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它具有质地疏松、肥力高、供肥能力强的特点[1~3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4~6 ] 。目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7 ] ,养分库容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通过对黑土区土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黑土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理化性状

恶化、中低产田面积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黑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及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的实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尽力解决,否则,必将成为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1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蚀面积约占80%,风蚀面积约占20%。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风蚀主要发生在平川上。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内常伴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部分区域沟道侵蚀作用显著。一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黑土层每年可减少4一5毫米。水蚀不但使黑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库淤积,导致防洪抗旱能力减弱。风蚀对黑土区农业环境的破坏也尤为显著。每年4一5月为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同时也是播种期,由于地表裸露,表面土层被不同程度的刮走。如果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上状亚粘土,在这种土壤里农作物无法生长。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12x10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5%,平均2一3年流失1厘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一3亿立方米。由于土

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风灾肆虐的地区,每年要刮走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1一2厘米。开垦60一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一70厘米减少到20一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的耕层厚度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黑土层急剧变薄。经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计算,黑土区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一50年内

全部被剥蚀,黑土将不复存在,北大仓将再度变成北大荒。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黑土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地力锐减,粮食减产;土壤结构恶化,粘粒含量增多,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沟壑侵蚀加剧,蚕食破坏耕地,降低土地利用率,增加耕作成本;土壤退化面积扩大,中低产田增多,耕地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治理的话,再过50年东北的黑土区将不复存在。

1.2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土壤翻耕后,虽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释放,加速土壤物质的矿化速度,但黑土翻耕后,表土更为疏松,也加速了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同时,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黑土垦殖后,为了减少病、虫、草、鼠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被投入到土壤中,从而加速了土壤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加之农民更多地采用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黑土供给作物的养分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据估

算,黑龙江省每年流失氮21.9万一38.4万吨,磷16.4万一28.8万吨,折合尿素47.6万一83.5万吨,过磷酸钙91.1万一160.0万吨。有机质含量减少的直接后果造成了作物单产低,总产量不稳定.与开垦初期相比,黑土开垦20年肥力下降1/3,开垦40年下降1/2,开垦70至80年下降2/3左右;开垦20年后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30%一40%,开垦40年后的平均减少50%一60%,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l000左右的速度递减。

1.3黑土理化性状日趋恶化

黑土在开发前土壤的理化性质是非常好的,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和土壤有机量的减少,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性能等理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土有机质含量下降和腐殖质层厚度变薄。黑土耕地有机质含量由4%一6%下降到3%左右。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30一70厘米左右,而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料,有近40%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不足30厘米。开垦40年的黑土地,土壤容重由克/立方厘米增加到1.06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由69.7%下降到58.9%,田间持水57.7%下降到41.9%。开垦80年后的黑土与开垦前相比,土壤容重由0.79克/立方增加到1.26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由69.7%下降到52.5%,田间持水量由57.7%下26.6%,水稳性团粒总量由58.0%减至35.8%(表4-3和图伞1)。0一20厘米土层土重比开垦初期平均增加0.29克/立方厘米,增幅为39.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克/立方厘米,增幅为7.34%;总孔隙度比初垦时减少22.7%,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8.12%,田间持水量比初垦时减少33.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3.92%;土壤粘量增加,通透性下降,导致了土壤粘重、板结,犁耕阻力越来越大。同时土壤的物粘粒增多,有的黑土地块质地由轻壤土变成中壤土,蓄渗能力降低,供肥力减弱,多黑土高产田变为中低产田[9]。据海伦试区测定,黑土耕层土壤容重由1.0一1.1立方米增加到1.巧一1.25毫克/立方米,土壤总孔隙度由61.2%下降到56%,犁底20一25厘米上升到巧一18厘米,黑土水分物理性质恶化(见表牛4),导致了黑土壤抗御旱涝能力降低,可耕性越来越差。

