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经济常识

合集下载

行测常考常识

行测常考常识

行测常考常识一、常识之政治部分行测里政治常识可不少呢。

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可太重要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比如说咱们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这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体现,而这些政策又推动了国家不断发展,这就是意识的反作用啦。

还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常考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很多方面,像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在行测题里经常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哦。

二、常识之经济部分经济常识也是重点呢。

供求关系是很有趣的一个点。

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往往会下降;而供小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

比如在房地产市场,如果房子建得太多,买房的人又少,那房价就可能会降下来。

还有宏观调控的手段,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常常被考到。

货币政策有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财政政策有税收调整、政府支出等。

三、常识之文化部分文化常识超级丰富。

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有很多考点,像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背后是对新年的美好祈愿;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对团圆的向往。

文学方面,四大名著那是必须要知道的。

红楼梦里复杂的人物关系,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除魔,这些都是常考点。

还有诗词歌赋,李白的豪放飘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沉郁顿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常识之历史部分历史常识就像一个大宝藏。

从古代史开始,像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他推行的郡县制影响深远。

汉朝的文景之治,休养生息,让国家繁荣起来。

再到近代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是( )。

A.国家B.企业C.个人D.市场正确答案:B解析: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只能通过各自所在的企业向社会提供劳动,而每个企业的集体劳动只是局部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其社会劳动的性质,只有通过产品的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后才得到转化和实现。

因而,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贡献大小,而且还取决于本企业的经营状况。

因此,不同企业的劳动者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2.各种人才市场应该属于市场中介机构中的( )。

A.半官方性质的中介机构B.行业协会机构C.媒介性机构D.专业性服务机构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中介行为的性质,可将中介机构分为以下几类:(1)服务性机构。

如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期货市场、批发市场等。

(2)媒介性机构。

如经纪商、代理商、拍卖行、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等。

(3)咨询性机构。

它通过调查研究,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

(4)公证性机构。

如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组织等。

(5)行业性机构。

如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消费者协会等。

故本题答案选C。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是按照( )来进行的。

A.追求最大收入的动机B.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C.价格规律D.按劳分配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的,追求最大收入的动机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4.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较小的一组商品是( )。

A.电视机、食用油、禽蛋B.蔬菜、米面、日用调味品C.金银首饰、液化气、家用摄像机D.海鲜产品、电脑、轿车正确答案:B解析: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所以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较小。

行测经济学常识

行测经济学常识
反映生产资源价格变动的指标,是一个先行经济指标
5
GNP 缩减指数
反映消费品和生产资源价格变动的综合性指数
6
GDP(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7
GNP(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8
恩格尔系数
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13
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
14
需求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分为需求缺乏弹性和需求富有弹性
15
需求收入弹性
赚钱多少对买东西的影响,分为正常品(正向变动)和劣等品(反向变动)
16
边际效应
新增满足程度逐步递减的现象,如吃鸡腿时,随着数量的增加,满足程度逐渐降低
17
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变化,变动成本则随业务量发生变化
18
机会成本
选择一个方案后,放弃的另一个方案的利益就为机会成本
19
沉没成本
已经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
20
市场类型
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类型
9
基尼指数
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数值在0和1之间,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10
需求法则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商品价格越高,购买量越少;价格越低,购买量越多
11
供给法则
厂商生产商品时,商品价格越高,生产量越多;价格越低,生产量越少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测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国情常识 1.人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14亿。

2.地理: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面积。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3.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二、政治常识 1.中央政府组织: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2.国家元首:中国的国家元首是主席,现任国家主席是习近平。

3.政府机构:中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务院、人民代表大会、政协等。

4.政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

三、经济常识 1.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是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2.GDP: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GDP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3.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大量农民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外贸: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四、法律常识 1.宪法:中国的宪法是最高法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利和义务等。

2.刑法:中国的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法律体系,对各类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

3.合同法:中国的合同法是保护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各方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4.知识产权法: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包括版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五、文化常识 1.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2.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具有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3.习俗: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拜年、红包、团圆饭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行测常识之经济篇

A.挖掘业
B.房地产
C.物流
D.教育培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2.A【解析】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靠固定工资收入的人会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3.D【解析】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本题中小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有滞后,属于流通手段。

