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4e19036edb6f1aff001f88.png)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祝太平中学毕业班学生中考金榜题名!!九年级语文老师:白旭升漆萍霞沈志超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知识点储备】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b0103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6.png)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一、字音字形知识点1.字的结构和构造:单字、合字、偏旁部首、字根、字形义等。
2.声母、韵母、声调的认识和运用。
3.拼音和拼读规律:正确理解并准确拼写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4.词的形音义:形式、发音、含义和用法的基本认识和运用。
二、词语知识点1.词类的认识和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感叹词等。
2.同义词、反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3.词语的词义辨析和用法:熟语、成语、俗语等。
三、句子知识点1.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子的类型和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从复合句等。
3.句子成分的补充和短语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知识点1.篇章的结构和段落:主题句、承上启下、总-分-总、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对比等。
2.篇章的连贯和过渡:词语的连贯、逻辑关系的过渡、时空顺序的过渡等。
五、阅读技巧知识点1.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方法:精读、略读、分析、归纳、概括、猜词义、推理等。
2.阅读中的问题解答和分析:理解题、细节题、主旨题、推理题、判断题等。
六、写作知识点1.写作表达的目的和方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写作的结构和组织: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
3.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语言简练、行文流畅、修辞技巧等。
七、常用修辞手法1.夸张、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八、名篇诵读1.名篇诵读的目的和作用:提高语感、培养表达能力、丰富语汇等。
初三语文必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三语文必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0e85e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9.png)
初三语文必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在初三的语文学习中,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以及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初三语文必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诗词鉴赏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一种古典诗体,每首诗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句与句之间通过平仄韵律来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指每首诗由四个七言句组成,比五言绝句更加长,给人以磅礴、宏大的感觉。
3. 唐诗宋词: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读者要学会欣赏和鉴赏其中的艺术之美。
二、文言文阅读1. 古诗文的阅读:需要理解古代文人的文化背景和他们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熟悉古代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2. 古文阅读:要求读者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的句式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三、现代文阅读1. 散文阅读:要求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
2. 小说阅读:需要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思想内涵。
四、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场景和事件的技巧,注重情节的安排和故事的扣人心弦。
2. 说明文写作:要求学生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注重事实的陈述和观点的说明。
3. 议论文写作: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论证思路,并运用合理的论证方式进行论述。
五、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形象地描绘事物,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2. 拟人:将非人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以增加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4. 排比:通过并列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力。
5.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六、名家名篇1.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其作品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生苍凉的关怀。
2. 鲁迅: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类的悲剧命运。
9年级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
![9年级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3e0e9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d.png)
9年级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9年级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9年级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归纳)马上就要中考了,对语文学习来说,现在再想为语文好好打基础,肯定来不及,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
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cc722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5.png)
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中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初三阶段,学生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归纳,为中考复习做好准备。
本文将对初三语文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学的分类:史记体、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2.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名篇,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等;3. 古代文学名篇的背诵:重要的古代文学名篇背诵和理解。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归纳1. 现代文学的特点: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表达;2.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名著,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要素;3. 现代文学名篇的背诵:重要的现代文学名篇背诵和理解。
三、古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虚词、辅助词、常用词语等;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3. 古代文言文的改写和仿写:通过改写和仿写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现代汉语知识点归纳1.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词语辨析、短语搭配、句子结构等;2. 现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汉语的文章,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 现代汉语的写作:通过写作演练,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
五、修辞与鉴赏知识点归纳1.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审美眼光、鉴赏技巧等;3. 文学作品的评析与评价: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析和评价,了解其中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六、作文写作技巧归纳1. 作文的结构与内容:开头、承转合、结尾等;2. 作文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作文的主题与立意:明确作文的主题与立意,准确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总之,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对于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至关重要。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汇总大全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汇总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3441d1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1.png)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汇总大全1.识字和字形的理解:初中语文的基础是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包括了常见字的字形、字义和字音等方面的知识。
2.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和理解。
3.语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知识:了解语句的基本结构和语法知识,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
4.修辞手法和表意技巧:了解修辞手法和表意技巧,如夸张、排比、反问等,以及在文章中的应用。
5.段落和篇章的组织结构:了解段落和篇章的组织结构,如开头、承接、过渡、结尾等。
7.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8.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了解一些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郁达夫等。
9.修辞手法和表达能力:掌握一些修辞手法和增强表达能力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
10.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并进行分析。
11.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能够通过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12.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培养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通过口语方式进行交流和理解。
13.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14.诗歌欣赏和诗歌解析能力:通过欣赏和解析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5.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快速阅读和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16.古代文学名句和现代文学名句的理解和应用: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名句和现代文学名句的意义和运用。
17.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鉴赏能力:通过鉴赏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9.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掌握文字表达和书写规范,包括字迹工整、标点符号和排版等。
