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掘语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悟县实验小学钱敬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着特点,并贯穿整个“课标”之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探寻新形式下“语文课”的特征与“人文素养”的内涵,剖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更新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导向机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在教学评价中倾注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一、再学《课程标准》精神,挖掘“人文素养”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哪些人文素养呢
1、《课程标准》为我们做出了详尽的阐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勇于创新”;“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认真
耐心”、“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健全的个性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
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既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又要具备开放的
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2、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教学所凭借的材料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首先,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展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所以说,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其次,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各种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童话、寓言、小说、散文等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众多领域,各有各的写作背景,各有各的主人公,各有各的中心思想。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通过塑造文学形象来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展示人类自身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生活历程,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现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准则。经由这个过程,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一些普遍原则,
如:人与人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人对自然要友好,要学会欣赏和保护大自然;对自己严格而不苛刻,对他人宽容而不放纵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素养的范畴。因此,我们说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语文学科积淀的丰厚的人文魅力,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同文本的真切畅谈,使他们激情勃发,人格提升。这种熏陶传递中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是那种教条式的理性分析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独具的魅力和优势。
二、发挥阅读教学优势,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人文性,重视人文教育,是实现语文教育总目标的有力保障。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个体差异,倾注人文关怀
无论是个性,还是智力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中,我们如果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学生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程序化的‘阅读机’”,就会尊重学生的身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识潜能并引导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课文里描写了五彩池水的美,你最喜欢哪一段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说一说美在哪
儿。”这个问题考虑了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理解、领悟、表达能力的高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段落进行赏析,不用坐“冷板凳”。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逐步形成关注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对待所有学生,是阅读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当讲到“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时,老师问:“‘葱葱茏茏’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明树木长得好”,老师不置可否。另一位学生回答“说明了树木很绿”,老师仍不置可否,继续叫别的学生回答。直到一位学生回答“说明树长得茂盛”,老师才给予肯定。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教师“不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学生要做的,只是充当教师见解的复述者。”这样做,学生既得不到有效的语言学习,也得不到老师的启发、鼓励、赞扬,阅读教学成为一种文字的追逐游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表达的愿望会渐渐消逝。
我们在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时,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能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着学生,并逐步内化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2、注重整体理解,感悟人文情愫
小学语文课文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名家名作,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因此,从整体入手,充分感知、领悟课文中的人文情愫是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自觉不自觉地就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去肢解课文,满足于对某些字、词、句、段的孤立理解。这样的教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很难做到人格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