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蕴藏的物理知识一、引言古代的诗词作品常常以唯美的文字描绘了自然万物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诗词作品中,有时隐藏着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知识。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带领读者探索古人对物理现象的触觉认识与探索。

二、自然中的物理现象古代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他们不仅仅追求艺术的表现,更是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认知与理解。

他们的诗词中常常提到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现象。

1.光与色古人对光与色的观察和描绘广泛存在于许多古诗词中。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覆江烟霞随溜薄,迷蓝醉红游紫禁”,描述了水面上烟雾与霞光的美丽景象。

在这里,观察者通过光的折射和散射产生的色彩变化,描绘了江水上的景色。

2.水与流体力学古代文人用诗词描绘了大自然中水的流动和流体力学现象,如江河的奔流、潮汐的涨落等。

南宋文人陆游曾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里通过描绘鹦鹉洲上的草木和晴朗的天空,展现了长江的奔流和潺潺流水的景象。

3.天文学与力学古代文人对天文学和力学的认识也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通过描绘秋夜的凉爽和流星划过天际的情景,展现了天文学的知识。

三、古诗中的物理原理诗词常常通过美丽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将物理原理嵌入其中,使得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下面是其中一些典型的例子。

1.浮力原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萧几叶飘寒雨,楼头残梦觉秋灯。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粉袅珊珊。

”这里的“萧萧几叶飘寒雨”通过描绘树叶在雨中飘动,暗示了浮力原理;“梦啼红粉袅珊珊”中的“袅珊珊”则是对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描绘。

2.万有引力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还写道:“卧看牵牛织女星。

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

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

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假如物理知识只是以一系列单调抽象的文字图表呈现,学生就会感觉到一个冰冷、机械、毫无生气的物理世界.人教版教材开篇一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使人耳目一新,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笔者不禁把高中物理和丰富的诗词联系起来.诗词歌赋求善求美,是情感的产物;物理科学求真求实,是理性的产物.从表面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许多诗词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文学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诗词这宝贵的财富,一定能对物理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1物理的诗意诗人追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物理学家也善于从各种复杂现象中找出简单本质,用形式简单的物理定律、公式、理论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牛顿第二定律R3/T2=k将力和运动因果关系简洁地表达;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E=mc2将时空关系准确与简洁地表达;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将物质与能量简洁地表达.麦克斯韦、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谔等物理学家均以极精练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诗词讲究平仄对仗,格律优美.对称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的对称;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的运动过程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称;电生磁,磁生电;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等.万有引力定律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均遵循相同的科学法则;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所有电子都在各自的轨道绕原子核旋转,这与太阳系里各个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非常类似,显示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和谐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中ε=h γ,p=h/λ,普朗克常量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桥梁,而阿伏加德罗常数则联系着宏观量与微观量.理论物理与诗词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都是那样的凝练简朴、都具有和谐对称的美感,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都强调善于捕捉灵感,都充满着人类的激情和理想.2诗意的物理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笔者也追求行走在诗意的物理课堂.“诗意”就像物理中的“场”一样存在于课堂,影响着教学认识活动的进行.在沭阳参加中学物理名师赛时,笔者用古诗吟诵“我住江苏南,君在江苏北;同牵一条线,希望会来电.”,然后请同学配合,一起尝试“摇绳发电”,诗情与实景,很好地进入课题《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课题是《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笔者先让学生做体验性小实验:将一张纸对折,能折几次假如我们有一把理想的剪刀,猜想将一张纸对半剪开,不停地剪能剪多少次然后解释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惊奇与疑惑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笔者也尝试用形象的诗词来呈现抽象的物理定律.比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来诠释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任何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自发进行是有方向的,并且是不可逆的”;用“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来理解“不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会产生不均匀变化的磁场,而不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又会产生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从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就形成了电磁波”.《楞次定律》的表述: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阻碍”,我们可总结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道德经》)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也总结一些口诀来帮助记诵.例如“横波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自己平衡位置上下振动”不易理解,许多同行让学生记诵“左行左坡上,右行右坡上,峰点谷点无方向”;或简述为“上坡下,下坡上”;《常见电荷等势面》总结为“孤立电荷是球面,匀强电场是平面;同种电荷象花生,异种电荷两个蛋”;但如果说告诉同学是老师自己仿写诗词来总结,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加深理解.例如《平抛运动》总结为“平抛运动匀变速,水平竖直分解出,飞行时间高度定,射程还问初速度”;《狭义相对论》总结为“惯性参考系平权,光速不变相对演.尺缩钟慢新时空,高速增质效应显”;《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实验,总结为“微垫长板平摩擦,轻推空车匀速判;控制变量盘码拉,盘码与车轻重悬;先通电源后放车,关闭打点纸带选;比例适当来作图,以直代曲规律显”.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也隐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欣赏时,除了挖掘诗词的内涵,也可以探讨其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对相关诗词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之外,教研人员也将诗词引入课后作业及考试中.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引入“一江春水向东流”“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讨论参考系;2012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引入“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的歇后语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在平时作业时也可挑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判断参考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求速度;“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来说明分子的扩散运动;“闻其声不见其人”来说明衍射现象等.学习物理时,适时出动其“诗性”.一方面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物理知识,领略其烂漫的一面;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自觉联想其中的物理内涵.严谨的格律诗之外,也可以用现代诗去追求物理教学的语言美.在“给力”一词广为传唱时,网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时俱进地翻译成“不给力就不停或者不动;给力就加速;我给你给力的同时,你也得给我给力.”我们也可以把物理知识升华到哲理小诗:例如写棱镜“用水晶般的心灵编织七彩的梦”,写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等.格物致知,止于至善;任重道远,上下求索.寻求物理的诗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感;追求诗意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笔者相信我们的物理教学把物理和诗融在一起,交相辉映,会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中不乏具有物理知识的描述,下面就以物理领域的一些术语为例,在古诗词中探寻物理学的影子。

