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热情、好奇心和探险精神都是非常高的。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可以被各种负面因素所影响,例如良好的教育、互动和监督都缺乏,以及家庭内暴力和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1、缺乏爱和关注青少年通常面对着许多因素,例如婚姻破裂、离开家庭、绝望、缺乏宗教信仰、寂寞、厌恶学校等等。
青少年常常感到不被爱和关心,因此,他们可以通过犯罪来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关注。
2、缺少教育教育是可以抑制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可是,有些青少年可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这不仅会降低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们变得不自觉地采取错误行径。
由于缺少教育,他们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影响,尤其是在面对诈骗、网络犯罪等以色情为代价的犯罪手段。
3、家庭破碎青少年所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然而,任何家庭破裂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伤害可能无法得到缓解,他们可能会反转聚集犯罪团伙进行犯罪。
4、依赖成瘾剂和其他非法物品当孩子开始吸毒或者尝试其他非法物品时,他们受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严重。
他们会更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可操纵对象。
同时,这些非法物品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纪律问题,从而更容易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始终紧密联系着社会和生活的现实,例如经济系统、文化环境、社会化过程等等。
学校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并采取行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平衡和稳定。
2、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家长应该更加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在言行和行为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并与孩子进行建设性地沟通。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1.青少年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其言行失范,诱发犯罪行为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使其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目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如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这一病灶是一颗定时炸弹,稍遇挫折就会爆炸,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制约力度不够;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青少年心理品质较低1)情感上的问题。
恋爱不成或恋爱失败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变异,变得自卑、厌世,进而走向极端。
2)就业问题。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青少年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交际困难。
现代青少年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不善交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据温州市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因交际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已超过其他因素,成为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与暴力言行的主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增长趋势,根据老师上课公布的90年代的数据,14至25周岁犯罪人数占总人口的34.67%,占犯罪人口的74%,而这一数字至今仍在不断增长;同时,青少年的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手段也越来越多样,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由此可见问题的严峻。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如此居高不下?我认为,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1.错误的人生观:犯罪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较低,对许多人生问题愚昧无知,观念模糊,甚至到了颠倒是非的地步,这也是支配他们实施犯罪的最主要动因;2.法治观念的欠缺:许多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低不懂法或没有守法意识而很容易实施一些触犯法律的行为;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体现在青少年对事物没有很好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容易受情绪影响实施犯罪行为;4.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很多青少年实施犯罪只是单纯的为了生理需要和感官刺激,缺少更高层次的追求;5.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青少年无法很好地控制情绪,喜怒哀乐往往显露于外,容易不顾后果;6.冒险性:青少年在不成熟的主观意志支配下容易出现盲目冒险的不良行为,许多青少年一开始犯罪就是处于冒险心理;7.易受暗示性: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接受他人教唆或暗示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1.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发展产生的身心矛盾: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体各方面如体态、内分泌、第二性征等逐渐有了明显变化并趋向成熟,但此时他们的心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2.青少年自身心理冲突产生的矛盾:此时的青少年心理具有两重性,幼稚与成熟并存,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等等导致青少年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容易成为犯罪动因;3.家庭、学校的影响:青少年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一旦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破裂、学校教育不平等,都容易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4.社会的影响:青少年此时接触社会开始增多,但其认识和辨别能力无法应对社会上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容易收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及预防浅析1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及预防浅析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成为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犯罪年龄更趋于低龄化,犯罪性质更趋于恶劣,犯罪情节更趋严重。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多样的,个人心理原因表现如下:(一)认识低下、追求低级、心胸狭隘,具有反社会性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的低下和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心理需要的主要特征是低级性、恶性膨胀和反社会性。
大多数违法犯罪青少年表现出极强烈的物质享受欲,在他们各种需要的层次中,物质享受的需要往往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他们整个生活的中心。
在他们的心目中,各种能满足其享受需要的物质用品及金钱是其追求的首要甚至惟一目标,从而偷盗、卖淫、诈骗、贩毒、走私等构成了他们实现目标的必然途径和手段。
青少年还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心胸狭隘、嫉妒心强、性情粗暴、感情用事,为此容易导致报复杀人等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往往与被害人存在着一定的相识、交往关系。
(二)自我意识强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产生了威望、自尊、博得人们赞赏等自我实现的需要,违法犯罪青少年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恶性发展并予以体现的。
他们以打架斗殴、奇装异服、妖艳打扮、故作姿态等各种方式逞强显能、引人注目,以此来获取精神满足。
此类犯罪一般在案前没有预谋,往往是因为一事之争、一言之恼、一拳之羞等小事、纠纷引起矛盾,或因互相争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发生冲突。
(三)情义需求强青少年对友谊的心理追求是强烈而共有的。
违法犯罪青少年对“情义”的需要是在他们错误认识的支配下以“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现实方式表现出来的。
有些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在成长的早期往往较少得到人们的关心和正常的感情温暖,因此,他们对情感的需要较为强烈,并且极易感情用事,因几句好话、几支烟就可以为别人死心塌地地做事。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内因是青少年的心理因素。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的研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源头,尤其重要。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引导他们自我调控消极情绪,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了心理疾病,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医治,让青少年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只有从“心”做起,防微杜渐,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促进社会平安。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2]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
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
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综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根精神锁链。
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
[3]2、狭隘、逆反心理的极端反应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超过自己,一些青少年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
有些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引起内部的心理冲突。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与危险。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背景青少年犯罪往往与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或朋辈影响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贫困、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失望和逆反心理,他们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此外,现代社会的大量信息、便利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负面信息和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犯罪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有关。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有能力计划和执行复杂的行为,这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
