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
国外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汇总
![国外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7122fdac1c708a1284a4484.png)
这些方法往往应用在生态濒危地区,例如鱼类产卵区,为其他方法提供水力学依据,所以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
栖息地定额法
由一套分析工具和计算机模型组成,计算不同流量相应的河段水深、流速、水质等栖息地参数,从而确定栖息地和流量关系。栖息地定额法的生物学基础是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如IFIM
比较复杂,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合快速使用。
整体法
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综合研究流量、泥沙运输、河床形式与河岸带群落之间的关系,使推荐的河道流量能够同时满足生物保护、栖息地维持、泥沙沉积、污染控制和景观维护等功能。代表方法BBM法。
①径流资料;②断面数据采集;③生态资料;④栖息地质量与流量关系。
强调河流是一个综合生态系统,能够与流域管理规划较好的结合。
资源消耗大,时间长,比较复杂,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合快速使用。
需要组成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水力学家、水文学家等在内的专家队伍,结果复杂,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合快速使用。
水力学法
根据河道水力参数(如水深、流速和湿周等)确定河流所需流量,水力参数可以实测获得,也可以通过曼宁公式计算获得。与历史流量法相比,包含了更多更为具体的河流信息。代表法有湿周法、R2-CROSS法。
①径流资料;②所选择的横断面资料;③生态资料,目标物种的水力特性喜好度。
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现场测量,不需要详细的物种-生境关系数据,数据容易获得。综合考虑了水力特性和生态特性。
法、PHABSIM法
①径流资料;②选择多个代表性横断面;③反映目标物种栖息地喜欢度的数据。
考虑指示生物在不同生活期对生境要求的变化;考虑对季节变化和适当的洪水规模要求的要求;考虑河道内流量的变化对渠道结构、水质、温度和所选物种适宜的栖息地影响。
城市河流、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城市河流、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c8b6cecfc789eb162dc8a9.png)
附录 A城市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方法A.1水文学法A.1.1 Q p法。
又称不同频率最枯月平均值法,以节点长系列(≥ 30年)天然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Q)为基础,用每年的最枯月排频,选择不同频率下的最枯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最小值。
频率P 根据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规模、来水等实际情况确定,宜取 90%或 95%。
A.1.2 Ternnant 法。
依据观测资料建立的流量和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经验关系,用历史流量资料就可以确定年内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简单、方便。
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 A.1.1。
表 A.1.2 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置百分比(%)不同流量百分比对应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占同时段多年年均天然流量百分比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百分比 (年内较枯时段)(年内较丰时段)最大200200最佳60~ 10060~ 100极好4050非常好3050好2040中1030差1010极差0~ 100~ 10A.1.3频率曲线法。
用长系列水文资料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的历史资料构建各月水文频率曲线,将95%频率相应的月平均流量、月平均水位或径流量作为对应月份的节点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年内不同时段值,用汛期、非汛期各月的平均值复核汛期、非汛期的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
A.1.4 流量历时曲线法、 7Q10法、近 10 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位)法等其他水文学法计算方法可参考SL/Z 712。
A.2水力学法A.2.1 湿周法。
水力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利用湿周作为水生生物栖息地指标,通过收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河道尺寸及对应的流量数据,分析湿周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湿周—流量的关系曲线。
将曲线中拐点对应流量作为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维持生物栖息地功能不丧失的水量。
A.2.2 R2CROSS 法。
以曼宁方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计算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fafbf22192e45361066f58c.png)
第三章海河流域河流生态需水计算3.1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径流变化规律分析3.1.1 水文情势与河流生态径流的耦合由于河道内流量的减少,导致泥沙淤积,引起河床形态变化,致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河口退后,并使得沿河的生态和经济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河流缺水使得沿河的洼地、湿地、植被等严重缺水,甚至生活用水都面临危机。
河流基本的生态需水能够维持河流起码的生存功能,为维护和修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供一些依据。
河流的天然情势是形成和维持水生和岸边生物赖以生存的河道内和泛洪平原栖息地条件的主要因素。
河流情势的五个关键组成部分,即各水文要素的量值、频率、发生时间、历时和变化率,控制着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影响着水生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一些水文现象发生时间的规律性是许多水生生物和岸边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例如,洪水出现时间和历时的变化,消除了在自然状态下,洪水对鱼类的产卵和迁徙的提示作用,或者大大减少了鱼类进入繁殖区的机率。
某些岸边植物具有对较持久洪水的耐受性,以及某些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具有对较持久枯季流量的耐受性使得这些物种在适宜的生境中长期生存繁衍,避免了一些外来物种的侵袭。
因此,自然状态下河流的季节性变化可以有效的抑制那些产卵和孵化必须依赖于流量变化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河流流量的变化速率影响物种的持久性和共生性。
对于那些容易暴发洪水的河流,由于流量在短时间内增加迅猛,使得那些缺乏适应能力的外来物种沿水流冲到下游地区。
人类对自然水文过程的改变扰乱河流系统中水流运动与沉积物运动的动态平衡,从而改变了决定水生及岸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地貌特征。
目前针对河流生态的研究表明,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所需的栖息地特征是不可能仅通过维持河流最小流量得以实现的。
具有一定变化范围的流量是冲刷和养护砾石河床、从泛洪平原向河道内输递营养物质、为岸边湿地提供通道等的重要动力。
另外,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或几种物种的需水量特征方面,未能考虑到某些有益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外在因素可能对某些物种的生存繁衍具有负面影响,而有益于某一物种生存繁衍的外在因素又可能制约着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 PPT课件
![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4615934693daef5ff73d49.png)
