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析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要:自闭症儿童是言行特殊的人,存在社会共同交往障碍、刻板行为,以及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发育性障碍,具体表现为:自己一个人玩耍,不会与人交流,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语言发育迟缓、单调,无法运用人称代词。

为探寻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教师访谈和对自闭症个案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展开调查,追踪与观察提出改善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方法,以及运用上述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改善; 自闭症儿童; 人际交往能力; 个案研究;一、研究问题提出自闭症人际交往能力是指社会交往有障碍,在人际交往方面个体对交往对象的选择、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策略存在障碍。

自闭症儿童感情比较冷漠,一般不会与陌生人交往,缺乏情感依恋。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心理内容:(1)主要包括对自我、对他人和对交往活动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能力,无法选择合适的交往对象、交往互动的方式和策略等。

(2)人际情感感受力,自闭症儿童缺乏人际情感感受力,不能体验交往对象的感受,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其他人身上。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1. 研究对象冯小乐(化名),男,两周岁时仍不会说话,被诊断为自闭症儿童。

该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很少说话,是典型的沟通障碍者。

个案入学时常常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喜欢情绪,入学后,刻板行为明显,乐感强,喜欢唱歌,擅长画画,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情绪化,有攻击性行为,经常打同桌或其他同学,经常莫名大笑、脱鞋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唱歌、大笑。

结合上述观察发现乐乐语言沟通、个人行为、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冯小乐在画画和听儿歌时安静,注意力集中,还会跟着哼唱,一两遍后就能把歌唱出来。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本科生结课论文关于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探究科目社会心理学教师:陈培峰姓名:刘婧学号:********专业:城乡规划学类别:本科生2年级上课时间:2015 年3月初至2015 年 4 月末摘要本文从心理学专业理论出发,在前人理论归纳总结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中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加上一些个人经验和感受,从而引导大学生异地恋情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目录摘要 (2)第一章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对象 (1)1.3研究目的 (1)第二章文献综述 (2)2.1爱情三角理论 (2)2.2爱人的成人依恋 (3)2.3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6)2.4自我防御机制 (7)2.5爱情投资模型 (10)2.6爱情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11)2.7异地恋相关效应 (12)2.8下意识语言模式 (13)第三章正文 (15)3.1异地恋的心理压力 (15)3.2男女异地恋心理差异 (17)3.3男女爱的需求 (19)3.4到底该怎样谈异地恋 (20)第四章我的总结 (21)参考文献 (21)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无论时代是怎样的,我们都在追求爱情,爱情有近距离也有远距离,浪漫的诗人相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时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尚只能鸿雁传书寄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词字字珠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满含深情却也满目凄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今日读来,你可曾有古人之感:“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加快捷的交通和及时的通讯,但在瞬间位移或任意门的可能实现之前,所谓距离,依旧存在。

当下远距离爱情即异地恋很普遍的存在于18-25岁年龄层的人群中,在大学生中,由于高考的差异和求学的矛盾,异地恋自然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

回归“社会” 建构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联,是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

正如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赫勒所言,个体一出生即无可选择地被抛入到一个先在化、结构化、日常化的“生活世界”,并终其一生在不断再生产出自身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

它解释了“个体何以既是社会绵延不辍的原因,又是由社会形塑而成的结果”,因此成为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

然而,为数不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同普通大众一样承受着“社会之重”,或因局限于布迪厄所谓的“学究眼光”,或因沉迷于米尔斯所谓的“悬置技术”,致使社会心理学陷入一种“社会失却”的状况。

潜隐在这一状况背后的是学科分裂,或者更深一步地说,是“社会”与“心理”的相互疏离,或者更为具体地说,是“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两相对峙。

这两种取向在理智传统、学科认同以及研究范式上彼此分殊,各自建基于对个体与社会的不同想象:前者是一种嵌入式想象,认为“个体”作为结点彼此相连,并嵌入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结构中;后者是一种原子化想象,只见“个体”,不见“社会”与“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作为主要构成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居于主导地位,而“社会学偏向的社会心理学”则沦为边缘陪衬,孤处一隅。

由于“还原主义”、“去‘社会’化”、“去历史主义”等痼疾积重难返,实验社会心理学最终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陷入危机。

这一危机的阴影至今仍未散去,其典型表征是:研究者习惯于从原子化个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操作化为一组可能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或调节作用的变量。

