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概论教学大纲
![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50d77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a.png)
概论教学大纲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概论教学大纲是大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编写概论教学大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是编写概论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
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
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科学、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最后,确定评估方式。
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应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小组讨论、作业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概论教学大纲的实施概论教学大纲的实施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概论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概论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概论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概论教学大纲的评估概论教学大纲的评估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总结。
评估应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
首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评估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a55d1f55270722192ef7ac.png)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说明】史学概论,是史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学科。
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题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目的: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
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史学概念教法原则性建议:一、应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形态以及主体自身的研究五大块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的加以整合、分类成6大块(即正文中的6章),从而向学生展示出本学科的精华。
二、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学生自学、讨论的导学式、问题中心式、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把这一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解决。
三、应坚定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家争鸣的方针,分析解决学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授课时数建议: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集中研究和阐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必修课,讲授总学时建议为30课时,每周两学时,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
【正文】序: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教学目的:从史学概论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扼要了解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https://img.taocdn.com/s3/m/1f65c60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8.png)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白福春刘琨(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官修图书目录,对于学者的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其收录的“著录”“存目”古籍的种数、卷数这些非学术性问题进行统计研究,以期纠正《四库全书总目》有关此方面的统计之误。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存目[分类号]G256.22《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时至今日,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目》所有书籍被划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所谓“著录”书主要指那些具有学术文献价值,并被《四库全书》收入的书籍,而“存目”书却是指那些只记载书目信息的书籍。
“存目”书的提要与“著录”书的提要一起,都收录在《总目》里。
不过,由于工程浩大,四库馆臣疏于考证,错误难免,特别是对撰者或姓名、或字号、或籍里、或仕履等常识性乖错违失颇多,甚至张冠李戴。
因此,对《提要》的指误正误成为《提要》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余嘉锡、胡玉缙及王欣夫等前辈学者扬波于前,崔富章、李裕民与杨武泉等先生震澜于后,对《提要》的纠谬正误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1]。
然《总目》卷帙浩繁,有关提要的收录古籍的数量,包括收录的“著录”“存目”古籍的种数及卷数这些非学术性的问题,几乎无人进行细致的统计,以致以讹传讹。
笔者经过两年的时间,把《总目》中“著录”古籍和“存目”古籍逐一录入于Excel表中,对于每一种古籍,分别录入书名、卷数、版本来源等信息,通过反复核实,并与中华书局在1965年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时做的“四库全书总目校记”中有关种数、卷数校对数据的比对,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诸多统计误差之处。
1《总目》“著录”古籍数量及卷数的几种说法《总目》200卷,其收入的古籍数量及总卷数众说纷纭,通常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1中华书局(1965年版)说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其出版说明:《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8e75ab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f.png)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本章重点与要求:一、理解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区别二、分析唯心史观长期存的社会原因,认清其缺陷和影响三、掌握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四、学习并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五、领会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讲授提纲: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1、历史观的定义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https://img.taocdn.com/s3/m/61680c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3.png)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作者:马光华韩茜滑小莉周怡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 ;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关键词]《别录》;《七略》;汉天禄阁;刘向与刘歆;班斿;数术略;[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49-04Abstract:Fan Wenlan, a historian, prais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jor wor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ords of history and seven strategies, which wer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n