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高中化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方法和应用。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1. 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对化学学科的态度等。
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的了解,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置,避免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2. 调整教学内容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难度。
对于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拓展知识的讲解;对于学习主题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以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
不同学生对于不同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可以采用讲解、分析和演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比较活泼的学生,可以采用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科学化的评价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中,科学化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设计测试内容和方式,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以教导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视频展示、图片说明等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化学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的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体验乃至帮助其提升实验操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在我国的初中教学中,化学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考试等四个方面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设置方面1.化学内容繁杂,难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的内容十分繁杂,且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这使得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化学知识点。
同时,复杂的知识点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重观念轻实践。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太多的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缺乏实验操作,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的了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同时提升。
解决策略:1.设置课程导学,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开设充实生动的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结合实验操作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强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观念。
3.挑选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有关的知识点,扩宽教学内容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方面1.讲解过于机械,缺乏互动性。
教学方法单一、讲解方式机械,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出现困乏、心不在焉等现象,没有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2.讲解顺序布局不合理。
部分老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点的顺序与布局上,可能存在缺陷,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从整体上进行认知,从而导致学习的不连贯性。
解决策略:1.积极采取分组讨论和互动讲解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的;2.认真观察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讲解顺序,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3.对于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点,可以多讲几次,增加学生对于该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方面化学教学需要各种实验设备、化学试剂、讲解图表等辅助工具,这种设备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的特点,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一定压力,而且队于学生而言,缺乏实验操作和不全面的规范化管理,会影响他们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影响进一步的学习。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实践论文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模式设计合理的导学案,并发挥其作用,减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对新知进行预习、学习,并在课外和课堂进行讨论和质疑,培养其自学能力。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教学模式自学能力一、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1、导学案①所谓导学案及导学案与学案的对比。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生学习的导学方案。
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所以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
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导学案中还应包含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
而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其基本要素主要有:学习目标、前置测评、自学指导、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
学生虽然看到学案中重难点却不知道如何去突破重难点。
②“导学案”的编写原则: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a、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b、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c、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d、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③“导学案”基本格式:【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学习过程】1预习导学;2课堂研讨;3延伸拓展。
课后巩固自我小结(教后记或学后记)2、导学案教学模式①学习目标。
设计时要从化学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化学总体教学要求、这节课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切合学情。
问题导学与化学教学刍议
生质疑 , 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 。因此 , 教学模式是 以多元智能 样 品 , 氯化亚铁 、 该 问: 氯化铁样 品的颜色特征是什么? 师生互动 , (
学生 回答 ) 教师用两支小试 管各取少许氯 化亚铁 、 氯化铁 固体 ,
加入适量 的水溶 解 , 别滴加 2滴 K C 分 S N溶液 , 学生 观察现象 。
然后往氯化 亚铁溶液 中滴人几滴新置的氯水 , 学生再观察 现象 。
( )问题导学” 1“ 教学具有 目标性 。 习者必须得到一个 明确 学
程 。教学 中创造适应 的氛 围, 构建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 鼓励学
为基础 , 以建构主义为依托 , 借鉴国 内外 心理学有关“ 问题导学”
教 学 方 面 的理 论 及研 究成 果 。 2“ . 问题 导 学 ” 学 的基 本 特 点 教
教 师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 并展示氯化亚铁 、 氯化铁两种
定 的开放性 , 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 自由发挥 的空间 ; 要尽量使
的语 言 。 三 、问 题 导 学 ” 学 课 的 教 学 结构 和教 学 略 “ 教
的学生年龄越 大 , 年级越高 , 问题越少 ; 而美 国衡量教育 成功的 用“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 有哪些 ” 等特指 问 ; 要多用生动活泼
能 启 发 大 量 新 问题 的 问题 。”
1课 前 的准 备 .
