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常用的针灸配方-敬请收藏备用
常用的针灸配方-敬请收藏备用1.大椎、曲池、合谷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 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中医常用九大针灸处方(干货收藏)
中医常⽤九⼤针灸处⽅(⼲货收藏)1⼿⾜⼗⼆针组⽅:合⾕、内关、曲池、三阴交、⾜三⾥、阳陵泉。
其中合⾕、曲池属于⾜阳明胃经的同名经⼿阳明经⽳位;三阴交、⾜三⾥分属于⾜太阴脾胃经、⾜阳明胃经的表⾥两经⽳。
诸⽳相配可健脾和胃,理⽓和⾎。
临床应⽤:中风、⾼⾎压、偏瘫、痹证等。
2⼗全⼤补⽅王乐亭王⽼仿效⼗全⼤补汤拟定针灸“⼗全⼤补⽅”。
组⽅:合⾕、曲池、内关、⾜三⾥、阳陵泉、中脘、太冲、三阴交、章门、关元。
此⽅为⼿⾜⼗⼆针加中脘、太冲、章门、关元⽽组成。
章门为脾之募⽳,中脘为胃的募⽳,关元属任脉,⼩肠的募⽳,诸⽳共济补⽓⾎、健脾胃、养⼼⽓、滋肝肾、通经络,尤以荣养脾胃为要。
临床应⽤:⼗全⼤补⽅偏于调补,主要⽤于虚损诸证,包括神经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等。
3⽼⼗针王⽼效仿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汤拟定⽼⼗针的针灸处⽅。
组⽅:中脘、⾜三⾥、上脘、下脘、⽓海、天枢、内关。
其中中脘、⾜三⾥为主⽳,其余为配⽳。
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取之可助消化⽔⾕、温通腑⽓、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三⾥为胃之下合⽳,⽤补法有健脾和胃、益⽓升清之功,⽤泻法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上脘、中脘与下脘统称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调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之功;⽓海(丹⽥),为元⽓⽣发之所在,取之可温固下元、调理下焦⽓机;天枢为⼤肠募⽳,可调肠胃、⾏⽓机、分⽔⾕、消积滞;内关为⼿厥阴经之络⽳,可宽胸理⽓、守神和胃、理三焦⽓机、助升清降浊。
诸⽳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调理胃肠、理⽓和⾎之效。
临床应⽤:“⽼⼗针”应⽤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可改善体质,协同发挥镇静安神之效。
对于⽓⾎不⾜导致的妇科疾患,如更年期综合征、痛经,王教授亦多取此⽅,通过治理阳明调整冲任。
脱发、头痛、⾯瘫、颈性眩晕等,凡伴有体质虚弱,脾胃不⾜者,以“⽼⼗针”加减化裁进⾏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疗效4⼗⼆透⽳组⽅:肩髃透极泉,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陵,合⾕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透阴陵,绝⾻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针灸方剂
1 .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活血止痛。
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风痰咳嗽。
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6.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竣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竣下热结第一方。
中医针灸处方-精梳版.doc
失眠:
处方:神门 内关百会 安眠
糖尿病:
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胃脘下俞 足三里 三阴交 太溪
股外侧皮神经炎:
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 环跳 伏兔 血海 阿是穴
三叉神经痛: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 下关 地仓 攒竹合谷 太冲内庭
咳嗽: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 中府列缺 太渊
呃逆: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 内关 中脘 天突 膻中 足三里
感冒:
处方:风池 大椎 外关列缺 合谷
疟疾:
处方:大椎 陶道 中渚 间使 后溪
哮喘:
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 中府天突膻中 孔最定喘 丰隆
癔病:
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神门 大陵 内关 期门 心俞 合谷 太冲
痴呆:
处方:百会 四神聪 太溪 大钟 悬钟 足三里
心悸:
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神门 内关 通里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高血压病:
处方:百会曲池 合谷太冲 三阴交
阳强:
处方:以足厥阴肝经腧穴为主。 大敦 行间 蠡沟 侠溪 三阴交
阳痿:
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关元 肾俞 三阴交(阳三针)中极
⑸偏正头痛: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内庭 外关 足临泣
⑹全头痛:百会 印堂 太阳 头维 阳白 合谷 风池 外关
面肌痉挛:
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 攒竹 太阳 颧髎合谷 太冲
面瘫: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翳风 合谷
低血压:
处方: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百会 气海 心俞 脾俞 肾俞 足三里
祖传的常用针灸处方大全要点