this paper, after Sima Qian's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Xiang compiles "bielu" in Tianlu Pavilion and Shiq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Liu Xin, his son, inherits his father's work and compiles the first catalogue of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 qilue. The compilation starts and ends in about three years of hanheping (26 B.C.) - "the third arrival of Jianping, Emperor AI of Han Dynasty" Four years (from two to three B.C.); and the new and re exploration of its school books and its staff -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 of bielu and qilue - Banqi, Wanggong, etc.Key word:Qilue; Tianl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Liu Xiang and Liu Xin; Banqi; shushulue;引言關于经典文献、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及其雏形《别录》,其研究已达数千年之久,且有各学科学者参与。
第二讲 目录学概论
![第二讲 目录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353f6db5022aaea998f0fef.png)
(三)、版本
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录愈益详备,出现了 专门著录版本的版本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 大学》 五十以學易(亦)可以無大過。 ——《論語· 述而》
ѽ
(三)、版本
《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 河北出土定縣 之“魯論” 之“古論” 《論語》 《述而》篇 誠唯弟子不能 正 學也 君子坦湯 靼蕩 風乎舞雩詠而 饋 歸 夫何言哉 天 正 坦蕩 歸
• 六艺略 • 诸子略 • 兵书略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 物。下分:《易》、《书》、《诗》、《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 分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 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ѽ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 最简单的书目 仅录书名。完 备者则从书名 到叙录一应俱 全,等于一书 之目录。 • 所谓著录项目, 指就完备的书 目要求而言, 并非古籍书目 都如此。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 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 学者,史学可信。
——张之洞《书目答问》 附《姓名略· 小序》
三、目录分类
目录分类有两个含义: 一是书籍分类
(五)、存佚
《隋书· 经籍志》是今存我国最早的著录存 佚的史志书目。
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汉《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 又《贾谊集》四卷, 《晁错集》三卷, 汉弘农都尉《枚乘集》二卷,录各一卷,亡。
(五)、存佚
清代朱彝尊《经义 考》是著录经典存 佚的书目,其书名 篇卷下注明存、佚、 阙、未见四类。学 者称为“四柱法”。
目录学背诵提纲
![目录学背诵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b10bcd280eb6294dd886c01.png)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目录学的研究对象(1)图书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
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
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92365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6.png)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概论课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素养的培养。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教学目标。
一、课程介绍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导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素养。
本课程包括学科导论、学术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素养。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学术研究方法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使学生掌握学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学科导论:介绍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特点和内涵。
2. 学术研究方法: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学术写作:介绍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查和研究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学术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包括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学科导论教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
《秘书学概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秘书学概论》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f583a7227916888486d7ee.png)
《秘书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5学时数:108(含课外学时)学分数:6适用专业:秘书专业先修课程:无考核方式:自学考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秘书学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专业专科层次必考的主课,也是独立本科段科段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考学员应掌握的秘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
我国的秘书学是一门富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应用学科,一方它的政治性很强,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性也很强,不同于纯粹的理论学科,也不是纯粹的技能课程。
这门课主要是围绕我国当代的秘书职业、秘书部门、秘书工作,讲述有关的基本概念、性质特点、职能作用、任务内容和工作方法与规律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为学员今后从事秘书职业或其他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课程的基本要求对于历史部分,要求了解秘书史的脉络,各时期代表人物以及主要的经验教训:对于秘书及秘书部门,应了解秘书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分类,秘书部门的设置和职能作用。
秘书工作部分,是教材的重点部分,应全面了解我国秘书工作的方针政策、工作内容、方法规律的知识与理论。
对于秘书素质,一方面应了解秘书的政治、作风、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研须了解在知识、智力与技能方丽的要求。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秘书专业专科层次没有《秘书实务》、《公支写作与处理》、《机关管理》等多门课程;还设有关于文书、档案、信息、参谋、公文写作、公共关系、涉外秘书、办公自动化及秘书历史的众多课程。
备门课程之间的交叉较多,本课程将主要综合概述最基本的概念、理论与原则、规律,而不着重介绍具体的方法、步骤与程序。
贯穿书的主线,是中央出的“三服务”,“三服务”即:为本级领导服务,为各部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这是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秘书工作的宗旨,特别是其中的为本组织领导服务,是秘书1 二作的核心,也是理解全书的主线。
4.学习中的注意事项(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秘书正向着公务秘书与非公务秘书(台民间、私人秘书)两大部类发展,两大部类秘书有基本的共性,也有很多不同的个性特点,希望在自学与辅导时引起注意。
