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成因及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成因及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成因及教学策略》文献综述柳州市鹿寨县鹿寨镇二中杨文庆覃丽娜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的特征及产生原因,以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对学困生教育方法的研究,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为解决农村理化学困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选题意义:为揭示理化学困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1、能够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下,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平台。

2、探索一条适应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的教育途径,为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的素质提供理论指导。

3、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农村初中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5、为农村初中理化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6、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性突破。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和界定,国内外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1、学困生界定。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也称“学习障碍”、“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

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研究。

至于学困生的定义,自1963年作为一个新名词登上教育大舞台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吴增强教授指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界定,目前世界上有两个主流概念。

一个叫学习障碍,另一个叫学业不良。

其中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得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

学业不良系指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具体又可分为:相对学业不良、绝对学业不良和成绩不足三类(1)。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有关论断,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在学业基础、学习行为倾向、学习方法与策略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按时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究综述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究综述

2
尽管“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 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综述。
3
探讨“学困生”教育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 质量,还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
通过对“学困生”教育问题的系统梳理,为教育工作 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提高“学困生”的教育效果,进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公平。
有助于深入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为针对 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为制定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政策提供科 学支持,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02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和特点
通过对学困生的学习表现、背景因素、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其具体成因和特点 ,为制定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2023
关于“学困生”教育的研 究综述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学困生现象及成因分析 • 学困生的教育对策探讨 • 学困生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 结论和建议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1
“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教育机构中, 表现为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 等。
学困生现象概述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成绩不理想 的学生。
学困生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教育机构中,对他们 的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学习 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学困生现象的成因分析
学习基础薄弱
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往往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在后 续学习中和研究 ,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成因、特点和学习需求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教育实践与干预
综合分析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沙里寨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2012、1《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对策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刚刚成立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留守儿童比较多。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要有效的解决这些“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就必须对“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上。

农村小学有其时代的背景,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比以前增强,教育方面实行了新课程改革等。

2.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及时联系家长,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农村小学:指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学生家长有着一定现代意识,能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小学。

它的背景有如下要素: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多,网吧、有线电视已经架设,人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经济基础有一定好转等。

实践教学现实意义(3篇)

实践教学现实意义(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理论教育向实践教学转变。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1.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毕业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实践教学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水平的理论素养。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

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

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

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

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

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

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

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课题报告:学困生生因及转化研究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生。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特点,制定我校2010-2012年“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

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

结合我校特点和朝阳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他们过多得到的是失败的苦涩,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面对教师的漠然置之,家长的批评责骂,同学的冷嘲热讽,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对实现自我价值失去信心。

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体会成功,与培养中、优学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唤醒学困生进取的意识,是当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

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

其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分析报告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分析报告

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报告————————————————————————————————作者:————————————————————————————————日期:《怎样怎样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课题开题报南沿村完小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因地少人多,不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有了不少的留守学生,近年来又有不少单亲家庭,还有部分学生为外地搬迁学生,他们中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适应能力不强,学业水平差异性大。

如学校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南沿村完小整体教学水平,也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教育的协调和谐发展。

因此,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探寻语文学困生的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以激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我校深化教育改革、求得更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又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激发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理论,试图为激发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找到一些新的思路,使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教师在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教师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学困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老师的心。

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心愿。

但如何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老师却不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就要调查了解每一个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据调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习方法不恰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自身的自信心、进取心不强,以及教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

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

学校学困生帮扶方案(最新7篇)

学校学困生帮扶方案(最新7篇)

学校学困生帮扶方案(最新7篇)学困生帮扶方案篇一一、目的'及意义实施“全民”德育制,拓宽德治形式,增强德育实效性,提高德治管理水平。

二、帮扶对象及“学困生”类别各教学班拟定3—5名“学困生”作为帮扶对象。

“学困生”类别包括:学习、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组织纪律四个方面,帮扶时间为半年或一年。

三、检查验收:学工处四、具体方案:1.各班主任将本班学困生名单交学工处。

2.学工处根据教师所任班级,将“学困生”分配给各任课教师,或者由任课教师自行认领所熟悉的“学困生”作为帮扶对象。

由学工处造册登记备案。

3.每学期期中、期末检查一次。

五、活动延伸:1.将活动内容,创建校本课题。

由学工处牵头,成立德育研究课题小组,下属若干个子课题。

2.期末,以“小专题”论文的形式上交学工处,代替传统的“总结”。

3.每学年举行一次经验交流或座谈会,对工作出色的教师进行表彰。

学困生帮扶方案篇二一、目的意义:此次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对象是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此活动的开展是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内容。