由以上分析可见,回归“社会”是社会心理学寻求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这不仅仅是由学理决定的,还是由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那么,何谓“回归‘社会’”?所谓“回归‘社会’”只是一个隐喻,它具体是指摒弃原子化个体观,在辩证地认识和把握“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将“个体”置于“社会”之中进行思考。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社会学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对于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正朝着新的方向迈进,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

例如,研究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探索心理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探索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人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式。

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心理问题。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就是探索网络心理学。

研究网络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以及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网络时代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注群体心理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在心理上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新方向之一就是关注群体心理问题。

例如,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探讨不同性别、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的心理差异,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和移民群体的心理适应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新方向是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课程社会心理学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22年 5 月24 日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分析竞争与合作是我们通向理想必备的技能,如果缺少这些技能我们的生活将毫无趣味可言。

正如一句名言中提到“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当中去。

”这就名言很好的诠释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

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误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从一下几点进行分析论证:一、竞争与合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就如生物中的专有名词“优胜劣汰”一样,你不努力上进,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目前的竞争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存在差异,之前我们总认为竞争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有效方法,也只纠结于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其实这种想法太过片面偏颇,成功并不是你竞争了就会实现,它包含了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竞争与合作,就如哲学家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所以,竞争与合作在我们成功的路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不能单独进行拆开来分析的。

就如在一场拔河比赛中,想要拿一个不错的名次,我们需要做到劲往一处使,然而就不是靠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需要的是合作共赢,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团队的力量。

竞争是我们追寻更好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进取的态度,合作是帮助变得更强更好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毕竟有竞争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

二、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竞争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假如这个社会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那么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环境里,那么这个世界将会缺乏光明,变得沉寂。

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我们内心失去了支撑我们变得更强的动力;如果没有合作就不会有进步,我们只能停留在原地,我们生活也会失去本该有的乐趣。

例如:竞争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不断与高手过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相互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而不是用输赢来评判,而合作是让我们更好的融入集体,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姓名:学号: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大学生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侵犯心理引导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1.问题提出背景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它是一种有侵犯意图并付诸于行动的攻击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心理支配和控制的,因此侵犯心理即是指引起侵犯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它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尤其近几年更是时有发生,并为世人所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好友四人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中;同年,北外女生罗卡娜与同学因琐事争吵,之后用西瓜刀将其杀害;2008 年10 月28 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正在上课的教授程春明砍倒,致其不治身亡。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10年前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无不让我们对大学校园的侵犯行为感到恐怖,感到震惊。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实施侵犯行为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2.大学生侵犯行为的诱因有对人类的侵犯,也有对动物的侵犯;有对他人身体上的侵犯,也有对他人精神上的侵犯;有敌意性侵犯,也有报复性侵犯。

总体而言,这些侵犯行为的产生是由其侵犯心理直接引起的,但导致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却并不单一。

2.1.直接诱发因素直接诱发因素是指产生大学生侵犯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直接原因即是主体经历的挫折事件。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个人价值观分析班级:2011级应用心理班指导老师:杨玉芹老师学生:张雷学号:201108030163时间:2014年5月19日价值观,这个亘古的话题一直以来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着,无论是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还是心理学,都对其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

但是,人各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尽管如此,但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却也形成了一些相似的,或者说是一个集体所共有的价值观.正是这些相同的价值观和个人所独有的价值观,才使得每个人是那么的完整和与众不同。

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要弄清价值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来看,对价值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主体说,即认为外界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主要在于主体的感受和体会;二是客体说,认为价值主要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的一种属性,不会以评判者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三是关系说,认为对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要取决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求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适宜性。

因此,据此得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

大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一定比重,他们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一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国学者辛志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语句完成、自由联想等方法,建立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结构框架,我也将据此分析个人的价值观。