而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形象也影响着犯罪行为。
社会认同感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
当青少年无法融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歧视时,他们可能选择违反社会规范,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而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恢复自己的自尊和尊严。
最后,家庭和亲密关系也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纪律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研究表明,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家庭暴力和家庭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因素。
同时,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也会增加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孤立的可能性,进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认同和满足。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1. 引言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2.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2.1. 认知发展水平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较差。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
2.2. 情绪波动未成年人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在遭受挫折或不满时,他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情绪,进而采取极端行为。
2.3. 社交环境未成年人易受社交环境的影响。
不良的社交圈子可能导致他们研究不良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和管教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
3.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3.1. 好奇心理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可能因尝试新鲜感而走上犯罪道路。
3.2. 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可能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产生报复心理,进而采取犯罪行为。
3.3. 金钱欲望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未成年人可能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
3.4. 自我价值缺失未成年人可能在缺乏自我价值认同的情况下,通过犯罪来寻求关注和认可。
4. 预防对策4.1. 教育引导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2. 家庭教育家庭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温馨、关爱的环境,加强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3. 社会环境优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4.4. 法律制裁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
5.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复杂,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心理特点和犯罪动机,采取有效对策,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本文为您提供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的详细解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和防控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于犯罪分子本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具有复杂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心理学原因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会让青少年感到身心俱疲,而犯罪行为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其次,青少年的心智发育还不够完全,他们的判断力、自控力和责任感往往比成年人差很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社会(包括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清晰、理性不够充分,更容易受到不良的外部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再者,现代社会价值观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社会上崇尚英雄主义和暴力,青少年可能被这种价值观左右,以暴力和犯罪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强大”。
以上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原因,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青少年犯罪在社会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二、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1.教育方式: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增加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让青少年了解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2.心理卫生: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青少年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和治疗。
适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关怀: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孩子的实际情况,防止一些饱受压力影响的青少年选择不正当的途径来释放心理负担,从而造成不良后果。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青少年犯罪现象在当今社会愈发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心理类型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常见的有行为型、反社会型等。
而成因则可能源自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有效的预防对策尤为重要,包括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制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结论中指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象、社会关注、心理类型、成因、预防对策、有效性、全社会共同努力。
1. 引言1.1 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和挑战,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问题的体现。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出现,他们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了犯罪心理,比如家庭环境的不良,学习压力过大,社会影响等等。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的局面。
要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心理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对策,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参与,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1.2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高度关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高度关注,是因为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也对社会治安和稳定造成威胁,甚至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问题反映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共同为青少年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高校莘莘学子犯罪的事件频频发生,让同龄的我感到很诧异。
恰恰是他们正处于象牙塔,又增加了我的不解。
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不良记录。
完全不同于一般而言的不听家长话、打架斗殴的不良青少年,也不属于文盲、法盲犯罪。
他们做出这种事来,并且还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对社会的冲击不言而喻。
值得反思犯罪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给社会、给青少年自己一片灿烂的天空。
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对老师授课知识的一些理解,我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犯罪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的预防上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浅析:1.形成原因: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有其复杂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片面的人生观和薄弱的法律意识,不成熟的认知结构,情绪易激动性和意志的双重性,盲目从众性心理等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
同时,不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
2.青少年犯罪的特征一般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和智能化。
每年的青少年犯罪率在不断增加,犯罪类型在增多。
所以,我认为应该针对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及相应的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辩是非的能力。
3.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预防方法: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
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
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静对待。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及各青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
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使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借机挑衅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
