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自的个性。”教育的本真是“适合”。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学方针,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得知,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人类世界也是一样。教育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学生们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一直以来教育理念的熏陶,我深深地体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作为刚刚入职的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认识到了,虽然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中,同上一堂课,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每名学生都用千篇一律地教学方法去要求,那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得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而有的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感性,有的人较为理性。这种差异性放到教学上也非常普遍,有的学生擅长语文,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还有的学生在体育和艺术类方面比较有天赋。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只用一种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学生,会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同学,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着一张张天真的脸庞,我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怎么去担起班主任这个角色。只是简单粗暴地用我曾
经遇到过的老师一样,板起脸凶巴巴地对他们提出很多要求:上课不举手不许说话,下课不要聚在一起打闹,也不要追着老师。一开始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们班学生都很怕我,却不会真正地把我的话听进去,只是像执行命令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学习,我对如何和学生相处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小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宝贝,所以不能“一刀切”地要求,也不能简单地命令。比如我们班的XX同学平时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听一会就开始自己搞小动作,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课桌里有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好几只抓来的蜘蛛和毛毛虫。如果是以前我肯定直接让他把盒子拿过来直接扔掉,还要多说几句,弄得我自己生气,他也会因为被批评而心情不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但就在我让同学把他叫过来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他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不是对虫子比较感兴趣。这时候我转变了一下思维:“不用说,你找来的蜘蛛肯定又小又丑,很普通吧,你肯定没见过两种颜色的大蜘蛛。”他一听,不服气地说:“不可能,我找了好几天都只有灰色的小蜘蛛!”于是我又说:“看来你也喜欢研究昆虫啊,那你是碰上对手了。告诉你吧,我也对蜘蛛和毛毛虫很有研究。你肯定比不上我。”可能被我的话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他问:“老师,你刚才是骗我的吧?你真的见过两种颜色的大蜘蛛吗?”我说:“那当然了,不信的话明天我给你带来看看。但是一会我们就要上课了,小虫子在盒子里会被闷坏的,你先把它放到外面去好不好?”他点点头就拿着盒子出去了,过了一会回来主动对我说:“老师我已经把虫子放到树上了。”
第二天刚一下课他就追过来问我:“老师,大蜘蛛带来了吗?”我说:“当然了,你跟我过来看看。”他兴奋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少
儿蜘蛛科普》,我说:“这里面有很多你感兴趣的东西,但是你要答应老师,只能课下看,上课还是要认真听讲。”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发现,他上课走神的频率少了,也能积极回答问题了,课下也会过来和我交流最近又了解了哪些跟昆虫有关的知识,俨然把我当成了好朋友。但我有时候也有点想躲着我这位朋友,因为他的学习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提的问题总是能把我难住。
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一样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思维方式。有的只是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学习类型和学习方式。由此,作为教师,要善于“不拘一格看学生”。要善于积极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信每一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对不同的学生都能做到正确地引导。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最早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样是一个“仁”,颜回和子贡提问,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名成绩卓越者,孔子的教育成果如此显著的原因,就在于他对大部分学生的特长、性格了如指掌,再在这个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培养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古今中外出色的教育家、教师,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能做到与学生心意相通。只有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让学生“能飞的飞得更高,能跑的跑得更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早地具有独立意识,简单地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行不通的,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深入了解每一名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教”和“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