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方法: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水蒸气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第一篇:《环境监测》复习绪论1、分类: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特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也是范围最小,规定最松的标准,地方和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比国家标准更严格,更具体,执行时优先于国家标准。
水和废水监测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检测项目,布设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检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
监测断面:背景断面可以调取水利部门的水文测量数据,对照断面需要设置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之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般设置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数目根据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
削减断面一般也一个,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是指河流收纳废水污水后,经扩散稀释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
采样点:水面:宽小于等于50m,只设一条中泓垂线,50-100m,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大于100m,三条。
如果证明断面水质均匀,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
垂线上:水深小于等于5m,水面下0.5m设置一个采样点;若不足1m,在1/2水深处设置。
5-10m,水面下、河底上0.5m,分别设置一个。
大于10m,2+1(0.5、0.5、1/2)。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1)监测一类污染物(能在生物体内积累,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第四版_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期末复习总结资料第⼀章绪论第⼆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技术:√追求⽬标:√要求:√测试技术:环境监测⽬的:(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称例⾏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质监测、空⽓监测、⼟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物监测等。
√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3、⾃动监测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环境后,随⽔和空⽓的流动⽽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害的⾃然本底值之间存在⼀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或⽣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相加作⽤、相乘作⽤和拮抗作⽤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
连续性。
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对优先污染物进⾏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简答题:1.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时,常用到梯度洗脱,何为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的作用有哪些?梯度洗脱: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
在液相色谱中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从而可以使一个复杂样品中的性质差异较大的组分能按各自适宜的容量因子k达到良好的分离目的。
梯度洗脱的优点:1.缩短分析周期;2.提高分离能力;3.峰型得到改善,很少拖尾;4.增加灵敏度。
但有时引起基线漂移。
2.简述生物监测方法:生态(群落生态和个体生态)监测;生物测试(毒性测定、致突变测定);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测定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重金属元素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仪器分析方法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和示波极谱法等;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新银盐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铜: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微分电位溶出法;铅:原子吸收、溶出伏安法;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硫酸亚铁铵滴定法;锌:原子吸收法、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滴定法;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4.何为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如何表示?准确度是测量值的可靠程度,实质上是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误差来表示5.土壤中需要监测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哪些?请列举相应的萃取方法。
丙烯醛:顶空—气相色谱法丙烯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乙腈:顶空—气相色谱法二噁英类: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挥发性有机物:顶空—气相色谱;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毒鼠强: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净化浓缩,带氮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分离监测有机氯农药:丙酮—石油醚提取,浓硫酸净化,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
6.简要说明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7.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水环境监测的机理是什么?机理:被污染水体具有独特的有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这些光谱特征体现在其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反射,而且这些光谱特征能够为遥感器所捕获,并在遥感图像中体现出来。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答案:对2.地方可以制定环境方法标准。
答案:错3.地方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错4.国家可以制定标准物质标准。
答案:对5.国家可以制定环境基础标准。
答案:对6.地方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对7.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答案:错8.地方可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9.地方可以制定宽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错10.废水中COD值通常高于BOD值。
答案:对11.对于着色很深的工业废水,真色和表色相近。
答案:错12.水质监测时,统一分析方法比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更加成熟准确。
答案:错13.消减断面通常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km以上的河段上。
答案:错14.共沉淀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的现象。
15.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体酸度时不受水样有色、浑浊的限制。
答案:对S、HS-和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16.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H2物和有机硫化物。
答案:对17.COD是一个能反映废水中可被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数量的指标。
答案:错/COD>0.3,废水适宜采用生化处理方法。
18.一般认为,BOD5答案:对19.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的方法,称为网格布点法。
答案:对20.地方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答案:对21.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进行的环境监测,属于研究性监测的范畴。
答案:错22.地方标准中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
答案:对23.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监测的对象相同。
答案:错24.控制断面一般设在排污口下游5km-10km处。
答案:错25.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称为共沉淀法。
答案:错26.膜电极法可以测定水中的溶解氧。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危害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化学毒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就产生了。
2、主动监测随着科学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所以环境分析只是环境监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的手段除了有化学手段,还有物理、生物等手段。
同时,从点污染的监测发展到面污染及区域性的立体监测。
