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数学题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PPT课件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PPT课件

的过程。
1 弄清问题
2 分析问题
3 实施解答
4 回顾反思
二、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弄清问题 弄清问题就是让学生思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具体来说,可 以让学生在阅读题目过程中把已知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圈起来。先 明确哪些是可供利用的信息,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问题,解释 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
习题
1.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数学问题解决? 2.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过程分哪几个基本步骤? 以“鸡兔同笼”问题解决为例详细说明。
24
一、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所获得解决 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 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 有策略和方法。
二、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一般过程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个思考
一、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数学问题
1 条件信息 2 目标信息 3 操作信息
一、数学问题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 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境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
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种心理活动过程。 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一般过程
另外,弄清问题时不要忽视问题目标的导向作用,要根据目标信息 去搜集条件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更容易获得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所有 有用信息,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对问题认识的程度 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
二、数学问题解决学习的一般过程
(二)分析问题 这是一个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 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方法,制订求解计划的过 程,这是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这一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要连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训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训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训练数学是一门探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初中数学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

解题技巧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效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的训练。

一、理解题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审题时要关注已知条件、所求目标以及问题背景。

正确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石。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基本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性质。

在解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性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培养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数学解题的核心能力。

学生应学会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推理能力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推理方式。

四、学会转化与化归转化与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

学生应学会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例如,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或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

转化与化归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运用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思想。

学生应学会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表示数量关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函数问题时,可以通过绘制函数图像来分析函数的性质。

六、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包括方程法、不等式法、代数法、几何法等。

学生应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七、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培养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八、进行总结与反思解题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应总结解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解题水平。

总之,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的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提高。

数学题解答的步骤 → 数学题解答的过程

数学题解答的步骤 → 数学题解答的过程

数学题解答的步骤→ 数学题解答的过程数学题解答的过程
介绍
本文档旨在探讨解答数学题时应遵循的步骤和过程。

解答数学题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以下步骤将帮助您有效地解答数学题。

步骤
1. 阅读题目
首先,仔细阅读题目,并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关注题目中提到的关键词和数据,这将有助于您确定解题的方向。

2. 理清思路
在着手解答问题之前,先要理清思路。

思考问题的类型和可能
的解决方法。

将问题分解为更小和更具体的子问题,这有助于简化
解题过程。

3. 列清变量和公式
确定解题所需的变量,并列清它们及其对应的数值或条件。


果适用,推导出适用于问题的数学公式或方程式。

4. 运用适当的数学技巧
使用适当的数学技巧来解决问题。

这可能包括代数操作、几何
概念、概率计算等。

根据题目的特点和所学的数学知识,选择适当
的方法并应用它们。

5. 展示推导过程
解答数学题时,始终展示出推导的过程及每个步骤的具体计算。

这样做有助于证明答案的准确性,并为其他人理解你的解题思路提
供依据。

6. 检查答案
在完成解答后,仔细检查答案。

检查计算的准确性和推导的合理性。

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并没有计算错误。

结论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您将能够有效地解答数学题。

理清思路、用适当的数学技巧解决问题,并展示出清晰的解题过程是取得正确答案的关键。

希望本文档能对您在解答数学题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课件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课件