祖传的常用针灸处方大全要点.祖传的常用针灸处方大全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1快速无痛进针法,”: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2、“龙眼泻,凤眼补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5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泻法:6、烧山火与透天凉:捏着针柄不动,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分钟后,~1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 其温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热感便可逐渐产生,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捏着针柄不动,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透天凉:得气后,分钟后,1,约0.5~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其清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7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针灸处方集锦
针灸处方内科病症1.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2.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3.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4.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5.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6.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7.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8.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9.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10.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11.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12.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13.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14.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15.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
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16.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17.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18.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19.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20.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21.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22. 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23.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24.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25.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26.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1、精【梦遗泄精】心俞、白环俞、膏肓俞、肾俞、中极、关元、三阴交,或针或灸。
【无梦泄精】肾俞、关元、中极,灸之。
【精溢失精】中极、大赫、然谷、太冲,针之。
【精浊自流】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灸之。
【虚劳失精】大赫、中封,灸之。
2、气【一切气疾】必取气海、或针或,灸之。
【气逆】尺泽、商丘、太白、三阴交,针之。
【噫气上逆】太渊、神门,针之。
【短气】大陵、尺泽、,针之(属气实者);大椎、肺俞、神阙、肝俞、鱼际,灸之(属气虚者)。
【少气】间使、神门、大陵、少冲、足三里、下廉、行间、然谷、至阴、肝俞、气海,或针或灸之。
【上气】太冲,灸之。
【欠气】通里、内庭,针之。
【气急食不消】太仓,灸之。
【冷气脐下痛】关元,灸百壮。
3、神【精神萎靡】关元、膏肓,灸之。
【善恐心惕惕】然谷、内关、阴陵泉、侠溪、行间针灸之。
【心澹澹大动】大陵、三里,针之。
【失志痴呆】神门、中冲、鬼眼、鸠尾、百会、后溪、大钟,灸之。
【妄言妄笑】神门、内关、鸠尾、丰隆,针之。
4、血【衄血吐血下血】隐白、大陵、神门、太溪,针之。
【衄血不止】囟门、上星、大椎、哑门,俱灸之;或以三棱针于气冲出血之,再针合谷、内庭、三里、照海。
【吐血】针风府、大椎、膻中、上脘、中脘、气海、关元、三里;或灸大陵。
【呕血】上脘、大陵、曲泽、神门、鱼际,针之。
【大便血】关脉芤。
大便出血数斗者,膈俞伤者灸膈俞。