4.A【解析】选.西方经济理论将开放经济体的国内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非贸易品的价格基本不受国际市场影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非贸易品包括金融服务、运输等。

根据经典汇率决定理论,本币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市场贸易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会负向影响到国内市场贸易品价格,非贸易品部门取得相对价格优势,从而使生产要素向非贸易品部门聚集,非贸易品部门得到更快发展。

5.A【解析】第三产业: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提高科技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房地产业不同于单纯的建筑行业,涉及服务和流通各个部门,属于第三产业。

挖掘业是第二产业。

行测常识汇总

行测常识汇总

行测常识汇总一、政治常识政治常识是行测中的重要一环,涉及到国家的体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在政治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如国家主席、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还要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了解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行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经济等内容。

在经济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还需要了解宏观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此外,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也是必要的。

三、法律常识法律常识是行测中的重点内容,涉及到法律法规、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在法律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还需要了解我国的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也是必要的。

四、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行测中的一项基础知识,涉及到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名人等方面的内容。

在文化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艺术,如中国传统节日、古代文人雅士等;还需要了解一些文化名人和文化经典,如文学作家、艺术家、文化遗产等。

五、科学常识科学常识是行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科学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如力学、光学、化学等;还需要了解一些社会科学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同时,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是必要的。

六、地理常识地理常识是行测中的一项必备知识,涉及到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地理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在地理常识中,我们需要了解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如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等;还需要了解一些地理资源和环境问题,如水资源、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

七、历史常识历史常识是行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

行测常识汇总大全一、政治常识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基本路线2.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党的领导体制4.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7.党的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8.公务员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9.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民主专政11.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12.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13.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14.政府权力和行政监察机制15.政治伦理和反腐倡廉二、经济常识1.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2.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和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4.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5.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6.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7.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8.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9.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10.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11.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12.能源和资源保护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14.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三、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2.宪法和法律法规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4.民法和民事诉讼法5.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6.经济法和商法7.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8.婚姻法和家庭法9.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0.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1.环境保护法和安全生产法12.食品药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3.司法制度和法官律师工作制度14.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建设四、文化常识1.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世界的历史和文化3.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5.中国的文艺和文学艺术6.世界的文艺和文学艺术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品质9.文化交流与对外文化传播10.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11.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五、地理常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境、领海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4.中国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5.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6.世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7.世界的经济区域开发和城市化8.边界贸易和口岸通关9.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10.落地生根和科技创新11.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经济常识练习题及答案行测考试经济常识练习题:1.完全垄断企业可以以( )方法定价,以获得最大垄断利润。

A.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定价B.成本加成法C.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相结合的策略定价D.价格领先制2.以下选项中( )不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

A.大幅度调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B.大幅度调降央行再贴现率C.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D.大幅度增发国债3.近年来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以下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是( )。

A.减少财政支出B.实行结构性减税C.降低存贷款利率D.增加货币发行规模4.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网上团购的盛行( )。

A.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B.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C.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D.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 )。

A.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B.国家干预方式C.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式D.国家税费征缴方式6.从交易对象的属性及它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角度划分,我们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类。

下列不属于要素市场的是( )。

A.劳动力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C.消费品市场D.金融市场7.( )不完全属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

A.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C.价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8.假如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是成本推动,如果没有( )的伴随,将会引起严重的经济萧条。

A.供给增长B.供给减少C.需求增长D.需求减少9.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

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B.效率的提高C.社会的公平D.内需的扩大10.下列对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认识正确的是( )。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

公务员行测必备经济学常考常识一、供需关系与市场价格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理解供求关系对于解读市场价格变动至关重要。

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势。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市场参与者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需求量超过供应量,价格就会上涨。

市场经济的作用就是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来实现价格的合理变动。

二、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生产要素是指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源。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能力。

这些要素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生产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投入造成的费用。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方面。

固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数量无关的费用,如租金、折旧等。

变动成本则随着生产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如原材料采购、人工工资等。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等原因引起。

而政府干预是为了修正市场失灵的现象。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的干预旨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控的政策。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体的流动性和利率,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调控作用。