目录学概论
![目录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0a96b1c6c175f0e7cd13737.png)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11
•列宁的目录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
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目录学研究的指导 •信息理论 •文化学说
回页首
第二章 中国目录学的产 生与发展
1
2.1 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2.2 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2.3 私人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2.4 专科目录和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2.5 导读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2.6 近现代书目工作 2.7 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5
1.4 目 录 学 的 性 质 和 与 其 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的学科性质(三种看法)
• 社会科学 • 综合科学 • 横断科学 • 总结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6
•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
• 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 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1
1.1 目录学基础理论 1.2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1.3 目录学的基本原理 1.4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5 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1.6 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回页首
第一章 目录学基础理论
2
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 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 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从刘向刘歆以后到章学诚时代的目录学基本上都是 基于对《七略》范式及其演变的领悟、归纳和阐发, 这个时代精神主要是指目录应辨考学术源流的精神。 因此,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实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思想之 精华,自唐领悟、宋郑樵归纳、清章学诚阐发后,即 为广大学者所认同。
回页首
《文学概论(2)》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2)》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4ac56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be.png)
文学概论(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本大纲适应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课程代码:06E01114。
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54个学时,每周3学时,第4学期开设。
赋予学分:3分。
后续课程:文学理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
其后续课程为马列文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概论等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文学理论是国家教育部确立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论观来分析,解决实际文学问题的能力,更新学生的文学观念,为学生学习中外文学史课程及其他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全面理解并掌握文学的本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文本结构和审美形态以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对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当前我国的当前的文学创作进行欣赏和批评。
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等展开教学,使学生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本学科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外部联系。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
创作主体和艺术思维,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和审美形态、文学批评和欣赏的方法及实际操作等。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和功能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和古今中外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观点。
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本质理论的发展和各宗各派对文学本质的理解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
文学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学实践的发展和文学现象的存在而发展变化的。
文学实践的发展带来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带来文学理论的创新。
对新的文学观念的了解和接受是该课程的难点。
运用文学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读解文学作品是本课程的又一难点。
《目录学概论》教学日历
![《目录学概论》教学日历](https://img.taocdn.com/s3/m/f231fccffe4733687e21aaab.png)
书目文献资源利用新趋势;
3
17
实验
选择某类型专利,绘制其专利地图
3
18
汇报交流
对实验结果、平时作业和内容讲授课程相互汇报交流
3
3
3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官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
史志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3
4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二)
私人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专科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导读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3
5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三)
近现代书目工作;
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
3
6
第三章西方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目录学的概念、体系、历史;
《目录学概论》教学日历
本课程共5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6课时,实验12课时,讨论3课时,学生汇报交流3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周数
讲课内容
学时
讨论内容
学时
实验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一)
目录学的概念、目录学基础理论(二)
目录学的发展趋势;
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文摘编纂法;
索引编纂法;
3
13
实验
利用书目文摘索引等工具来揭示和报导文献
3
14
第六章书目控制
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书目工作标准;
文献范围与控制;
3
15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书目情报需求;
书目情报服务;
3
16
第八章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图书在版编目;
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大纲
![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a5545e8172ded630b1cb693.png)
