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10)
教育学同步训练
教育学同步训练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学,兴学校,及近代学制产生)2、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4、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学校教育的共同特征?(水平低)5、()之后,学校教育制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态,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西周)6、古代教育准确地说是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7、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痒、学”都是指(学校名称)8、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序的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全民化)9、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标准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放从事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是(《学记》)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现体在(理想国)11、主张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的人是(夸美纽斯)12、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是(赫尔巴特)13、()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普通教育学)14、英国哲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15、古代()以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为教育目的。
(斯巴达)16、我国自()时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代)17、()的教学法称之为“精神产婆术。
(苏格拉底)18、教育学研究对象是()。
(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19、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的第一本著作是(教育学)。
20、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三中心”思想的人是(杜威)。
二、填空题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历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经历了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2.制度化教育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4.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库姆斯、伊里奇)等人5.(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B.促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功能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B.共同语言C.深厚友谊D.约束力量3.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B.中间环节C.目标D.最高阶段4.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B.只有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D.没有政治意义5.( )的研究表明,群体对个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但有时群体也会对个体的活动起阻碍作用。
A.斯金纳B.阿特金森C.阿尔波特D.布卢姆6.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7.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考试大论坛8.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9.( )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A.戴尔B.布鲁纳C.斯金纳D.勒温10.( )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A.集权B.权威C.教师主导D.民主11.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B.理解C.协助D.同情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13.一般说来,群体问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A.群体内的合作B.群体内的竞争C.群体间的合作D.个体的能力14.(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A.积极B.权威C.民主D.消极来源:考试大15.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 )。
中学教育学同步训练
中学教育学同步训练第一篇:中学教育学同步训练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国家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3.“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 B.非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5.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照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的。
A.学校 B.学生 C.国家 D.教师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D.《民本主义与教育》8.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茨基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20年代。
B.3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二、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2.教育(狭义)3.制度化教育三、简答题1.教育学的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4.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D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B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许多文士设立私学,招收生徒,也有传授天文、数学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B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认为每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的选择他的道路。
教育学同步训练与答案上课用11
第七、八章教学一、填空题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____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
4、教学工作是以____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__、____、____、课外辅导、____。
5、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讲授新教师、____、____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二、名词解释1、教学2、讲授法3、教学组织形式4、班级授课制三、选择题1、教学是()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最初是由教育家()提出的。
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D、夸美纽斯3、教学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B、巩固知识C、领会知识D、运用知识4、教师通过展示实物、进行示范性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演示法B、实验法C、练习法D、讲授法5、在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孔子D、夸美纽斯6、课的类型按任务一般可分为()A、讲授课和复习课B、单一课和综合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7、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产经验D、生活经验8、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学不躐等",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9、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10、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了下列哪个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11、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1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A、中心环节B、起始环节C、终止环节D、一般环节13、展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的叫()A、演示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研究法四、简答题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十章课外活动
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十章课外活动第十章课外活动一、单项选择题1.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B.学科小组C.艺术小组D.体育小组2.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A.科技活动B.学科活动C.体育活动D.社会活动3.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A.教师B.学生C.少先队组织D.学校管理人员4.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A.体育活动B.课余活动C.课外活动D.群众活动5.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6.根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
A.探究性活动B.发现性活动C.训练性活动D.社会性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群众性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A.报告和讲座B.集会C.比赛D.参观访问E.小制作活动2.小学课外活动计划实施中发动工作的具体做法是()。
A.领导者的权威发动B.教师之间有效地平行沟通C.个别谈话D.抓好典型项目E.做好总结三、填空题1.我国于__________年,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2.在现代学校教育工作中,课外活动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和发展__________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3.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__________和身心发展特点。
4.根据课外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将课外活动分为__________、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5.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__________。
6.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______作用。
四、简答题1.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课外活动的性质可将课外活动分为哪些类型?3.组织课外活动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五、论述题1.课外活动中的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式?2.试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3.论述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教育学答案——精选推荐
试卷(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C;2、A;3、B;4、A;5、B;6、C;7、B;8、B;9、B;10、B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全面发展是在个性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错误。
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
2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没有地位。
答:错误。
(1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等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对将课程改革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
(2分)3教学=教+学。
错。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两种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教与学行为的简单拼加。
4 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答:正确。
(1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不仅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教学的内容并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普适性”。
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在对教学背景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初始才能的诊断性评价的反馈信息,对已开发出来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2分)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计20分)1.如何理解教育的内涵?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
(2)教育作为一种交往活动。
(3)交往意味着师生交往意图的预先设定。
(4)为交往活动,与“施加影响”的教育观之区别在于,它强调引导学生自觉发展。
2.学校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条件?答: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1)生产力的提高是学校教育产生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真题分析1.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
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
(2007年)A.高原现象B.倒摄抑制C.生理极限D.及时反馈【评析】答案为A。
学生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
“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他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定点是不同的。
2.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007年)【评析】此题旨在考查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
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同步训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3.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联结阶段B.认知阶段C.自动化阶段D.熟练阶段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
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5.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 )。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6.以下不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
A.了解活动的结构B.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独立性C.要变更活动的对象D.教师示范要正确7.(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
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0.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
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 )型操作技能。
A.连续B.闭合C.粗放D.徒手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技能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
A.吹笛子B.打网球C.体操D.阅读E.计算2.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
A.流畅性B.迅速性C.经济性D.同时性E.适应性3.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
A.徒手型操作技能B.器械型操作技能C.闭合性操作技能D.开放性操作技能E.断续型操作技能4.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A.动作的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E.内部言语动作阶段5.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有( )。
A.反馈的方式B.反馈的内容C.反馈的对象D.反馈的频率E.反馈的数量三、填空题1._______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_______操作技能。
3.技能的分类中较具典型性代表的观点是将它分为_______技能和_______技能两种。
4._______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
它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5.影响练习的因素有_______和练习方式。
6.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_______练习;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分为整体练习和_______练习。
7.原型内化可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_______阶段。
8.我国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9.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_______反馈。
10.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
11.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
用_______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12.原型操作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___阶段。
1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包括有关_______的各种信息和与_______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14.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
模仿需要以_______为基础。
15.创拟确立模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
包括功能分析和_______分析。
四、名词解释1.操作技能2.动觉3.“物质化”过程4.原型五、简答题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2.简述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3.简述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六、论述题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哪些?各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怎样的?2.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D[解析]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B[解析]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和熟练阶段。
其中.认知阶段是第一阶段,故选B。
4.D[解析]略。
5.C[解析]略。
6.C[解析]c项为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7.B[解析]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
8.D[解析]略。
9.C[解析]这一阶段动作的客体始终是对原型的操作,这一阶段称为原型操作阶段。
10.c[解析]操作技能从不同角度划分有不同种类,根据动作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二、多项选择题1.ABC[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操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
2.ABCDE[解析]略。
3.AB[解析]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
4.ABCDE[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它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动作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5.ABD[解析]略。
三、填空题1.操作技能2.开放性3.操作;心智4.技能5.练习量6.分散;部分7.内部言语8.原型定向9.外部10.加里培林11.心理模拟法1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13.操作动作本身;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14.认知15.结构四、名词解释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动党;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而不是外部事物的特性。
3.“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4.原型: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1.(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
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
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
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2.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第一,认知阶段。
了解问题的结构。
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和算子。
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了目标所需要的算子。
第二,联结阶段。
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既程序化的过程。
第三,自动化阶段。
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3.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
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操作模仿。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质。
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动作结构。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③动作控制。
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④动作效能。
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
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整合。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质。
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
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动作结构。
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
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
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4)操作熟练。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