全体老师要高度重视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提高活动成效。

二、组织领导机构三、方法步骤1、确定帮扶对象。

9月是确定帮扶对象阶段。

所有任课教师深入摸查,根据任教学科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全年级的后20%为帮扶对象,填写《贤庠学校师生结对帮扶登记表》,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对每一位帮扶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都做详细记录。

2、制定帮扶计划。

确定对象后,围绕解决学生问题、提高学习成绩,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帮扶计划,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3、开展帮扶活动。

接着为实施帮扶活动阶段。

采取多种形式及措施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掌握帮扶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转化学困生的探索与实践

转化学困生的探索与实践

转化学困生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引言在教育领域,学困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转化学困生,即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实现学习和成长的目标,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针对学困生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背景和重要性。

学困生通常指的是在学业上出现困难,无法按照正常的学习进度和水平完成学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转化学困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了解学困生的特点是帮助他们的第一步。

学困生可能在学习方法、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意识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

我们也需要深入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能有家庭、环境、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学困生的出现,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

针对学困生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案可以尝试。

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小组学习、课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还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

成功案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研究成功案例,可以看到不同学困生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这对我们转化学困生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希望通过对转化学困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够帮助更多的学困生获得成功,走上学习之路。

2. 正文2.1 转化学困生的背景与重要性转化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或无法取得进步的学生。

这些学生可能在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对知识点理解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

转化学困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教育体制、家庭环境、个人自身等因素。

对于转化学困生的关注和帮助,对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探索和实践转化学困生的相关工作,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学业上的进步和发展。

转化学困生的背景和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教育机构、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

让学困生不“困”——班主任工作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心得

让学困生不“困”——班主任工作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心得

问题 、 考问题 的学 习习惯 。 思 在“ 学 生 ” 化T 作 巾 , 转 要 充分 发挥学校教育 的 主 导作 用 , 弃对 “ 摒 学 生” 的偏见 , 关
学 闲生 良好 行为 习惯 的培 养应 从 如下几方 面着手 : 1 养学 困生 养成 课前 预 . 培
习的习惯 。
教 学过程 中 ,我 们应该 摒 弃这
种 教 学方 式 , “ 困生 ” 建 给 学 搭
上课速 度适 当放慢 , “ 困生 ” 让 学
感到能跟上 教学进度 。分散难 点 , 化
加强 师生之间 的联 系与沟通 。
3 家长 观看学 生演 出 , .请 参
关键所 在 。 因此 , 在教育转 化学 困
生的工作 中,进行 班主任工作 的
策略研究 具有重 大的理论 意义和
观学生 作品展览 ,观看学生 体育
比赛 。
4 .利 用 书 面 形式 与 家长 沟
通。
三 、 现并 赏 识“ 困生 ” 发 学 的
务。
班 主任是学校 中一个 班级 的
组织者 、 者和教育 者 , 领导 既是学
校贯彻执 行 国家教育方针 政策 的 执行 者 ,又是一个 班级几 十名学 生的身 心健康 和学 校教育 教学 的
2邀请 家长参 加学 校开 放 日 .
活动 。
5 . 与时俱 进 , 利用 网络 资源 ,

二 、 用 班级 资源 实 施 帮扶 利 转化 学 困生
我们 可 以 以班 级为 载体 , 改
变传 统 的教 育转 化 学 困生模 式 ,
闪光点 , 采取成 功教学 , 帮助学 生 找 回 自 。成功教 学的基本思 想 信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一、课题的现实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

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

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

2、通过此项研究,重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重塑自信、充满阳光,有利于形成学校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3、通过本项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拟建立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并具有实际的推广价值。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一)概念界定所为“数学学困生”,我们认为,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帮助学困生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帮助学困生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帮助学困生的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帮助学困生,这一行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意义首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无论他们是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对学困生的
帮扶,正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减少因个体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公现象其次,从人的全面发展角
度看,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价值,学困生可能只是在当前的
学习方式或环境中遇到了困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能力或潜力
通过针对性的帮助,我们可以挖掘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实现自我提升和突破
再者,帮助学困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社会氛围当全体师生共同关注并参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仅能增强班级凝聚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互助精神,让他们学会尊重差异、接纳他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从长远的社
会效益看,每一名学困生的成功转化都可能为社会输送一个有用之才他们经过克服学习困境的过程,往往能磨砺出坚韧的意志品质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产生积
极而深远的影响总之,帮助学困生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更是关乎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意义。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

