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1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规1-3章

城规1-3章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 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 骤。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层次)
1、 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包括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 2、五个层次: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 (含总体规划纲要): 3)分区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 5)修建性详细规划:
2、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 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 表示。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 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 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1、局部调整:
① 根据发展需要对总规确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少量增 长及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工程设施配置等在不违背总体布局原 则前提下进行局部变更; ② 总规的局部调整由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报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人代会常委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
2、城市规划重大修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主要内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
§1-1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城市的产生过程 2城市定义 城市定义 3城市的发展:古代、近代、二战后 4城市化的含义 5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6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7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城市的定义: (1)城市:以非农业人口聚集和非农业产业为主要特征的 居民 点. (2)现代城市的含义 :

01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01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由于工业化引起的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大机器生产集中了相当 数量的产业工人,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封闭式的生产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增强,使之取代了封建庄园或城堡 的中心地位。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1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16Biblioteka 五、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
周代的都城
周王城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齐临淄(长5Km,宽4Km,七万人) 燕下都 赵邯郸
18
我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城市
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形成的城市
几个帝国主义共同占领的城市——天津、上海 一个帝国主义独立占领的城市——青岛、哈尔滨、旅大、 广州
原来的封建城市的局部变化——北京、成都 由于交通或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城市
由于交通发展形成的城市——郑州、石家庄 由于手工业、工业发展形城市——唐山、阳泉

特殊性质的城市 首都华盛顿 堪培拉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12
国外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
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 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 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 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
2020/5/20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版-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1城市的定义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1.2城市化城市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1.3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并且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市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补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2.1我国城市规划思想来源(两个)阴阳五行堪舆学(风水学)2.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太阳城(康帕内拉)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法郎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傅立叶)2.3现代主要的城市规划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雅典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思想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3.1城乡规划下的四大体系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运作系统3.2法规体系有哪几大类的法律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3.3法规系统(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干法:我国现行城乡规划的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3.4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通过引导和控制来实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并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理解概括:中央集权,地方自治,分级审批)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城市规划运作体系:(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工作程序(三段式):调查、分析、规划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4.1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为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01
02
《雅典宪章》(1933) 功能分区
《华沙宣言》(1981) 人 + 建筑 + 环境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 明日之城,光辉之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提高建筑密度 带形城市 马塔 城市宽度500米 有机疏散理论 沙里宁 城市为一个有机体、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合理的位置 城市有机疏散的最显著特点: ·将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和镇 ·集镇之间应该用保护性的绿化带隔开 卫星城镇的理论与实践 恩温最早提出 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的引力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2000年全世界有5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动因
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的定义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里坊碑刻图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
欧洲中世纪时期 德国的吕贝克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总人口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

4)市域:城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外围市(县)。

5)市区:市政府管辖范围。

2.①什么是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群落中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叫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②什么是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③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以后,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开始产生私有制,阶级分化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④简述城乡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7)空间密度差异3.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城市发展的包括哪两个阶段?一般以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市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封闭,静态)和近代现城市发展阶段开放,动态)。

4. 简述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的总比例达到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绪论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课程介绍及学习要求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讲什么的?
概括地讲,本课程的主 要内容是关于城市规划 的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基 本方法和原理。
城市规划的体系构成及阶段划分 各层次规划的内容和编制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管理与实施
忻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太原都市圈总体规划
北京 市总 体规 划
剩余产品 经常性交换 更频繁的交换
大城市
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产生
城市的形成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居民点形成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 极其密切的关系: 尼罗河、
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 底)、印度河、黄河、长江 流域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原始 村落的出现(约5000年前)
❖ 居民点的形成(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
人类出现 漂泊不定
谋生方式
打猎
定居的可能与必要
原始畜牧业
采果寻根 种植
原始农业
氏族乡村
驯养技术和金属工具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城市的形成
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固定场所 集市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集镇 城市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扩张与功能转化
主要参考杂志
1. 《城市规划》 2. 《城市规划学刊》 3 《城市问题》 4. 《城市研究》 5. 《规划师》 6. 《国外城市规划》 7. 《城市发展研究》 8. 。。。。。。。。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制 ❖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50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课件(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PPT课件(1)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交 通
住 房