【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劳、乳根、风门、肺俞,针之【虚劳吐血】中脘、肺俞、三里,灸之【口鼻出血不止】上星,灸之【下血不止】脐心对过脊骨上灸七壮5、梦【惊悸不眠】阴交,针之【烦不得卧】浮郗,针之【沉困睡多】无名指第三节尖,屈指取之,灸一壮【胆寒不得睡】窍阴,,针灸之【多梦善惊】神门、心俞、内庭,针之6、声音【卒然无音】天突,针之【厥气走喉不能言】照海,针之【喉痹卒喑】丰隆,针之【暴喑】合谷,针之;天鼎、间使,亦针之7、言语【喑不能言】合谷、涌泉、阳交、通谷、大椎、支沟,针之【舌强难言】通里,针之【舌缓不能言】哑门,针之【舌下肿难言】廉泉刺之8、津液【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盗汗】阴郗、五里、间使、中极、气海,针之【盗汗不止】阴郗泻之【虚损盗汗】百劳、肺俞,灸之【伤寒汗不出】合谷、复溜、俱针泻之9、痰饮【痰饮】诸凡痰饮,必取丰隆、中脘【胸中痰饮不食】巨阙、足三里,灸之【溢饮】中脘,灸之【痰饮久患不愈】膏肓,灸之,愈多愈妙10、胞宫【月经不调】中极、三阴交、肾俞,针之【月经断绝】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四满、三里,针灸之【崩漏不止】血海、阴谷、三阴交、行间、太冲、中极,针灸之【赤白带下】中极、肾俞、三阴交、章门、行间,针灸之【白带】中极、气海、委中,针之【白带】曲骨、承灵、中极,针灸之11、虫【劳瘵】膏肓、鬼眼、四花穴,灸之12、小便【癃闭】照海、大敦、委阳大钟、行间、委中、阴陵、石门,针之【小便淋闭】关元、三阴交、阴谷、阴陵、气海、太溪,针之【石淋】关元、气海、大敦,针之【气淋】气海、关元,针之【血淋】阴陵、关元、气冲,针之【小便滑数】中极灸、肾俞、阴陵、气海、阴谷、三阴交,针之【遗尿不禁】阴陵、阳陵、大敦、曲骨,针灸之【茎中痛】行间,灸之,中极、太溪、三阴交、复溜,针之【白浊】肾俞,灸之;章门、曲泉、关元、三阴交,针之【妇人阴中痛】阴陵泉,针灸之【妇人转脬不得尿】曲骨、关元,针灸之13、大便【渴饮欲泻】大椎灸三五壮【泄泻久年不愈】百会灸五七壮【久泄痢】天枢、气海,灸之【泄痢不止】神阙灸七壮;关元灸三十壮【溏泄】脐中、三阴交,灸之,以多为妙【飧泄】阴陵、巨虚、上廉、太冲,灸之【泄泻如水,肢冷脉绝,腹痛短气】气海灸百壮【下痢血脓腹痛】丹田、复溜、小肠俞、天枢、腹哀,灸之【冷痢】关元灸五十壮【里急后重】合谷、外关,针之【痢不止】合谷、三里、阴陵泉、中脘、天枢、关元、神阙、中极,针灸之【一切下痢】凡诸下痢,皆可灸大都五壮、商丘、阴陵各三壮。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祛痰类】
1痰湿方:针泻双阴陵泉,丰隆。
2清气化痰方: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
【安神类】
1滋阴清火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
2清心滋阴血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三阴交。
3清心肝方:针泻双神门,行间(或太冲),风池。
【调胃肠类】
1和胃畅中方: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
足三里。
若用于中焦气机失调,方中上脘易下脘。
2和胃降逆方:针泻双内关,公孙。
3消积导滞方:针泻双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
(湿热甚者配透天凉)
4温中和胃方:针泻中脘(加艾条针上灸)上脘(加艾条针上灸),足三里,间使或内关穴。
5胃肠承气方:针泻中脘,下脘和双天枢,足三里。
,湿热者配透天凉。
【其它类】
1开窍醒脑方:针泻人中和双合谷配强刺激。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4如豆许。
2痛泻要方:针补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3暖肝方:针泻加艾条针上灸双太冲和曲骨,艾灸双大敦穴。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针灸处方
偏瘫: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孔最、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八邪、十宣、阿是穴
面瘫: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攒竹、太阳、人中、迎香、颊车、地仓、大迎、承浆、合谷、阿是穴
颈椎病:风池、风府、大椎、天柱、列缺、合谷、外关,后溪、颈夹脊,天宗、手三里,曲池,腕骨,肩髃、阿是穴
肩周炎:天宗、臂臑、外关、天柱、大椎、天窗、缺盆、中府、肩井、肩髃、外关、曲池、阿是穴。
便秘: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中脘、行间、脾俞、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阿是
小便不利:八髎,中极、关元、曲池、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
足底反射作用:按摩脚底部反射区可调动人体的内部潜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治疗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特别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按摩脚穴治病不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标本兼治,整体调理,多功能一次完成。
针康各区主治:
顶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等。
顶前区: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额区: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枕区:视力障碍及眼病
枕下区:平衡障碍及眼病。
项区: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颞区: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针灸中药配方
劳伤腰痛:艾叶*一两,炒黄的蟹壳一两,浸白酒一斤,三日后用酒涂腰部,一日2-3次,7-10天,可治多年腰痛。
十二脂肠溃疡:维生素B6,28片,痢特灵28片,用法:第一天吃四次各四片,第二吃三次各二片,第三天吃两次各两片,第四天吃一次各两片.休息一天再服一剂痊愈.慢性咽炎:干黄花菜30克,加水400毫升,文火煎烂,调入蜂蜜100毫升,每日3次,细嚼慢咽,7天痊愈气管炎,哮喘:红砂糖1000克,乌贼骨500克,乌贼骨焙干研面,与砂糖拌匀,每日三次,每次20克,半月痊愈,不再复发慢性肠炎,每天4个个鸡蛋,分2次炒,炒时不加油盐水,连续吃半月特效.或用半熟的无花果,用单不用双,3,5,7,个都行,煮开水当茶喝,半月痊愈.胆结石:鸡内金粉15克,冲泡3百毫升开水浸泡15分钟后,即可服用,然后慢跑步,以助结石排出,连服1月痊愈胃、十二脂肠溃疡:鸡蛋壳30个炒焦研成粉,麦面粉半斤炒焦,一起抖匀,早晚饭前用。
开水冲服,一次2钱(约半调羹),一日二次,一般一付药可愈,重病需二付。
