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教学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 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
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
(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依法审批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
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1)确定规划编制的内容和要求(2)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3)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教学提纲
一化二系三结构一化: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二系:规划交通、通讯、供水电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热岛效应研究局地的气候,分析城市及城市郊区的气温分布,在市区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温区,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
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 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 D水域和其他用地 E城市性质与类型(一)城市性质的含义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
确定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由主要部门职能所体现。
(二)城市类型1.各国无统一方法,我国按职能分类如下:(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 特殊职能的城市。
2,我国按城市人口规模把城市分为四类:(1)特大城市,指人口100万1)li.的城市;(2)大城市,指人口50万以上不足100万的城市;(3)中等城市,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4)小城市,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1.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主要生产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采用同一经济技术标准,其超过部门结构整体的20%—30%为主导因素。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所占比重的大小来表示。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含义法定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非农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建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Theory课程编号:301402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程学时:60学分:4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导引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书:《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E.沙里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城市的发展过程》,w.鲍尔著,中国建工出版社,1983年。
《城市规划资料汇编》,惠劼等编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4年。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城镇》,汤道烈任云英主编,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是继城市规划导引、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后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系统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有关原理、方法。
为后继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及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和大型城市综合性建筑设计等课程建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前言(1)内容: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和学习方法。
城市一般问题的认识及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对课程的内容、方法全面了解。
重点:对城市问题的认识。
难点:关注城市发展的趋势。
第1篇理论溯源(7)内容:第1章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城市化概论第2章城市规划基础理论及其脉络第3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现代城市规划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建筑环境观(城市和建筑的整体观、整体与局部的系统观、发展与演变、城市一文化、空间与环境、工程与建筑、规划与设计等关系),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发展历程。
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理论思想最新发展动态。
重点:了解对城市化、城市规划理论的脉络以及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流变。
城市规划学的学科概念及理论框架。
难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质内涵。
从规划历史理论的动态发展中,把握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1-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学分: 4 总学时: 64理论学时:64 实践学时: 0 主撰人:主审人: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基本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且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作为城镇规划专业必修课,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镇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程结构上又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要了解并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同时为学生后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时数分配三、课程单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城市的产生、城市化的含义,掌握城市与城镇的概念。
2.教学内容和要求(1)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了解:城市产生的过程理解:城镇与城市的界定、城市的定义(2)城市的发展了解: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历程理解: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3)城镇化了解:中国城镇化道路、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理解: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掌握: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水平的含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城镇的定义,城镇化的含义,城市产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城市与城镇的界定,城镇化的表现特征,中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教学目的通过了解东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及经典规划案例之后,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熟悉现代城市规划工作所面对的城市发展趋势与挑战。
2.教学内容和要求(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了解: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及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简史理解: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简史理解: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章》,卫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等(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了解:现今城市规划面临的几大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4)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理解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07647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必修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学分:4适用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执笔人:孟彩红审定人:董杰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阐明城市规划的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课程教学:以所选教材为基本素材,参考书为辅助材料,结合实际,选取讲授内容,不断补充前沿知识理论。
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改基本要求: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用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课外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4学时)重点:城市的形成与定义,城市化的测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学时)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2学时)重点:城乡规划的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以及运作体制。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2学时)重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2学时)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第六章经济与产业(4学时)重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第七章人口与社会(2学时)重点: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与城市之间的衔接方式(案例)铁路:基本原则:让铁路尽量方便城市,发挥其最大运输效能,不对城市造成干扰。
