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1)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教案: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师:班级:人数:人课次:时间:第周(一)本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运动负荷,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2.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惯。
3.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组织方式与组织措施:1.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引出本课研究内容。
2.研究提高部分: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惯。
二)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四)运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2分钟)教师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参加体育活动就能增进健康,因此无需刻苦锻炼,不必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同学则认为,体育锻炼一定要刻苦,练的越狠锻炼效果越好。
这两种观点正确吗?学生回答:各抒己见,两种观点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教师归纳、讲解超量恢复原理,导出本课研究内容。
教师书写课题“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2.研究提高部分(14分钟)一)什么是运动负荷(4分钟)教师提问什么是运动负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运动负荷概念。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小结。
二)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10分钟)活动目的:初步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学会合理安排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活动形式: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具体步骤: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结合运动实践和已有经验,说一说,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有哪些?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你认为教科书“生活现场”中那两位同学的做法合适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运动负荷,以及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使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来进行自我监测,并记录下监测结果。
3.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2.课堂教学2.1 课前准备在进行本节课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心率监测器。
2.运动时计。
3.备好课件,准备讲解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
2.2 教学过程2.2.1 知识讲解首先,教师需要用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包括:1.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得到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等因素。
2.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是指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采用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对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2.2.2 操作演练接着,教师会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操作演练。
首先,需要让学生佩戴心率监测器,并记录下自己的静态心率和最大心率。
然后,让学生在跑步机上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记录下自己的平均心率和最高心率。
最后,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2.2.3 讨论反思最后,教师会针对学生的操作结果和调整计划进行讨论和反思。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训练效果,并让他们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3.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包括:1.计算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记录下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
2.使用自己的运动负荷历史数据,思考如何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身体健康状态。
4.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学生是否理解了运动负荷和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了心率监测器和运动时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心率数据计算出自己的运动负荷指数,并根据指数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效果。
二、教学内容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教学难点: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及运动负荷调整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方法及运动负荷调整策略。
2. 示范法: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自我监测方法(心率监测法、呼吸频率监测法、肌肉疲劳程度监测法)。
3. 示范演示:教师演示心率监测法的操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练习,运用自我监测方法,学会调整运动负荷。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应用,分享实践经验。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体育运动负荷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掌握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的方法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运动负荷调整策略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思考如何将本次课程内容与实际运动训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运动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方法,如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血乳酸浓度监测等。
2. 讲解运动营养、运动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运动训练。
3. 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教学设计
1、组织学生热身慢跑并完成徒手操的热身活动。
2、组织同学们监测心率并记录
1、热身慢跑并完成徒手操的热身活动。
2、监测心率并记录
要求:监测心率实事求是
监测时积极主动
10分钟
三、讲解示范间歇性训练的动作与要求并组织练习一次
1、讲解示范间歇性训练动作
(蹲、俯卧撑、仰卧起坐、弓箭步跳、平板支撑、立卧撑、拉伸)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坚持不懈的体育品质,并能坚持间歇性的锻炼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教法)
学生活动
(学法)
组织与要求
评价点
时间
(次数)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清点人数
3、宣布课堂内容
4、安排见习生
5、安全强调
迅速集合并清点人数,做好课前常规工作。
迅速集合,并听从老师口令做好课前准备。
集合做到快静齐,着装正确。
动作迅速,清点到位
2分钟
基
本
部
分
一、课前讲解和监测课前心率并记录。
1、讲解什么是运动负荷?
