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解剖及生理
耳的解剖及生理
听觉生理
鼓 膜:振动膜,振动面积为解剖面积的2/3 ,为 2 55mm2 ,镫骨底板面积 3.2mm 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 —— 鼓膜与镫骨 鼓膜凹面的振幅:锤骨柄=2:1 足板的面积差;听骨链的杠杆作用; 听骨链:锤骨柄:砧骨长脚 =1.3:1
17 × 1.3 = 22.1 鼓膜的杠杆作用。 相当于声强级 27dB(补偿了声波气液传导 的能量损失30dB)
颞骨(temporal bone)
鳞部(squamous portion)
颞骨(temporal bone)
乳突部(mastoid portion)
鳞部后下方一锥状突起,内、外两面及上、后两
缘。
•道上三角区
le),又名
筛区,是乳突
手术时指示鼓
窦位置的重要 标志。
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较短、平、宽。
内耳(inner ear)
内耳分为分骨迷路与膜迷路。
膜迷路含内淋巴液,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 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外淋巴液的成分近似细胞外液,内淋巴液
中含高钾低钠,与细胞内液相似。
内耳(inner ear)
外半规管
骨半规管 膜半规管
上半规管
后半规管
骨迷路
要部分,有内、外毛细胞排列。
耳部的生理学
耳部的生理学
•
听觉生理
•
平衡生理
听觉生理
(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气导,骨导
气导示意图
声波 空气振动 (外耳) 锤骨 砧骨 传声变压 (中耳) 鼓膜 镫骨 听觉中枢 综合分析 (大脑皮层) 液体波动 (内耳) 前庭窗 外、内淋巴
耳廓
螺旋器 感音
外耳道
听神经 神经冲动 (迷路后)
耳解剖生理课件
演讲人
01.
耳的解剖结构
02.
03.
目录
耳的生理功能
耳的生理机制
耳的解剖结构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引导声波进入外耳道
01
外耳道:声波传导通道,将声波传递至鼓膜02鼓膜:振来自,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03
耳道:连接外耳和中耳,传递声波
04
中耳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
听小骨: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功能:传递声波,调节中耳气压
咽鼓管:调节中耳气压,保持平衡
结构:包括鼓膜、听小骨、咽鼓管等
内耳
结构: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功能:负责听觉和平衡
耳蜗:负责听觉,包括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
前庭:负责平衡,包括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
半规管:负责平衡,包括水平半规管、垂直半规管和后水平半规管
5.
4.
3.
2.
1.
耳的生理功能
听觉
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传导:声波通过外耳、中耳、内耳,最终到达听觉中枢
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负责处理听觉信息
听觉功能:接收、分析、处理声音信息,帮助人们理解语言、音乐等声音信号
平衡
内耳前庭系统:负责感知身体平衡
01
半规管:感知头部旋转运动
02
耳石器:感知头部直线运动
03
03
04
05
06
01
02
听觉中枢
位置:位于大脑颞叶
功能:处理听觉信息,包括声音的识别、定位和记忆
结构:包括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和听觉联合区
听觉通路:包括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和听觉皮层
谢谢
1
中耳的鼓膜和听小骨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
耳解剖ppt课件
旋器),是听神经末梢感受器。
41
42
二、耳的生理 ▪ 听觉功能 声波传入内耳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完成的,通常
以空气传导为主。 ▪ 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本体感受器、视器及前庭器官的相互
协调,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状,凹面向外。 ▪ 正常鼓膜有6个标志:
松弛部 紧张部 脐部 锤骨短突 锤骨柄 光锥
15
前
后
鼓室外侧壁(右侧)
16
右正常鼓膜
锤骨柄 脐部 光锥
17
右鼓膜
左鼓膜
18
鼓室内容 ▪ 鼓室内有听小骨:锤骨、砧骨、
镫骨,三者借关节衔接成听骨连 ,借韧带悬吊于上鼓室。 ▪ 听骨链外端以锤骨柄与鼓膜相接 ,内端由镫骨底板借韧带连与前 庭窗。 ▪ 其内还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其 共同作用可减低声波振动,对内 耳有保护作用。
10
(1)上壁: ▪ 又名鼓室盖,为一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隔; ▪ 此壁损伤可致脑脊液耳漏或颅内感染。 (2)下壁: ▪ 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 ▪ 颈静脉球突入下鼓室 蓝鼓膜。
11
(3)前壁:
▪ 上部有两个骨性开口,
上为鼓膜张肌半管的
开口;下为咽鼓管的 鼓室口。
前
后
▪ 下部与颈内动脉相隔。
鼓室外侧壁(右侧)
8