3、自动监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地区布设网点或在重点污染源布设监测点,进行在线监测,当污染程度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时,可发布指令、通告并采取保护措施。
《环境监测》复习题(全新)
《环境监测》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环境污染中的三致是指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
2、我国于1998年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包括 47 个类别, 175 种废物来源和约 626 种常见危害组分和废物名称。
3、“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提出的“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 14 种化学类别共 68 种有毒物质,其中有机物占 58 种。
4、按监测目的可将环境监测分为监测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研究性监测三类。
5、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
6、我国环境标准中的“三级”指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7、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8、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二、选择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3、环境监测实行C监测原则。
A、总体B、平均C、优先D、综合4、环境样品中,基体是指 B 。
A、待测污染物B、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C、缓冲溶液D、所有物质三、判断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并非是环境监测的重点。
( ×)2、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 )3、环境质量标准越严越好。
( × )4、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例行监测。
×四、其他1、什么是环境监测?答: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复习(DOC)
一、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数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的对象。
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3、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等。
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
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5、环境监测的特点。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的处理等方面。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监测的追踪性6、优先污染物及优先监测。
通过一个筛选原则,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称为优先污染物。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7、标准与标准化。
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标准化工作成果称为标准。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称为标准化。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9、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构成。
10、中国环境标准的分类。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六类11、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区别。
1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将地表水分为哪五类?排入相应水体的入水需要满足哪些要求?13、对污染物的排放用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各有什么特点?浓度控制执行方便;总量控制是基于受纳水体的功能和实际,得到允许总量,再予分配的方法,更加科学,但实际执行较困难。
10环境监测—总复习
第18页,共49页。
• 29.简述COD、BOD、TOD、TOC的含义;
对同一水样来说,他们之间的数量上是否有一 定的关系?为什么? 答:主要关系(续):
(3)在实际应用中: ①TOD、COD和BOD的关系可反映污水的可
生化性,通常认为COD/BOD>0.3时,污水可 生化,但BOD/TOD在反映污水可生化性方面 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一般认为BOD/TOD>0.4 是易生化的。 ②TOD/TOC趋于2.67,水体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TOD/TOC>4,则水体中含有大量的S、P有机 物,TOD/TOC<2.6,说明水中的NO2-、 NO3-含量较大。
第23页,共49页。
• 2. 已知处于100.30kPa、10℃下的空气中SO2的 体积分数为2×10-6,试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以
mg/m3为单位表示的质量浓度。 答:因为不受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即标准状
况下SO2的体积分数不变( 2×10-6 =2mL/m3): Cm=CV×M/22.4=2×64/22.4=5.7 mg/m3 注意:标况下的Cm换算为100.30kPa、10℃时的 质量浓度为多少?
• 富集与分类
汽提法、顶空法、蒸馏法、溶剂萃取法
第20页,共49页。
• 嗅阈值法(TON) • 真色、表色 • 总固体物(总残渣,TS)、溶解性固体物
(可滤残渣,DS)、悬浮物(不可滤残渣, SS) • 矿化度(TDS) • 碱度,酚酞碱度,甲基橙碱度(总碱度)P、 M、T(5种情况的计算)
• pH和酸度、碱度的区别和联系
第10页,共49页。
• 15.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某水样中的镉,取 四份等体积的水样,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 镉标准溶液(见下表),稀释至50mL, 依次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测得习 惯度见表,求该水样中镉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环境标准4、环境优先监测二、填空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思考题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4、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5、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6、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6、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7、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10、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11、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1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13、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4、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15、简述环境监测的过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一、名词解释1、水质污染2、水体自净3、水质监测4、瞬时水样5、混合水样6、流速仪法7、湿式消解法8、干灰化法9、富集或浓缩10、混合水样11、综合水样12、凯式氮13、化学需氧量14、高锰酸盐指数15、生化需氧量16、总需氧量17、平均比例混合水样18、酸度19、PH值20、酚酞酸度21、碱度22、臭阈值23、总残渣24、总可滤残渣25、悬浮物(SS)26、地下水27、离子交换法28、共沉淀29、细菌总数30、污泥体积指数31、溶解氧32、真色33、表色二、思考题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有代表性的水样?工厂废水采样点应如何设置?4、解释下列术语,说明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
5、水样有哪些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6、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7、现有一废水样品,经初步分析,含有微量汞、铜、铅和痕量酚,欲测定这些组分的含量,试设计一个预处理方案。
8、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欲测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各举一个实例。
9、简要说明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和富集水样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原理,各举一个实例。
10、何谓真色和表色?水的色度通常指什么?怎么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方法?为什么?11、说明测定水体下列指标的意义,怎样测定?臭;浊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
12、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样中汞,在原理、测定流程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13、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并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3、列出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镉、铜、铅、锌的要点,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为什么?14、比较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铅、镉、锌的原理、显色条件等有何异同之处?为减小测定误差,应严格控制哪些因素?16、比较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和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铜的原理和特点。