2、讲解进行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方法。
认真倾听什么是运动负荷,如何进行自我监测,
X X X X X
X X X X X
0 0 0 0 0
0 0 0 0 0
找到脉搏位置。
脉搏位置的准确性
4分钟
2、完成间歇性训练
3、监测心率并记录
要求:坚持完成间歇性训练
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10分钟
结束部分
一、课后放松并监测心率
二、课后小结
解读监测情况
通过放松让心率降低,并解读本课心率发展的过程。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
体育理论课《运动负担量的自我监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增强学生对自我身体状况的认知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2.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3.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运动负荷的概念和类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经常参与的各种体育运动。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身体疲劳或不适?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2.讲解运动负荷的概念(10分钟)介绍运动负荷的定义和含义。
分析运动负荷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3.分类讨论运动负荷的类型(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讨论该项目的运动负荷类型。
每组代表介绍他们选择的运动项目及其对身体的负荷特点。
第二课时: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讲解运动负荷量的重要性(10分钟)说明适当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好处。
强调过大或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2.介绍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方法(15分钟)解释如何使用心率、呼吸频率和主观感受等指标对运动负荷进行评估。
提供常用的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信息。
第三课时: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分组讨论运动负荷量对身体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重新分组,讨论过大和过小的运动负荷对身体的不同影响。
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2.总结运动负荷的重要性及自我监测的意义(10分钟)强调运动负荷量的合理控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解释为什么自我监测是合理调整运动负荷的关键。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参与度和表现评估;2.学生对运动负荷概念和自我监测方法的理解评估;3.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对身体影响的总结能力评估。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运动负荷量,尝试运动负荷量的自我监测;2.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如睡眠质量、饮食等;3.探讨运动负荷量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的人的影响差异。
六、教学资源1.投影仪和投影屏幕;2.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和应用的介绍资料;3.白板和黑板书写工具。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第一章:运动负荷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运动负荷的概念,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因素。
1.2 运动负荷的重要性讨论运动负荷对于身体健康和运动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第二章:自我监测的方法与工具2.1 自我监测的方法介绍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和疲劳程度评估等。
2.2 自我监测的工具介绍用于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工具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计步器和运动手环等。
第三章:心率监测与运动负荷的关系3.1 心率监测的原理解释心率监测的原理,以及如何测量心率。
3.2 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心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心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四章: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4.1 了解个人体能水平介绍如何通过自我监测心率等方法来了解个人的体能水平。
4.2 制定运动计划讲解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来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
第五章:运动负荷的调整与进阶5.1 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介绍调整运动负荷的原则,包括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
5.2 进阶运动负荷的方法第六章: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6.1 呼吸频率的测量与监测讲解呼吸频率的测量方法,以及在运动中如何监测呼吸频率。
6.2 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呼吸频率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频率来评估运动负荷。
第七章:疲劳程度评估与运动负荷的调整7.1 疲劳程度的评估方法介绍评估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如主观疲劳感评分、面部表情评分等。
7.2 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的关系讲解疲劳程度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疲劳程度来调整运动负荷。
第八章:运动中的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8.1 水分补充的重要性讲解水分补充在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判断运动中的水分需求。
8.2 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的关系探讨水分补充与运动负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补充水分以维持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自我检测》教案
《运动负荷自我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用自我检测,增加运动潜质,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学会利用心率检测运动负荷。
教学难点: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超负荷工作,超负荷运动,你们知道什么是负荷呢?什么又是超负荷呢?我们经常锻炼身体,那怎么安排才能更合理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本学期的第一课,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
(二)新授1.教师进行讲解,讲解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负荷量的概念。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小组4人进行讨论,讨论时间5分钟。
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且进行讲解。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一,量力而行,第二,合理搭配运动强度,第三,采用适宜的练习密度,第四,要处理好锻炼和恢复的关系。
简单讲解超量恢复的概念。
3.讲解心率的概念以及最大心率。
220-年龄=人最大心率。
讲授测定心率的方法。
讲解桡动脉、颈动脉、颞动脉等方法。
以及简单的计算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当下心跳次数。
4.讲解运用心率检测运动负荷。
对于初中生而言,通常运动强度在65%-80%,引导同学认识到靶心率的概念。
靶心率=最大心率x强度百分比,以及简单讲解晨脉来如何判断运动疲劳。
(三)巩固时间规划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设计出总计的运动时间以及运动量的规划表,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运动负荷。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生活中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跑、跳、前浪翻等实践活动,使95%以上的学生了解游戏的基本方法巩固和提高跑、跳等基本技术3.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等品质二、学情分析所任教的九年级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没好动,表现性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勇于进取等品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大全5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大全5篇]第一篇: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内容科学锻炼身体能有效地增进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着科学指导作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作为体育运动知识,安排在九年级进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义,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而且是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当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时,能够做到科学锻炼,这样不仅增进了身体健康,而且还发展了体能,保证了九年级大强度学习。
同时还达成了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意义的过程中,知道哪些因素是影响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2.结合体育锻炼实践经验,经过教师启发、讲解,学会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
3.经过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模仿,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安排负荷和运动强度,学会利用心率监测运动负荷。
2.教学难点:自觉养成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一)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运动负荷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要使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并在运动中根据身体与体能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负荷,关注心理负荷。
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
运动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所决定的。
因此,那种只是“出工不出力”式地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刺激难以促进机体产生相应变化而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与此相反,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等现象,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增强体能和增进健康。
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重要指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负荷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二、教学内容1. 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分类。
2. 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面色及出汗情况监测等。
3. 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负荷对运动效果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2. 讲解:讲解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及其重要性。