1.鼓室 ▪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是颞骨内一含气空腔; ▪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其分为三部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
室。 ▪ 鼓室形似立方体,共有六个壁:
上壁、下壁、前壁、后壁、外壁、内壁。
9
▪ 上鼓室 鼓膜紧张部上缘平面以 上
耳部解剖及生理
• 耳蜗生物电现象:除细胞内电位以外,耳蜗尚可以引出四种电位,分 别是蜗内电位、耳蜗微音电位、总和电位和听神经电位。除了蜗内电 位以外,后三种皆由声刺激引起。
• 平衡生理:人体的平衡主要依靠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 相互协调作用来完成,以前庭系统最重要。
半规管主要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椭圆囊和球囊主要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面,形似蜗牛壳。耳蜗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
骨蜗管组成,骨蜗管旋绕蜗轴达到2.5-2.75周,底周相当于鼓岬。 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由基底膜自骨螺旋
板连续至骨蜗管外壁。骨蜗管被分为上下两个腔,上腔又被前庭
膜所分割,因此骨蜗管内共有3个腔隙;自上而下分别是前庭阶、 中阶和鼓阶。
听觉生理
生活小常识:晕车
晕车是一种平衡失调的疾病,是当人眼所见到的运动与前庭系统感觉到 的运动不相符时,就会有晕厥、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出现。严重者会 呕吐。与一般的病症不同,晕车导致的恶心不会在呕吐后得到缓解。
如何处理晕车
眺望窗外,并眼望车行驶方向的地平线。这样做会帮助前庭重新调整平 衡感。 闭目养神,如果状态可以打个盹。这样子可以减少视觉和内耳感知的平 衡感之间的差异。
声波传入内耳外淋巴液后变成液体振动引起基底膜振动引起基底膜上螺成液体振动引起基底膜现象
耳的应用解剖与听觉生理
耳部解剖示意图
耳廓
耳轮 对耳轮 耳甲艇 耳甲腔
耳垂
三角窝
耳屏 对耳屏
外耳道
位置—始之耳甲腔的外耳道口,止于鼓膜.长约2.5- 3.5厘米,直径约为8毫米.外
听觉生理
声音传入耳内的途径:
声音经过外耳、中耳和内耳到达听中枢的传导途径是气导。通过颅骨震 动传递的是骨导。生理状态下以气导为主。 声波 耳廓 外耳道 鼓膜 锤骨 砧骨 镫骨 前庭窗 内、外淋巴液 螺旋 器 听神经 听觉中枢 骨传导是指声波经过颅骨震动传到内耳使内耳淋巴液发生相应震动,引 起基底膜震动,螺旋器感音而产生听觉。骨传导分为三种:移动式骨导、 压缩式骨导和骨鼓路径骨导。
耳部最详细CT解剖
• 图 25 软骨段外耳道仍宽阔,低于骨性耳道平面。颈静脉 球外缘呈半弧形,其前内相连的浅半弧形切迹为颈动脉附 着处。在颈静脉球内侧可见舌下神经管呈管状裂隙,由前 外向后内方向。舌下神经管内侧骨为斜坡。乙状窦切迹渐 变大,沿颞骨岩部内缘由外到内行走。面神经乳突段逐渐 向颈静脉球方向移行。 图 26 耳道软骨部变窄接近耳道底部。此平面已离开颈静 脉球,更开放的半弧形为颈内静脉,在其前内的颈动脉切 迹变小,颈动脉渐离开颅底骨。斜坡外侧的舌下神经管由 于从后内上向前外下行走,在该平面呈向后内开放的喇叭 状裂隙。乙状窦沿颞骨岩部呈开放的管状结构。面神经乳 突段与图 25 相似。
• 总结:颞骨轴位(水平位)CT对于理解乳突气房结构,面神经在颞 骨内的行走,咽鼓管结构、中耳听骨结构、和有良好的显示,尤其在 内耳结构的发育、后鼓室的精细结构如鼓室窦、面隐窝的辨认方面优 于冠状位CT扫描。对于耳部结构异常如先天性中内耳畸形Mondini syndrome,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以及内耳的破坏性结构改变如水平 半规管瘘均需在颞骨轴位CT的层面上进行观察。对于外伤性或中耳 炎引起的面神经损伤,轴位CT能够提供颞骨内的全程面神经管结构 变化。在人工耳蜗植入前对耳蜗前庭结构的估价,轴位CT必不可少。
• 图 35,图 36 对图 11 和图12进一步补充齿突及其周围结构示意。在 上鼓室前方有一突出的骨嵴,称齿突(cog),在齿突的前方有一气 房样空间,称前上鼓室,又称前上隐窝,前上鼓室常常是残留胆脂瘤 的隐匿部位。手术时在去除锤骨头后,磨除齿突,才能清除前上鼓室 的病变。面神经的膝状神经节位于前上隐窝的前内方。
• 图9.耳蜗中旋出现。颈内动脉管水平部初现,面 神经鼓室段向后延伸至水平半规管。
• 图10.在面神经鼓室段的外侧可见有小的隆起为匙 突。同一平面出现开放的面神经外膝部,又称锥 曲部,由于骨壁薄,呈向鼓室的开放状,文献报 道此处面神经的自然裸露率达17~37%。后鼓室 显示内侧的鼓室窦(sinus tympani)和外侧的面 隐窝(facial recess)。鼓室内锤骨柄和砧骨长突可 见。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
耳部应用解剖生理一、耳部解剖人的耳朵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 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是由软骨和皮肤构成的,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导入外耳道。
外耳道是连接耳廓和中耳的通道,它有助于声音传导和保护中耳。
2. 中耳:中耳是位于鼓膜后面的空腔,它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是外耳道尽头的薄膜,当声音波通过外耳道进入中耳时,鼓膜会震动。
鼓室是一个空腔,内部有与咽部相连的咽鼓管,它平衡气压,并帮助传导声波。
听小骨由三块骨头组成,它们分别是锤骨、砧骨和副耳骨,它们传递鼓膜上的振动到内耳。
3. 内耳:内耳位于颅骨内部,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内耳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对声音进行接收并转换为神经信号。