1.4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外延扩展、农村建设占用、开发区占用等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直接导致了良田的大面积减少。除农业建设外,弃荒和生态退耕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经过近百年的开垦,黑土区的可垦荒地已逐渐减少,这己成为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的重要问题。近十年来,黑龙江省共减少耕地6、1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5.33KI了公顷,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份耕地面积。虽然通过开荒补充,总量稳中有增,但已占用的耕地多数是质量较好的良田菜地,致使黑龙江省黑土耕地总体土质有所下降。同时,黑土耕地的后备资源日渐减少,开发难度越来越大。4.习.5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自然灾害与土壤侵蚀恶性循环,同步发展。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侵蚀的发展;土壤侵蚀削弱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灾害频繁发生,且破坏严重。黑土区地处“气候脆弱区”,由于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干旱、洪水、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低温早霜和冰雹等灾害种类也越来越多,干旱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流失的无机肥料严重污染水体,土壤病虫害加剧,城市工业污染和农业本身由于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等,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生产力下降。黑土区松嫩流域侵蚀与灾害较为典型,该流域发源于大兴安岭东侧,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林缘后退,森林覆被率由20世纪初期的76%下降到60%以下,生态系统恶化,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据大兴安岭地区水文资料记载,1955年一1986年的32年间,共发生8次灾害较小的洪水,平均每4年发生1次。1987年一1991年的5年间就发生了3次灾害性较大的洪水,其结果是洪水携带大量泥沙下泄,使下游水库、河道被淤积,河床抬高,严重影响了调洪、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堤的标准,在同量降雨的条件下,极易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黑龙江黑土区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3又105公顷,占播种面积的2.3%左右;60年代增至

2.27x10”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70年代增至5.3又1护公顷,占播种面积的9.3%;80年代增加到2xl护公顷,达到了占播种面积的35%以上。30年的时间增加了14倍。至于风灾则是年年发生,危害程度亦有加重的趋势。受风蚀危害严重的西部干旱地区,每年受风蚀危害的面积达7.33x10s公顷,这些地块经常发生风剥表土、扒地毁苗、埋没垅顶、吞食良田、沙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黑龙江省宾县境内有8条主要河流汇入松花江支流。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开发,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1%下降到27.6%,林缘后退20多公里。全县坡耕地面积达1.32又10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1.8%,超过25度以上耕地有933公顷,黑上层流失殆尽。8度以上坡耕地黑土层也只有十几厘米。由于森林植被率的减少,坡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水土流失的加重,从而导致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1994年4月13日一次降雨135.4毫米,使全县62.4%的农田受灾,8条主要河流被洪水冲刷平均扩宽了50一100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14亿

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为保护黑土耕地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针对黑龙江省黑土区内不同地域差异特点,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5.3.1“二退二还、二治二防”等生物措施

(l)“二退二还”

一是退大坡度耕地还为林地,二是退低山丘陵耕地还为林地。大坡度耕地和低山丘陵耕地多数是生产力低下、毁林开垦的耕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形成,因此将这些不适合继续作耕地的地块还为林地是提高区域林草覆盖率的有效途径。在各支流的漫川漫岗区,由于黑土区农业开发较早,垦殖指数高,地面林草植被率低,在治理措施上应以治理坡耕地为主攻方向,保护珍贵的黑土资源。主要措施是,在漫川漫岗的岗脊坡顶植树戴帽,林地与耕地交界处挖截水沟,就地拦蓄坡面径流、泥沙。对坡度较缓的坡耕地通过保土耕作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坡度较高的坡耕地通过修建水平梯田或地埂植物带建设成基本农田;并对较高坡度的坡耕地通过坡面工程整治后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经济林等,要尽可能突出经济效益,防治水土流失,改变农业生产条件]。

(2)“二治二防”

对已发生淤积的水库进行治淤、治污,并在水库周围种植水源涵养林,以此达到防淤、防污的目的。搞好水土保持,加速水土流失治理,这是黑土耕地保护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性工程,只有在搞好水土保持,减缓黑土地破坏速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达到逐渐恢复黑土耕地功能的目的。

(3)建造农田防护林和护沟林

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坡度、不同岩性,乔、灌、草多层结构营造水土保持林,严禁陡坡开垦,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加上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和赏罚制度,发挥林业专业户的作用,造林种草[35】。依靠自然修复能力,对现有天然林,人工林及草地进行全面保护,进行封山育林育草。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首先对全省现有成林地进行全面调查,按类型、林型、位置、生产期、年生产量等分类登记。然后针对各片成林地的特点和相关因素,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15“以上林间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消灭宜林荒山荒坡;地面坡度25“以上的森林不准皆伐,25“以下森林采取间伐。用完的集材道应及时造林,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避免森林资源的丧失和水土流失的产生。同时对根系基础较好,或残存有天然下种,只要划界封禁起来,停止放牧、取薪柴、开荒、禁绝山火,利用树种的天然下种、根株和根部萌芽及地下茎蔓延就可使森林得到恢复和发育的林斑采取封禁措施。并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护林公约,配备专人,落实责任,实现封禁措施封得住,不反弹136]。对现有的疏林地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和保护,提

