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草原是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_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研究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国大陆十大考古发现

2013年中国大陆十大考古发现
7、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处、内丘县文物旅游局
专家点评:
陈同滨: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为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址的具体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的材料,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直接揭示了西天山地区与中亚七河流域的关联,在地区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考古研究进一步就石围建筑群和石围石棺墓的形制渊源与传播范围开展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水涛:新疆西北部地区过去对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虽有一些零星的发现,但是并未做过系统的考古发掘。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博拉提三号墓群的发掘揭示了这一广大区域内距今3500~4000年前后的文化面貌。特别是大型石构建筑遗迹与墓群相互关系的确认,为这一地区若干石构建筑遗存的断代树立了标尺,为全面认识早期游牧民的经济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刘家寨遗址早期层位文化面貌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大地湾、师赵村遗址的同期遗存相近;晚期层位中部分陶器体现半山文化因素。不过,与之相比,刘家寨遗址未见彩陶尖底瓶、宽沿盆、陶刀等,却有小型直筒罐、戳印圆圈纹陶器、多孔石刀等,是为自身特色。
多学科、多方法结合的科学发掘促成刘家寨遗址人工、自然遗存丰富程度远超川西北地区已发掘的同时期遗址,这对深入研究马家窑文化地方类型和分布区域诸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遗址晚期出现壶,且部分尖底瓶底明显可见套接工艺,对研究彼时由瓶向壶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遗址位于大渡河上游,为横断山区文化交流、传播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对构建四川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起到标杆作用。
6、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物局
发掘领队:崔圣宽
简介: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在墓葬中室门道外地板下暗洞内,发现一保存完好的以丝织品包裹缠绕系结的竹笥。竹笥内叠放一件丝质汉袍,汉袍的颈背部系结一枚玉璧。据有关丝织品专家认定为女性服饰,这为断定墓主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即在欧亚大陆广泛传播。

在南西伯利亚,该文化前接奥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600年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

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分布甚广(插图001),东起南西伯利亚,西经乌拉尔山,直迄伏尔加河,并大举南下中国新疆、甘肃、青海,乃至中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近年有学者甚至提出,东南亚冶金术的产生也和塞伊玛-图宾诺文化相关。

1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双耳、单耳或倒钩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2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夫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铜斧形成鲜明对照。

3 1949年,阿尔泰山北麓特里特亚科夫(Tretyakov)矿区发现一组塞伊玛-图宾诺青铜兵器和工具,包括单耳铜矛、弧背刀、套管空首斧(插图002右)。

4 1992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吉鲁森(Y .E. Kirushin)最先提出塞伊玛-图宾诺文化起源于阿尔泰山,并将年代定在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

5附录一 欧亚草原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教授)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在新疆昌吉州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我们考察了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市五县博物馆藏文物,尤其是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遗存。

最近,我们还赴太原调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铜矛,不料却在该院保管部意外发现一件以前不知的塞伊玛-图宾诺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这件山西铜矛是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

从器型看,其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草拟此文,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一、发现与研究塞伊玛-图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文化,最初为盗墓者在俄罗斯乌拉尔地区发现,材料相当零乱,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称作“塞伊玛-图宾诺现象”(Seima- Tur b ino Phenomenon)。

小麦简史

小麦简史

小麦东传与欧亚草原通道——“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作者:赵志军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

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些小麦遗存几乎都是属于某种偶然的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

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问题,至今仍在讨论中。

本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浮选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遗址的发掘中,从此不断地有植物遗存的出土及相关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古代小麦遗存。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余处考古遗址通过系统的浮选出土了小麦遗存。

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海岱地区,新发现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通过科学的浮选法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在中原地区,通过浮选出土的小麦遗存的数量较多,年代最早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例如在偃师二里头、密县新砦、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现。

另外,在中原地区诸多考古遗址的二里岗时期即商代早期(3600-3400 BP)的文化堆积中,都普遍地浮选出土了炭化小麦遗存。

这些新资料说明,小麦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随后便很快在这一区域内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农耕生产中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