业 困
社 会 不 安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卫星城和 新区,伦敦附近有8座卫星城;东京附近80年代, 建设了7座卫星城。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要开展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治理工 作,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2)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原因: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条件
导致: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 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的优点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在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 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城市发展和城市化
主要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城市的起源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 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城市的起源示意图
农业生产的发展 剩余农产品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back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城 市化差异加大表现:
(1)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现 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知识拓展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 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区向乡村迁移现象。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2020年城乡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掌握)1、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意义: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预测其发展前景,对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以及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对城市化过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既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聚集的过程。

地理学角度: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专业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

定义: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二层含义:人口集中过程和景观转变过程城市化既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又是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业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计算公式:PU=U/P其中: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不同国家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往往缺乏可比性。

3、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与城市化1

2.2 城市与城市化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城市与其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固定不变B.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界限明确C.城市的服务人群只可能来自服务范围之内D.两个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实际上有可能发生交叉重叠2.在一个区域中,高级别城市与低级别城市相比()A.服务范围大B.彼此距离较近C.数目多D.提供服务级别低3.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郑州B.上海C.佛山D.九江4.城市等级与数目、服务范围的关系是()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5.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A.甲普通服务店乙家具商店丙星级宾馆B.甲珠宝行乙家具商店丙早点铺C.甲早点铺乙汽车销售丙高级家用电器D.甲星级宾馆乙珠宝行丙早点铺6.下列不属于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的是()A.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B.拥有发达的铁路网C.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势平坦D.能源矿产丰富7.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A.工业生产和产品的类型B.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C.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D.交通运输和道路的建设8.大中城市比一般县城多出的职能机构有()A.政府机关B.医院C.汽车站D.高等学校9.荷兰人在规划圩田居民点时,尽可能将高一级居民点设置在()A.低一级居民点中央B.低一级居民点边缘C.与大陆相连的港口D.与海洋相通的海峡出口处10.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城市的数目最多B.小城市的数目最少C.大城市之间相距较远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R1、R2、R3分别代表A、B、C 三个城市服务范围的半径。

其中,最高等级的城市是,最低等级的城市是___________。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第一章

2. 轨道的出现
3. 轨道车辆的出现
4. 轨道交通的定义
(二)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1. 轨道交通的产生
2. 轨道交通的发展 3. 轨道交通的衰落 4. 轨道交通的复苏与再发展
(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与发展 1. 中国早期的轨道交通发展 2.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时代
(1)起始阶段。
(2)开始建设阶段。 (3)建设高潮阶段。 (4)建设调整阶段。 (5)蓬勃发展阶段。
三、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就 1. 北京
2. 天津
3. 上海 4. 广州
(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特点 1. 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迅速增多 2.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
3. 城市轨道交通类型的多元化
4. 城市轨道交通的现代化
(三)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资金不足 2. 缺乏好的盈利模式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发展
第一节 城市交通起源
一、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
2.高效性
3. 多元性
(二)城市化进程 1.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2.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3.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
4.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5.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6.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3. 客运量所占比重不高
4. 运营效与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原则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内容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线网规划目的 2.线网规划的概念
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4.线网规划的意义 5.线网规划的目标 6.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7.规划轨道交通路网应考虑的问题

《城市管理学》试题库

《城市管理学》试题库

《城市管理学》试题库第一编序论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一、填空题1. 以三次社会大分工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

2. 从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到,城市进程有两种方向: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3.离心型城市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4. 企业是城市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基础。

