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f6496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3.png)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不容忽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揭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文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包括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环境等。
文章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的关注,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容易盲目崇拜,忽视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价值观取向多元而混乱: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得模糊和混乱。
他们难以在众多的文化选择中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甚至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自信心不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国际文化交流时,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
他们担心自己的文化表达会被误解或嘲笑,从而选择了沉默或回避。
文化消费倾向西化:在日常生活和娱乐消费中,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西方文化产品或生活方式,如好莱坞电影、西方流行音乐等。
新时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的状况及其培育探究
![新时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的状况及其培育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078a1c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4.png)
新时代研究生文化自信的状况及其培育探究1. 引言1.1 研究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研究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具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作用。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研究生具备文化自信可以增强自身的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文化自信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只有具备了对本国文化和传统的自信,研究生才能够更好地探索和传承自己文化的价值,为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自信也是研究生发展自身人格的重要标志。
只有树立文化自信,研究生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提高修养素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研究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研究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字数:211】1.2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需具备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研究生作为社会主流人才群体,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需具备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生需要具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研究生应当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研究生需要具备对自身学科领域的文化自信。
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生,他们应当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树立对自身学科领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过硬的专业素养,研究生才能在学术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实力。
研究生还需具备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自信。
新时代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时代,研究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和研究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培养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从而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需要具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学科领域和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文化自信,以应对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cfb88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7.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文化自信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文化影响时,不失自我认同的自信心和自我定位的稳固性,是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认同的自觉。
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文化自信意识不仅是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研究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1.文化自信意识淡漠: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普遍较为淡漠。
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认同上出现迷失和混乱,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交流的增加,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逐渐降低,文化自信意识相对薄弱。
2.文化自信意识认知不足: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对于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等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上,学校和家庭对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对此方面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短板。
3.外部文化冲击影响:大学生作为成长成熟阶段,外部文化对其影响相当显著。
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危机,对国家文化产生怀疑,文化自信意识因此受到挑战和冲击。
1.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积极培育民族自豪感。
要求学校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注重对文化自信概念和内涵的普及,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知。
学校可设置相关的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对文化自信进行系统解读和讲解,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认知水平。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提升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形成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8c7a3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f.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主力军之一,其文化自信的建设至关重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影响,如文化冲击、外部压力等,使得大学生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之一。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要求他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文化自信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困境和迷茫,为其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
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
【内容结束】1.2 研究意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引言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指导,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
大学生在面对全球化挑战和多元文化碰撞时,需要具备文化自信来保持内心的稳定和自信心。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培育方法,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其文化自信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建设。
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而推动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对当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成长特点的考量,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9ffe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8e.png)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当下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学时期是人们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现状和提升路径两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1. 理念漂移。
在当今社会,商业、娱乐的泛滥,导致许多大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的理念,而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2. 知识单一化。
大学课程体系,往往偏重于狭隘的学科背景,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探索与了解,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文化自信。
3. 学生群体分散。
现代大学生活的多元化特点,导致大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进行深入的文化学习。
4. 形式化学习。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二、提升路径1. 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课程应该注重开设跨学科教育,引导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
2. 开设文化素养课程。
在大学教育中引入文化素养课程,教授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强化实践教育。
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 引导媒体舆论。
各类媒体应当加强文化传播,创作更多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文化自信。