课前教 师确定课题 , 精心备课 , 根据 教学大纲 、 教学 三维 目
我们培养出来 的学生 , 不怕有问题 , 就怕没有问题。 因此 , 我 标 、 学生的认知水平 、 实验能力 , 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设计成“ 问
解 决 问 题 的 意识 与能 力 。 1“ . 问题 导 学” 学 的理 论 基 础 教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谈“问题导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同时给学 生 以相 关 信 息 提 示 , 助 学 生 完 成 , 辅 能达 到
最大 限度 的引 发学 生积极 思 维活 动 的 目的 , 而 提 高 从
课 堂效率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单: 誊 妻中 作 位: 兰学 者 : ,
化
下 面我 们 主要 以化 学选 修 4‘ 类 的 水解 ” ‘ 盐 为例 ,
() 1 若硫 酸 的量 不 足 , 应 后镁 和铝 均 有 剩余 且 反 天平仍 保持 平衡 , m( ) 则 Mg
“ 或“ ) <” 一”
m( ) 填 “ ” A1( >
“ 问题 导 学 法 ” 是一 种 着 眼于 学 生 学 习 方 式改 就
变 的新 的教 学理 念 和教 学 方 式 , 课 程 和 教 材 的 “ 对 二 次 开发” 一方 面强调 通过 问题 来 进 行 学 习 , 问题 看 , 把 作 是学 习的 动力 、 点 和贯 穿 学 习过 程 中 的 主线 ; 起 另
() 1 硫酸 的 量不 足 时 , 酸 完 全 反应 , ( ) 硫 H。 一
。
( ) H。 则代 人上 式得 m( ) e( ) Mg =r A1.
() 2 硫酸过 量 , 和铝 均完 全反 应 , 镁 则
m( ) Mg 一
:m( ) A1一鱼
,
平 , 生就会 无所 适从 , 渐丧 失探 究 的信 心和 乐趣 , 学 逐 出现教 师讲 授 代 答 , 生 被 动 接 受 的 现象 . 题 的提 学 问
4 金属 与溶 液反应 及天 平平衡 问题
≮ 5 在托盘天平的 2 ■, r 例 个托盘中, 分别有 2 个质
量相 等 的烧 杯 , 杯 中盛 有 等质 量 的相 同 的稀 硫 酸 , 烧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问题与策略思考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问题与策略思考作者:赵春梅陆艳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6期關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化学;问题与对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
由此“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正式提出,明确了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关系,凸显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大要素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师只有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教学调整才能确保学生在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理解物质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探究精神和必备品格,使核心素养目标落到实处。
作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一体化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
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的深刻影响,“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薄弱,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强,导致“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教学实践暴露出各种具体问题。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结合实践案例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及如何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但针对教、学、评三要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探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结合教学经验梳理并总结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对策,并结合“认识加碘盐”主题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探讨与有效实践提供参考。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探讨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兴趣学导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问题导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芒果在保存时容易变黑?”、“为什么铁可以生锈?”等。
通过引入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导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究,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际操作和探究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实验活动。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硫酸盐的溶解度、比较酸性溶液的酸度等,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知识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学导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通过展示交流巩固学习效果学导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展示、交流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个化学实验进行表达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运用探讨发布时间:2021-11-21T10:23:46.607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0月作者:何龙喾[导读]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案制作或教学编排等方面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广大教师关注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教学理念,并开始将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盘州市第九中学何龙喾 553537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案制作或教学编排等方面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目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广大教师关注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这一教学理念,并开始将这一教学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
