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实践意义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质性研究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观察法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主观感受难以量化质性变量难以量化衡量标准难以量化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

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

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2、新闻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2)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3)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1、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是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2)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A: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B: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发射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多因素多角度分析了来自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收者主要的社会心理活动。

当代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倡导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这个大众传播的过程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

”3、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选择):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传播者的“工作组”;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组织中的传播者;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约束4、新闻接收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收者的个性结构;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接收者的社会环境5、影响传者和受者的种种主观因素(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延迟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6、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重点)(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新闻心理学 重点

新闻心理学 重点

新闻心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开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播送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那么: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那么:又称系统性原那么,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开展的总体规律。

11、开展性原那么:就是用开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到达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

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

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以下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复习资料:1. 新闻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新闻报道中的心理机制和效应。

2. 新闻选择和加工的心理机制:新闻报道的选择和加工过程受到受众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受众在选择新闻时会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偏好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加工新闻时,受众会出现注意力偏向、记忆偏差和信息加工的选择性等心理现象。

3. 新闻报道的情感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等。

情感效应可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注意力、记忆和态度。

新闻报道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框架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情感反应。

4. 新闻报道的认知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影响受众的认知,包括知识、态度和信念等方面。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可靠性、信息来源和信息呈现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效果。

5. 新闻报道的行为效应: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行为反应,包括行为意图和行为选择等。

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建议、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型等因素会影响受众的行为效应。

6.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心理学采用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观察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实验研究可以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反应;观察和内容分析可以分析新闻报道的心理效应和特征。

7. 新闻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新闻报道的编辑和制作,以提高报道的效果和质量。

此外,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广告、公共关系和政治宣传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新闻心理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新闻的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1:五大理论:行为论;精神分析论;人本论;认知论;生理科学观2:八大主题:心理的生理基础;感觉与知觉;学习心理;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动机与情绪;社会心理;异常心理与治疗二:现代心理学的分类1:理论心理学:普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新闻心理学三:新闻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中间学科,偏向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1:目标:陈述;解释;预测;控制2:定义:研究新闻活动中相关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生与变化规律的学科四:新闻心理学的观察方法1:.观察法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仪器观察;痕迹分析;自我观察优点:不受被观察者文化、理解能力的限制,能得到现场真实、直接的材料缺点:具有一点的被动性、片面性和局限性观察步骤:设计方案;实施观察2:实验法(与以上的差别在于控制):实验室研究法;现场实验法3:访谈法:面谈法;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电话访谈4:投射法:自由联想法;主题统觉法5:问卷法第二章新闻活动中心的信息加工识记: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理解:知觉有哪些?想象的综合方式有哪些?应用:长时记忆有哪些典型效应?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1: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A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刺激物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运动变化;B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期待、过去经验等密切联系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力努力的注意3: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4: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和努力二: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A 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B 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2: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激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新闻心理学重点

新闻心理学重点

1.因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新闻活动范围的区别,把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新闻、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

2、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4.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揭示了在新闻中主要认识主体——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及其作用,表明了引起二者心理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感性世界之于传播者,媒介(拷贝)世界之于接收者;2、反馈的间接性和迟延性;3、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

5.新闻的基本特征有:真实性、新异性、时效性和公开性。

6.用角色理论来解释新闻活动中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1、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2、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3、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4、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7.非智力因素: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要使成才变成现实,必须在实践中把已具备的智慧的潜能转化为智慧的行动,在转化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需要采访的任何人打交道。

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大门的本领,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有关。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和导向作用。

“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是我们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动机和内驱力。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曰内驱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动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但是,无论哪种动机都能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都具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关键要看由动机激发起的行为所朝向的目标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机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一、考试分值计划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3 、单项选择:8题,8分;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名词解释:4题,12分;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分析:1题,7分二、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1、简述新闻心理学的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②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③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是对我国现状的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是从学科“界定”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更高层次的体现。

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的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答:①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②采访对象的选择性③新闻受众的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1、简述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作用.答: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②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③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④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2 、试分析: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新闻工作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答:①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较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情感。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7.作答要求: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重要概念: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

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

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

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

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新闻心理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联觉
2、知觉
3、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4、意识
5、表象
6、长时记忆
7、角色冲突
8、角色扮演
9、新闻角色
10、新闻认知
11、新闻人格
12、图式
13、定势
14、新闻敏感
15、暗淡效应
16、安慰剂效应
17、巴纳姆效应
18、登门槛效应
19、从众效应
20、破窗效应
21、蝴蝶效应
22、鸡尾酒会效应
简答题:
1、质的研究方法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3、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观点
4、简述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5、简述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特征
6、简述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受众的新认知。

7、简述新闻人格的基本特征。

8、简述新闻传者健康人格的标准。

9、简述新闻敏感如何培养。

10、简述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11、简述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具有怎样的健康心理。

论述:
1、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关系和区别。

2、结合角色理论,谈谈新闻传者应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论述建国以来我国记者角色的变化?
4、论述媒介如何推动受众人格的健康发展。

