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学案3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 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 ,规定 的方式代替服役,使 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制。

三省中, 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 ,经济 ,国力 ,被誉为 。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归纳整理】1、把下面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填好,2、你能列表的方式归纳贞观新政出现的原相信你是最棒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并说出三省的运行机制: 因、措施和结果吗?【拓展练习】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说:“君,舟也;人,水也。

高二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高二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高二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一、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识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二、知识构成: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3、评价唐太宗(功过两方面)三、学法和自检: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公元617年乘隋朝太原起兵。

唐朝建立。

2、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中国从此进入一个重要的时代,中国出现了有名的清明政治。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执政期间,吸取了朝灭亡的教训,发展和完善了隋朝的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加强了皇权。

2、唐太宗在维系《隋律》的基础上颁布了《》。

对贪赃枉法和私占民田给以重惩。

3、为了提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唐太宗发展了隋朝的制度。

扩大人选,使地主有升迁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4、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唐太宗继续实行制和法。

全面用实物代役的“ ”法,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问题探究]官吏多自清谨。

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不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思路点拨: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具体的制度有: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2)唐太宗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

四、达标检测1、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和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4、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B、开辟大量荒田C、人口大量增加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认识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的风采。
2.掌握贞观之治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知道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在贞观年间的特点,把握唐朝盛世的原因。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现自我。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查阅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民族关系,撰写一篇短文,阐述唐太宗在处理外交与民族问题上的策略。
-结合所学,思考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3.小组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篇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简短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小组内分工合作,整理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3.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提问、讲述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登基前的经历、登基后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推行科举制度等。
-军事方面: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平定突厥、吐谷浑等边疆民族,巩固国家统一。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背景和登基情况。

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贞观之治的定义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世、教育背景、军事成就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

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官僚制度、选拔贤能等。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军事扩张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扩张政策。

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包括对边疆的征战和对外交往。

这些政策对唐朝的疆域、国力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的影响。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政策的动机和意义。

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理解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这些发展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习题03 (2)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习题03 (2)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皇帝B、重视发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二、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位帝王经常告诫臣下的话?材料二是他在哪一位大臣病逝后说的?(2)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3)为什么唐太宗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4)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5 ABBDD 6 A二、材料题(1)唐太宗魏征(2)无论父系母系,都是贵族,有头有脸、有身份地位的人物。

显赫的世家,给世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贵族是当时社会的主导部分,属于社会精英。

世民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自会与人不同。

他视野开阔,气质高贵,富含文化教养,善于自我克制,比较体贴尊重下级等,应该说,都与家庭出身有关。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

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认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以往朝代的治理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贞观之治与其他朝代治理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情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一个著名治世吗?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21页,阅读“贞观之治”部分。

(2)思考:贞观之治的含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治世之一?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要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1页,总结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并简要阐述贞观之治的含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的理解。

3. 学生对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的认识。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篇一」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

2. 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果,贞观之治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定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分析: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对比唐太宗与其他唐朝皇帝的治理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治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深入思考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研究。

精品初中历史 《“贞观之治”》参考学案3

精品初中历史 《“贞观之治”》参考学案3

第2课“贞观之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学习过程】一、自学课程二、完成自学预习练习1.隋朝灭亡的时间(),唐朝的开国皇帝是(),唐太宗叫()年号()2.618年,()在江都被部将杀死,()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长安,建立()。

3.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治绩在历史上被称位()4.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5.()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人称她的统治()。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哪些反映唐朝帝王的影视作品?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赏里面的哪个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唐太宗、武则天、狄人杰等)【教师归纳】既然同学们对唐朝这么多的历史人物都有所了解,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这段历史,并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学习,看看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到底区别在哪?(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618年【教师提问】同学们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指导学生看书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介绍李渊。

2.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皇帝:李渊也称唐高祖定都:长安【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6找出唐朝建立的基本要素。

2.有哪位同学知道“玄武门之变”?引出唐太宗李世民。

【教师归纳】刚刚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也说明同学们平时的课外知识是很丰富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范文4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 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 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 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 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问题导学一、认识贞观之治活动与探究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