教师也开始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积极参与。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统一标准的教学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硬性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大部分情况下,化学考试的卷面分数就是对教学效果唯一的评判标准。
在硬性统一的教学标准下,教师无法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误区及纠正策略
过程 ,将来盐类水解 的情况稍微复杂 一点 ,解题慢 , “ 错 误率高” 就不奇怪 了。 分析与 对策 : 领会 探究 教学精 神 , 学案成 为 引领 使
学生 内化的工具 学生是 有差异 的个体 , 有着不 同的认 知起 点 , 对 这 于教师来说是个开放 的量 . 教师 只有努 力估计这个量 的 可能情况 , 精心设置预案 , 到心 中有数 , 做 才能做 到以学
碳 酸钠溶液 的 p N 溶液 H:
—
—
,
—
—
。
2 测醋酸钠 、 . 推 氰化钠 、 氟化钠水溶液 的碱性强弱及 其原因( 电离常数见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 P 76 ) 6— 8。 【 问题解决 】 已知三种盐溶 液 的碱性 为 N Y N x N z a > a > a .则 H 、 X H H Y、 Z三种酸的酸性 由强 到弱 的顺序是 : 。 中和反应 的实质是 H + H = 2  ̄O -H 0.同学 们大多先 预
・
教 学研究 ・
浅 谈 化 学教 学 中 学 案 导 学 的 误 区及 纠 正 策 略
丁伟 卿
( 苏州市第一 中学 江苏 苏州 25 0 ) 10 6
文章编号 :0 8 04 (0 10 — 0 6 0 10 — 5 6 2 1 )8 0 0 — 3
d i1.9 9.s.0 8 0 4 . 1.8 0 o:0 6/i n10 - 5 62 1 . 3 3 js 0 00
2盐的组成 与盐溶液 酸碱性的关系 :谁 显谁 性 , . (
都强显 性 )
①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 cH ) Co 一 (+ ( H) ②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 CH ) cO 一 (+ ( H) ③强酸强碱盐 的水溶液 显 CH ) cO ) (+ (H一 3 . 溶液中为什么含有 H 、H ? ①盐 +O 一 ② 为什么不 同盐 的水溶 液 中 CH+、( H ) ( )CO 一大小关 系会 不 同?酸碱性有何不 同? 实施 “ 学案导学 ” 的前 提是正确认识 学案的功能 : 引 导学生 自学 。 发学生 思考 . 启 培养 学生正确 的 自学方法
初中化学“问题导学”课型研究阶段总结——导学问题的设置
质 总 质 量 在 反 应 后 是 否 发 生 改 变 ? 做 出猜 想 后 , 接 的 问题 自 ” 紧
然 是“ 怎样 验 证 你 的猜 想 呢 ? 可 是 这 个 问题 对 于 初 中 同 学 来说 , ”
是 比较 难 的 ,教 师 就 要 考 虑 将 这 个 为 题 分 解 为 “ 需 要 什 么 仪 最 器 ? 和“ 样 才 能 保 证 想 称 的 质 量 都 能 称 量 ? 反 应 物 和 生 成 物 ” 怎 即 必 须 保 证 都 处 在 什 么 样 的环 境 中称 量 ? 两 个 问 题 , 至 还 要 细 ” 甚 分, 到学生能够交流 。 直 反思 : 、 充 分 发 挥 研 讨 会 和 集 体 备 课 的作 用 , 不 同教 师 1要 把 的观 点进 行 归纳 整 合 , 一 步 优 化 导 学 问题 , 问题 导 学 ” 学 进 为“ 教 模式 课 题 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 — 课 堂 教 学 推 广 实 施 阶 段 做 好 充 分 准备 , 化 课 堂 教 学 , 高 4 优 提 5分 钟 教学 效 率 。 、 想选 择 合 适 的 2设 新 闻背 景 或 生 活 实 例 作 为教 学 情 景 , 绕 情 景 设 置 导 学 问题 , 围 使
化学 教 学 更 鲜 活 、 贴 近 生 活 、 符合 课程 标 准 的理 念 。 更 更
二、 问题 设 置 应 该 切 合 学 生 实 际
选 择 的 问题 应 该 充 分 考 虑 学 手 架 ” 方 便 新 旧 知 识 和技 能 建 构 , 助 全 体 学 生 都 能 得 到 脚 , 帮 发 展 。 比如 : 提 出“ 加 化 学 反 应 的 物 质 总 质 量 在 反 应 后 是 否 在 参
生注 意 和 兴 趣 , 生三 种 猜 想“ 变 ”“ 大 ” 变 小 ” 并 激 发 产 不 、变 或“ , 探 究欲 望 。再 如 : 解 “ 据 化 学 方 程 式 计 算 ” 前 提 出“ 果 你 讲 根 之 如 是 化 工 厂 厂 长 或 经 理 ,你 知道 怎样 才 能有 计 划 生 产 而 不 浪 费 原
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
浅谈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学策略当今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关键是看学生的主体性能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但初中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主体性的发挥,还需要教师正确的、有艺术性的引导。
常见有的教师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不太注意导学策略,由于导学不当而影响课堂效果,实在可惜,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一、导教学目标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学生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教师所确立或展示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教学目标的编制,既要满足《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对初中化学书第三单元第2课题《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立为: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1.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意义;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因在于:如果目标太高或太笼统,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达到,也就无学习兴趣。