《图书馆学概论》教学大纲绪论一、内容要点1.图书馆学的特点2.图书馆学的功用3.图书馆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图书馆学:对象、体系与内容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图书馆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和宏观对象;图书馆学研究的角度与方法;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四个阶段);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
2.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普通图书馆学的概念及其内容;专门图书馆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比较图书馆学的概念、内容及其三种研究类型;应用图书馆学的两种含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图书馆学的体系结构图。
3.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应用理论与应用方法;图书馆现代化;图书馆技术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事业史和图书馆学发展史二、思考题1.图书馆学研究的宏观对象与微观对象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分别指什么?第二章图书馆学:性质、方法与趋势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人类有关科学分类思想的发展简况;我国关于图书馆学性质的讨论;图书馆学在现阶段带有较强的社会科学特性;图书馆学具有应用科学的性质;图书馆学具有管理科学的性质;图书馆学在未来可能会是综合性科学。
2.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与图书馆学有直接关联的学科同族关系、交叉关系、应用关系;与图书馆学有间接关联的学科3.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哲学方法;图书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4.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调整研究对象,立足更广阔的实践基础;融合理论与技术,创造学科发展新优势;重视对知识的组织与控制,强化管理学科色彩;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新的学科生长点二、思考题1.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专门方法?第三章图书馆及其社会职能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的概念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文献信息资源、用户、工作人员、技术方法、建筑与设备。
各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图书馆的产生: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及特点、文字和文献、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图书馆的发展: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图书馆发展的特点3.图书馆的属性图书馆的一般属性(社会性、依辅性、学术性);图书馆的本质属性4.图书馆的社会职能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5.图书馆与现代社会图书馆与知识经济;终身学习理念与信息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应成为社区、学校、机构的信息中心,使当地公益性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图书馆与信息产业;图书馆与文化产业二、思考题1.什么是图书馆?对图书馆定义的认识发生过哪些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如何看待图书馆?2.图书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对图书馆的构成要素的认识发生过哪些变化?你如何评价“要素说”?第四章图书馆的类型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意义及标准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意义;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按图书馆领导系统划分;按藏书范围划分;按读者对象划分2.国家图书馆图家图书馆的类型;国家图书馆的职能3.公共图书馆概况;省级公共图书馆;省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国际图书馆界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认识4.科学、专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概况;性质和任务;特点5.高等学校图书馆(重点掌握)概况;性质和任务;特点6.其他类型图书馆工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军事图书馆二、思考题1.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相比,科学专业图书馆与高等学校图书馆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图书馆事业的一般含义;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2、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成就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我国图书馆事业成就概述3、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我国的图书馆系统;我国图书馆事业结构的特点4、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重点了解)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必然性;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内容;我国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5、图书馆网含义;类型;建立图书馆网的意义;图书馆网的组织;图书馆网的职能6、国书馆业务辅导工作意义和任务;业务辅导网的组织;业务辅导活动的特点;业务辅导工作的方法7、图书馆法意义和作用;图书馆法的内容;我国图书馆立法展望二、思考题1.什么是图书馆资源共享?哪些主要因素导致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产生与发展?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第六章图书馆微观工作体系(重点学习)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的微观结构图书馆结构与功能图2、文献资源共享建设文献信息搜集;文献登录;文献加工整理;文献组织3、用户服务工作用户发展;用户研究;流通推广;宣传辅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网络信息导航与服务;用户教育与培训4、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拓展馆外主动服务;预期式信息服务;馆际互借服务;图书馆环境下的联机服务;互动式多媒体用户教育;学习服务;新型网络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5、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阶段;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二、思考题1.图书馆微观工作体系是什么样的?2.文献资源建设包括哪些内容?3.什么是读者服务工作?它包括哪些服务内容?4.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5.我国图书馆信息产品商品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6.什么是图书馆自动化?它包括哪些内容?第七章图书馆管理原理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管理的含义、对象和特征图书馆管理的含义;管理的对象;管理的特征;图书馆管理学2、图书馆管理的意义和原则图书馆管理的意义;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原则3、图书馆管理的内容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图书馆管理的内容(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二、思考题1.什么是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管理的对象有哪些?图书馆管理有哪些特点?2.