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三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三篇】论语译注篇1关于《论语》的译注,从古至今有多个版本,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儒生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还有现代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等等。
最近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按自己的理解译了一下,以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为蓝本,加之本人读论语时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对那些和我一样想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对自己有所裨益的人们有所帮助。
起初我在编译的时候可以说只字不敢有违杨先生的想法,原本抄录。
但今天,摘录到第三天,我有个感悟:这距今数千年的典籍能够流传到如今,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当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
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认为,正是为人所用的结果。
但是,朱熹、杨先生,也包括杨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们对于《论语》乃至诸子百家的经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们那年那时的本意了吗?我说未必。
毕竟那个擂鼓震震、战马齐鸣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我们仍去诵读经史子集,只因为它能够为时代所用,为人的行为做向导。
可见,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更不受人们的身份地位所限。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经典教与大家要仁爱,要宽容,要讲孝悌,仍是我们如今的为人之本。
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于某种解释中,按自己觉得舒服合理的解释去看它们,其实越是典籍离我们就越近,因为真理应该是最浅显易懂的,晦涩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说出来的,必定是伪真理。
千人读《论语》必有千种解释。
不要为了解释而解释,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们的灵魂。
否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
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
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思想类书籍。
这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为基础,通过对原文进行翻译和注释,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论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智慧的总结。
首先,我认为《论语译注》的价值在于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对《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翻译和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融入现代社会的功能,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既具有古代智慧又有现代思考的读物。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思想的启迪。
《论语》是一个作者通过他的弟子的话语和行为来传达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的书籍。
通过阅读并解读这些语句,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理和完善自我。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追求真理和修炼自己,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这种思考和启示的力量,使得《论语译注》能够给读者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感召。
此外,这本书也给我展现了作者翻译和注释的高超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很高难度的文献,其中的句子和语言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通过对原文的细致研究和深入思考,对每个句子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这些翻译和注释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细,涵盖了古代文化、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并且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这种翻译和注释的能力和水平,使得《论语译注》成为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书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还是一本很有挑战性和启示性的读物。
《论语》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有时候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精选17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论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该书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现在较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写的,大概成书于春秋与战国之交。
《论语》的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一些对话集。
我们年轻人读书,应该做到“读一部书,该要进一步了解此书的作者从事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书地读。
每一部书应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零碎知识而读书。
我们必须了解每一书的作者,才懂得这一书中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
”①“文史之学背后,则每有一种艺术存在,或说精神存在,所以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②因此,我认为,读《论语》应该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论语译注》一书的作者杨伯峻。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杨伯峻(1909~1990)语言学家。
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
[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7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1):《论语译注》读后感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一)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
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兴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若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通用10篇)论语译注的读后感篇1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钟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联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咱们教师的职责。
教师的爱与众不一样,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齐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咱们的职责,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正因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因此能够安于贫穷,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愉悦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愉悦。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我心灵的安稳和愉悦,正因他们的喜怒并不依靠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我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译注读后感1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
关于《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论语译注》读后感6篇,喜欢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
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精选10篇)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就是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徙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语词。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
《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和孔圣人正面晤对,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而在我脑海中最难以忘却的是他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时时想彻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国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这一教育思想的经典论述。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
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
论语译注读后感范文
本次读后感的主题是《论语译注》。
这是一本经典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论语译注》的翻译和注释很深入,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子思想的精髓。
让我来谈谈《论语》的典籍。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论语》是孔子学生的言行记录,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学生的一生中的许多言谈举止,其中奠定了中国国家文化传统的根基。
在阅读《论语译注》时,我发现了作者王国维注释的极深思想。
他将许多晦涩难懂的内容通过解释,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事实上,正是这些注释使得阅读《论语》成为了一件更加愉快的事情。
此外,王国维的翻译更加准确,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真谛。
与其他译本相比,《论语译注》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释丰富、翻译精准。
读者能够从注释中看到作者对《论语》的深刻思考。
然而,我也发现了作者王国维的一些缺点。
他的语言偏重文艺风格,因此很多地方容易产生歧义。
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或者句子,他并没有给出清晰明了的解释,导致我无法完全理解。
此外,有些注释内容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具体背景进行的,有些对于今天的读者可能不易理解。
《论语译注》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文化书籍。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和复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这些精神传统继承下去。
同时,也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认知体系。
第 1 页共 1 页。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通用5篇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通用5篇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译注读书心得篇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明亮的灯光下,我轻吟着《论语》。
精炼的语句琅琅上口,它象一支美妙的乐曲使我沉醉其中……。
初识《论语》是在新华书店里,吸引我的是古香古色的封面。
无意间,看到其中的内容,虽然读起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论语译注的读后感《论语译注》汇编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解注。
下面是论语译注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论语译注读后感(一)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十分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长处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
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都说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钟爱的莫过于德行优异的颜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样。
我钟爱的既不是以德行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
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5篇