附录C:常用计算方法
• (3)输沙需水量(对多沙河流):可在专 题研究或根据相关成果基础上确定输沙需 水量。
• (4)河口生态需水量:可通过典型年入海 水量分析确定(也是一种水文学方法), 有条件时可采用分项计算方法。
三、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计算
• (一)现阶段规范中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有 关规定(已颁)
• (二)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常用指标 • (三)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及评价中有关
问题
(一)现阶段规范中关于生态需水量的 有关规定
• 1、水利行业规范性文件 •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
Z322-2005) • 《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
• 5、对单个控制断面工程最小下泄流量主要是本河 段不同功能(生态、水环境、冲沙)需水的整合。 对建设项目环评,控制断面的生态需水需由规划 统筹考虑。
生态需水评价
• 1、工程泄放生态基流设施评价 • 2、水库生态用水调度方式评价 • 3、对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
四、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研究及应用 成果介绍
2006) • 2、环保行业
•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 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SL/Z322-2005)
• 《导则》第7.4.4条规定:“建设项目取水应保证 河流生态水量的基本要求,生态脆弱地区的建设 项目取水不得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
《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 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环评函[2006]4 号
生态需水概念及国内外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研究
![生态需水概念及国内外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50935cf7ec4afe04a1dfa1.png)
在保证水生态安全 、确保区域水 属等毒 害物质 的废水排人污水处理厂 划则更体现 了事前 规划和可持续发 展的 资源平衡的前提下 , 要优水优用 , 充分 进行 混 合 处 理 。 利用水源地优质水资源 , 开发矿泉水 、 桶装水 、 纯净 水等 相关水产业 。 合理分
平衡 。 5 . 加 大科 技 创 新 , 开 发 新 水 源
河道 内生态需水量包括河道及连 的 需 水 量 。 通 的湖泊 、湿地 、洪泛 区范 围内的陆
地, 其 生 态 需水 量 由 以 下 方 面 组成 : 维 持 水 生 生 物 栖 息 地 生 态 平 衡 所 需 水
美 国维吉尼亚地区的河流中证实 : 1 0 %的
年 平 均流 量 是退 化 或 贫瘠 的栖 息地 条
化 配置。 根据生态城市建设 的要求 , 制 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科学合理地限定 之路 。而水资源规 划是建设生态城市 中 定生态补偿 方案。同时可适 当收取水 污染源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总 重 要 的一 环 , 亦 是 基 础 的一 环 , 对 区 域 生
源保护税或接受 来 自各方 捐款 ,建 立 量 ,实 行 污 染 源 浓 度 和 总 量 双 达 标 控 态 环 境 保 护 和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积 极 的
明晰水权 ,保证合理 配水及方案 批 、 发放及监督管理 , 削减污染物排放 等方 面。
实施 ; 以合理 的水价机制为手段 , 建立 总量 。所有建设项 目必须进行环境影 水 资源保障体系 ,实现区域水 资源优 响评价 , 严格把关 后方可实施 。 坚持实
生态城市是现 代化城市发展 的必 然
生态需水量。 ④水生物基流法 , 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流 量 和 某 个 物 种 有 效 水 面 宽 度 的 关
河流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河流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690a6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2.png)
河流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说实话河流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不能随便乱算。
我试过的第一个方法呢,就是看河流的历史数据。
想着吧,以前这条河流有多少水,那些水差不多就应该是生态所需要的。
但是这里头有个大问题,历史数据有时候不全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些记录,发现不是每一年每个时段都有记录的,有些年份还缺了好多数据呢。
这就像是你要做饭,但是食材只给了一半,你根本做不出完整的一道菜来。
后来我又想,那我从河流的流域面积入手吧。
我就觉得吧,流域面积大的河流肯定需要的生态水量就多呗。
我就按照比例来计算。
可是这个方法很快就失败了。
就好比拿人的身高估计体重,虽然有个大概的关系,但不精准啊。
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植被还有气候等因素对河流生态需水量影响特别大,光看流域面积肯定是不行的。
再后来,我了解到一种基于水文学的方法。
这个方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像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枯水期的流量、鱼类繁殖期的最低流量要求这些。
比如说计算枯水期流量的时候,就像要在冬天里保证河流里有足够的水来维持那些动植物的生存。
这个枯水期流量就得保证河流不断流,要让水里的鱼啊、虾啊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我得去收集不同季节河流流量的数据,还要参考类似河流的情况。
这个过程可麻烦了,数据收集就花了我好长时间。
但是这个方法相对靠谱多了。
还有一个是考虑生态目标的方法。
如果这条河流里有很稀有的鱼类或者特殊的植物群落,那就得按照它们生存繁衍的需求来计算水量。
比如说有一种鱼,它产卵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水深和水流速度,那就要保证这个时候河流有足够的水。
不过这种方法呢,对于物种需求的判定有时候不是很准确,需要很多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来支持,我还得去请教生物学家,要是自己乱判断就错得离谱了。
现在我觉得啊,计算河流的生态需水量,最好是把这些方法综合起来用。
就像做菜时候多种调料一起放才能调出好味道一样。
如果只是单独用一种方法,就很容易偏差特别大。
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
![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d605a8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3.png)
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的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湖泊是一个水域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直接关系到湖泊的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是基于生态水文学原理,通过考虑湖泊生态系统中各种水生物的生活需求及水域的自净能力,确定湖泊所需要最少的水量。
首先,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对水的需求是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重要依据。
不同生物对水的需求量不同,有的需要大量的水来维持其生活活动,有的则需要较少的水。
例如,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对于水的需求较大,它们需要水来进行光合作用和吸取养分。
而水生动物对于水的需求相对较小,它们主要依靠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其次,湖泊自身的自净能力也需要考虑进去。
湖泊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可以通过水的循环和自然生态过程来净化水体。
例如,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可以通过摄食和分解有机物质来净化水体。
