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它具有质地疏松、肥力高、供肥能力强的特点[1~3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4~6 ] 。目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7 ] ,养分库容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通过对黑土区土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黑土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理化性状
恶化、中低产田面积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黑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及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的实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尽力解决,否则,必将成为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1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
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蚀面积约占80%,风蚀面积约占20%。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风蚀主要发生在平川上。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内常伴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部分区域沟道侵蚀作用显著。一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黑土层每年可减少4一5毫米。水蚀不但使黑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库淤积,导致防洪抗旱能力减弱。风蚀对黑土区农业环境的破坏也尤为显著。每年4一5月为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同时也是播种期,由于地表裸露,表面土层被不同程度的刮走。如果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上状亚粘土,在这种土壤里农作物无法生长。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12x10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5%,平均2一3年流失1厘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一3亿立方米。由于土
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风灾肆虐的地区,每年要刮走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1一2厘米。开垦60一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一70厘米减少到20一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的耕层厚度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黑土层急剧变薄。经测算,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计算,黑土区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一50年内
全部被剥蚀,黑土将不复存在,北大仓将再度变成北大荒。
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黑土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地力锐减,粮食减产;土壤结构恶化,粘粒含量增多,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沟壑侵蚀加剧,蚕食破坏耕地,降低土地利用率,增加耕作成本;土壤退化面积扩大,中低产田增多,耕地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治理的话,再过50年东北的黑土区将不复存在。
1.2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
土壤翻耕后,虽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释放,加速土壤物质的矿化速度,但黑土翻耕后,表土更为疏松,也加速了土壤的风蚀和水蚀,同时,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的速度。黑土垦殖后,为了减少病、虫、草、鼠害,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大量化肥、农药和除草剂被投入到土壤中,从而加速了土壤矿化速率,土壤微生物区系也发生改变,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加之农民更多地采用广种薄收的掠夺式经营方式,黑土供给作物的养分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据估
算,黑龙江省每年流失氮21.9万一38.4万吨,磷16.4万一28.8万吨,折合尿素47.6万一83.5万吨,过磷酸钙91.1万一160.0万吨。有机质含量减少的直接后果造成了作物单产低,总产量不稳定.与开垦初期相比,黑土开垦20年肥力下降1/3,开垦40年下降1/2,开垦70至80年下降2/3左右;开垦20年后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减少30%一40%,开垦40年后的平均减少50%一60%,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l000左右的速度递减。
1.3黑土理化性状日趋恶化
黑土在开发前土壤的理化性质是非常好的,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和土壤有机量的减少,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性能等理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土有机质含量下降和腐殖质层厚度变薄。黑土耕地有机质含量由4%一6%下降到3%左右。自然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为30一70厘米左右,而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料,有近40%黑土腐殖质层厚度不足30厘米。开垦40年的黑土地,土壤容重由克/立方厘米增加到1.06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由69.7%下降到58.9%,田间持水57.7%下降到41.9%。开垦80年后的黑土与开垦前相比,土壤容重由0.79克/立方增加到1.26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由69.7%下降到52.5%,田间持水量由57.7%下26.6%,水稳性团粒总量由58.0%减至35.8%(表4-3和图伞1)。0一20厘米土层土重比开垦初期平均增加0.29克/立方厘米,增幅为39.5%,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增加克/立方厘米,增幅为7.34%;总孔隙度比初垦时减少22.7%,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8.12%,田间持水量比初垦时减少33.9%,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减少3.92%;土壤粘量增加,通透性下降,导致了土壤粘重、板结,犁耕阻力越来越大。同时土壤的物粘粒增多,有的黑土地块质地由轻壤土变成中壤土,蓄渗能力降低,供肥力减弱,多黑土高产田变为中低产田[9]。据海伦试区测定,黑土耕层土壤容重由1.0一1.1立方米增加到1.巧一1.25毫克/立方米,土壤总孔隙度由61.2%下降到56%,犁底20一25厘米上升到巧一18厘米,黑土水分物理性质恶化(见表牛4),导致了黑土壤抗御旱涝能力降低,可耕性越来越差。
1.4黑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外延扩展、农村建设占用、开发区占用等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直接导致了良田的大面积减少。除农业建设外,弃荒和生态退耕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经过近百年的开垦,黑土区的可垦荒地已逐渐减少,这己成为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的重要问题。近十年来,黑龙江省共减少耕地6、1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5.33KI了公顷,相当于一个中等县份耕地面积。虽然通过开荒补充,总量稳中有增,但已占用的耕地多数是质量较好的良田菜地,致使黑龙江省黑土耕地总体土质有所下降。同时,黑土耕地的后备资源日渐减少,开发难度越来越大。4.习.5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自然灾害与土壤侵蚀恶性循环,同步发展。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侵蚀的发展;土壤侵蚀削弱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灾害频繁发生,且破坏严重。黑土区地处“气候脆弱区”,由于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干旱、洪水、大风等自然灾害频繁,低温早霜和冰雹等灾害种类也越来越多,干旱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流失的无机肥料严重污染水体,土壤病虫害加剧,城市工业污染和农业本身由于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污染等,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生产力下降。黑土区松嫩流域侵蚀与灾害较为典型,该流域发源于大兴安岭东侧,这里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林缘后退,森林覆被率由20世纪初期的76%下降到60%以下,生态系统恶化,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据大兴安岭地区水文资料记载,1955年一1986年的32年间,共发生8次灾害较小的洪水,平均每4年发生1次。1987年一1991年的5年间就发生了3次灾害性较大的洪水,其结果是洪水携带大量泥沙下泄,使下游水库、河道被淤积,河床抬高,严重影响了调洪、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堤的标准,在同量降雨的条件下,极易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黑龙江黑土区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3又105公顷,占播种面积的2.3%左右;60年代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