……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材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绥之一德,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请完成:(1)概括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北师大版7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7年级历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历史启迪。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唐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3.“贞观之治”是如何形成的?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材料并联系教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通过材料:探究“贞观之治”的成因三、巩固检测1.唐太宗时期重用多谋善断的大臣为宰相,他们是()A.房玄龄、杜如晦B.房玄龄、姚崇C.杜如晦、宋璟D.姚崇、宋璟2.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最主要原因是()A.爱民如子B.树立权威C.隋亡之鉴D.有自知之明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4.下列与唐太宗有关的内容是()①皇帝要勤于政事②大臣要廉洁奉公③政府要轻徭薄赋④开创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A.李世民B.李渊C.李白D.李密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2.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3.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

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认识其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认识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2. “贞观之治”的含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含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3. 讲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4. 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治世,如汉武帝的“文景之治”、康熙的“康乾盛世”等,分析其异同。

2. 探讨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

七、教学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基本问题,如唐太宗的登基时间、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等。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及其治下的“贞观之治”,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以及贞观之治带来的繁荣。

1.2 学习目标了解唐太宗的生平背景;掌握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政治改革;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章:唐太宗的生平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唐太宗的肖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的出生背景、早年经历、登基过程以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

2.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太宗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第三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的“仁政”、“德治”和“科举制”等治国理念。

3.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治国理念在实际政治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4.1 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带来了贞观之治?4.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选拔贤能等。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改革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繁荣5.1 导入提问:贞观之治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5.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5.3 课堂展示让学生通过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贞观之治与儒家思想6.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唐太宗是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理念中的?6.2 教学内容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唐太宗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如重视教育、崇尚礼义等。

6.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在推行儒家思想方面的具体措施,如兴办学校、选拔儒士等。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主备:朱婷审阅:班级:137——142教师寄语:只有经过思考,答疑,回味的知识点,你才会记忆深刻,甚至永世难忘,大家处在记忆理解的黄金年代,可要好好珍惜和利用!一、学习目标1.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3、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一)“唐太宗李世民”1、复习回忆:唐朝的建立者是,建立的时间:首都: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年即皇位,改年号为3、总结归纳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主要政绩(作为)的具体表现:作用:(二)根据教材写出唐太宗为政的两大特色,也是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自己能不能凭课本上和课外得到的相关知识列取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三)评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经济,物价,社会呈现出,史称“”。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和的时期三、共同探究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材料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以上三则材料都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位著名的君主有关系?(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位君主的哪两大为政特色?(3)体会三则材料所包含的道理。

四、归纳整理试一试,你能归纳出本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吗?五、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2、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 、唐高祖李渊B 、唐太宗李世民C 、隋文帝杨坚D 、唐玄宗李隆基3.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 ②注意任用贤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名师导航●要点导学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统治的残暴,具体表现为:(1)奢华浪费,劳民伤财。

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2)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

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3)战争频繁,耗费国力。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导致民不聊生。

(4)轻视人民,无限制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的,最终导致人民的反抗。

(5)堵塞言路。

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大臣没人敢说一句实情。

2.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纳谏和用人唐太宗重视纳谏。

他以隋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赶得上他。

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匠。

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

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唐朝的繁荣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很重视选官和用人。

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方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这些猛将谋臣为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基本特征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秩序,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社会景象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贞观时,他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特别是减少服役天数(每年服役时间为20天),并规定可以纳绢代替服役(每日三尺绢),并取消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与隋代的徭役过重形成了明显比照,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唐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继续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在司法方面,唐太宗强调以仁为本,以刑为末,既强调执行法律的严肃性、公正性,又强调执行死刑要慎之又慎,为此特别设立了死刑三复奏制度。

贞观四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仅有29人,社会出现了安居乐业的初步局面。

●问题探究问题: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探究思路:评价历史人物最基本的方法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看其行为或政策是否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注意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一分为二地看待他。

结合唐太宗的政绩,从促进历史发展方面对其予以肯定,可从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方面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分析。

在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勤政爱民,善于用人,虚心纳谏,聚集了不少人才,如魏征、杜如晦等;完善国家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些都是有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并为以后的统治者所继承,对后世影响较大。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唐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在文化上,重视文化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开办学校,设有专业分科。

这一点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是唐朝科技文化得以发展的关键。

在民族关系上,采取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

北方各族称他为“天可汗”,说明他平等的民族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

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开放的政策,注意吸收外来文化,使唐朝文化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总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封建社会时期,有如此见识、贡献的皇帝是不多的,虽然他在晚年有骄傲情绪,有一些过失,但观其一生,我们仍应肯定其历史地位。

