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合集下载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交换。

而正是由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和引起了交换。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了,从而也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是通过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实现的。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

或者说,商品能否售卖出去,使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章商品)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1章商品)

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习题集》第一章商品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之先辈中取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讲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商品【答案】商品:用来互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利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表现必然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互换价值【答案】互换价值:一种利用价值同另一种利用价值彼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答案】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不同的人类一般劳动,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彼此比较劳动和互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答案】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不同的人类一般劳动,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答案】商品经济:以商品互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答案】复杂劳动:需要通过专门培育与训练、具有必然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利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答案】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二、判断题1.商品必需是劳动产品,所以劳动产品也就是商品。

()【答案】×【解析】2.商品能够按必然比例互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利用价值。

()【答案】×【解析】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进程的两个方面。

()【答案】√【解析】4.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围。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这样的论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呢?【理论分析】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简单商品生产。

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就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跟雇佣劳动者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有一定的区别。

这就说明简单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

而要把握这对基本矛盾,关键在于“交换”。

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前提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但同时这种简单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得不牵扯到所交换对象的需要,因而私人劳动也就具有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因此连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桥梁就是交换,也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而具体劳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就包含了这一系列的矛盾。

而商品的生产是由私人劳动来完成的,但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私人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不能够发生交换,私人劳动就不肯被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

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存在于商品的拥有者中,只有通过交换,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够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够转化为抽象劳动,因此,要解决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必须先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问题。

马克思重点答案

马克思重点答案

复习提纲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定义、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贡献)P3-10定义:(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4)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5)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贡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9(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P28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P40-46(联系、发展的定义和特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与质变)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点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特点是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2019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2019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2019简答题1.试述⽣产与分配的关系⽣产决定分配。

第⼀,被分配的产品只是⽣产的成果,因⽽⽣产的发展⽔平决定了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第⼆,⽣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分配的社会形式。

分配对⽣产具有反作⽤。

合理的分配制度可以动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商品的价值实现。

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则对⽣产要素起到负⾯的激励作⽤,引导资源误配置。

2.试述⽣产与消费的关系⽣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第⼀,⽣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且决定消费的⽅式和消费的性质。

第⼆,⽣产最终是为了消费,企业的竞争⼒取决于其能否⽣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满⾜⼈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对⽣产也具有反作⽤。

第⼀,消费使产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保证了⽣产过程的连续性;第⼆,消费为⽣产提供了⽬的和动⼒;第三,消费本⾝是劳动⼒在⽣产的过程,它为再⽣产准备了要素条件;第四,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消费会带动⽣产规模的扩⼤。

3.简要回答政治经济学和西⽅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主要分歧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经济学的根本分歧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是在于:(1)要不要研究⽣产⽅式;(2)要不要研究和⽣产⽅式相适应的⽣产关系;(3)要不要区分抽象的⼀般的资源配置和⼀定历史条件决定的特定⽣产⽅式的资源配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此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产⼒”科学技术可以影响⽣产⼒中的三个实体性因素,尤其在科学技术⾰命条件下,它成为⽣产⼒⽔平提⾼的重要源泉。

⾸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了劳动者素质。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进⽣产⼯具的质量和效能。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对象质量的提⾼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展。

5.提⾼劳动⽣产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先,对于⼀个企业来说,率先提⾼劳动⽣产率意味着企业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提⾼企业的竞争⼒,在同类产品中获得竞争优势。

其次,对于社会来说,劳动⽣产率的提⾼不仅可以更好地满⾜社会的消费需求,⽽且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最后,对于劳动者来说,单位时间内⽣产了更多的使⽤价值,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劳动者的报酬会相应提⾼,有利于提⾼劳动者的实际⼯资⽔平;劳动者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以满⾜个⼈全⾯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22.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物反过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使其膜拜物
商品价值量
23.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2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
31.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32.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
33.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25.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上去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就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市场需求量直接决定。
26.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PPT

马工程 马政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一章 PPT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 自动化生产创造价值论是从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着眼认识价值来源的,
自动化生产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价值量并没有增加。 该理论将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下的商品价值创造归因于机器自动化(如果
这一理由成立,蒸汽机也是价值创造主体了),而没有看到自动化生产创造出 来的价值,在实体上仍然是凝结在科技产品中的科技劳动者的抽象劳动。 “知识价值论”
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使用,以及相应的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分配,决定了劳
动的私人性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则决定了劳动的社会性质。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
1.私人劳动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 一部分。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二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一、商品二因素
对商品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重要地位。马克思 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 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 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商品是马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 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这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 定的,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2.使用价值不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五讲劳动价值理论

