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阅读理解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边城》小说的创作背景。

掌握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边城》创作的时期背景,如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

讲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重点强调其在边城题材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边城》创作背景。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的了解。

第二章:小说情节概览2.1 学习目标把握《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开篇的铺垫作用。

2.2 教学内容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分析小说开篇部分的描写和铺垫,如对环境、人物的描绘等。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小说开篇部分,并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情节发展图来梳理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学习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等,关注其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

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如封建礼教、苗族文化等。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人物描写和对话。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学习目标探讨《边城》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

4.2 教学内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性、爱情、家庭等问题的探讨。

分析小说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如封建礼教、社会阶层等。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小说的主题表达。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5.1 学习目标分析《边城》小说的艺术特色。

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语言风格等。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达。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小说相关章节,关注艺术特色的表现。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边城》创作的背景。

掌握作者沈从文的基本信息及其文学地位。

1.2 教学内容沈从文生平介绍。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背景。

湘西边陲的生活环境。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贡献。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边城》的创作背景。

小组讨论,分享对湘西边陲生活环境的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概述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能够说出《边城》创作的背景。

学生能够描述湘西边陲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小说情节概括2.1 教学目标把握《边城》的主要情节。

理解小说中的冲突与高潮。

2.2 教学内容小说主要情节的梳理。

小说中的主要冲突与高潮部分。

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小说中的冲突与高潮部分。

小组讨论,分析冲突与高潮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概述《边城》的主要情节。

学生能够找出小说中的主要冲突与高潮部分。

学生能够分析冲突与高潮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小组讨论,分享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说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边城》的主题。

理解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4.2 教学内容《边城》的主题。

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边城》的主题。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说对人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探讨。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说出《边城》的主题。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模板6篇青春与成长的规律:作品塑造了一群在青春期的年轻人物,通过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揭示了青春与成长的规律和人生的丰富内涵。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写,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民俗风情,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通过讨论与思考,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节选文本:《边城》第一章至第四章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写与民俗风情的把握,以及对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利用图像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作品中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3.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节选文本,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如翠翠的纯真、爷爷的慈爱等。

4. 探讨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描写,如对湘西山水、古镇的描绘,感受作品的艺术5. 了解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婚礼习俗等,感受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自然风光描写和民俗风情等。

2. 请学生思考:《边城》所反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依然存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内容1. 节选文本:《边城》第五章至第八章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的深化。

3.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中情感线索的变化,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七、教学方法1. 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索人物内心世界。

2.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表现,从而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3. 利用文本中的描写,帮助学生感知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了解其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学习和运用小说中的方言词汇,感受地方特色。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域特点。

2. 阅读节选文本,了解主要情节,概括故事大意。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翠翠、爷爷、傩送等。

4. 探讨小说主题:人性美、自然美、命运与选择等。

三、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背景和主要情节的掌握。

2. 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理解和运用方言词汇。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探讨主题。

3. 比较法: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4. 实践法:模仿小说中的方言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练习。

1. 引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阅读:让学生阅读《边城》节选文本,要求边读边思考,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分析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情节,阐述人物性格特点。

3.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完整版《边城》,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2. 收集有关《边城》的资料,了解作者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和发言情况。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节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节选文中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节选文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沈从文的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边城》节选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节选文中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解析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拓展延伸(1)介绍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

(2)讨论:如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体会其创作风格。

3. 尝试运用文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剖析文章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与其他作家的创作差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

《边城》知识要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2. 通过阅读,使学生把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边城》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学生对乡土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沈从文,湖南湘西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

2. 故事梗概:《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翠翠与摊送、翠翠与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3. 人物形象:翠翠、摊送、傩送、祖父等。

4. 主题思想:小说以边城小镇为舞台,展现了人性的纯真与美好,反映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5. 艺术特色:沈从文运用湘西口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城》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和人物心理活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感知小说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段落,分析沈从文的写作技巧。

4. 欣赏法:欣赏小说中的乡土风情和人物形象。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边城》的文学地位。

2. 第二课时:阅读《边城》,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探讨《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5. 第五课时:选取典型段落,分析沈从文的写作技巧。

6. 第六课时:欣赏小说中的乡土风情和人物形象。

7. 第七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及其文学地位。

2. 学生能概括《边城》的故事情节,描述主要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分析《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运用所学,欣赏和评价乡土文学作品。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从文自传》等。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3.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4.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解读。

2. 学生对于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相关的小说文本和解读资料。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第1-2周:介绍小说背景和主题,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3-4周: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第5-6周: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7-8周: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4.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引起学生对《边城》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4. 讨论与交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5. 练习与拓展: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边城》教案范本

《边城》教案范本

《边城》教案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1.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

1.1.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介绍。

1.2.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分析。

1.2.3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

2.1.2 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解读。

2.2.2 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介绍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1.2 讨论法:分析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3.1.3 实践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教材:小说《边城》及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