高林地覆被率,增强蓄水保土和抗蚀能力,防止疏林地水土流失。对各支流的荒山荒地,要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增加植被覆盖率。在田间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应以高大的杨树为主,在坡高较大、土壤贫痔的地方应营造曹条、紫穗槐等经济林和薪炭林为主,做到林成网,田成方,在田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山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山地果园发展经济林。通过恢复坡面植被,挖水平截水沟等措施,拦截坡面径流,达到蓄水拦沙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在以风蚀为主的地区,以防治风沙灾害为重点,大力营造防护林,造林种草,改良更新退化草场,控制风蚀。造林要加大灌木比例,树种选择不但要考虑到风沙治理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牧业的发展,要尽量选择牲畜适口性好的树种,发展畜牧业。

5.3.2“垄向区田、深松轮耕”等农业措施

(l)推行土壤培肥实用技术

以提升土壤有机质为核心,大力推行土壤培肥实用技术,主要是采取增施肥料、秸秆还田、深松蓄水等技术模式[37]。就总体情况看,黑土地退化的核心问题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持续降低。因此,培肥地力的关键在于增加土壤有机质。优质农田的土壤有机质总是处于不断地形成、分解和转化的动态平衡状态,随着农业生产的进行,旧的有机质在分解、输出,新的有机质在补给、形成。因此,为了使土壤有机质维持在最适含量水平,必须经常增施有机物料,达到土壤有机质补偿、更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秸秆粉碎还田、休耕和种植绿肥来实现土壤有机质补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适宜的土壤有机质补偿方式。一是恢复积造施用有机肥的传统,号召、鼓励和扶持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料,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大量剩余秸秆等农村有机肥源,制造精细有机肥。二是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在水稻、小麦产区普遍推行高留茬(30厘米以上)收割耕翻还田;在大豆产区实行脱粒后豆秸粉碎还田;在玉米产区实行根茬机械粉碎还田或垄间秸秆覆盖还田,有条件的可以搞秸秆粉碎平翻平作。三是积极发展有机肥料加工生产产业化,以畜禽粪便、草炭、风化煤、无污染工业废料等加工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生物肥料。四是开发适宜在垄间生长的喜荫性绿肥品种,实行粮、草间作138]。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从而增加土壤库容,减少地表径流。

(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适宜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该技术是集土壤测试肥料试验、专用肥料配制、施肥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比较先进的科学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根据土壤的不同情况进行肥料配备,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养分诊断,按照庄稼所需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60%一70%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又分大量、中量、微量元素三大类,当土壤养分不足,某种养分缺乏时,就要靠施肥来满足。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保肥保水性能不同,不同作物所需养分也不同,同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养分也不同,养分过量或缺少都会抑制作物生长。因此,测上、配方、平衡施肥要在土壤诊断的基础上,分析作物需肥规律,掌握土壤供肥和肥料释放相关条件,确定肥料种类、配比,按方配肥。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促进土壤养分调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针对目前黑土耕地施肥中存在着“三重三轻”(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用地轻养地)的问题,适宜全省不同区域各种作物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应用“垄向区田”技术

“垄向区田”技术是黑土地水土保持、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比较有效的技术。该技术即是在小于6”坡耕地的垄沟中修筑小土挡,把垄沟分成一节节的小浅穴,以其就地拦蓄降下的雨水。不同坡度有不同的最佳挡距,这样至少能拦蓄持续10分钟29秒的大暴雨。这项技术打破以往治理只会“挡水”不会“存水”的弊端,填补了世界空白,比以前各种技术设施都接近水土保持原则—使每个雨滴都保留在它降落的地方。垄沟中的一个个浅穴,成为一座座小水库,解决了强降雨和弱入渗的矛盾,把珍贵的雨水留在了田里,也使岗上不旱,岗下不涝。顺坡垄或横坡垄均可运用“垄向区田”技术,既可防止顺坡垄沟蚀,又可防止横坡垄断垄,动土量小,且不另占耕地,还可拦蓄瞬时暴雨,与修筑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相比,除机械投入外,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更加节省投资,既为国家减少水土保持投资,又可达到抗灾增产目的

(4)推广深松轮耕技术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采用大中型农业机械深松轮耕。解决土壤板结、物理性状不良的有效法是采取耕作措施,其中主要是深松,深松耕法有利于土壤保墒、蓄墒,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水稳性团粒总量,增加土壤库容并减轻水土流失,是适合雨养农业区的行之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推广深松耕法的前提是以大中型拖拉机代替小型拖拉机作业。应当因地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同时,注重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土地条件下,如何应用大中型拖拉机的问题。

