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及举例
文言文为的用法
![文言文为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c70a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0.png)
文言文为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为“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其用法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一些常见的“为”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也可不译。
例如:“公为我献之。
”( 《鸿门妄》)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例如:“今为其智者吾又何怨哉? " ( 《五人毫碑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语气,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亚父见项王默然,乃日:沛公居山东时,贪纡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鸿门妄》)6.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7.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以便。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8.表示身份、地位、角色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作为"、“是"。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谏太宗十思疏》)9.表示判断或解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就是”。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10.表示被动关系。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以上是“为"的一些常见用法,实际上在文言文中,“为的用法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bea970eefdc8d376ee32e4.png)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bea970eefdc8d376ee32e4.png)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25例文言文虚词:①为(wéi),动词;②为(wèi),介词1、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wéi) (作为)业此人一一为((wèi)介词;向;对)具言所闻(译: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介词;向;对)外人道也”2、魏学洢《核舟记》“为(wéi)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动,(wéi)是)东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畜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wéi)动;做,这里雕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wéi)动;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wéi)是)舵”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动词(wéi)表判断)公,选贤举能,人言修睦……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介词,为了)己”4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动;做)乐者”5、《童趣》沈复昂首观之,项为(wèi)(介词,因为)之强(jiànɡ)果如鹤唳云端,为(wèi)(介词,因为)之怡然称快以(介)丛草为(wéi)(动词)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以……为:把……当作)舌一吐而二中尽为(wèi)为(介词,被)所吞6、《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wèi)为(介,给、替)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wéi)(动词,担任,当)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wéi)为(动词,是、表判断)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仁以为(wéi) (把……看作、当成、当作)为己任……不亦重乎?……”7、《山市》蒲松龄:“始悟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山市”8、《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wéi)为(动,是、表判断)福乎?”9、《龟虽寿》:“螣蛇乘雾,终为(wéi)为(动,成、成为)土灰。
为的用法文言文例句
![为的用法文言文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261c3c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4.png)
为的用法文言文例句一、什么是“为”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为”是一个多义的词语,它可以充当动词、副词或介词。
作为动词时,常常表示辅助、协助或为他人做事;作为副词时,常常表示目的、原因或结果;而作为介词时,则常表示所使用的手段、工具或材料。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句来详细介绍“为”的用法。
二、“为”的用法举例之示范意义1.公无专称者,记相二年,纪曰贾南风斋书。
予子实疏抄字典救贫不遑不及也。
这句话出自清代郭嵩焘所著《随园竹荪堂笔记》中的一则小故事。
故事讲述了郭嵩焘以很低廉的价格帮助一个穷苦学子抄写字典,以便帮助他走向成功。
这里,“为”充当动词形式,表明了郭嵩焘秉持善行与道德准则,并且愿意辅助他人实现其目标与愿望。
2.韦蔑内厨吏。
清正寡欲友于梁校。
与俱卒若乡人互言故事佰里人识。
惟姚连皂民家起室,结庐农贾弗离。
这是明代朱权所写的一段描述舌战群儒的话语。
此处,“为”作为动词形式,表示为了、充当、替代等含义。
意味着庄子为了帮助某个农贾起居而舟车劳顿。
三、“为”的用法举例之表结果1.独坐以侃侃者,良有易画之能也。
这句话出自宋代释道原所著《圆珍勘字谈》中。
其中“独坐以侃侃者”,意思是说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并且对他周围的人非常真诚和爽直,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为”在此处被使用为副词形式,表示结果或者转折。
四、“为”的用法举例之表目的1.君王听断付使臣命。
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所著《草》中。
其中,“君王”是做主持判断和下指令的,“付使臣命”指挥部署使者去执行任务。
“为”在这里充当动词的形式,表达了君王借助使臣来完成自己的意思。
2.此壁之责虽重,其守备必固耳。
而况神性者哉?这句话出自《大乘何问苦海题记》。
其中“为”作为一个介词,强调保护墙壁的重要性,并且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和维持神圣性的原因。
五、总结在文言文中,“为”的用法是多样并且灵活的。
无论是作为动词、副词还是介词,它都承载着不同含义和功能。
通过以上几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到,“为”的用法能够表达辅助、目的、结果的含义等。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b1296f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0.png)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概述「为」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为」可以表示原因、目的、引导方式等。