而适当的教学目标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以引导其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地思考。
也谈“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3 ) 1 1 - 0 0 2 8 — 0 3
教学 研究
也谈“ 问 题 导学模 式” 在 高中化 学教 学中的应 用
林 (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 中学 江苏 丹 阳 2 1 2 3 0 0 )
摘要 : “ 问题 导学模 式” 是对传统教 学模 式的突破 , 是对课 堂教 学的一次改革。文章从 自身的教 学 实践经验 出发 , 阐释 了
相 互转 化关 系 网络 图 . 在 此基 础上 。 由点及 面 、 由浅入 深 地展 开 问题讨 论 . 最后 一个 问题 的呈现 及其 展 开 为 本节课 掀起 了高潮 。 『 情境 ] : 家 乡开 了一 家蔗 糖 厂 , 以甘 蔗 和 甜 菜 为
原料 生产 食用 蔗糖 。投 产不 久 , 厂长 就 找人 帮 忙去 解
羟 基 乙酸 , 又称 乙醇 酸 , 特 点是 具有 两种 官 能 团 , 结构 间式 为 : C H ( O H ) C O O n, 主要 性 质是对 热 很敏 感 , 易发 生脱 水反 应生成 难溶 于水 的酯 。
程. 不 重 视启 发培 养学 生独 立思 维 的能 力 , 缺 少 点拨 , 气 氛沉 闷 , 使 学生 陷入 机械 记忆 的误 区 。高 中生 的智 力发 展 比较充 分 , 知 识 基 础 比较 扎实 , 抽象 思 维 能 力 较强 。高 中生 已经不 满足 于样 样被 告 知 , 迫切 希望 自
题 呢?
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上 面讲, 一部分学生 听 , 还有一部 分学生 两眼无神 , 典 型的“ 人在 生参 与得 多了 ,特别是从我每节课都安排 5 — 1 0分钟的课堂展示 使 以前那些 “ 两眼无神 ” “ 人在屋 , 心在外 ” 的学生从一个旁观者成
屋, 心在外 ” , 很少有学生主动参 与。使用导学案后我讲得少了 , 学 节课学案设计做好铺垫。 后, 更是调动了学生 的积极性 , 使学生真正参 与到 了学习中来 。也 实践 , 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 和完善 。
了学 习的参与者 , 并且还能代 表小组发言 , 给 了他们一 个展示 的
我认 为导学 案是 教师指导学生学 习的方案 , 是教师依据学生 机会 。其实 , 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 , 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 的认知水平 、 知识 经验 , 为指导学 生进行主动学 习而编制 的学 习 习中, 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 学生动起来了, 学习就好办了。 方案——它是站在学 生立场上编 制的 , 因此它不 同于教案 , 教案 2 .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前上课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 口干 后绝大部分学 生都在努力地学 习 ,虽然他们 的成绩 没有提 高多 少, 但是上课 时我感觉心情很轻松 , 讲课也感觉很有激情。
3 . 重 视 师 生 课后 反思 。
1 . 调动了学 生学 习的积极性。以前在 用教 案上课 时都是我在
4 做 好学案反馈 , 了解学生学情 。 下课 时收齐学案 , 查找学生共 性问题并及 时收集整理 , 为下 总之 , 导学案 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 还需要我们努 力探 索 , 不 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在 目前初 中化学 的实 际教学 中 , 一个 教师担任几个班级的化 现象 。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因素。 学课 , 甚 至是几个年 级的化学课 的现象非常普遍 , 这种情况很容 易造 成教师 的心力交瘁 , 不能在课 程上投入过 多的时 间和精 力 , 同时也不利 于教师与学生 之间 的沟通反 馈 ,造成 盲 目授课赶进
“基于问题的有效导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教师要在精 心研 究课 程标 准、 考试大纲 、 试说明 、 考 教 材和 学情 的基 础上 , 过搭设 小 台阶式 , 有层 次性 通 具
的问题 , 降低 学生理论 学 习的坡度 ; 不能使学 生“ 闻而生 畏, 望桃 兴 叹 ” 而 能够 让 所有 的学 生都 “ 一跳 , 到 , 跳 摘 桃” 。所 以 , 注意 问题的角度 、 在 难度 、 广度 的前提下 , 从
生 态环境 。在全校浓 郁 的课 改探索氛 围下 , 本人根据学 生基础 、 教材特点 、 知识类 型积极实践 学校提 出的“ 于 基
发现学生 回答 问题中 的闪光点 。 激发学生 的学 习热情 。
根据 上述原 则 , 结合教 材知识 类 型 , 以有 以下 几 可
种创设 问题 的方式 。
在教学“ 化学平衡 的影响 因素 ” , 生 已经 学 习过 时 学 “ 影响反应速率 的因素 ” “ 和 平衡移 动的原 理” 知识 , 以 可 提 问 :化 学平衡 的移 动是 由于外 界条 件 的改 变使 得 正 “
逆反应方 向的速率不再 保持相等 , 那么你 认为 哪些 因素 能 打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的关 系?” () 5 激发心理矛盾 在教学 “ 浓度对 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 响” 。 行 实验 时 进
在教授“ 盐类水解 ” 知识 时 。 问 :在用 纯碱溶 液清 提 “
以《 化学反应原理 》 为例 , 本册教 材主要是 以基本 理
论 为主 , 要学 生通 过对基 本概 念 的学习 , 需 进行深层 次 思考 , 知识 融会贯通 。根据此特 点 , 将 个人认为 问题 的设 计要具 有以下原则 :
2 50 ) 2 4 o
中图分 类号 : 6 2 1 G 3. 4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 统 的 化 学 教 学 模 式 注 重 填 鸭 式 教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 使学生 从“ 要我学” 转 变 供 了 良 好 的 实 践 平 台 , 培 养 他 们 独 立 思 考 学, 多 流 行 于 传 递一接 受 式 , 教 学 的 内容 和 为 “ 我 要 学 ”, 即努力 “ 活化 ” 主 体 另 一 方 关心任务 和结果 , 缺 乏 思 考 过 程 和 有 效 解 导 。 ( 1 ) 在 教学 准备 阶 段 , 帮 助 学 生 明确 学 习
为 了更好 的开展 问题导 学教 学 , 要 从 留 给 学 生思 维 的 空 间 , 促 进 学 生 的 学 习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1 传统 化学教学模 式的不 足
以下两 方面进行 改进 : 一 方 面 努 力 调 动 学 积 极性 。 同时 , 问 题 导 学教 学 为 学 生 学 习 提
和 独立 分 析 的 能 力 。 通过 问题 的 设 立 , 学 生
4 问题导学教 学模式的优势
问题导学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学 习 主 观 能 动性 , 培 养 了学 生 的 分析 能 力 , 通 过
生 的基 础 教 学 , 任 重 而 道远 , 以培养能提 出
和解决问题的学生, 培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