前庭是平衡器官,它由囊固和鼓室两个部分组成,负责感知身体的重力和方向。
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帮助控制眼睛和头部的平衡。
二、耳部生理1. 听觉传导:当声音波到达耳廓时,外耳会将其引导入外耳道,然后声波通过鼓膜传导到中耳。
鼓膜的振动会使得听小骨震动,进而将声波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耳蜗中的感觉细胞会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从而我们才能够听到声音。
2. 平衡功能: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对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进行头部和身体的运动时,半规管的液体会随之流动,从而刺激感知细胞,并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我们身体的方向和平衡状态。
3. 耳蜗功能:耳蜗是内耳中的主要听觉器官,它内部有许多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接收来自鼓膜振动的声音信号。
耳蜗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从而构成我们对声音的听觉感知。
三、耳部应用1. 保护听力:由于现代社会中噪音污染的普遍存在,保护听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减少外界噪音对耳朵的损害,保护听觉功能。
2. 诊断和治疗听力问题:对于有听力问题的患者,耳部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听力测试可以评估个体的听觉功能,并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耳朵的解剖与生理》课件
内耳解剖
1
耳蜗
耳蜗是一种被填充液体的螺旋状结构,它可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 到大脑。
2
前庭
前庭可以感知身体的动态平衡、加速和方向,确保身体的平稳和稳定。
3
半规管
半规管位于耳朵的后面,它可以检测头部的方向变化和转动,保持身体的平衡状 态。
声波特性
频率
频率是声音震动的速度,决 定了声音高低。
感染或炎症
耳朵遭受炎症或感染时,耳道 会充血和肿胀,影响了声音传 导。
耳垢堵塞
噪声污染
由于积聚的耳垢在耳道内阻塞 了声音传输,会导致听力下降。
长期暴露于大噪声环境中会损 伤听觉受器,导致听力下降。
治疗方案
1 传导性听力损失的治疗
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感染、耳膜或骨折等疾病。
2 感音性听力损失的治疗
通过助听器或人工植入电子耳等设备来增强音频信号肤构成的薄膜,是连 接外耳和中耳的隔墙。
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喉咙的通道,它可以补 充中耳气压,同时防止病原体侵入。
中耳骨
中耳骨是三个小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 它们结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听小骨机制医学丸
听小骨机制是耳朵中最小、最复杂的骨头和 肌肉,是产生和传导声音信号的关键。
3 预防听力伤害
降低噪音暴露、戴上耳塞、保持耳道卫生等方法。
未来展望
小型化设备
将助听器和植入式电子耳等设备小型化,便携和舒适。
革命性疗法
新的干细胞、基因疗法和神经调节技术为治疗听力障碍提供了新的方向。
智能听力助手
集成智能技术的助听器和耳机将化计算、智能化和人工智能。
总结
耳朵是一个神奇的器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听觉体验。通过了解它的 解剖结构和生理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它,并实现生活中更好的听觉体 验。
耳的解剖生理PPT课件
内耳
内耳 internal ear :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其 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
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质所围成的不规则腔隙,包括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 膜迷路: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是密闭的膜性管腔或囊,其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
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可观察到鼓膜。婴儿因颞骨尚未骨化, 外耳道几乎全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需拉耳廓向后下方。
外耳道皮肤薄,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耵聍腺。
4
5
中耳
中耳 middle ear: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
一、鼓室 tympanic cavity 上壁
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孔,称前庭窗或卵圆窗,通向前庭。前庭窗由镫骨底及 其周缘的韧带封闭。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或圆窗,由第二鼓膜封闭。