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现状及特点随着青少年犯罪数量的持续增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据统计,我国12—25岁青少年占社会总人口的24%,而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在押犯中所占比例已高达35%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犯罪主体上看,青少年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蔓延快、手段残忍、危害严重、反复性强、团体作案突出、重新犯罪率高、改造难度大等趋势。
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比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案件中,作案人数就有75%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原因(一)、主观原因青少年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生理基础, 各器官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也由不成熟到成熟, 脑组织在青春期接近成人重量, 内分泌在青春期超过成人达到最高峰。
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后, 由于摆脱了儿童时代对别人的依附关系, 开始独立地观察社会的尊重、友谊、社交的权利等等。
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判断和处理一些问题还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活动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若教育不当,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青少年正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好奇心和模仿性都比较强,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对法律常识了解得非常有限,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辨别是非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受错误思想的侵蚀而走向犯罪。
(二)、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却相对弱化了,影响了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1)残缺的家庭结构完整、稳定的家庭结构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未成年人在乳幼期依赖母亲的爱护得到情绪上的安定,而愈早缺乏母亲的照顾,愈难以养成圆满的人格;未成年人进入幼年期后,需要父亲的照顾以奠定社会性的基础,若过早失去父亲的关怀与监督,对其进入社会极为不利。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精选模板》一、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青少年犯罪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了社会安全,也给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1.心理不成熟: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2.情绪波动大:青少年期是个体情绪体验最为丰富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如易怒、冲动等,这些情绪波动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3.价值观扭曲: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或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价值观容易使他们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4.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与父母关系紧张、与同龄人相处不融洽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冲突,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学校应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3)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1)家长应该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关爱和陪伴中成长。
(2)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行为规范,教育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1)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和社区可以联合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浅析
2016-04-20 16:10:27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3次评论:0条
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心理学; 原因; 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播媒体事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上充斥的大量不良信息,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时代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青少年形成了早熟、早知、见多识广和思维活跃的特点,但是,由于受到不良思潮、不良文化以及自身素质缺陷等方面的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帮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问题,引导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1]。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 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一些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大力鼓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影响,难以抵制物质诱惑、金钱诱惑,使得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例如,一些青少年过度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正确的处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关系,致使因网络犯罪问题层出不穷[2]。
( 二)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中,一些音像制品、图书报刊和文化娱乐等,充斥着大量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以及其它损害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容,严重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给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受到消极的影响,致使青少年存在着厌世、仇世的情绪。
( 三) 缺乏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近年来,虽然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教育课,并且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素质教育活动和普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其教育范围有限,教育力度不强,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荣辱观,使得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
( 四) 缺乏自控能力和抵御能力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其走上歧途的主要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猎奇心、好胜心和模仿性,很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的诱惑,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另外,由于一些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不高,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意气用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人士的诱惑和利用,从而误入歧途。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预防和阻止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制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国家应该重视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和制裁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不法群体等,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同时,国家要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杜绝侵害、腐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的传播,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3]。
( 二) 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二场所,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检查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引导和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促使学生知法、懂法,从而引导自觉学生遵法、守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三) 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会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
学校可以聘请或者培养专门的心理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 四) 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等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心理咨询网站,以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大力宣传健康、积极的思想,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4]。
三、总结总而言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关注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心理咨询网站,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排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慧.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视角浅析[J].科技信息,2010,03: 158.
[2]景璐石,冯军,刘永贵,郭薇.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1,03: 279 -280.
[3]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人民公安,2014,13: 21 -23.
[4]张小荫.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中学生时代,2012,09: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