5. 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大学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各地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到校进行文化讲座、展览等,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6.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还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
三、结语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只有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并弘扬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01f84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2.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的环境下,应该具有一份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所处的国度和民族的自信,也包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对当代文化的创新的自信。
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学生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有足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的变迁方向相关联。
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因时代变迁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1世纪初,中国人民在“文化自信”这个概念上达成了共识,“文化自信”被看作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力量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浓郁的氛围中,又在国家号召下崛起,应该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心理。
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席卷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国度和民族的文化失去了信心。
更有甚者,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而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落后的、愚昧的”等等,这种文化自卑的心态使得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国外文化的批判性,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导致文化依赖。
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度也与思想观念的变迁方向有关。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推进,大量学习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好逐渐增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求也逐渐降温。
这些大学生对历史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情,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寻找文化根源的自信愈发显现。
例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文化体验中选择祖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慢阅读、书画、茶道、围棋、剪纸等方法寻找自我,超越追逐新潮新事物的浮躁、短暂的感受,进一步升华自我平衡的文化自信。
在培育现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有以下一些途径:首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大学生时期是国家意识形态理论和文化自信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爱国主义情感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
爱国主义不仅是现代人必须拥有的基本道德修养,更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基本动力。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089b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5.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其文化自信也日益受到关注。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新一代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的培养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存在一定的现状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培育。
1.受外国文化冲击的影响当前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发达,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电影、音乐、文学等外国文化产品的流行使得一些大学生迷失在外国文化的浪潮中,产生自己文化无足轻重甚至自卑的心理,丧失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2.传统文化的认同欠缺在一些大学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强烈,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对其缺乏认同感,甚至抱有排斥的态度。
这种认知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也对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教育体系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校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并不够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精彩的传统文化,也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1.强化国学教育2.提供多元文化产品学校也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外国文化的,更要注重本国文化产品的推广和传播。
无论是音乐、电影、文学等,都应该注重本国文化产品的引导和培养,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也增强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
3.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学校应该在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意识。
可以通过文化自信教育营、讲座、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和热爱本国文化,增强自信心。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对于文化自信的认同和传承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引导他们热爱本国文化,把本国文化传承下去,从而通过老师的引领和示范,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7c55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3.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复杂多变、信息超载、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加之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基础上,拥有对人类文化的尊重,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竞争和未来挑战。
1.文化认同感不强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大量的外来文化渗透,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无法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缺乏积极性。
2.文化自信水平低下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他国文化的冲击时会产生自卑情绪,缺乏文化自信,对自身国家文化的价值和人文特色不够了解。
3.缺乏文化参与感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但是缺乏对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剖析,缺乏对文化产品的筛选和评价能力,缺乏对文化活动的独立参与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1.加强文化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强文化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应该注重普及本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在大学阶段,教育部门应积极推进人文精神课程,通过文化研究、文化讲座、文化辩论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共鸣。
2.提高文化自觉性大学生应该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的评价和理解能力,逐渐建立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在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面前,要积极了解和接纳,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范围,让自己的文化浸润于更广阔的世界。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透过亲身感受来更好地融入文化中,提高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培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同时,应注重个体独立性和主体性,不搞套路和跟风,更要在文化的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独立思考能力。
三、结语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现象是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全球文化的冲击有关的,这要求我们在文化教育和文化研究中重视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注重全球视野和文化交流,从而打造更加完整丰富的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现状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28a083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4.png)
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现状与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文化自信水平低下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的现状1. 文化自信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自信心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豪。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自信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自信以及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知识面狭窄由于大学学习的专业化,以及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存在着狭窄的问题。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少,对国家历史、优秀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的认知不足,导致了他们在面对文化问题时自信心的不足。
3. 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拓宽视野、提高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习惯使得他们只满足于泛泛地了解一些文章或书籍的表面内容,而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能力。
4. 文化自信心态的不足许多大学生对生活充满焦虑和迷茫,在面对现实压力和竞争时,他们往往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对国家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态。