三、以退为进法 所谓以退为进的思维方法是指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将其退回到最简单的情况,由此 获得启发,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1 学校的校门在公路边,为保障学生安全,在靠校门一侧的公路旁,建造了栏杆,已 知每隔2米竖一根水泥柱,共竖25根水泥柱,问栏杆有多长? 解:由题意可知:①只有2根水泥柱时,栏杆长为2米;②有3根水泥柱时,栏杆长 2×2=4米;③当有4根水泥柱时,栏杆长2×3=6米。从上述最简单的情况出发,总 结出如下规律:栏杆长=两根水泥柱之间距离×(柱数-1)。因此,当有25根水泥柱 时,栏杆长是:2×(25-1) = 48(米)。 例2 一只青蛙在一个30米深的井底,它沿井壁每跳一次能跳3米高,但当休息时, 又沿井壁下滑2米,如果它每跳一下,都休息一会儿,问跳几次能跳到井口? 解:从最简单的情况如手来考虑问题: 1.当井深不超过3米时,青蛙跳一次就能跳到井口。 2.当井深为4米时,跳一次,实际上升一米,这时青蛙距离井口3米,再跳一次就到了 井口,因此井深4米时,只跳2次就到了井口,而不是4次。 3.当井深5米时,跳一次,实际上升一米,这时青蛙距离井口4米,由(2)知,青蛙还要 跳2次,故一共跳3次就到了井口。 同样的道理,当井深是6米时,青蛙跳4次就到了井口.由此可得,青蛙从30米深的 井底,需跳28次,才能跳到井口.
例2、有甲乙两堆煤,如果从甲堆煤中取出42吨煤放到乙堆中,那么这两堆煤的重量 就相等,如果从乙堆煤中取出42吨煤放到甲堆中,那么甲堆煤的重量是乙堆煤重量 的2倍,求甲,乙两堆煤共重多少吨?
分析与解::将42吨煤看作1份,则甲比乙多2份,又知甲加1份是乙减1份的2倍, 故甲乙分别是7份和5份。从而甲堆煤有294吨,乙堆煤有210吨。 2.化整为零: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比较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 的,当这些简单问题都解决后,原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化整 为零的思维方法. 例 一个正方形,面积为18.75 cm2,在正方形内有两条平行于对角线的线段把正方 形的面积三等份,求这两条平行线段的长. 解:先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18.75÷3=6.25cm2。然后,以 三角形的底边长为正方形的边长向外作一个新的正方 形.则该正方形的面积为: 6.25×4=25 cm2。 所以此正 方形的边长为5 cm,即图中平行线段的长都是5 cm。

手把手教你解数学难题

手把手教你解数学难题

手把手教你解数学难题解数学难题是学生们经常面临的一项挑战。

有时候,学生们在解决难题时会感到困惑和挫败。

本文将以"手把手教你解数学难题"为题,提供一些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们克服数学难题,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步:理解问题在解决数学难题之前,首先要全面理解问题。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和所给条件。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以便之后进行仔细考虑。

确保对问题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这将为解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根据所给条件和问题要求,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法。

可以考虑使用哪些数学公式、概念或技巧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这一步骤中,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计算或试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

第三步:制定解题计划制定解题计划是解决数学难题的重要步骤。

根据问题的分析,明确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可以列出一系列解题的子步骤,并确定它们的顺序。

这一步骤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解决问题,避免遗漏或混淆。

第四步:执行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是将思维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按照刚才制定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解题。

在每一步中,要认真思考和计算,确保每个步骤都是正确和有效的。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错误,可以回到前面的步骤检查和修正。

第五步:检查并复述答案解决数学难题后,不要急于提交答案,而是要进行检查。

重新读题,并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重新解答。

将答案与原始问题进行比较,确保答案符合要求。

此外,还可以将解题过程复述给他人听,以帮助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我们可以逐步解决数学难题,并提高解题能力。

挑战数学难题并不可怕,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行事,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它们。

除了解题技巧和方法外,还需要坚持练习和积累,不断提高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总结: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耐心、智慧和方法。

通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题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答案这几个步骤,每个学生都可以克服挑战,并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下册教科书第117页,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1.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回顾整理,了解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体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不规则鱼缸小正方体若干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鱼缸。

组织学生思考:你能求出这只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吗?学生回答后指出:同学们想出的很多办法,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都要运用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

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鱼缸,通过“鱼缸里大约放了多少升水”的话题,结合学生想出的各种各样的办法,自然而妥贴地引出课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2)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的图形旁边板书体积公式。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1)小组讨论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我们先来归纳一下研究长方体体积的步骤和方法。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巡视帮助。