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产业政策则是通过支持和引导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长期以来呈现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这些周期性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优势,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一、政治常识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重要会议及其决议- 党的重要理论和政策2. 国家机构和法律体系- 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 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基本原则3. 时事政治- 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 国家政策的变动和解读二、经济常识1. 基本经济概念-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 中国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主要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3. 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组织- 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三、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 各个朝代的更迭和重要事件- 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2.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国际关系的发展四、地理常识1. 中国地理- 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2. 世界地理-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 - 重要的地理现象和环境保护五、科技常识1. 科学技术发展史- 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 当代科技的发展趋势2. 基础科学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概念 - 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3. 高新技术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 - 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六、社会文化常识1. 中国文化- 传统文学艺术- 传统节日和习俗2. 世界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3. 社会问题-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七、法律常识1. 宪法和行政法-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行政法规和行政诉讼法2. 刑法和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罪名-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合同法3. 其他法律知识- 经济法、劳动法、环保法等- 法律援助和维权途径八、行测考试技巧1. 时间管理- 如何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快速阅读和答题技巧2. 答题策略- 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判断题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3. 心理准备- 考试焦虑的应对策略- 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行测常识知识点汇总应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时事政治进行更新和调整。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

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2024一、政治常识。

1. 时政热点。

- 国内外重大事件,如重要国际会议(如G20峰会等)的成果、意义。

- 我国的重大政策举措,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进展、成果和发展方向等。

2. 党的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

二、经济常识。

1. 宏观经济。

- 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影响。

2. 微观经济。

- 市场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

- 企业经营的相关知识,如企业的成本、利润、市场竞争策略等。

三、法律常识。

1. 宪法。

-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权利。

2. 民法。

- 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的相关规定。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3. 刑法。

- 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 常见的罪名,如盗窃、抢劫、贪污等罪名的认定和量刑标准。

四、历史常识。

1. 中国古代史。

- 朝代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等)和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等)。

- 古代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文化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2. 中国近代史。

- 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3. 世界史。

- 古代世界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

- 近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五、文化常识。

1.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思想文化,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经济常识)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常识判断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GDP的计算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B.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C.“金砖国家”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五个国家D.东盟是指东亚五国为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而建立的区域性国家联盟正确答案:C解析: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其计算并未包括对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绿色GDP的计算才包含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故A项错误。

G20峰会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金砖国家”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将它们的英文起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S。

D项东盟是东南亚国家区域联盟,不包括东亚五国。

知识模块:经济常识2.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以上是下列哪个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确答案:B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是监督汇率和政策协调,提供资金融通。

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使其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

行测经济常识行测经济常识是指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所涉及的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测经济常识:1. 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居民收入等。

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货币和金融政策:了解货币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和调控手段。

掌握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工具等相关概念。

3. 经济体制:了解不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例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

理解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和产权制度等基本概念。

4. 国际贸易和投资: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贸易壁垒和关税等概念。

理解外汇市场、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等相关知识。

5. 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了解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了解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如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

6. 财政政策和税收: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用途,掌握税收制度和税种的分类。

了解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

7. 劳动经济学: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就业问题,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理解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制度。

8. 价格和通货膨胀:了解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影响。

了解物价调控和反通胀政策。

9. 经济增长和发展:了解经济增长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掌握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

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

10. 社会保障和福利: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掌握相关的政策和运行机制。

这些是行测中常见的经济常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解答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建议通过阅读经济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及关注经济新闻和热点问题,不断加强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行测考试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

行测考试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

行测考试经济常识习题:1.为了应对2022年底以来的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 )。

A.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B.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C.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D.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以下关于经济政策与经济行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政府加大采购力度,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B.当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应降低存款利息C.当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D.政府购回已发售的债券,有助于抑制通货紧缩3.经济学上,狭义的货币(M1)是指A.现金B.现金和存款C.现金和活期存款D.现金、存款和债券4.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如进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制等,这属于( )。

A.关税壁垒B.非关税壁垒C.技术壁垒D.非倾销壁垒5.一般来说,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靠固定工资生活的人( )。

A.生活水平会下降B.生活水平会提高C.没有变化D.幸福感会增强行测考试经济常识习题答案:1.答案: C解析:2022年底,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故本题选C。

2.答案: A解析:政府加大采购力度是增加财政支出的表现,增加财政支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用来治理通货紧缩,有助于提振经济,扩大社会需求,A表述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C解析:狭义货币是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广义货币相对。

狭义货币又称为交易货币,包括现金和所有活期存款;广义货币包括狭义货币以及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B解析:所谓非关税壁垒,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指发达国家除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

