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风湿性疾病课件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风湿病学总论106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பைடு நூலகம்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风湿病学总论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课件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减轻病情,但可 能引发感染、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非药物治疗
物理疗法
如温泉、按摩、针灸等, 有助于缓解疼痛和僵硬, 改善关节功能。
康复训练
针对肌肉、关节和日常生 活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提 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有助于控制病 情。
运动等,有助于减轻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案例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以全身性炎症 和自身抗体为特征,需要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详细描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全身性 炎症和多系统损害。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进行一 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自身抗体检测、血常规、尿常 规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糖皮质 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心理治疗和生活方 式调整则有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活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标准,对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医生需仔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疾病的 特点和分类标准,对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关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相关检查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自身抗体检测等。
分类
结缔组织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 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 征等;风湿病则包括骨关节炎、 痛风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 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 个方面。
病因
结缔组织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而风湿病则多与炎症反应、代谢异 常等有关。
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护理课件
免疫抑制剂的护理
要点一
总结词
了解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掌握常见的副作 用和应对措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免疫抑制剂是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治疗中的重要药物, 但其副作用较多,需要特别注意。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前, 需了解其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确保正确使用。同时,需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常见的副作用, 如感染、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对于严重的副作用, 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者满意度和护理效果。
个性化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认知状况 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 划。评价其是否能提高患者的自我 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为患者提 供便利的护理服务。评价其是否能 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和医疗费用。
循证护理实践与研究
循证实践
基于科学证据制定护理决策,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其是否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 生存率。
01 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是一类 涉及关节、肌肉、骨骼和软组织 的慢性疾病,通常累及结缔组织。
分类
风湿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结缔组织病包括硬皮病、皮 肌炎、干燥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风湿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 复杂,涉及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鼓励患者在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进行 适当的运动和锻炼,提高关节灵活性 和稳定性。
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和体位,避免关 节畸形和僵硬。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和目标。
心理护理与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
(,)
内科教研室
课时安排: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掌握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和的
治疗 熟悉:熟悉的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和的治 疗 难点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 反应蛋白( ) ▪ 观察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
自身抗体检查
▪ 类风湿因子( ) ▪ 有、和型 ▪ 临床型多见,见于约%的患者,其滴度与的活
动性和严重性呈比例
▪ 也见于其他疾病,如其他结缔组织病、肺结核
和恶性肿瘤等
▪ %的正常人出现低滴度的
抗角蛋白抗体谱
▪抗角蛋白抗体( , ) ▪抗核周因子( )抗体 ▪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 )
病
发病机制
▪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 抗原()进入人体 细胞活化 分泌细胞
因子等 细胞活化 浆细胞 分泌和其他 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关节炎等
炎症病变 抗原() 滑膜的巨噬细胞活化,细胞浸润
、γ、α、、、增多 滑膜炎 滑膜细胞出现不正常凋亡过程
病理
▪ 的基本病理改变:滑膜炎() ▪ 急性期滑膜炎:渗出性和细胞浸润
其他辅助检查
▪ 关节滑液( ) ▪ 正常膝关节腔滑液不超过;关节有炎症时
滑液增多 ▪ 正常滑液中 ×,粘度高;关节炎滑液
(~)×,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粘度差
影像学检查
▪ 关节线检查 — 关节病变的分期 ▪ 期 关节端的骨质疏松; ▪ 期 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而变得狭窄; ▪ Ⅲ期 关节面出现虫凿样破坏性改变; ▪ Ⅳ期 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
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活动,但参与某种 职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ppt课件
临床表现
关节表现 (1 ) 晨僵 (2 ) 关节痛 (3)关节肿 (4)关节畸形
关节外表现