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的面神经由内耳门入内耳道, 在内耳道底的前上部入面神经管。该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炎或手术时易伤 及面神经。
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蜗器 中耳 咽鼓管
(耳)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骨迷路
内耳 膜迷路
2
外耳
一、耳廓 auricle
位于头部两侧,由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盖着皮肤。耳廓下1/3为耳垂 auricular lobule,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是临床采血的部位。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外耳道
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约2.5~3.5cm,呈 “S”状弯曲,先趋向前内,继而转向后内上方,最后向前内下方。因鼓膜向前下外 方向倾斜45度角,故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后壁和上壁长。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 部,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是指对耳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
耳朵是人类感知声音和平衡的重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下面是对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的详细介绍。
耳朵的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由软骨和肌肉组成,其形状和大小在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外耳道是一条狭长的管道,连接耳廓和鼓膜。
外耳道内衬有皮肤和腺体,其分泌物能够保持外耳道的湿润并起到抗菌作用。
耳朵的中耳位于鼓膜后方,也被称为鼓室。
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空腔。
鼓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并将其传导到中耳。
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骶骨,它们连接鼓膜和内耳的耳蜗。
空腔是中耳的主要空间,其内部和外部通过咽鼓管相连,它起到平衡中耳和外界压力的作用。
耳朵的内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
它由耳蜗和前庭系统组成。
耳蜗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内含上千个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处理。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
半规管负责平衡功能,感知头部的姿势和运动。
囊则感知重力和线性加速度。
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部各个结构的功能。
首先,外耳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引导声音进入内耳。
外耳道的形状和方向对声音的收集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耳的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鼓膜的振动会传递给听骨链,听骨链的振动会增大声音的幅度,使其更容易被内耳感知到。
同时,中耳空腔通过咽鼓管与咽部相连,能够调节中耳和外界的压力差异,保持耳膜的正常运作。
最后,内耳是感知声音的关键器官。
耳蜗的感觉细胞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前庭系统则负责感知头部的平衡和姿势。
除了上述结构和功能,耳部还有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比如,耳垂反射是当外耳受到刺激时,鼓膜的振动会引起耳廓肌肉的收缩反射。
这种反射有助于保护内耳不受过度的音量刺激。
此外,听觉定向也是耳朵的一项重要功能。
人们通过两只耳朵接受到的声音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来判断声源的方向。
总结起来,耳部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研究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五官学:耳部解剖及生理
2 外耳道
长约2.5-3.5cm,呈 “s”形。外1/3为 软骨部,内2/3为骨 部。软骨后上方缺 损。 外耳道走向
内→前→微上→内→后
软骨部皮肤有耵聍腺、 皮脂腺、毛囊。
耳冠状剖面图
外耳神经分布
下颌神经的耳颞支
牙痛时可传至外耳道。
迷走神经的耳支
刺激外耳道可引起反性咳嗽。
外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是颈外动脉的分 支-----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上颌动脉。
二 中耳
鼓窦
1 鼓室
2 鼓窦 3 乳突
4 耳咽管
乳突
鼓室 咽鼓管
(一) 鼓室
• 为六面不规则的含气空腔。 • 上鼓室(鼓上隐窝) • 中鼓室(相当于鼓膜紧张部上下缘) • 下鼓室(鼓膜紧张部下缘以下的部分)
