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叶类
一表鉴别常用叶类中药
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 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脉上被疏 质脆
齿,有的不规则分裂
毛,脉基具簇毛
气微, 味淡、微苦涩
十字花科菘蓝的 大青叶
干燥叶
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先端 上表面暗灰绿色,
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 有时可见较深稍突起的小点
叶柄呈翼状
质脆
气微, 味微酸、 苦、涩
气清香, 味苦涩、微辛
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 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
艾叶 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质柔软
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 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
气清香, 味苦
石韦
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 韦、石韦或有柄石韦 的干燥叶
庐山石韦 叶片略皱缩,展平后呈披 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耳状偏斜,全 缘,边缘常向内卷曲
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
易折断
面显著突起
无臭, 味微苦
大戟科龙脷叶的 龙脷叶
干燥叶
睡莲科植物莲的 荷叶
干燥叶
长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 下表面中脉复背突出,基部偶见柔毛
质柔韧
上表面深绿色或黄绿色,较粗糙;下表面淡
半圆形或折扇形,展开后呈类圆形,
质脆,
灰棕色,较光滑,有粗脉21~22条,自中心
近革质 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 长毛,细脉两面突起,网脉明显 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箭叶淫羊藿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 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两侧小叶 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 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
革质, 硬而脆
气微, 味微苦
银杏科植物银杏的 银杏叶
干燥叶
柔毛淫羊藿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 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106页PPT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6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叶类
罗布麻叶——平肝息风药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
罗布麻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
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 椭圆形。深绿色或灰绿色, 背面颜色稍浅,有明显的 叶脉突出,叶尖端有明显 的小芒刺,基部钝圆或楔 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 两面无毛。叶柄细,长约 4mm。
桑叶——辛凉解表药
来源:桑科植物桑
桑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完整叶卵形或宽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截形、 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 齿或钝锯齿。上表面黄 绿色或浅黄色,有的有 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 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 网状,脉上被疏毛,脉 基具簇毛。 2.质脆,气微,味淡,微 苦涩。
叶类(7味)
紫苏叶 桑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艾叶
紫苏叶——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
紫苏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特征: 1.完整叶为卵圆形,两
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 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 点状的腺鳞;边缘具圆 锯齿。叶柄紫色或紫绿 色。 2.气清香,味微辛。
番泻叶——攻下药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 番泻树及尖叶番泻树
番泻叶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
鉴别要点:
1.多完整平坦。卵状披 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 缘,叶端尖而有锐刺, 叶基部稍不对称。上白 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 绿色,无毛或近无毛。 下表面主脉突出。
2.叶片革质。
3.气微弱而特异,味微 苦而稍有粘性。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
叶类
叶类药材的重点观察点:
叶形:指全叶的形状(包括复叶的小叶)。 叶尖:渐尖、尾尖、钝尖、急尖、微凹等。 叶基:圆形、耳形、心形、箭形、楔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状、波浪状、牙齿状等。 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掌状网脉、羽状网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叶类中药的鉴定
