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414)㊂收稿日期:2004⁃09⁃09
作者简介:陈 果(1979-),男,四川蓬溪人,西南石油学院在读硕士㊂
文章编号:1000⁃3754(2005)03⁃0001⁃04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陈 果,彭 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新都 610500)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分析与研究,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认识在不断加深㊂近年来,随着全球非构造油气
藏的探明储量节节攀升,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热门课题㊂对非构造油气藏的概念㊁分类㊁分布特征㊁非构造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提高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成功率有重要意义㊂但是,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㊂
关
键
词: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坡折带;低位体系域;水动力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TE122.3+
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除新疆㊁西藏和海上少数盆地外,多数盆地都已进入勘探高成熟阶段㊂据统计,渤海湾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54.7%[1];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2];济阳坳陷2000年以来探明储量的60%~70%属于非构造油气藏[3];在美国其已占探明储量的30%左右[2,4]㊂由此可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㊁浅层大型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
转向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㊂
1 相关概念
非构造油气藏也有人把它叫做隐蔽油气藏㊂隐蔽
油气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㊂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闭是 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的观点㊂莱复生(A.I.Levorsen)1936年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在1964年的论文中用隐蔽圈闭来称呼构造㊁地层㊁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并在其1966年的遗著中以隐蔽和难以捉摸的圈闭来形容隐蔽圈闭㊂哈尔鲍蒂(H.T.Halbouty,1972)著文将地层圈闭㊁不整合圈闭㊁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并在1982年进一步把隐蔽在不整合面下或复杂构造带下不易认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各类潜伏圈闭都称之为隐蔽圈闭㊂萨维特(C.H.Savit,1982)也撰文指出 所谓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位置的圈闭”[5,6]㊂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不同的石油地质学家
对隐蔽油气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至今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也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切的定义,国内学者比较多的是根据圈闭的隐蔽性和勘探的难易程度给隐蔽油气藏下定义㊂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国内主要存在两种理解[7]:其一,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采用目前通用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易找到的油气藏,将各种岩性油藏㊁地层超覆油藏㊁地层不整合油藏㊁古地貌油藏,还有深层构造油藏㊁逆掩断层下盘油藏等统统包括在内;其二,认为隐蔽油气藏指的是非构造类型的㊁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㊁地层不整合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古地貌油气藏等㊂
可以看出,第一种理解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含义不够确切或不严格,仅代表勘探技术水平或勘探已达到的程度,实际上包括了构造油气藏㊂而第二种理解将隐蔽油气藏限定在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内,强调非构造成因㊂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认为隐蔽油气藏是非构造类型的,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㊁地层油气藏㊁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型油气藏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作者认为不宜再采用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而应采用非构造油气藏的提法㊂
2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
以圈闭的成因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类是目前
国内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流划分方案㊂虽然不同学者的具体分类稍有差异,但大都差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四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表1)㊂笔者也赞同这种分类方案㊂
1
第24卷 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5年6月
表1 非构造油气藏分类
大 类亚 类
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古河道砂岩油气藏生物礁油气藏
物性封闭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古潜山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
另外,有些学者以油层岩石类型为划分依据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碎屑岩油气藏㊁碳酸盐岩油气藏㊁火成岩油气藏㊁变质岩油气藏及泥岩类油气藏[8]㊂但这种分类方案目前没有被广泛采用㊂
3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非构造油气藏的储集体发育和分布非常复杂,精确描述其空间展布是油气勘探开发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㊂弄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㊂
3.1 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我国中东部陆相含油气盆地主要为箕状断坳陷盆地,其内部结构一般主要由陡坡带㊁洼槽带和斜坡带三部分组成㊂在不同的次级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非构造油气藏,且主要受储集层单元㊁断层㊁局部构造三个因素及组合关系控制[9]㊂
(1)陡坡带
在坡度10°~30°以上的断陷陡坡带,主要发育冲(洪)积扇-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以岩性油气藏群为主体的非构造油气藏聚集带[2,4]㊂更进一步,在陡坡带下倾部位主要是地层超覆与砂砾岩扇体油气藏,在陡坡带的上倾部位主要为同生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或地层不整合油气藏[4]㊂
(2)洼槽带
在生油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水道㊁湖底扇和前扇三角洲与前三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可形成岩性油气藏群[4],也可有构造-岩性油气藏分布㊂(3)缓坡带
由于经过了多次超覆㊁退覆和多个不整合,因此在缓坡带更容易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㊁地层不整合油气藏㊁岩性油气藏和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㊂
(4)大断层负地形区
在盆地发育的后期,河流相发育,在断层下降盘形成负地形,河流下切充填形成条带状河道砂体[2]㊂因此在大断层负地形区易发育古河道砂岩油气藏㊂(5)古隆起区
在古隆起区主要发育古潜山油气藏㊂
3.2 层序地层格架内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据G.R.Baum(1995)统计,世界上大部分油气田86%的储量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只有12%与水进体系域有关,2%与高水位体系域有关[10,11]㊂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有48.2%的油气储存于低水位体系域,26.8%的油气储存于水进体系域中,25.0%的油气储存于高水位体系域中[12⁃14]㊂由此可见,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与层序地层格架有一定关系㊂(1)低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大多数油气藏都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中[11,15⁃17],而与低水位体系域有关的油气藏多数是地层㊁岩性油气藏㊂其中包括盆底扇㊁水下扇形成的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和前积楔附近形成的与三角洲或河口湾有关的地层尖灭油气藏及逆着湖(海)口向上追溯的古河道砂油气藏㊂
(2)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水进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并不十分发育,主要分布一些水进型扇三角洲,远端可能发育浊积扇沉积,层序充填以向凹陷边缘方向超覆为特征,较易形成超覆型油气藏,但规模一般较小㊂
(3)高水位体系域中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
高水位体系域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良好的盖层和生油层㊂以三角洲㊁扇三角洲的进积型沉积为主,晚期可发育泛滥平原沉积,前端也可发育滑塌浊积扇㊂因此,高水位体系域中也可有岩性㊁地层或岩性-地层复合油气藏分布㊂
另外,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浊积扇砂体㊁近岸水下扇和辫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在有利的地层或构造位置可以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地层油气藏[18]㊂3.3 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
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其形成的非构造圈闭在储集物性㊁封堵条件以及油源条件的组合十分理想,因此弄清坡折带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是指导油田进一步勘探的有效途径[19,20]㊂综合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坡折带背景下非构造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有以下几点: (1)非构造圈闭紧邻坡折带发育,沿坡折带呈串珠状展布㊂
2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第24卷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