第五讲劳动价值理论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Βιβλιοθήκη 抽象劳动概 为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 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

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 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 用性 的一般人类劳动
内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
同的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 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作业:
1、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它与生产 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业有哪些?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加强做责任心,责任到人,责任到位 才是长 久的发 展。20.11.820.11. 8Sunday, November 08, 2020
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 上。
一只绵羊 = 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 二公斤茶叶或一克黄金……
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 都以某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的价 值形式。
二把斧子或一件上衣或二公斤茶叶 或一克黄金……= 一只绵羊
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 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 值形式。
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商品中蕴涵的能够满足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1只绵羊=2把斧子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 动。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联系,是通过物建立的人和人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正是因为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交换。

使用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差异性。

物的属性是能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他人的需求。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

劳动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共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强调的是对他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特性)。

使用价值有时指物的有用性,有时指商品体本身。

物的有用性是能用来交换的前提,所以马克思将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然后,马克思从商品的自然属性转换到量的分析——交换中的数量关系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价值实体。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了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这一面外,还有共同的、同质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种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生产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四章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么?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③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知识附真题和答案讲解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知识附真题和答案讲解

00009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导论O.l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O.l.l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

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0 1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0 2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 3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

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 3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

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政经概念题选择题

政经概念题选择题

概念题1.商品2.交换价值3.价值4.抽象劳动5.商品经济6.复杂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1.货币2.价值尺度3.价格4.商品流通5.世界货币6.货币流通规律7.纸币8.通货膨胀9.通货紧缩10.价值规律1.资本2.人力资本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3.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4.资本有机构成5.相对人口过剩6.资本积聚7.资本集中8.并购9.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10.资本原始积累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资本周转时间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5.固定资本更新6.折旧7.折旧费8.折旧率9.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1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11.年剩余价值率12.资本筹集13.机会成本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4.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5.幼稚性产业、传统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6.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利润和利润率2. 成本价格3. 机会成本4. 平均利润5. 生产价格6. 商业资本7. 生产性流通费用8.纯粹流通费用1.借贷资本2.利息3.利息率4.金融工具5.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6.金融风险7.股份制8.股票9.股息10.股票价格11.虚拟资本12.创业利润13.信用14.商业信用15.期票16.银行信用选择题1.一切商品中都包含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⑴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⑵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⑶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⑷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⑸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2.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⑴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⑵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⑶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⑷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⑸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3.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由其基本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⑴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⑵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⑷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⑸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4.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⑴劳动者的技能的熟练程度⑵科技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⑶经营管理水平⑷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⑸生产的自然条件5.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⑴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⑵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⑶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⑷商品使用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正比⑸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力成反比1.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等价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是:(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4)相对价值形式成为等价形式的表现形式(5)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2.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1)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2)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4)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5)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3.以信用作为保证并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信用货币:(1)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2)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为准备的(3)国家和银行的信誉是其的基本保证(4)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和银行信用卡(5)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产物4.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1)商品的价值(2)商品的供求关系(3)纸币发行量(4)货币商品价值(5)货币的价值尺度5.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1)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2)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商品(3)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4)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5)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6.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流通中的商品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商品网点的多少(4)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5)商品的流通速度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1)价值尺度(2)贮藏手段(3)流通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8.以下的商品价格下降不构成通货紧缩的是:(1)一般物价水平2 —4个月的持续下降(2)一般物价水平6—12个月的持续下降(3)某类商品和劳务价格6—12个月的持续下降(4)因生产效率和竞争成本优势使产品价格趋于下降(5)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数量并提高产品质量使相对价格下降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⑴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⑵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⑶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⑷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⑸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2.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⑴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⑶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⑷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⑸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⑴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⑵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⑶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⑷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⑸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⑴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⑶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⑷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⑸劳动者有人身自由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⑵不能低于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⑶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⑷表现为维持劳动力自身和家属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及教育费用⑸所包含的物质内容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提高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⑴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⑵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⑷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管理⑸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强制性的7.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⑴劳动过程和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⑵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⑶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⑷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⑸表现为公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8.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指:⑴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⑵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⑶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⑷直接增殖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⑸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资产阶级的剥削活动9.