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一)有效学习
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
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
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
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
⑴学习速度(学习时间);
⑵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
⑶课程学习时间
一门课程:课时+课外
全部课程:全部学习时间=学校课程的学习+个人自由的学习
学生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
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
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
有效学习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者的统一。(二)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的表现:教促进学(教长学)
1. 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教:让学生学得快、多)
2. 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教:让学生学得深、透)
3.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教:让学生爱学、乐学)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难为易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易为难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激发情趣
(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和策略
〈一〉方式:直接和接受的方式(马克思的名言)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封闭性、直接性、指导性和预设性。
〈二〉策略:化难为易
1. 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
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
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2. 化复杂为简单(化间接为直接、化曲折为笔直)
3. 化理论为实践
4. 化未知为已知
5. 化思想为方法(程序)
6. 化能力为技能(操作)
7. 化智力为知识:①化难为易策略的利与弊②让学生学懂学会
(二)提高学习结果的方式和策略
〈一〉方式:间接和探究的方式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开放性、曲折性、非指示性和生成性。
〈二〉策略:化易为“难”-----浅文深教
1. 设问的策略
例1:曾看到一份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
①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
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②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是在为自由而战?
③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作出怎样的概括?
④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例2: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
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
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引自:《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P10)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
就语文教学而言,探究能力的指向至少包括: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②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并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探究学习的意蕴:思考、质疑、批判、欣赏、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建构和创新。
2. 导思的策略
还原,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
《守财奴》有这么一句话: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