1. 顾惜朝衣莫虚掷,临风搏浪立中夕。

《离思五首》- 其四杜甫这句诗中的“搏浪立中夕”形象地描写了出现在远洋船舶上的“搏浪现象”。

而搏浪现象实际上是指船只航行时,由更快的推进水流向后延伸,在它的周围会产生两边水面的波浪,因此人常常感觉海上乘坐船只时会晕船。

这个现象很有趣,它涉及流体动力学等物理学领域。

2. 应时食角苦迟迟,已是箕帚夜全西。

《清平乐·李白》李清照这句古诗中提到了一个通常被称为“黄昏”的时刻,它是指天文学中太阳从天边彻底消失的过渡时刻。

在后来的物理学中,人们发现天空的颜色和快慢地变化与地球大气条件有关。

日落时,大气层更靠近地面,让光线穿过盖部分蓝色散开,从而形成天空渐渐变暗的情景。

3. 门泊东吴万里船,长沙绕城九十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这句话描述了东吴船只在滔滔长江上航行的情景,而对于物理学,人们对水的运动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在河流、海洋中,有许多涌浪、潮汐、旋涡等现象,而对它们建立的理论成为水动力学。

船只在水中航行,需要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巧才能保证船只的平稳航行。

4. 砌成此宫一百年,千秋万岁名犹存。

《万年殿》曹操这句话描写了一座建筑物“千秋万岁”的魄力和气势,但建筑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具有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支撑。

建筑学中的静力学、构造力学和地震学等都是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学科,人们在设计建筑物的结构时需要遵循结构稳定、荷载合理、抗震等一系列物理学原理。

5.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将进酒》李白这句诗以“酒酣”的方式描述了情感状态,而人类大脑和情感是物理世界中的“神经科学”分类,这个领域研究了如何从神经元的成像或者电信号中理解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如何控制奖赏,情感和意识等各方面的行为。

以上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粗略提及了几个领域,这些现象或者道理在过去,人们从自己日常的观察和思考中描绘出来,经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正式知识体系和学科范畴。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在感悟自然的也揭示了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探讨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

一、光学知识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到光的描述和运用,如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这样的描写,古人表达了对光的运动规律的感悟。

同样,在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宿雨软风生,小侯轻起烟。

断岗é横接!”这是对日晕现象的描述,在晨曦或黄昏时,由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对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一个环形光晕。

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诗词中,有着丰富的描写和表达关于力学知识的内容。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描述了日出和河流。

日出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现象,而河流则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自然流向海洋。

这些内容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知识的认识和感悟。

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热的运动、传播和转换相关。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热力学知识的描写和表达。