20.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不断提高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ce24b7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4.png)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2024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2024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761674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0.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1、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2、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五味:指酸、咸、甜、苦、辣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文人四友:琴、棋、书、画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3、年龄称谓(代称)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b1d2a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4.png)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中考语文,我将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文章鉴赏
1.识别文体和语义特点:散文、诗歌、小说等;
2.情感、思想表达:主题、观点、态度等;
3.识别修辞和表达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诗歌鉴赏
1.背诵和解析名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
2.词语和句式翻译: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
3.表达主题和意境:如何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识别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2.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结构: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3.解析文言文的问题和备注: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等。
四、现代文阅读
1.掌握现代文的解题技巧: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开头、结尾和主题等;
3.识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
五、古代诗词鉴赏
1.背诵和解析古代诗词:如《鹅》、《夜泊牛渚怀古》等;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押韵、对仗、意象等;
六、写作技巧
1.作文的基本要素:标题、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
2.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3.发现思想和素材:观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以上只是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的知识点或解析,请告诉我。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a7870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e.png)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8篇)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而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中考语文知识要点复习归纳篇1【知识考点归纳】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领会运用象征手法,用“春水”、“小树”等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的写法。
4、理解作者对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生感悟及豁达乐观的人生观。
5、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典型考题分析】例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析句子的含义。
解答这一类题时,一般应首先明白所给句子的字面意义来,然后紧紧围绕该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句子,结合课文主题,对所给句子含义作具体的推敲分析。
这个句子的原义应是“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根据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句子的具体含义是: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专升本语文课文知识点复习1.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人称“曲状元”。
《天净沙》,曲牌名。
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首《天净沙》是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2.鼎足对鼎足对就是指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
第一句可对第二句,第二句可对第三句,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
这首小令语言凝练自然,明白如话,而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特别是开头三句的“鼎足对”,由三组名词九种景物构成,既没用动词,也没有关联词连接,而意境自现。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大全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ae1b4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2.png)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大全
一、语言文字
1.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修辞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拟人等
3.词语的拼音、读音和意义
4.汉字的基本构造和部首
二、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现代文学
1.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
五、诗词鉴赏
1.古诗词的基本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
2.现代诗词的基本情感、意象和艺术特点
六、修辞手法运用
1.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与效果
2.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与效果
七、写作技巧
1.文章的结构与组织
2.写作时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3.写作时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阅读理解
1.阅读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2.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
3.阅读文章的态度和立意
九、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和艺术常识
2.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
十、写作素材和写作题型
1.高中生活和青少年成长的主题
2.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十一、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运用
2.修辞手法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的运用与效果。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dbb85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2.png)
一、基础知识1. 字词积累(1)掌握常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能正确书写。
(2)学会运用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进行辨析。
(3)积累成语、谚语、俗语等,并能正确运用。
2. 词语辨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能正确使用。
(2)学会运用词语进行句子仿写。
3. 语法知识(1)掌握句子成分,能正确划分句子结构。
(2)了解句子类型,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3)学会运用各种句式,如主动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4. 标点符号(1)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2)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古诗文阅读1. 实词理解(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2)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2. 虚词理解(1)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学会根据上下文判断虚词的意义。
3. 句子翻译(1)掌握直译和意译的方法。
(2)学会翻译文言文句子。
4. 文言文断句(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2)学会正确断句。
5. 文言文比较阅读(1)学会比较阅读文言文。
(2)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6. 古诗词鉴赏(1)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2)学会鉴赏古诗词。
三、现代文阅读1. 理解文章内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 分析文章结构(1)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2)学会分析文章层次。
3. 探究作者情感(1)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探究作者情感。
4. 鉴赏文章语言(1)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2)学会鉴赏文章语言。
四、作文1. 立意(1)学会根据题目和要求确定作文立意。
(2)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2. 结构(1)掌握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
(2)学会安排文章结构。
3. 语言(1)掌握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
(2)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4. 内容(1)学会积累作文素材。
(2)学会合理安排作文内容。
五、综合性学习1. 语文实践活动(1)学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2)了解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2. 传统文化知识(1)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07679e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8.png)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0407d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f.png)
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古诗文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既有优美的文字表达,又有深刻的意境,对于我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的列表:•静夜思作者: 李白•春晓作者: 孟浩然•登鹳雀楼作者: 王之涣•夜泊牛渚怀古作者: 杜甫•将进酒作者: 李白•早发白帝城作者: 李白•小窗幽记作者: 纳兰性德•望月怀远作者: 张九龄•江雪作者: 柳宗元•归园田居作者: 陶渊明•蜀道难作者: 李白•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 王维•登高作者: 杜甫•山行作者: 杜牧•沁园春·长沙作者: 毛泽东•七步诗作者: 曹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 白居易•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作者: 杜甫•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 周邦彦这些古诗的意境不同,体裁不同,学生们需要对这些古诗进行背诵、理解和鉴赏。