(5)改良典型低产土壤

盐碱化耕地改良应走以有机培肥为主,农机、农艺、水利、化学、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改良路子[4l]。白浆土耕地改良不仅仅是解决土壤养分贫痔,关键是打破白浆层和淀积层两个障碍土层的机械组织,以消除其物理性质不良的障碍因素。

(6)围栏种草、禁牧舍饲

5.3.3草皮护砌、田间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

(l)修筑截流沟

在山丘自然林地与耕地交界处、坡耕地的低洼处及坡耕地里要有计划地修建截流沟,以便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在荒山荒地合理布设治沟工程和坡面截流工程措施。

(2)修筑小塘坝

可在耕地的低洼水线处有计划地修建一些小塘坝,能有效地蓄积雨水,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可用于灌溉和发展养殖业,这种方法己投入使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草皮护砌和建浆砌石谷坊

草皮护砌和建浆砌石谷坊适合对冲刷沟的治理,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黑土

耕地的目的。

(4)田间综合治理

对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将改垄沟、修地埂、坡式梯田、修谷坊、沟头埂、水平沟、拦沙坝、营造水土流失防护林、薪炭林等分散治理措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集中联片,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布实施”的战略。通过治理将一些畸零、狭小、高低不平等不便于耕作的地块合并成初具规模的标准田块,不仅可以扩大直接耕地的耕地面积,同时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田间综合治理后,特别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后,可以明显减少自然灾害,从而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

黑土基本特征及合理利用

黑土基本特征及合理利用 众所周知,我们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有着一个美丽名字“北大仓”。据统计,中国“粮仓”黑龙江省近年来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据最新的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至2008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191.72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1600公顷,折合亩数为2.4万亩。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年生产能力现已达到400亿公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超过70%。近年来,这个省立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立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大耕保”理念,全力坚守耕地“红线”。 黑龙江省政府每年都与各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耕地保护责任。省国土资源厅还出台了《关于落实占用耕地补充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了省、市、县三级耕地储备库建设。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籍处的工作人员说,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是全省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未利用地、废弃地或对原有耕地进行集约化整理,实现全省耕地面积的增加。 按照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耕地总量将不少于117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继续保持在85%以上。 总而言之,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提供的产量为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道农业的发展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我们黑龙江省独有的土壤黑土地。 黑土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它相当于美国分类的变性土土纲和联合国分类的变性土单元。本土纲包括中国现行发生分类制的砂姜黑土、潮土、石灰土、赤红壤、水稻土诸土类中具备变性特征者,因为中国以往未设立变性土独立单元,1985年初拟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才将其列为独立土纲。 什么是黑土?黑土,就是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有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时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则达到了1米,以至于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片被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土地,在200多年时间里被满族人视作“龙兴之所”而禁止开垦,直至1947年,一群穿着灰绿色军装、脚套乌拉草鞋人的进驻才打破了寂静。而此时,不仅距共和国成立还有两年的时间,距国家专门设置的农垦部成立更早出了九年。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中国的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 地理分布区,指出中国黑土主要见于淮北平原、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山东半岛西部和北部平原、海南岛北部和雷州半岛四个地区,以淮北平原分布最为广泛,黑土性土壤则多分布在其他六个地区。全世界黑土总面积约为34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2.46%。中国黑土总面积尚未有过统计。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

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它具有质地疏松、肥力高、供肥能力强的特点[1~3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4~6 ] 。目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7 ] ,养分库容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通过对黑土区土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黑土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理化性状 恶化、中低产田面积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黑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及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的实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尽力解决,否则,必将成为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1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蚀面积约占80%,风蚀面积约占20%。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风蚀主要发生在平川上。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内常伴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部分区域沟道侵蚀作用显著。一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黑土层每年可减少4一5毫米。水蚀不但使黑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库淤积,导致防洪抗旱能力减弱。风蚀对黑土区农业环境的破坏也尤为显著。每年4一5月为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同时也是播种期,由于地表裸露,表面土层被不同程度的刮走。如果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上状亚粘土,在这种土壤里农作物无法生长。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12x10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5%,平均2一3年流失1厘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一3亿立方米。由于土 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风灾肆虐的地区,每年要刮走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1一2厘米。开垦60一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一70厘米减少到20一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的耕层厚度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黑土层急剧变薄。经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计算,黑土区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一50年内 全部被剥蚀,黑土将不复存在,北大仓将再度变成北大荒。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黑土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地力锐减,粮食减产;土壤结构恶化,粘粒含量增多,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沟壑侵蚀加剧,蚕食破坏耕地,降低土地利用率,增加耕作成本;土壤退化面积扩大,中低产田增多,耕地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治理的话,再过50年东北的黑土区将不复存在。 1.2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土壤翻耕后,虽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释放,加速土壤物质的矿化速度,但黑土翻耕后,表土更为疏松,也加速了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同时,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黑土垦殖后,为了减少病、虫、草、鼠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被投入到土壤中,从而加速了土壤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加之农民更多地采用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黑土供给作物的养分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据估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黑龙江省黑土肥力有关状况及其保护

