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明朝的统一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过程,理解统一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统一大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统一过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情感等,培养同理心。
(二)问题导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对历史上的统一有何认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确保案例与教材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将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兴趣。同时,我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避免机械性的机器语言,确保教学案例符合教学实际大业的基本概念,掌握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统一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明朝的统一等。
2.能够分析统一过程中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并评价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提高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22【教学课件】《祖国统一大业》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为了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方案首先在 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随后澳门问题也 得到圆满解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问 题虽然比较复杂,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 明领导下,采用“一国两制”方案,台湾会早日 回到祖国环抱,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 据最早、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 被水浸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后贿赂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 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 《中葡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 一直占领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 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 22 课 祖国统一大业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90年代) 寒流 (80至90年代) 和暖 隔绝 (1949—1979)
(2005年) 契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历史必修一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祖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 ,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1)1979年,两岸停火,中央政府提倡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 方面进行交流; (3)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年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即双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D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 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由于 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 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 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其次对题干中 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 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 意的选项。
“一国两制”的正确认识。材料虽然提出坚持和平统一,
但没有指出“决不使用武力”,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D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下 来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 (2)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 内政问题,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2.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 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 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 )
B.“一国两制”的提出 D.“九二共识”的达成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信息
不
同 点
享有权力 社会制度 设立区域
主要作用
相同点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 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例1]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有利条件
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有利条件: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香港同胞的愿望(群众基础)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港澳回归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 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 展的新纪元 (港澳)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家)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世界)
台湾问题的由来
‧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 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 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 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 岸隔绝的状态。
二、统一之路
1.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祖国
(1).过程
中英会谈 (1982) 胜利回归 联合声明 (1984) (1997.7.1)
三、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
1、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形成国,实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80年代初
1984年
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 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四、统一之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 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 交流。
台 湾 问 题 的 现 状
主 流 逆 流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 因素。
扁莲勾结 图谋台独
摇旗呐喊中 的陈水扁
祖国统一
民族振兴
第22课 业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的重大兴历史意义。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台湾统一问题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重点难点解析】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途径,区别:港澳问题是中国和外国殖民者之间的问题,属于主权问题;而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
途径: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
正是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国两制”内涵: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是:“一国”。
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不能分割。
(2)“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是指: 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主体是: 社会主义制度(4)“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原因:(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3)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4)中英《联合声明》(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美国(不统不独政策)日本等国家支持台独势力2、有利因素:(1)人心所向: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2)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3)国际法依据:二战期间,《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高中历史祖国的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2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坚持 一个中国 的原则
★ 和平 统一台湾,但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统一是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问题之源
香港问题由来 澳门问题由来
台湾问题由来
统一之策
探究一:但悲不见九州同 ——统一之由?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 1842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割占香港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
探究1:“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元失朝去香设置港澎…湖巡检司
抢走澳门…
116626421:55荷郑3年兰成葡侵功萄占收1牙台复89人湾台8《借湾展口拓曝香晒港水界浸址货专物条,》强—行—进新入界澳门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提供典范
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4)对台湾: 启示作用 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启示?
探究四:统一之梦——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5月5
首次握手(2005)
学习重点与难点
⒈重点:“一国两 制”构想的提出。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 归祖国。 ⒉难点:海峡两岸 关系的发展。台湾 问题与港澳问题的 区别。
【学习方法引领】
• 本课主题 是“统一”, 关键词“一国两 制”
• 从问题出现(背景)、构想提出(理论)、 成功实践(港澳回归)、两岸关系(台湾 问题)四方面展开。
出三通建议开始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1.香港问题由来(1)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2)1860《北京条约》——九龙(3)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2.澳门问题的由来(1)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2)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3.台湾问题的由来(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
(4)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到台湾,台湾与大陆又被人为地分离了。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内涵、意义)1.“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2. “一国两制”的含义3. “一国两制”的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统一之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1982年中英首次谈判英方:提出主权换治权中方:主权没商量(2)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被侵占的百年国耻(1)对港澳:结束被列强占领的历史,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对大陆: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4)对台湾:启示作用。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课件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
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
你认为促进台湾问题和 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而当 前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 阻力?你如何看待台湾问题 的前景?
形成过程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3) 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奠定了群众基础。 (4) 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1979年 两岸停火 中央政府提倡
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 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3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香港问题由来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
1860《北京条约》——九龙 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
澳门问题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思考:台湾问题和香港、
2、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 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 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 形成的?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 构想的伟大实践意义.
澳门问题在实质上有何不 同?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内政问题
外交(历史遗 留)问题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 形成过程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ppt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 点有哪些?
