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材《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
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
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东汉的兴衰》,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光武中兴,二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是黄巾起义。
本课上承“西汉”,下启“三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Ppt展示:(1.知识与能力: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制定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较为陌生,因而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通过用视频、材料、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课重难点,我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以下环节展开教学。
(ppt展示:新课导入、讲述新课、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我采用的是播放《王莽新政》的视频,以此来创设情境,进入课题。
通过创设此情境,让学生感受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对东汉建立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东汉历史的距离,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东汉的兴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它承接了西汉的历史,又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变革。
在教材中,通过对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内容的讲述,展现了东汉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进程。
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光武中兴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及其危害,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的清明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2)使学生了解农民起义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武中兴的措施和影响。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及其危害。
2、教学难点(1)理解东汉衰落的深层次原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学生在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为后续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了解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东汉时期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光武帝和明帝的统治,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的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东汉兴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东汉兴衰的原因。
2.教学难点:东汉后期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历史资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汉的兴衰》。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东汉兴衰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光武帝、明帝的统治和东汉后期的腐败衰落,使学生深刻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6.黄巾起义:讲解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
7.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东汉兴衰的原因。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2.光武帝、明帝的统治3.东汉后期的腐败和衰落4.黄巾起义5.东汉的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课件
模块二:混乱之世——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图表知史象:从图表获取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局面出现的原因。
2.童谣话史:从童谣了解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 危害。
模块三:没落之世——黄巾起义
民谣说史:从东汉民谣中了解黄巾起义状况
(三)小结与升华
小
本节课学习了东汉的兴衰,知道了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通过毛泽 东对刘秀的评价,设 置悬疑,让学生猜猜 这位皇帝是谁,引出 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 了解他创立王朝的兴 衰。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和谐之世——光武中兴
1.知识抢答:视频展示光武中兴的背景,填写表 格,了解东汉建立。 2.识图说史:从图获取历史信息,结合史料,了 解光武帝的措施。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
得还较少,对一些历史概念还很模糊,需 要教师做相关的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 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 较为陌生,因而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本课位于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内容,本课共光武 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三个子目。东 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 统王朝它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东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汉是承接秦朝和西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它朝它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与秦朝西汉一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七年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掌握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如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西汉历史,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介绍了东汉初期、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对东汉时期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可能对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东汉初期的皇帝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历史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东汉时期的背景和重要人物,引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分别讲解东汉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3.分析:通过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原因。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一节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王朝的建立、明章帝的统治、和帝的统治、对外关系、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了解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材东汉的兴衰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兴衰过程,从而加深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首先,它是连接西汉和三国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纽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次,东汉时期的许多政治、文化现象,如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党锢之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
2. 东汉的政治: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导致民生凋敝。
3. 东汉的经济发展:东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东汉末年,豪族地主经济逐渐崛起。
4. 东汉的文化成就:东汉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意识形态,道教、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5. 东汉的衰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逐鹿,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兴衰过程。
2. 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3. 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探讨其衰亡的原因。
4.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培养历史思维。
5. 增强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兴衰过程。
2. 难点:分析东汉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原因,理解东汉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东汉的兴衰,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将我的教法与他人区分开来,以下为具体内容:1. 启发法:在讲授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我不仅仅局限于陈述事实,而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课件(20张)
•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学生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肯定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 所让以我在 们教去师感的受引那导波与澜激壮励阔下的,历真史正----的--《把东课汉堂的交兴给亡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太注后重重 文用治自,己善的于亲用戚人,纳导谏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而注且重学 文习治习,惯善处于于用转人型纳时谏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
起义失败。但是,其给东汉统治 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 本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
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通过学生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四、说学法
• (1)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 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 (2)小组讨论和讲练结合法。(通过学生 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 的能力。 )
五、 说教学程序
• 1、 情景导入 • 多媒体播放视频《黄巾大起义》。让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兴衰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落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前两单元,对古代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历史的感受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导他们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b. 掌握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落原因。
c. 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b. 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b. 掌握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落原因。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衰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分析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落原因;通过文献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段与东汉时期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例如东汉时期的宫殿建筑、汉武帝的功绩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东汉时期有什么了解?东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第二环节:学习活动a. 讲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教师通过讲解PPT或黑板写字,向学生介绍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基础知识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黄巾起义、东汉的衰亡等四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陌生,对于东汉的兴亡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正处于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东汉的兴亡过程,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教学难点: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其对东汉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其对东汉的影响。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兴:光武帝建立东汉盛:东汉时期的统治衰:黄巾起义亡:东汉的衰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的相关知识较为陌生。
在生理心理特点上,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尚需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掌握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衰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生动展示东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统治状况。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
4.案例分析:以黄巾起义为例,让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东汉的兴衰”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上承西汉的统治,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过程和初期的统治措施。
掌握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及其影响。
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统治者的政策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让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初期的统治措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难点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二、说学情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他们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己,但在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东汉的兴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的史料,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运用史料,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东汉的兴衰历程。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培养合作精神。
3、归纳总结法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图片或讲述相关故事,引出东汉建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东汉的建立讲述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的过程。
强调刘秀重建汉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介绍刘秀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如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
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
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
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
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