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

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

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同。

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

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

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

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
“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 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 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做好”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 重要标志。”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 影响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素质。新 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得 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是落实”以人为本 “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为了学生,为 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小,但 影响甚大。直接影响班风、纪律和正 常的教育工作,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 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所以, 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工作 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 的迫切要求,也将对小孩一生的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是实现 学生个性发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学困生的转化是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 需要广大教师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 生成资源,对这些生成资料充分挖掘,使用。 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 这些特殊孩子因为有你唤起学习兴趣,人生 的轨迹发生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学学困生作业设计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学困生作业设计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学困生作业设计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学科特点注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数学学科逻辑性强,知识系统性强,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困生较多,由此对数学学困生的研究意义深远,对学生学数学的能力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任何一个学科学困生的形成都有原因的。

只有找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针对原因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数学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

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

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

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

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
同。

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

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

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

或者数学的逻辑与思维。

而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智力的特征。

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因为孩子在某一学科方面的表现过早的下结论,如果这种结论是隐性的,孩子不易察觉的,可能影响会小一些,如果教育者简单直接的给孩子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

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

当然我们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时候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学习品质差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学困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低年级学习挺好,而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高中学习成绩会下滑,由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慢慢蜕变为生,大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这一现象。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品质造成的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问题。

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各个教育阶段教育的要求
不同、施教过程当中情况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由于篇幅有限,能力有限,本文只能做以上简单分析。

但文章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我们老师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从而保证我们的教育质量。

二、实践意义
一是在心理上尊重和接纳学科学困生。

一般来说,学困生的感情丰富,且较为敏感,外表一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

若老师总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者因为他们成绩差拖了平均分、优秀率的后腿而迁怒于他们,一再对他们冷落、挖苦、讽刺、歧视、放任自流,最终,只能导致“破罐子破摔”,将化学科视为“厌恶科”。

所以要帮助学困生必须先解决其心理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时老师一定要有颗爱心,热爱和尊重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多表扬,多鼓励。

如198班某同学,在英语课上表现时好时坏的,成绩也不好。

有一次我和班主任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家发生了极特殊的事情,他根本得不到来自家里的有效看管和足够关爱,属于单亲家庭,结果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成绩不理想。

自那以后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闲谈,和他交谈理想、人生的看法和做人的态度,激励他战胜生活带来的一切困难。

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在日常的不带任何说教痕迹的接触中,和他交流了思想,融洽了感情。

我用真诚的态度接纳他,从而他也接纳了我,有时主动找我聊天。

这些唤起了他的进取心,他开始努力,开始进步,而且幅度不小。

二是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与信心。

要想办法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多与这样的学生沟通,上课提问时候,简单的问题应该让他们来回答,多正面表扬少批评。

把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放大,另外虽然一些学困生学习化学比较困难,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存有很高的兴趣的。

三是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

笔者发现,实际上有很多学困生并不笨,甚至还有些相当聪明,之所以成绩不理想,实在是因为行为习惯太不好。

这么多年观察下来,真是千人千面啊!就拿上课来说,有低头做冥思苦想状但实则处于“亚睡眠”状态的,有一边观察老师一举一动趁老师不注意就闲聊上两句的,还有个别同学把武侠小说包上书皮写上化学两字之后堂而皇之地摆桌面上看的……真“聪明”啊!可一旦这样,他们就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就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了。

这些坏习惯是学习进入“恶循环”的先兆,是“不会学习”或“耍小聪明”的重要表现,是成绩差的直接导火索。

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掉这些坏习惯。

四是坚持因材施教,奠定学习基础。

所谓学困生,主要是知识漏洞过多,导致接受能力低,要转化,首先就得查缺补漏,看他们对已学过的知识分别是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进而“对症下药”。

八年级三班有个从外县来的学生,似乎在那边没怎么学习,基础打得不好,碰巧刚来之后没几天就赶上了第一次月考,结果成绩不理想,进了希望班。

但他到了我们班级之后学习很努力,并且特别爱问问题,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如果有恰当的指导,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于是,我课下
和他做了多次的交谈。

这样不知不觉的,我们形成了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接着我们总结找出他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并利用课间和自习课把他落下的知识补回了不少,我给他设计了成绩上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他完成得很好,考试成绩提高很快。

在我们这次期中考试总结中,他是希望班里进步最大的学生之一。

以上是我在转变学困生过程中做的一些具体工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取得了一些效果,他们无论在精神面貌上还是在成绩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然,这些进步主要还应归功于学校的不抛弃,归功于希望班任课老师的不放弃,归功于这些同学身处逆境但仍然坚持的努力等。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颇具研究价值的工作,我校“希望班”的成立,是对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一种尝试,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已显现勃勃生机,笔者愿借助这个良好的背景条件,为转变身边的化学学困生,殚精竭虑,尽到为人师者的基本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