黑龙江省黑土肥力有关状况及其保护 所谓黑土,是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是具有强烈胀缩和扰动特性的粘质土壤,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业土壤,是我们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本省有黑土482.47万公顷,其中耕地360.6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1.24%,占本土类总面积的75.25%。黑土的自然肥力很高,但耕性差,水分有效性低,在有动力机具和灌溉条件下,其农业生产潜力才可得到发掘。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提高黑土肥力,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至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1、黑土的自然肥力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或低洼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至200米。每生成一厘米黑土需要200年到400年时间,上亿立方米黑土里面所含的氮、磷、钾养份相当于数百万吨化肥。 黑土在各种基性母质上发育,包括钙质沉积岩、基性火成岩、玄武岩、火山灰以及由这些物质形成的沉积物。这些母岩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有利于黑土的发育。我国黑土涉及的母岩母质有石灰岩、玄武岩、第三纪河湖相沉积物以及近代河流沉积物等,但以石灰性母质为主,在富含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因其盐基含量丰富从而保持较高的PH值。 黑土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 2、黑土的人为肥力 因为黑土的粘粒含量高和湿时渗透性低,使这些土壤适于种植淹水的作物,而不宜种植用材林。土耕垦后,肥力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部分土壤向不断培肥熟化的过程发展,但有些则表现为自然肥力下降的趋势。农田黑土区地处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带边缘区,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强。黑土区农田生物产量、耕作栽培方式以及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结构的改变,都会使黑土区土壤肥力随之发生变化。黑土农业生态系统的施肥技术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从以单施有机肥为主的施肥技术体系到以施用氮肥为主的施肥技术体系,再到最后的多元组合的施肥技术体系,目前基本是因作物的需肥规律而制定的施肥方案。 3、近年来本省黑土肥力的变化 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黑土层厚约50至100厘米,而现在的有机质层仅20至30厘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就被冲刷一层。这种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39,Supplement ,2009 工业建筑 2009年第39卷增刊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李兵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 266033)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结构的重组,城市旧工业区进入改造、整合阶段,工业遗产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是物化了的人类工业文化。按照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业遗产包括可移动的工业文物、不可移动的工业建筑群和工业遗址、非物质工业文化等。就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 THE INVESTIG ATION ON PR OTECTIVE REUSE MODE OF URBAN -IN D USTR 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Li Bingy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China ) Abstract :Cities in China grow rapidly during the period of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Upgrading adjustments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rings recombination of f unc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a city 1Old urban industrial regions get into the stage of re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1How to deal with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auses extensive concerns 1Industrial inheritance ,which is in the categ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materialize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1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omprises 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relics ,un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and ancient ruins ,and immaterial industrial culture ,etc 1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form and renewal ,and the mode of protective reuse 1K eyw 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use 作 者:李兵营,男,1964年出生,副教授。收稿日期:2009-04-20 1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的认知 工业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民间研究团体基于“工业考古学”对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遗迹、遗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1968年大伦敦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69年美国制定《历史性的美国工程纪录法案》。1971年美国的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197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三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上成立了世界性的工业遗产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 orge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 明世界遗产。到2005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的30多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巴 塞罗那国际建筑协会第19届大会明确提出对“模糊 地段(Wasteland )”———包含城市中诸如工业集合、 火车站、码头等废弃地段的保护与再利用。2003年 7月,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的TICCIH 第12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达成了普遍共识[1]。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工业遗产,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 工业建筑遗产并非泛指历史上所有留下来的工业建筑,而是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生产、加工、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配套的仓储、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基础设施,具有公认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 4