叶类中药药用部位一般为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类中药称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多为单叶,如枇杷叶;少数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遨枝,如侧柏叶等; 个别以叶的一部分入药,如桂丁,为肉桂叶柄。
叶类中药的鉴定一、性状鉴定观察其特征时常需将其浸泡在水中使之湿润并展开后观察。
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二、显微鉴定叶的组织构造常由叶的表皮、叶肉及叶中脉三个部分构成,要注意观察每个部分的构造特征。
通常作叶中脉部分的横切面,同时还应做叶片的上下表面制片或者粉末制片。
(一)表皮1.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特征及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结晶体、毛茸的种类和形态及内含物等。
表皮多为1层细胞,亦有为1层以上细胞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叶。
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有较大的运动细胞,如淡竹叶等。
有的表皮细胞较大,内含葡萄状钟乳体,如桑科植物桑叶,或含螺旋状钟乳体,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簇状橙皮苷结晶体,如唇形科植物薄荷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黏液质,如豆科植物番泻叶。
表皮外壁常被角质层,尚可见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2.表面制片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弯曲程度及增厚情况;平周壁有无角质层、皱纹或突起;毛茸的种类、形状和密度;气孔的类型及密度等。
有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呈乳头状,如荷叶。
表皮细胞上有无毛茸和毛茸的类型,如非腺毛和腺毛的形态、表面特征、排列情况等是观察叶类中药极为重要的特征。
叶的上下表皮上气孔的存在、分布情况以及其气孔类型也是叶类中药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常下表皮较多。
一种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值称为气孔逊。
它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I二声近班_ 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乂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十同面积表皮细胞数(二)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中药化学讲义:叶类中药
中药判定学讲义:叶类中药药用部位一般为完好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种中药称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多为单叶,如枇杷叶;少量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髦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个别以叶的一部分入药,如桂丁,为肉桂叶柄。
第一节叶类中药的判定(认识)第二节叶类常用中药石韦(熟习)【根源】(认识)【真切性判定】1.性状鉴识饮片呈丝条状。
上表面黄绿色至灰褐色,下表面密生红棕色星状毛。
孢子囊群着生侧脉间或下表面充满孢子囊群。
叶全缘,叶片革质。
2. 显微鉴识粉末黄棕色。
①星状毛体部7~ 12 细胞,柄部1~ 9 细胞。
②孢子囊环带细胞,表面观扁长方形。
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肾形,外壁具疣状崛起。
③叶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气孔类圆形。
④纤维长梭形,胞腔内充满红棕色或棕色块状物。
【质量评论】(认识侧柏叶(认识)【根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及叶。
淫羊藿(附:巫山淫羊藿)(洋火叶)(熟习)干燥叶。
【根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如淫羊藿苷。
【真切性判定】1. 性状鉴识药材淫羊藿: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长3~ 8cm,宽 2~ 6cm;先端渐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爱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沿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
气微,味微苦。
饮片炙淫羊藿:形如淫羊藿丝。
表面浅黄色显油亮光彩。
微有羊脂油气。
2.显微鉴识(认识)3.理化鉴识(认识)【质量评论】(认识)【附】巫山淫羊藿根源:为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的干燥叶。
大青叶(附:蓼大青叶)(考点)【根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省。
【化学成分】主含靛玉红、靛蓝。
【真切性判定性状鉴识(认识)显微鉴识(认识)粉末:绿褐色。
①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曲折,略呈念珠状增厚。
②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 4 个。
③叶肉细胞含蓝色渺小颗粒状物,亦含橙皮苷样结晶。
理化鉴识化学定性鉴识:①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可得蓝色或紫红色渺小针状、片状或簇状结晶。
8常用中药饮片辨识-全草类
中麻黄 小枝多分枝,较粗
节间相对较长, 2~6mm
节间相对较短, 1~3mm
节间相对较长, 2~6mm
膜质鳞叶较长,基 膜质鳞叶较短,基部 部联合为筒状, 联合为筒状,上部 先端2裂,反曲。 约1/4分裂,2裂, 多不反曲。
膜质鳞叶基部联合为 筒状,上部约1/3 分裂,3裂,先端 尖锐。
精品课件
麻黄
药用部位:草质茎 鉴别要点 :