)(2)全班集体交流。

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的体积时,我们是从解决“求饮料箱的体积”这个现实问题入手,(课件出示第一步:饮料箱图片,问题:怎样求饮料箱的体积?)教师:饮料箱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第二步:把长方体的轮廓从饮料箱中剥离出来。

数学习题解析常见数学习题的解法详解

数学习题解析常见数学习题的解法详解

数学习题解析常见数学习题的解法详解数学习题解析——常见数学习题的解法详解数学习题一直是学生们头疼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的习题,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困难。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数学习题,介绍其解法和详细步骤,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整数运算类习题整数运算类习题是数学中的基础,掌握好整数运算的解题方法对于提高数学水平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以两数相加为例进行详解。

题目:求解整数a和b的和。

解法:首先,我们将a和b对齐,确保个位、十位等位数一一对应。

然后从低位(个位)开始逐位相加,并考虑进位的情况。

举例:123+ 45------168在这个例子中,个位的3和5相加得到8,在十位上的2和4相加得到6,最后在百位上的1没有其他数相加,直接写下。

二、代数方程类习题代数方程类习题是数学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需要学生们具备代数方程的解法和良好的方程转化能力。

下面我们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进行解析。

题目:解方程2x + 3 = 7。

解法:我们首先将方程转化为“项与项之和等于一常数”的形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方程转化为2x + 3 - 7 = 0。

接下来,我们根据等式左边等于右边的性质进行运算,得到2x - 4= 0。

最后,我们移项将常数项4移到等式右边,得到2x = 4。

再将方程化简,得到x = 2,即方程的解为2。

三、几何问题类习题几何问题类习题是数学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学生们运用几何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我们以平行线与角度问题为例进行解析。

题目:求解已知角A为垂直于直线l的一条直角,直线m与l平行,求证角B也是直角。

解法:我们可以通过推理来证明角B为直角。

首先,根据题目条件,角A为直角,可以表示为A=90°。

然后,根据平行线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BD = ∠ADE,其中∠ABD为角B所在直线与直线m的交角,∠ADE为角A所在直线与直线m的交角。

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到∠AB + ∠ABD + ∠BDA = 180°,其中∠AB 为角B的度数,∠BDA为补角。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实用指南(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实用指南(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实用指南第一篇范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解题技巧的培养就成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的实用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一、理解题目要求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解题的第一步是理解题目。

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的类型、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要勇于提问,搞清楚题目的每一个细节。

二、制定解题计划在理解了题目要求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制定解题计划。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对于复杂的题目,学生可以先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三、执行解题计划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

对于计算题,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对于几何题,要注意画图的清晰性;对于应用题,要注意解答的逻辑性。

四、检验解题结果在完成解题过程后,学生需要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首先,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其次,看结果是否合理。

对于计算题和几何题,可以通过反推法来检验;对于应用题,可以通过实际意义来检验。

五、总结解题经验最后,学生在解题后要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优点,要继续保持;对于不足,要进行改进。

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解题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较强解题能力的学生。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初中学生面临着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在数学这一学科上。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压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解题能力,本文将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题解题步骤

数学题解题步骤

数学题解题步骤一、有理数运算类。

1. 计算:(-2)+3-(-5)- 解题步骤:- 首先去括号,根据去括号法则,“负负得正”,则原式变为-2 + 3+5。

- 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2+3 = 1,1 + 5=6。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去括号是关键步骤,然后按照顺序计算即可。

2. 计算:-2×3+(-4)÷(-2)- 解题步骤:- 先算乘除,-2×3=-6,(-4)÷(-2) = 2。

- 再算加减,-6+2=-4。

- 解析: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乘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一元一次方程类。

3. 解方程:2x + 3=9- 解题步骤:- 首先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得到2x+3 - 3=9 - 3,即2x = 6。

