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也、则、于、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背诵全文。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背诵。

2.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设想

1.诵读法。

2.讲解法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相关情况,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第一段,整理第一段思路

(一)导语

前边学习了汉魏晋时期的散文,今天开始学习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耕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散文,虽然仍以骄体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徽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言之有物,令人耳目一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骄散结合,借古讽今,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学习这个单元,要对各篇的文体特点k及作风格有所了解。重点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和《阿房宫赋》大量运用比喻用比、夸张的表现手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二)相关情况介绍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发起了“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古文运动。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见优化作业P91)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讨论注音停顿

提示注音停顿

句读(d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贻(yí)

读书(dú)不能(b ù)传道(chuán )从容(cōng) 怡(yí)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2)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五)疏通课文第一段,整理第一段思路

1、疏通课文

2、整理思路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原因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2、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适当点评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则是儒家经典。

温总理的当代“师说”,号召我们牢记为人师表准则:“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七)作业

熟读本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要点:诵读、疏通、梳理课文第二、三段

一、第二段

(一)、朗读第二段

(二)、疏通第二段

(三)、梳理课文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此段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四)、朗读本段

二、第三段

(一)朗读第三段

(二)、疏通第三段

(三)、梳理课文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四)、朗读本段

第三课时

要点:诵读、疏通、梳理课文第四段,整理全文框图,解答遗留问题(一)、朗读第四段(二)、疏通第四段

(三)、梳理课文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四)整理全文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