黑土地保护条例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 (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 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防止黑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黑土地保护及有关的治理、修复、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黑土地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拥有黑色或暗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优质土地,具体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水稻土等土壤类型。 第三条黑土地保护应当遵循合理规划、保护优先、用养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承包者与经营者实施、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 黑土地保护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性状,保护、修复黑土地微生态系统,促进生产与生态相协调。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对黑土地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依法确定相关部门的黑土地保护职责,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数量和质量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农业、林业、环保、草原、水利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黑土地利用与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安排黑土地保护项目,将黑土地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包括财政资金、各类社会资金在内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黑土地保护资金筹措,加大黑土地保护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水土保持、表土剥离、盐碱地治理、防风固沙、河湖连通、污染监测及防治等方面的投入。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黑土地保护科研创新,培育科研体系,培养专门人才,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供给能力。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黑土地保护能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黑土地档案和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黑土地的义务。 黑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应当自觉对黑土地进行养护,履行黑土地保护义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黑土地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黑土地保护意识。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落实扶持政策,提高黑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每年6月25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黑土地保护日组织开展黑土地保护主题活动。 第二章规划与评价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黑土区内土壤肥沃,是发展农业的天然宝地,被誉为中国的“北大仓”和中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近年来由于耕作不合理、过度开垦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忽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土壤持续恶化,人与黑土地的自然和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更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供给息息相关。“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加态保护,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 经济转型与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十二五”规划中的第一部分就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

局面,这其中的内涵之一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此促经济转型、促科学发展。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正确的价值观。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将自然界承载能力与人们之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辩证统一,通过正确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目前的任务应该是在实践中探求符合“人与土地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和土地生态变化趋势,使得人与土地的相互作用沿着这种变化趋势发展,促进人与土地关系进一步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纯自然主义地对待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而保护,完全割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不关注地方经济发展,那么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就难以长久保持下去。相反,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努力保护生态环境,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因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表现之一。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学目的:掌握土壤资源特征和功能;了解世界土壤利用现状。 教学重点:土壤资源利用的问题 学时:2 第一节土壤资源 一、土壤资源 1、土地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可以在土壤上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有机物质的产品。 2)土壤资源的面积(数量)是有限的。 3)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牲和可培育性。 4)土壤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等变化。 3、土壤的功能: 1)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 2)影响地表的水循环以及热量平衡; 3)影响地表水分的下渗、径流; 4)保护岩石圈,延缓风化; 5)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二、世界土壤资源概况 1、低质量的土壤资源比例大 地球上陆地总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而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约1300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约有30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23%,已耕地仅有1400万平方公里,只占陆地面积的10.7%,可见耕地面积是很少的。 2、类型繁多,利用差异大 3、耕地面积小,分布不均,开发有一定潜力 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0.7%,已耕地面积占可耕地的42%,尚有1600万Km2可耕地待开发,但①开发难度大,难以利用。②分布不平衡,与人口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少,但可开发耕地多。 耕地面积不仅小,而且分布上也很不均衡。 主要问题:分布不均、耕地面积小、减少、退化、污染 三、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2005-64-EC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可回收利用性 译文