线路的布局:A、避免铁路过分接近城市B、处理好铁路线路与城市用地扩展之间的关系C、减少或解决铁路与城市的相互干扰:—线路布置在各分区边缘—铁路两侧植树绿化—妥善处理线路与城市道路的矛盾—减少过境列车对城市的干扰—改造市区原有的铁路线路—将通过市中心的铁路建于地下公路:A、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适当深入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相接。
B、与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应尽量从城市边缘通过。
C、城郊各区之间的联系交通,常常通过设置环城道来解决。
航空港:机场的位置适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
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穿过城市市区。
大城市,往往设有几座航空港,它们各有分工以满足不同类型交通的需要。
航空交通较小的城市,不足以单独设置航空港时,则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到与相邻城市共同使用的问题。
2、市内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3、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按照道路的等级:⏹①快速路⏹快速路上应设置中间隔离设施,分隔对向车流。
拖拉机、轻便机动两用车、电瓶车、自行车和其它非机动车不得行驶其间⏹②主干路⏹联系主要工矿企业、交通枢纽、市中心的道路,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线。
此干道较宽。
红线30-45m,车行道宽14—18 m。
⏹③次干路⏹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交通线。
⏹④支路⏹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按使用性质分(1)交通性道路⏹要求行车快速畅通,避免非机动车及行人频繁过街造成的干扰。
交通性道路还必须与公路及工业、仓库、交通运输等用地有方便的联系,同时与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有较好的隔离。
道路线型应顺直,并形成网络。
(2)生活性道路⏹要求的行车速度相对低一些,不受交通性车辆的干扰,同居民区有方便的联系,同时对道路又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要求。
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交通流畅、安全和迅速的要求2)规划干道路网骨架,形成完整的干道路网系统3)充分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4)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5)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6)有利于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5、路网形式①方格网式(棋盘式)②放射环状道路系统③自由式④混合型道路系统6、道路宽度定义:城市道路宽度(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7、道路规划注意问题:①快速路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快速路上应设置中间隔离设施,分隔对向车流。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的公共建筑出人口。
快速路两旁的视野要开阔,可以设绿带,但不可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以免树影晃眼和遮挡视线,有碍交通安全。
②主干路机动车与非动机车应实行分流,交叉口之间分隔带要尽量连续,以防车辆任意穿越。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出人口。
③次干路和支路次干路两侧可以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支路两侧还可以设沿街商店。
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
④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山区道路网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形的特点,在丘陵起伏的地区,道路网不宜追求方格网的形式,应平行等高线设计。
主干路一般不设在山脊上,常设在谷地或坡面上。
双向交通可以分开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
河网地区的城市道路网应与水系密切配合,道路应平行或垂直河道布置。
路网节点相交道路的条数以四条为宜,最多不超过五条。
相交的道路应尽量垂直,在受地形地物限制时,也要尽量使规划道路的交角不小于45度。
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型路口。
控制与快速路相交的道路数量。
快速路的进出口道路应保证一定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1.5km。
相交道路的等级不宜相差太大,快速路只与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相接,其它道路不能与快速路直接相接,而只能与快速路的支路相接。
第八章城市总体布局1、定义: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后,在对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各组成用地和空间进行统一安排。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类型及优缺点城市布局类型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中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
1)集中式布局:是指城市用地连成一片,集中发展。
可以分为团块状、带状、星状等形态。
集中式布局的评价优点:a布局紧凑,节约用地;b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低;c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缺点:a分区不明确;b不利于交通组织;c近期与远期关系较难处理对策:规划要有弹性,给远期合理发展留下余地。
2)分散式的城市形态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和城镇群。
⏹双城式、主辅城、一城多点、点条式掌状分散布局的评价:优势:a布局灵活;b环境优美,贴近自然;c易协调各物质要素布局。
劣势:a用地分散,浪费土地;b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c若城区规模达不到最低要求,城市氛围不浓;d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对策:城市布局重在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组织组团内的生产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3、总体布局的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城市布局与其周围地区有密切联系,应作为一个整体,相互协调、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核心)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4、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5、城市总体布局的多方案比较存在两种类型:一是包括对城市总体布局前提条件分析研究在内的多方案比较;另外一种是在规划前提已定的条件下侧重对城市形态结构的研究多方案比较内容与方案选择(1)多方案比较的内容(2)方案选择与综合(3)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深化与调整【城市规划案例分析】道路系统布局案例: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总体规划计划。
图示为总体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
一条与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北部穿过。
并设有火车站;西江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并作指示性的修改。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例3试就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评析其铁路、公路及组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城市功能用地布局的案例例4: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
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
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
二、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间缺少隔离带。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影响。
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理。
城市规划方案优化实例例5某镇有1.4万人,建成区2km2,处于山区平原,河流两岸易受洪水威胁。
城北有一条重要过境公路,公路以北800米处平行有一高压走廊。
旧城以西为大片高产田(亩产1400斤),地势平坦;旧城以北地势高低不平,且低洼地势较多,其农田亩产量为1000斤左右。
因当地资源情况不明,交通不大方便,现有工业以小型农产品加工及农机制造为主,工业污染甚微,近期尚无大工业的建设计划。
镇西拟建一条南北向过境公路。
该镇发展规划将人口近期控制在3万,远期5万左右,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区。
据现状条件分析,因东、南方受自然条件限制,城镇只能向西、向北发展。
特拟定出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一以旧城为基础主要向西发展,其北、西分别以现有和拟建公路为界,工业在现状基础上发展,新工业、仓库摆于西北部。
方案二以旧城为基础,主要向北发展。
跨过现有公路,布置仓库和部分工业,西侧仍以拟建公路为界方案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建设用地条件2、建设投资情况3、过境交通与城镇的关系4、城镇发展后的总体布局形式5、远期发展的余地6、占用农田情况7、工业、仓库、居住用地的关系8、与旧城区的关系。
方案一优点:1、用地条件好2、投资省3、过境交通与城镇关系好4、集中紧凑布局5、远期发展有较大余地6、工业、仓库、居住用地三者关系良好缺点:占用高产农田较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方案二优点:1、对亩产1400斤农田的占用减少2、工业区与居住区关系尚好3、仓库对城镇干扰小4、布局较为集中紧凑缺点:1、地形地势条件差2、过境公路对城镇有干扰3、远期发展余地不大例6根据某城市总体布局示意图,经分析说明:1、总体布局形式2、路网布局形式3、功能分区及其相互关系4、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