3 问题导 学教学模式 的实施
化 学是 高中重 要的 的一门 必修学 科 ,
学 包 括 问题 的设 置 , 自主 探 索 , 课 堂讲 解 ,
值, 为 何 设 置这 样 的 问题 , 并 适 当 的进 行 课
注重常见的现 象、 反应研究 , 内容众多 , 章 适 当 的 检 测 。 其 中 自主 探 索 是 整 个 教学 的 堂 检 测 。 通过 总 结 , 概括 , 有 关 氯 气 的泄 漏 节 内容 联 系 紧 密 , 理论复杂。 学 生 普 遍 反 映 重 要 环 节 和 方式 , 是 实 现 专 业 培 养 目标 和 与 处 理 的方 法 和 机 理 就通 过 一 系 列 的 问题 难 度大 , 难以理解和掌握。 后 续 课 程 的学 习 培 养实用人 才的有效途径 , 良好 教 学 能 使 也 反 映 学 生 对 化 学 的 基础 内 容 掌 握 较 差 。 学 生 从 理 论 知 识 阶 段 平 稳 过 渡 到 临 床 实践 本 文注重通过 问题导学进 行探讨 , 注 重 学 阶 段【 。 引导 出 来 , 简洁 明了。
【高中化学特色教学】“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一、“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2011年我校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在认真借鉴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以问导学,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总结提升为“126精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针对我校高三学生化学课一轮复习的特点,结合学校提出的“126精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对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反思和重构,设计了“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以高效课堂教学为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一轮复习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必修课程以及两个选修模块课程的学习,对高中化学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一轮复习中要做的一是构建知识体系,二是扎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想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就要采用科学的复习策略、得当的复习方法。
“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考纲要求,将一个课题的知识巧妙的设计成若干个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将该专题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同时设置典型例题,让学生将总结出的知识点在典型题目中加以运用,不但总结了知识同时锻炼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问题式导学”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首先设计制作预习学案,主要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课题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复习。
其次运用“问题式导学”理念设计课堂探究导学案。
以下是我以《氮及其化合物》这一课题为例介绍导学案中复习关于氨气的性质的问题设计:问题一:某同学在实验室制备了氧气和氨气两瓶气体,因急事离开后,忘了哪一瓶是氨气。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采取尽可能多的合理方法加以鉴别。
这只是看似与生活有联系的一个小问题,但是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时需要大量的思考,将本课题中氨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知识都串联一遍,才能回答完整。
该问题后又设置一道典型例题:(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基于“学案引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化学反应的焓变》一节为例
摘
宝应
2 2 5 8 0 0 )
要 :以“ 化学反应的焓变” 为例 , 提 出“ 学案引学, 问题 导学” 教 学模式 的基本设计思路 , 充分体现 以生为
本 的教 学理 念 。 关 键 词 :学案 ; 教 学模 式 ; 焓变; 教 学 实践
一
、
教 学 设 计 意 图
探 究 能力 。 ( 三) 情 感 态度 与价 值 观 目标
《 化学反应 的焓变》 是苏教 版《 化学反应 原理 ( 选 修4 ) 》 专题 1 《 化学反应与 能量 变化》 第一单 元《 化学 反应 的热效应》 开篇 内容 , 它在教学 中能起到 三重功 能。 第一 , 它是学生在《 必修 2 》 学 习中已了解到的化学 能 与电能相互转化 的延续 和深 化 ; 第二 , 通过 化学能 与热能转化规 律 的研究 帮助学 生认 识热化学 原理在 生产、 生活和科学研 究 中的应 用 , 了解化学 在解决 能 源危 机 中 的重 要 作 用 , 体会 节约能源 、 提 高 能 量 利 用 率 的实际 意义 , 进 一步讨论 在特定条件 下 , 化学反 应 中能量变化 以热效应表现 时的“ 质” “ 能” 关系; 第三 , 引入 焓 的 概念 , 为 日后 化 学 反 应 的 方 向和 限度 的 学 习 以及物质 在水溶液 中行为 的研 究提供理论 依据 与研 究方法 , 是整个《 化学反应原理》 学习的基石 。
( 二) 过 程 与方 法 目标
( 1 ) 通过对 学 习资料 的查找与交 流 , 培养学生获 取信息 、 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 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 力。 ( 2 ) 通 过 对 化 学 反 应 实 质 的 回顾 , 逐 步 探 究 引 起 反 应 热 效应 的 内在 原 因 , 引 起 学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主动 探索化学原理 的兴趣 ; 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 程 式 的讨 论 、 分析 、 对 比, 培 养 学 生 的分 析 能 力 和 主 动
化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为此,我们化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对学生单向“培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大胆实践。
实践表明,导学互动教学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