欧洲议会与理事会2005/64/EC指令 关于车辆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的EC型式认证及对70/156/EEC的修订欧洲议会及欧洲联盟委员会 考虑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时的条约,尤其是该条约的第95条; 考虑到欧洲委员会的提议; 考虑到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的意见; 按照条约第251条中规定的程序采取行动, 鉴于: (1)根据欧洲议会和理事会2000年9月18日发布的关于报废车辆的2000/53/EC指令要求,应制定合适的规定,以保证M1和N1类型式认证车辆的可再使用和/或可再利用达到85%质量百分比,可再使用和/或可回收利用达到95%质量百分比时,才能投放市场。 (2)零部件的可再使用性、材料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构成了共同体废物管理策略的重要部分。因此车辆制造商及其供应商应在新车制造的最早阶段考虑这些问题,以便于对这些车辆报废时进行处理。 (3)本指令是1970年2月6日发布的有关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型式认证方面各成员国法律一致性的指令70/156/EEC中建立的整车型式认证框架指令中的一个单独指令。(4)整车型式认证体系目前对M1类车辆是强制性的,未来将扩展到所有类别的车辆。因此有必要把关于可再使用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方面的措施纳入到整车型式认证体系中。 (5)因此,对于还未强制执行整车型式认证体系的N1类车,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定。(6)汽车制造商应向认证机构提供全部的有关材料成分及其质量的技术资料,以便证实制造商按照ISO22628:2002进行了计算。 (7)只有制造商采取了令人满意的安排和程序来管理从供应商处得到的所有信息,制造商的计算才能在车辆型式认证时得到正确的验证。在型式认证被批准前,合格评定机构应对这些安排和程序进行初步评审,并颁发符合性证书表明这些安排和程序是令人满意的。 (8)应根据报废车辆的处理程序,对计算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时的不同输入进行适当的评估。因此,制造商应该对报废车辆的处理推荐相关策略,向合格评定机构提供其中的详细信息。该策略应考虑在申请新车型式批准时已经证实的或处于开发阶段的技术。 (9)特殊用途车辆的设计是为了执行特定功能并需要特别的车身布置,而这些并不全都在制造商的控制之中。因此无法对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进行适当的计算。所以,关于计算的要求不适用于这些车辆。 (10)非完整车辆是N1类车辆的重要特征。基础车辆的制造商无法计算完整车辆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因为在基础车辆的设计阶段无法获得汽车制造后期的相关数据。因此仅要求基础车辆满足本指令的要求。 (11)小规模生产的汽车的市场份额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它们满足本指令,对环境的益处也是非常小的。因此,它们可以不遵守本指令的某些条款。 (12)根据2000/53/EC,为了道路安全和保护环境,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从报废车辆上拆除的某些零部件再使用。这些措施应限制这些零部件在新车制造中再使用。

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最新)

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的要求,组织实施好X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按照省里的工作部署,X 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服务机制,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对黑土地实施战略性、持久性保护,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力争到X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从X年开始,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实现典型黑土区域的全覆盖。 二、试点目标 力争用3年时间,使试点区域内种植制度更加合理,耕地质量稳步提升,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加快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具体目标上,到X 年,试点县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比X年提高0.5个等级以上;示范区耕地质量平均比X年提高1个等级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比X年提高3%以上;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比X年提高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7%

以上;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化学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土壤养分趋向平衡,土壤健康指标安全,微生物群系不断恢复;黑土耕地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土壤pH值稳定在6-7.5;农田生态涵养能力不断提升,产地环境更加清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到X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2%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三、实施地点 X年,项目实施地点落实在交通便利,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的X、X、X、X、X、X、X、X、X、X、X十一个乡镇,落实项目面积20万亩。 四、重点任务 (一)探索构建黑土地保护组织方式。建立中央统筹、省级负责、县级实施的工作机制,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政府行为,压实到县(市)、细化到乡镇、分解到田块。建立主体参与、示范带动、连片推进的实施机制,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展治理修复。建立定期调度、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的监督机制,确保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取得实效。 (二)集成组装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的原则,立足本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植保等生产要素,形成用地养地结合、生产生态兼顾的种植制度、耕作制度、施肥制度和灌溉制度。以解决“土变瘦了、土变硬了、土变薄

(完整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构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对区域进行了“经过结构设计”。在解释自己的规划意图时,拉茨写到:“在城市中心区,将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它将重构破碎的城市片段,联系它的各个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砾所掩盖的历史,结果是城市开发空间的结构设计。”拉茨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建了一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他认为这样可唤起人们对19世纪城市历史面貌片段的回忆。这些方格网又把基址分割出一块块小花园,展现不同的景观构成。 原有码头上重要的遗迹均得到保留,工业的废墟,如建筑仓库高架铁路等等都经过处理,得到很好地利用。公园同样考虑了生态的因素,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并成为花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各种植物交融在一起。园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过一些列净化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新建的部分多以红砖构筑,与原来瓦砾形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

全区黑土地情况材料 一、黑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内蒙古黑土地位于我国东北黑土地的西端,介于东经114°05′~120°58′,北纬41°17′~53°20′之间,行政区划包括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盟市全境和锡林郭勒盟东部,辖43个旗(县、市、区)和4个农牧场管理局,487个乡镇,649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208.8万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5人,其中农业人口867.1万人,占总人口的71.7%。总土地面积49.1万km2,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41.5%。其中:林业用地26515.9万亩,占黑土地总土地面积36.2%,草地36428.3万亩,占49.7%,工矿、居民点、交通道路等用地767.0万亩,占1.1%。现有耕地面积8492.1万亩,占黑土地总土地面积的11.53%,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1.6%;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6182.1万亩,2014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823.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9.5%,占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64.1%,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40.8万户;2014年经营耕地200亩以上的农户有16202户,经营的耕地面积585.7万亩。黑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无霜期90~150天,水