便秘偏方:用煮熟南瓜一碗,加入猪油五钱和适量盐吃下,一日一次,一次见效,三曰可愈胆结石偏方:鸡内金、玉米须各五十克,煎一汤一次服下,一日两到三次,连服十天,忌肝脏、肥肉、蛋黄我是搞推拿的,多年使用此方,效果不错,值得一试!方药: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栀子生大黄生木瓜羌活独活路路通各40克生蒲黄樟脑苏木各30克赤芍红花生南星各20克50度以上白酒3500克米醋750克功效:舒筋活血解痉镇痛主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制用:密闭浸泡7日备用,受伤部位热敷或熏洗后涂擦,再结合按摩效佳!【一】祖传补肾生精汤方:红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熟地黄15克.当归12克.熟附片12克.水煎服,日一剂。
功效:补肾生精,扶阳养阴。
主治:男人房事疲倦,腰腿无力,眩昏无神。
此乃祖传秘方,百发百中。
【二】通督活血汤:组成当归9克黄芪18克丹参18克泽兰叶9克赤芍9克杜仲9克金毛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地龙9克苏木9克功能通督活血,补益肝肾主治用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急慢性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迁延不愈,腰脊椎过伸试验阳性,相应神经节段的肌力及感觉减退,跟腱、膝腱反射改变,二便障碍,马鞍区麻木,中医辩证属肾精亏乏、痹阻督脉者。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刊登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刊登,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3.活血止痛汤: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g 紫荆藤地鳖虫各9g方歌:活血止痛汤归芎,乳没苏木土鳖红,七赤芍陈紫荆,落得打治跌损痛。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旳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5.止嗽散: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 甘草炒3g 陈皮去白6g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针灸常用处方
针灸常用处方老十针王乐亭老先生首创老十针是取补中益气汤方义,调中气、健脾、理气、和血、生清、降浊,调理肠胃。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作用】:临床扎针有耗气,用老十针是补气最好的处方。
治疗所有久病、体虚、针灸时间长的修养阶段,来补益中气。
老十针是胃肠疾病的好穴位。
(1)盘整作用:盘整临床用的穴位。
(2)调整作用:调整人体内部的中气,使人体的气机达到一个最好状态,给穴位给予营养发挥穴位的最佳疗效。
【使用】:临床长期的病人,前期一定要用老十针补气。
新病人或体质健壮的病人,治疗10次左右后,要加入老十针。
【针法】:直刺。
第二节美容类处方1、女人生产后面容衰老——养颜驻颜针【望诊】:(1)鱼尾纹、法令纹、下颌部及脖子皮肤松弛。
(2)黄脸婆:面黄肌瘦,黑,说话有气无力,眼皮不愿睁开,是肝脾肾+内分泌失调。
【处方】:(1)针灸方法:董氏奇穴妇科、还巢 + 外老十针外老十针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双子宫穴加减:脾虚者加针下三皇,肾气不足加针百会穴。
(2)艾灸方法: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艾灸时间:春秋冬每天就灸均可,夏一周2次。
加减:脾虚者加灸下三皇,肾气不足加灸百会穴。
2、祛斑【分型】:美容院分蝴蝶斑、干斑、晒斑、妊娠斑等只是为了卖化妆品,我把这些斑统称为黄褐斑。
【处方】:(1)浅层斑:也叫肝脾肾斑,在真皮层与表皮层之间的斑,是肝脾肾或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色素沉着斑。
a. 早期:曲池、血海、下三皇,有月经不调者加妇科还巢。
10次之内见效大。
b. 后期大面积的斑,或斑消退了85%后,加驷马穴。
此时驷马穴的作用是调气理气,快速将大量的气血聚集面部,将色斑冲走。
(2)深层斑:也叫心肺斑,主要在真皮层与肌肉层之间,斑的位置在口唇以上法令纹周围,在颧骨以上眼周围,有圆点、有黑的色素沉着,已经影响了心肺功能。
在以上处方的基础上,加上面部的微针,选用1813针灸针,在面部的表皮层与肌肉层之间平刺。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陈皮、地鳖虫、荆芥藤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针灸处方
针灸方:(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 N 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
18 、 人中 善急救
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
针灸方:(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 2 )癫 ?B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
16 、 少商 利咽喉
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
针灸方:( 1 )女子崩漏: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载:“中极治血崩漏下”。( 2 )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百症赋》云:“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
8 、转胎 至阴 灸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 地仓 收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