1.细长圆柱形,表 面浅绿色至黄绿色, 有细纵棱线。
2.节明显,节上有 膜质的鳞叶,2~3裂。
3.断面中央髓部为 红棕色。(实心)
精品课件
荆芥——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
精品课件
荆芥
药用部位:地上部分 鉴别特征: 1. 不规则的小段状,茎、叶、
穗混合。 2. 茎方柱形,直径1-3mm,黄
绿色至紫棕色,全体有毛。 切面有海绵状的类白色髓 部。 3. 叶对生,叶片较小,3~5 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 针形,多脱落或破碎不全。 4. 穗状花序,花穗绿色、黄 绿色或淡棕色。 5. 质脆,气芳香,味涩而辛 凉。
精品课件
香薷——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
精品课件
香薷(江香薷)
药用部位:干燥地上部分。
全草类(15味)
麻黄 石斛 肉苁蓉 锁阳 穿心莲
淫羊藿 荆芥 薄荷 广藿香 益母草
蒲公英 大蓟 小蓟 茵陈 鱼腥草
精品课件
麻黄——辛温解表药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
草 麻 黄
中
麻
黄
木贼麻黄
精品件
三种麻黄的区别
草麻黄
木贼麻黄
小枝少分枝,较细 小枝多分枝,较细
2.叶绿褐色,倒披针形,羽状 深裂,皱缩。叶两面均具有 灰白色丝状毛。叶边缘具针 刺。
叶类中药知识点总结
叶类中药知识点总结叶类中药指的是以植物叶子为药材的中药材料,常见的叶类中药包括菊花、荷叶、荆芥、桑叶等。
这些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和保健之中。
下面将从叶类中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主要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叶类中药的分类叶类中药可以按植物科属划分,通常分为菊科、蒲公英科、绞股蓝科、马鞭草科等。
不同的植物科属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成分和药理作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
1. 菊科叶类中药菊科叶类中药包括了菊花、茵陈、秦艽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宣肺化痰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热、风热感冒等疾病。
2. 蒲公英科叶类中药蒲公英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茵陈、金银花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性病、感染性疾病、黄疸等疾病。
3. 绞股蓝科叶类中药绞股蓝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马鞭草、白芷、防风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肝火上炎等疾病。
4. 马鞭草科叶类中药马鞭草科叶类中药主要包括了桑叶、柠檬叶、柿叶等,这些叶类中药具有清热凉血、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腹泻、痢疾等疾病。
二、叶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叶类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了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宣肺化痰、祛风散寒、平肝息风、涩肠止泻等。
不同的叶类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
1. 清热解毒菊花、金银花等叶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热毒疮等疾病。
2. 凉血止血茵陈、桑叶等叶类中药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血虚、血热等疾病。
3. 宣肺化痰茵陈、白芷等叶类中药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等疾病。
4. 祛风散寒马鞭草、防风等叶类中药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等疾病。
5. 平肝息风白芷、柠檬叶等叶类中药具有平肝息风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肝火上炎、痉挛性疼痛等疾病。
中药饮片药用部位及性状(5篇材料)
中药饮片药用部位及性状(5篇材料)第一篇:中药饮片药用部位及性状以叶入药1.药材:石韦、大青叶、蓼大青叶、番泻叶、侧柏叶、枇杷叶、枸骨叶、罗布麻叶、艾叶2.石韦——叶面密布黑色圆形凹点;叶背密布红棕色或淡棕色星状毛,孢子囊棕色,圆点状。
3.大青叶——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全缘或微波状;上表面灰绿色,或见稍突起小点,易回潮变软。
1.蓼大青叶——托叶鞘状,白色,膜质,缘具稀疏长毛。
2.番泻叶——(狭叶番泻叶)披针形至狭长披针形;先端急尖有鋭刺;基部楔形,略不对称;上表面黄绿色,光滑;革质(尖叶番泻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或微凸;叶基不对称;上表面浅绿色,微有毛;薄革质,较脆。
1.侧柏叶(枝梢和叶入药)——叶细小呈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叶先端钝圆;气清香。
1.枇杷叶——叶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具稀疏的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具光泽;下表面密被黄色茸毛。
1.枸骨叶——矩圆状方形,边缘卷曲,先端有3个等大的硬尖刺,两侧有同样尖刺1-3枚。
2.罗布麻叶——叶先端有小芒尖,边缘具细锯齿,常反卷;叶脉于下表面突起。
3.艾叶——叶上表面具短绵毛及白色腺点;下表面密被灰白色丝状绒毛;气清香。
以花入药1.药材:丁香、洋金花、金银花、西红花、红花、辛夷、槐花、款冬花、菊花、野菊花、松花粉、蒲黄1.丁香(花蕾)——呈烟棒状;表面具颗粒状突起,刻划显油痕;花萼四裂,裂片肥厚三角形,呈十字分开;花瓣四片,膜质,呈履瓦状排列;入水萼管垂直下沉;香气浓郁,味辛辣,微麻舌。
1.洋金花(花)——花萼筒状,长为花冠的2/5,先端5裂;花冠喇叭状,表面微具毛茸,先端有短尖,尖下具纵脉纹3条;花丝1/2贴生于花冠筒;气特异。
1.金银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细长鼓槌状、棒状,上粗下细,密被短柔毛;开放者花冠筒状;气清香(蜜样香气)。