企业结构包括企业的技术结构和规模结构两个部分。

5. 城市群是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体。

在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津京唐城市群三大城市群正在形成之中。

6. 直辖市是与省同级的行政单位,受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管辖。

目前,中国的直辖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

7. 副省级市是由计划单列市转变而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全部单列,直接纳入全国计划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在制定和执行计划、管理经济等方面,享有相当于省一级权限的市。

目前我国共有15个副省级市。

二、选择题(不定项)1.西方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阶段。

(ABCD)A.古代城市B.封建城市C.近代城市D.现代城市2.“城市群”的出现是的特征。

(D)A.古代城市B.封建城市C.近代城市D.现代城市3.“人口、就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人口白天密度过高,夜晚则相对冷清。

”描述的是。

(A)A.郊区城市化B.逆城市化C.向心型城市化D.低度城市化4.城市首位度畸高是的表现。

(A)A.高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离心型城市化D.低度城市化5.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Burgess)通过研究美国城市芝加哥,于1925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

(C)A.扇形模式B.带形模式C.同心圆模式D.多核心模式6.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H.霍伊特(Hoyt)于1939年提出了城市地域的。

(A)A.扇形模式B.带形模式C.同心圆模式D.多核心模式7. 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Harris)和E.L.乌尔曼(Ullman)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的地域结构于1945年提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 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4、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 程度。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社会学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规划思想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四章 城市规划法 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六章 城市居住区规划 第七章 城市规划的典型场地设计 第八章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更新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目录
(一)城市与城市解读 (二)城市化的认识 (三)城市化发展阶段 (四)城市化类型 (五)城市发展理论