除了作为普通动词使用外,「为」还可作为介词和连词。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讨论「为」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加深理解。
二、作为原因状语的用法1. 在正式叙述前,陈述原因例句:遂令天下无敢隐避者,则有功者必举;无敢恶近名者,则有罪者必论。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陈述结果前说明原因例句:乃修建宫观以迎庆赞叹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三、作为目的状语的用法1. 表示某事目标所在例句:致李靖佐命耆婢太尉权百人以助闻王。
(《资治通鉴·唐高宗上》)2. 表示主体通过某种行动达到预期目标例句:吾闻其贤于贵有,当为杖其以正。
(《孟子·告子下》)四、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逻辑关系例句:璧尊共为山东郡台司功。
而彼后举;曹公有倦色。
遂为召归。
(《陈摄太史公文书第五》)2. 引导方式,表示手段或方法例句:设如炬火辉煌,行者辅以甲兵,敌者攻之不能为也。
(《资治通鉴·梁纪一·元帝大明三年》)3. 强调并列事物的相对次序例句:百姓苦楚贫穷不得已之间,外馀荆卿众人助富县令者,则心上恶祲灾方万倍。
何为如此?”(《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五、作为介词的用法1. 表示被动关系例句:泣血自言学道无难事今易始纵荣华侍从无足艳而舞衔华扬注烈培雄阜宠精英知缄杜尀固埶士载宠及群卿(《齐阳侯墓志铭序》)2. 与目的性动词搭配,表示目的关系例句:杂而为一也,俱存乎其中;精而化之,浑君子而清丆琼也。
(《孟子·滕文公上》)六、总结「为」是一种常见且多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广泛的用法。
它可以作为原因状语,引出某事发生的原因;也可作为目的状语,表明某事的目标所在;此外,「为」还可作为连词引导逻辑关系或方式手段,并用于强调并列事物次序;最后,「为」还可以作为介词表示被动关系或表示某事的目的。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8628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7.png)
文言文为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为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中文语境中,我们常常会使用到“为”字。
而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文言文中,“为”字作为一个重要的虚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文言文中“为”的综合整理与归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语法规则。
1. 表示目的或动机在表达某个行为的目标或动机时,文言文中常使用“为”字。
例如:“袁盎畴曰:‘兵约之事,不可以儿戏也。
’于是齐宣王伐楚。
”(《左传·共公二十五年》)这里,“为”字表明了袁盎畴举行兵约的目的,即是因为不能以儿戏对待。
2. 表示代替又如:“商周之际春秋穆可以父代母位去天下黎民民;晋国安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
”(《礼记·殷问》)这里,“可以父代母位”、“可以岳死所立之庙南面祭”都是表示因特殊原因而代替他人行使权力或执行职责的情况。
3. 表示身份或角色文言文中也常以“为”字表达某人的身份或角色。
例如:“国之印绶,选于土儋。
”(《史记·卷五十九》)这里,“为”字表示印绶所选定的人是国家的代表。
4. 表示条件或前提在某些情况下,“为”字表示一种条件或者前提。
例如:“申无宇曰:‘取于户,政令得善行矣;其施于上,则民主敦矣。
’鲁定公再使我,我不问去策。
”(《左传·哀公八年》)这里,“为”字用来表示政令善行是条件,而民众纯朴是前提。
二、特殊用法与案例分析除了上述基本含义和用法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用法和固定搭配。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用法进行详细讨论,并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1. 为……者在句子结构中,常见的“为……者”结构表示结果或目标。
例如:“穆王重我大邑后志:黎必以寡君维嗣焉。
”(《史记·卷十七》)这里,“黎必以寡君维嗣焉”的意思是“黎民必定要以我来继承君位”。
2. 为是“为是”是一种固定搭配,用来表示事物的真实性或合理性。
例如:“苟能羞人之言而市其夫焉……商君之道,胡不为是?”(《商君书·大增》)这句话意味着商君的政治思想能够带来真正的效益。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2)](https://img.taocdn.com/s3/m/1445b0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0.png)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虚词“为”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为”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目的、结果或客观情况;也可以作助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强调或加强语气的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举例说明虚词“为”的常见用法。
二、表示目的和结果的用法1.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例1】《孟子·告子下》:“侧闻君于夹县之北有宝刀者三千里,愿为臣赐之。
”这句话中,“为臣赐之”表示希望成为臣子并得到那把宝刀。
【例2】《战国策·燕策》:“韩康子问尹文子曰:‘晋余何如人也?’对曰:‘黄段耳生杀专之物也;太公何足法焉!然其志深而去功终安矣,无敢以此事蔽於正也。
’”在这段对话中,“黄段耳生杀专之物”的意思是指黄段耳这个人以杀戮称霸,而后文的“为此蔽於正”表示为了这个目的而隐瞒实情。
2. 表示结果或程度【例3】《庄子·养生主》:“温其九窍之汤,血脉流和,皮肤致理,使老人形坚强壮。
则可以无为也。
”这里的“可以无为也”是说经过保养后,老人们的身体变得坚强健康,从而达到了不需要过多劳作的程度。
【例4】《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逐北籁、越巂五丈余吾?”许慎注文中解释道:“畏以杀也,夷不服则以敌我。
”这里,“夷不服则以敌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外族未被征服,则会成为对我族的威胁。
三、表示客观情况和方式的用法1. 表示具体状态或心理活动【例5】《尚书·尧典》:“先民至圣朕言之。
”解释为“比喻自谦奉太甲贤明之旨”,即比喻自己很愿意向圣明的君主效劳。
【例6】《论语·宰予篇》:“彼闻”解释为“当是时他就听见了”,用来描述具体情况。
2. 表示做某种事情的方式或手段【例7】《道德经·四十二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这里的“善为道”指追求道德的人,而“微妙玄通”的意思则表示他们的行为充满智慧和巧妙。
【例8】《四书集注·孟子纪传》:“公曰:‘吾生而知之者,惟仲尼也。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eef5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2.png)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为作为语气词的用法(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
——《庄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文言文虚词为作为助词的用法(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后汉书》(2) 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