5、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

6、结合实例,谈谈第三人效应的主要内容及其启示。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新闻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得边缘学科,就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与新闻受众得心理现象得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得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得各类人,包括新闻得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与采访对象)、新闻得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就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与传播新闻得其她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就是新闻素材得主要来源,就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得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就是新闻活动得起点与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得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得活动.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它就是指就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得主观能动得反映.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就是新闻传播得内容,就是影响受众心理得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得一种特殊得社会活动.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中坚持实事求就是得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就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得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得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就是用发展得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12、现场观察法:就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得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得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瞧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她们得言行。

13、访问调查法:就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得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就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得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她们得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得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得分析。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本次考试的题型: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

第一章:绪论新闻心理学的对象: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架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探索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机制的科学。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

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急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研究受众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新闻传者和受众都有个体和群体之分。

从实际意义上看,新闻传者和受众主要指群体。

研究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心理,既应从个体心里的方面分析人们在采制、传播、接收新闻时最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应重视群体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舆论、气氛、从众、模仿、暗示等群众心理对于受众接受某类新闻时会直接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

二、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传播活动只是围绕着在人类信息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的那部分活动。

新闻活动,在传者有:采访、写作、编排、制作、播出等;在受众有: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以及对新闻的监督和反馈行为。

传者与受众的活动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生活在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

新闻心里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印象。

研究新闻心理现象时,要注意区分在不同的新闻活动中不同的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

因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新闻活动范文的区别,有人又把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进而又把新闻心理学相应地划分为几个子学科,即:采访心理学、新闻写作心理学、读者心理学、网络新闻心理学等等。

新闻心理学 笔记

新闻心理学  笔记

重点:(1)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采访的意义。

(3)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访前准备、访中观察的内容。

难点:(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是他们各自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不应孤立地认识采访活动。

(3)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节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只一般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

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一、受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一)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

(二)个性心理特征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其个性心理特征参与了采访心理活动,使他们的被采访反应以其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1、气质、性格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

(1)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

最新新闻心理学期末重点

最新新闻心理学期末重点

新闻心理学第一章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人类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等等心理活动。

心理学本质上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

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一)普遍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科,他包括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感人格气质等等。

1.感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最初知识的一切源泉。

痛觉是人体内部的警报系统,他可以防止有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确保有机体的健康与完整。

2.知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他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由于找不到回忆线索造成的。

记忆方法:组织打包记忆材料分层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以后会逐渐减慢,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情绪: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调节情绪的方法:深呼吸、转移法、发泄法、音乐法、颜色法、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心理暗示是指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学科。

野生儿心理:人类的知识与才能并不是天赋,而是需要后天的教化,即社会化的过程,从出生到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第二章一、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取向(应用心理学)新闻取向(新闻理论)二、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讲,他把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新闻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二、采访对象的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三、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2、个性特征的影响3、记者能力的影响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四、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A:“控制”要有针对性(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B: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五、采访对象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1、需要的意识:新闻需要和新闻动机2、信任感: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

3、稳定的心境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4、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

六、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如: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七、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学科。

它探讨了新闻报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研究了新闻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一、新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新闻心理学的定义:新闻心理学是研究新闻报道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新闻报道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研究了新闻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

2. 新闻记忆:指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新闻记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3. 新闻认知:指个体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新闻认知受到个体的知识、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4. 新闻态度:指个体对新闻报道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的态度。

新闻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新闻报道的内容、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

5. 新闻行为:指个体对新闻报道所做出的行为反应。

新闻行为可以包括转发、评论、参与讨论等。

二、新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它包括了三个层次的效应:认知效应、态度效应和行为效应。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新闻报道的理解和解释是基于其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

它包括了认知模式、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等。

3.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认为,新闻报道的框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它包括了认知框架和语言框架等。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受到其社会认同的影响。

它包括了社会认同的形成和社会认同的影响等。

三、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新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新闻报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新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个体对新闻报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数据。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doc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赘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宫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T情衆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0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足能随卷(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蛩人应变能力的-•个重要指标是“反应吋”。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剌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审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嬰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髙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型: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7.作答要求: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重要概念: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

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

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

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

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

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

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包括自卑,害羞,怯弱,焦虑,虚荣。

重要问题:15、研究受众心理的依据A外在条件——受众心理产生的条件,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依据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媒介运作的“内容为王”“深度报道”“专业报道”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媒介运作:报道方式、节目包装(强调故事性、现场感、个性化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

B内在条件——即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a)本能动机b)信息和认知动机c)情感动机d)社交动机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第一类缺失需要(生理、安全的需要)——匮乏型动机第二类生长需要(爱和归属、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型动机16、首因效应产生的基本原因;(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即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首次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起很大的作用。

其基本原因有1.首次强烈印象的作用;2.陌生、新奇的信息刺激的作用;3.意外的信息给与大脑强烈的刺激;4.第一印象一般会获得优先注意和加工17、怎样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新闻采访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对记者而言,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一是确定采访对象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二是找到的这个采访对象能否提供真实的情况。

18、受众心理具有哪些特点: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求知心理,接近,对比心理,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是受众不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传播影响的一种受众心理。