本次演示通过对新疆史前“化妆棒”器物组合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女 性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理解新疆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性别角色 分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次演示的研究也为性别考古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和方法,对于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然而,本次演示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我 们未能对所有“化妆棒”器物组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其次,对于“化妆棒” 器物组合的使用者和制作者的性别和年龄等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研 究方向可以包括:(1)对新疆史前时期其他地区和民族中的“化妆棒”器物组 合进行对比研究;(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化妆棒”
在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研究中,我们需要多个核心问题。首先,我 们需要了解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包括人口分布、民族构成、社会阶层等。其次,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政治制度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我 们还需要全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 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新疆伊犁的社会经济状况,本次演示选取了几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当时重要城市伊宁的城 市规划、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来揭示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此 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进一步理解民国时期 新疆伊犁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现实。
在科技应用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家们也运用了各种科技手段 来研究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例如,通过碳-14测年法、DNA分析等手段, 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文物的年代和种族来源。此外,三维扫描、虚拟考古等技术 也可以用来复原遗址和文物的原貌,为研究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重要结论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 要结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初论刘学堂【摘要】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关注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学者很少.近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东西方人群就有了来往.西方的勒瓦娄哇技术东传和中国北方东谷坨石器技术的西传,拉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新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的迁徙和交流应该更为频繁,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局面,目前只有一些不确定的线索.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它为我们深入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实例和更为深邃的历史空间.【期刊名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10页(P47-56)【关键词】石器时代;东西文化交流;勒瓦娄哇技术;东谷坨石核【作者】刘学堂【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1.1生活在亚欧东西方的人类,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有了接触与碰撞,东西方文化在什么情况和背景下拉开交流的序幕?这是欧亚大陆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①。

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在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

近年来,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些突破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史前东西方人群交往历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对深刻理解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形成过程有重要启示。

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几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学术专著,关注到石器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

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沈福伟先生,1985年初版②、2006年再版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一书,认为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是新石器时代。

该书“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一节,重点讨论了曾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中国文化西来说在欧洲由来已久,20世纪初期更为甚嚣尘上③。

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中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与西亚特利波利文化和安诺文化的彩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以此为基础,利用考古材料论证中国文化西来说④。

揭开小麦传入中国之谜

揭开小麦传入中国之谜

揭开⼩麦传⼊中国之谜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安全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

上⽉,商务部相关负责⼈表⽰,⽬前国内粮⾷⽣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供应的影响很⼩。

⽽作为国民最为重要的主粮之⼀,起源于西亚的⼩麦在中国有着不可忽视、举重若轻的地位。

⼩麦何时传⼊中国?最有可能通过哪条途径传⼊?对中国古代饮⾷传统造成了怎样的改变?5⽉9⽇上午本期⾸都科学讲堂之“极简科学课”,著名植物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根据近年的考古成果,开启了⼀场有“有图有真相”的植物考古之旅。

⼩麦为何不可能起源于中国?对中国来说,两种粮⾷是最重要的,⼀个是南⽅的⽔稻,⼀个是北⽅的⼩麦。

中国农业⽣产是“南稻北麦”这样⼀种种植制度。

南⽅⼈喜欢吃⼤⽶饭,北⽅⼈喜欢吃⾯粉做的各种⾯⾷,⾯条、馒头、烧饼。

在这两种主要的粮⾷作物中⽔稻起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国古代先民为全世界⼈民做出的巨⼤贡献。

⼩麦不是起源于中国,⽽是后来传⼊的。

考古学通过200多年的研究发现,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区:西亚农业起源中⼼区、中国农业起源中⼼区、中南美洲农业起源中⼼区、⾮洲北部农业起源中⼼区。

我们现今社会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家养动物品种,绝⼤部分都是起源于这四个农业起源中⼼区。

世界农业起源中⼼区出产部分作物及家畜分布图。

赵志军供图⼩麦起源于西亚农业起源中⼼区,这个中⼼区⾮常重要,西亚的古代先民为我们驯化出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很多,⾕物类包括⼩麦、⼤麦、燕麦、⿊麦,也就是说所有的麦类作物都是起源于西亚,具体讲,就是西亚的半⽉形地带。

为什么⼩麦会在这半⽉形地带起源?原因很简单,因为⼩麦的野⽣祖本主要分布在这个半⽉形地带。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栽培作物是由野⽣植物驯化⽽成的,所以每⼀种栽培作物都有它的野⽣祖本,也就是说都有它的妈妈。