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调研报告、工作方案、合同文本、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search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tex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5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大家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写出自己的感受,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论语译注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译注》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范文(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有语曰:“有些事想多了头疼,想通了心疼。
”孔子说过,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涂一点也未必是坏事。
正是这个道理。
一天10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已经够我们受了,如果还整天的胡思乱想,疲惫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我暂且认为那样是叫“心累。
”老师常讲只要自己忙起来,我们就会想得更少。
我也同意这句话。
忙之所以会让我们想得更少(强调这里的想是指一些与现实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的胡思乱想)是因为这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甚至会麻痹我们的神经。
所以对于学生,对于公职人员,治愈“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
唯有不断地学习、工作,才会探索出新知,才会得到你想要的问题答案。
这周我看完了《孔子》这部电视剧,虽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
任何天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并不是说他具有天赋,而是他善于让自己成功,这才是我理解的天才。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大道。
我看到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奔赴于各国,处处碰壁,最终能实现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国君王逝世,自己终也未实现他的最高理想——大同。
虽“大同”在现如今还是古时候都不太现实,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无论在学习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论语译注读后感10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10篇论语译注读后感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教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某某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往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可是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往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提高,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当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经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论语译注读后感2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
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3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学习论语译注心得体会范文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
在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后,让我对《论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论语》陪我度过了充实而又“温暖”的假期。
孔子的“仁义礼智孝”不仅对个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社会教育意义不减当初。
刚接触《论语》这篇文章时是初中的时候,或许是对《论语》的浅薄认知,太多的迷惑、太多的不解,再次接触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初中时对其的理解认为是特别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对知识的理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
而后长大再次读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句时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严肃而又神圣的,学习并理解然后在生活学习中用到才是我们最终目的。
太多的羞于提出质疑而错过对知识的渴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的面对对知识的理解,才是智慧,才能达到追求科学的目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到如此孝道,使我懂得了“孝敬”仍然是现在社会道德朴素的起点,“孝”是做人的根本。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我们应该反思,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去了哪里?小孩子从小被家人溺爱,孝敬父母逐渐成为了父母的奢求。
长大成年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事业,每日忙忙碌碌实现自己的梦想,却逐渐忘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心灵的空虚岂是金钱所能换来的。
让我们反思,捡起逐渐失去的孝道吧,家里的父母在等待着我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那怎么可以。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简介《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言简意赅、言之有物而著称,因此不仅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而《论语译注》则是一本对《论语》进行翻译和注释的书籍,通过对原文的解释,加深读者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论语译注》之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一、孔子的智慧读完《论语译注》,我对孔子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孔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比如“仁爱”、“孝道”等,这些价值观体现了孔子对人类社会关系的精辟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洞察。
通过《论语译注》,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孔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
他善于从身边的小事情中发现人性的弱点和价值,然后通过讨论、反思和提问,引导人们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这种智慧与人性的深入思考,让我深为折服。
二、孔子的教育观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教育为之”的观念,主张“君子”应该有自己的修养和人格,这种修养需要通过教育来达到。
通过读《论语译注》,我更加理解了孔子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修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强调孝道、忠诚和谦虚等美德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孔子希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人,以建设和谐的社会。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论语译注》作为对《论语》的翻译和注释,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还能够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和教育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重要性。
《论语译注》对于《论语》的注释和解释,更进一步丰富了原本已经丰富多彩的《论语》世界。
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论语》,同时也促进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读者可以从《论语译注》中深刻地感受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一:论语译注读后感孔子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
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期,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
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错,只要真正把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体味人一辈子,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肚量,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如此才无愧与先人,也才能如孔夫子教诲咱们欢乐地生活的要领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集齐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告知读者大大小小做人的道理。
尽管孔子的政治道路不是那么的理想,可是他的教育事业仍是十分成功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非以为应当以丧失原那么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知咱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伙儿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只是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够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篇二:论语译注读后感我读完《论语译注》,也算是对《论语译注》有了些了解,还有了些爱好,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学问又有思想,一部《论语注释》流传至今好几千年,被人们捧假设圣经,怪不得誉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都说孔子门生三千,贤士七十二,孔子最喜爱的莫过于德性优良的颜回了。
而我和孔子的体味就恰恰不一样。
我喜爱的既不是以德性见长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语见长宰我、自贡,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学家——老挨批评的的子游、子夏。
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确实是公西华了。
别看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名了。
孔子对他的评判是:“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确实是说公西华很善言辞,若是他生活在现代,应该是一个超卓的外交官弄不行当上外交部长了。
听说他昔时白净的脸上长着有型好看的络腮胡子,比此刻的电影明星还帅啊。
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译注读后感(通用1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
在阅读中,我与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着他的幸福,快乐着他的快乐,追逐着他的追逐。
读了《论语译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到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山,是那样的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的壮丽无边,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的点滴之长。
读了《论语译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我读到了:我们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快乐的。
于是,我不敢让一日闲过,怀抱信念,拥着信心,在快乐中拥抱生活,在充实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与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
我们不应该怀着任何的怨恨去对待每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去对待每一个伤害亏欠自己的人。
生活于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段客旅,我们只是生命的过客,也许幸福会让我们停留的脚步久一些,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但终究止不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生活就会充满快乐,明艳动人的花朵才会在我们面前尽情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近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国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
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追求。
世界文明的发展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读书,里面记载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
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概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 、90 后的大学生又有多少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出现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
因为中国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
我觉得90 后是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假如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必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更加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