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文言文虚词为作为连词的用法(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战国策》(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史记》(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
”——《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文言文虚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
——《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古汉语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43f41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0.png)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九:为.《说文》:“为,母猴也。
”虚词“为”与本义无关,是假借字。
可用作介词、连词、语气词。
先秦已有用例,连词和语气词的用法沿用于文言中;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的和表示行为目的的一直沿用至今,其他义项则只沿用于文言中。
连词和语气词读wéi,介词中表示行为对象和表示行为目的的读wèi,其他义项读wéi。
介词“为”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给”“替”等。
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等。
例: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为”等。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四、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跟”“对”“向”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五、用于被动句,介绍出施动者。
可译为“被”。
例: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慎大》)连词一、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是楚与三国谋出兵矣。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四》)二、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选择。
可译为“还是”。
例: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
可译为“了”“呢”等。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分析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2142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0.png)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分析文言文是广大高中生的心头一大诟病,很多时候虚词实词用法分不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一:用作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⑤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孔雀东南飞》)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⑧因为(创作)长句。
(《琵琶行》)⑨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⑩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三语文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二:用作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⑥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译文: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泞中,死的人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
译为“为了”、“由于”、“因为”。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f1251b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a.png)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由于它沿用了多个朝代的文字演变而来,所以使用了许多特殊的字和字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为字的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 为表目的或意义在古汉语中,有些字被用作表示目的或意义,类似于现代汉语中“作为”、“是”的用法。
例如:“有司请审明王皆疏。
”(《旧唐书·良吏传》)这里,“明王”即指作为明君、贤臣之人。
2. 为表示方式或状态有些字被用来表示某种方式或状态,与现代汉语中的“以”、“以及”相近。
例如:“日麗風静。
”(刘向《说苑·流行》)这里,“日麗風静”表示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之意。
3. 为表示时间或顺序在古代写作时,也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字表示时间、次序等概念。
例如:“子卯蓋居興岡數年。
”(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里,“子卯”表示某一年份或时间段。
二、文言文为字的例句1. 以存止亡,民有所安。
这句话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中。
其中,“以”表示目的,“存止亡”指的是保护和守护,表达了保障民众安宁的意思。
2. 用兵如神,敌无所容。
这句出自《左传·昭公十四年》。
文中的“用兵如神”表示作战技巧高超,毫无破绽。
“敌无所容”则是指敌人对其毫无办法、无从应付。
3. 时雨多歉旱之年也。
这句话出自《汉书·郦后传》。
其中,“歉旱”即指干旱,“时雨多歉旱之年也”表示在已经干旱的年份里有降雨。
4. 其事多微小而可笑也。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五蠹》。
其中,“微小而可笑”表示一个事件本身虽然很小,但却令人发笑、荒唐可笑。
5.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
文中“交淡若水”是形容君子之间的交往平淡如水,“交甘若醴”则形容小人之间的交往甜美如酿醴。
总结:文言文作为古代中国的书面语言,使用了许多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同用法的字。
这些为字主要表达了目的、方式、时间、顺序等概念。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
![文言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https://img.taocdn.com/s3/m/f2187c3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文言虚词“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为”有三种用法:名词、动词和介词。
一、名词例句: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或上述两种心情)。
《岳阳楼记》二、动词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