想找这种栽培作物是哪⼉起源的,⾸先要先找它的野⽣祖本在哪⾥分布。

有些学者曾经也讨论过,说⼩麦有没有可能起源于中国,但是从科学的⾓度讲,⼩麦不可能起源于中国。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整理:杨环宇一.选择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 由西向东倾斜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 由北向南倾斜【解析】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其中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答案C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4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答案A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A.锋面过境频繁B.地处迎风坡C.空气对流旺盛D.多气旋活动【解析】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答案B4.图2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远【解析】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

答案C读图3(我国某省1990-2014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回答第5题。

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解析】从常住人口数量1990-2014年的变化可知,该省常住人口数量总体是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总体逐渐减少,则可以推出该省人口增长率是总体呈下降趋势,即D选项符合。

答案D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4(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塞伊玛 图尔宾诺文化 与史前丝绸之路

塞伊玛 图尔宾诺文化 与史前丝绸之路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林梅村(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近代历史科学的兴起,尤其是考古学传入中国,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史学“三皇五帝”创造历史的神话传说。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而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历史过程。

其中一个重要实例,就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来源。

世界冶金术起源地目前尚难确定,公元前7000~前6000年,巴尔干到安纳托利亚一带已开始冶金实践,不同比例的砷青铜、锡青铜、铅青铜或铅锡青铜相继发明。

公元前3500年,西亚步入青铜时代鼎盛期,主要青铜冶铸技术业已发明,并对周围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

青铜时代早期制品基本上不是铜基合金,直至青铜时代中期,才发展到冶金学意义上的青铜时代。

除了少数例外,纯铜或砷铜在此阶段不复使用。

在青铜时代早期,金属制品要经过热锻和冷锻才能最后定型;而青铜时代晚期,大多数金属制品都用双范铸造,无需冷锻成型,即便冷锻也只占很小的比例[2]。

中国青铜文化没有经历原始红铜锻造阶段,一开始便采用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

因此,许多研究者相信,中国青铜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3]。

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另一些研究者则主张中国冶金术是本土独立产生的[4]。

例如中国冶金史专家、复旦大学杨宽教授就认为,“那种以为冶金技术来自一个‘母国’的说法,完全是不科学的臆说。

很显然,凡是一个地方具备了发明某种冶金技术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时,就完全可能创造出某种冶金技术”[5]。

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资助下,我们开启了欧亚草原考古课题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

我们首先考察了新疆昌吉两市五县的古代遗址和博物馆馆藏文物,从中甄别出一批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存。

其后,我们赴山西太原调查当地发现的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又在山西博物院新发现一件以前不知道的倒钩铜矛。

据我们研究,太原倒钩铜矛当为中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铜器之一,从它的器形和金属成分看,年代甚至早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及其特点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及其特点

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及其特点作者:王列成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4期摘要: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存在广泛的商品贸易,西域地区为中原提供各类宝石、毛织品等,中原為西域提供丝绸、漆器、竹制品、乐器、珍珠等。

商周时期,在中原与西域的商品贸易过程中,西戎发挥着重要的中间人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对西戎各族的征伐加强了对中原与西域贸易的重要通道—河西地区的控制。

其他各国开辟了川滇地区—印度—西域和中原—河套—甘青地区—西域这两条路线。

技术层面上的特点则是,中原地区凭借自己深厚的技术实力可以对西域来的商品做本土化改进进行再生产,西域地区由于气候环境和生业方式的限制无法进行再生产。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原;西域;商品贸易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4.035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泛指我国西部的疆域,包括天山南部与北部地区、中亚、阿富汗、伊朗、印度,及至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狭义的西域,则主要是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

汉代之前,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西域与中原物质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推动自身物质文化向前发展。

近年来,有关西域与中原地区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之间,先秦时期则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其一,先秦时期文献史料中关于西域的相关记载稀少,且较为模糊;其二,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实物遗存发现较少,分布相对分散。

王炳华透过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汉以前的西域和中原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整理①。

钱伯泉以《穆天子传》为切入点,依据《穆天子传》所载及其相关文献论述了先秦时期丝绸之路的存在,并论述了战国时期因运输和买卖丝绸而形成的丝绸之路对中西物资交流的重要作用②。

本文通过梳理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商品贸易的出土遗物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商品贸易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