提示:基本特点:“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 栏
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
目 链
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对港、澳、台拥有主权, 接
港、澳、台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
导学二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 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历史 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②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 军。
课堂 点睛
栏 目 链 接
课标 要求
课程标准
目标分解
栏
1.讲清“一国两制”构想的提
目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 出、基本含义、法律依据。 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 2.认识我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
链 接
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而作出的努力及祖国统一对
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课堂 导学
导学一 “一国两制”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
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
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
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
4.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设计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2.详细讲解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为实现国家统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3.通过案例分析、影像资料观看等环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其历史素养。
4.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注。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教材内容,系统地讲授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脉络,突出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4.反思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避免使用机械性的机器语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并铭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6.22《祖国统一大业》 (共20张PPT)

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0年3月后,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和平统一原
则,并表示坚决反对台独。 (7)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列举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祖国强大
历史依据
有利因素
国际公认 人民往来
方针正确 民心所向
榜样借鉴
文化同源
不利因素
台湾分裂势力的猖獗 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
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武力解放台湾
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但不放弃武力
中共历任 领导人态度
胡锦涛的“四个决不”
联系课本:中央政府是运用什么政策解决了 香港、澳门问题?
二、“一国两制”的提出
1. 酝酿
(1)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的方针(建议实现三通和探亲旅游)
(2)1981年,叶剑英谈话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 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 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 确立及运用
1984年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巩固知识点。
2.完成一篇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
1.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台湾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等事件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混淆。
2.对国家统一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难以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
3.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导致理解偏差。
2.课堂上及时调整板书,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优化。
3.注重板书的逻辑性,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部分学生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知识建构。
2.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学习效果。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4.亮点四:反思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短视频、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亮点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吗?”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包括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后的香港、澳门回归和一国两制的实践等。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5.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优秀教学案例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对现实中的国家统一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展示图片和地图、组织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我还将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方法运用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展示图片和地图、组织课堂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同时,我还将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一、案例背景”为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同时,我结合课本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各个统一事件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统一大业的认识和感悟。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我适当拓展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活动,如时间线排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采取以下措施:
1.展示一幅我国历史上的统一事件图片,如秦统一六国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幅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探索和实践。
2.学生将深入了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
3.学生将了解现代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了解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二、教学内容1.认识祖国统一大业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3.中华民国的成立4.马关条约的签订5.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6.辛亥革命后的政治斗争7.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文学的探索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9.大时代下的历史责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运动和改革3.熟悉现代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难点1.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多个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2.学生需要借助教学、阅读和自学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及其发展历程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种教学资源、阅读材料和互动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学和探索。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和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更好地发现这样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运动对中国人民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多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加强学生的自学和探索。
采用互动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和发展历程,需要借助多种方法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讨论和分享经验,加强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 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陈江会” 2008年6月11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
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会面。
表现一:经济贸易往来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大陆与台湾之间基本没有联系。改革 开放30年来,两岸经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1978年,两岸贸易总额仅为0.5亿美元;而到2007年,两岸 贸易额达到了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2490倍;2008年1至12月, 两岸贸易额达1292.2亿美元。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者、目的、针对问题: 2、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意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过程: 2、根本原因: 3、意义: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
1898年英国 强租“新界”, 租期99年。
澳门问题的由来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 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 入澳门
设 立 特 别 行 政 区 恢 复 行 使 主 权
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祖
香 港
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一
国
两
紫荆花代表? 制
红色代表?
花中的红白两色体现?
五颗星象征着什么?
国家 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澳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门
三
岛
祖国大地
三朵白莲花代表? 绿色代表? 五星代表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完全统 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 课标解读: • 根据课标,本课应重点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 1.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即: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更深刻的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背景) • 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课标的明确要求) 3.“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标的明确要求)
一:历史的回顾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 ——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合作回忆探究)
•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是什么?
但悲不见九州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澳门
澳门问题: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 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 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 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dang
系的发展
1、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 • • • 金门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三通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并进行两岸对话 请回答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 因素
2、“九二共识”
3、“和平之旅”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 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 席连战。
B
课堂练习
• 4.“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所针对的问 题、最初成功运用解决的问题分别是 • A.香港问题 台湾问题 • B.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 C.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 D.台湾问题 澳门问题
B
课堂练习
• 5.(10安徽)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 的构想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殖民国家力量削弱 • B.改革开放的实行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 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D.中国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
香港特别行政区现任行政长官—— 曾荫权
2.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政府澳门政权 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何厚铧
3.港澳回归的意义
• 标志洗雪国耻;标志完成统一大业 迈出重要一步。 •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 解决国际问题提供范例。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
台湾问题的由来
‧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 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 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 持下,大的构想“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 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 • 酝酿: 全国人大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 提出: 80年代初,邓小平 • 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意义: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 党主席宋楚瑜。
本课小结
一、历史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二、伟大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
三、成功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四、光明的前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课堂练习
• 1.(09江苏)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 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一文件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C.主张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 D.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分裂状态
• 【教学重点】 • 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 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 【教学难点】 • 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 过程。 •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 进祖国统一大业。 • 【教学方法】 • 自主探究、讨论法、合作学习、直观演示法。
A
课堂练习
• 2.(10广东)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 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 标是为了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D
课堂练习
• 3.(09重庆)邓小平说:“统一后, 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 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 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三、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
践
• 合作探究课本103页思考题。关于中国能够 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 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 思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
1.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香港 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董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