(1) 类风湿结节 (2) 类风湿性血管炎 (3) 心包炎 (4) 肺病变 (5) 胃肠道 (6) 眼部表现 (7) Felty综合征 (8) 舍格伦综合征又称干燥综合征 (9)肾脏损害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 • 免疫血检查:
治疗
• 一般治疗 • 药物治疗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 病
第1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学习目标
1、说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定义 2、记住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标 准 3、描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和治疗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多 发性慢性关节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 手足小关节为主,可伴有肺、心、神经系统等其 他器官或组织损害。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的滑膜 炎,当侵及软骨和软骨下骨质时造成关节破坏, 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导 致不同程度的残疾。我国发病率为0.32%—0.36%, 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3,高峰年龄为35-50岁。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预 防措施。治疗目的是缓解关节症状, 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和减少关节、骨 的破坏,尽可能维护关节的功能,减 少残疾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 括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 其他治疗。
第2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学习目标
• • • • 学习目标 1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临床 表现、治疗原则 2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的实 验室检查、 3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的诊 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血沉加快 3、C反应蛋白 4、 类风湿因子 5、免疫复合物和补体 6、关节滑液 7、X线检查关节 8、影像学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1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RA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了解RA的病因、发病机制。
2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3
概述
▪ 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 ▪ 滑膜炎反复发作,导致关节破坏,甚至残废。 ▪ 60%~70%的患者在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上述各抗体对RA的敏感性较RF低,但特异性较RF高,达90 %以上。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19
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抗体
名称 阳性率(%) 特异性(%)
RF 60~78
86
AKA 44~73
90
APF 48~66
92
AFA 47~69
93
anti-CCP 47~82
96
20
其他免疫学检查
▪ 免疫复合物 (immunocomplex, IC) 70%患者血清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免疫复合物,尤其是 活动期和RF阳性患者。
18
抗角蛋白抗体谱
▪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ies, AKA) ▪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s,APF)抗体 ▪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 (anti-filaggrin antibody,AFA)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
▪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 观察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1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病因尚不明。
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
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
滑膜下层有大量淋巴细胞,呈弥散状分布或聚集成结节状,如同淋巴滤泡。
其中大部分为CD4(+)T淋巴细胞,其次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另外尚出现新生血管和大量被激活的纤维母样细胞以及随后形成的纤维组织。
绒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又名血管翳,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
血管炎可发生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的任何组织。
它累及中、小动脉和(或)静脉,管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有增生导致血管腔的狭窄或堵塞,类风湿结节性血管炎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但也见于肺。
结节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浸润,排列成环状,外被以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间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四)临床表现(重要考点)本病发病年龄自20岁至60岁,以45岁左右为最常见。
女性患者约2~3倍于男性。
大部分患者起病缓,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症状。
1.关节表现(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半至数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出现在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其他病因的关节炎也可出现晨僵,但不如本病明显。
(重要名词解释)(2)痛与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髋等关节。
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3)关节肿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
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近指、膝关节,亦多对称性。
(4)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
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的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
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
(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痛肿和畸形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
本病的关节炎有以下特点:它是一个主要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
病情多呈慢性且反复发作,如不给予恰当治疗则逐渐加重。
加重的程度和速度在个体间差异甚大。
2.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20%~30%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枕、跟腱等处。
其大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
它的存在表示本病的活动。
(2)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一系统。
