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共5份附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一(共5份附答案)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40分)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7、每年的月份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
8、,新疆省人民政府年月日宣告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B、邓小平C、胡锦涛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B、七C、八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区域自治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B、经营C、经济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B、母亲C、父亲或母亲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20分)1、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平等、团结、互助、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3、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至少有代表二人。
()4、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兴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
()5、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答:2、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答:试题答案填空题:1、民族2、55 3、团结奋斗 4、前途命运5、平等6、语言文字7、58、1949 年12月17选择题:1、A 2、C 3、 C 4、 A 5、C判断题:1、√ 2、√ 3、X 4、√ 5、√简答题:1、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
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基 本方针和最佳方式是什么? 原 则: 一个中国的原则
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
2.为什么中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始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 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 分割。(内容) (2)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 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重要性)
课本P45第一段
统 一 的 多 民 族 国 家
五十六 个民族 是一家 共同浇灌 民族团结 之花 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一国两制 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维维 护护 国民 家族 统团 一结 是是 公公 民民 的的 义义 务务
这幅图片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 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 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 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 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 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 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 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寓意澳 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寄托着澳 门回归祖国后一定能保持稳定发 展的美好愿望。
“一国两制”意义:
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事实证 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它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 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有人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国家已经 实现了完全统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台湾问题仍未解决!
史实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国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香港上空
葡萄牙国旗降落
五星红旗飘扬在澳门上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
发声亮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从秦朝以后,200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几朝的努力,统一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地发展和巩固。
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在这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上虽然存在过几次分裂,但分裂时期断断续续总共不过六七百年,国家统一时期共约1300多年,统一的时间大大长于分裂时间。
而且,即使在分裂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身是炎黄子孙或中国境内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各种政治势力总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并确实酝酿着更高层次的统一。
元明清3个朝代的连续大统一就足以说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始终如一的共同愿望。
对于祖国的统一,汉族起了重要作用,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从地理上看,新疆归属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疆“三山夹两盆,一路通中原”的独特的地理构造,为新疆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正是这种条件,使得古代西域居民很早就与祖国内地发生了密切的经济往来,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其次,从历史上看,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
公元前139年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01年,又在天山以南驻兵屯田,并以“使者校尉”统领。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最新发声亮剑(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资料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束了长期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从秦朝以后,200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几朝的努力,统一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地发展和巩固。
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在这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上虽然存在过几次分裂,但分裂时期断断续续总共不过六七百年,国家统一时期共约1300多年,统一的时间大大长于分裂时间。
而且,即使在分裂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身是炎黄子孙或中国境内的民族;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各种政治势力总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并确实酝酿着更高层次的统一。
元明清3个朝代的连续大统一就足以说明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始终如一的共同愿望。
对于祖国的统一,汉族起了重要作用,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先,从地理上看,新疆归属祖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疆“三山夹两盆,一路通中原”的独特的地理构造,为新疆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
正是这种条件,使得古代西域居民很早就与祖国内地发生了密切的经济往来,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其次,从历史上看,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
公元前139年汉朝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01年,又在天山以南驻兵屯田,并以“使者校尉”统领。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
二。
物产丰富,资源众多。
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
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三。
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
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引言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生共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统一思想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古代的中央王朝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根据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力。
中国现有的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空间。
通过自治实践,各民族可以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政府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保障各民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入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统一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98621)
专题0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国家统一1.民族团结,民心所向;国家统一大势所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辖彰显主权地区朝代机构新疆西汉设置①______ ,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
西藏元朝设立②______ ,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台湾清朝设置③______ ,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文物见证历史(1) 写出材料一中①②③的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推动民族融合的不同方式。
(3) 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1) 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
图二、图三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有何历史意义?(2) 材料二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3) 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三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结合所学回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写出一点)?材料二:阅读如图《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载: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2) 材料二图片内容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写出其中两件)材料三:读图(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今天我国哪个省份有关?(4) 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向世界证明了什么?(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边疆问题的认识。
2023年中考历史冲刺复习之热点预测17: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例题】(2022广东考前预测模拟)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
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百越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
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 和迁去开垦土地。
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措施。
材料二材料三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
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
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
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4) 据材料-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创新民族政策?为什么说该政策具有法律性?【参考答案】(1)秦朝:①在北方击退匈奴;②修筑长城;③秦朝在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④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⑤开凿灵渠;⑥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加强对南方的管辖;⑦移民成边。
汉朝:①北击匈奴;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③设置河西四郡;④设立西域都护府;⑤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⑥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既基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捍卫统一的历史事实,也基于56个民族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浓浓血脉。
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
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民族之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民族团结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海内一家的民族心理和共同情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
解放60年以来,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大改革、大发展、大开放更使得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一、“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揭示出一条最简洁最朴素的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
民族知识
民族知识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3.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4.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5.我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裕固族、藏族、朝鲜族、傣族、彝族等。
民族团结
1.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
2.民族团结:
①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②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③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
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环保标语
1.请您爱护绿色,绿是生命之源。
2.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无妨。
3.用爱心呵护每一片绿色。
4.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5.茵茵绿草地,脚下请留情。
6.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份爱。
7.心中有情,脚下留情。
8.天是蓝的,草是绿的,心是纯粹的。
9.少一串脚印,多一份绿意。
10.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
当今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我们要积极推进铸牢共同体的的各项举措,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书写创造的。
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公元前秦始皇统一全国,将东南地区纳入版图,蛮族融入中华民族;女真族创建的元朝统一全国,向西开拓至欧洲一带,同时在西藏设宣政院管辖;满族创建的清朝征服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收复新疆,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每一个历史阶段少数民族无处不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多个大一统王朝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和边疆民族的游牧文化各具特色、交流绽放。
各民族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历史是民族间多次融合交流,衍生出新的民族,然后继续融合,共同形成了开放包容的中华精神。
由此可见,在中国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是由某一个民族单独推动的,而是由汉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实现的,缺一不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族凝聚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克莱恩国力方程中,国力=物质国力*精神国力,而后者就极大程度依赖于民族凝聚力,可以看到,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整体意志强;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整体意志弱。
当今中国正处新时代,在国力爬坡时期,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就要全民族人民共同努力,夯实民族社会基础,迸发强大合力,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同时,西方反华势力敌视中国,助长国内分离主义气焰,大搞地区分裂、民族分裂。
我们要警惕西方的阴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56个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
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
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
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