资源总量43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339.5亿立方米,地下水164.8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重复量78.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55.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2.78%。内蒙古黑土地典型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灰色森林土、褐土、栗褐土、栗钙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潮土、风沙土等,是非常适宜农业耕作和最具有生产潜力的土地,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布局、种植水平等因素可分为大兴安岭西北高原丘陵区、大兴安岭东南浅山丘陵区、西辽河灌区、燕山北麓丘陵区四个生态类型区。 二、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黑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内蒙古重要粮食产区和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典型黑土土层深厚,相对平坦,结构良好,养分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垦殖率和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加,加之保护措施滞后,黑土地土壤退化加剧,整体生态环境堪忧,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耕地质量下降,综合生产能力降低 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层变薄,耕层变浅,物理性状变劣。黑土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垦以来,典型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1cm,黑土层厚度从开垦初的60~100 cm,40年减至50~60 cm,70年减至20~30cm;由于多为分散小农户经营,大型农业机械严重不足,长期用小马力机械耕作,耕地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耕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25~35cm,变为10~20cm,土壤容重平均增加0.28g/cm3,孔隙度减小,

关于---黑土地保护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黑土地保护建设的调研报告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地势由浅山、丘陵和平原组成,总面积11155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24度,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20-140天,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74条,年平均径流量5.79亿立方米,过境流量2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79亿立方米。扎旗是农业大旗,农业资源丰富,具有绿色、无污染的显著特点,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产粮大旗,被人们誉为“塞外粮仓”。 一、黑土地保护现状 -----耕地总面积575万亩,平川地(坡度<6°)2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74%;缓坡地(坡度在6-15°)2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87%;坡耕地(坡度>15°)1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39%。2011-2018年各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9个,总投资167483.49万元,建设规模160.17万亩。2019-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我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万亩,投资6077.31万元。 二、黑土地保护的建设需求 我旗耕地经过多部门多年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但是目前治

理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28%,还有大面积耕地需要治理。根据不同耕地状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方案,集中连片推进黑土地保护建设,遏制黑土地退化,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建成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1.平川地治理 全旗240万亩平川地,其中水田面积90万亩,旱田面积150万亩,大部分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和建后管护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提高耕地地力和质量。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多项措施综合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平川地建设方向:一是水田区建设重点,主要解决田块高低不平,渠道跑冒滴漏,道路坑坑洼洼,灌排系统不畅等突出问题,通过平整土地、衬砌渠道、改良土壤综合措施实现高标准农田;二是旱田区建设重点,主要实行节水灌溉,通过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等配套措施实现节水、节肥、节能、增效的目的。 2.坡耕地治理 全旗共有坡耕地100万亩,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地方沟壑纵横,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灾害和损失,如不及时治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 摘要讨论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的现状,从形成原因入手提出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治理黑土退化及水土流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耕地退化;现状;原因;修复措施;东北黑土区 近年来,在黑土区西部,草原退化和植被破坏现象严重,主要是超载放牧和开垦土地而造成,从而削弱和丧失了植被对土壤的保护;黑土区东部原本稳定的草原、森林生态系统逐渐转变,天然林木植被基本绝迹,草原面积骤减,绝大部分土地已开垦为农田,形成目前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东北的黑土地经过长期的垦荒而逐步剥蚀殆尽,这将逐步加剧土壤遭受降水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影响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和退化状况,在合理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缓解东北黑土地恶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1 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商品粮年产量达3 500万t,总土地面积为101.85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4个省(区),面积分别为25.41万、18.70万、45.25万、12.29万km2。但由于黑土多年受到自然侵蚀(风力、水力侵蚀等)和人为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中59.4%属于坡耕地,多数分布在3~15°的坡面上,这样的地貌在耕作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据统计,黑土区内可利用土地面积连年减少,侵蚀耕地超过39万hm2,现有侵蚀沟25万条,且多呈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黑土厚度平均60~70 cm,目前下降至平均20~30 cm,有些区域已露出成土母质,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且仍以每年0.3~1.0 cm的速度流失。区内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27.59万km2,占黑土区总面积的27%[1]。另外,从土壤性质分析退化现状可知,随黑土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养分比例失调、供给能力减弱,土壤板结(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通气性降低),保水保肥性能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增多,从而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有报道称,每生成1 cm黑土层大约需要300~500年时间[2],换言之,黑土基本不可再生,其“遍体鳞伤”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成因分析 2.1 自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