3. 示范:教师演示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如心率监测、呼吸频率监测等。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监测运动负荷。
5. 总结:讲解运动负荷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我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描述运动负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熟练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3. 学生能根据自我监测结果合理调整运动计划。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运动负荷的定义、分类、自我监测方法等内容。
2. 心动计时器:用于测量心率。
3. 呼吸频率表:用于测量呼吸频率。
4. 面色及出汗情况观察表:用于记录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面色和出汗情况。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2.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培养自我监测和调整的能力。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运动负荷,确保运动安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在实践过程中使用自我监测方法的心得体会。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运动过程中因未正确监测运动负荷而导致不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引以为戒。
3. 经验分享:邀请有经验的运动员或健身教练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测经验和技巧。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并能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计划。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提高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调整能力。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
初中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运动效果和避免运动损伤,初中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意义和重要性,学会使用自我监测的方法来控制运动负荷,从而保证运动效果和自身的安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与分类2.1 体育运动负荷的概念介绍体育运动负荷的定义,解释体育运动负荷与运动效果、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
2.2 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讲解体育运动负荷的分类,包括心理负荷、生理负荷和技能负荷。
2.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负荷在实际运动中的表现。
第三章: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3.1 生理指标监测法介绍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3.2 心理指标监测法讲解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如疲劳感、兴奋感等,在自我监测体育运动负荷中的作用。
3.3 技能指标监测法介绍运动技能水平、动作准确性等技能指标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践操作4.1 实践准备讲解实践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设定运动目标等。
4.2 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动,并运用自我监测方法观察和记录体育运动负荷相关指标。
4.3 实践总结分析实践过程中的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数据,总结经验教训。
第五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应用案例5.1 案例介绍介绍一个关于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实际应用案例。
5.2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方法、过程和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我监测方法优化运动负荷。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误区和注意事项6.1 误区分析讲解学生在体育运动负荷自我监测中常见的误区,如过分关注生理指标、忽视心理感受等。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监测》教学设计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脉搏和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简单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灵巧运用自我检测,建立正确的运动观点。
教课要点:掌握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教课难点:学会集理安排运动负荷教课过程导入:体育课的目的在于经过各样形式的身体练习,使学生增进健康,加强体质。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既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工作能力获得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施以条件负荷,如练习密度、数目、强度、时间和达成质量,在体育课中决定了运动量的大小。
在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大小要和学生的基本条件相适应,运动负荷过小达不到练习的成效,也不利于运动技术的提升,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损害。
所以我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要学会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同时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运动负荷。
新授: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易方法(PPT)二、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易方法。
脉率的测定方法1.准备一块秒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3.运动停下来时马上测定 6 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4.丈量时正确地数 6 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 10,就是此时的脉率。
师:教师计时,学生自己切脉搏,找到自己的寂静心率成人寂静时的正常心率为 70--80 次/ 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速。
而睡眠、歇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跟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速。
所以,我们能够经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能否适合。
二、适合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PPT)适合运动脉率的判断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便你进行特别费劲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可以再增添了,最高脉率和年纪、体能水平相关。
往常,比较适合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 50%--80%的范围内。
我们能够用以下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合的运动脉率:适合的运动脉率 =(最高脉率—寂静时脉率)65% +寂静的脉率学生:拿笔计算出自己的适合运动脉率, 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运动负荷下你的锻炼才存心义, 在身体正常的状况下, 这类脉率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人教版九年级教案摘要本教案主要介绍如何进行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
在运动场上,我们常常听到教练或运动员讲到运动负荷,但是什么是运动负荷呢?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运动负荷?在体育科学中,运动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和物理方面的各种刺激和影响。
简单地说,运动负荷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负荷一样,是让我们运动身体、耗费能量的标志。
二、为什么需要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合理的运动负荷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但负荷过大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如疲劳、身体疼痛、过度训练等,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自我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运动负荷?(一)测量自己的心率运动前、中和后,测量自己的心率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方法。
通常,运动前的心率是很平稳的,运动中的心率会逐渐升高,达到最高点后会迅速降低。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率超过了最大心率的70%~80%的范围,就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
(二)运动时感受行“感受心率”是指个人感受到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强度的关系。
在运动过程中,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例如呼吸急促、汗水流出、气喘吁吁等等,可以通过判断这些身体反应的轻重程度来评估运动强度。
如果感觉过度疲劳或者受伤,就需要适当停止运动。
(三)使用运动手环运动智能手环也是一种非常直接、高效的自我监测工具。
它不仅可以测量心率、计步、消耗热量等运动指标,还可以提供睡眠监测、健康提醒、社交互动等多项功能。
四、总结自我监测运动负荷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
在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注意休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通过自我监测运动负荷,可以让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自我监测是体育与健康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效果,从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运动计划。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测,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本教案将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我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采用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指标进行自我监测,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运动负荷。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增强自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方法,掌握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技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运动负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图片、视频、心率计、计时器、运动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入课题,向学生展示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自我监测的兴趣和讨论。
2. 知识讲解(10分钟)(1)给学生讲解自我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即通过记录和分析身体指标,来评估自己的运动负荷和身体状况。
(2)介绍常用的自我监测指标,如心率、呼吸率和体感等,并解释它们与运动负荷的关联。