上下为15mm,前后径为13mm,内外 径上约为6mm 、中为2mm 、下为 4mm。 • 鼓室容积:1-2ml
后下
后上 前上
前下
鼓膜窥镜像
(2) 内侧壁
鼓岬:耳蜗底周一部分,
卵圆窗(前庭窗) 镫骨底板
蜗窗
结缔组织
鼓膜张肌半管、匙突
面神经管凸
外半规管凸
内侧壁
外半规管凸
面神经管凸
(水平段)
匙突
鼓膜张肌半管 前庭窗 鼓岬
蜗窗
内壁
中耳冠状位剖面图
(3)前壁
鼓膜张肌半管口 耳咽管鼓口
中耳冠状位剖面图
(4)上壁(鼓室盖)-2㎜→颅中窝.岩鳞裂.
• 2岁时开始发育 • 6岁时发育已较好 • 根据气化程度分为三型:
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
三 内耳
又称迷路 骨迷路 膜迷路
骨迷路分: 耳蜗 前庭
耳解剖与生理
• 镫骨形似马镫,它的底部叫镫骨底板,正好嵌在内耳的前 庭窗内。
• 声波经过外耳道,振动鼓膜,推动听骨链,最后通过镫骨 底板,经前庭窗传到内耳。
• 三个听骨中任何一个如果被炎症腐蚀破坏,都会造成声音 传导中断,引起 传导性耳聋。
2.鼓窦(乳突窦):位于鼓室的后方 ,是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交通要 道。
下壁(鼓室底) 颈静脉窝
可有缺损,手术时易大出血
前壁(颈动脉壁) 颈动脉
上方有一开口通向咽鼓管
后壁(乳突壁) 经乳突窦至乳突小房 中耳炎可蔓延至此为乳突炎
外壁(鼓膜壁) 主要由鼓膜构成
外耳道经此壁进入中耳
内壁(迷路壁) 内耳前庭
通过此壁进入内耳,内壁藏有 面N.
鼓室六壁一览表
• 听骨链:由3块听小骨组成,从外到内依次为锤骨 、砧骨和镫骨,它们互相由关节连成一串,专门 传导声音。
3. 乳突(乳突小房 ):
为颞骨乳突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 不等,形态不一,但互相连通, 少 数人乳突气化不良(板障型乳突) ,甚至基本上没有气化(硬化型乳 突)
耳部内面观
• 乳突小房腔内覆盖粘膜,且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连续。 故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
4. 咽鼓管:
是鼓室与鼻咽腔间的连通管道,长3.5~4.0cm 。
模 式
断,引起 传导性耳聋。
图
(二)平衡觉
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感受器官是内耳的前庭,其次为视觉和 本体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 冲动与其它两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会产生 眩晕。
前庭器官由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在保 持身体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膜性半规管中的壶腹嵴感知身体和头位旋转的角加速度。前 庭内的球囊和椭圆囊能感知直线加速度。它们是人体对自 身的姿势和运动状态以及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耳的解剖 ppt课件
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 (saccule) 膜半规管和膜蜗管
位觉斑(maculae staticae)分为椭圆囊 斑(macula utriculi)和球囊斑(macula sacculi) 相互垂直
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和嵴顶 (cupula terminalis)(帽)
鼓室(tympanic cavity)
分六个壁 含有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无纤毛的扁平上皮、纤毛柱状上皮 上鼓室(6mm)、中鼓室(2mm)、下鼓室
(4mm)
鼓室的内容物
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 (stapes)形成的听骨链(ossicula chain)
韧带 肌肉:镫骨肌和鼓膜张肌 粘膜皱襞
体 经内囊至上颞横回
前庭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前庭神经节,双极 第二级神经元:前庭神经核
小脑
脊髓
和外展神经
网状结构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传入通路不明,中枢在颞叶。可能在听 皮层附近。
内淋巴管系统
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 免疫器官
内耳的血液供应
迷路动脉 (labyrinthine artery)
耳的解剖生理耳的解剖生理蓬莱市人民医院蓬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1耳的解剖耳的解剖耳是听觉和平衡感受器的末梢器官耳是听觉和平衡感受器的末梢器官分为外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内耳包括膜迷路和骨迷路有前庭半规内耳包括膜迷路和骨迷路有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管和耳蜗223344颞骨颞骨temporalbonetemporalbone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包含在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包含在颞骨内颞骨内位于顶骨蝶骨和颧骨枕骨之间参与位于顶骨蝶骨和颧骨枕骨之间参与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组成颅骨底部和侧壁5566颞骨为一复合骨块分五部