因此,在计算最小生态需水量时,还需要考虑湖泊自身的自净能力,避免将湖泊过分储水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进行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确定湖泊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物种类,包括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对不同种类的水生物,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生活活动对水的需求量。
2.估计湖泊自身的自净能力。
通过调查和研究湖泊的自净能力,包括水体循环规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分布状况等,来估计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
3.计算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
根据水生物种类的需水量和湖泊的自净能力,进行计算,确定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
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结果可以作为湖泊管理和保护的参考依据,可以用来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策略,确保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最小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也可以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为湖泊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概述
![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7776f50312b3169a451a4b4.png)
河口滨海区生态环网络计算模型, 借助 J,-8,K 工具箱, 快速实
[##] ; 拾兵、 李希宁等还针 现数据的预处理、 网络的训练和仿真
。#$4% 年, 美国渔业与野生动
物保护组织规定了维护河流的最小生态流量, 后来随着河流 污染问题的出现, 河流生态恢复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5" 类别、 生态需 26*,78 和 9" :" ;8*7<= 等人对生态需水的概念、
!"#"$%&’ (")"*+,-"./ $.0 1%+#,"&/ +2 3&+*+45&$* 3.)5%+.-"./$* 6$/"% ("-$.0
GH?I J(,/?-K 281,:803;,GHIL M83,518,N?-K O18,P8 ( !"#$%&$’ (’)*+,-.,)&- /$*0#)1*.%,!"#$%&$’, BB$BAB ,2"*$&) 78#/%$&/: ?* @.1413*,*+1 Q0*1. 61R036 (5 *+1 17(:(;870: 13S8.(3R13* +04 T113 R(.1 036 R(.1 .1410.7+16> J)* *+1 17(:(;870: 13S8.(3R13*0: Q0*1. .1P)8.1, R13*U4 615838*8(34 036 70:7):0*8(3 R1*+(64 0.1 68551.13*> V3 *+84 @0@1.,8* 6147.8T14 *+1 684*837*8(3 T1*Q113 S0.8()4 615838*8(34 (5 *+1 68551.13* *<@14 (5 17(, 036 41@0.0*1:< 83*.(6)714 *+1 70:7):0*8(3 R1*+(6 (5 17(:(;870: 13S8.(3R13, :(;870: 13S8.(3R13*0: Q0*1.,4)R4 )@ *+1 R1*+(64 5(. 70:7):0*83; Q0*1. 61R036, *0: Q0*1. 61R036 (5 Q+87+ 17(:(;870: 4<4*1R 83 *+1 78*<,:0W1 ,Q1*:036 036 6.0830;1 0.10> 9": ;+%0#: 17(:(;870: 13S8.(3R13*0: Q0*1. 61R036;615838*8(3;70:7):0*8(3 R1*+(6
植被生态需水理论及计算
![植被生态需水理论及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438f5eb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4.png)
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城市绿地规划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依据植被生态需水理论,合理布局绿地,优 化植物配置,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节水灌溉技术
在城市绿地灌溉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不同植物和土壤条件 ,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节约水资源。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恢复
通过计算城市绿地植被的生态需水量,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05
植被生态需水的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管理策略
总量控制
根据区域水资源总量,制定合理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保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
效率优先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减少无效和低效用水。
优化配置
优化水资源配置,确保生态、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各领域用水需求得 到合理满足。
强化监管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执法力度,确保水 资源管理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植被生态需水理论及计算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植被生态需水理论 • 植被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 植被生态需水研究现状与展望 •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 植被生态需水的管理与保护
01
植被生态需水理论
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
植被生态需水是指植被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所 需的水量。
包括植物蒸腾、光合作用、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循环等过程所 需的水分。
公众参与与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 对植被生态需水重要性的认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引导公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减少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
鼓励社会参与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 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植被生态保护工作。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97923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0.png)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是指在维护和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河湖生态系统所需的水量。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保护和恢复河湖生态系统、维持地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针对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的规范内容,供参考。
一、计算原则1.1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平衡。
在计算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时,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避免对水利工程和人类用水需求的影响。
1.2基于河湖生态需求。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的基础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来确定,依据河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目标来进行。