1.西红花(柱头)——线形,二叉或三叉;暗红色,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气特异。
叶类中药鉴定—叶类中药的概述
状
注意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
鉴
别
叶端
叶缘
叶基
2.表面 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及腺点;叶脉的类型、 凹凸及分布情况;叶柄的有无及长短,叶鞘及托叶的有无。
3.质地 叶类中药通常有膜质、 纸质、革质、肉质四 种。
膜质
革质
纸质 肉质
4.气味 可直接或揉搓后嗅闻,其味可直接口尝。
PART 4
腺
晶纤维等常分化形成毛茸或气孔,腺毛和非腺毛的
微
形态、细胞组成,气孔的类型等具有重要鉴别意义。
鉴
别
2.叶肉
栅栏组织:由一列或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 排列形如栅栏,因此称为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由一些近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 排列疏松,有较大的细胞间隙,形似海绵, 称为海绵组织。
3.叶脉
是叶片中的维管束,多为无限外 韧型维管束,维管束的外侧常有 纤维等厚壁组织围绕,特别是靠 近下表皮的厚角组织比较发达, 因而主脉显著向下方突起。
叶类中药 的概述
PART 1
壹
含
叶类中药
义
叶类中药通常是指以植物叶
入药的药材总称,一般为完
整而成熟的干燥叶,少数为
嫩叶。
PART 2
贰
观察顺序
观 察
观察叶类中药的顺序一般如下:
顺
形状→大小→叶基→叶缘→
序
上下表面→叶柄→
叶脉(主、侧)→质地→颜色
→断面→气味→其他。
PART 3
叁
性
1.形状 披针形、椭圆形、卵形、倒披针形、倒卵形等。应
显微鉴别要点:
1.组织构造鉴定:注意观察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分布。 维管束应注意其形状及类型。 2.粉末鉴定:毛茸、气孔、表皮细胞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
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1.叶类中药:以植物叶或带叶枝梢为入药部位的称之为叶类中药。
包括:单叶成熟叶或嫩叶。
复叶的小叶,带局部嫩枝的叶。
2.性状鉴别:形状:披针形-番泻叶、卵形-霜桑叶、盾形-荷叶、扇形-银杏叶长椭圆形-大青叶、矩圆状方形-枸骨叶。
还应注意叶端、叶基(对称)、叶缘、叶脉颜色:指药材大量存在时所呈现的颜色。
通常为暗绿色、灰绿色、黄绿色、绿棕色、紫色(紫苏叶)。
外表特征:鉴别的重点。
a具角质层 ;b被毛茸:枇杷叶、艾叶;c腺点:柑桔叶;深色条纹:报春花科;d腺鳞:唇形科;e叶脉:网状脉、平行脉、弧形脉3.显微鉴别: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下表皮。
多1列细胞。
少数复表皮(多列细胞)。
包括:外壁有角质层、腊被、各种毛茸(腺毛、腺鳞、非腺毛)。
气孔以下表皮较多。
内含物:常见钟乳体、橙皮苷结晶、黏液质。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
包括:栅栏组织:为1-数列严密排列的长柱形细胞,内含叶绿体,两面叶:栅栏组织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内方,如薄荷叶;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如番泻叶。
海绵组织:为近圆形或不规那么形细胞,大型细胞间隙。
有叶脉维管束纵横分布。
中脉:叶中最大的维管束。
1个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上方,韧皮部在下方呈半包围状。
或分裂成2-3个或更多个。
维管束的外方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如蓼大青叶。
少数双韧维管束,如罗布麻叶显微定量常数:气孔指数:气孔数是指每平方毫米叶表皮面积上的气孔数目。
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的`比例。
栅表比:叶片 1 个表皮细胞下方平均栅栏细胞的数目。
脉岛数:脉岛是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是指叶片上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单子叶植物叶:(禾本科)上表皮:运动细胞。
上下表皮均气孔、长短两种非腺毛。
内侧有厚壁纤维群主脉维管束有维管束鞘(纤维),木质部导管排成V形,与韧皮部之间有纤维层。
4.粉末特征:叶肉组织:栅栏组织毛茸:腺毛、非腺毛和腺鳞气孔:直轴式、平轴式、不定式、不等式、环式表皮细胞:角质层纹理草酸钙结晶或碳酸钙结晶分泌组织:油室、乳管厚壁细胞:纤维或晶纤维;石细胞5.药:大青叶、番泻叶。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叶类中药的鉴定
叶类中药药用部位一般为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类中药称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多为单叶,如枇杷叶;少数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个别以叶的一部分入药,如桂丁,为肉桂叶柄。
叶类中药的鉴定一、性状鉴定观察其特征时常需将其浸泡在水中使之湿润并展开后观察。
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二、显微鉴定叶的组织构造常由叶的表皮、叶肉及叶中脉三个部分构成,要注意观察每个部分的构造特征。
通常作叶中脉部分的横切面,同时还应做叶片的上下表面制片或者粉末制片。
(一)表皮1.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特征及附属物,如角质层、蜡被、结晶体、毛茸的种类和形态及内含物等。
表皮多为1层细胞,亦有为1层以上细胞的复表皮,如夹竹桃叶。
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有较大的运动细胞,如淡竹叶等。
有的表皮细胞较大,内含葡萄状钟乳体,如桑科植物桑叶,或含螺旋状钟乳体,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簇状橙皮苷结晶体,如唇形科植物薄荷叶;有的表皮细胞内含黏液质,如豆科植物番泻叶。
表皮外壁常被角质层,尚可见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2.表面制片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的弯曲程度及增厚情况;平周壁有无角质层、皱纹或突起;毛茸的种类、形状和密度;气孔的类型及密度等。