- 然后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2x÷2=6÷2,解得x = 3。

- 解析: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本题先通过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再将x的系数化为1得到方程的解。

4. 解方程:3(x - 1)=2x+5- 解题步骤:- 先去括号,3x-3 = 2x + 5。

- 然后移项,将含x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得到3x-2x=5 + 3。

- 合并同类项得x = 8。

- 解析:去括号时要注意使用乘法分配律,移项要注意变号,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易错点。

三、几何图形初步类。

5. 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 解题步骤:- 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则它的补角为(180 - x)度。

- 根据题意可列方程180 - x=3x。

- 移项得180 = 3x+x,即180 = 4x。

- 解得x = 45^∘。

- 解析:本题利用了补角的定义,设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6. 如图,线段AB = 8cm,点C在线段AB上,AC = 3cm,求BC的长。

初中数学解题妙招教案

初中数学解题妙招教案

初中数学解题妙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初中数学解题的基本策略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解题策略:画图、列式、转化、逆向思维等。

2. 解题技巧:因式分解、公式运用、方程求解、函数应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和方法。

2. 提问:大家在解题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二、讲解解题策略(15分钟)1. 画图:对于几何题目,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 列式:对于代数题目,列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学会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列出代数式。

3. 转化:有些题目看似复杂,但通过转化,可以将问题简化,更容易解决。

4. 逆向思维:对于一些问题,从结果出发,逆向思考,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讲解解题技巧(15分钟)1. 因式分解:掌握提公因式、平方差、完全平方等因式分解方法,快速解决多项式问题。

2. 公式运用:熟练掌握平方根、立方根、指数、对数等基本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方程求解: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解决实际问题。

4. 函数应用:了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学会解决函数相关问题。

四、实践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解题策略和技巧。

2.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于尝试,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对解题策略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了解他们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的运用情况。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巧解习题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巧解习题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巧解习题技巧第一篇范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习题练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巧解习题的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

一、理解题目,明确解题目标在解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所求的目标。

对于一些复杂的题目,需要仔细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解题的关键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勾画出题目的关键词,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题目。

二、梳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理解题目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梳理出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并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例如代数题、几何题等,选择相应的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因式分解、方程求解等,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三、巧妙设元,简化问题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巧妙设元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化。

例如,在解决几何题目时,学生可以设出一个合适的辅助线,将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何关系。

在解决代数问题时,学生可以设定一个合适的变量,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方程求解问题。

四、画图辅助,直观解题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画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方法。

通过画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题目,找到解题的线索。

例如,在解决几何证明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找到证明的入手点;在解决几何计算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更直观地理解题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检验答案,确保正确在解题完成后,学生需要对所得到的答案进行检验,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对于一些计算题,学生可以通过重新计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对于一些证明题,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证明过程,检验证明的完整性。

六、总结经验,提升解题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总结自己在解题中用到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学生还可以通过分析自己在解题中的错误,避免在以后解题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通用6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范文篇1教学目标:1、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一、等量关系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单价×()=总价工作时间=()÷()()×时间=路程()×数量=总产量三角形面积=()×()÷2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周长÷()=边长(上底+下底)×()÷()=梯形面积长方形周长=(+)×2 平行四边形面积=()×()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1)弄清题意,找出(),并用()表示;(2)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4)检验,写出()。

常用关系: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已修的米数+()=总共要修的米数总路程-()=剩下的路程三、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配套教与学的平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解方程8x ÷ 2 =28 7(x+3)÷ 2 =282(x +17 )=40 6(5+x)÷ 2 =36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C=4a S=ab S=ah÷2 S=(a+b)h÷2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数学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孩子成为数学解题高手