剩余价值:⑴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⑵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⑷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是公有资本和公共财产的源泉⑸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10.资本是: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⑵一个历史的范畴⑶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⑷表现为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⑸支付雇佣工人工资的货币11.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⑵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⑶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⑷垫支性、增殖性和运动性⑸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12.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办法有: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⑵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⑶压低工人工资⑷加强雇佣工人劳动强度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3.相对剩余价值是: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⑵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⑶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⑷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⑸劳动力价值提高的结果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⑷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⑸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15.超额剩余价值是:⑴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⑵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⑶本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⑷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⑸由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的一种暂时的现象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⑴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⑵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⑶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⑷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⑸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7.工资:⑴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⑵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⑷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⑸主要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8.企业管理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指:⑴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⑵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⑷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⑸研究企业内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1.通过对社会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1)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3)物质资料再生产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手段(4)再生产是物质资料、资本价值和经济关系再生产的统一(5)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2.资本积累是:(1)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3)劳动力的再生产(4)扩大再生产的源泉(5)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1)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靠自己的劳动积累起来的(2)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直接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3)资本家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剥削的手段(4)劳动力的买卖,不论形式到内容完全是平等的(5)劳动力的买卖形式是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4.影响或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基本因素是:(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5)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5.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1)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2)反映生产和技术水平的资本构成(3)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4)能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5)由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6.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1)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2)从价值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3)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4)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5)由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7.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表现在全部资本中:(1)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2)不变资本的绝对减少(3)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4)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5)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8.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企业:(1)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小(2)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大(3)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4)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5)利润率就越高9.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过剩人口是:(1)人口自然繁殖过多造成的(2)生产资料不足造成的(3)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结果(4)消费资料不足造成的(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0.相对人口过剩:(1)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2)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现象(3)即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4)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结果(5)是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和市场竞争的产物11.资本集中是:(1)资本家把本企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2)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3)通过竞争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实现的(4)通过信用特别是组织股份公司实现的(5)增加社会资本总额的主要手段12.加速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是:(1)竞争(2)垄断(3)信用的发展(4)资本积累(5)资本积聚13.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在于:(1)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2)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3)避免在竞争中淘汰(4)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5)给失业工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1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1)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2)社会财富随资本积累急剧增加(3)财富的增加使劳动者消灭了相对贫困(4)大量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5)广大劳动者处于相对或绝对贫困之中1.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1)货币资本循环(2)生产资本循环(3)生息资本循环(4)商业资本循环(5)商品资本循环2.资本按:(1)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3)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资本流通时间是指:(1)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2)购置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出售商品的时间的总和(3)资本周转时间减去劳动时间的那一部分时间(4)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5)保证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原材料储备时间4.流动资本是:(1)在流通领域里发生作用的资本(2)包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3)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4)正处在运输过程中以设备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5)生产资本中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周转回来的那部分资本5.生产资本从不同角度可分为:(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3)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4)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5)职能资本和生息资本6.以厂房、机器、工具和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1)流动资本(2)固定资本(3)不变资本(4)可变资本(5)生产资本7.运输公司中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固定资本(4)流动资本(5)生产资本8.资本周转时间包括:(1)劳动时间(2)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3)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4)商品的购买时间(5)商品的销售时间9.产业资本的循环:(1)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2)是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3)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4)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统一(5)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统一10.资本周转:(1)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2)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3)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4)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5)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11.固定资本:(1)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2)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3)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正比例(4)折旧率与固定资本的实际使用年限成反比(5)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1.简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

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前者4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商品二因素具有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三、商品二因素又具有矛盾性,是互相排斥的。

商品生产者为占有价值必有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使用价值必须支持价值。

2.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是否还有利润率的差别?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只是各部门之间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排除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二、平均利润形成后,部门内部各企业仍存在着商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别。

三、个别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3.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4.解释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及其形成原因。

一、固定资本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耗。

二、无形磨损分为两种情况:A、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B、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5.简述价值规律为什么会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一、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二、个别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可获得更多利润。

三、商品生产者为得到更多盈利,便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规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私人劳动指个体为满足自身和家庭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劳动,包括个人在家庭中的劳动和个体通过自主经营或雇佣劳动的方式为生存而劳作。

社会劳动则是指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转而进行的劳动,涉及到多个个体的合作和协调。

这两种劳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首先,它们存在对立。

私人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的个人和家庭需求,而社会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共同发展。