辛志勇将价值观分为手段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和规则价值观。

手段价值观又包括了知识努力取向、智慧机遇取向和人格品质取向。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价值取向里面,人格品质取向是最为重要的,这和父母从小的教导有着莫大的关系,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才能,但是不能没有人格品质,人格品质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好的品格,会促使我们去帮助,去宽容,去感恩,去接纳,而这些,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次之重要的就是知识努力取向了,有了好的人格品质,那么就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在当今社会,科学文化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是不能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的立足的,另外,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兴一代,更要有着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发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智慧机遇取向,个人觉得,机会作为一种外界因素,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而面对这种无法预测的因素,我们所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时刻做好准备,等待机遇的到来,随时准备抓住机会。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5)二、社会心理学概述 (6)2.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8)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9)2.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0)三、社会认知理论 (12)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 (13)3.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5)3.3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案例 (16)四、群体行为理论 (17)4.1 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8)4.2 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20)4.3 群体行为理论的应用案例 (21)五、人际关系心理效应 (23)5.1 亲密度心理效应 (24)5.2 相似性心理效应 (25)5.3 权威性心理效应 (26)5.4 稀有性心理效应 (28)六、社会比较与自尊心 (29)6.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30)6.2 自尊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6.3 提高自尊心的方法探讨 (33)七、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35)7.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功能 (37)7.2 应对策略及其分类和特点分析 (38)7.3 提高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探讨 (40)八、结论与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

通过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的回顾,我们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农大社会心理学论文精品

农大社会心理学论文精品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学生姓名专业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2010年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为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许多名称。

例如亲社会行为(或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主义行为等都属利他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内,利他行为的定义是:个人所做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相对存在的,因为如果用全面的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并结合其他学科因素去考虑,这个观点只是形而上的认识,并没有挖掘到利他行为含盖的各种目的性与必然性。

若分析利他行为的产生,必然需要考虑到的不是利他行为,而更多的是一种利己行为与社会关系行为。

在这个大的区域内来剖析利他行为,才能看的更清楚,否则,如若定义所说,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之余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我是出于两个方面所考虑的。

即: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个人因素造成的利他行为。

关键词:利他主义关系行为利益目录1. 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 .。

...。

..。

.。

..。

.31.1. 血缘关系..。

....。

.。

.。

...。

.。

.。

.。

.。

...。

31。

2亲缘关系.。

.。

..。

.。

...。

.。

.。

.....。

...。

31.2。

1生活关系....。

.。

....。

.。

.....。

..。

.。

.。

42.个人因素造成的利他行为...。

.。

.。

..。

..。

4 2。

1好的方面形成的利他行为。

.。

.....。

.。

.。

.42.2 坏的方面形成的利他行为..。

.。

..。

.。

..。

.。

.。

.53 利他行为的理性选择.。

.。

...。

...。

.。

.....。

.。

(5)4. 参考书目.。

..。

.。

.。

.。

..。

.。

.。

..。

...。

61 社会关系造成的利他行为如若从一个更大的范畴考虑利他行为的产生因素,我就必须要从社会这个生活群体入手,因为没有社会也就没有所谓的你、我、他,更谈不上给谁造成什么利益。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

应用心理学论文(通用3篇)1.应用心理学论文第1篇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

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

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

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为客户满意的“激励因子”之后,则可以将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使其从“没有不满意”转向“满意”。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社会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亲环境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可以从社会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群体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认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他人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在亲环境行为中,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影响他们对他人需求的理解和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他往往会主动伸出援手,展现出亲环境行为。

而当个体对他人的需求缺乏认知时,他们可能会忽视他人的困难,表现出冷漠或无动于衷的行为。

其次,情感与态度也是影响亲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

个体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们在亲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往往会促使个体展现出亲善、关爱和支持的行为。

相反,消极的情感和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出冷漠、敌对甚至攻击性的行为。

因此,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对于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群体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亲环境行为。

个体所处的社会群体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例如,当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群体普遍重视亲环境行为时,他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表现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

相反,如果社会群体对亲环境行为缺乏关注或者鼓励其他类型的行为,个体可能会受到群体的引导而减少亲环境行为的表现。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可以从社会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群体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个体的社会认知、情感态度和所处的社会群体都会对其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在促进亲环境行为的发展上,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加以引导。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充满亲善、关爱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2000字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必须汲取邻近科学的成果。

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原则都可用于了解分析人的思想,强化与改变人的思想,树立人的新思想。

因此,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创新局面的需要.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论文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

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

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

心理学论文3000字论文篇一: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所以,正确的自我心理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法、经验法、反省法来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完善自我。

关键词:自我分析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心理问题正在变得日益突出。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

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积极的分析自我个性,处理好自我心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我们心理健康的成长。

所以我本着“分析自我,展望未来”的主题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

一.自我分析(一)性格我认为:我还是比较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的。

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

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

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

智力水平还行,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算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可以。

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

不能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虽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但很可能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有时候不太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会固执己见。