1.3科学利用水资源。
在计算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水资源节约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4区域差异化。
根据不同的河湖生态系统特征和需求,合理划分计算区域,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并适时进行修正和优化。
二、计算指标2.1水质指标。
针对不同河湖生态系统,需考虑水体的溶解氧、水温、水位、流速等水质指标,以满足河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2水量指标。
根据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需要,计算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流量、水位、蓄水量等指标。
三、计算方法3.1基于生态需求。
根据河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确定不同生态因子对水量的需求,包括植被的生长需求、动物的生态需求等。
3.2基于生物学模型。
利用生物学模型对河湖生态系统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确定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
3.3基于水文模型。
利用水文模型对流域的水量分布进行模拟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
3.4基于水动力模型。
利用水动力模型对河湖水体的流速、水位等变化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确定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
四、计算流程4.1搜集数据。
收集有关水文、水质、生态等方面的数据,包括气象数据、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等。
4.2制定计算方案。
根据河湖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计算方案和方法。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d3c7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1.png)
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1. 直接计算法呀!就好比你数自己有几颗糖果那么简单直接!比如说计算一个小湖泊的生态需水量,那就是把湖泊的面积、深度等数据一整合,不就能算出大概需要多少水啦!
2. 类比计算法,这就像你拿苹果和桔子做比较一样呢!比如我们看看类似的生态系统人家需要多少水,然后来类比出我们关心的这个地方大概需要多少嘛!就像你知道邻居每天喝三杯水,那你也能猜到自己差不多需要多少呀!
3. 模型计算法,哇塞,这个可高级啦!就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
比如说建立一个模型来考虑气候、土壤等因素对生态需水量的影响,那得出的结果可准确啦!
4. 经验公式法呀,嘿,这就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呢!就像前人总结出的生活小窍门一样。
通过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生态需水量,那可方便多了呢!例如根据多年的统计数据来套用公式计算。
5. 遥感监测法呢,这里就好像有双千里眼在看着!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状态,从而推断出需要多少水呢!比如说通过卫星图像来判断一片森林的水分情况。
6. 综合计算法,哈哈,这可是个大杂烩哟!把上面那些方法都结合起来用呀!就如同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各种食材都来点。
比如既用模型又结合遥感监测,这样算出来的生态需水量肯定更可靠呀!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都各有特点和用处,具体用哪种得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呀!。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 (1)](https://img.taocdn.com/s3/m/f9f603d2ad51f01dc281f199.png)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与计算□胥洪军□朱东彪(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对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许昌市东区水系治理及补源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简介,从保持水生态环境的目标出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更合理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进行分析计算。
关健词:建设项目生态需水水资源论证计算方法2002年5月1日,由国家水利部和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是从取水、用水、退水及其影响等方面,对建设项目取用水全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对建设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建设项目用水的水量、水质、工艺流程、排污等一系列方案,作为取水(预)许可申请的技术依据。
在需水预测分析计算中,除考虑传统的农业需水、工业需水、城市生活需水外,从重视生态环境,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等方面考虑,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还必需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生态环境需水需要赋予更高的优先级。
因此,在2005年5月水利部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中明确提出在需水预测中应包括河道内生态需水量。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理论方法,结合水资源论证实践,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初步探讨。
1.生态环境需水的基本概念1.1生态环境需水的定义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有不同的途径与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者对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还不能达成一致。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人认为生态需水是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水资源需求量。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生态持续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必需的最小需水量。
区域生态需水量计算及实例
![区域生态需水量计算及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83d7f6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b.png)
区域生态需水量计算是指根据区域的地貌、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计算出区域植被需要的水量。
第一,计算区域生态需水量的方法:首先,要确定区域内植被及土壤的特性,根据植被物种及其在当地的数量,确定植被对水的需求量;其次,根据土壤类型及结构,确定土壤对水的吸收量及其可被植被利用的量;最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当地植被及土壤需要获得的水量。
第二,实例:某区域内面积2000公顷,植被属于半干旱性气候,主要植被是禾本科植物,土壤为沙质土壤,实际水分含量低于一般沙质土壤。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计算出该区域植被及土壤需要的水量为800mma。
第三,总结:区域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是根据区域的地貌、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计算出来的。
实际计算中,要确定植被及土壤特性,根据植被物种及其数量,以及土壤类型及结构,确定植被及土壤需要的水量,最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当地植被及土壤需要的水量。
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d9ba8ca9ec3d5bbfd0a74af.png)