因此,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存在的问题1. 教育体制问题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体制下,对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存在着不足。
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了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不高。
2. 媒体环境问题现代社会的媒体信息丰富多样,但很多内容却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信息过载和文化错位的问题。
他们只接触到了流行文化和短期追求快感的内容,而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3. 个人意识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学科极为自信,却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文化产生轻视态度。
培养文化自信课题研究现状综述范文
![培养文化自信课题研究现状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7ab77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6.png)
培养文化自信课题研究现状综述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培养文化自信课题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培养文化自信的课题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16dc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7.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随着国家对于文化自信的提倡和强调,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成为了现代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并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缺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信心,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讨论。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淡漠。
许多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且缺乏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及理解。
相反,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模仿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漠视。
大学生在面临国际交流时往往缺乏自信。
由于对外国文化的陌生和不信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乏了解,许多大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表现出了自卑和不安。
在面对国际交流的挑战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模仿和迎合外国文化,而忽略了自身的文化价值。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固化和狭隘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大学生思维变得碎片化和浮躁,导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变得肤浅和片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文化自信。
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鉴于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青年教育者和学者们纷纷开始探讨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和社会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经典著作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课程设计,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要加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教育。
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366f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0.png)
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职大学生在面对求职、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了自信心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正处在关键时期,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了解高职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效提供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建议,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旨在为高职教育的改善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当前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现状,有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高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研究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可以为提升国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供参考和支持。
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的研究也是对教育体制的一种监督与反馈,有助于教育部门及时调整教育政策和改进教学方法,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深入研究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在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信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现状,探讨学生在自信方面的现状表现和特点,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 探讨高职大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为深入分析原因提供依据;3. 分析导致高职大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4. 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探讨如何帮助高职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信水平;5. 提出建议,为高职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效的指导。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333ec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9.png)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现在,解决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的问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在面对这种问题时,所谓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关键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需要如何写。
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笛卡儿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这启发了我,拉罗什夫科曾经说过,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这启发了我,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我认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
了解清楚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生活中,若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要想清楚,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既然如此,一般来说,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总结的来说,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这启发了我,生活中,若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研究实践报告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那么,达·芬奇曾经说过,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郭沫若曾经说过,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这不禁令我深思。
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不禁令我深思。
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235c5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d.png)
关于中国文化自信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可以有助于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自信也是实现文化自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了解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中国文化自信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研究中国文化自信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文化自信还可以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转变,提升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自信,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此,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自信的意义对于促进中国文化自信的建设和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多个方面。
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中国文化自信还表现在对当代文化的自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特色。
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文化传承发展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体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文化自信还包含在对未来的自信中。
中国人民相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442f8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d.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我国的现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缺乏针对性和深度,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自省。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课程设置,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让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起、发展和演变。