如苏轼的《石钟山》中,“惊蛰江南晴,花草上阳条。

”这句诗中反映了江南春天的天气情况,说明春天阳光温暖,万物生长。

这与热力学中的热能传递和生物生长规律相符。

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物理学科,而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关于声学知识的描写。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里反映了春风与花香的结合,而春风拂槛,使得花香更为浓郁。

这些诗句表达了古人对声学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物理学里最有诗意的话

物理学里最有诗意的话

物理学里最有诗意的话
物理学里最有诗意的话可能来源于量子力学领域,其中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的一句经典语句:“万物皆有联系,距离相近的粒子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无论它们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都是如此的优雅和精确。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中微观世界的奥秘和规律,带有强烈的诗意和哲学意味。

此外,关于物理学原理的诗句也有许多优美的表达,例如:
1. “波动世界,感悟物理,光的舞动,时间的流转。


2. “力学如诗,曲线优美,力的作用,无声胜有声。


3. “天地大舞台,物理为其韵,万物皆有律,演绎无穷妙。


这些诗句虽然可能并非物理学领域内的经典表述,但它们试图以诗意的语言揭示物理学的美丽和魅力,令人心生感慨。

物理学中的诗意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表述上,还体现在科学家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内涵中。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笔,它们流传千古,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探讨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力学知识已经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道:“顾而九江水为汤,竟日尽而不尽,更比喻世事的无常。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物理学中的水的流体力学,但可以看出杜甫对水流不尽的描述,已经有了对物理世界的深刻认识。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到:“临流盼已斜,倚杖对江流。

”这里借江水之势,从而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无奈。

这里也涉及到力学中对流体力学的认识。

古人对光学知识也有着一定的认识,在古诗词中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与影、生命与死亡的暗喻。

还有,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到“三峰有鸟飞,一水抱愁流。

”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光学知识,但可以看出对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隐喻。

古诗词中对声学知识的认识也有所体现。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这里对鸟飞的形容,已经有了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声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而这种认识也反映在古诗词中。

古代对电磁学知识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因此在古诗词中并没有太多关于电磁学的描述。

不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望春门外尘青青,男儿何事好深情。

”这里的“尘青青”可以理解为早期的电磁学知识有限,无法清晰描述电磁现象的表达。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还可以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读者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

浅谈从唐诗中学物理知识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既是文学作品,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在唐诗中,不仅有对人情世故的抒发,更有对自然万物的描绘和思考。

而这些对自然的描绘和思考,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物理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从唐诗中学习一些物理知识。

1. 灿若云锦的晚霞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碧城万点斜日射,红泪千条灿若霞。

”这里描述了落日的余晖和晚霞的壮丽景象。

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而落日的余晖和晚霞则是由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而产生的。

这种散射现象就是物理学中的光的散射。

在大气中,太阳光受到空气和水蒸气的散射,使得太阳光在大气中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

而这些颜色的组合,就构成了美丽的晚霞景象。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描述了夜空中的明月。

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并没有光,而是靠太阳光的照射而呈现出亮度。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在月球上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

而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的亮度,正是来自于太阳光的反射。

这种反射现象也是物理学中的光的反射。

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上,部分光线被月球表面反射,而达到地球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明亮的月亮。

3. 风吹柳花满店香这是王安石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描述了春天风吹柳花飘香的景象。

我们知道,气象学中有一种称为“风”的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球上大气层内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气流运动所引起的。

当风吹过柳树的时候,柳花会随着风的流动而飘动,从而产生一种清新的香气。

这种香气是由于柳树花粉和柳叶中的芳香物质被风吹起而飘散出来的。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描绘了山水间的峰回路转和柳暗花明的景象。

在物理学中,山和水经常被用来形容力的作用和能量的传递。

山势起伏和水流奔涌,体现了自然界力量的交替和转化。

而柳暗花明则体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和再生。

这种循环和再生也是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循环定律的表现。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古代,人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感受,以诗意的形式传递给后人。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

首先是对天空和天文现象的描绘。

《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对太阳光透过大气层后出现折射和散射现象的描述。

“东篱菊未黄,南山竹已老。

”这是对太阳高度和地理位置的描述,暗示出北方秋季阳光较南方充足。

其次是对物体运动和力学的描写。

《春晓》中写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这是对鸟类飞行和风的声音传播的描述。

“秧歌满圆月,夏至人团聚。

”这是对秧歌舞蹈和夏至时人们团聚的描绘,暗示出物体运动和人类活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一些古诗词中还体现出对声音传播和声学现象的描绘。