摘要 : 在 总结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 首次提 出了界 定生态 用水须 遵循的基 本原则。 据此 , 对生态 用水、 生态 需水和生态缺水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 , 并讨论分析了他 们之间 的相互 关系 ; 提出一 套完整 的生态 用水的 分类系 统 ; 提出水土保持、 植被、 城市等河道外生态用水的计算方法 ; 以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延安市为例 , 对其 2001 年水土 保持生态用水和城市绿地生态用水进行了 计算。 关键词 : 生态用水 ; 生态需水 ; 生态缺水 ; 黄土高原 ; 河道外 中图分类号 : X143 文献标识码 : A
[ 21, 22] [ 10~ 20]
以 河流 为研 究对象 , 崔 保山、 刘 静玲 界定的广义生态环境用水则以地球生
[ 26~ 28] [ 23~ 25]
以湖泊、 湿地为研究对象 , 沈国舫、 王礼先、 王浩等人
[23~ 25]
物化学循环( 包括水热、 水沙、 水土和水盐平衡等) 为研究对象, 杨志峰、 许新宜、 宋炳煜等
表 1 生态用水分类系统
一级分类 ( 依据空间位置不同 ) 二级分类 ( 依据生态系统类型不同 ) 河道生态用水 河道内生态用水 河口生态用水 三级分类 ( 依据生态功能不同 ) 生态基流用水 冲沙用水 稀释净化用水 冲淤保港用水 防潮压咸用水 河口生物用水 降水性人工造林 ( 乔灌 ) 用水 水土保持生态用水 降水性人工种草用水 降水性淤地坝坝地用水 降水性梯田用水 降水性农田防护林用水 径流性农田防护林用水 防护林草生态用水 降水性防风固沙林用水 径流性防风固沙林用水 其他降水性防护林草用水 河道外生态用水 城市生态用水 其他径流性防护林草用水 绿地用水 河湖用水 环境卫生用水 最小水位用水 湖泊生态用水 水生植物用水 稀释净化用水 生物栖息地用水 湿地生态用水 地下水回灌生态用水 沿岸带及沼泽湿地用水 稀释净化用水 地下水回灌用水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3694510650e52ea5518983d.png)
计算时需考虑的几个指标:
①河流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河道内应保证60%的水质达标水量,流量减少会直接影响其生态功能。人类为维持生活、生产和生态的河道外用水,一般不应超过河流径流量的40%;
②湖泊的面积与水量:城市水体面积的比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空气的湿度和比来反映城市水生态状况;③湿地指标:湿地面积比率反映了湿地影响的大小。以湿地面积、湿地水体面积和湿地比率作为衡量湿地状况的指标;
关键词:生态环境用水;计算方法
1、研究生态环境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水文状况与水文环境的好坏,而区域水文情势则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水资源分配问题,致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表现出类似上述的各类自然生态问题。为根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对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区域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地下水指标:地下水位直接反映了地下水储量,如果地下水位很低,不仅不能补给地表水,而且湿地和河流就很难蓄住水,地表植被也难以生长。抽取地下水后,地下水位应不低于保持原植被的水平,更不能造成地面沉降;
探析水资源配置中生态环境需水问题
摘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环境用水的研究情况,对解决水资源配置中的生态环境用水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路,并综述了各项生态环境用水量的计算方法。
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c3fd43336c1eb91a375db4.png)
形2赢g;×At(2)式中:职为第i类植被年平均生态用水量,或称生态补水量(万m3);gi为第i类植被年平均灌溉定额(m3/hm2),i为乔木、灌木、草本;A;为第i类植被面积(hm2)。
gi值可按式(3)确定g;=10(E正一P;)(3)其中:E£为第i类植被年平均蒸散发量(mm),可通过实验或式(4)确定;只为第i类植被生长期年平均降水杰l蓦囊i:蚝薹荔篓丽遣;丽苍倘溪蕴;妻薹;耋i臻矍蝇i塞;娑豢j彗=鱼剐l撼捞筠基增i霎安市水资源极趁镡悠l爵慧l;酾掰◇甥姻q拈驻两疆。
蓄萎劳矍糕苄0衾器缨暨i韵霉;孙圆跳别亨一坚孽鳆i惭毫茔曩墓,萎ui垂il衣;吲雹掣击i委i墓;妻各水璧蒂烀p鋈菱赫陛瓣润丝弱掣p公警簸匿;曜冲强竖稿描“i一罐黼萎羹雾i霜一t幕融莹蚕,用登W珏暴蛋瑁墓鬟副躬案2及水土保持措表2延安市所属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定额(单位:m3,hm2)施保存面积,经计算得到延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即生态减水计算结果表(表3)。
植被生态用水涵盖在水土保持造林、种草之中。
由表3可知,2001年延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为31022.95万m3,其中梯田、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坝地分别为2779.08万m3、17378.35万m3、3682.56万m3和7182.96万m3。
在进行水资源总量评价时应将31022.95万m3的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还原。
表3延安市水土保持生态用水计算结果(2001年)(单位:万m3)县(区)名称所属流域梯田造林种草坝地5.3城市绿化生态用水的计算根据式(6),经计算得到,2001年延安市建城区绿地生态用水,即生态补水781.65万m3。
目前,延安市建城区绿地生态补水量远远小于781.65万m3,大大抑制了绿地生态功~43—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作者:杨爱民, 唐克旺, 王浩, 刘小勇作者单位:杨爱民,唐克旺,王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44), 刘小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11)刊名:水利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年,卷(期):2004,(12)引用次数:37次1.汤奇成绿洲的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期刊论文]-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5(3)2.沈清林.李宗礼.王以佐民勤绿洲生态用水量初步研究 19983.贾保全.许英勤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 1998(2)4.王让会.宋郁东.樊自立塔里木流域"四源一干"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2001(1)5.董增川.刘凌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研究[期刊论文]-水利水电技术 2001(3)6.王芳.梁瑞驹.杨小柳.陈敏建中国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1)——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理论分析[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左其亭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态用水计算[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2(3)8.王根绪.程国栋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2002(2)9.夏军.郑冬燕.刘青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估算的几个问题探讨 2002(5)10.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0(4)11.严登华.何岩.邓伟.王金达东辽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需水研究[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1(1)12.丰华丽.王超.李勇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动态 2001(1)13.倪晋仁.崔树彬.李天宏.金玲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期刊论文]-水利学报 2002(9)14.石伟.王光谦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2(5)15.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 2002(2)16.刘静玲.杨志峰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2(5)17.