社会心理学论文-催眠

社会心理学论文-催眠

记得从小时候就看香港的破案电视剧,当时坐在电视机前,看的非常认真,比上课都认真,其中有一些案子就是通过心理专家观察嫌疑犯的动作、神态、语言,再加上仔细推敲才破解的,当时就感觉“哇,心理专家真厉害啊,什么都能看穿”。

还记得有一部电视剧里说“千万不要和学过心理学的人在一起,你在他眼里就是一张白纸,你想什么要做什么,他都知道”,当时感觉好恐怖,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恐惧少了,倒是多了几分好奇,多了几分兴趣,其实大学填志愿的时候还想学心理学呢,不过还是错过了机会。

大二了,听说选修课有社会心理学,当机立断,就选这个。

课上听了好多,其中最感兴趣的就是老师讲的关于催眠的那些事……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催眠吧。

催眠(英文:hypnosism,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此时的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性。

是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

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虽然催眠很像睡眠,但睡眠在催眠中是不扮演任何角色的,因为如果人要是真的睡着了,对任何的暗示就不会有反应了。

催眠对平时无法控制的潜意识领域很有帮助,物管感觉会变得敏锐,集中力、注意力、学习力也会增加好几倍。

美国有位潜能专家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的力量大3万倍以上。

”而催眠正是运用了潜意识巨大的潜能,才能产生对人身心方面的诸多影响。

当提到催眠,估计大家都想密切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催眠会让人完全无意识的接受指令,告诉催眠师很多内心秘密,甚至银行密码吗?据有关资料显示,有一些很高级的催眠骗子可以做到这点,那是深层次的催眠,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丧失,感觉、知觉丧失,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做出反应。

但是,根据研究,即使在深层次的催眠中,催眠师也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背个人意志的事情,比如当众脱裤裤子,更别提说出银行密码了。

有一些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催眠表演,被催眠者往往会做出平时清醒无法做到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学狗叫,把自己当做一只猫等等,身体成了板砖等等。

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论文3000字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论文3000字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论文吧。

题目: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高校为例摘要: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了解网络游戏对陕西省高校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影响,对所得数据进行T 检验和方差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网络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为陕西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关键词:网络游戏;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对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他们也是网络游戏的重要使用群体之一,沉迷网络游戏必将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与观念等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上网成瘾,痴迷游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以网络游戏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4所高校的 200 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问卷调查法:设计《关于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向陕西省 4 所高校 200 名学生发放,回收有效问卷 188 份,有效回收率 94%.1.2.2 测量法:选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SCL-90 对陕西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以北京大学心理系提供的 15 个城市成年人的相关数据作为常模。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17.0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2.1 网络游戏的参与性对陕西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从表1 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SCL-90 自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等指标上的分数都明显高于基本不玩游戏的人,其中焦虑因子的分数在经常参与网络游戏和不参与网络游戏的两组学生之间差异的显着水平极高(p<0.01),在恐怖、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几个因子的分数上虽有差异,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也能看出经常玩游戏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症状分值是高于不玩游戏的学生的。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本文简介: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心思学的视点、从微观层面把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分为影响要素和认知要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思焦虑的特性,并从微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思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心思调适社会心思学焦虑是人类本身发作的一种维护性反响,是每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本文内容: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_社会心理学[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心思学的视点、从微观层面把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分为影响要素和认知要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思焦虑的特性,并从微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思焦虑的办法。

[关键词]今世大学生心思焦虑心思调适社会心思学焦虑是人类本身发作的一种维护性反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思状况。

在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己日益凸显为大学生集体的一个遍及心思问题。

据一份对某省会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学生的调查,20.3%的学生存在较严峻的失眠、焦虑等心思障碍,46.4%的学生把“心思健康教育”列为“校园现在最需改进的教育内容”之首(杨建义,2000:15-17)。

一起,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思咨询作业的进程中,也发现许多个案心思健康问题都很大程度地与心思焦虑相关。

因此,大学生心思焦虑现象应引起咱们的注重。

但现在有关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讨论某些人格要素与焦虑的相关联络,很少从社会心思学的视角和微观层面上来研究焦虑。

本文试图从这一视点对大学的心思焦虑现象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思焦虑的成因作为心思科学研究方针的焦虑,其本质是个别经过认知点评,预料到内外含糊的风险剌激对自我、自负发作要挟,而又自感没有才能敷衍时发作的一种激烈耐久的心境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张松、张德山,1998:122-123)。