3.2.2 多媒体: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过程4.1 教学安排4.1.1 第1-2课时:介绍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第3-4课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

4.1.3 第5-6课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过程4.2.1 导入: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4.2.2 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4.2.3 讨论:探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4.2.4 实践: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5.1.2 阅读理解: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

5.1.3 文学鉴赏:学生的作品分析和评价。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5.2.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6.1.1 让学生预习小说《边城》,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2024年《边城》教案模板6篇

2024年《边城》教案模板6篇

2024年《边城》教案模板6篇《边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4. 深入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人性美与道德的沦丧等。

5.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领会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中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描绘。

3. 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4. 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 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与道德沦丧的深层次含义。

3. 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边城》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异同。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人物形象、自然风光、地域特色、社会问题和情节结构等方面。

3. 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和分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主题、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看法。

6. 总结提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

7. 习题训练: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评价1. 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评价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 描述小说中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表达对作者热爱家乡的理解。

3. 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人性美与道德的沦丧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解释其艺术特色,给出自己的鉴赏体会。

七、教学内容1. 人物形象分析:以翠翠、傩送、祖父等人物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

《边城》(节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和隐喻,领会其深层含义。

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素养。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包括时代背景和地方特色。

2.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3. 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关注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心理变化。

4. 重要象征和隐喻的解读,如茶峒、渡口、爷爷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2. 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重要象征和隐喻的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对小说中地方特色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2. 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

3. 对小说象征和隐喻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深入剖析人物心理。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封面、作者照片和相关图片。

2. 影视资料:播放《边城》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

3. 纸质教材:分发小说原著和注释译本。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过程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小说,了解背景和情节。

4.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解读重要象征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第四课时:总结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论文写作:布置相关话题的论文,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

《边城》节选教案——教你如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

《边城》节选教案——教你如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

《边城》节选教案——教你如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节选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写作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边城》节选的内容和主题,欣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边城》节选文本和相关文学评论资料。

2. 学生准备:阅读《边城》节选文本,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边城》简介和节选文本的背景介绍。

2. 阅读理解:学生分享对节选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和内容。

4. 表达技巧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5.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如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

6.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作品进行分析练习。

7. 分享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作品,并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边城》全文,深入理解作品。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分析文章。

3. 教师可以推荐相关的文学评论书籍和文章,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节选文本,让学生掌握了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在写作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写出扎实的文学作品分析。

通过分享和评价,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边城》节选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作品分析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4. 提高学生写作文学作品分析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深化对《边城》节选文本的理解,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作品分析。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学作品分析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2024年语文教案-边城(节选)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4.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感受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本解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湘西风土人情理解,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域文化背景知识。

2. 对作品深入剖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 结合文献资料,辅助学生理解作品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湘西风土人情介绍等。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清单,以便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a. 分析《边城》节选的文学特色b. 探讨湘西风土人情在作品中的体现c. 人物形象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d. 作品主题:人性美与自然美的交融e. 比较阅读:《边城》与其他现代文学作品的相关主题2. 教学步骤:a. 引入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简介《边城》的整体情节。

b. 分析《边城》节选的文学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c. 引导学生关注湘西风土人情在作品中的体现,如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等。

d.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的纯真、爷爷的慈爱、傩送的豪爽等。

e. 探讨作品主题,分析人性美与自然美的交融表现。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

苏教版《边城》教案及习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使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3. 培养学生对湘西风土人情的了解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苏教版《边城》原著,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知识点讲解:讲解《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3. 欣赏分析:分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2.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分析作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边城》的时代背景、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第二课时:阅读原著,分析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第三课时: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技巧。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5. 第五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习题。

教案附录:课后习题1. 简述《边城》的故事情节。

2. 描述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3. 分析《边城》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4. 谈谈你对《边城》主题思想的理解。

5. 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谈谈对《边城》的印象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边城》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2. 课后习题: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书笔记: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阅读原著的情况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以增进他们对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边城》改编的电影,比较文字与影像的不同表现手法。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边城(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节选,使学生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的相关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向往,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感知《边城》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背景及人物关系。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领会沈从文的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沈从文笔下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基本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情节,分析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和乡土情怀。

6. 情感体验:学生谈感受,表达对作品中美好人性的向往。

7. 总结评价: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边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探讨作品中描绘的传统乡土文化,感受沈从文对家乡的热爱和传承。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沈从文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边城》节选的文本。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边城》导学提纲

《边城》导学提纲

吉安县第三中学“161”高效课堂导学提纲 高一语文备课组
我展示 我回答 我补充 我挑战 我纠错 我质疑 珍惜今天的拥有,明天才会富有。

《边城》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文章结构;
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