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200118.王礼先生态环境用水的界定和计算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2(10)19.王浩.陈敏建.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 200320.杨志峰.崔宝山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与实践 200321.许新宜.杨志峰试论生态环境需水量[期刊论文]-水利规划与设计 2003(1)22.宋炳煜.杨劼关于生态用水研究的讨论[期刊论文]-自然资源学报 2003(5)23.冉大川.柳林旺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水土保持与水沙变化 20001.期刊论文徐志侠.董增川.唐克旺.王研.XU Zhi-xia.DONG Zeng-chuan.TANG Ke-wang.WANG Yan生态用水决策过程、研究层次及生态需水重要概念研究-水利水电技术2005,36(3)分析生态用水和生态需水研究的发展历史,确定了生态用水决策过程的5个部分:生态问题、水与生态及价值关系、期望生态状况决策、保障措施和实施监测,并提出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根据生态用水决策过程,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6个层次:(1)生态问题;(2)水与生态关系;(3)生态价值;(4)决策;(5)保障;(6)实施监测.通过对国内外生态需水概念的研究,提出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耗水、生态保留水、期望生态需水、临界生态需水等定义.2.学位论文贺涛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生态用水研究2006水是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生态需水量的计算
![生态需水量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110d92950e2524de4187e04.png)
生态需水量的计算从狭义来讲,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地表水体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天然水体必须储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
在实际计算中,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3部分:(a )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维持河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b)河流输沙排盐需水量,指为维持河流形态和盐分的动态平衡,在一定输沙、排盐要求下所需要的水量;(c)湖泊洼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指为维持湖泊洼地的水体功能而消耗于蒸发的水量。
生态需水量一般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或维护环境质量所需的水量从广义上来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平衡诸如水热平衡、源汇库动态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所需的最低水分消耗都是生态需水。
用于河流水质保护和鱼类回游等所需的最低水量也属生态需水的范畴。
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需水应当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
河流生态需水研究是在河流系统中,需要考虑的生态需水问题有:防止河道断流、湖库萎缩所需要的河道基流量;维持江河水沙平衡的最小流动水量;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的河口最小流量;改善江河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河流流量;维持地下水水位动态平衡的最小补给水量。
生态需水与环境需水并不是一个概念,下面给出了各种关于生态环境需水不同意义。
生态需水是生态系统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
生态用水是某种生态水平下所使用和发挥的水量,常常是由于自然原因,如降雨、洪水等造成水的存储或汇集,也可能是由于人为原因,如截流、引水、筑坝等形成的相关系统。
这些水量未必是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多数是被动接受的水量。
生态耗水主要强调了生态系统特别是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生存消耗掉的水量,如蒸发量,需要通过水循环或径流等途径及时补给,体现了周期性和重复补给的特点。
生态耗水是生态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小于或等于生态用水量。
生态需水量计算 简
![生态需水量计算 简](https://img.taocdn.com/s3/m/272c67de6137ee06eff9183e.png)
结合XXX的现状情况,本次考虑对河道进行补水,以保证在旱季河道满足水生态的要求,同时兼顾景观性。
1、河道生态需水量确定1)概述河道生态需需水量主要包含如下内容:A、河道外生态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主要指维护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所需水量,由降水直接补给和水利工程提供。
B、河道内生态需水:指维持河流基本功能(生态、水环境、冲沙等)所需水量。
主要包括河道(包括河口)生态基流、河流水生生物需水、维持河流一定稀释净化能力、保持河道水流泥沙冲淤平衡和湖泊湿地生态所需的水量等。
本次设计方案主要针对河道内生态需水量进行计算。
2)计算方法生态需水量通常采用如下几种计算方法A、水文学法水文学法是以历史流量为基础,根据简单的水文指标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水。
国内最常用的代表方法有Tenntlt法及河流最小月平均径流法。
B、水力学法水力学法是以栖息地保护类型的标准设定的模型,主要有基于水力学参数提出的湿周法及RZ-Cross法。
考虑到缺乏现状的流量水文资料,本次采用湿周法确定生态需水量。
3)需水量计算本次采用湿周法进行分析,针对XXX分别采用斜率法和曲率法进行计算,计算的生态需水量如下表:表4-4 生态需水量计算表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斜率法和曲率法)计算的结果基本相近,但斜率法计算的结果更为安全。
因此,本次取斜率法作为水生态最小需水量。
以上计算数值仅作为生态环境要求最小需水量,如考虑鱼类等动物生存的需要,则还要对上述流量和水深进行校正。
为满足鱼类通道要求,河道断面最大水深必须达到一定值。
国内外对鱼道的研究表明,鱼道所需的最小深度约是鱼类身高的3倍。
对自由流动的河流,鱼类需求的最小生存空间参数见下表:表4-10 鱼类需求的最小生存空间参数表本次通过上述分析,建议河道在旱季的生态补水量如下表:2、工程措施本次考虑通过开启与XXX湖连通的闸口,可满足相应的补水水位要求。
浅议生态环境需水量
![浅议生态环境需水量](https://img.taocdn.com/s3/m/bc36505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9.png)
基于经济学模型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该方法根据经济学模型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通过分 析水资源价值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水资源 配置方案,并依据方案确定生态环境需水量。
详细描述
基于经济学模型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水资源价值、经 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了 解水资源分布和水质状况等信息。在制定水资源配置 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 经济、文化背景等,以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以确保生态环 境需水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重 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环境需水量是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 关键因素。充足的水 分可以保障植物生长 、动物栖息和微生物 繁殖,从而保持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 防止土地退化:水 资源不足会导致土地 退化和荒漠化,影响 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合理配置生态环境 需水量可以防止土地 进一步退化,提高土 地利用价值。