从管理学理论角度来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从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出发,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第八章图书馆管理实务 (重点学习)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工作组织图书馆工作组织的意义和作用;图书馆业务机构的设置2、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意义;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内容3、图书馆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图书馆岗位责任制;图书馆目标管理4、图书馆管理体制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馆长负责制5、图书馆统计图书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图书馆统计的指标体系;图书馆统计分析及其方法6、图书馆工作评价与图书馆评估图书馆工作评价的意义;图书馆工作的评价标准;图书馆评估7、图书馆工作标准化标准化的意义;原则;内容;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的现状8、图书馆管理改革与创新二、思考题1.图书馆一般要设立哪些业务部门?设立这些业务部门的依据是什么?2.什么是图书馆规章制度?在建立和执行图书馆规章制度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图书馆规章制度一般要包括哪些内容?3.图书馆为什么要加强统计工作?4.图书馆统计的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哪几种基本的指标?5.图书馆统计分析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对这些比率进行计算?图书馆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几种?6.为什么要进行图书馆工作评价工作?图书馆工作评价的标准是什么?7.图书馆评估有何意义?图书馆评估时要考虑的主要指标有哪些?8.图书馆工作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哪些?第九章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重点学习)一、本章主要内容内容补充二、思考题1.什么是电子图书馆?什么是数字图书馆?什么是虚拟图书馆?这三种称谓有区别吗?它们是什么关系?2.什么是数字图书馆?它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动作的?第十章复合图书馆(内容需补充)第十一章图书馆现代化与电子版权问题(重点学习)一、本章主要内容1、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意义;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的进展;我国文献数字化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文献数字化工作面临的迫切问题及解决方案2、数字图书馆的电子版权问题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对数据库内容的特别保护;数据库的合理使用;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使用的版权问题;数字图书馆如何合法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的侵权形式;电子复制问题二、思考题1.为什么要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2.如何对数据库进行版权保护?3.为什么说图书馆工作中要强调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4.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及功能是如何体现与加强的?结语: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一、内容要点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及功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的转变;图书馆用户服务由文献传递服务向信息导航服务转变;图书馆组织管理向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方向转变;图书馆队伍建设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教学设计]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设计]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6fd96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8.png)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民俗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航空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知识通识选修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精神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二、课程设置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三、学时、学分与教材本课程计划学时34学时,学分为2学分。
推荐教材: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书:《民俗学》陶立璠著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民俗学教程》苑利顾军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民俗学导论》叶涛吴存浩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目录学教学大纲
![目录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b853d376a20029bd642d3f.png)
目录学中文名称:目录学周学时:2英文名称:Bibliography 学分:2教学内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史的大学本科生。
开设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关古籍目录的基本知识;了解重要及常用的古籍目录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学会使用古籍目录;促进学生对古籍的了解、掌握,为读书治学提供方法指导。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古籍目录分类法的演变及形成;(二)历代重要目录的编制情况及其学术地位、特点、影响;(三)古籍目录的种类、性质及功用。
本课以课堂教学与课下实习相结合,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查阅并熟悉各种类型的目录。
教学大纲:第一章目录与目录学(2学时)一、“目录”名称的由来二、目录学的形成第二章古籍目录的功用(4学时)一、指点读书治学的门径二、考察学术源流的演变三、了解书籍的内容四、辨别书籍的真伪五、考察书籍的源流六、了解古籍版本第三章古籍目录分类及演变(4学时)一、《七略》与六分法二、四部分类分的产生三、“四分”、“五分”、“七分”法并行四、四分法正统地位的确立第四章古籍目录编制简况(12学时)一、《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二、《隋书·经籍志》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四、《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及《续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五、《文渊阁书目》、《新定内阁藏书目》、《国史经籍志》《明书·经籍志》、《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六、《四库全书总目》第五章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8学时)一、从编制体制、目的上区分(国家书目、史志目录、私藏目录)二、从内容、性质上区分(综合目录、专科目录、地方目录、特殊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三、索引的结构
四、索引编制程序
五、索引的校印
六、索引评价
第六章书目控制
第一节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类型
三、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具体策略
第七节书目文献资源利用新趋势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讲述书目、书目工作、目录学的概念;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点、内容范围;目录学的应用原理、发展原理、基础理论原理;目录学的学科性质,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外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的关系;目录学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和认识过程等。
一、导读的起源
二、导读与禁读
三、《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读书次第》
六、《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
七、近现代导读书目
第六节近现代书目工作
一、西学书目
二、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
三、20世纪书目工作
第七节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
一、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二、郑樵的目录学思想