有的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呈乳头状,如荷叶。
表皮细胞上有无毛茸和毛茸的类型,如非腺毛和腺毛的形态、表面特征、排列情况等是观察叶类中药极为重要的特征。
叶的上下表皮上气孔的存在、分布情况以及其气孔类型也是叶类中药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常下表皮较多。
一种植物叶的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值称为气孔指数。
它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二)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
中草药叶子的各种形状
中草药叶子的各种形状
中草药的叶子形状因草药种类而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叶子形状:
1. 菜叶形:呈椭圆状,类似于菜的叶子,如菊叶。
2. 线形:叶子细长呈线状,如茵陈蒿。
3. 披针形:叶子类似披针形,两端逐渐变尖,如柴胡。
4. 长圆形:叶子长而略带圆形,如黄芩。
5. 心形:叶子呈心脏形状,如夏枯草。
6. 瓣状深裂:叶子裂成数个瓣状片,如地锦。
7. 肾形:叶子呈肾脏形状,如车前草。
8. 椭圆形:叶子呈椭圆状,如荆芥。
9. 圆形:叶子呈圆形,如连翘。
10. 卵形:叶子呈卵状,如薄荷。
这只是一部分中草药叶子的形状,不同草药的叶子形态多种多样,还有更多其他形状的中草药叶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叶——辛凉解表药
来源:桑科植物桑
桑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完整叶卵形或宽卵形, 先端渐尖,基部截形、 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 齿或钝锯齿。上表面黄 绿色或浅黄色,有的有 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 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 网状,脉上被疏毛,脉 基具簇毛。 2.质脆,气微,味淡,微 苦涩。
大青叶——清热解毒药
来源:十字花科植物松蓝
大青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基生叶) 鉴别要点: 1.完整叶片呈长圆形或长圆倒披 针形,暗灰绿色,全缘或微波 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 至叶柄呈翼状;叶脉在背面明 显。 2.叶柄长4~10cm,淡棕黄色, 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3.质脆易碎。气特异,味微酸、 苦、涩。
常用中药饮片辨识
叶
类
叶类药材的重点观察点:
叶形:指全叶的形状(包括复叶的小叶)。 叶尖:渐尖、尾尖、钝尖、急尖、微凹等。 叶基:圆形、耳形、心形、箭形、楔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状、波浪状、牙齿状等。 叶脉:叶片中的维管束。掌状网脉、羽状网 脉、弧形脉、平行脉等。 叶片质地、厚薄、叶片的分裂深浅、毛茸等。
罗布麻叶——平肝息风药
来源: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
罗布麻叶
1.
2.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 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 椭圆形。深绿色或灰绿色, 背面颜色稍浅,有明显的 叶脉突出,叶尖端有明显 的小芒刺,基部钝圆或楔 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 两面无毛。叶柄细,长约 4mm。 质脆。气微,味淡。
叶类(7味)
紫苏叶 桑叶 大青叶 枇杷叶 番泻叶 罗布麻叶 艾叶
紫苏叶——辛温解表药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
紫苏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特征: 1.完整叶为卵圆形,两 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 下表面紫色,有多数凹 点状的腺鳞;边缘具圆 锯齿。叶柄紫色或紫绿 色。 2.气清香,味微辛。
番泻叶——攻下药
来源:豆科植物狭叶 番泻树及尖叶番泻树
番泻叶
药用部位:干燥小叶 鉴别要点: 1.多完整平坦。卵状披 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 缘,叶端尖而有锐刺, 叶基部稍不对称。上白 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 绿色,无毛或近无毛。 下表面主脉突出。 2.叶片革质。 3.气微弱而特异,味微 苦而稍有粘性。
艾叶——温经止血药
来源:菊科植物艾
艾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2.
3.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多皱缩卷曲,破碎不全, 有短叶柄。完整的叶片卵 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 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 不规则粗锯齿。 叶上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 有稀疏的短绵毛,密布白 色腺点。下表面灰白色, 密被白色毛绒。 质柔软,不易破碎。气清 香,味苦。
枇杷叶——止咳平喘药
来源:蔷薇科植物枇杷
枇杷叶
药用部位:干燥叶 鉴别要点: 1.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先 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 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 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 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 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 色毛茸。主脉突起,紫褐 色。叶柄极短。 2.叶厚革质,质脆易折断, 气微,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