比如《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是对音色和音量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奈和伤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是对声音产生和响应的期望,暗喻对欢乐与快意的追求。

古诗词中还反映了光学现象和光的性质。

比如《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对月光与地上霜的类比,描绘了月亮的明亮和光的传播方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是对阳光弥散和天空颜色的描述,通过形容天气现象描绘四季的变化。

古诗词中体现的物理知识丰富多样,包括对天文现象、物体运动、声音传播和光学现象的描绘。

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诗词的语言,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这些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然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哲理原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二、赏析:这首诗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前两句从香炉峰写起,为瀑布渲染了气氛。

后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将瀑布比作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充满了想象力和震撼力。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在物理课上学习重力加速度,老师就提到了这首诗。

他说:“你们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为什么会飞流直下?不就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嘛。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重力的力量,就像李白诗中的瀑布,无法抗拒地向下奔涌。

哎呀,这不就是物理知识在古诗中的完美体现吗?原文:《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衍生注释:“知时节”指懂得适应季节。

“潜”指悄悄地。

“红湿处”指带着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二、赏析:此诗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色,赞美了春雨的及时和滋润万物的特性。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三、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

四、运用片段: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物理实验室做关于声音传播的实验,我突然就想起了这首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水悄无声息地落下,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发生。

难道这不是一种神奇的物理现象在古诗中的体现吗?原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衍生注释:“乌啼”指乌鸦啼叫。

“霜满天”形容空气极冷。

“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物理现象的作品。

虽然古人对于现代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不准确,但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学中的力学1. 春江花月夜中的物理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明月光照在床前,使人疑惑地以为地上结了霜,这是因为光线在照射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进而产生了“光线伪像”。

2. “千山鸟飞绝”的物理知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名句。

句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感慨。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大自然中飞鸟的声音和人类的脚步声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最终消失于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

当人们远离山林和小径时,就会感觉到世界的寂静。

1. 烧沉香时的物理知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秋夕》中的名句。

其中的“寸草心”指的是香草的心脏部分。

在燃烧过程中,香草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

2. 霜降时的物理知识:嘒者千里发,晴空霜落地。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初霜》中的名句。

其中的“嘒者千里发”形容霜降来临时,猛烈的寒气刺激大地,使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晴空霜落地”描绘了秋天的清晨,天空晴朗,地面上的霜以小冰晶的形式落到地面上。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当温度下降到霜点以下时,水分子会凝结成冰晶,并落到地面上形成霜。

1. 描写月亮的物理知识:青枫湖上轻盈月,高高挂在重楼上。

这是明代诗人柳永创作的《临江仙·柳梢青》中的名句。

句中的“轻盈月”表现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挂在重楼之上,这是因为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散射和折射的影响,使得月亮看起来较亮且高挂。

2. 瞬间的物理知识:莺花犹怕触,瞬目闭还开。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古人通过感悟自然、观察天象,创作了许多充满哲理和物理知识的诗词。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以找到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和抒发。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规律的认知,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典型的古诗词,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感,但同时也蕴含着地理和气象的知识。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述了太阳落山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也反映了古人对地理和气象规律的认知。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柳永的《浪淘沙》:“雪晴烟轻日脉脉,巨荒川时一碧流。

见江帆影摇橘柚,侧雨花声敲罗袂。

”这首词通过对天气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物理现象的敏锐观察。

词中的“雪晴烟轻日脉脉”描述了晴朗的天空,而“侧雨花声敲罗袂”则描绘了雨天的景象。

这些描写展示了古人对天气、气象变化的认知和体验。

再来看一首唐代杜甫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馀霞重,风雷夜奔惊。

欲将西海比东海,荡涤云烟缘。

”这首诗以壮丽的瀑布景观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水流、气象的观察。

诗中的“风雷夜奔惊”描绘了风声和雷声的震撼,而“荡涤云烟缘”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清洁力。