在城市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设施完备与高效、环境污 染与犯罪、危机与希望并存…
2、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增长概念模型
需求角度:
城市增长的动力来源取决于外部市场对城市产 品的需求,这种需求促使城市基础产业部门的建立 和发展,从而带动服务部门的发展。
供给角度:
城市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若供给 基础好,就可以将资金、劳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吸引到城市中来,从而促进 城市经济的增长。
3、现代城市特色“贫血症”的根源
客观原因:约束条件少
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建造技术/建设资金
文化交流多 建设量大速度快 干预力度加大
主观原因:干预不当 设计水平不高
附:城市的行政地位
1、特别行政区(港、澳) 2、直辖市(京、津、沪、渝)
3、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计划单列市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让一些大城市在国 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2、城市发展动力
--发展表象
从形态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地域空间扩大
从经济看--资本在城市聚集,城市功能增强,市场繁荣
从社会看--文化不断升华,生活方式不断演进,高科技产品广泛应用
发展规律:阶段性规律(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 聚集与扩散规律(集聚经济、始显点理论$2500-$4000) 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产业空心化的后果) 地区差异规律(初始条件、政策作用、资源环境差异)
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 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即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 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 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的不同。
县辖市地位与乡、镇相当。由于未达省辖市标准, 其重要性又高于镇,因此创制县辖市的行政区。
截至2014年,台湾当局共设有18个县辖市,其中以 桃园县拥有6个县辖市为最多,而桃园县县治桃园 市人口达40.6万人,是台湾人口最多的县辖市。
*注:2015年桃园升直辖市,各市改区;苗栗县头份镇、彰化县员林镇,皆因人口 达十万,改为苗栗县头份市、彰化县员林市。)
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 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
为应对镇改市的实践,现有的法律法规需要有所变改。假 设我们认为目前的镇改市,属于“县辖市”,则需要宪法 对其进行确认。因为现在的宪法规定,县级行政区辖有乡 、镇、民族乡,没有“镇级市”这一说。
8、村级市?
(二)城市化的认识
“大都市圈战略”,或称之为大城市连绵带,源于对欧美国家和 日本城市化经验的借鉴;
“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4百万之间 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
“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 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
“优先发展县城”,作为县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对于本地 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
4、较大的市
较大的市指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制定地方性法律与规章的城市。 其核心就是“立法权 ”。
“较大的市” 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为了解决地级市立法权而创设的。 一些没有立法权的地级市经过国务院特批拥有立法权,才能称为“较 大的市”。下面是截至目前国务院特批较大的市(19个):
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青岛、 无锡、淮南、洛阳、重庆(1984)宁波市(1988);淄博市、邯
对其思维特性的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 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城市规划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现象,大部分 是由城市规划的理论思维造成的。
规划的实施者们也并没有意识到城市规划尤其是总 体规划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理论思维, 它建立在从其学科背景看,城市规划学源于人文社会学 科,具有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思维的特性。
现代城市规划学属人文社会工程科学,是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城市规划所依据的思维特性:
实体思维特性:即它的目的是筹划理想性实体来满足 价值主体的需要;
非逻辑复合性:即对逻辑地发现的主、客体属性进行 非逻辑的复合。 -非逻辑思维包括顿悟、灵感、直觉和想像等等, 它主要由发散性思维与复合性思维组合而成。“非逻 辑的复合性思维”并不排除逻辑思维 。
6、县级市(不设区的市)
县级市,行政地位与县相同的市,宪法所指 的“不设区的市”。
19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 的步伐较快,大多数“市”都以撤县设市的 方式建立。
县级市,由省直辖,一般由地级行政单位代 管。
7、镇级市(县辖市)
县辖市在我国仅存于台湾地区,目前没有在中国大 陆地区设置。解放区内也曾出现过县辖市。
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或也有停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 重不断增加;(配第-克拉克定理) 4.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化的特点:
人口/产业集中; 能源结构改变; 需水量增加; 不透水地面增加; 绿地减少; 交通便捷; 信息传递快速; 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计划单列市的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 政两分,无须上缴省级财政。
现在的副省级市是由计划单列市转化而来。即市直工作部 门为副厅级,内设机构为处级。
中国目前有5个计划单列市,从北向南依次是:大连、青岛 、宁波、厦门、深圳。
副省级市(15个):哈尔滨、长春、沈阳、济南、南京、 杭州、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 门、深圳。
人口学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城市人口规模增加。
经济学 地理学
城市化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 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 集聚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3. 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
2、城市发展动力
--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总量因素与速度、结构、效率因素 体制因素与管理因素
2、城市发展动力
--动力因子归纳
① 经济实力(发展水平、速度、市场容量、消费状况) ② 人力资源(数量、结构、潜力、质量) ③ 资本(资本实力、利用程度、投资结构、资本市场发育程度) ④ 科技(科技创新、科研投入、科技转化能力、科技实力) ⑤ 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工业化水平、产业高级化程度、产业关联度) ⑥ 制度(产权制度、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利益分配制度) ⑦ 政府管理(政府规模水平、管理水平、管理效率) ⑧ 开放度(引资能力、外资利用度、外贸依存度、利用外来劳动力) ⑨ 资源环境(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水资源、绿化、环保投入) ⑩ 基础设施(海陆空、信息化程度、投资增长)
本课程的课件资料在每章 结束后发到课程公共邮箱,请 同学们及时下载:
课程公共邮箱及密码:
mingshui2016
前言
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 当代世界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目
不断增大,城市机体日趋复杂,城市问题越发突出。
城市规划学的学科属性:
作为一门科学,城市规划学在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城市是什么? 2、什么力量主导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3、历史上城市为何千姿百态?现在为何趋同?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这个城 市的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
——伊利尔 • 沙里宁[美]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 一座城市的抱负。 ——伊利尔 • 沙里宁[美]
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城市化阶段划分:(城市化快速增长区间:30-70%)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30-70%)——稳定阶段
“纳瑟姆曲线”: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
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 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 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 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GDP 803亿元,高于 地级市潮州(798亿)、河源(720亿)、汕尾(710亿) 和云浮(623亿)。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 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
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 划[2014]1229号),通知提出, “建立行政创新和行政
2、城市发展动力
--城市增长模型的启示
启示:需求力量创造了城市增长的最初激励,而供给因素则 决定了城市扩展的速度和持续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