例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论语》(2)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山市》(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二)是表动作行为。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做”,“成为”,“雕刻”,“是”等.1.作为,当作。
例句:(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伤仲永》)(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怒触不周山》(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4)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6)以丛草为林《童趣》(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2.成为,变成例句:(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4)弃其杖,化为邓(dèng)林。
《夸父逐日》(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7)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8)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伤仲永》(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3.题写,题上例句: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为”作为介词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例句:(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01d83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5.png)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1. “为”可以表示“做”呀,就像“为学”,就是“做学问”的意思呢。
比如“他一心只为考取功名而努力”。
2. 还能用来表示“是”呢,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不就是说“我是鱼肉”嘛,你说妙不妙?就像“这画作明明为他所绘,他却不承认”。
3. “为”能表示“变成”“成为”呀!比如说“化而为鸟”,就是变成鸟的意思呀。
比如“他经过多年打拼,终为成功人士”。
4. 它也可以表示“因为”呢,你想想“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因为有源头呀。
就好像“她为身体不适,所以请假了”。
5. “为”还能表示“替”“给”呀,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替人民服务嘛。
比如“他总是为他人着想”。
6. 可以表示“对”“向”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就是不对外人说嘛。
就像“他为这件事向大家解释了很久”。
7. 甚至能表示“被”呢,“为天下笑者”,就是被天下人笑呀。
比如“他若这样做,定会为众人所指责”。
总之呀,“为”的用法可真是多呀,大家可要好好掌握哟!。
古汉语虚词“为”用法讲解
![古汉语虚词“为”用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582d881011ca300a7c3909f.png)
古汉语虚词“为”用法讲解1. 介词"为"做介词时读去声。
主要用法有三种。
(1)表示帮助、代替的意思。
可译作"给""替"等。
例如∶①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李顺》)——我痛恨贫富不均,今天给你们平均平均。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替国家整理财务,不算是与老百姓争利。
(2)表目的或原因。
可译作"为了"或"因为"。
例如∶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耆说赵太后》)您送别燕后的时候,她登车后您还拉着她的脚,为了她的远嫁而哭泣。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大自然的运行有它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昏暴而消失。
(3)表所向。
可译作"向"对"等。
例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潜《桃花源记》)——不值得对外边人说啊。
②如姬为公子泣。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向公子泣诉。
2."为"有时用作动词、副词、语气词,或表判断。
读阳平声。
例如∶(1)冰,水为之。
(《荀子·劝学》)——冰是水结成的(为;动词,做的意思。
)(2)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
(为∶表判断,相当"是")(3)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史记·项羽本纪》)——明天犒劳士兵,就要消灭刘邦的军队。
(为∶副词,"将"的意思。
)"为"做语气词时,常和"何"等疑问词并用。
例如∶(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正是菜刀和案板,我们正是鱼和肉,还要告辞作什么呢?。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c1271c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2.png)
文言文为的意思和用法一、做介词“为”字用作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有四种。
1、表替代,可用现代语的“替”、“给”对译。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
(您替我招呼他进来)臣为韩王送沛公。
(我是替韩王送沛公的。
)《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父母爱护子女,就要给他们考虑得长远。
)2、表原因、目的,相当于现代语的“为了”或“因为”。
《项羽本纪》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眦水,眦水为之不流。
(汉兵十多万人,一下子都步入眦水,因此眦水不流通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李同于是率领三千人奔赴秦军,秦军因此后退三十里。
)3、表所同、所对,相当于现代语的“向”、“对”、“跟”等词的意思。
《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太后您送燕后的时候,跟她一同哭,思念而感到悲痛的是她离得远了。
)《项羽本纪》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刘邦很惊恐地说:“对此事怎么办呢?”)4、表被动,“为”字表被动时,可以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相当于现代语的“被”字。
二、作连词“为”字作连词,一般情况下,相当于“则”字,当“就”讲,有时用于原因分句,可译为“因为”。
《庄子·寓言》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跟自己相同的,就认为是对的;跟自己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对的。
)《史记·留侯世家》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高帝说:“雍齿跟我有旧谊,可是曾屡次使我受窘受辱,我想要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杀他。
”)三、作助词“为”字作助词,在句末,与疑问代词呼应使用,表示反问语气,但仍保留一定的动词性质。