耳朵和听觉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避 免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维护听力 健康。
定期检查听力
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并干预听力下降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耳
由鼓膜、听小骨和鼓室组 成,主要功能是放大声音 并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 。
内耳
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主要功能是感受声音和 平衡。
听觉系统组成及作用
听觉感受器
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可将 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 。
听觉传导通路
由听神经和各级听觉中枢 组成,负责将听觉信号传 递至大脑进行识别。
大脑听觉皮层
听觉感知
大脑听觉皮层对神经信号进行 加工和处理,形成听觉感知, 使我们能够听到并理解声音。
02
外耳部解剖与生理
耳廓形态特点及功能
耳廓形态
耳廓由软骨和皮肤构成,具有复杂的 三维结构,包括耳轮、对耳轮、耳屏 、对耳屏等部分。
定位功能
耳廓的形态和位置有助于我们判断声 源的方向和距离,实现声源定位。
集音功能
外耳道内的耵聍腺分泌的耵聍具有 清洁外耳道、防止异物进入的作用 。
鼓膜结构及振动传递机制
鼓膜结构
鼓膜是一层菲薄的半透明膜性结构,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椭圆形,面积 约55mm²。
振动传递机制
当声波到达鼓膜时,鼓膜将声波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振动,并将振动传递给听 骨链,进而传入内耳。鼓膜的振动经过听骨链的放大作用,使得内耳淋巴液发 生波动,从而刺激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听觉区域定位
初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上行听觉传导束的信息。
高级听觉皮层
位于颞叶和顶叶交界处,负责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如语 音识别、音乐感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续页2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缘和枕骨底部之间,颈动脉管骨口在此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有前,后,下三个面:
教案首页
学科名称
耳鼻咽喉
专业班级
临床本科
授课时间
课题
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熟悉耳的最常用解剖标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邻近关系。了解中耳及内耳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熟悉颞骨的分部、耳廓、外耳道之特点和软骨部皮肤之构造。
熟悉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熟悉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前面:组成颅中窝的后部,与鳞部的脑面相连。由内向外有下列重要标志:近岩尖处有三叉神经压迫,内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压迹的后外侧有两条与岩锥长轴平行的小沟,靠内侧者系岩浅大神经沟,向后伸展达面神经裂孔外侧的鼓室的通道,此二沟各通过同名神经;继向后外方有一凸出部分,名弓状隆起,上半规管位于其下方,大多数上半规管的最高点是在弓状隆起最高点前内方之斜坡中。再向外有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名鼓室盖,将其下的鼓室和颅中窝分隔。
下面:粗糙凹面不平,组成颅底面的一部分,在鼓部内侧,有前内和后外等邻的两个深窝。前者为颈动脉管外口,有颈动脉和颈动脉神经丛经过。后外者为颈静脉窝(内藏颈静脉球)。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有鼓室小管下口,舌咽神经鼓室支即鼓室神经经此管进入鼓室。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乳突小管的开口,为迷走神经耳支的通路。在颈静脉窝的前内方有三角形的窝,窝内有蜗水管液通过此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在颈动脉管外口的内前方,接近岩尖有腭帆提肌和咽鼓管软骨附着。岩部上缘有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内端有一切迹,内含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后部。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外展神经和岩下窦经过。故在气化良好的颞骨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时可并发岩尖炎,出现三叉神经痛和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岩部后缘的内侧段有岩下窦和岩下沟,岩部前缘内侧为蝶岩裂,外侧为岩端裂和岩鼓裂。在岩部与鳞部之间,有上下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上为鼓膜张肌半管,下为咽鼓管半管)。内耳道:位于岩部内的骨性窦道,有面神经,听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卫出版)第一版