17 、 阿是 蠲酸痛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组成: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功效:发汗散热,宣肺丰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寒,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紧。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束,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子呕,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弱者。
3.活血止痛汤组成:当归、苏木、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赤芍、陈皮、土鳖虫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清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 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效:解表散热,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嗽平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薄白,脉浮。
5.止咳散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效: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感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6.银翘散组成:连翘.金银花.苔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
功效:辛谅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汁或有汁不畅.;头痛几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善,脉浮。
7.桑菊饮组成: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韦根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微热,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11七厘散组成:上朱砂.真麝香.梅花冰片.净乳香.红花.明没药.瓜儿血竭.粉日儿菜。
功效:散瘀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淤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12.麻子人丸组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 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 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先泻后补之法是:得气后,连续捻泻1,2分钟,留针10分钟,然后连续捻补3,5分钟就即刻拔针。
一般来说,患野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少;循经取穴捻补、捻泻均宜多;辨证取穴捻补、捻泻应更多。
补法捻补时间宜长,量宜轻,泻法捻补时间宜短,量宜重。
8、针治间隔时间,一般为隔日或隔2日针治一次,必要时可每日针治一次。
补益类方名穴位手法益气补中方针补双合谷、足三里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1、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2、隔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
益气补肾方针补双合谷、复溜穴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隔日针刺1次;针效在24小时内,每日1次;慢性病恢复期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益脾胃方针补双足三里、阴陵泉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用于辨证取穴治疗胃肠虚弱,连续捻补4,8分钟;用于患部取穴治疗膝盖及下肢筋脉疾病,连续捻补3,4分钟.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每隔2,3日针刺1次。
补脾胃方针补双脾俞、胃俞穴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每隔1,2日针刺1次。
养脏方针补双天枢(加灸)、足三里,艾灸神阙、关元穴1、先针刺足三里,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天枢穴,留针20,30分钟,温针灸,每隔5,10分钟捻补1,2分钟,共3,4次。
再艾条隔姜灸神阙、关元穴20,30分钟。
2、隔日针刺1次;用于久泻久呖或益气固脱,每日1次八珍方针补双合谷、三阴交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
2、气血虚弱严重,需要大补气血急救,同时针刺,双手捻针,轮流捻补5,10分钟;或留针,再次捻补。
3、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或固脱,每日1次。
慢性病隔日1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养心方针补双心俞、神门、三阴交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用于急救,每日1次。
养荣方针补双合谷、三阴交、神门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3、慢性病隔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归脾方针补双神门、三阴交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3、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失眠宜下午。
都气方针补双复溜、太溪;气海1、先针刺一个腧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另一个腧穴;或双手捻针,先针刺一对腧穴,再针刺另一对腧穴。