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

草原丝绸之路视野下作者:蔡彤华田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0期收稿日期:2023-05-22作者简介:蔡彤华(1974-),女,汉族,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西夏艺术、民俗。

基金项目: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中国岩画艺术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23DA001)摘要: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交流通道之一,承载文化发展的烙印,阿拉善文化线路包括绥新驼道及盐运线路应视为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的延续。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文化交流通道,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融合、升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善文化线路为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探究阿拉善文化线路在草原丝绸之路中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阿拉善文化线路;骆驼岩画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0-0038-031994年,在“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期间,相关专家提出了“文化线路”这一概念,从而凸显了道路的文化内涵,众多学者在文化线路视野下对道路展开研究[1]。

王秋才在《阿拉善駝道与丝绸之路》一文中阐述了阿拉善驼道的构成;魏鹏、杨萍在《骆驼在丝路贸易中作用——兼论栗特人在丝路贸易中的作用》中梳理了骆驼在丝路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张晓莉从盐业线路、沿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盐道进行了论述;陈帅在《路的生命史与空间重构:阿拉善驼盐古道的人类学分析》一文中,通过研究,旨在呈现“路的诞生”复杂蜕变;陈永志在《论草原丝绸之路》中详细介绍了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内涵。

“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标识的东西方商贸大道的统称。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第一条为“沙漠丝绸之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

东段自长安至敦煌,其中,长安以西又分北、南、中3条线路。

其中北路由长安,沿渭河至宝鸡,过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远渡黄河至武威。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十九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_讲解部分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形成北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
方的民族大交融;北方人民南迁, 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阿拉伯:7世纪,征服西亚和北非
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

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汗血马”、饲草苜蓿、饮 食、服饰、棉花、香料、珠 宝、金银器皿等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 拉伯地区
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 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杂 技、魔术、音乐、舞蹈等
考点四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阶段 近代 以来 工业革命后
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钟表 文化产品
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进口钟表数量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 逐渐流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造钟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基综础合篇篇
知能一 人口迁徙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1.古代 1)阶段特征: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冲击;游牧民族的迁徙促进了区域文 化的发展。 2)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客观上使东西方的联系加强了。一方面,游牧民 族的冲击推动了农耕世界的变革,促进了各个区域的文化碰撞、交流和 融汇;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对遭受其冲击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 2.近代 1)阶段特征: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徙;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
学习聚焦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的演变趋势 1)趋势: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 2)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陆路交通 时断时续;贸易物品的变化。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西交流的考_省略_以辽上京_元上都及其周边发现为例_宋阳

草原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西交流的考_省略_以辽上京_元上都及其周边发现为例_宋阳

历史研究 [4]卫 月 望 . 世 界 上 现 存 最 早 的 一 张 纸 币 . 内 蒙 古 金 融研究,2002,(1). [5]李逸友.元 代 草 原 丝 绸 之 路 上 的 纸 币— ——内 蒙 古额济纳旗黑城出土的元钞及票券.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3,(2). [6]齐小光,王建国,丛艳双.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 文物,1996,(1). [7]项 春 松. 克 什 克 腾 旗 二 八 地 一 、 二 号 辽 墓 . 内 蒙 古 文物考古,1984. [8]郑 绍 宗 . 赤 峰 县 大 营 子 辽 墓 发 掘 报 告 . 考文宽.法库叶茂台早期辽墓 出 土 的 伊 斯 兰 玻 璃调味方盘.中国历史文物,2002,(3). [10]傅宁.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伊斯兰玻璃器— —— 兼谈辽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2). [11]孙 建 华,张 郁.辽 陈 国 公 主 驸 马 合 葬 墓 发 掘 简 报.文物,1987,(11). [12]王大方.敖汉旗羊山 1 号辽墓西瓜图— ——兼论 契丹引种西瓜及我国出土古代“ 西瓜籽 ”问 题.内 蒙 古 文物考古,1998,(1).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14]邱 国 彬.内 蒙 古 敖 汉 旗 皮 匠 沟 1、2 号 辽 墓. 文 物,1998,(9). [15]张 松 柏 . 西 域 驯 兽 对 辽 代 的 影 响 及 其 在 辽 境 的 传播.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1). [16]陆思贤,李迪.元上都天文台与阿拉伯天文学之 传入中国.内蒙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 [17]王大方.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1998,(3). [18]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北方文 物,2006,(3). [19]魏 坚.元 上 都 的 考 古 学 研 究.吉 林 大 学 博 士 论 文,2004. [20]林 梅 村 . 古 道 西 风 — — — 考 古 新 发 现 所 见 中 西 文 化交流.三联书店,2000.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作者:赵志军来源:《南方文物》2015年第03期摘要: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

