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实践中问题导学策略的探索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传授者转化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问题导学法正是适合这一教育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问题导学;引导;新课标;培养学生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导学最先是由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而展开的一种探究性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它是用问题来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技能,发掘他们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指向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纽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问题导学的课堂实施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活动,使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问题在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得到推进和再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品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1.创设质疑性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质疑就是质询、怀疑。化学课堂上设计质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辩论,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疑问,并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和促进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还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2.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往往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延伸点”上,或者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链接点”上创设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所创造,从而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中来。

例.如在“浓硫酸性质”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同学们观察到没有什么明显的现象,当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发现铜片与浓硫酸明显的发生反应。在室温下,铜片在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此,甲同学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同学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

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接着教师可以设问:(1)什么叫钝化?(2)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探究你的结论。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容易解决第一问题,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于反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得出了如下的方案: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浓硫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硫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同学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同学的说法正确。

3.设计支架性问题,引导学生建构

设计支架性问题也就是为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通过设计具有铺垫性的渐进式问题链,这些问题链犹如隐形的阶梯,使学生思维沿着这个阶梯不断向上攀登,直至最终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支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支架性问题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给予了学生跨越“已知区”到“发展区”甚至“深水区”的支持。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在一起回顾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三个过渡性的问题为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概念的建立提供了支撑。(1)纯zn和粗zn(含cu)

与稀硫酸反应谁比较快?(2)fe片、cu片和稀硫酸能否反应?学生首先通过初中知识预设,与稀h2so4反应纯zn反应快,粗zn反应慢;fe片反应,且有气泡,cu不反应,结果真如此吗?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对比发现,粗zn比纯zn反应快,实验结果使知识产生冲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再进行补充实验,请一学生另取一cu片放入到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再取一fe片与cu片上段接触放入到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fe片上没有气泡,cu片上产生了气泡,溶液呈浅绿色。太奇特了,再次形成认知冲突,求知情绪被推向了高潮,通过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激发学生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认识。

三、对实施问题导学法策略的反思

1.问题的目的性,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问题的设计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尤其对衍生的问题,要把握好度,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2.知识的关联性,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与学生“最近的发展区”相契合,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通常需要一组或一窜渐进式的问题指引,问题之间需要有关联和梯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地获取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认知的主体性,由“主讲”变为“主导”,学生由“听”变为“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抓住学生的疑问有效导学,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

问题,从而学会了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化学反应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宾.基于问题的化学导学策略[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4):67-69.

[3]张松才.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23-2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