
在日本,实际生活中的组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这些特点。
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具有在纯粹的组织形式中提到的所有特点。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大企业中,所有管理人员实际上都是几乎竭尽所能地努力实现这些基本特点。
在描述日本组织模型的过程中,我的目的是以这种模型为参照物,对比和更好地了解美国的组织模型。
这样,我们最后从现实中提取出两套模型,它们分别描述的是某些基本倾向,而后者抓住了某种组织形式所具有的、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本质。
当我们这么做时,我们发现在所有重要方面,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都是截然相反的。
比较一日式组织 美式组织终身雇用制 短期雇用制缓慢的评估和升职过程 快速的评估和升职过程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 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含蓄的控制机制 明明白白的控制机制集体决策 个人决策集体负责制 个人负责制关注整体 关注局部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美国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要考虑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效的系统的。
典型的美国公司实行的是短期雇用制。
在制造岗位和办事员岗位上,美国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每年常常达到50%,有些年份甚至达到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
[中国管理传播网2002年12月6日,阅读人数227人]
Z理论( Theory Z)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一译乌契,William Ouchi)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他从1973
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Z理论。
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 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
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和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4.明确的控制;
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7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6.对-件工作集体负责;
7.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以致其典型组织分别为A型和J型,这样,就明确了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到美国去。
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可学习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
(第66页)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负有共同责任”。
(第39页),他认为“与市场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剖析了Z型组织的特点。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
用;
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
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4.能过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
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
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大内认为这个过程要经常重复,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十到十五年。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是“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