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

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关键词:小麦;传播;植物考古;欧亚草原Abstract:Wheat was originated in West Asia. After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it eventually became the dominant crop in North China,replacing the native crops of foxtail millet and broomcorn millet. This results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farming system as well as food tradition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flot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implemented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s a result,a tremendous quantity of plant remains has been recovered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North China,providing new data about early wheat in the region. Until today,the early wheat remains dated to before 3000 BP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30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hina. One conclusion that can be drawn from these new data that wheat was brought to China around 4000 BP.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lso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routes by which wheat may have been brought into China. One is the Eurasian Steppe route,which is likely following the route of West Asia - Central Asia - Early Bronze cultures on the eastern part of Eurasian Steppe - Northern Zon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 - the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area. Another is the Oases routes,which is like following the route of West Asia - Central Asia - Pamir Plateau - the series of oases on the both edges of Taqla-Makan Desert - Gansu Corridor - The Loess Plateau.Key words:Wheat, Spread, Archaeobotany, Eurasian Steppe一世界有四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其中西亚是小麦的故乡。

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作者: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10期“草原丝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丝绸之路三大主要干线之一,是最早产生的东西方交流往来的通道,远远早于绿洲丝路和海上丝路。

草原丝绸之路自产生起就一直存在,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断过,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

与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路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其波及范围之广、涉及地域和民族之多,是其他几条通道无法比及的。

从传播的内容上看,草原丝绸之路除了传输丝绸及其他物品外,文化传播、各类发明创造和技术的传播更多、更广泛、也更快捷。

草原丝绸之路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考古学家们认为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文化就是通过这条通道由西伯利亚传播到中国北部的;新石器时代,俄罗斯中部的“篦纹”彩陶文化经由西伯利亚传到中国甘肃等地;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红玛瑙珠自西向东传播,从河西走廊到燕山以北,通过草原丝路来到夏家店下层文化。

这些都说明当时欧亚草原东、西两端是相互连通的,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很早就保持着交流往来。

进入历史时期,受游牧民族往来迁徙的影响,草原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更加活跃,中亚、东欧、蒙古高原以及农牧交错带的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习俗风情等都随着草原丝绸之路上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而产生了相通和共融。

频繁丰富的物质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交流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最初实现的最基本的交流内容。

草原丝绸之路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因以金银为主要交流媒介,又享有“黄金之路”的美称。

匈奴的金银器就是受到斯基泰文化的影响,如各类型的动物纹饰牌、金珠项饰、各种配饰等都与斯基泰文化有相通、相近之处。

匈奴之后北方草原的金银器制造更是吸收了印度、罗马、波斯、粟特等文化因素。

常见的典型的鲜卑金属带饰在汉文史籍中称为“鲜卑郭落带”,在西方这种类似的金属带饰被称为“斯基泰—西伯利亚带钩”。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姻唐婷2019年4月,在日本奈良举行的“小米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传播”学术会议上,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与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有关小米起源研究的进展。

现代社会中,小米属于小杂粮,不是主流谷物,国内外学界对其起源及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

“考古学证据表明,起源于中国的小米,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

”赵志军说道。

在赵志军看来,以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和小米从中国传往西亚乃至欧洲为代表的史前农作物传播,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作物的传播,对人们的农耕方式、饮食习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东传播的小麦世界有4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西亚是小麦的故乡。

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即现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了东亚地区。

那么,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其传入和扩散的路径是怎样的?目前国内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

考古学者在发掘赵家庄遗址过程中,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从中发现了小麦遗存。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这批小麦遗存年代为距今4450年左右。

通过对国内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欧亚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

粟米的起源

粟米的起源

粟米的起源本文转自网络来源:光明日报考古工作者考察西辽河流域兴隆沟遗址,发现这里的华夏先人在7600年前开始吃小米。

粟黍“故乡”在中国关于小米的起源,历来都有一东一西两种起源地之说。

“时至今日,经过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证明,我们终于可以说,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