●精题精讲例1 (2004年山东中考)下列关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D.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分析。

A、C两项属于唐太宗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都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因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炀帝时期,而非贞观年间,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D 项是错误的。

答案:D黑色陷阱:个别同学会认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其错误之处是忽视了题目中D项的叙述是“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炀帝时期,而非贞观年间,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完整地阅读题目,仔细推敲题目的要求。

例2 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A.房玄龄B.魏征C.马周D.常何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识记。

魏征是唐朝最有名的谏臣,在他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比喻自己好像失去了一面镜子。

答案:B黑色陷阱:如果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或者审题不够仔细,答题时就很容易张冠李戴。

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A.多次发动对外战争B.酷虐残暴的统治C.大兴土木工程D.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思路解析:隋炀帝统治时期,继承了开皇之治盛世局面的基础,社会经济繁荣。

国家财政困难,军费不足与历史实际不符,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D2. 下列内容中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是①皇帝要勤于政事②皇帝要居安思危③大臣要廉洁奉公④政府要轻徭薄赋A.①④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人物言行的记忆能力。

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没有见于文献记载。

唐太宗的一句名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借喻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意思是要居安思危;唐太宗规定减少服役天数,并可以交纳实物代替服役,意在主张轻徭薄赋。

故正确答案选B项。

答案:B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汉律》B.《隋律》C.《贞观政要》D.《唐律疏议》思路解析:唐太宗在位期间,在《隋律》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D4. 1945年9月,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公开发表了词《沁园春·雪》,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其中有“唐宗宋祖”一句,这里的“唐宗”是指A.唐高祖B.唐高宗C.唐太宗D.唐玄宗思路解析:“唐宗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祖。

答案:C5.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谁对君民关系的认识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唐高宗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

这句话直接出自教材,意思是说:皇帝,如果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如果统治残暴,人民就会起来推翻他,真是可怕啊!只有唐太宗才有这样清醒的认识。

答案:B6. 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是A.接受隋亡教训B.有名谏臣魏征C.他是开明君主D.三省制的要求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B项是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一个条件,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唐太宗能够纳谏的表现,不是原因;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三省制不可能限制君主的权利,D项也不正确;唐太宗亲眼看到了隋帝国的崩溃,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巩固统治,必须接受隋亡教训,这才是他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

答案:A7. 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重用贤臣,善于纳谏B.必须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C.完善科举制度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辨析和判断能力。

隋朝短命而亡,虽然不重用贤臣、不能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科举制度不完善,这些都可以作为教训来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具体表现和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隋的统治者不能准确定位君民关系因而滥用民力,实施暴政,这才是应该从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答案:D8.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记忆能力。

中书省起草政令,交由门下省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答案:B9. 下列部门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六部思路解析:本题是对三省职能记忆能力的考查。

皇帝的政令先由中书省起草,然后交由门下省审核,认为不恰当的可以驳回,认为合适以后,再交给中书省去执行,三省即互相牵制,又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C●我综合我发展10. 阅读下列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思路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古文的阅读能力;第(2)问要结合教材,主要从唐太宗的个人经历来思考,唐太宗参加过隋末农民战争,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第(3)问只要结合唐太宗的年号就能想到。

参考答案:(1)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中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2)吸取隋亡的教训。

(3)贞观之治。

11. 你认为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思路解析: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论说,只要符合史实,观点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前代的经济、文化积累;交通发达,中外交流广泛;各民族和平相处;同时也经历社会大变革后人民渴望发展、厌恶战争,等等,但是在这么多的原因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具体表现在:任人唯贤,重视人才;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信任下属,充分授权等。

●我创新我超越12. 唐代名臣魏征曾告诫唐太宗李世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有人认为,魏征的“四不”深刻触及了人性的若干基本问题。

除了这“四不”之外,你认为作为一个人还应该做到哪些“不”?答案:略共同成长●合作共赢课题:创作唐太宗的艺术形象3~4名同学组成小组,首先查阅有关唐太宗的相关史料,如唐太宗的治世方针、统治措施和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局面的原因,唐太宗对战争的态度、实行的民族和睦政策等,然后集体创作一个与贞观之治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表现历史人物唐太宗的鲜活个性。

可以采用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等,也可以只谈构思、设想,不用创设历史场景。

如果创作选择的是表演类,一定要注意表演的技巧,台词要清楚、简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