常见的是同“何”或“何以”呼应,构成“何……为”,“何以……为”的形式,意思是“还……做什么?”《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项羽本纪》我何渡为?(我还渡江做什么呢?)《柳宗元·哀溺文》身且死,何以货之?(自己将要死了,还用要钱做什么呢?)四、作动词“为”字作动词,本义是“做”。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ca937f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8.png)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及例句
「为」是一个常用的文言文助词,有多种用法,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用法及例句:
1. 表示目的或作用:
例句:为民除害,惩恶扬善。
(目的是为了除去对民众有害的人,提倡善良之人)
例句:创业为国家鼎立之基。
(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繁荣)
2. 表示原因:
例句:为人忠诚,宜思君之大政。
(原因是因为忠诚,所以应该思考君主的大政)
3. 表示程度或限定:
例句:以至于为学者所敬仰。
(程度达到了学者所敬佩的程度)
例句:此言之凿凿也,犹为胶漆之明言。
(限定程度,比喻言辞确凿,如同用胶漆固定一般)
4. 表示取代:
例句:为君尚之而后可。
(取代为君尚之后才能做某件事)
例句:欢喜为首而巍然。
(取代欢喜成为首要的,巍然不动摇)
5. 表示被动或被动转主动:
例句:以尼雅旣奉教,不亦宜乎?(以尼雅已经接受教导,难道不可以吗?)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为」的用法及例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518e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4.png)
文言虚词为的用法举例一、文言虚词“为”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为”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字,它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1. 表示目的或结果:例句1:学而时习之,则不亦说乎?为其取得知识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目的或结果,指代“取得知识”。
文言中经常使用“为”来表达目的或结果的含义。
2. 表示原因:例句2:昔者由余出游,贤良方正端礼乐之说废而鄙薄焉,故引而至是。
为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表示原因,“请以指踵而儆遗后世也”,即表达出了作者行文的动机。
3. 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例句3:非能相明於龙於羊与?来耶?不来耶?者何人哉?”应曰:“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作主语动作的人,“以竹竿攻之,无若此矣!”即用竹竿打龙和羊,并不像现实中能够做到那样。
二、文言虚词“为”的具体用法举例文言虚词“为”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为了表示动作目的:例句4:常恐及人之后而不能自拔者,以其游于不义之人也,终然求索而知后礼堂与弟子楼之只名耳。
解析:这个例句中,“为了”即表示为了目的,表明愿望、意向或动机。
2. 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例句5:曰:“归马。
”归马,位次更变。
故为布什金经验化缺陷立规章。
解析:在这个例子里,“为”起到表示理由、原因或依据的作用。
3. 表示手段、方法:例句6:秦相王瑕出使南越王延年者四十日乃还桂阳上书,以南越国臣事君誓于灵均山得赤鱼错胆褪红色责备奏闻於汉帝。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用来表示手段、方法,表达政治家王瑕出使南越王的过程。
4. 表示居所或场所:例句7:子於是曰:“有 planted 不卧处。
”则为宿影也。
解析:在这个例子中,“为”表示居所或场所,指代太阳初升时的光照。
5. 表达某种心理状态:例句8:门人欢接之,因请学攻城之术。
孙膑方语西洋笛,以乐其意。
解析:这个例子中,“为”表示某种心理状态,用来表达出孙膑的开心和愉悦。
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为”讲解_
![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为”讲解_](https://img.taocdn.com/s3/m/3f3c683f0c22590103029d3c.png)
高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为”讲解_
①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卒相易欢,为刎领.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为,认土。
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③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今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词
①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身死国灸,为天下笑。
(《过秦论》)
不者,若属备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②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③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今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侍》)
④对向。
今之奈何?(《鸿门宴》)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d00bf2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0.png)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文言文“为”字的用法(一)“为”字动词的用法:1、“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用法:有“做”“作为”“充当”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⑥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为”字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用法:可译为“变成”“成为”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3、“为”字表心理的用法:可译为“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为”字表判断词的用法: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为”字介词的用法:1、“为”字表被动的用法: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为”字介绍原因或目的的用法:可译为“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为”字表代替的用法:译为“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为”字介绍涉及的对象对的用法: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为”字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为”字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的用法:“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四)“为”字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虚词“为”的用法及举例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