”日前,在辽宁师范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说。

“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栽培的黍已从中国北方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最终到达欧洲;至迟在距今4000年前,粟已经传播到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西辽河流域发现7600年前小米考古学意义上的小米,包括粟和黍,即谷子和糜子(去皮后称黄米)。

“相对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研究比较薄弱。

一是因为粟和黍属于小杂粮,在粮食生产与消费中所占比例极小;二是因为缺乏考古出土的早期小米遗存。

”赵志军说,“21世纪以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使用,我国出土了大量的早期小米遗存,为探讨小米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

”由于炭化物质比一般土壤颗粒轻,密度略小于水,因此考古专家将灰坑、房址等部位采集的土样放入水中,使炭化的植物颗粒浮出水面。

通过这种“浮选法”,考古专家在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兴隆沟遗址,浮选出了1400多粒炭化植物种子。

兴隆沟遗址是目前我国全面发掘并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8000年前原始村落,被考古界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红山文化的直接源头,是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人类起源多元一体的见证。

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赵志军提供赵志军将该遗址出土的四份炭化小米样品分别送至中国的北京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日本的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进行加速器质谱(AMS)测年,“结果几乎完全一致,四个数据的平均值是6800±35 14C BP,校正年代为距今7670—7610年。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

小麦打西来,小米自东传———从农作物传播看古代文明交流印迹■唐婷2019年4月,在日本奈良举行的“小米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传播”学术会议上,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与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有关小米起源研究的进展。

现代社会中,小米属于小杂粮,不是主流谷物,国内外学界对其起源及传播的研究相对较少。

“考古学证据表明,起源于中国的小米,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

”赵志军说道。

在赵志军看来,以小麦从西亚传入中国和小米从中国传往西亚乃至欧洲为代表的史前农作物传播,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作物的传播,对人们的农耕方式、饮食习惯、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东传播的小麦世界有4个农业起源中心区,即西亚、中国、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西亚是小麦的故乡。

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距今8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即现今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考古发现显示,早在距今7000年前后,小麦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但迟至数千年后才继续向东进入了东亚地区。

那么,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其传入和扩散的路径是怎样的?目前国内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发现的小麦遗存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例。

考古学者在发掘赵家庄遗址过程中,浮选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从中发现了小麦遗存。

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这批小麦遗存年代为距今4450年左右。

通过对国内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欧亚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

【史海钩沉】欧亚草原东部金属之路的形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中。

欧亚大陆可以分为北部适宜牧业的草原与南部适宜农耕的沃土平原,也有学者称其为面向内陆的内欧亚大陆和面向海洋的外欧亚大陆。

欧亚草原西起黑海沿岸,东到外贝加尔,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欧洲草原与亚洲草原,在它的南面是希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有学者称,草原民族是整个文明史发展进程的催化剂,从德国到中国的草原畜牧业人群的爆发打破了旧大陆文化缓慢的发展进程。

中国长城沿线的北方位于欧亚草原东南一隅,介于欧亚草原的牧业文明与黄河腹地的农业文明之间,与草原和中原都有交往。

从考古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交往,非常关键证据就是金属制品。

金属器以其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分布的时空范围要大大超过其他质地的人工制品。

经过详细梳理和比较各地的考古发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从公元前2 千纪到公元前后长达2000年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以金属器为代表的文化交往的宏大历史画卷。

尽管它还有许多空白和不完善之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从这个宏观视角可以探讨东西方相互影响的总体格局、草原发展动力以及匈奴兴起等历史课题。

一东西方交往的大格局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的交往很早就成为考古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谁影响谁的问题,即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渐,成为争论的焦点。

这种矛盾很可能是研究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即缺乏时空的界定,超出时空框架来讨论谁影响谁是没有意义的。

从公元前2千纪到公元前后约2000年的文化交往中,我们发现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主要是与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草原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位于中国北方北部的蒙古高原东部与外贝加尔地区,另一个是中国北方西北部的亚洲内陆山麓地带。

中国北方与这两个方向的交往分别构成了文化交往的东区和西区。

(一)中国北方和蒙古、外贝加尔地区的文化交往与匈奴联盟的形成这一地区最主要的证据是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区的兴起与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