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公转运动》教案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运动(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一、教材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前后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地球运动的完整形式,同时和自转运动一起构成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好该部分内容,有助于对气候、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分异等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
该部分内容是在自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转的知识必须扎实。
二、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黄赤交角,理解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2)认识正午太阳高度角、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其季节变化(3)认识季节的涵义及其划分2、方法与过程(1) 用自备软件显示二分二至位置及光照情况,弥补教材19页公转示意图的不足。
(2)小组利用地球仪、激光教鞭等合作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3)教师用world 3D map 软件显示不同季节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
(4)修改20页活动2,便于学生更快完成。
组织学生完成21页读图思考,要求其列表展示结果。
(5)从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昼夜长短、太阳辐射强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6)比较天文四季与气候四季的区别,划分方法。
(7)练习:在黄道上标出24节气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关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出没方位变化,一天日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探究其变化据依据教学课标规律及原因。
(2)能解释四季变化的天文原因,能认识到这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共同结果。
三、制定目标的依和教材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依据班级学生地理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的现状,照顾中等学生,难度适中,使用教具和软件帮助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不强的难处,确定了方法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确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以致用,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重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四、教学准备1、地球仪(学生一组一个),激光教鞭(一组一个),world 3D map软件。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形状。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用课件或者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地球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难点)用课件演示,加上讲解最终让学生明白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星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4、速度(用多媒体演示):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根据自转周期,可知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3、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b.线速度: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理必修一全套教案中图版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I士而广左(北极逆时针自西向东除顺时针【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位置,作图。
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
在黑板上做E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1(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点,使S 、P 、E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3 3 三点一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填图、绘图,增强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讲解】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究】北极星的观测【读图分析总结】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故北极星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
在北极点(90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头顶(其地平高度为90º);在赤道(纬度为0º)观测,北极星位于地平线的正北方(其地平高度为0º);Φ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北部天空(其地平高度为Φº);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在地平线以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2. 学科领域:地理3. 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4. 教学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周期、方向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示意图等。
(2) 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
(3) 地图: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一天)。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讲解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定义、周期(一年)。
(2)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 课堂练习:运用地球仪或地图,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过程,分析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2.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标注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
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
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在新教材以及教参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2)、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2.方法和过程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教学方法: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 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
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㈠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远与阳光垂直。
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
2、学生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结合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读书自学、思考琢磨、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探究搞清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种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Step 2:讲解地球自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演示地球自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
Step 3:讲解地球公转(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3. 演示地球公转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公转。
Step 4:练习与讨论(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是否相同?它们的速度是否一样?3.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Step 5: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个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1. 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3.能够用课程知识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因;4.了解和分析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并有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日食和月食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2.学生接受新概念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实验的方式,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原因;3.讨论法:与学生一起讨论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及具体内容。
2.分别用模型演示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2. 日食和月食的原因1.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及基本情况。
2.用模型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具体原因,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现象的形成。
3.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课程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
3. 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1.介绍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历史和演变。
2.分析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3.让学生就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问题撰写一份个人观点,发表并分享。
六、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考查;2.学生观点表述:对学生改进太阳历和公历的方案进行评价;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用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资料1.地球自转公转模型;2.日食月食演示模型;3.制作好的学生答案范本;4.本章教材配套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此次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地球运动,还对太阳历和公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表个人观点,应该提前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更加熟悉语言表达;3.整堂课程进行的略显紧凑,下次课前需要调整节奏。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地理现象。
3.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讨论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二课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布置课后作业。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及方向;(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图片、PPT等;2.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3. 教室环境:座位排列便于观察地球仪和演示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提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填空: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________,公转是指地球绕着________运动。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3)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如航海、航空、农业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练习巩固:(1)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标注出方向和周期;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3. 调查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地球运动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
地球运动的根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本地理知识和看图表达能力,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学习。
本节课教学力求表达新课改的思想。
通过讲授、看图、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地球运动图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学会系统性学习,学会总结整理信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能力目标:1.通过对地图的判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表述总结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重点讲述地球运动的根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根底,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根底。
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板书设计一:地球自转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轴3、自转方向4、自转周期5、自转速度二:地球公转1、公转概念2、公转轨道3、公转速度4、公转方向5、公转周期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在地球家园我看过了日升日落,见证了草长莺飞,经历的四季变换...............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一切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球的运动,那么地球究竟在如何运动?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地球运动的根本特征。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
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中图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12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
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立夏:夏季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年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转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地球的运动》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相关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2、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四季和五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地理意义,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时差对国际旅行和通讯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自然现象图片,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运动。
2、讲授新课(1)地球自转①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结合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24 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
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
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
㈠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远与阳光垂直。
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
学生认真听讲理解。
2、学生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结合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读书自学、思考琢磨、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探究搞清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适时提供信息和调控。
3、利用活动投影图片,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描述等方式,师生共同进一步明确并掌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第三步:尝试。
1、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教师自制),教师提出有关特殊日期和特殊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若干问题,学生运用该段知识思考回答。
2、教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全体同学参照上一活动自编题目互相提问,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尝试运用这段知识解释说明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第四步: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对课本内容小结、引申。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哪两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哪个地方全年昼夜等长?
北半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如何变化?极圈上和极点上大约各有多长时间的极昼极夜?
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一步:设疑。
从学生切身体会入手,提出问题:
人的影子从早到晚有变化,早晚长,中午短,为什么?
不同纬度地区,同是中午,影子一样长吗?为什么?
同一地方,同是中午,冬天和夏天的影子一样长吗?为什么?
第二步:探究。
1、教师出示《不同纬度太阳光入射角不同示意图》和《上海夏至日、冬至日中午阳光照射示意图》,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纬度相同,季节不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
2、学生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结合课本上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读书自学、思考琢磨、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探究搞清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适时提供信息和调控。
3、利用活动投影图片,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描述等方式,师生共同进一步明确并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第三步:尝试。
1、用《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教师自制),教师提出有关特殊日期和特殊纬度昼夜长短变化的若干问题,学生运用该段知识思考回答。
2、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全体同学参照上一活动自编题目互相提问,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师生共同尝试运用这段知识解释说明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第四步: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对课本内容小结、引申。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而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而整个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对于正午太阳高度,不论是纬度变化,还是季节变化,我们都可以用“近大远小”来理解。
离太阳直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之日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反之,越小。
综上所述,除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㈢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第一步:设疑。
投影图片出示问题: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有何异同?
气候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第二步:探究。
上述问题难度较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通过自学掌握。
第三步:尝试。
(省略)
第四步: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进行小结。
无论怎样划分,夏季气候最炎热,因为昼最长,太阳最高;冬季气候最寒冷,因为夜最长,太阳最低;春秋是过渡。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春、夏、秋、冬四季就以一年为周期不断更替。
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第一步:设疑。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五带的有关内容,出示表格,提出问题。
第二步:探究。
学生自学,完成上表。
教师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第三步:尝试。
(省略)
第四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