我们来看一首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燕子十三还飞度,班姬散花何处觅。

碧云天,黄花地。

一桂一株檀,半座风、雨夜。

梧桐夜叉传秋水,手机障、星桥流燒。

葛巾画梁,麻盖卷四,算无敌、风雷势。

”这首词通过对元宵夜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节日和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词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观,而“葛巾画梁,麻盖卷四”则描绘了夜空中的星光点点。

诗词歌赋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歌赋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歌赋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太阳光有七色,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

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进入人眼的成份较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

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敏感。

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绿更浓,天更蓝。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明月当空,皎浩的月光照在平静的湖面上,经反射后在水中形成一美丽的倒影,类似平面镜成像。

月光经反射进入人眼,人才看到倒影。

在近水楼台的人最容易接受这些光,欣赏这良宵美景,而远离水面的人,由于反射光被亭台楼阁所挡,自然难饱眼福。

向阳花木,受到阳光照射,周围温度较高,植物接收到的太阳的光能较多,故生长迅速,根深叶茂,花红叶绿,最早报知春的信息。

而背阳植物吸收光能相对偏少,生长迟缓,春的步伐也来得晚些。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地球半径六千四百公里,周长约四万公里,合市制八万里。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人也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在地球上遥望银河,肉眼可见的恒星可达六千多个,这仅仅是银河系中数亿个恒星中的一小部分,银河系外边还有大量河外星云,“一千河”泛指广袤的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人类发射的阿尔发磁谱仪,目前已升入太空“巡天”,探索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将人类的视野引入“一千河”的更深层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夏季,由于地面受太阳光的强辐射,地面的湿热空气急剧膨胀,空气由于密度变小而迅速上升,形成很强的湿热气流。

上升气流到达低温的高空,就迅速变成饱和汽,形成黑黝黝的乌云。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你知道吗?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你知道吗?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你知道吗?诗词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它还融入了物理美。

物理美的诗句欣赏。

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物理知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人和地球相对静止,由于地球自转,不知不觉中已看完万千星河。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钟声通过空气介质传到人耳。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问路声可以通过水传给鱼。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去,人在行云里。

——生查子·游雨岩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原理。

清溪像一块镜子,人和天在平面镜中的倒影就是所成的像。

所以说人好像在云里行走。

四、光的折射原理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钓鱼湾物理知识:光的折射原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人看到像的位置比实物高些。

所以看到的水比实际的浅。

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不是直接叉看到鱼的位置,因为看到的是虚像,实像在下方,所以他会向看到鱼位置的下方叉去。

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物理知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梅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香气扑鼻而来。

六、光的色散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彭蠡湖中望庐山。

物理知识:太阳光经过瀑布上的小水滴色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就形成了彩虹。

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物理原理:红掌划水时对水施加一个向后的推力,水对红掌施加一个向前的推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弹性势能的转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物理知识:如满月的弓发生了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射天狼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九、静电感应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侍太子坐物理知识:带电的雨滴能够吸附灰尘。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

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宇宙的思考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他们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和精炼的语言,将物理原理与诗意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与物理有关的诗句,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自然科学的魅力。

一、光学物理1. 《夜泊牛渚怀古》晓月皎皎犹残酒,影徙鳞鳞香小径。

此情浩荡如洪水,岂似流光不可折?这首诗通过描绘夜色下明亮的月光和水面倒影,将月光的特性与光的折射现象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美好的感慨。

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壮阔的气势展现了自然景观,同时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的比喻,表达了追求进取和无限拓展的精神,与物体受力下的运动和力学原理相呼应。

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描绘草原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述草木的生长循环,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其中野火的烧尽和春风的吹生,体现了热的传递和热平衡的物理特性。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明月光辉为背景,通过心境的表达,将月光的亮度和柔和的色彩与电磁波的特性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们在静谧的夜晚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以上是我根据题目《古诗文中与物理有关的诗句》,总结出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古诗词,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物理现象与诗意相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而深邃的诗意世界。

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探索这些诗句,感受物理与文学的奇妙交融之处。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精心整理诗词中的物理知识中国的很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真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我们在赏识这些诗词时,不单要发掘诗词的思想内涵,并且应商讨诗词所描绘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因为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因为红光的波长长,简单发生显然的衍射现象,使彩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季。

“露似珍珠”说明露水呈球形且晶莹透亮。

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拥有缩短到最小面积的趋向(在体积相等的各样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水特别光亮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由。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流传而形成的。