因此,在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需求,有时可能会与社会的全局利益相冲突。

然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也存在着统一的规律。

首先,私人劳动是社会劳动的基础和构成部分。

没有个体的劳动和付出,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个体在进行私人劳动的同时,也在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社会劳动的发展也促进了私人劳动的提高和改进。

社会劳动中的技术进步和知识共享,使得个体能够更高效地进行私人劳动,提高生产力和个人生活水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规律也体现在劳动关系和权益保障方面。

个体参与社会劳动时,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应确保个人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为个体提供适当的劳动环境和保障机制。

只有通过平等、公正的劳动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劳动的对立统一,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尽管个人的劳动和社会的利益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通过合理的劳动关系和权益保障,社会才能实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

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表述

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表述

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表述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不是供给自己消费的。

他是为他人和社会需要而生产的,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私人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共产主义劳动是自觉为社会进行的不计报酬的劳动是按照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按照必须为公共利益劳动的自觉要求来进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健康的身体的需要。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异化,成为人们维持生活的手段。

共产主义劳动则不然,每个人都尽自己的能力,充分使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造福社会而劳动,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劳动将克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传统分工的差别,成为真正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生活的最本质、最重要的体现,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施展,从而变成一种享受。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理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理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理论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理论是指劳动力私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对立的矛盾。

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不利的冲突,因此,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需要考虑到这种矛盾。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私人劳动要求劳动力更大的努力,这将有助于私人企业的发展,提高可支配收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劳动的矛盾就开始出现了,因为这样的努力会对社会负责任和依赖性构成威胁,使社会劳动得不到有效利用,进而限制经济发展。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改善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但是私人劳动也不能忽视,良好的劳动环境,充气的劳动条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是必须的,因此,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冲突,即获取社会利益所付出的努力应充分满足私人企业的利益需求。

通过上述表述,显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理论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难题,只有合理地处理好这种矛盾,才能更好地满足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要求,按照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为条件。

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决定每个生产者都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劳动,劳动期间多长,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一种产品,以至某一种产品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有二重的社会性: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能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均等性,生产者对别人有用的私人劳动能够同任何另一种对他有用的私人劳动进行等价交换、从而相等时,他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方面需要。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矛盾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但它在生产过程中却直接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最后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不取决于他本人,而取决于别的商品生产者对其劳动的需要,即取决于社会,这就是矛盾。

具体地说,社会分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织在一起,而且在继续不断地交织下去。

他的劳动可能继续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所需要的,但也可能已经全部地和部分地被另一种劳动所排挤。

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之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是无法确切地知道和估计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要的。

因此,私人劳动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不能不带有盲目性和偶然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也就不能不存在着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

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

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和社会性质。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归私人所有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为条件。

生产资料归私人
占有,决定每个生产者都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生产什
么,生产多少,怎样劳动,劳动期间多长,完全是个人
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私有制条件下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是私人劳动。

另一方面,商
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
一种产品,以至某一种产品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是互
相联系、互相依赖的。

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因此,私人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有二重的社会性: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应该是
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能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是社会总
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
劳动的社会均等性,生产者对别人有用的私人劳动能够
同任何另一种对他有用的私人劳动进行等价交换、从而
相等时,他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方面需
要。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矛盾的。

生产商
品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但它在生产过
程中却直接是私人劳动,这种劳动最后能不能转化为社
会劳动,能不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并不取决于
他本人,而取决于别的商品生产者对其劳动的需要,即
取决于社会,这就是矛盾。

具体地说,社会分工是一个
自然形成的生产机体,它的纤维在商品生产者的背后交
织在一起,而且在继续不断地交织下去。

他的劳动可能
继续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可能是社会分工发展所需要
的,但也可能已经全部地和部分地被另一种劳动所排挤。

然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
状态之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是无法
确切地知道和估计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要的。

因此,私
人劳动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就
不能不带有盲目性和偶然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
也就不能不存在着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存在,
但只有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商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证实私人劳动在事实上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所以,商品交换既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过程,又是它的解决过程。

如果私人生产的商品全部都能在市场上卖出去,证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和量上都符合社会的需要,有社会使用价值,从而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就实现了;如果不仅商品全部能卖出去,而且他所生产的商品换回了同等的价值量,那末他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均等性也实现了。

因此,商品交换的成功意味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

反之,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的全部或一部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矛盾就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反映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本质。

同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如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等等,都在这一个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并受它的制约。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决定着商品经济的长处和短处,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所以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又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