(3)讲解自我监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监测指标、测量和记录、数据分析和运动计划的调整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案例,例如通过心率监测,学生可以掌握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过大或过小,从而调整运动负荷。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案例,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自我监测的原理。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自我监测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心率、呼吸率等指标,了解自己的运动负荷情况。
(2)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自我监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水平四(九年级)体育《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学设计及教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主动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和运动参与中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子,启示学生自创、自学、合作练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造就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运动锻炼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不够,不会根据自身情况或相应锻炼目的来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从而导致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出现身体上的损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脉搏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
技能目标:学生掌握运动负荷的监测方法即脉搏测量法。
情感目标:应用自我监测,增加运动潜质。
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1.评价法: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1探究学习法:通过自我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思考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吸新固旧,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案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范文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熬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相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人教版学校体育与健康《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一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状况,同学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相宜运动心率的计算、推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熬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相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熬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非常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支配和调整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肯定的操作性学问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老师重点讲解有学问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化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同学对有关相宜运动心率的计算、推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详细学问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同学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相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相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同学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终对怎样推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同学一般都能看懂,建议老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同学课外学习完成。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洁推断运动负荷的学问,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运动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想要减肥塑身,还是想要改善身体机能,都必须从加强运动开始。
但是,过度运动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教案实战操作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自我监测技能。
一、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活动时,由于肌肉大量活动而产生的负担和压力。
健康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身体中多余的能量,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
但是,过度运动会使运动负荷增加,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自我监测的目的按照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自己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记录和评估,是自我监测的主要目的。
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1. 避免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和损伤;2. 调整运动负荷,让个人的运动计划更加合理有效;3. 评估个人的运动能力及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运动计划;4. 激励个人继续坚持运动。
三、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计步器或运动手环来监测。
还有以下的方法可以使用:1. 身体感观:通过感官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
比如:通过心跳频率、呼吸频率、汗水的沁湿程度等来自我评估出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和负荷。
2. 记录运动时间和强度: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因人而异,需要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的百分比。
可以使用计步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装置进行记录。
3. 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身体感觉,进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四、教案实战操作除了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教案充分练习和掌握自我监测的技能。
在实战操作教案中,需要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等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初次运动时,先记录当前体征(如体重、身高、BMI等),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
----宋体坤
一、学情分析: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主要包括脉搏、心率、心脏恢复率等概念、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等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的方法,并能在锻炼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监测自己的运动,指导自己的锻炼。
2、培养学生的科学锻炼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动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
五、教学过程:
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
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脉率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女性比男性快,儿童比成人快。
成人安静时的正常心率为70~80次每分。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加快。
而睡眠、休息时则减缓。
参加运动时,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脉搏跳动也随之加快。
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心脏机能提高,在承受相同运动负荷时,脉率比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低,而且恢复到正常水平所需时间也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自己的脉率变化来判断锻炼负荷是否合适。
二、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及其测定
(一)适宜运动脉率的判断人都有一个最高脉率,即使你进行非常吃力的运动,达到了最高脉率后也不能在增加
了,最高脉率和年龄、体能水平有关。
20岁以下的青少年,最高脉率一般为200次每分;而经常锻炼、体能水平好的青少年,最高脉率可以达到220次每分。
最高脉率只有在参加最为激烈的运动时才会体现出来。
通常,比较适宜的运动脉率应保持在最高脉率80%~50%的范围内。
由于人们的体能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出自己最为适宜的运动脉率: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 + 安静是的脉率(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秒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10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4.测量时准确地数10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6,就是此时的脉率。
(三)注意的问题
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刻脉率,造成测定结果不准。
三、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
持续长时间运动以后,心脏分两个阶段恢复。
在最初阶段,心率急剧下降,接着维持一定的状态,然后再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心率(如下曲线图表)。
在运动刚刚结束后的一
分钟内,有一个心脏恢复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分钟内,你的心脏恢复越快,说明你的心脏功能越好。
先在运动结束后即刻测6秒钟的脉率,运动结束后1分钟再测一次6秒钟脉率,利用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恢复率:
心脏恢复率 =(运动心率 - 恢复心率)/ 10 四、怎样判断运动负荷大小
(一)用晨起安静脉率判断运动负荷大小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后心脏机能增强;安静时的心率应逐渐减少。
但是如果相反,脉率反倒增多了,就是表示运动负荷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晨起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自我感觉判断法
对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
如果锻炼后,经过合理休息后感到全身舒服,精神愉快,体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好,说明运动负荷比较合理。
相反,如果感到十分疲劳,四肢酸沉,至第二天仍然没有消除,出现心慌、头晕,没有食欲,睡眠不好,并对再次参加锻炼感到厌恶等不良症状,则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需要好好休息调整
作业安排:熟练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
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