三、胡应麟与祁承 的目录学思想
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书目编制方法,文摘摘要的内容构成、制作步骤与评价,厘清索引与书目的关系,掌握索引的编制方法和评价。
第六章书目控制
从书目控制思想的起源、经验积累、深刻变革以及UBC的产生与发展、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等方面介绍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介绍文献著录与编目、分类标引、文献数据库、文献生产与代码、信息处理与交换、数字化信息组织等方面的书目工作标准,并对文献范围与控制进行介绍。
教学要求:首先立足宏观,通过课堂讲授从整体上介绍对文献进行揭示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微观深入,从概念、作用和方法这三大方面入手,结合各种实践,介绍并讲解各种文献揭示基本方法具体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独立完成各种文献揭示成果,并运用到平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中。
重点难点:了解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掌握书目提要、书评和综述的特点、作用与撰写方法,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
教学要求:结合PPT展示,使学生明确目录学的基本概念,确立目录学的内容和范围,学习和研究目录学理论;通过认识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目录学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了解各类型书目的概念和区别;认识网络环境下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分别介绍书目情报的含义、书目情报的需求、书目情报的需求者、书目情报的意识、书目情报的能力效用信息,并对影响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因素、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书目情报、书目情报需求、意识、能力、服务等基本概念,了解书目情报需求分析的内容、书目情报服务的意义,以及新的形势下,网络环境下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目的
二、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形式
第四节综合性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检索中文古籍
二、检索近现代中文图书
三、检索外文图书报刊
第五节专科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专科书目的产生与发展
二、常用专科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三、宗教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第六节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要求:通过PPT展示,使学生一要了解什么是书目控制,以及书目控制的机构、作用和发展特征;二要了解UBC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元数据的含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元数据规范;三要掌握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文献范围与控制的结构与内容。
重点难点:了解书目控制的含义、起源、机构与作用;世界书目控制的发展特征;掌握较有影响的书目控制标准、元数据;了解文献控制的内容范围。
重点难点:掌握西方目录学的体系;区别分析目录学与列举目录学。
第四章文献揭示与组织
讲述文献揭示、文献著录的基本方法,分别介绍书目提要、书评、综述的作用、类型、编写方法,以及对文献组织的方法(含网络信息资源)。
实验内容:(1)利用知识地图为工作来揭示文献之间的关联;(2)利用知识地图为工作来发现学科发展的主要前沿问题。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陈传夫
课程中文名称:目录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y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图书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新的信息环境下目录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中、西目录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人物的重要目录学思想;掌握揭示报导文献信息、编制各类型书目文摘索引的方法。培养书目情报意识,具备书目情报服务的能力。将目录学知识与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具备书目工作实际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PPT展示,从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目录等类型书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目录学史;从西学书目与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等方面了解近代书目工作;了解中国目录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
重点难点:掌握《别录》与《七略》的历史地位、四部分类法;《隋书》与《明史文艺志》的历史地位;区分《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书目工作的近代化历程;目录校勘的目的;古代目录学的两个高峰——章学诚与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的比较。
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例,使学生对书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有关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本课程内容基本包括理论、历史、方法、管理、应用等几个方面,是一门含实践/实验的概论性课程。掌握目录学课程是为从事书目工作实际、学习专科目录学和为今后进一步从事目录学研究打基础。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目录学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书目
二、目录工作
三、目录学
第二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一、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二、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第三节目录学的基本原理
一、目录学应用原理
二、目录学的发展原理
三、目录学基础理论原理
第四节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目录学的学科性质
二、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节联合目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联合目录概念
二、联合目录编撰简史
三、联合目录的编制方法
四、编制联机联合目录的实质性进展取决于MARC技术
第三节图书在版编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图书在版编目
二、图书在版编目特点
三、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意义与作用
四、在版编目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五、CIP的著录内容与发行形式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第一节书目情报需求
一、书目情报概念基础
二、书目情报需求分析
第二节书目情报服务
一、书目情报服务的意义
二、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
三、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国家书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国家书目的特点
二、缴送本制度
三、国家书目的简要回顾
四、现代技术环境下国家书目编纂的原则、标准
六、《录鬼簿》等戏曲专目
七、《古今书刻》、《汲古阁诸刻题跋》与《汲古阁珍藏秘本目录》
八、《两浙古今著作考》、《蜀中著作记》与《关右经籍考》等
九、《医藏书目》与《阅藏知津》
一十、《经义考》、《小学考》与《读易别录》
一十一、《勿庵历算书记》、《方舆书目》与《古今方舆书目》
一十二、其他
第五节导读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书目文献编纂法
讲述书目编撰的理论基础与编制方案,文摘的特点、类型、内容构成、款目制作与评价,索引与书目的关系,索引的构成、分类、结构、编制方法与评价。
实验内容:利用书目文摘索引等工具来揭示和报导文献。
教学要求:主要从基本概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评价这三个大的方面对书目文献编纂法进行讲解。其中,书目、文摘和索引的具体编制方法是本章讲解的重难点。通过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三种书目文献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