根据此,咱们可概括出焦虑的四个要素:剌激,自负,认知点评和才能。

首先有来自内外部并指向个别自负的影响,一起个别经过认知点评确定这种剌激会对自负发作要挟且自我无才能敷衍,如此才发作心思上的焦虑状况。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摘要本篇论文旨在探讨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背景,然后深入研究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接着,我们将讨论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内部形成的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研究结果来改善社会准则和提高人际关系。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领域。

其中,群体行为和社会规范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群体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由一组人共同参与或表现出来的行动或反应。

它可以包括集体决策、合作行为、群体中的关系和社会动态等。

群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因素影响,还受到环境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的定义与特点群体行为是指在一定社会和环境背景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进行并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行为表现。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集体性:群体行为表现出集体决策、统一行动等特征,超越了个体之间的单一决策与行动。

2.相互联系: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关系,彼此之间的行动会产生相应影响。

3.社会化:群体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4.动态性:群体行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发生变化。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知:群体成员对于群体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对于参与群体行为的动机和期望。

2.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被广泛接受并要求遵守的准则和期望。

3.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交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群体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由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各种群体互动和接触。

这些群体可以包括家庭、朋友圈、工作团队,甚至是整个社会。

人们在这些群体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群体影响。

因此,研究群体行为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首先,在第2部分中,我们将概述群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探讨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决策对个人决策的影响。

接着,在第3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群体行为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包括社会认知的变化、在群体中形成的自我感知和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规范对群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在第4部分中,我们将探究群体行为对个人情绪和态度的影响,包括情感传染与共鸣、态度一致性和认同压力,以及群体压力对个人情绪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文章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揭示群体行为对于个人行为、认知、情绪和态度的塑造作用。

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并提供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从而推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群体行为影响个体的研究的深入发展。

2. 群体行为对个体的影响2.1 群体心理学概述群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群体中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在群体中,个体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并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

群体行为对个体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这种影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2.2 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制定和遵守的共同准则和预期行为。

当个人处于一个群体时,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这些规范。

社会规范有助于保持秩序和协调群体活动,但也可能对个人产生一定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
专业:应用心理学12春
科目:社会心理学
姓名:彭连松
学号:11121000018028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摘要:归因理论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种,本综述只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上论述了其中的几个包括:海德的常识心理学、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以及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综述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Key word: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
引言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到了“归因现象”,但是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60年代,琼斯和戴维斯以及凯利的论文发表,归因的研究才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他们的归因理论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本论文主要就是简单介绍他们的归因理论,以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海德是最先提出归因现象的,他认为,人们需要预见他人的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再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每个人都具有的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

海德把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既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有些原因是源于自身的,称为内因,有些原因是来自外界的环境等等,称为外因。

我们的行为大都受到外因或者内因的影响,比如参加考试,同样的一张试卷,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会有差别的,学习好的的同学因为自己很努力、个人能力强可以在考试中考的很好;学习不好的同学却可能会因为他的努力程度不够、个人能力的不足而在考试中考的很差。

努力程度、个人能力成为影响成绩好坏的关键,而这些因素都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本身,称为内因。

但是有时候学生的成绩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样的试卷,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却因为笔坏掉了无法继续答题而造成了成绩很低的情况,这个时候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笔坏掉了是产生学生考试成绩差的外部因素,称为外因。

如果我们把某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因,那么就可以增加我们预测某人行为在类似情况下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根据他的性格看,他下次还会那样做的”他的性格是内因,根据性格这一内因我们可以判断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他还会这样作的。

但如果我们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则我
们很难判断出某人在同样的情况下,继续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

海德的内外因的提出,以及内外因的划分一直以来都很重要的,也是其他理论研究的基础。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上面已经提过了海德的常识心理学,海德把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而这正是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的基础。

维纳肯定海德并按照行为的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这一向度去着重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向度既“稳定——不稳定”这一因素。

他认为我们在行为归因解释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内外因,还要考虑这些因素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是偶然出现的还是经常发生的。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知道学生的个人能力、努力程度是学生成绩好坏的内因,那么努力程度是由我们学生自己控制的,当我们努力程度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提升,我们努力程度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可能会降低。