教育部门和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讲座、展览等,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音乐艺术的欣赏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家庭和社会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家庭应该给予孩子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引导孩子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礼仪教育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对于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重点。
要注重实效性。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只有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落实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标。
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与时代发展脱节,要注重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兴趣和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要加强跨学科的融合。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学科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大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在培育文化自信时要考虑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育部门、高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大学生真正领悟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的现代大学生。
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现状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81679b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7.png)
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现状调查研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了我国强国战略的基础。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要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发掘,并对其进行自信的表达和传承。
然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大学生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主要承载者。
但是,在大学生中,现实情况是文化自信和自觉程度还有待提高。
本文将从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现状的层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了解不够深刻:在文化传承方面,大学生的知识面广泛、接触面宽阔,但往往浅尝辄止,对中华文化的精髓,如诗词歌赋、古代典籍、文化符号等了解不够深刻,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思考。
2. 缺乏文化自信的表达:文化自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将文化自信转化成对个人、家庭、团队的真实表达和实践。
然而,大学生个体在文化自信的表达上,有的追求矫揉造作,夸张其辞;有的过于保守,缺乏现代感与本土化特色。
3. 教育环境的局限:学校教育往往将中华文化从各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缺乏深层次文化自信的扶持,学生将“做题、追求分数”作为主要目的,而非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
1. 文化接受缺乏客观性:很多时候,大学生对于外部文化的接受缺乏客观性。
面对外来文化,学生在接受程度上表现出偏见、片面、迷信、机械化甚至是比较自以为是的态度,缺乏批判性的思考。
2. 文化自觉的尺度不一:文化自觉的道德准则往往存在尺度不一的现象。
大学生认为的文化自觉,有的过于倾向于个人行为,而非对待集体全局的义务与责任的把握。
3. 文化自觉的应用不足: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往往难以将文化自觉的内在要素转化为实际行动。
面对工作、学习、生活等多种场合,学生往往依然受环境所限,不能以文化自觉的方式来应对。
综上,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的现状还有待改善。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dfece2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f.png)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研究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和脊梁,他们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文明传承的使命。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文明自信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扰,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培育。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自信现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目前一些不良现象也时常发生,比如:盲目追求西方文化,以及忽视自身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现象的发生,部分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教育观念的片面性,也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定的严重问题。
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西方文化过度追捧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很多大学生追求西方的时尚潮流、音乐、电影等,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产生了文化自信的丧失。
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心态上产生了偏差,容易将西方文化视为高于自身文化。
大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存在着不足。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当代社会,一些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关注度低。
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西方的时尚和娱乐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忽视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着一定的困扰和挑战,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培育和研究。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开展相应的培育工作。
下面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进行探讨。
文化自信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于大学生存在的文化自信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文化自信教育方案,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讲座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应该营造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念。
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和未来发趋势
![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和未来发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fc03f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c.png)
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和未来发趋势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更加紧密。
中西方文化作为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中西方文化自信的现状是不平衡的。
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自信心较强。
西方科学、技术和艺术等领域的成就被广泛认可和尊重,西方国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之下,中方文化的自信度相对较低。
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中方的声音和形象尚未得到充分展示和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和侵蚀的挑战。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西方文化自信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方文化的自信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开始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认同。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医药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传承得到了推动,为中方文化的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在逐渐调整自己的自信态度。
西方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不断增强,对中方文化的认同和欣赏也在提升。
西方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积极研究中国的思想和艺术创作。
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态势有助于西方文化更加全面地认识自身,并在与中方文化的对话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西方文化自信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中方文化的自信度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往的深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将得到更多展示和传播的机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将更好地融合,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也将提高,为中方文化的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西方文化将更加重视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社会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将更加注重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成果,推动自身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自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0ea22a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6.png)
自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与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及应对方式等密切相关,也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国内外研究中,自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信的概念与构成自信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价值和未来成功的信心和把握。
从构成上来看,自信主要由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构成。
认知维度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境的时候,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信任程度。
情感维度则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反应,如自豪感、成就感、激励感等。