数学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孩子成为数学解题高手

激发想象力,拓展思路 善于观察,发现规律
逆向思维训练
定义:逆向思维训练是指从问题的反面或对立面进行思考,以寻求解题思路的一种思维方式。
作用: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方法:可以采用反证法、反例法、反面思考法等逆向思维方法进行训练。
实例:例如在几何问题中,可以通过考虑图形的补集或翻转来解决问题;在代数问题中,可以通过逆向代入法或 逆向推导来求解。
数学解题的实践 应用
数学建模
定义: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目的: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问题分析、数学建模、求解、验证与改进 应用领域:科学、工程、经济、金融等
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检验数 学理论的重要手段
通过数学实验可以 发现数学规律和性 质
数学实验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思维
应用场景:适用于解决一些难以直接求解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代数和微积分中的问题。 解题步骤:选择合适的参数,将原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最后消去参数,得出 原问题的解。
示例:通过引入参数,将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进行简化,从而更容易地求解问题。
反证法
定义:通过否定命题的结论,进而否定命题的条件,达到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
数学实验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具有广泛 应用
数学竞赛
数学竞赛是检验学生数学 解题能力的最高水平考试
数学竞赛中常见的题型包 括代数题、几何题、数论
题等
数学竞赛的难度较高,需 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
础和灵活的解题能力
参加数学竞赛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研究
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的应用。
步骤: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推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适用范围:适用于直接证明难以入手或难以得出明确结论的命题。 注意事项:在推导过程中要确保推理严谨,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初中数学正确解法教案

初中数学正确解法教案

初中数学正确解法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正确解法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正确解法。

2. 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在数学考试中的得分。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和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问题(5分钟)1. 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2. 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第二步: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解题思路和方法,包括分析问题、设立方程、列式子、运算等。

2. 通过示例和实例,具体讲解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强调解题过程中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培养学生解题的系统性思维。

第三步:合作解题(2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练习题,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思考。

2.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3. 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展示,并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四步:个别巩固(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情况,布置一些个别巩固练习题。

2. 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3.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解题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解题和个别巩固环节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

2.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估和分析。

3. 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提供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3. 建议学生多阅读数学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宽他们的数学知识和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数学题如何解数学题如何解好数学题,提高解题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训练,不断总结,对解数学题就会游刃有余。

1、读题(二读)通读。

每道数学题都有条件部分和结论部分。

阅读时先撇开与数学问题无关的文字,了解一下问题中所牵涉到的哪些数学知识:概念、定义、公式、法则,数学术语。

既看条件又看结论,从头到尾仔细看完,明白已知条件是什么?具体有哪些数量: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它们存在何种关系(相等,不等)何种图形:图形有何性质,图形间有何数量、位置关系?结论是要求什么?一边看一边想,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它属于哪一类型问题?难易的程度如何?它的要求是什么?本题主要要考查对何知识点的掌握?精读。

咬文嚼字。

有些题目不是一看就明白的,对于关键性的字、词、句需特别留神,理解其意,如至少、至多;增加、增加到;交集,并集;解,解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极值,最值;相切,外切等等,对于括号内必用的条件不能视而不见。

已知条件是什么?如何往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呢?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逐步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要求。

理顺题目中的数量的关系;图形关系、特征。

2、审题(三想)回想。

把从问题中所获取的信息储存在大脑后,回想平时学习中所整理、归纳的每章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平时上课所听、练习、考试中所做过的,或者课本中学习定理、定义所解过的类似的题目,以便把问题转化。

联想。

缺乏系统广泛的联想、类比,思维很容易受定势的影响,不利于解题思路的打开。

概念、公理、定理、公式都是解题的依据,对解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联想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见到条件和结论里的数量,式子的特点,要联想想到有关的定理内容、各公式的特征等。

联想过去是否有解过、见过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

想想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类似的规律、原理,法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

联想的越广,跨度就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

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

经过适当的加工后,解题思路可能就明显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

联想时要注意条件与结论中的数与形的、平面与空间、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要边读边思考边联想,特别是公式的变形的应用,图形的形状和位置的变换,解题方法的转换等,以获得较为宽广的解题思路,便于找到最优的方法。