唐朝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单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露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浪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

( 缸为何穿裙子呢 ?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表面面上。

同时也示意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因此霜后暖;大雪事后要消融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消融过程要从四周空气中吸热因此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因为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因此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因此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 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拥有流动性因此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因此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磨铁成针。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踊跃小,产生的压强极大,因此绳能够把木块锯断,水能够把石头滴透。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古代诗词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其中涉及到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天文知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星星,如玉户帘栊开晓景,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星辰的观察和感悟。

在古代,人们对星空有着深刻的认识,比如星宿的位置、运行轨迹等。

这些都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观察和思考,由此可见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掌握。

2. 昼夜、日月运行“曲径通幽处,离尘不染尘,光源环日月,云影共清辉。

”这句诗句中反映了日月的运行。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测,总结出日月的运行规律,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昼夜运行轨迹等多个方面。

二、气象知识1. 风、雨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风景,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

这些诗句表现了古人对风雨的观察和感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对风、雨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风的方向、速度、雨的洪涝等。

2. 季节变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春天的特点,包括天气温暖、万物复苏、鸟鸣蛙鸣等多个方面。

三、地理知识1. 江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中常常描绘江河,表示了古人对江河的感悟。

古人经过长期的河流观察,总结出了江河的特点,包括江河的长短、流域面积等。

2. 山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对山水有着深刻的感悟,包括山的高低、水的深浅、山水的蜿蜒曲折等。

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地理知识。

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包括天文、气象、地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又体现了古人对物理知识的深刻认识。

这些诗句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对古人智慧和智识的一种展现。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烟笼寒水月笼沙,是一句描绘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的诗句。

它表达了月光透过水汽所形成的烟雾,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在水面上形成的月亮倒影。

这个诗句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涉及到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等多个方面。

首先,光在空气和水汽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这是导致光的折射的原因之一。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而在空气中约为每秒299,700,000米,在水中的速度约为每秒225,000,000米。

当光从空气射向水面时,由于介质的改变,光线会发生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的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和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因此,当月光射入水面时,其折射角度会发生改变。

其次,光的折射也与入射角度有关。

如果水面是平直的,则月光射入水面的入射角度会决定光线是否彻底发生折射还是部分发生反射。

当入射角度大于一定的临界角时,光线将发生全内反射,此时光将留在水中传播,形成亮点。

而当入射角度小于临界角时,光线将部分发生折射,一部分会透过水面而继续向外传播。

再次,光的反射形成了月的倒影。

在水面上,月亮的倒影是通过光的反射形成的。

当月光射入水面并部分发生反射时,一部分光线会返回到空气中。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等的,同时光线在平面镜面上的反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等。

由此可知,在水面上形成的月亮倒影是通过光线在水面上的镜面反射形成的。

最后,水中的微粒会造成月亮倒影的模糊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烟”和“沙”指的是水面上的水汽和微小的浮尘等颗粒。

当光线在空气和水汽中传播时,会与微粒发生散射。

散射会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光线的弥散和扩散。

这会导致月亮倒影在水面上不够清晰,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效果。

综上所述,烟笼寒水月笼沙蕴含了光的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物理知识。

通过对光线在水面上传播和与微粒发生相互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月亮倒影的形成原理。

通过将诗意与物理知识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自然界中的美妙景观。

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与古诗词

物理与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物理之美
物理与古诗词之间有着有趣的联系。

一些古诗词中包含了物理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或被诗人用来描绘自然现象,或被用来抒发情感。

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述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的余晖照在水面上,由于光在水面反射和折射的作用,使得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又如,陆游的《村居书喜》中描述了分子热运动的现象:“花气袭人知骤暖”。

这句诗描绘了花香扑人,便知道天气变暖了。

这是因为分子热运动加剧,使得花香更浓郁。

此外,一些古诗词中还蕴含了物理哲理。

比如,“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这句诗描绘了惯性的现象。

船要停在江心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处再抛锚就已经迟了;到了悬崖处再勒马,马还要向前继续运动。