导学互动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形成研究事物所必需的探究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现就此作一番简述,诚与同行探讨。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1.目标定向,自主学习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例如,在讲《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一节时,可首先演示室温下浓度同为0.5m01∕l的盐酸、氨水、ch3cooh 溶液、nacl溶液和庶糖溶液的导电实验。
然后,结合实验现象提问:哪种物质是电解质?哪种物质是非电解质?二者区别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根据观察重点先后提出如下问题:灯泡的亮度与溶液的导电能力及离子的浓度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上水溶液导电能力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氯化氢、醋酸等电解质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它们最终以何种形态存在?什么叫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怎样书写?等等。
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近,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是对新知识的探讨,既有启动点,又有发展方向。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众多疑难或不解。
各人对课本内容的领会与理解可能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彼此从不同的侧面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浅析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浅析【摘要】本文介绍了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相关内容。
探讨了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指出了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阐述了问题驱动下导学案的设计原则,以及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实际效果。
分析了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包括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结论部分总结了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价值,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值得在未来教学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 导学案, 设计原则, 实践案例分析, 教学优势, 价值, 未来发展, 总结1. 引言1.1 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浅析本文将重点探讨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应用情况、设计原则、实践案例分析以及教学优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为教师们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本文也将展望未来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发展方向,总结问题驱动下导学案教学的实际意义和教育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2. 正文2.1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概念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引导、以问题为动力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索,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习更加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初中化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
初中化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一、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理解和掌握: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3. 综合能力: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设计教学内容本文以化学中的常见实验和化学反应为例,设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容。
比如:常见的金属活动性实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等。
三、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案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点;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实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反应现象,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学案延伸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内容进行相关延伸,了解化学知识的更多内容和应用。
5. 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案的设计和导学过程的引导,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地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初中化学的不同章节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学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通过实验探究和学案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为教学的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策略的探索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化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问题导学法正是适合这一教育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问题导学;引导;新课标;培养学生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导学最先是由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而展开的一种探究性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