这一可控的因素就是不稳定的。

对于个人能力的强弱来说,有些人天生就能力差,所以他的成绩会考的很差,有些人天生能力强所以他的考试成绩就会好,而这个内在的因素同时也是属于稳定的因素。

刚才上面的例子中也提到了学习好的同学,个人能力比较强,努力程度比较高的同学他会受到“笔坏掉”这一外因的影响而出现成绩不好的现象。

“笔坏掉”是这位同学的运气比较差碰到了这一偶然的因素,才会引起他成绩不好。

那么引起他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还会来自试卷比较难,大家都不能考的都很差,试卷比较难,任务难度比较大,这属于外部因素,在这场考试中任务难度大属于比较稳定的一个外因,内外因可用以下图予以说明
由此可见,归因并不是简单的分为内外因,同时也包含了很多稳定的因素和不稳定的因素,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找出引起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样的适当的归因,可以对之后的成败做一个行的预测,以及对之后的行为方式做一个调整。

任务难度个人运气
努力程度
个人能力外
不稳定内
稳定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对应推论,指的是根据外显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

人们习惯上根据他人的外部表现行为来推论其人格特征,但是这种推论受到行为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推论之前,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其人格特质影响产生的还是暂时受到外界情景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

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关注的就是找出那些具有说服力的行为,并根据这些有说服力的行为来判断其人格特征。

行为是否具有代表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社会赞许性
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这个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从而表现出与我们人格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路边遇到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张三会毫无犹豫的提供帮助,而李四不会为陌生人提供任何帮助。

但是当旁边有人对帮助陌生人的行为赞许,那么李四也会做出帮助陌生人的行为。

从而让我们误以为,李四为陌生人提供帮助是受到他的爱心影响的。

当这件事的社会赞许性越小,就越能提现一个人的真实的人格特征。

非共同效应
非共同效应是由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他共同因素产生的影响,非共同性可以理解为独特性。

因为我们有时候无法从共同因素来推论其人格特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抓住其行为上的独特性,根据独特性来推论其人格特征。

再拿上述的例子来说,张三和李四在路边遇到两个需要陌生人,其中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会对提供帮助的人给予奖励,而另外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不会给提供帮助的人任何奖励,那么张三会为两个陌生人同时提供帮助,而李四会为给予奖励的人提供帮助。

从而可以推论出李四在一定的奖励条件下也会为别人提供帮助,说明他是追求公平的人。

有付出就有回报。

而奖励在这件事情中就是一个特殊因素,从这个特殊因素可以更准确的推论出他们的人格特征。

选择自由性
自由的选择可以更多的告诉我们关于个人的内在特点、也可以更准确的反应出个人的人格特征,自由度越大,反应的就越准确。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其自由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上述例子,张三和李四同时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而他们又必须要为陌生人提供帮助,否则他们将不能通过考试。

这个时候张三会本能的去帮助这位陌生人,而李四,则会为了通过考试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也会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这样就无法区分张三和李四的人格特征了,假如没有考试的要求这个条件,让他们自由的选择,不受到任何事情的干扰,张三会继续的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而李四则不会提供帮助,从而就可以更好的区分两人,也能更真实的反应李四的人格特征。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人们思索行为原因的过程是复杂的其中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既客观刺激物、行动者、环境。

而正是这三方面构成了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因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

区别性这是针对刺激物而言的,行动者对其他刺激物的表现是否具有区别
性,对其他刺激物是否具有同样的表现,如果是具有同样的表现,说明刺激物的影响较小,如果具有不同的表现,说明刺激物在行为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贯性针对情景或者环境而言行动者在任何情景或者环境下对同意刺激物做出的反应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在行为中没有影响,如果不相同,就说明该情景或者环境对当前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致性这点是针对人而言的,也就是行动者。

如果对不同的人而言对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行为,说明该行为受到人的影响,如果针对不同的人而言在同一刺激物下产生相同的行为,说明人对当前的行为不产生影响。

就拿李四帮助陌生人的例子来说吧
条件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归因
1 低——李四帮助
任何一个需要帮
助的陌生人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帮助需要
帮助的陌生人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人:李四
2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高——李四在任何
情况下都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高——别人都
对这个陌生人
提供帮助
刺激物:陌生

3
高——李四没有
对其他需要帮助
的人提供帮助
低——李四在其他
情况下不会对这个
陌生人提供帮助
低——别人都
不会帮助这个
陌生人
情景或者是环

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可以很容易的推论产生行为的原因。

但是在实际的
运用中我们去推论原因的时候并不是想这样的繁琐,我们可能会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期望等来迅速的做出判断。

当然在归因中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代表性,又有其适用性,单一的一种理论可能无法准确的做出推论,这就需要综合利用所有的理论,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准确快速的做出推论。

参考资料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才源源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