2025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

2025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

2025行测常识必背知识点一、政治常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是超级重要的知识点呢。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唯物论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就像我们每天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才让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辩证法就很有趣啦,它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比如我们的人际关系,相互影响,而且一直在发展变化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让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了明确的方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意识到发展不能只看经济,还要兼顾环境、社会等多方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等多方面的创新理论,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

二、法律常识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比如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们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权利。

还有言论自由权,但这个自由也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哦,不能想说啥就说啥,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2. 民法: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像我们平时签订的买卖合同就受民法调整。

如果在买卖过程中出现欺诈行为,那受损方是可以依据民法要求赔偿的。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哪些行为是犯罪,犯了罪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都在刑法里规定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盗窃,根据盗窃的金额和情节严重程度,会被判处不同刑期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刑罚。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作为一名准备参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生,经济常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知识点。

以下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
1. 国民经济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增加值等。

2. 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周期长度不一定相同。

3. 税收制度:主要有直接税和间接税,其中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4.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作用是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

5.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

6.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经济运行,其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

以上就是行测常考的经济常识,希望考生们能够掌握并在考试中得到应用。

- 1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积累:常见的经济术语1.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2.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

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

3.搭便车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4.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其中需求量是不能被观测的。

需求曲线可以以任何形状出现,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

5.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也译为“劳伦兹曲线”。

就是指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

6.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7.LM曲线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LM曲线是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换一句话说,在LM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这些组合点恰好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

公务员行测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

公务员行测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

公务员行测经济常识习题及答案1.尽管有关部门年年都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专项活动,但少数厂家制假售假现象仍屡禁不止。

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干扰企业质量意识B.破坏社会信用制度C.加剧市场竞争程度D.严重扰乱市场秩序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下列选项中,属于纯粹公共产品的是。

A.自来水B.环境保护C.高等教育D.基础设施3.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由于资源、人口、环境的限制,粗放型增长已难以为继B.经济学家认为这样比较好C.我国已实现了初级工业化D.国际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1年提到:A.百分之二十B.百分之三十C.百分之四十D.百分之五十5.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需要全面提速。

实体经济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集中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严重滞后,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我国通过出口化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空间明显缩小。

我国现阶段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A.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B.扩大投资需求,特别是住房投资,保持经济更好更快增长C.扩大国外需求,特别是技术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D.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需求,保持经济更好更快增长1.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重点在“但”字之后,因此,少数厂家制假售假现象仍屡禁不止,显然会扰乱市场秩序,选择D项。

2.答案: B解析: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睛与解题技巧(注:黑色字体为原来的复习大纲,彩色为自行添加的内容)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1)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①、李嘉图②、西尼尔、穆勒③、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④。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①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在《国富论》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是被广为接受的:①分工论。

斯密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说,按照目前的情形,普通人要单独制针是毫无效率的,但是分工组织在工厂内成立的话,一人一份的生产量将可达240倍以至4800倍,由此揭开了近代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原因。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他的绝对优势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②价值规律的初阐述与“看不见的手”。

斯密提出了市场价格(商品价格)围绕自然价格(商品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斯密实质已对价值规律做了初步的阐述,只不过是概念有所偏差而已。

③资本积累。

斯密认为,节省剩余价值而量行投资,就是资本积累,这被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机能。

④自由贸易主义。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奖出限进政策,是一种独占殖民地贸易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借贸易差额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因此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

李嘉图②是英国资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和完成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他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李嘉图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国际贸易方面,他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并且在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也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对优势理论解决了斯密留下的难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由贸易的条件,实际上,相对优势理论侧重在依托现有资源选择商品时,采取“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

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③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萨伊④是法国经济学家,其为现代所熟知的主要是萨伊定律(Say’s Law),该定律以萨伊之名而命名,是一种自19世纪流传至今的经济思想。

不过萨伊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依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

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实际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该观点,经济危机同样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演成为萨伊定律科学性的反证)(2)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①、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①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3)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3.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5.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8.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9.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14.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5.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16.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1)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商品(C )——货币(M )——商品(C )。

(3)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7.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8.纸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 商品价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 (2)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1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长期以来,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4.价值规律的作用(1)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5.如何认识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国民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国民收入分配情况可用下图表示: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26.如何认识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