有“明示”和“暗示”两种。

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19、结论的引出和得出结论的引出是传者把自己的观点直露于宣传材料之中,直截了当地影响受众;“结论的引出”主要体现在新闻评论上。

新闻评论承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新闻评论就是要对受众起到引导、导向的作用。

结论的得出是由于传者的真实意图潜藏于宣传内容当中,所以受众只有通过思考才能从中体会传者意图并得出某种结论;“结论的得出”这种宣传方式则主要体现在消息、通讯、现场短新闻、摄影等类新闻报道中。

它们主要是“依靠事实,不同程度地再现事物的状态,以及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20、如何理解新闻采访是个社会认知过程社会认知,指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对于交谈者相互关系的认知。

正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一、认知对方,1、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记者和采访对象参与采访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对于采访过程起着引发(产生某次采访活动),指向(导向特定方向),强化(促进)的作用。

2、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3、认识对方的个性特点比如:个性强,固执;思维呆板,反映慢不善言辞;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等。

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三个方面。

在采访活动中,自我认知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是自我反省:记者的自我认知是否有自信心,能否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采访对象的谈话;一方面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视察对方的言语以及非言语的行为中获得对象是怎样的人的信息: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揣摩记者对自己的看法;所提供的情况(尤其采访对象本人就是被报道者)宣传出去将会对自己的威信、地位、人际关系以及亲属有什么影响。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1、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的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要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

2、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的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要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

3、记者在同时召集若干采访对象时,必须事先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4、记者还应该了解采访对象与他所在单位的关系。

四、记者的社会偏见,记者对社会信息的不正确认识达到固定化的程度。

偏见形成的心理因素:首因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逻辑错误,投射作用。

21、记者应当怎样缓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采访对象心理状决定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几个因素:1.需要意识2.稳定的心境3.记忆和表达4.信任感22、传受者心理互动包括哪些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影响(一)传受者心理互动的内涵就是在传播活动(外化)中,传受者(主体)所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内容),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效果)。

(二)研究互动的功能1.二者之间的互动是推动传播事业发展的内在机制;(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受众个体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他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因为这不仅使他们能产生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而且也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日益让位于人与媒体的“交流”时,受者更加需要从媒体信息中寻找参照物;(2)传者也要迫寻受者,了解他们的愿望、兴趣和爱好,以便制作出为受者喜闻乐见的产品。

传者与受者的这种相互迫寻,就是他们之间的心理和行为的互动。

2.心理互动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能力;3.传受者的心理互动可以产生改变现状的参照目标;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总会朝向某种目标。

这个目标的确立是传受者对各种信息的认知、比较、分析、判断的结果。

这个目标分为三类:◆参照群体;◆参照物;◆镜中我;社会学的一个概念,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作镜子来修正认知自我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对自己的要求.23、新闻敏感与记者人格的关系人格是指个体的精神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即构成精神的结构要素和外在表现模式。

记者要提升自我人格品质增加职业使命感职业忠诚度;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辨别判断的思想敏锐力和意力;让记者认知----情感-----行动上形成健康人格。

记者要在新闻实践中打造新闻敏感,在新闻传播实践中自觉培养健康人格,(1)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理论运用到新闻传播实践中,在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2)要自觉培养自我塑造能力。

24、版面设计与制作同新闻心理学有什么内在联系A、编排的实用原则1.减轻读者的视觉疲劳:一般人的最佳视域是100mm左右2.顺应读者心理:一般读者的心理是“心逸恶劳”3.有利于读者思维;B、编排技巧及情绪的表达:1、强势,作为报纸编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版面具有的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

强势大,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高;强势弱,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低。

2、区序,就一个版而言,版面空间可划分为若干区,各个区根据强势大小所排列的次序,就是区序3、要闻版,第1版与其他版相比,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最具有强势。

因此,我国的报纸一般都把第1版作为要闻版,用以刊登当天最重要的新闻4、色彩1)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烘托气氛。

2)版面上色彩鲜艳的地方,往往是读者最先注意的地方,具有较大的强势。

因而,黑白两色报利用套色可以突出重要稿件。

3)适当运用色彩,可以美化版面。

C、版面编排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1.追求完整性制作专栏;集纳;专页;2.追求深刻性配资料新闻人物 E.G. 新闻背景 E.G. 新闻地理科学知识名词解释3.追求形象性25、记者如何调动自己的正面情绪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A、区别情绪与情感,不要随便展示自己的情绪,尽量学会沉稳平和。

B、记者对自我消极情绪的控制消极情绪1:过分激动应对之策:冷处理;自我暗示;换位思考;学会自嘲消极情绪2:愤怒应对之策:尝试延迟发怒时间;分析发怒原因等;消极情绪3:内疚应对之策:自我解脱法;消极情绪4:嫌恶应对之策:寻找角色法;消极情绪5:恐惧应对之策:面对现实保持进取态度;26、新闻工作者写作的时候应该注意考虑读者的哪些心理因素以及时应对;1)、求新——先睹为快;心理学的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的东西,越能激发人的愉快心理,越能促使人对外界刺激物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