该方法根据水资源平衡原理,通过分析 水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关系,确定生 态环境需水量。
VS
详细描述
基于水资源平衡的计算方法需要考虑水资 源的输入和输出,包括降水、蒸发、地表 水、地下水等,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 利用和分配情况。该方法需要建立完善的 水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以便及时掌握水 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生态环境需水 量进行及时调整。
的满足,同时保证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
推广节水型农业和工业
03
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降低用水量,减少浪费,提高水利
用效率。
推进节水和污水回用技术
1 2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生活方式和用水 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9月南京晓庄学院学报VO L.21,NO.5第21卷第5期JOURNA L OF NAN J I NG XI AOZH UANG C O LLEGE Sep.,2005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丰华丽1,郑红星2,曹阳3(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河海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 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探讨了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构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
研究认为,生态需水的计算应该在水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基础上,遵循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自然地带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于整个流域生态需水的估算,可分为河道外生态需水和河流廊道生态需水两部分。
目前,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蒸散发或基于生物量两种方法。
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
[关键词] 生态需水;河道外;河流廊道;理论方法[中图分类号] P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902(2005)05-0050-06水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范围和强度的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已经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安全。
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挤占已成为生态环境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生态需水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国外,生态需水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系统。
在我国,生态需水的研究处在发展阶段,但发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国内外生态需水的研究看,研究人员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生态需水的认识不尽相同,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别,同时尚缺乏生态需水计算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研究认为,生态需水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目标下,维持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总水量[1]。
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探讨生态需水计算的一般理论基础,构建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态需水计算框架,同时对现有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和分类,并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以期为生态需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生态需水的概念是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提出的[1],其实质[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610A-01),南京水利科学院基金项目(Y50402)[收稿日期] 2005-03-15[作者简介] 丰华丽(1974-),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是考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配置。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需水的计算与生态学、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等研究领域关系密切。
本文认为生态需水计算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是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生物群体结构和动态的调整方面,非生物的水文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格局,也影响着降水的分配、径流变化等[2]。
严格地讲,只有深入地理解并掌握了水量、水质以及水力等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才可能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需水量。
生物作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据Shelford 的耐性定律,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该物种便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因此估算生态需水时需考虑阈值原则。
如图1所示,生态需水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而应该存在一个阈值区间为W min ,W opti ,W max ,其中W min 、W opti 、W max 分别对应着图1的最小生态需水、最适生态需水和最大生态需水。
图1 生态需水变化的阈值区间1.2 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水文循环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的基础。
在水文循环过程,植被在各个环节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不同环节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特别是植被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对计算生态需水至关重要。
目前,对生态需水的研究只注重给出生态需水的量值,而缺乏分析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地下水、降水还是土壤水)、需水的时间分布以及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植物间水分利用和竞争的关系。
以上信息的获得,只有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础上,辨识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才能合理地估算生态需水,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信息指导生产实践。
1.3 自然地带性原理自然地带性首先是按照区域的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划分作为基础。
不同自然地带的天然生态景观是自然演替的结果,生态系统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因此,在制定生态目标时,首先就必须尊重自然地带性这一客观规律,使生态需水的计算不至于缺乏理论依据。
其次,不同自然地带的生态系统所消耗的水量或者说需水定额是有差别的。