二、自信与个体特征的关系在研究自信与个体特征的关系时,研究分为两个方向进行探索。
一方面,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自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例如耐心、坚韧、自律等特质与自信正相关,而消极情绪、自我怀疑、困惑等则与自信呈负相关。
同时,性别和年龄也被认为影响自信的形成,男性和年龄较大者的自信水平较高。
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家庭、社会支持等因素也被认为与自信密切相关。
三、自信与生理性状的关系自信在生理性状相关研究中通常被解释为反应速度和决策速度的快慢。
目前研究表明,“高自信大脑”具有较快的动机生成、反应制约、任务转换等能力,表现出计算、执行和情感调控等方面的高效性。
同时,自信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生理指标如血流量、皮肤电反应等进行客观测量。
四、自信的培养与促进针对自信的培养和促进,研究指出,自信的形成和维持需要特定的感知和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的策略。
从个体层面来看,建立合理自我评估、鼓励积极情感体验、维持行为表现良好习惯等方法被认为是有效的自信培养方式。
同时,从教育和社会层面上,教育干预、社会支持、心理咨询等措施对于提高个体自信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自信作为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其在国内外研究中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在理论和实际上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信心的概念
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心的理解不同,其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研究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价值取向和方位来认识、研究自信心。
根据各自研究的具体情况,对自信心概念加以界定,因此自信心内涵的界定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和异议。
1.1国内外研究者关于自信心的界定
1.1.1国外研究者的界定
国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43)认为,自信心是自尊心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9]。
Coopersmith(1967)认为自信心是个体做出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
它表达了一种对自己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27]。
Dickstein(1977)则认为自信心是涉及到具体活动领域或担当某个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自我效能感。
Rosenberg(1979)认为,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内心愿望而获得成功,是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28]。
Jackson(1984)认为,自信心既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也是一种随环境调节的易变的自我评价状态[29]。
Basch(1987)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的感觉,关键在于“能力的经验”[30]。
对自信有过专门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1988)认为自信心是个人自我能力和价值的感觉,反映了自己应付生活(认识和掌握你的问题)和享受幸福(尊重和坚持你的利益和需要)能力的判断,是自我评价的求值部分[3]。
Shrauger(1990)认为自信心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应付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32]。
Corey等(1993)认为自信是人对自己感知的一种方式,包括个人的自尊感与自我接纳程度,是个人价值与能力的感觉,与自我概念相联系。
Shrauger (1995)把自信当作自尊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觉,是对自己有效解决各种问题,适应各种环境的主观评价[10]。
1.1.2国内研究者的界定
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象。
黄希庭(1991)认为,自信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
张春兴(1992)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疑虑[33]”。
陈帼眉(1994)认为,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产生信心[34]。
燕国材(1999)指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35]。
刘善循(2000)认为,自信心是个人对自己信念、能力和力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估,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难题,获得成功。
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信任,二是相互信任[36]。
杨丽珠(2000)认为,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26l。
车丽萍(2002)结合国内外研究者对自信的不同理解和观点,认为可把自信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即自信是一个多维整合复杂的系统,包含自我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成分,属于性格特征中个体对自己的态度范畴,与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密切相关,并和自我概念中的能力,价值判断相关联。
只有对这一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揭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做出科学的定义。
她认为自信是一个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特征。
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37]。
2.自信心的结构研究
多年来研究者对自信心的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假设。
Rosenberg(1965)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
他将自信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
此界定虽是单维度的,但却具有显著的表面效度。
Rosenberg(1979)提出的模型以单因素结构为基础,并将自信心界定为个体对自我办事能力的确信,认为自信心是一种
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态度[28]。
Marsh(1985)等认为自信心是由一种全面或一般的自尊感组成,通过测量自尊来测量和考察自信心,这种自尊感包含多种对特殊能力的自我评价,它也是单因素结构的一种假[54]。
Wylle(1979)认为能力和自我接纳是构成自信心的两个主要因素;并说明能力是掌握和控制自我及环境的感觉,自我接纳则是“包含个人承认自身缺点的自我尊重”[155]。
Branden(1994)认为,自信心由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和自敬(sel-respect)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56]。
Fleming和Watts(1980)采用因素分析法验证了自信心是一个多维度结构的假设,认为自信心由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和自尊等三个因素构成。
Pelham和Swann(1989)研究表明,个人体验积极和消极情感状态的倾向性,个人的特殊自我概念及个人对其自我概念的组织形式等三个因素与自信心密切相关。
CleghornP.(1998)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在考虑真正的自我的过程中,即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欣赏、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自我提拔中得到形成和发展的[57]。
YoungsB.(2002)提出自信心的六个要素,包括生理安全感(免受机体伤害)、情感保障(不用担惊受怕)、自我确认(“我是谁?”的问题)、归属感(有所归属的感受)、能力意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使命感(我们所坚信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目标)[25]。
McDemrottD.等人(2000)等人认为,自信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那就是目标、毅力和智谋。
只有在这三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自信心才起作用[23]。
LindenfieldG.(2000)认为:内在的自信心包括自爱、自我认识、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思维等,外在的自信心包括良好的沟通、自我表现!果断和情感控制等[58]。
姜立君、杨丽珠(2001)的研究表明,幼儿自信心结构由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4个因素组成[26]。
燕国材(2001)认为自信心即自信意识,它由自信认识!自信体验和自信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自信心是一种人格品质或性格特征。
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自信心处在动态之中,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自信心不断地出现并逐步稳定下来,方可形成认识、体验、行为三位一体的具有稳定结构的自信心[35]。
车丽萍(2004)认为可把自信视为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维度多层次系统。
自信系统由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两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具体自信子系统又可以划分为更小的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次子系统。
由此建构出由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和身体自信等四个层面组成的大学生自信系统模式[59]。
3.学术自信
做事情都需要自信,做学术也是如此。
对于未知的领域来说,个人理性是渺小的,对未知领域保持谦虚的态度是科技工作者应坚持的原则之一,但是不能发展为不自信。
无论研究什么领域,无论别人的研究方法多么先进,自己都要努力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学术潜力。
对于学术自信,冯友兰(1980)颇有感触。
他在《吸取教训,继续前进》一文中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过去学术上向“权威”学习导致自己走弯路。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他摆脱了自卑心理,且在恢复学术自信后提出:“路是要自己走的;道路是要自己认识的。
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研究的出来的。
一个学术工作者写的应该是他所想的。
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旁什么样本摹画来的。
”
金山词霸将“有系统的专门学问”为学术;“自我相信”为自信。
目前国内有关自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较少。
几乎未见对自信的系统论述,没有形成理论模型及专门的测量工具。
我们采用文献分析法研究了国内外自信的定义及其理论,发现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
且东西方文化背景中的自信涵义、构成因素存在本质差异。
为此,本研究将首先对我国文化背景中的自信进行全面、系统地界定,然后在开放式问卷基础上,编制大学生自信的测量量表。
参考文献
Corey, G.&Corey M.S. (1993). I never know I had a choice. 5th ed. CA: Pacific Grove. Shrauger,J.S.and M-Schohn,Self-confidence in college students: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 ,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 Assessment,1995.2(3):p.255-278.
Rosenberg,M(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oeton, N J: Princeton Univ Press.
2.李金娜朱云霞.实习护生综合成绩与自信程度的关系.西北医学教育.2003,n
(3):45一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