授课教师
职称
教案续页1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颞骨)
一.颞骨:位于头颅两侧,为颅骨底部和侧壁的一部分,其上,前,后,分别以骨缝与顶骨,蝶骨和枕骨相接,参与组成颅中窝与颅后窝.每侧颞骨由岩,鳞,鼓,乳,茎5部分组成。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和内听道都包含在颞骨内。
1、鳞部:又称颞鳞,为一鱼鳞状骨片,居颞骨前上部,为内外两面。外面骨嵴外凸,有颞肌附着,并有纵形的颞中动脉沟。其下有向前突出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合成颧弓。颧突具有三个根,即下颌窝前后的关节结节,关节后突和颞线。颞肌下缘止于此。颞线常作为颅中窝底硬脑膜平面的颅外标志。中耳手术时,不能高于此线,否则进入颅中窝。在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名道上棘。在棘的后前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称道上三角区(suprameataltriangle),又名筛区(儿童及婴幼儿更明显),是乳突手术进入鼓窦的重要标志。颧突前根连接颧突下缘,向内为一圆隆起,即突节结节。鳞部内面略凹,有大脑颞叶,脑压迹及脑膜中动脉沟。
3、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颞骨的后下部)呈锥状突起,故名乳突。乳突外面粗糙,外下方为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头最长肌附着。其外侧表面有枕肌耳后肌附着。其后方近枕乳缝处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乳突导血管通过此孔使颅外静脉与乙状窦相通,枕动脉亦有小支经此孔供给硬脑膜。乳突尖内侧有一深沟,名乳突切迹,为二腹肌后腹的起点;切迹内侧有一浅沟,有枕动脉经过。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称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乙状窦的深浅,宽窄,及其前壁的厚薄常因乳突气房发育程度不同而各异。乳突气房发育良好者,乙状窦骨板较薄且位置偏后,,与外耳道后壁之间的距离较大;乳突气房发育较差者,乙状窦骨板坚实,位置前移,与外耳道后壁距离较小,或甚为接近。后者在乳突手术时易损伤乙状窦而造成大出血,妨碍手术进行发生气栓致生命危险。
后面:组成颅后窝的前壁,与乳突内侧面相连为三个静脉窦:岩上,岩下和乙状窦围成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后面中央偏内为内耳门(内道口),向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门的后外有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其中有前庭小管,(前庭导水管)外口,为内淋巴管所经过,其外口有内淋巴束。裂隙与内耳门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名弓形下窝,有细小血管通过。
4.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教学难点
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鼓窦、乳突、面神经之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参考资料
《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杨宝琦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现代耳鼻咽喉科学》姜泗长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耳鼻咽喉科变应性和免疫性疾病》,顾之燕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鳞部下缘与岩骨前缘融合,形成岩鳞缝痕迹。但在幼儿此逢明显,并有小细血管自硬脑膜经此裂进入中耳,帮幼儿中耳炎易致脑膜刺激症状。鳞部后上缘与顶骨衔接,前下缘与蝶骨大翼衔接。
2、鼓部:位于鳞部之下,乳突前方及岩部之下外侧面,呈“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前壁,下壁和部分底壁。其前上方以鳞鼓裂和鳞部相接,内侧以岩鼓裂和岩部接连。鼓部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其内端有一窄小沟槽称鼓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于沟内,鼓部上部有一缺口。名鼓切迹。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
熟悉内耳的分部,熟悉咽鼓管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熟悉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以及鼓膜、听骨链所起的作用
掌握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了解耳蜗的生理、前庭在维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鼓膜的构造及正常标志。
2.鼓室的分部、内容物,各壁的重要结构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3.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儿之差异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