它是用问题来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技能,发掘他们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在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得到推进和再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品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1.创设质疑性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质疑就是质询、怀疑。
化学课堂上设计质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辩论,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
2.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往往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点”上,或者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链接点”上创设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所创造,从而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中来。
例.如在“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同学们观察到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当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发现铜片与浓硫酸明显的发生反应。
在室温下,铜片在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此,甲同学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同学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
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接着教师可以设问:(1)什么叫钝化?(2)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探究你的结论。
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容易解决第一问题,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得出了如下的方案: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浓硫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
将用浓硫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同学的说法正确。
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同学的说法正确。
3.设计支架性问题,引导学生建构
设计支架性问题也就是为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通过设计具有铺垫性的渐进式问题链,这些问题链犹如隐形的阶梯,使学生思维沿着这个阶梯不断向上攀登,直至最终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支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支架性问题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给予了学生跨越“已知区”到“发展区”甚至“深水区”的支持。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在一起回顾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三个过渡性的问题为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支撑。
(1)纯zn和粗zn(含cu)
与稀硫酸反应谁比较快?(2)fe片、cu片和稀硫酸能否反应?学生首先通过初中知识预设,与稀h2so4反应纯zn反应快,粗zn反应慢;fe片反应,且有气泡,cu不反应,结果真如此吗?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对比发现,粗zn比纯zn反应快,实验结果使知识产生冲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再进行补充实验,请一学生另取一cu片放入到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再取一fe片与cu片上段接触放入到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fe片上没有气泡,cu片上产生了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太奇特了,再次形成认知冲突,求知情绪被推向了高潮,通过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激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认识。
三、对实施问题导学法策略的反思
1.问题的目的性,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设计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尤其对衍生的问题,要把握好度,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2.知识的关联性,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与学生“最近的发展区”相契合,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通常需要一组或一窜渐进式的问题指引,问题之间需要有关联和梯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获取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认知的主体性,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听”变为“学”。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抓住学生的疑问有效导学,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
问题,从而学会了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反应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宾.基于问题的化学导学策略[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4):67-69.
[3]张松才.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23-2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