一、【导读流程】
作家、背景介绍 二、自主学习
安辑( ) 蘸( )酒 泅( )水 傩( )送 氽( )水 踹( )水 碧溪岨( )
茶峒 ( ) 埋( )怨 阗 ( ) 镇筸( ) 歇憩 ( ) 睨 ( ) 糍粑( )
快速阅读课文,看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三、合作探究
边城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四、当堂检测
本文一再描绘节日的热闹场面,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一、自主学习
1.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节选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2.画出表现这三种关爱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老船夫、翠翠、傩送人物形象;
2、探讨主题: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当堂检测
补充小说故事情节:如果你是傩送,你会回来吗?。

《边城》复习提纲

《边城》复习提纲

《边城》复习提纲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人,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历史学家。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被誉为仅次于鲁迅的“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

曾先后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教授。

著有《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中长篇小说。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由于他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和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建国以后致力于历史研究工作。

二、内容简介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三、精彩书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5篇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5篇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5篇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精选篇1)清莹的河水摆动着,弯曲了光线,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风拂过,带来细碎的草叶及竹雀草虫婉转的歌声。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狗。

简单的人,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情感。

它没有大悲大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撕心裂肺。

它就那样静静地诉说着,那样真实,那样细腻,它就象一眼清泉,轻柔地将人包围,慢慢地将人感化。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个朦胧的天堂。

这里有秀丽的山水,醇朴的乡民,热情的乡风,对于已习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人来说,这里不就是心灵的栖息地吗?作者从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纯真女孩的角度向我们细细诉说着景与情。

十五六风的女孩的心思最为敏感与缜密。

尤其是这样一个纯真的女孩,在美丽的环境与淳朴的民风中,心也就更加柔软了。

那个美丽的端午节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少年曾触动了她柔软的心,谁知命运弄人,大老与二老却同欢喜了翠翠。

他们身为优秀的青年,继承着茶峒地方的优秀品质,彼此鼓励谦让,公平竞争。

天保走了车路,便要傩送走马路。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软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

天保为成全弟弟而决心出走。

不想茨滩的水残酷无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呆呆在岸边遥望,对老船夫带了误会的傩送最终跟随了哥哥的脚步。

在一场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边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运刻意安排,翠翠终究走上了母亲的道路,这种无奈、悲伤、遗憾,就像是一层薄雾给最原始,最纯正的美披上了忧伤的色彩。

边城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提纲(精选篇2)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

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

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

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

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面有关《边城》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美。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

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驾船下行,不幸遇难。

傩送也终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而远走他乡。

E.《边城》中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外祖父),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岫为翠翠作伴,期待傩送归来。

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BD不得分。

(C项,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性格颠倒了。

E项,翠翠的爷爷并没有预知自己何时去世,因而也未曾当面把翠翠托付给杨马兵。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6分)答:当地规矩是过渡不收过渡人的钱,(2分)卖皮纸的坚持要给,老船夫收下一枚铜子,却搭上一把烟叶。

(2分)详写这一“争持”,表现了边城民风的淳朴。

(2分3、试理解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情感内涵。

(6分)答:唢呐声,可能勾起了祖父对翠翠母亲的回忆,(2分)孙女翠翠也到了唢呐送嫁的年龄,该有个好的归宿,(2分)这些让他忧喜参半。

(2分)4、根据文章,简析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8分)答:端午鼓声、迎婚喜轿,这些勾起翠翠两年前与傩送相识的记忆,(3分)少女对朦胧的爱情有所憧憬,羞涩矜持又让她难于向爷爷诉说。

(3分)翠翠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寄托的是自己少女的情怀。

(2分)写作背景:沈从文是带着年青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于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

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

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

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

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

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

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

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

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

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

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

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傩送:外在俊美,善歌。

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

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文章主旨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

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4.“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边城》结尾的文字,请对这个结尾作简要评述。

答:结尾预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

“—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

”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

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

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

5.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

答:重义轻利。

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

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6.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答:《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7.有人说:《边城》中在祖父叙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时之所以不和盘托出,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答:既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又是塑造人物的需要。

因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主要人物的描写。

8、请概括《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

答: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

哥俩都忠诚地爱着翠翠,对待爱情又都具有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

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9、请简述沈从文的以《边城》为代表的乡土小说的共同特征。

答:小说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深厚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0、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述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翠翠为什么心里会感到“薄薄的凄凉”?答:环境特征:忙碌一天的安静下来了,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的热闹气息,万物生机勃勃,雀子、杜鹃、泥土、甲虫都热烈勃发。

翠翠心理: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

11.简述《边城》中翠翠母亲的故事及其作用。

答:《边城》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

12.有评论家说《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谈谈你的看法。

答:同意。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

他生活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老船夫的优良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13.请结合《边城》中的次要人物如船总顺顺、杨总兵等,简析其“人情美”。

答:船总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

老船夫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帮翠翠办丧事。

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

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14.“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答: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

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15.“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