2、如果亏虚较重,得气后连续捻补5,8分钟.或据证候再延长。
3、隔日针刺1次;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健脾渗湿方针双足三里、阴陵泉,均用先少泻后多补之法1、同时针刺,得气后,各穴连续轮流捻泻1,2分钟,留针10,15分钟后,各穴连续轮流,5分钟后即拔针。
捻补42、补泻的多少,依据病情而定。
3、治疗膝盖及小腿局部筋脉疾患,方法同上,但补泻时间宜短。
4、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必要时,每日1次。
温阳类方名穴位手法右归方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太溪、三阴交、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太溪、三阴1交。
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针感达于腰部。
真阳不足,患处觉凉,配烧山火使温热感达于患部。
3、腧穴变通:关元穴取用不便,改为太溪温针灸;或太溪烧山火。
亦可改为命门穴加温针灸。
4、一般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肾气方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和双复溜、肾俞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双手捻针,同时针刺双复溜、肾俞。
连续捻补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关元穴的针感走向:针治阴器及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阴器及下肢部;脐周病和胃腑病,针尖略向肚脐方向斜刺,使针感分别到达肚脐、上腹为佳;一侧下肢疾病,针尖略向耻骨方向偏患侧斜刺,使针感到达患侧下肢;腰部病变,针直刺,针感达于腰部。
真阳不足,患处觉凉,配烧山火使温热感达于患部。
3、腧穴变通:关元穴取用不便,改为肾俞温针灸;或肾俞烧山火。
肾俞取用不便,腰又不痛,亦可改为太溪穴。
4、一般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慢性病隔日或隔2日针刺1次。
巩固疗效,防止复发,隔3,5日针刺1次.温补脾肾方针补关元(肾阳虚甚者,针上艾条灸)和双太溪、阴陵泉,艾条隔姜或隔附子片灸神阙穴1、先针刺太溪、阴陵泉,得气后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再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艾灸20,30分钟,期间连续捻补4,6分钟,不留针;连续捻补和艾灸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危重患者,每日1次;一般脾肾阳虚,隔日1次;针灸后转危为安者,隔日1次。
回阳益气方针补关元、气海、双合谷1、同时针刺,得气后轮流连续捻补6,10分钟.用于急救、回阳固脱,可待病情缓解或转危为安时拔针。
2、针感:亡阳、喘脱患者无力回答针感,应观察表情,并从手指下的沉紧情况判断其亏虚程度。
若针下肌肉松驰属于病重或久病体虚,应捻针至针下肌肉沉紧。
若针下肌肉沉紧属于病轻或临时虚脱,或平时体质较好。
3、病情危重,每日1次或2次;一般阳虚气弱,隔日1次。
转危为安者,配补有关腧穴或中药调治。
四逆方针补关元(配针上艾条灸或烧山火),艾条悬灸神阙穴(或隔姜片、隔附子片灸),若恐针效不足,加补合谷和气海1、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艾灸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补2,3分钟,共艾灸2,4次拔针。
然后艾灸神阙20,30分钟。
连续捻补和艾灸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2、若急需回阳救逆,先针刺关元穴,得气后得连续捻补2,3分钟配烧山火1次,如此3,4次拔针。
然后艾灸神阙20,30分钟。
甚至40分钟以上。
3、针感:患者不能回答针感,应观察表情,并从手指下的沉紧情况判断其亏虚程度。
酌情操作。
4、回阳救逆者,每日1次;慢性病者,隔日1次。
5、代用腧穴:关元穴有疤痕,或小腹脂肪较厚,或针感不明显,或不能针刺者,改补命门配艾条灸。
但急需回阳救逆者,疗效逊色于关元穴。
清热类方名穴位手法玉女方针泻双内庭、补双复溜穴1、先针刺内庭穴,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内庭穴留针期间,针刺复溜穴,有针感后,连续捻补4,6分钟拔针。
补泻的时间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内庭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胃部或头面部,清胃热效佳。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导赤方针泻中极穴和双通里穴,均配透天凉手法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并配透天凉手法,共捻泻2,5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针感:中极穴针尖宜略向下方(耻骨方向)斜刺,使清凉感达于小腹部及尿道处。
2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胃方针泻双内庭(胃火盛者配透天凉)、三阴交(配透天凉)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0.5,1分钟,并配透天凉手法,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内庭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胃部或头面部,清胃热效佳。
配透天凉手法,清凉感明显走达患处附近效佳。
3、隔日针治1次;必要时每日1次。
清肝胆方针泻双太冲、丘墟穴。
肝胆火旺严重配透天凉1、同时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1,2分钟,共捻泻2,4次,停留数分钟拔针。
可配透天凉手法。
捻泻的多少和留针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而定。
2、针感:太冲穴针感循经上达于膝上或头顶部,清肝胆火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