查体能观察到的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在眼造成巩膜炎严重者因巩膜软化而影响视力。
(3)肺1)肺间质性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见于约20%患者。
虽有肺功能异常但临床常无症状,有时通过肺X线检查方能发现。
只有少数发展为慢性纤维性肺泡炎。
2)结节样改变肺内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为肺内的类风湿结节的表现。
结节有时可液化,咳出后形成空洞。
(4)心包炎是最常见心脏受累的表现。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约30%出现小量心包积液,多不引起临床症状。
(5)胃肠道患者可有上腹不适、胃痛、恶心、纳差、甚至黑便,但均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所致。
很少由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引起。
(6)肾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肾。
若出现尿的异常则应考虑因抗风湿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也可因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而并发淀粉样变。
(7)神经系统1)脊髓受压都由脊椎骨突关节的类风湿病变而引起。
表现为渐起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的减弱,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2)周围N因滑膜炎而受压,如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而出现腕管综合征。
多发性单神经炎则因小血管炎的血性病变所造成。
(8)血液系统本病出现低血红蛋白小细胞性贫血。
贫血因病本身所致或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失血所致。
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者伴有脾大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同时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9)干燥综合征约30%~40%本病患者出现此综合征。
口干、眼干的症状多不明显,必需通过各项检测方证实有干燥性角结膜炎和口干燥征。
(五)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1.血象有轻至中度贫血。
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增高。
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
2.血沉是一个观察滑膜炎症的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
本身无特异性。
3.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
它的增高说明本病的活动性。
4.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可分为IgM型RF、IgG型RF、IgA型RF。
在常规临床工作中以乳胶凝集法所测得的为IgM型RF,它见于约70%的患者血清,其滴度与本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比例。
但RF也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肺结核、高球蛋白血症等其他疾病,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的RF。
因此RF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得诊断本病。
(类风湿因子,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5.关节X线检查本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对关节病变的分期、监察病情的演变均殊重要。
以手指及腕关节的X线摄片最有价值。
X线片中可以见到关节周软组织的肿胀阴影,关节端的骨质疏松(Ⅰ期);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尚变得狭窄(Ⅱ期);关节面出现凿样破坏性改变(Ⅲ期);晚期则出现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6.类风湿结节的活检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分类标准简述如下: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稀疏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独立的风湿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对称性的下肢大关节炎为主。
骶髂关节炎具典型的X线改变。
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 B27(+)。
血清RF都阴性。
2.骨性关节炎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关节痛不如类风湿关节炎明显。
以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为主。
手指则以远端指关节出现骨性增殖和结节为特点。
血沉增快多不明显。
血清RF都阴性。
3.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部分患者因手指关节肿痛而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然本病的关节病变较。
类风湿的关节炎症为轻且关节外的素统性症状如蝶形红斑、脱发、蛋白尿等较突出。
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多阳性,补体则多低下4.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临床表现之一。
多见于青少年。
其关节炎的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很少出现关节畸形,关节外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则阴性。
(七)(治疗)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
1.一般性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恢复期)、物理疗法等。
卧床休息只适宜于急性期、发热、内脏受累患者。
2.药物治疗根据作用,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可分为: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和控制疾病的抗风湿药。
后一类药物目前尚在探索和实验阶段,下面主要对前一类药物进行叙述。
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物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1)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以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从而改善关节滑膜的充血、渗出等炎症现象,达到控制关节肿、痛的目的。
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的药物。
属于这类药的包括许多品种,结构不同,药代动力学亦不尽相同,剂量用法亦各相异,但有以下的共同特点:①均为口服药;②除个别外都属酸类化合物;⑧由于胃粘膜的前列腺合成亦受到抑制,因此在服用后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不适、胃痛、恶心、返酸、甚至胃粘膜出血;④久用这类药物后可出现间质性损害。
以下例举国内常用的几种药物:①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②吲哚美辛对关节肿痛有良效。
③布洛芬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常用于治疗关节肿痛的药物。
④萘普生每日剂量为0.8~1.0g,分2次服。
不良反应少。
⑤双氯酚酸每日总量为75~150mg,分3次服用。
除胃肠道不良反应外偶可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及皮疹。
⑥吡罗昔康本药的特点是半衰期长,故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每次20mg。
不良反应少。
2)慢作用抗风湿药①甲氨蝶呤(MTX)本药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同时具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有肝损害、(胃肠道反应)、骨髓受抑等。
停药后多能恢复。
②雷公藤具抑制淋巴、单核细胞及抗炎作用。
本药有不同制剂,以雷公藤多甙为例,每日剂量为60mg,分3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