2.文言文阅读学术史实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也是九年级语文中考必考内容之一。
学生应该对以下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孔子与他的思想•汉武帝与玄学•四大名著和小说的发展•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常见句式•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二、现代文阅读1.文学常识学生需要对文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以下是必须要知道的文学常识:•文学流派和文学类型•文学史和文学发展•重要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文学名言、成语及引申意义2.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学生应该熟悉以下知识点:•现代文学主题和风格•文学描写技巧和方法•阅读策略和理解技巧3.实用文阅读实用文阅读包括广告、新闻、公告、通知等。
学生需要掌握以下技巧:•对比分析不同的文体和用途•熟悉不同类型的广告特点和描写方法•学习新闻文体和写作风格三、写作1.作文技巧九年级作文技巧的学习重点在于突出写作思想、创新描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常见的作文类型:•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2.写作范文九年级写作范文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整理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c0706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e.png)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整理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九年级语文中考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归纳一、基础知识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
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
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
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
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
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
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6.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及其作用。
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
了解运用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体知识要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
中考必备初三语文知识点全面梳理
![中考必备初三语文知识点全面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395b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2.png)
中考必备初三语文知识点全面梳理在初中语文学科中,掌握基础知识点对于学生的中考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全面梳理中考必备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巩固。
以下是各个知识点的详细介绍和例子。
一、词语运用1. 同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以用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例如,美丽和漂亮、快乐和愉快等。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和强调。
例如,高和低、冷和热等。
2. 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是指理解和区分词语不同义项的能力。
例如,钢铁和铁钢、善良和善意等。
在词义辨析中,我们需要考虑词语的语境和上下文来准确使用词语。
3. 词语搭配词语搭配是指一些词语或短语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搭配使用的情况。
例如,快乐的笑容、翻开书页等。
掌握词语搭配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和地道。
二、句子成分1.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中的主要说话对象或者动作的执行者,谓语是句子中陈述主语动作或者状态的部分。
正确理解和辨别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对于句子的理解和构建至关重要。
2. 宾语和宾语补足语宾语是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对象,宾语补足语用来补充说明或者说明宾语的特点。
例如,我喜欢花,花是宾语,喜欢是谓语,喜欢什么,那就是宾语补足语。
3. 状语和定语状语是对动作或者情况进行修饰或者说明的语句成分,定语是对名词进行修饰或者说明的语句成分。
例如,他慢慢地走过来,慢慢地是状语修饰走这个动作,他是定语修饰走这个动作的主体。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和拟人比喻是用某种事物或者概念来说明另一种事物或者概念的修辞手法。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例如,他是个铁人,比喻他非常坚强;树叶轻轻地叹息,拟人了树叶的行为。
2. 夸张和设问夸张是为了夸大、强调或者激发情感的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手法。
设问是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者注意。
例如,我饿得能吃一头猪;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梦想?3. 对比和排比对比是通过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者共同点。
中考最全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最全语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8fa46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8.png)
中考最全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是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和掌握语文学科的关键内容。
以下是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全面总结:一、基础知识1. 字词辨析: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笔画、笔顺、结构,以及词语的正确使用。
2. 成语运用:熟悉成语的意义、用法,并能在语境中恰当运用。
3. 反义词与近义词:掌握常见词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
二、古诗文阅读1. 古诗鉴赏:理解古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2. 文言文阅读:熟悉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能够翻译并理解文言文内容。
三、现代文阅读1. 记叙文阅读: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2. 说明文阅读: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结构,能够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3. 议论文阅读:理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够分析论证的有效性。
四、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结构,能够叙述事件并表达情感。
2. 说明文写作:学会如何条理清晰地介绍事物或现象。
3. 议论文写作: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合理的论据进行支撑。
五、文学常识1. 文学流派: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2. 文学名著:熟悉一些文学名著的作者、内容和主题思想。
六、阅读理解技巧1. 快速阅读:学会快速浏览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
2. 精读技巧: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作文素材积累1. 生活观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积累写作素材。
2. 阅读积累:通过广泛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深度。
结束语中考语文知识点的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梳理,更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考试的应试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练习和反思,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
全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2)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写山村风光。
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4。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护”、“绕”二字显得极有情致。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这几句诗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8、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诗人陶醉在丰收的欢乐之中的写法极为动人。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
这两句诗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1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这两句还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了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1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于是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重聚中的话题材,增添了重聚的欢乐。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用“老骥”作比喻,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后人常用这几句比喻人面对暮年,仍保持一种生命不息、斗争不止、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
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从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18.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亡赖”即“无赖”贬词褒用,表现小儿活泼可爱的情状,充满爱怜之情。
“卧”字使小儿剥莲蓬时的天真、顽皮跃然纸上。
1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大”状其景观,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孤”写出了炊烟的孤单、醒目。
“直”使景物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长”视野开阔,“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2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亮本无情,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2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采用拟人手法,以物之情写人之情,极力渲染了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2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
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这实则表达了诗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盲目崇古守旧。
2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外送别》)
“随”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仿佛江水流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短短十字,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