这句诗蕴含了惯性原理,即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

总的来说,物理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既有趣又有深度。

古诗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美的途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的诗意与诗意的物理
假如物理知识只是以一系列单调抽象的文字图表呈现,学生就会感觉到一个冰冷、机械、毫无生气的物理世界.人教版教材开篇一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使人耳目一新,无形中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笔者不禁把高中物理和丰富的诗词联系起来.
诗词歌赋求善求美,是情感的产物;物理科学求真求实,是理性的产物.从表面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许多诗词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文学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诗词这宝贵的财富,一定能对物理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物理的诗意
诗人追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物理学家也善于从各种复杂现象中找出简单本质,用形式简单的物理定律、公式、理论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牛顿第二定律R3/T2=k将力和运动因果关系简洁地表达;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E=mc2将时空关系准确与简洁地表达;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将物质与能量简洁地表达.
麦克斯韦、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谔等物理学家均以极精练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诗词讲究平仄对仗,格律优美.对称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平面镜成像中物与像的对称;竖直上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的运动过程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称;电生磁,磁生电;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等.
万有引力定律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均遵循相同的科学法则;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所有电子都在各自的轨道绕原子核旋转,这与太阳系里各个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非常类似,显示了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和谐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中ε=hγ,p=h/λ,普朗克常量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桥梁,而阿伏加德罗常数则联系着宏观量与微观量.
理论物理与诗词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都是那样的凝练简朴、都具有和谐对称的美感,都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都强调善于捕捉灵感,都充满着人类的激情和理想.
2诗意的物理
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笔者也追求行走在诗
意的物理课堂.“诗意”就像物理中的“场”一样存在于课堂,影响着教学认识活动的进行.
在沭阳参加中学物理名师赛时,笔者用古诗吟诵“我住江苏南,君在江苏北;同牵一条线,希望会来电.”,然后请同学配合,一起尝试“摇绳发电”,诗情与实景,很好地进入课题《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
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课题是《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笔者先让学生做体验性小实验:将一张纸对折,能折几次?假如我们有一把理想的剪刀,猜想将一张纸对半剪开,不停地剪能剪多少次?然后解释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惊奇与疑惑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
笔者也尝试用形象的诗词来呈现抽象的物理定律.比如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来诠释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任何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自发进行是有方向的,并且是不可逆的”;用“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来理解“不均匀变化的电场周围会产生不均匀变化的磁场,而不均匀变化的磁场周围又会产生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从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就形成了电
磁波”.《楞次定律》的表述: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阻碍”,我们可总结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道德经》)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平时我们也总结一些口诀来帮助记诵.例如“横波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自己平衡位置上下振动”不易理解,许多同行让学生记诵“左行左坡上,右行右坡上,峰点谷点无方向”;或简述为“上坡下,下坡上”;《常见电荷等势面》总结为“孤立电荷是球面,匀强电场是平面;同种电荷象花生,异种电荷两个蛋”;但如果说告诉同学是老师自己仿写诗词来总结,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加深理解.例如《平抛运动》总结为“平抛运动匀变速,水平竖直分解出,飞行时间高度定,射程还问初速度”;《狭义相对论》总结为“惯性参考系平权,光速不变相对演.尺缩钟慢新时空,高速增质效应显”;《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实验,总结为“微垫长板平摩擦,轻推空车匀速判;控制变量盘码拉,盘码与车轻重悬;先通电源后放车,关闭打点纸带选;比例适当来作图,以直代曲规律显”.
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也隐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欣赏时,除了挖掘诗
词的内涵,也可以探讨其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对相关诗词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之外,教研人员也将诗词引入课后作业及考试中.例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中引入“一江春水向东流”“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来讨论参考系;2012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引入“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的歇后语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在平时作业时也可挑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判断参考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求速度;“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来说明分子的扩散运动;“闻其声不见其人”来说明衍射现象等.
学习物理时,适时出动其“诗性”.一方面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物理知识,领略其烂漫的一面;也会使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自觉联想其中的物理内涵.严谨的格
律诗之外,也可以用现代诗去追求物理教学的语言美.在“给力”一词广为传唱时,网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时俱进地翻译成“不给力就不停或者不动;给力就加速;我给你给力的同时,你也得给我给力.”我们也可以把物理知识升华到哲理小诗:例如写棱镜“用水晶般的心灵编织七彩的梦”,写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
谁”等.
格物致知,止于至善;任重道远,上下求索.寻求物理的诗意,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情感;追求诗意的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笔者相信我们的物理教学把物理和诗融在一起,交相辉映,会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