17、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18、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和总铬?20、怎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
怎样消除干扰?21、简要说明用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氰化物的原理和测定要点。
22、水体中各种含氮化合物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测定各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对评价水体污染和自净状况有何意义?23、简要列出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较重的废水中氨氮的要点。
如改用氨气敏电极法测定,是否可以简化测定手续?为什么?24、欲测定某水样中的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试选择适宜的测定方法,列出测定原理和要点。
25、测定底质有何意义?采样后怎样进行制备?常用哪些分解样品的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2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有几种定量方法?各适于什么情况?27、在水质监测中用AAS法目前主要测定哪些项目?有哪些干扰因素?如何消除?28、简述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29、简述PH值与酸碱度含义的区别。
30、在水质分析工作中,水样采集的重要性如何?采样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31、水样消解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一些样品的消解中需要使用多元酸体系?32、浊度和色度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由水样中的何种物质造成的?33、在测定BOD5 时,为什么常用的培养时间是5 天,培养温度是20 ℃?用稀释法测定BOD5时,对稀释水有何要求?稀释倍数是怎样确定的?3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何?35、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分为几类?每类各举三例,并说明各类在何处采样?三、填空题1、水样保存方法有冷藏或冷冻和加入化学试剂。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铜、铅、锌等金属时,一般火焰类型用空气—乙炔氧化型,使用的空心阴极灯是相对应的镉、铜、铅、锌等灯。
3、重铬酸钾法测COD中,做氧化剂的是K2CrO7,做催化剂的是银盐。
4、水质污染分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
5、测定水的色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铂钴比色法,一种是稀释倍数法。
6、水样消解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和干式分解法。
7、水样富集与分离常用的方法有挥发、蒸发、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吸附等。
8、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及反极谱法、容量法等,但常用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测量浊度的常用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浊度计测定法。
11、透明度的测定方法有: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
11、国家标准规定,总汞的测定采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12、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四种情况。
13、测定悬浮物的操作中,称重至“恒重”,对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2g,对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4g。
第三章大气和废气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2、二次污染物3、可吸入颗粒物(或IP)4、富集(浓缩)采样法5、纸层析法6、采样频率7、采样时间8、采样效率9、硫酸盐化速率10、光化学氧化剂11、总氧化剂二、思考题1、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有什么区别,各适用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2、在环境监测中,标准气体有何作用?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的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3、简述甲醛缓冲溶液(或四氯汞盐)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SO2的原理?4、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与气相色谱分析法有何主要异同之处?前者有何优点?5、大气采样记录内容有哪些?6、简述气相色谱法的原理?7、溶液吸收法中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什么?8、怎样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为提高准确度,应注意控制哪些因素?9、简述盐酸奈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NO X的原理,分析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
10、为什么要进行降水监测,一般测定哪些项目,为什么测定这些项目?11、简述常用的滤料种类及各自适用对象?12、简述化学发光法的测定原理?13、简述常用蒸馏器种类及各自适用范围?14、简述大气污染源监测要求?15、简述二氧化铅-重量法测定硫酸盐化速率的原理及影响因素?16、什么是总氧化剂和光化学氧化剂?怎样测定它们的含量?17、大气监测布点必须依据监测项目并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及污染物特性,通常布点应遵循哪些原则?三、填空题1、大气监测布点常用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
3、采集颗粒物效率的评价方法有采集颗粒数效率和质量采样效率两种。
4、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常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
5、含湿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冷凝法、干湿球法等。
6、利用原料气配制低浓度标准气体的方法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两大类。
7、大气污染物主要的状态为气态、蒸汽态和气溶胶态。
大部分二次大气污染物是气溶胶态的。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一、名词解释1、固体废物2、有害固体废物特性3、四分法4、城市垃圾5、渗沥水(液)6、腐蚀性7、高热值(Ho)8、低热值(Hu)9、急性毒性10、危险废物11、反应性二、思考题1、如何采集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后应作怎样处理才能保存?为什么固体废物采样量与粒度有关?2、简述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其监测的重点。
3、有害固体废物特性的种类。
4、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如何?各有何作用?5、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包括哪些监测指标?分别试述其测试步骤。
6、什么是危险废物?危险特性包括哪几个方面?三、填空题1、我国把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定义为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
2、按染毒方式不同,毒性试验可分为吸入染毒、皮肤染毒、经口投毒及注入投毒等。
3、医疗废物的处理主要包括收集、贮存、运输及最终处理。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一、名词解释1、土壤背景值2、土壤剖面二、思考题1、如何布点采集污染土壤样品?2、试设计土壤样品中Hg、As的测定方案。
要求:(1)查阅测定方法,进行方法比较。
(2)选择测定方法,拟出测定方案。
3、如何制备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土壤样品采集时,常用的布点方法有哪些?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5、简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
6、简述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三、填空题1、土壤样品加工处理的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3、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的15-30cm 的土样。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一、名词解释1、生物污染途径2、生物监测3、细菌总数二、思考题1、生物是怎样被污染的?进行生物污染监测有何意义?2、一般从动物的哪些部位采样?为什么?3、怎样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粮食中的铅和镉?4、用非色散红外线吸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粮食中石油烃的原理是什么?5、试解释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6、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样品的采集、保存与制备方法有何不同?7、什么是生物监测?与物理和化学监测法相比,生物监测有哪些特点?第七章噪声监测一、名词解释1、声强2、分贝3、噪声的叠加和相减4、等效连续声级5、声级计6、声压级7、L dn二、思考题1、什么是等效连续A声级L Aeq?什么是噪声污染级L NP?2、响度级、频率和声压级三者之间有何关系?3、何谓计权声级?有何作用?在噪声监测时为什么不用平均声压而采用等效声压?4、简述声级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三、计算题1、三个声源作用于某一点的声压级分别为68dB,68和71,求同时作用于这一点的总声压级为多少?2、有一车间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1小时声压级为80dB(A),2小时为85 dB(A),3小时为95 dB(A),问这种环境是否超过8小时的劳动防护卫生标准?四、填空题1、常用的噪声测量仪器有:声级计、声级频谱仪、录音机、记录仪、实时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