生态需水的计算必须考虑这一地带性因素,才能合理地确定生态需水定额。
此外,对于不同的自然地带,其水量循环过程和水量平衡关系是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所赖以存在的水源也有所区别。
这也是生态需水配置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1.4 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理・15・丰华丽,郑红星,曹阳:生态需水计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探析生态系统是复杂系统,它的各组分通过协同进化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对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应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
因此,对生态需水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关心的物种或目标(如国外早期对河流流量的确定只考虑大马哈鱼的需求)。
例如,流水生态系统是四维的,具有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的特征[3]。
在纵向上,河流是一个线性的整体性系统,河流上游的水分变化特征影响着中、下游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横向上,河道子系统和河岸子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二者存在着水资源相互转化关系,另一方面,河岸子系统为河道子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供给水生生物生存的需要。
因此,为了合理地确定生态需水量,更有效的保护生态系统,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
1.5 水资源配置理论生态需水的计算实际上是在强调人-水协调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背景下而提出来的。
在以往的水资源配置中,人们关注的只是生产和生活需水的情况,而往往忽略了生态需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事实上,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们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一个地区或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
脱离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完全背离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标准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地实施。
因此,遵循“三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共享的原则,在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在生态系统需水阈值内,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兼顾生态需水和社会经济需水,应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方法,才可能合理配置生态需水。
2 生态需水计算的主要方法目前,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很多。
但是,在当前的研究中,还缺乏对这些方法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不同生态区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才更符合生态系统实际的水分需求,仍有待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在理解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并分别按河道外和河流廊道两大区域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2.1 河道外生态需水的计算河道外生态系统消耗水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蒸散发消耗于大气中,一是参与生物体有机质的形成。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目前估算河道外生态需水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蒸散发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生物量的方法。
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二者都是在生态分区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土地利用单元而发展起来的方法。
1)基于蒸散发的生态需水估算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需水量的97~99%通过叶面蒸腾返回大气中,参与水分的再循环。
因此,生态系统的蒸散发可近似为生态需水。
在利用蒸散发方法估算生态需水时,首先要根据地理区域原则、生态类型相似性原则,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分区。
其次,计算潜在蒸散发能力,然后在考虑植被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实际的蒸散发量。
目前,对于蒸发能力的计算,主要采用Penman -M onteith 公式[4]、Hargreaves 算法[5]等得到潜在蒸散发后再考虑植被蒸散系数,进而得到植被的实际蒸散发。
也有学者利用半经验潜水蒸发公式如阿维里杨诺夫公式和潜水蒸腾公式估算河道外生态需水[6-7]。
另外,部分研究者则基于植被与潜水位之间的关系,在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某一地下水位条件下的潜水蒸发量,然后以该潜水蒸发量乘以相应的植被系数和面积,求得研究区域的实际蒸散发量,作为河道外生态需水估计[8]。
从理论上见,对于河道外生态需水的估算,蒸散发方法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然而由于实际蒸散发计算的困难,由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还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另外,由于生态需水还受到其它多种因素(如植物特征、土壤水、气象等)的影响,如果只考虑蒸散发因素,估算的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如何从水循环的角度,以生态和水文关系为纽带,在综合考虑多种因子和主导因子影响的前提下,通过生・25・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态水文模拟计算生态需水有待深入研究。
2)基于生物量的生态需水估算对不同的生态系统而言,水分利用效率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单位水量所生产的干物质量有所差别。
因此,根据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可采用生物量方法计算生态需水,即生态需水用生物生产量及其水分利用率来确定[9]。
公式为:E =∑A i ×Q nppi ×μi 式中:A i 为i 类植被利用面积(m 2),Q NPPi 为I 类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即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干物质的重量(g/m 2・a ),μi 为i 类植物水分利用系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生产的干物质与蒸散耗水之比(g/kg )。
生物量的估计应包括根、径、叶等,在目前研究中,一般只考虑了地上部分,而对地下部分的估算则略显不足。
由于生物量的估算较为困难,水分利用效率的数据也难以获取,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但是该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计算生态需水的途径,特别是随着遥感技术在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这一方法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2.2 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计算目前,对河流廊道生态需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分项合成法和整体耦合法两种。
分项合成法的特点是分别计算河道子系统和河岸子系统的各项生态需水,然后进行合成,从而得到河流廊道总的生态需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