猜想。

初步构想本题的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向。

化归意识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由于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中要用联系、发展、运动的变化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化生为熟,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空间为平面问题,这样许多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都能顺利的获解。

有时候可先从特殊的(数、函数、数列、点、位置、图形等)入手,进行大胆、合理的猜想,有时也可寻找到解题突破口。

3、定法(三路,八法)寻找解题途径与方法。

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由因导果”,本法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把大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各个解决;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具体可以结合以下八法的灵活运用。

通过配方法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

它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要用到。

通过因式分解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它是恒等变形的基础,是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是一种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数学方法。

不等式证明中的比较法,函数中的单调性。

其具体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另外还有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

通过换元法容易把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也便于问题的解决。

通过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能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模型,可以先引入某种相应的形式,只是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根据题设条件可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时待定系数法就有它独到的作用。

在解题时,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比如: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这样就可以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证法也不容忽视,它是一种间接证法,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

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反设、归谬、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 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唯一/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导出的矛盾有: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于添置辅助线。

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

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运用变换法,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的问题而得到解决。

所谓变换是一个集合的任一元素到同一集合的元素的一个一一映射。

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变换主要是初等变换。

有一些习题,可以借助几何变换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将图形从相等静止条件下的研究和运动中的研究结合起来,有利于对图形平移、旋转、对称有本质的认识。

比较容易实现问题的真正转化。

4、解题(原则与策略)已经寻得的解题途径,判定了解题方法。

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

重要的知识点应全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解题表述的总原则是: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表达要准确,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

①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对题目中未直接给出而引入的字母、符号、坐标系要进行假设、说明、建立;对考题中的隐含条件加以说明;对所列方程的研究对象和所描述的过程及应用的原理和规律加以说明等。

②要画出必要的分析图。

③书写各种符号、专业术语要规范。

④要写出原始公式及对原始公式的具体应用过程。

⑤解答结果要规范,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包括有单位的不能丢;文字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有时对结果还要进行讨论和限制的适当说明。

解题策略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时间分配为4∶6客观性题选择题是给出条件和结论,要求根据一定的关系找出正确答案,其题型构思精巧,形式灵活,可以比较全面地考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从而增大了试卷的容量和知识覆盖面。

填空题是具有考查目标明确,知识复盖面广,评卷准确迅速,有利于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优点,但是它未给出备选答案。

要想迅速、正确地解客观性题,除了能准确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外,还要有解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与技巧。

比如:(1)直接推演法:直接从命题给出的条件出发,运用概念、公式、定理等进行推理或运算,得出结论,从而选择正确答案。

这就是传统的解题方法。

(2)验证法:由题设找出合适的验证条件,再通过验证,找出正确答案,亦可将供选择的答案代入条件中去验证,找出正确答案,此法称为验证法(也称代入法)。

当遇到定量命题时,此法常用。

(3)特殊法:用合适的特殊元素(如数、数列、函数或图形、点、位置)代入题设条件或结论中去,从而获得快速解答。

(4)排除、筛选法:对于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的选择题,根据数学知识或推理、演算,把不正确的结论排除,余下的结论再经筛选,从而作出正确的结论。

(5)图解法:借助于符合题设条件的图形或图象的性质、特点来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

(6)分析法:直接通过对选择题的条件和结论,作详尽的分析、归纳和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结果。

主观性题目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各方面真正看清题意。

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

凡是题目未明显写出的,也许是隐蔽给予,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要拖泥带水,忌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一个原理写一步就可以了,至于不是题目考查的过渡知识,可以直接写出结论。

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应尽量使用数学语言、符号。

对于会做的题目,要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明明会做,但最终答案却是错的——会而不对。

答案虽然对,但中间有逻辑缺陷或概念错误,或缺少关键步骤——对而不全。

做得出来的题目要得满分难。

分段得分,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

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大题拿小分”。

跳步拿分,解题过程卡在某一过渡环节上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